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秦朝服飾
秦朝服飾的特點
秦漢時代,在中國服色是一個重要階段,也就是將陰陽五行思想滲進服色思想中,秦朝國祚甚短,因此除了秦始皇規定服色外,一般的服色應是沿襲戰國時代的習慣。
男服服飾秦始皇規定的大禮服是上衣下裳同為黑色祭服並規定衣色以黑為最上,又規定,三品以上的官員著綠袍一般庶人著白袍。
女服服飾秦始皇喜歡宮中的嬪妃穿著漂亮的及以華麗為上。由於他減去禮學,對於嬪妃的服色,是以迎合他個人喜好為主。不過基本上仍受五行思想支配。
B. 秦漢時期服裝的款式主要有哪幾種
秦漢時期服裝的款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袍與禪袍與禪都為深衣,長至膝下或及足。深衣,單層不加里者稱禪衣,也即單衣;禪衣加襯里或加絮者,稱袍,多為春秋或冬季服用。袍或禪都有直裾和曲裾兩種,衣襟從領上斜到腋下,然後直通下去稱直裾;衣襟斜勢繞身而下稱曲裾。西漢婦女多著曲裾服,長沙馬王堆出土的12件禪衣,有9件為曲裾,東漢則以直裾普遍。秦漢時婦女還常穿一種「」,其與禪衣的不同處只是領口,袖口及下裾處無重緣裝飾,顯得很隨意,所以不能在禮儀場合下穿著。
C. 秦朝人穿什麼衣服
有曲裾,也有直裾!曲裾深衣在未發明袴的先秦至漢代較為流行,開始男女均可穿著。
秦朝統一中國後,只有十五年的歷史,秦始皇兼收六國的車旗服御,創立了衣冠服飾制度。秦朝的服飾仍然是連體式,寬袖、大袍,服飾制度嚴禁。。除〝兵馬俑〞出土的大量資料外,其他的形象資料並不多,但是,秦始皇的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對中國歷史的貢獻是巨大的。單就服飾而言,而後的漢代雖歷經四百餘年,它卻仍延用了秦朝的服飾遺制。所以,秦和漢時期在服裝樣式上很難仔細區別。所不同的是,漢代在經歷四百餘年的歷史過程中,其紡織工藝有了很大的提高和發展,以及通過〝絲綢之路〞與西域各國在經濟和文化方面的廣泛通商交流,這個時期的服飾在顏色、紋樣上逐漸趨於更加華麗和美覌。
秦漢時期男子服裝,以袍為貴。秦始皇三品以上綠袍,深衣。庶民白袍,皆以絹為之,
袍服的樣式,以大袖為多,在袖口部分卻收縮緊小。
袍服的領和袖,一般都用花邊。花邊的色彩、紋樣較之衣服為素,常見的有菱紋、方格紋等。袍服的領子,以袒領為主,大都裁成雞心式,穿時露出裡衣。
另外也有大襟斜領,衣襟開得很低,領袖也用花邊裝飾。,袍服的下擺,常打一排密襇,有的還裁製成月牙彎曲之狀。
平日燕居仕宦之間多服禪衣。禪衣即單衣,其形制與袍略同,唯不用襯里。
禪衣除平時在家穿著之外,也可以用作官員朝服,但只能作為襯衣,穿在袍服裡面。
博士、儒生常服,一般都遵循古制,以儒服為雅。儒服的特點,〔後漢書記載。〕主要是方領,據說凡是穿上這種服裝,舉足行步都有一定規矩,如不合這個規矩,就要入學重新學起。
至於普通男子,則穿布儒短衣。其制大多緊身,袖口窄小,以便勞動從役。盛夏之日,也有不著上衣,單穿一條短褲者。
秦、漢代男子服裝的樣式,大致可以分成二種類型。一為曲裾,一為直裾。曲裾之服即戰國時代流行的深衣。秦漢仍然延用,但多見於西漢早期。及至東漢,男子穿深衣[曲裾]者已經少見,一般多穿直裾之衣。直裾又稱〝襜褕〞,西漢已經出現,但並不作為正式禮服。《史記.武安侯傳》有〝衣襜褕入宮,不敬〞之語。究其原因,實與當時內衣有關。古代褲子皆無襠,僅以兩只褲管套在膝部,用帶子系於腰間。《說文》曰:〝袴〔即褲〕,脛衣也。〞也單指褲腿而言。這種褲子穿在裡面,如不用外衣將它掩住,褲管就會外露,這在當時,是被視作〝不恭不敬〞的。到了後來,褲的形制日益完備,並且出現了有襠之褲---褌。褌是一種合襠的短褲,因其形似犢鼻,故又名〝犢鼻褌〞。
秦代男女日常生活的服飾形制差別並不大,都是大襟窄袖,不同的是男子腰間系有革帶,帶端裝
有帶鉤,婦女則無,只以絲帶系扎。
曲裾有單繞、雙繞和三繞,馬王堆出土的就是單繞曲裾,當時穿著具體哪種多,偶說不太好。
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滿意請採納,謝謝!
D. 秦 漢 魏晉的服飾區別和演變過程
很抱歉,我嘗試找一些那個時候服裝的圖片,但上傳不成功。你可以自己去網路對比下。
從秦朝到漢朝到魏晉,人們的服裝有變化。秦漢時期,是各種封建禮儀制度基本形成的時期。而服飾禮儀主要是用於別尊卑,分等級,在階級社會是非常明顯的。自古所謂漢承秦制,其實,秦代是封建禮制草創的時期,並沒有完全擺脫以前的影響,漢代則將其逐漸完善,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禮儀制度。據史料記載,「漢初崇簡,不存改作,車服之儀,多因秦舊」,可到了西漢中期、後期和東漢時期服飾禮儀則有了很大的發展和變化。服飾禮儀主要表現在服飾的質料、樣式、服色及配飾等方面上。秦漢時期,冠的種類和式樣非常多,尤其秦正處在封建禮制剛剛形成的階段,在冠制上變化不定,自古所謂「秦冠漢佩用舍無常。」漢冠制在一定程度上是以秦冠制為基礎,如秦的通天冠,為始皇之常服,漢天子仍延用,如《漢官儀》所雲「天子冠通天」。但漢冠制在有些方面仍有很大的發展。首先,冠加幘和不加幘是一個很明顯的變化。從考古資料看,秦和西漢未見有幘之冠,到東漢時方見加幘之冠。幘起初只是包發的頭巾,後來演變成帽狀。早期冠、幘是有明顯的區分的,幘的形制也比較簡單,而到漢的中晚期,冠下加幘比較普遍,幘的形制也復雜起來,有平上幘、介幘和巾幘等多種。 秦初滅六國,吸收六國的冠制,賜於近臣,所以秦的冠制種類多,樣式繁雜。到了漢代,伴隨著封建禮制的逐步完善,冠飾逐漸和衣飾結合在一起,來區分等級和尊卑。
袍服是秦漢時期的主要禮服。袍服在先秦時期就已經出現,那個時期的袍服,只是一種納有絮棉的內衣。而秦時的普通百姓多穿襦衣。袍與襦的主要區別在其長短上。漢代四百年中,袍服一直作為禮服。在秦漢時期,冠飾及其相應的衣飾質料、式樣和顏色在古代是明顯的等級標志,而佩綬制度是區分等級尊卑的又一顯著特徵。 漢初沿用了這種制度,並加以雙印佩刀之飾。 至孝明皇帝時,除了佩綬制度外,還增加了大佩制度。所謂大佩,就是用各種玉制配件組成的成串飾物。秦漢時期,衣服的質地和顏色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服飾禮儀的一種反映。在這方面,史料上比較零散,又缺乏實物資料,一直沒有完整的認識。但從零星的資料中,也能有一個大致的瞭解。秦漢時,主要以絲織品為貴,普通老百姓則穿布衣或粗麻織的褐衣。秦漢時期的服色在史料中有些記載,但實物資料較少。秦自謂得水德,故衣服旗幟皆上黑。服色的種類有朱紅、棗紅、粉紅、深綠、粉綠、粉紫、暗紫、粉白、天藍、褐等色,色彩豔麗,色調明快。一般士兵和地位低微的雜役俑,也穿有紅色和綠色的衣服。到漢成帝時規定,青綠色是一般庶民常服的服色;在官府服役的地位低下的人穿白衣。東漢明帝時,服飾禮儀方面有較大的變動。秦漢時期服飾禮儀的變化是反映在多方面的。這個時期也正是封建禮制逐漸形成的時期,由於從春秋戰國之間開始的社會制度的大變革造成的結果,舊的一套制度摧毀了,新的封建制的服飾等級制度尚未完全確立。因而從戰國到秦王朝至西漢初年,在衣服的顏色和質地方面表現了多樣化,所謂「秦冠漢佩用舍無常」,也就是反映當時服飾禮儀的不斷發展和變化。東漢時期,服飾禮儀制度逐步完善,無論是冠制、配綬和服飾的質地、顏色方面都有嚴格的規定,為後代服飾禮儀的發展奠定了基礎。魏晉和南北朝時期,等級服飾有所變革,民族服飾大為交融。冠帽已多用文人沿用的幅巾代替,有折角巾、菱角巾、紫綸巾、白綸巾等。魏初,文帝曹丕制定九品官位制度,「以紫緋綠三色為九品之別」。這一制度此後歷代相沿雜而用之,直到元明。晉代的首服除幅巾為社會沿用之外,有官職的男子還戴小冠子,而冠上再加紗帽的稱漆紗籠冠,本是兩漢武士之制,傳之又傳,不僅用於男官員,並流傳民間且男女通用。南北朝時,北方少數民族入主中原,人民錯居雜處,政治、經濟、文化風習相互滲透,形成大融合局面,服飾也因而改易發展。北方民族短衣打扮的袴褶漸成主流,不分貴賤、男女都可穿用。女子衣著「上儉下豐」。東晉末至齊、梁間,衣著為襦裙套裝,原始於漢代,晉代時具有了上衣短小、下裙寬大的特色。足穿笏頭履、高齒履(一種漆畫木屐),流行一時。另一方面,少數民族服飾受漢朝典章禮儀影響,穿起了漢族服裝。鮮卑族北魏朝於太和十八年(494)遷都洛陽後,魏孝文帝推行華化政策,改拓跋姓氏,率「群臣皆服漢魏衣冠」。原來鮮卑族穿著夾領小袖衣服這次改革舊俗,史稱孝文改制,使秦漢以來冠服舊製得以賡續,推動了中華服飾文化的發展。 服裝的款式和服飾紋樣,是服飾文化面貌的標志,南北朝時期隨著胡服盛行,服飾紋樣從內容到形式都發生了空前的變化。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服飾紋樣,見於文獻記載的有大登高、小登高、大博山、小博山、大明光、小明光、大茱萸、小茱萸、大交龍、小交龍、蒲桃文錦、斑文錦、鳳凰錦、朱雀錦、韜文錦、核桃文錦、雲昆錦、列堞錦、雜珠錦、篆文錦、列明錦、如意虎頭連壁錦、絳地交龍錦、紺地句文錦、聯珠孔雀羅等。從這些錦名可知有一部分紋樣是承襲了東漢的傳統的,有一部分則是吸收了外來文化的結果,如聯珠孔雀羅就是。再據各地出土南北朝時期的紡織品實物和敦煌莫高窟壁畫的紋樣來看,大凡東漢式的傳統紋樣,此時畫工和工藝技巧都已不及東漢精美,意味著東漢式動物雲氣紋已經衰退過時,代之而起的服飾紋樣可歸納為如下各種類型:傳統的漢式山雲動物紋:此類紋樣盛行於東漢、緊湊流動的變體山脈雲氣間分列奔放寫實的動物,並於間際嵌飾吉祥文字,如1995年在新疆民豐尼雅遺址出土的一批魏晉時期的衣物中,有一件「五星出東方利中國」銘文的山雲動物紋錦護膊,保持了漢代傳統風格,十分珍貴。利用圓形、方格、菱形及對稱的波狀線組成幾何骨骼,在幾何骨骼內填充動物紋或花葉紋,此類紋樣在漢代雖已有之,但未成為最主要的裝飾形式。且漢代填充的動物紋造型氣勢生動,南北朝填充的動物紋多作對稱排列,動勢不大,多為裝飾性姿勢。漢代填充的花葉紋多為正面的放射對稱型,南北朝填充的花葉紋則有忍冬紋等外來的裝飾題材。聖樹紋:是將樹形簡化成接近一張葉子正視狀的形狀,具有古代阿拉伯國家裝飾紋樣的特徵,後至西元7世紀初伊斯蘭教創立以後,聖樹成為真主神聖品格的象徵。天王化生紋:紋樣由蓮花、半身佛像及「天王」字樣組成,按佛教說法,在欲界六天之最下天有四天王,凡人如能苦心修養,死後能化生成佛。小幾何紋、忍冬紋、小朵花紋:圓圈與點子組合的中、小型幾何紋樣及忍冬紋,此類花紋對日常服用有極良好的適應性,對後世服飾紋樣影響很深。從形式上看,也是秦漢時期所未見過的。它的流行當和西域「胡服」的影響有關。魏晉南北朝是我國古代服裝史的大變動時期,這個時候因為大量的胡人搬到中原來住,胡服便成了當時時髦的服裝。緊身、圓領、開叉就是胡服的特點。男服服飾: 1.禮服:除了北周以外,最大禮服祭服,仍只有一種,與漢代大致相同,惟衣裳主色稍有差異。 2.平冕服:各級的形式、服色大致相同,唯衣裳上的章紋,天子用十二章,三公諸侯用山龍等九章,九卿以下用華蟲等七章,天子用刺綉文,公卿用織成文。 3.北周冕服:北周武帝漢化政策相成功,大力推行中國古代的周禮之制,因此北周的服色制度多根據周禮而定。 4.委貌冠服:為公卿行卿射禮之禮服。衣黑而裳素,中衣以皂緣為領袖。 5.朝服:同於漢代,天子與百官之朝服以所戴之冠來區別,亦都有五色朝服,不過漢代平時常朝以皂朝服、絳服為多,而魏晉南北朝則以絳朝服為主。 6.通天冠服:魏晉南北朝,各王朝均以此服為天子的朝服,也是次等的禮服。著絳紗袍,皂緣中衣,黑鞋。 7.遠游冠服:為皇太子及諸王所服,著朱衣,絳紗袍,皂緣白紗中衣,白曲領。 8.百官冠服:以絳紗為主。但陳制較復雜,百官位高者以朱衣為朝服,位卑者,則以皂衣為朝服,皂白紗緣中單。 9.品色衣:天台近侍及宿衛之官,皆著五色衣,以錦綺饋綉,名曰品色衣。 10.常衣:主要是褲褶服,用途非常廣,可以做朝服、軍服、便服、從貴族到庶民均用到它。
女服服飾: 1.皇後謁廟服:是女性官服中,最隆重的禮服,也是皇後的嫁服。 2.入廟佐祭服:為妃、嬪、命婦之祭服。在晉及南朝宋、陳均為皂上皂下。 3.親蠶服:為皇後行親蠶禮之禮服,均為青上縹下。 4.助蠶服:為妃、嬪、命婦助皇後行親蠶禮之禮服,在晉及南朝陳為縹上縹下。南朝宋為青上青下。 5.朝服:以上三朝均以為女性之朝服。 6.比周禮服:女性官服與男性官服同樣,非常復雜,用色亦多,與前述朝代大不相同。
E. 傳統服飾的秦代服飾
秦代服飾主要是沿襲了戰國的形制,樣式比較簡單。 縱觀秦朝,自始至終都充斥著一股嚴酷、硬朗的肅殺之風。受其影響,秦朝的服飾冷峻而嚴肅。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吞並六國,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國家後,相繼建立了各項制度,包括衣冠服制。 秦始皇崇信「五德終始」說,自認以土德得天下,崇尚黑色。 秦漢時代,中國服色是一個重要階段,也就是將陰陽五行思想滲進服色思想中,秦朝國祚甚短,因此除了秦始皇規定服色外,一般的服色應是沿襲戰國時代的習慣。
秦始皇本人廢周代六冕,常服通天冠,郊祀時只著「袀玄」。
男服服飾秦始皇規定的大禮服是上衣下裳同為黑色祭服並規定衣色以黑為最上,女服服飾秦始皇喜歡宮中的嬪妃穿著漂亮的及以華麗為上。由於他減去禮學,對於嬪妃的服色,是以迎合他個人喜好為主。不過基本上仍受五行思想支配。
當時的男子多以袍服為貴,袍是繼深衣之後出現的一種長衣,始見於戰國。 袍服的樣式以大袖收口為多,一般都有花邊。三品以上的官員穿綠袍,一般庶人穿白袍。官員頭戴冠,腰佩刀,手執笏板(上朝用的記事工具),耳簪白筆(上朝用於記事)。百姓、勞動者或束發髻,或戴小帽、巾子,身穿交領、窄袖長衫。
博士、儒生是秦代十分重要的階層,他們的服飾表現出獨特的一面,既拘泥於古代,又有所變革。他們穿著的衣服和當時流行的服飾雖然款式有所不同,但質地卻是一樣的。博士、儒生們衣著很樸素,通常是冬天穿縕袍,夏天穿褐衣,即便是居於朝中的,衣著也是一般,基本都夠不上華麗。
農民的服裝主要是由粗麻、葛等製作的褐衣、縕袍、衫、襦等構成。
奴隸和刑徒最明顯的標志是紅色,是史書上所說的「赭衣徒」。這些人都不得戴冠飾,只允許戴粗麻製成的紅色氈巾。
不同於其他朝代的是,秦朝服飾的亮點是當時的軍服。 有關這一點,通過秦始皇的兵馬俑可窺一斑。隨葬俑大概出現在春秋戰國時期。秦始皇完成統一中國的大業後,為了標榜自己的戰功,生前就開始籌劃製造大規模的隨葬兵馬俑。1974年開始發掘的秦始皇兵馬俑,位於驪山北麓。陶俑或神態肅穆,巍然而立,或凝神沉思,堅毅威武。他們的戰袍都是用布帛、皮革、金屬等縫制到一起的,鞋子都是針腳細密的布底鞋。
秦朝的高級將軍,身穿雙重長襦,下著長褲,外披彩色的鎧甲。這些鎧甲為臨陣指揮的將官所穿,胸前、背後都沒有甲片,而是繪有幾何形彩色花紋,好像是以一種質地堅硬的織錦製成,但也有可能是用皮革做成後繪上圖案的。中級軍官有兩種服裝,一種是長襦,外面披著彩色花邊的前胸甲,脛上裹著護腿;另一種是高領的褶服,外披帶彩色花邊的齊邊甲,脛繞綁護腿。下級軍吏則身穿長襦,外披鎧甲,腿札行滕或護腿,也有少數下級軍吏不穿鎧甲,屬於輕裝。
F. 古代服裝的秦代服裝
秦漢時期由於國家統一,服裝風格也趨於一致。秦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幅員廣大、民族眾多的封建統一國家。秦王政當上始皇帝之後,立即著手推行一系列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如統一度量衡、刑律條令等,其中也包括衣冠服飾制度。不過,由於秦始皇當政時間太短,服飾制度僅屬初創,還不完備,只在服裝的顏色上做了統一。秦始皇深受陰陽五行學說影響,相信秦克周,應當是水克火,因為周朝是「火氣勝金,色尚赤」,那麼秦勝周就是水德,顏色崇尚黑色。這樣,在秦朝,黑色為尊貴的顏色,衣飾也以黑色為時尚顏色了。
秦代服飾主要是沿襲了戰國的形制,樣式比較簡單。縱觀秦朝,自始至終都充斥著一股嚴酷、硬朗的肅殺之風。受其影響,秦朝的服飾冷峻而嚴肅。 秦始皇本人廢周代六冕,常服通天冠,郊祀時只著「袀玄」——一種祭祀禮服,上衣下裳同為黑色的大禮服。嬪妃服色以迎合秦始皇個人喜好為主,基本受五行思想的支配。
當時的男子多以袍服為貴,袍是繼深衣之後出現的一種長衣,始見於戰國。袍服的樣式以大袖收口為多,一般都有花邊。三品以上的官員穿綠袍,一般庶人穿白袍。官員頭戴冠,腰佩刀,手執笏板(上朝用的記事工具),耳簪白筆(上朝用於記事)。百姓、勞動者或束發髻,或戴小帽、巾子,身穿交領、窄袖長衫。
博士、儒生是秦代十分重要的階層,他們的服飾表現出獨特的一面,既拘泥於古代,又有所變革。他們穿著的衣服和當時流行的服飾雖然款式有所不同,但質地卻是一樣的。博士、儒生們衣著很樸素,通常是冬天穿縕袍,夏天穿褐衣,即便是居於朝中的,衣著也是一般,基本都夠不上華麗。
農民的服裝主要是由粗麻、葛等製作的褐衣、縕袍、衫、襦等構成。 奴隸和刑徒最明顯的標志是紅色,是史書上所說的「赭衣徒」。這些人都不得戴冠飾,只允許戴粗麻製成的紅色氈巾。
不同於其他朝代的是,秦朝服飾的亮點是當時的軍服。有關這一點,通過秦始皇的兵馬俑可窺一斑。陶俑或神態肅穆,巍然而立,或凝神沉思,堅毅威武。他們的戰袍都是用布帛、皮革、金屬等縫制到一起的,鞋子都是針腳細密的布底鞋。
秦代鎧甲戰服我們從出土文物中可以看見。在陝西臨潼出土的陶俑所著鎧甲應是秦兵俑中最為常見的鎧甲樣式,是普通戰士的裝束,這類鎧甲有如下特點:胸部的甲片都是上片壓下片,腹部的甲片,都是下片壓上片,以便於活動。從胸腹正中的中線來看,所有甲片都由中間向兩側疊壓,肩部甲片的組合與腹部相同。在肩部、腹部和頸下周圍的甲片都用連甲帶連接,所有甲片上都有甲釘,其數或二或三或四不等,最多不超過六枚。甲衣的長度,前後相等,下擺一般多為圓形。
秦時士兵按兵種可分為:輕裝步兵、重裝步兵、騎兵、戰車御手等。輕裝步兵,身穿長襦,腰束革帶,下著短褲,脛紮裹腿,手中拿著兵器。重裝步兵俑要麼身穿長襦,外披鎧甲,下穿短褲,要麼發髻或頭盔上有所區別。騎兵穿便於活動的胡服,外披齊腰短甲,下著圍裳長褲。戰車御手有兩種穿著,一種是長襦,外披無肩無臂的鎧甲;另一種是經過特別加工的甲衣,脖子上有方形頸甲,雙臂臂甲長至腕部,與手上的護手甲相連,對身體防護極為嚴密。
G. 秦國時期的服裝
秦朝男女穿三重衣。他們穿著多層且包得嚴嚴實實的古代長袍,每一層都要露出領子來。秦朝崇尚黑色,如果象現代一樣時常開會,人們穿著黑鴉鴉的衣服會感覺到另類的嚴峻。據說秦國絕大多數人是軍人,軍裝也是當時的一大特色,從西安秦俑的軍裝上就可見一斑。總體來講,盡管秦朝是以黑色與軍裝為服飾的主色調,但讓人感覺秦代的衣飾還是比較單調的。
H. 秦漢時期服裝的衫與襦是什麼的的款式
衫與襦一般都為短衣,短衣單層不加里者稱衫,短衣加里或加絮者稱襦,襦類似現今的夾襖,也是春秋或冬季服用。衫在戰國時稱中單,漢代,衫多為短袖,常穿在深衣內或夏天貼身穿。
I. 秦漢時期的服飾是什麼樣子的
秦始皇於公元前221年完成了統一中國的大業,從而結束了春秋戰國長期分裂割據的局面,並創立了衣冠服飾制,主要體現在冠帽及佩綬上。秦初,三品以上著綠袍、深衣,庶人著白袍。袍服在漢代被當作禮服,樣式以大袖為多,袖口則做得很小,以袒領為主,領呈雞心式。領和袖一般有花邊,紋樣有菱紋、方格紋等。只在朝會、禮儀時穿著,官員平時多穿單衣。漢代男子服飾有兩種形式,即曲裾和直裾。曲裾即戰國時期的深衣,到了東漢時期,男子一般不再著深衣,而以穿直裾為主。漢代婦女仍以深衣為主,與以往不同的是衣襟的繞轉層數增多,衣服下擺增大,腰身大多裹得很緊,並用一根綢帶系扎在腰間。另外,漢代有一種叫「袿衣」的服裝,也是常見的服飾,其樣式與深衣基本相似,只是在底部由衣襟曲轉盤繞而形成兩個尖角裝飾。漢代婦女還喜歡穿無緣裙,這種裙子大多以四幅素絹連接拼合而成,上窄下寬,不施邊緣。裙腰的兩端縫有絹條,以便系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