Ⅰ 楊烈婦傳
要翻譯?
建中四年(公元738年),李希烈攻陷了汴州,接著又將掠奪陳州,分出他的部隊幾千人,開拔到達項城縣。將掠取這里的財物,俘虜捆綁這里的男女,到陳州會師。縣官李侃不知怎麼才好。他的妻子楊氏說: 「您是縣官,叛賊到當守衛;力量不足,即使死了,也是忠於職守。您假如逃跑,那麼誰來守城?」李侃說:「軍隊與錢財都沒有了,該怎麼辦?」楊氏說:「假如不守住,縣城將被叛賊搶奪去?糧倉里儲藏的都成了叛軍的積蓄,政府的財庫都成了他的財產,百姓都成了他們的士兵,國家還有什麼呢?奪取賊兵的財物,吃他們的糧食,重賞鼓勵敢死的士兵,那一定能成功的。」 於是在庭院召集胥吏百姓。楊氏說:「縣官,確實是一城之主,雖然如此,任期滿了就離職而去,不像吏人百姓那樣。吏人百姓,都是本地人,祖墳在這里,應該相互出力死守這個縣城,怎能忍心喪失自身而成為叛賊俘虜呢?」眾人都流淚答應了。於是楊氏宣布命令:「凡是用磚瓦石塊擊中賊人的,獎賞他千錢;用刀箭兵器之類擊中敵人的,獎賞他萬錢。」得到數百人,李侃帶領他們登上了城牆。楊氏親自為他們煮飯讓他們吃,不分老小,一定照顧周到均勻,楊氏讓李侃對敵人通話:「項城父老,守義而決不從賊,都全力死守不怕犧牲,即使得到我們的城也不能顯示你們的軍威,不如趕快離去,白白地失利,沒有什麼好處。」判賊都笑了。這時有流矢射中李侃的手,李侃受傷而歸。楊氏責備他說:「你不在,那麼誰能固守陣地!即使死在城上,豈不比死在家裡有意義嗎?」李侃就忍著傷痛,又登上了城牆。項城是小地方,沒有長戟勁弩精良武器,沒有高城深溝來固守。判賊氣焰囂張,率領他們的士兵將要跳過城牆而攻下項城。此時守城士兵用普通的弓箭射賊人,射中了他們的統帥,落馬而死。他們的統帥是李殺烈的女婿。叛賊失勢了,接著全都逃跑了。項城的人沒有傷亡。刺史把李侃的功勞上報了,上級下命令調李侃任絳州太平(今山西臨汾)縣令。
婦女的美德.是要奉養父母公婆.恭敬孝順.和妯娌關系和睦.對老幼孝敬慈愛.並且能不喪失貞節的.那就是賢女了.對於分清戰爭形勢.明白攻守.勇敢剛烈的道理.這是公卿大臣們都難以做到的.自從戰爭頻發.朝廷注重施恩表彰.防守.抵抗敵人的大臣.憑借堅固.深險的城池.儲蓄如山的糧食.發放軍餉從容而不吝嗇.穿上鎧甲.背著弓箭在戰場上賓士的.不知有多少人.那些沒有作戰的勇氣.沒有堅守的才智.沒有效死的忠心.棄城逃跑的人也有.她是什麼人?像楊氏這樣的.只是個婦女.孔子說:[仁者肯定也有勇氣."楊氏算得上這種人了.
評論說:人們的通常觀點.都認為後來的人比不上古人.賢能的人從古代就很少.更何況後代了?真的出現了.和古人沒什麼差別.像高愍女.楊烈婦等人.就算是古代的烈女.有比她們強多少?我擔心她們的事跡被湮滅而得不到流傳.所以敘述下來.並打算告訴給寫史書的官員.
Ⅱ 李侃的人物生平
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第七、八屆全國政協委員,傑出出版家,著名歷史學家,古籍整理和傳統學術文化出版戰線優秀領導幹部,全國政協學習和文史委員會原副主任、中國史學會原副會長、中國現代史料學會原會長,中華書局原總編輯、香港中華書局原董事長李侃同志因病醫治無效,於2010年7月1日18時25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8歲。
李侃同志遺體告別儀式於2010年7月7日上午10時在八寶山殯儀館東禮堂舉行。
李侃同志,1922年5月18日生。遼寧本溪人。他中學時起便積極參加中共地下黨在學校開展的秘密反滿抗日活動。
1945年任本溪市民主青年聯合會主任,1946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中共遼東三地委宣傳幹事。
1948年後歷任中共中央東北局宣傳部幹事、副科長、宣傳部部長秘書、辦公室副主任。
1954年調北京,歷任中共中央東北地方工作部組長,中共中央宣傳部幹事,高等教育出版社副秘書主任。
1958年調中華書局工作,歷任近代史編輯組副組長(主持工作)、編審;中國史學會秘書長、副會長;孫中山研究會理事;中國現代史料學會會長;抗日戰爭史研究會理事及學術委員,《中國大網路全書》歷史卷分編委兼清史卷(下)主編,北京師范大學歷史系兼職教授,《中國歷史學年鑒》主編等職。
1998年10月離休。
李侃同志長期主持或分管近代史編輯組(室)工作。上世紀60年代初,開始組織出版全國政協編輯的《文史資料選輯》(1-72輯)和《辛亥革命回憶錄》(1—6輯),出版清代與近代《史料筆記叢刊》、《近代史資料》(1—43輯);70年代初,策劃出版《中華民國史》及其配套的《資料叢稿》:《民國人物傳》、《民國大事記》和《民國史資料選輯》,主持編寫大學教材《中國近代史》(已出四版,兩獲全國優秀教材獎),陸續出版多種中國近代經濟史類資料叢書及清代檔案資料等。80年代初,李侃同志參與《全國古籍整理出版規劃》清史近代史部分的擬訂工作,並承擔出版其中大批項目,主要有:包括《中法戰爭》、《中日戰爭》、《清末教案》等的《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續編》,包括《林則徐集》、《孫中山全集》、《黃興集》、《宋教仁集》、《蔡元培全集》、《嚴復集》等的《中國近代人物文集叢書》,包括《李星沅日記》、《翁同穌日記》、《鄭孝胥日記》等的《中國近代人物日記叢書》。出版多卷本《清代人物傳稿》上編。聯系出版《顧維鈞回憶錄》、《海關密檔——赫德·金登干通信錄》、《日本帝國主義侵華檔案資料選編》、《中華近代文化史叢書》和《辛亥革命史叢刊》等。先後出版多種紀念辛亥革命50周年、70周年、紀念孫中山誕辰120周年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和《第十六屆國際歷史科學大會中國學者論文集》。李侃同志領導創辦《文史知識》雜志並任主編。眾多中國清代、近代史料和研究著作圖書的出版獲得國內外學者的歡迎和好評。
李侃同志刻苦學習,才思敏捷,勤於筆耕。他長期致力於中國近代史研究,堅持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剖析近代史諸問題,對於中國近代史領域中一些重要課題,如太平天國運動、義和團運動、晚清政局、辛亥革命、農村農民與革命、思想文化及人物等諸多方面的研究都提出了獨到和精闢的見解,在史學界產生很大影響,對於中國近代史研究起到推動作用。從1980年起,李侃同志歷任中國史學會副秘書長、秘書長、副會長,在組織協調史學會內部建設,推進國內外學術交流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他接辦《中國歷史學年鑒》後,增加了中國史學會實質性的工作內容,成為海內外了解中國史學研究狀況的一個重要窗口。
70年代末,李侃同志為恢復中華書局的獨立建制,重組近代史編輯室做了許多工作。李侃同志在領導崗位上,堅持正確的方向,貫徹古籍整理出版方針,重視圖書質量管理,強調多出書、出好書,探索出版改革,走向市場,既謀求發展,又保持老社特色和應有的地位。改革開放初期,便開始與香港、台灣中華書局開展聯誼活動,加強人員互訪,進行業務交流合作。在李侃同志的爭取下,80年代,中華書局成為全國唯一獲准獨立實行對外圖書出口貿易的出版社,與日本等國的圖書貿易趨於活躍,積累了經驗,也培養了對外發行的人才。
Ⅲ 289楊烈婦傳
楊烈婦,是李侃的妻子。建中末年,李希烈攻破汴州,企圖襲擊陳州。李侃任城縣令,李希烈分兵數千略奪了各縣,李侃因為城小賊人銳利,想要逃走,他妻子說:「賊寇來了應當防守,力量不足,就逃了。您都逃走了,還有誰來防守?」李侃說:「兵員少,財物又貧乏,怎麼辦?」妻子說:「縣城守不住,那麼地方就是賊人的地方了,倉庫都成了他們的積累,百姓都成了他們的戰士,對國家有什麼好處?請用重賞來招募不怕死的戰士,還有可能解救危難。」李侃於是召集了官吏和百姓來到辦公的廳堂中說:「縣令的確是人們的掌管,但是年頭滿了就要離開,不像你們出生在這塊土地上,祖上的墳墓在這里,應該一起死守,怎麼能忍受喪失自己的尊嚴面朝北方事奉賊人呢?」眾人都哭了,同意他的要求。於是告訴大家:「用瓦片石塊打賊人的,賞一千錢;用刀箭殺賊人的,賞一萬錢。」得到了數百人,李侃率領他們去守城,他妻子親手做飯給大家吃。告訴賊人說:「項城父老從道義上是不會投降你們賊人的。得到我這座城也沒有什麼威風的,最好還是快點回去;只會失利,沒有什麼好處。」賊人大笑,李侃中了亂箭,回到家裡,他妻子責備他說:「您不在,誰願意堅守?死在外面,還是比死在床上好。」李侃馬上登上城牆。正好賊將中箭而死,就退走了,縣城終於得到保全。朝廷下詔令升李侃為太平縣令。
Ⅳ 唐李翱的《楊烈婦傳》的翻譯
建中四年(公元738年),李希烈攻陷了汴州,接著又將掠奪陳州,分出他的部隊幾千人,開拔到達項城縣。將掠取這里的財物,俘虜捆綁這里的男女,到陳州會師。縣官李侃不知怎麼才好。他的妻子楊氏說: 「您是縣官,叛賊到當守衛;力量不足,即使死了,也是忠於職守。您假如逃跑,那麼誰來守城?」李侃說:「軍隊與錢財都沒有了,該怎麼辦?」楊氏說:「假如不守住,縣城將被叛賊搶奪去?糧倉里儲藏的都成了叛軍的積蓄,政府的財庫都成了他的財產,百姓都成了他們的士兵,國家還有什麼呢?奪取賊兵的財物,吃他們的糧食,重賞鼓勵敢死的士兵,那一定能成功的。」 於是在庭院召集胥吏百姓。楊氏說:「縣官,確實是一城之主,雖然如此,任期滿了就離職而去,不像吏人百姓那樣。吏人百姓,都是本地人,祖墳在這里,應該相互出力死守這個縣城,怎能忍心喪失自身而成為叛賊俘虜呢?」眾人都流淚答應了。於是楊氏宣布命令:「凡是用磚瓦石塊擊中賊人的,獎賞他千錢;用刀箭兵器之類擊中敵人的,獎賞他萬錢。」得到數百人,李侃帶領他們登上了城牆。楊氏親自為他們煮飯讓他們吃,不分老小,一定照顧周到均勻,楊氏讓李侃對敵人通話:「項城父老,守義而決不從賊,都全力死守不怕犧牲,即使得到我們的城也不能顯示你們的軍威,不如趕快離去,白白地失利,沒有什麼好處。」判賊都笑了。這時有流矢射中李侃的手,李侃受傷而歸。楊氏責備他說:「你不在,那麼誰能固守陣地!即使死在城上,豈不比死在家裡有意義嗎?」李侃就忍著傷痛,又登上了城牆。項城是小地方,沒有長戟勁弩精良武器,沒有高城深溝來固守。判賊氣焰囂張,率領他們的士兵將要跳過城牆而攻下項城。此時守城士兵用普通的弓箭射賊人,射中了他們的統帥,落馬而死。他們的統帥是李殺烈的女婿。叛賊失勢了,接著全都逃跑了。項城的人沒有傷亡。刺史把李侃的功勞上報了,上級下命令調李侃任絳州太平(今山西臨汾)縣令。
婦女的美德.是要奉養父母公婆.恭敬孝順.和妯娌關系和睦.對老幼孝敬慈愛.並且能不喪失貞節的.那就是賢女了.對於分清戰爭形勢.明白攻守.勇敢剛烈的道理.這是公卿大臣們都難以做到的.自從戰爭頻發.朝廷注重施恩表彰.防守.抵抗敵人的大臣.憑借堅固.深險的城池.儲蓄如山的糧食.發放軍餉從容而不吝嗇.穿上鎧甲.背著弓箭在戰場上賓士的.不知有多少人.那些沒有作戰的勇氣.沒有堅守的才智.沒有效死的忠心.棄城逃跑的人也有.她是什麼人?像楊氏這樣的.只是個婦女.孔子說:[仁者肯定也有勇氣."楊氏算得上這種人了.
評論說:人們的通常觀點.都認為後來的人比不上古人.賢能的人從古代就很少.更何況後代了?真的出現了.和古人沒什麼差別.像高愍女.楊烈婦等人.就算是古代的烈女.有比她們強多少?我擔心她們的事跡被湮滅而得不到流傳.所以敘述下來.並打算告訴給寫史書的官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