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越南的習俗是什麼啊
風俗習慣
1.穿戴
越南人穿著樸素。在農村,京族男女常穿著褐、黑或白的短袖無領對襟上衣(南方多穿黑白兩色),下穿黑、褐色寬腳長褲。平時在家多赤腳或穿木屐,外出時穿「抗戰鞋」(用舊橡膠輪胎做的涼鞋,因在抗法時期製做穿用,故稱「抗戰鞋」),也有的穿膠鞋。在重大節日和喜慶時,婦女多穿淡黃、淡綠或粉紅色的窄袖旗袍,黑色或白色的絲綢寬褲腳長褲。在大城市生活的越南人,男的穿制服或西裝。在越南各族的男子中有紋身的習慣,京族和傣族有紋水中蛟龍的習俗。
飲食
越南人的生活習慣與中國廣東、廣西和雲南省區的一些民族相似。他們吃飯用筷子,喜吃生冷酸辣食物,食糧以大米為主,愛吃粳米,也吃雜糧。肉類有豬、牛肉和魚,尤其喜歡用鮮魚加工成「魚露」。「魚露」是京族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調料。蔬菜以空心菜為主,也種白菜、黃瓜、南瓜等。農村的京族、傣族等民族和城鎮的部分居民有嚼檳榔果的嗜好。
居住
在農村,京族大都住篾席糊上黏土作牆壁,以木頭或竹竿當柱作梁和稻草蓋頂的平房,富裕的住房用磚砌和以瓦蓋頂的房子。芒族、岱族、傣族、儂族住木頭結構的高腳屋,樓上住人,放置家庭用具和穀物,樓下是牛廄或雞欄、鴨欄,也是舂米和放犁耙傢具的地方。少數民族居住地區的禁忌有:不準進入村寨附近的墳土、鬼林,更不能在鬼林砍柴拾柴帶進村裡;不能觸動村寨中的神樹(龍樹)、寨門、村中心石、中心柱及屋裡的供台(神台)和燒火用的三角架;在祭寨時,村裡持有綠樹枝等標志,不能進村和出村;家裡有人生病、生小孩或祭鬼時,門口持有綠樹枝,外和不能進入;樓上的人,不能在正對樓下的人頭頂上走動。
有些民族,每個村有村的忌日,在忌日這一天,不準砍柴、動土和勞動。不能住供祭和青年談戀愛的公房。不能靠中柱坐立,也不能在中柱上或門上釘釘子。傣、佬、瑤等少數民族,忌在家持白色蚊帳、蓋白色被面的被子。傣族不準女人從前門進家(怕有月經沖犯了家鬼)。瑤族不吃狗肉,死狗埋在水源上游全村要搬走。芒族不吃麂子肉,不準帶麂子、麂肉進村。占族中的舊尼人忌吃豬肉,加非爾人忌吃牛肉。高棉族忌用左手行禮、進食、遞物和接物。南方山區有的少數民族忌說主人的莊稼長得好,認為說了會變壞。此外,在少數民族居住的山區,森林裡有蜜蜂,看上去像野峰,實際是有主人的,不能亂動。
婚喪
按照越南頒布的婚姻法,越南實行一夫一妻制,規定男的20歲,女的18歲才能結婚。男女青年到了結婚年齡,在農村,一般要通過媒人介紹,然後男女雙方見面相親,最後由男女雙方父母決定,如同意,男女青年必須到鄉政府進行結婚登記,領取結婚證後正式舉行婚禮即成夫妻。傣族青年人要結婚則需人贅,入贅時間一般為8年,8年後才能正式舉行婚禮。
越南人死後的喪葬儀式基本和中國漢族一樣,有土葬和火葬兩種形式,大都用木棺土葬。在城市和一些少數民族也實行火葬。苗族和南方山區少數民族很重視葬禮。人死後要停喪家中,讓親友憑吊後才下葬。南方山區個別少數民族還要給死者身上塗酒,按頭東腳西方向停喪和下葬。國家機關、社會團體、事業、工礦企業和部隊的人死後的葬禮一般從簡,團體送葬並開追悼會。
禮儀
越南人很講究禮節。見了面要打招呼問好,或點頭致意。對長輩稱大爹、大媽或伯伯、叔叔,對平輩稱兄、姐,對兒童稱小弟、小妹,對群眾稱鄉親們、父老們、同胞們(只在本國人之間用)。在國家機關、工作單位和越軍部隊里,一般稱同志,但在最熟悉的人之間,也有稱兄道弟,而不稱同志。見面時,通行握手禮,苗、瑤族行抱拳作揖禮,高棉族多行合十禮。京族人不喜歡別人用手拍背或用手指著人呼喊。外人到他們家時,不能用腳指物,席地而坐時不能用腳對著人,不能從坐卧的人身上跨過去,不能睡在婦女的房門口和經常來往的過道上,不準進入主人的內房。在少數民族家中,絕對不能到姑娘住的房間里。有些少數民族住竹木高腳屋,習慣在樓上席樓坐卧。進屋要脫鞋,否則認為是看不起主人。年青人對老人特別敬重。在北方京族家裡,由最老一輩的男人作主,南方的京族由最老一輩的女人當家,凡事一般都得徵求他們的意見,只要他們同意的事,其他人一般不會表示異議。和老年人同行,如要超過去,應先打個招呼,表示先行走一步。傣族、佬族家中有一條凳子專供老人坐,青年人和外人不準坐。
有些少數民族很好客。客人來到他們的家中,常用本民族最喜愛喝的酒和愛吃的生冷酸辣等食物待客。因此,客人即使不合胃口,也要盡量地吃,否則會被認為是看不起主人。南方山區少數民族,喜歡在節日喜慶時邀請客人一同喝壇酒,即輪流用管子從酒壇里吸酒喝,第一輪(即輪流吸的第一口)不能拒絕,否則認為是掃興、失禮。第一輪以後,如不想喝,以雙手抱拳向右肩舉一舉,表示謝謝不再喝了(吃飯時也是這樣)。
主要節日
越南的主要節日分為民間傳統節日與重大政治性節日和紀念日。
民間傳統節
主要有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盤古節和送灶王節等。春節是越南民間最盛大的節日。夏歷正月初一日為春節。按照越南的傳統習俗,從臘月二十三日的「送灶王節」開始,就算進入春節了,屆時,各家女主人都要趕制新衣,連日准備年貨,還要清掃房屋。除夕晚上,全家吃團圓飯,燃放鞭炮。春節主要吃用葦葉包的糯米粽子。越南人清明節主要是祭祖掃墓;端午節是夏歷五月初五,主要內容是吃粽子;中秋節是夏歷八月十五,主要內容是吃月餅。中秋節以兒童活動為主,所以中秋節又叫兒童節。「送灶王節」在臘月二十三日,每到這個節日,人們在灶王神位前燒化紙錢,並供以麥芽粘糖。
重大政治性節日和紀念日
越南重大政治性節日和紀念日主要有:
1月27日 越美巴黎協定簽字日(1973年)
2月3日 越南共產黨(前稱印度支那共產黨、越南勞動黨)成立日(1930年)
3月19日 全國抗美日(1950年)
3月26日 胡志明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日(1931年)
4月30日 越南南方解放日(1975年)
5月7日 奠邊府大捷紀念日(1954年)
5月19日 胡志明誕辰日(1890年)
7月21日 越南南北統一日(1976年越南統一國會決定改國名為「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
7月20日 關於印度支那問題的日內瓦會議簽字日(1954年)
8月19日 「八月革命」紀念日(1945年)
9月2日 越南國慶日(1945年)
9月3日 胡志明逝世紀念日(1969年)
12月22日 越南人民軍建軍節(1944年)
㈡ 旗袍曾是民國女子的最愛,如今,小鎮大媽也迷戀上了旗袍秀
可能是骨子裡喜歡古典的韻味,唐詩宋詞,寥寥數語便勾勒出那些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意境,就如旗袍,含蓄、內斂、古典、文藝,最能襯托出東方女性的美,妙不可言。總覺得穿旗袍的女子與江南有關,也許江南女子的小巧靈秀與溫婉,江南煙雨的如夢似幻,這種穿越時空之門的夢幻淡雅,太適合旗袍的氣質。
戴望舒《雨巷》里那結著愁怨,丁香一樣的姑娘,總是隱隱約約地浮現在腦海里,揮之不去。她從悠長悠長寂靜的雨巷,撐一把油紙傘裊裊婷婷,朦朦朧朧的背影,走在高高窄窄的巷子里,小巷深處有神秘的耶穌光,一直向光的深處走去。我想那該是一位充滿神秘而魅惑的女子,骨子裡有一種說不出的嫵媚,帶著憂郁,帶著舊時光的味道。這丁香姑娘一定是身穿一襲玲瓏的旗袍,才能在一場雨中把詩人那迷茫,惆悵的情愫演繹得那麼凄美。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服飾特徵,旗袍是民國女子的最愛,是城市的,是小資的。小鎮里以前也是有過穿旗袍的女子的,她們溫婉,風情,有一種那個年代豐富的底蘊和內涵。輕顰淺笑地走過小鎮清晨的青石板,走過縣後彎彎曲曲的街角,走過煙雨江南的司前古巷,走過了小鎮的繁華與落寞。朋友的母親曾是一位浦江大戶人家的小姐,聽他說,他母親就是著著旗袍,穿著高跟鞋,跟隨她的丈夫來到大山深處的小鎮,從此再也沒有回去,和父母一訣永別。在朋友家喝茶,偶爾提及,他的神情有一些落寞,在裊裊的煙霧和茶水的氤氳里,緊蹙著眉頭,他數次有想去浦江尋找母親那邊親戚的念頭,但又不知從何找起,也打聽了不少人,但歲月里那些長長短短的故事,全沉澱在了舊時光,不會泛起。
我以前並不知道旗袍,不知道女人還可以有那種風韻。小時候看到女人穿得最多的是大襟的衣裳,是軍綠色和藍灰色,再後來是月白粉紅,再再後來有了碎碎花花的裙子,覺得已是春光明媚,奪人眼目。看到穿旗袍的女子應該是在小時候電影《一江春水向東流》,那種素雅的袍子,配齊耳的短發,清爽利索。事隔多年,早已記不清出現在故事的哪個片段,卻怎麼也不會忘記那身著旗袍的女子,那無法復制的風韻,那漸行漸遠修長柔美的倩影。
王家衛導演的《花樣年華》,用一襲襲旗袍演繹了情節故事和時間的流逝。張曼玉飾演的蘇麗珍,穿著華美的旗袍,身段婀娜,體態修長,漫步在潮濕的小巷,旗袍在她身上有了別樣的靈魂,彷彿渾然一體。劇情里,為她量身定製了二十幾套旗袍:藍底大紅花,黃底紅藍圈,棕色波紋,青藍格子,翠棕水墨,暗色彩虹,流光溢彩,黑色蛇紋,翠綠菱格,黃色水仙,染橙黃花,藕粉波紋,白底水墨,白底藍花,藍底黃綠花,棕底黃白花,不同顏色,不同款式,配合不同場景,冷艷,憂傷,雍容,端莊,如行雲流水熨帖在女人身上,盡顯東方女性古典的嫻靜、清雅、成熟、溫婉的氣質。淡淡暗香和微微惆悵彌散在舉手投足間,一顰一笑都是深深的寂寞與思念,帶給人們一場絕美旗袍的視覺盛宴。
張愛玲曾說:對於不會說話的人,衣服是一種語言,隨身帶著一種䄂珍劇。臨水照花的張愛玲是極其喜愛旗袍的,她筆下也刻畫出一個又一個活色生香的旗袍女郎。可以是如雍容華貴的牡丹,也可以是如清雅脫俗剛出水的青蓮,抑或是深夜幽靜小巷深處倚門斜靠,指間燃著煙,輕吐一口煙圈,然後轉身走進深院的風塵女子。張愛玲曾有一張穿著旗袍仰頭向上的黑白圖片,我一位客居南寧愛好文學的女同學,也有類似造型的一張,如不細辯,會以為是張愛玲,確有幾份神似。
最能穿出旗袍韻味的是阮玲玉,她留下的那些穿著各種旗袍的黑白照片,配上她那一雙似有千言萬語,卻又欲說還休的媚眼,特有的削肩,柳腰,柔軟氣質,旗袍穿在她身上真正有了風情萬種生命的張力。一笑萬古春,一啼萬古愁,與那個時代完全契合。旗袍的美在於這韻味,在舉手投足間女人柔美風情溫婉的韻味,無論是妖嬈還是素雅,性感或是嫵媚。高挺的衣領,古老的手工盤扣,把女人的美體包裹得嚴嚴實實,卻又勾勒得凹凸有致,兩側的高衩讓迷人的春光卻忽隱忽現,呈現出極至的柔美和嫵媚,玲瓏盡現。也許極致的性感從來都不是裸露的,而是像含羞帶怯的欲露還掩的初荷,在若隱若現中讓人有無盡的想像空間。
廣場舞風靡後,不知什麼時候開始,一股懷舊旗袍風也悄然興起,小鎮一群大媽迷戀上了旗袍,組成了旗袍秀的隊伍,排練,走台,和旗袍相配的道具花傘,團扇,綉花布鞋,置辦得一應俱全,也學著那電影中的那一襲襲旗袍,想把自己的身材勾勒得如詩似畫,嫻似嬌花照水,行如弱柳扶風。我為她們去拍過幾次,梁家山的叢林,上黃的古村落,西溪有流水旁,十里荷花深處,卻總覺得不盡如人意。這讓我想到《潛伏》里翠平剛到天津和余則成合作時首穿旗袍、高跟鞋時的窘態,山野的氣質駕馭不了風情的旗袍。旗袍需要恬靜的容顏,修長美麗的身段,沒有流動的線條,沒有內在的氣質,就不會有優美的韻致。
她們的旗袍都是淘寶上買的,統一的色彩和款式,批量均碼的那種。其實真正的旗袍是要用心做成,我覺得剛成熟的少婦穿才是絕配。妙處是要美得恰到好處,並且要構思細膩協調,不能肥一絲一毫,也不能瘦一絲一毫,與身體曲線完全吻合,方能展現旗袍那種特有的韻味。和旗袍相伴的應是高山流水的古箏,輕盈低轉的團扇,溢出墨香的古裝線書,潺潺流水的竹間小溪。但她們似乎不講究這些品味,她們像對待廣場舞一樣對待旗袍,別人的眼光並不會妨礙她們的熱情,她們大膽地在街上走,在河邊照,在茶山上秀,在廣場上舞,錄成短視頻,製作抖音,不亦樂乎。或許每個女人心中都有一個旗袍夢吧,不管自己的身材和模樣是否適合。或許她們是真的喜歡並愛上了旗袍,愛上旗袍的內斂與安靜,只是並未懂得旗袍的內涵與韻味。
她們努力地學著,現在有了些韻味。旗袍秀作為大山裡的一道風景,遊走在了西溪、南門碼頭,秀在了古街,行在山間水邊,為小鎮增添了一道靚麗的風景,遠遠地看,那一襲歲月的優雅,從古典走向現代,宛如朵朵開在初夏的荷花。深夜,看著為她們拍攝製作的視頻畫面,她們行走在小鎮的青山綠水間,還是有美的意境。我給她們的視頻配上一些文字,為這方秀美的山水,人間的桃花源,為熱愛生活的她們:
遇見你,江南風荷
霓裳羽衣,花鈿玉笄
遺落在江南的葫蘆寶地
我著素色旗袍相契
渺渺煙波上淡月村墟里
圓潤的雙肩是東溪西溪
塵封葫蘆口的巽峰塔
檐鈴在梵音中叮叮響起
我走進這一方秀美的盆地
遠處裊裊炊煙,野藤疏籬
鳳凰扣下的風姿在廣場工筆
香雲紗的垂墜暈開楊柳岸堤
秋風拂過蘆葦西溪
笛聲金黃了杏葉太平
我憶起戴望舒的雨巷
都市繁華過後在青石板獨行
縷縷丁香的姑娘帶著油紙傘
朔江而上撐到天晴
遇上溪水婆娑的午溪
蓮步輕移,流蘇盈盈
彌散開小鎮典雅安祥氣息
淡淡雅雅的氣質洇開了水墨
粉紅玉白的荷花渲染了身影
古老的城牆團扇開青苔底色
臨水照花,花動一城春色
音符般律動的採茶姑娘
氤氳著竹篁外的茶青
一曲江南春里,風荷大地
蔚藍的天色下穿過拱辰門
我在南門碼頭等你
通濟橋的黛山倒影中
再吟一首雨霖鈴,再沒有無語凝噎
駐足司前古街回望舊時歲月
宣平景色都滾邊進袖口衣襟
款款走過黃昏走過天明
流淌千年的宣平溪邊楊柳依依
一念杏黃,一念荷起
如鉤的新月,載不動古鎮芳華
闌珊的燈火,把小鎮細細梳理
在這場旗袍秀中,我是把這千年的江南小鎮,在新城鎮建設後越來越美的身姿,也幻化為心中那現代而不失傳統古典美的旗袍女子了。願歲月靜好,旗袍傾城,山河依舊。
作者簡介:韓劍鋒,愛好攝影、寫作,浙江省攝影家協會會員。
㈢ 公交車上大媽不注意形象,穿個旗袍,坐在位置上,腿叉開,正對我都漏光了,好呃新,我趕緊挪位置
那是別人的穿著愛好
你討厭可以離遠一點
有一些人是不太注意自己的著裝的
㈣ 杭州大媽買旗袍穿過後退貨被商家拒收,商家難道不該兌現七天無理由退貨嗎
武漢的這名大媽在購買旗袍之後退貨被商家拒收,商家的這種行為是錯誤的,因為商家都應該兌現7天無理由退貨,這是每個消費者的權益,商家在沒有收到貨物檢查之後就拒收大媽退回來的旗袍,這種行為違反了消費者權益法,大媽有權利向平台投訴賣家的這種行為。
當我們在購買的貨物時選擇7天無理由退換的時候,賣家予以拒絕的話,那麼就可以去第三方平台讓客服介入處理這件事情,通常退貨或者換貨是買家先與賣家溝通好,如果雙方溝通無法達成一致的話,那麼才能夠請第三方客服來處理這件事情,第三方的客服如果介入處理的話,就會給買家一個滿意的答案,所以當我們退貨遇到賣家拒簽收貨物的時候,就一定要去尋找第三方客服平台來讓他們處理這件事情。在我們退貨的時候,也盡量在退貨的包裝內裝上買家名稱,買家聯系電話,退貨單號等重要信息,這樣子賣家在收到退回來的貨物時,就可以第一時間來找到是哪個買家退回來的貨物,更快的給買家退款。
㈤ 因女兒結婚買旗袍,杭州大媽事後退貨被拒收,商家對此有何回應
現在網購很流行,無論是中年人還是年輕人都喜歡去網上購物,非常方便,一鍵下單,但與此同時,網購也暴露了很多弊端,比如說,很多商家分明承諾了七天無理由退貨,但是很多時候,商家卻會拒絕退貨退款,杭州就有一位鄭女士,因為女兒要結婚,就在網上購買了一件紅色旗袍,但試穿之後發現有點大,不太合身,就想要退款,而商家卻以商品有損壞被弄臟為由,拒絕退貨退款,而鄭女士堅稱旗袍臟了壞了肯定不是自己弄的,她只是試穿了一下而已。雙方各執一詞,爭執不下,事情到底如何,我們一起來看下。
鄭女士要求退貨退款,但商家怎麼也不同意,這事也驚動了網購平台的管理小二,而管理小二也支持商家不退款,旗袍是真絲的,如果鄭女士真的是穿著它去參加女兒婚禮的話,很容易被刮壞的,網友要求鄭女士提供女兒婚禮視頻,但鄭女士卻遲遲未提供。
㈥ 旗袍奶奶重新定義「中國大媽」,集體穿旗袍走秀,看上去有多驚艷
相同年齡的人總是有很多相似之處,在穿衣方面也是如此。年輕人追求個性和時尚。對於中老年母親,奶奶服裝是對中國母親的默契。在每個人的記憶中,一定有那些「中國阿姨」,他們戴著絲巾,穿著明亮卻俗氣。盡管同一代人中的大多數人具有相似的審美品味,但也有一些人敢於嘗試並拒絕接受舊的奶奶。一群時尚且造型優美的旗袍奶奶用自己的形象重新定義了「中國阿姨」。在圖片中,他們在時裝秀上一起穿著旗袍。盡管它們有一頭白發,但又高又直,而且在70多歲時令人贊嘆。
旗袍的經典風味更加符合奶奶的白發色。懷著復古的精緻感,白發已成為一種時尚元素。令人耳目一新的紅色,只要不是太亮,中老年人也可以穿上紅潤而優雅的感覺。奶奶的深色印刷也精美而優雅。大多數相似年齡的人都有相似的時尚品味。曾經的「中國姨媽」是一種審美上的默契。但是旗袍奶奶的驚人外觀使人們不僅可以看到老式的奶奶感覺,而且還可以看到更明亮,更精緻的中老年人服飾,旗袍非常推薦的魅力單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