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旗袍的材質:製作旗袍的有布料,絲綢、錦緞等,目前又有真絲雙縐、絹紡、電力紡、杭羅等真絲織品。棉布料不適合做旗袍。
近代旗袍進入了立體造型時代,衣片上出現了省道,腰部更為合體並配上了西式的裝袖、旗袍的衣長、袖長大大縮短、腰身也越為合體。 現代旗袍是是式樣簡潔合體的線條結構代替精細的手工製作。
旗袍的樣式很多,開襟有如意襟、琵琶襟、斜襟、雙襟;領有高領、低領、無領;袖口有長袖、短袖、無袖;開衩有高開衩、低開衩;還有長旗袍、短旗袍、夾旗袍、單旗袍等。旗袍款式的變化主要是袖式、襟形的變化。
(1)在家開旗袍博覽會擴展閱讀:
現代旗袍的外觀特徵一般要求全部或部分具有以下特徵:右衽大襟的開襟或半開襟形式,立領盤紐,擺側開衩,單片衣料,收腰,無袖或短袖等。
開衩只是旗袍的很多特徵之一,不是唯一的,也不是必要的。旗袍的京派與海派代表著藝術、文化上的兩種風格。海派風格以吸收西藝為特點,標新且靈活多樣,商業氣息濃厚;京派風格則帶有官派作風,顯得矜持凝練。
經過20世紀上半葉的演變,旗袍的各種基本特徵和組成元素慢慢穩定下來。旗袍成為一種經典女裝。經典相對穩定,而時裝千變萬化。但時裝設計師常從經典的寶庫中尋找靈感,旗袍也是設計師靈感的來源之一。
旗袍是近代興起的中國婦女的傳統時裝,而並非正式的傳統民族服裝。它既有滄桑變幻的往昔,更擁有煥然一新的現在。旗袍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歷史意義,加之可欣賞度比較高,因而富有一定收藏價值。
現代穿旗袍的女性雖然較少,但現代旗袍中不少地方仍保持了傳統韻味,同時又能體現時尚之美,所以也具有一定的收藏價值。
Ⅱ 愛穿旗袍的女人們......
冬日藜蘆
「老媽, 再讓楊師傅給我做幾身旗袍唄」。
記得在國外生活的那些年裡,每次回國探親, 臨走時我都會要求老媽帶我去縣城裡的老裁縫家一趟。
國外家的衣櫃里也曾是掛滿了各式旗袍。
當時在伊頓公學那個名人雲集的地方,很多年我都是唯一的一個中國女人面孔,參加 大小聚會時我的行頭只有一種:旗袍!
我對旗袍,真的是情有獨鍾!
盡管我從來都沒有「好女不過百」過,但年輕時也還算得上是身材勻稱。
每次Party 前略施粉黛,在朋友眼裡也算得上是端莊大方,沒有太丟咱中國女性的臉面。
旗袍,作為中國和世界華人女性的傳統服裝,被譽為中國國粹和女性國服。
民國20年代之後曾一度成為最普遍的女子服裝,我很喜歡看民國初期的電視劇估計也是和屏幕上那各色美艷的旗袍服飾有關。
可惜的是, 50年代後,旗袍在大陸漸漸被冷落。
文革中又將其視為「封建糟粕」、「資產階級情調」, 所以那麼美的服飾在接下來的幾十年裡也就很少見到了。
80年代之後隨著傳統文化在內地被重新重視,旗袍又重出江湖。
從1990年北京亞運會起,歷次大陸舉行的奧運會、亞運會以及國際會議、博覽會多選擇旗袍作為禮儀服裝。
從此旗袍服飾作為一種文化又被復興了!
當代生活節奏越來越快,各種快餐文化盛行。
但無論fashion 怎樣變化, 總有一些女性還是對旗袍青睞有加。
這些女性在人們心中有什麼特點呢?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
君子眼裡的旗袍女子是這樣的:
穿旗袍的女子身材好
旗袍能體現女性身材曲線美,喜歡穿旗袍的女人通常也會注意保持自己的身材。
穿 旗袍的女子氣質好
喜歡穿旗袍的女人不能說是最漂亮的,但旗袍會賦予她們一種端莊淑女的氣質。
穿 旗袍的女子性格好
旗袍自江南而來,喜歡穿旗袍的女人常常也帶著一種水鄉的氣息,溫柔美麗,讓人過目難忘!
穿 旗袍的女子好溝通
喜歡穿旗袍的女子是通情達理,明辨是否,有著很好的涵養,是不會輕易動粗的。
穿 旗袍的女子不懼老
喜歡穿旗袍的女子是不懼衰老的,她們不會隨著時光的流逝而逐漸憔悴。旗袍女子就是一壺陳釀,隨著歲月的增長而越來越香醇。
穿 旗袍的女子有女人味
旗袍的風情是眾所周知的,優雅的小立領,精緻的盤扣,獨特的開叉設計,一舉手一投足間透著嫵媚動人的風情。
穿旗袍的女子有才華懂生活
喜歡穿旗袍的女子的內心世界是豐富的,她們一般都比較熱愛古典文化,讀詩書能滿口生香,品茶能修身養性。
穿旗袍的女子獨立自信
一個女人的美和氣質來源於她的獨立和自信。旗袍本身就是民國時期敢於斗爭,追求進步,獨立自信的產物。
吃 旗袍的女子最賢惠
喜歡穿旗袍的女子不僅僅有詩與遠方的精緻浪漫,同樣也能柴米油鹽的平淡生活。
.......
如果我有個女兒, 相信她絕對也是會成為一個穿旗袍的女子的,可惜了!
讓我們中國女性自豪的是, 旗袍作為一種東方元素, 在國際時尚圈也越來約受歡迎了。
But, 我還是覺得, 穿旗袍的中國女子的那種風情萬種是人高馬大的西方女子效仿不了的。
柳風中擺,新荷雨中搖。
亭亭長玉頸,款款小蠻腰。
乍現玲瓏態,憑添嫵媚嬌。
從來民國范,大美數旗袍。
芊芊淑女,婀娜旗袍著身,
曼妙多姿,笑顏如花綻,
玉音婉轉流,皎皎兮似輕雲之蔽月,
飄飄兮若回風之流雪。
穿旗袍的女人們就是那一道道的風景……
11/6/2020
冬日藜蘆
Ⅲ 旗袍一般使用什麼布料
做旗袍的材質:製作旗袍的有布料,絲綢、錦緞等,目前又有真絲雙縐、絹紡、電力紡、杭羅等真絲織品。
棉布料不適合做旗袍。
(3)在家開旗袍博覽會擴展閱讀 :
旗袍樣式繁多。
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具有適應現代生活的機能性。
既有西方流行的影子而不同於中國傳統袍服,又具有鮮明中國特色和時代象徵的新時尚流行和服裝審美的特點,可為中西服飾交融的設計典範。
旗袍,中國女性的傳統服裝,被譽為中國國粹和女性國服。雖然其定義和產生的時間至今還存有諸多爭議,但它仍然是中國悠久的服飾文化中最絢爛的現象和形式之一。
旗袍形成於上個世紀20年代,有部分學者認為其源頭可以追溯到先秦兩漢時代的深衣,是民國20年代之後最普遍的女子服裝,由中華民國政府於1929年確定為國家禮服之一。
Ⅳ 旗袍開衩在左和在右有什麼特殊的含義嗎
在西方文化的影響下,中國婦女開始領悟到「曲線美」,對旗袍不斷改進,推陳出新,力求把自己優美的身材曲線表現出來。
但這並非一帆風順,於是中西文化沖突的「拉鋸戰」,便被縫在旗袍上……
從滿族婦女的服裝到流行長久的各款旗袍,首屆中國民族服裝服飾博覽會上展出的旗袍系列,使人們可以從中看到記錄其上的近代中西文化交流思想史。
旗袍原是滿族婦女服裝,本世紀二十年代初,漢族婦女開始穿著。一千多年來,在濃厚的封建禮教氛圍中,中國女裝的裁製一直採用直線,胸、肩、腰、臀完全平直,女性身體的曲線毫不外露。旗袍也保持著這種特色。
旗袍表現曲線美
在西方文化的影響下,中國婦女開始領悟到「曲線美」,對旗袍不斷改進,推陳出新,力求把自己優美的身材曲線表現出來。但這並非一帆風順,於是中西文化沖突的「拉鋸戰」,便被縫在旗袍上。
二十世紀初期,盛行「旗袍馬甲」。也就是內穿喇叭型寬大袖子的短襖,外套前後擺及地的無袖長馬甲。一九二六年,短襖和長馬甲合二為一,成為現代旗袍的最初款式。以後兩年,旗袍在邊、袖、襟、領等處作了一些改動,增加了裝飾,出現繁復的變化。但仍保持舊式旗袍馬甲的平直寬大風格,襲用傳統的直線裁製方式,顯露不出女性的窈窕身段。二十年代後期和三十年代,圍繞思想潮流的此消彼長,旗袍在長短、寬窄、開衩高低以及袖長袖短、領高領低等方面展開「較量」。
開衩時高時低
1929年,受歐美短裙影響,原來長短適中的旗袍開始變短,下擺上縮至膝蓋,袖口變短變小。後來又有校服式旗袍,下擺縮至膝蓋以上1寸,袖子採用西式。
這一改變遭到輿論非議,1931年後旗袍又開始變長,下擺下垂。三十年代中期,旗袍長度發展到極點,袍底落地遮住雙腳,稱為「掃地旗袍」。原先能遮住手腕的旗袍袖子縮短至肘部。以後袖長越來越短,縮至肩下兩寸,1936年後幾乎無袖。
過去的旗袍是不開衩的,旗袍在縮短袖子時,也悄悄地在左邊開了低衩。後來衩越開越高,漸漸高及膝部,高到大腿。由於有人反對,袍衩一度回到膝蓋以下。但輿論壓力一減小,袍衩又迅速升高,1933年後流行大開衩旗袍。
傳統旗袍是上下一條直線,外加高高的硬領。三十年代初期,袍腰開始日積月累地收縮,到一九三四年後,女性身材的曲線終於全部顯露出來。高聳及耳的領子也逐漸變矮,後來有的成了無領旗袍。
在傳統與現代、維護傳統的「善」與追求美的思想潮流碰撞中,旗袍越來越貼近時代、貼近生活,脫離原來的樣式,變得經濟便利、美觀適體。
文革也革旗袍的命
但是,從五十年代到改革開放前的一段時期,旗袍被說成「四舊」、「封、資、修」。國家主席劉少奇夫人王光美出國訪問穿了一身旗袍,在「文革」中竟成了一大罪狀。
中國的改革開放,促進了思想大解放,原來單調的黑、灰、藍色被五彩繽紛取代。消失三十餘年的旗袍又重新穿在愛美女士的身上。
上海市歷史博物館副研究員範文海說:「在中西文化交流中,旗袍成為一種中西合璧、具有海派風格的女性服裝,成了中國婦女的國服。」
中國的民族服裝服飾難以計數,僅在本屆博覽會展出的就有三千四百多套。盡管民族服裝很美,但由於縫制復雜,穿著煩瑣,很多人已不再穿著。但旗袍卻在不斷的推陳出新中日益受到青睞,成為中國一道流動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