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女裝百科 > 黑絲旗袍孫

黑絲旗袍孫

發布時間:2025-08-14 15:25:14

⑴ 黑色短款旗袍搭配性感魅惑黑絲,完美身材讓人浮想聯翩。

在時尚舞台上,黑色短款旗袍猶如夜色中最獨特的精靈,與性感魅惑的黑絲交織,勾勒出一道極致誘惑的風景線。這不僅是一身裝扮,更是對完美身材的極致演繹,讓人不禁心生嚮往,浮想聯翩。



在這個充滿故事的時尚世界裡,有一個名叫小楊的男士,他的人生經歷如同他的著裝一樣,充滿了戲劇性和轉折。曾幾何時,他是個才華橫溢的青年,卻被愛情的陰霾籠罩,心愛的女孩的離去讓他跌入了低谷,他的世界彷彿只剩下了失落和無助。



然而,生活的磨礪並沒有磨滅小楊對夢想的追求。他選擇了用行動證明自己的堅韌,通過勤奮工作,他在困境中找到了新的希望。在一次聚會上,他遇見了命運的轉角,一個名叫小麗的女子,她的出現猶如一道陽光,照亮了他的世界。



小麗,如春風般溫暖,如夏日陽光般明媚,她的善良和熱情照亮了小楊的世界。小楊被她的獨特魅力深深吸引,他們之間的友誼逐漸升溫,如同旗袍上的絲線,相互交織,形成了一幅動人的畫卷。



然而,愛情的道路並不總是平坦,他們的故事中充滿了挑戰和考驗。但就像旗袍下的曲線,每一次掙扎都讓他們的感情更加深厚,他們緊緊相依,共同面對生活的風風雨雨。小楊和小麗的愛情故事,就像這黑色短款旗袍與性感黑絲的搭配,既有誘惑,也有堅韌,讓人驚嘆於他們對愛情的執著和追求。

⑵ 孫穗芬的個人軼事

在任何場合遇到典雅的孫穗芬,都可以從細微末節處看出她是一位精緻的女人:她的指甲油總是和著裝顏色相協調;出公共場合時,幾乎都不會忘記用特別小配飾或珠寶點綴當天的整體造型;她一直保持著非常中式的短發,因為這個發型「干凈利落」。孫穗芬說話語速很慢,但談吐優雅,在上海的社交圈裡鼎鼎有名。孫穗芬是朋友們常常稱呼她的名字,她的中文名是孫穗芬——孫中山的孫女,孫科的女兒。不過孫穗芬還有另一重身份——美國商務部商務領事,歷任美國駐廣州、上海總領事館商務領事。她還曾擁有自己的公司。
孫穗芬與母親藍妮
1938年出生的孫穗芬在上海的別墅有好聽的名字——玫瑰別墅,是母親藍妮留下來的。別墅位於里弄的盡頭,弄堂口標明了這里的建築是受國家保護的文物,刷成粉紅的外牆有點西式的味道。這片在舊時就住著不少達官貴人的地方,照樣是名流們的住宅。只不過這里常年安靜,住在這里的人們也保持低調。
走過里弄到達玫瑰別墅,有阿姨應聲開門,一般會仔細地詢問是否是孫穗芬約好的客人。推門進去,一股奇異的檀香伴隨著玄關處古色古香的布置形成強烈的第一印象,拖鞋是大紅中式花紋的,門口擺放著紅木雕花的台幾、牡丹花朵的白瓷瓶、銅質佛像,一切都非常中國。每一處都精心布置的細節讓進入到這棟別墅的人變得輕手輕腳起來。「建築師圖樣標明的日子是41年底,動工則是在42年。當時是日本人佔領上海的時候,我媽咪買了地,請了當時在上海的中國最著名的四個建築設計師蓋了這些房子,當時整條里弄是我媽咪蓋的,一共七棟。」
話語間,孫穗芬環顧了這間再熟悉不過的房間。幾十年過去了,經過幾次波折,這里也有了很大的變化,的擺設都是孫穗芬按照記憶一點點還原的。
「媽咪是當時上海有名的美人。」
照片上的藍妮細眉杏眼,穿著旗袍,有時候是戴著一串珍珠項鏈,有時候則是寶石耳環,看上去總是那麼精巧別致。「我媽咪的審美觀念很強,她的衣服都是她自己設計。那時候,是沒有什麼名牌的,沒有Dior、Gucci。我們將裁縫請到家裡來,挑什麼樣的料子、釘什麼樣的紐子、滾什麼樣的邊,都是她說了算。甚至後來我去了台灣工作,缺什麼衣服都會打電話給她。媽媽會幫我設計好樣子找裁縫做好,我就去香港拿,然後帶回台灣穿。」
孫穗芬孫穗芬的客廳里有洋式的沙發,也有中式的茶幾,她覺得東西方文化對於她的影響也是一半一半。她從小在西式教育的學校讀書,從上海當時的聖心小學到美國的亞利桑那大學。然而,母親的教導是東方的,「我覺得繼承媽媽最多的性格是獨立,她永遠自己有房子,不是跟我父親住在一起。她要比我能幹得多,而且從不依賴於人。她非常有魄力,這一點我比不上。」其實孫穗芬沒有談到的另一點是,她保留了媽媽喜歡穿旗袍的習慣。她穿上定製的大紅色旗袍,戴著許久以前在台灣買的福祿壽翡翠鐲子,和旗袍同色系的大耳環,還有鑽石戒指,帶著一點點摩登的東方意韻佇立在那裡,依稀透露出只有舊上海名媛才有的優雅風韻。
「以前工作的時候,沒有多少時間用來考慮今天要穿什麼衣服,時常是早上直接從抽屜里拿出來就穿上出門。我性子比較急,沒有耐心,工作的時候覺得去美容太浪費時間。退休了,還會偶爾按摩、花時間修修指甲。但我有一個習慣,指甲油的顏色和服裝的顏色一定要搭配。如果我的指甲油是塗的大紅色,就會穿和大紅色匹配的衣服,比如大紅、黑色或白色系的衣服;而粉紅色系的指甲油就會配粉色系的服裝。我櫃子里各式各樣顏色不同的衣服很多,可以滿足我的選擇。同時鞋子、皮包以及佩戴的首飾也都必須是相配的。」
配飾也是孫穗芬保持美麗的法寶。你幾乎很少看到不佩戴首飾的孫穗芬出人們面前,她甚至會佩戴一條粉紅色小靴子的項鏈來搭配她粉色系裙裝出席時尚派對,展示她的童心。首飾是隨性買的,逛街的時候穿什麼服裝就購買跟服裝相配的首飾。是否名牌,不是孫穗芬決定購買的關鍵。「偶爾也買一些名牌的首飾,但是總的來說很少。我覺得我很自信,把人家的牌子掛在我的身上當作自己的光榮不是我的風格。」
最令孫穗芬覺得可惜的是,舊上海曾經名震中國的好裁縫卻一個都找不到了。她至今保留的定服裝的習慣也無法延續。在廣州工作的3年裡,孫穗芬試過很多裁縫,卻沒有一個令她滿意。後來回上海更是找過無數的裁縫,洋裝做得好的幾乎沒有了。唯一一位讓孫穗芬比較滿意的老裁縫,從認識到已經十幾年了,孫穗芬和媽媽的旗袍都在那裡定製。孫穗芬大部分服裝是買來以後做一些改良。「以前好裁縫在上海很普遍,就是街角的小店裡也能找出技藝精湛的,全國最出名的都是上海的紅幫裁縫,在上海幾乎絕跡。也許有個別好裁縫,但我沒有找到。那時候的裁縫很知足,是裁縫就一輩子當好裁縫,做好衣服就是一生的藝術追求。的裁縫哪會那麼仔細,隨便量量就分給手底下的小裁縫做。對客人的要求也不會仔細地去記錄,常常你的要求他只聽了一半。做出來的衣服往往不是我要的。一個裁縫為同一個人做衣服,可以一件大一件小。」這是典型的上海女人的精緻與挑剔,對一切細節都無比重視。「年輕的時候總是在奮斗,偶爾帶著孩子一起出去玩,多數是去動物園這些地方,無法真正地享受一個人的旅行。到了的年紀,可以到處走一走看一看了。如果讓我把自己的旅行經歷寫出來,恐怕是一本書也講不完的故事。」孫穗芬將這種游歷稱為「流浪」,她說她很享受這種狀態。
「流浪」也是需要偶爾停頓的。孫穗芬在孩子長大後閑下來的時間里開始思考,雖然到處旅行,見識也算多,但不一定真能做什麼。和太太們打打橋牌並不是她想要的生活。39歲的孫穗芬考進亞利桑那大學,那一年,她的大兒子也是一名大學生。她依然像小時候在聖心學校那樣勤奮苦讀,成績優異,每門功課都是A。畢業時因為成績優異,孫穗芬榮獲華爾街日報獎,由此成為美國媒體的新聞人物。這個獎由《華爾街日報》每年一度頒發給全美金融畢業生中最優秀者,孫穗芬成為第一個獲得該獎項的女學生。
圍著世界繞了一圈,孫穗芬終究回到了她的出生地上海。上世紀八十年代回國的時候,上海和廣州、深圳都一樣,到處是灰灰的、臟臟的,房子全都看不出眉目來。但是一下飛機,一種親切感就撲面而來。「上海有那麼多中國的東西,所見、所聞、所感,全都是。我生在上海,長在香港和台灣,怎麼都是在中國,更何況這里還有媽媽留給我的房子,有機會就要回來住。」
「名門之後」的傳奇生活
翻開孫穗芬的履歷表,幾乎可以用「傳奇」兩個字來概括。她出生、成長在上海,幼時遭受過綁架,後移居台灣、香港,最後移居美國。17歲中學畢業後,孫穗芬成為一名空姐。其後在工作中認識了日後的丈夫,一位曾經參加過二次大戰的美國飛行員。19歲的時候孫穗芬辭去工作結了婚,專心做一名賢妻良母,養育了三個兒子。孩子長大後,在39歲的時候,孫穗芬決定走出家庭,重新接受高等教育。她與大兒子同時上了大學,成為校園中年齡最大的一名學生,並以優異的成績畢業。1986年,孫穗芬在美國商務部做商務領事,成為一名華裔外交官。1992年,孫穗芬因工作需要到美國駐法國巴黎大使館任商務參贊。之後她曾歷任美駐廣州、上海總領事館商務領事。後來她辭去了大使館的工作,在香港創辦了一家咨詢公司。
朋友們都叫她Nora,這個名字在上海社交圈非常響亮,因為她是孫中山的孫女,孫科的女兒!可是孫穗芬卻很反感人們這么定義和詮釋她。她鮮明地表明了自己的態度:「我過我的日子,我不能依賴祖宗過日子,而且在國外沒有人知道我是誰。我不想把他們的名字貼在額頭上,那很沒有出息。我很驕傲有這樣的父輩和祖輩,但一個人應該創造屬於自己的事業和人生。我不希望別人提起我就是某某名人之後,我在一定范圍內也很成功,不是依靠他們的聲名,而是自己創造出來的,所以我希望別人更加註重我本身。」

⑶ 孫穗芳的成長經歷

飽受磨難
孫穗芳雖出身名門,卻飽受磨難。1936年3月,孫穗芳在上海出生。她的母親叫嚴藹娟,在上海交際場女名流藍妮成了孫科的第二夫人時,嚴藹娟也就與孫科分手。因此,孫穗芳在沒有父愛之中降臨到這個世界,很久以來無法見到生父孫科的身影。
在孫穗芳的記憶中,母親總是向孫科要錢,繼父是脾氣凶暴、十分嚴厲的人,總是虐待自己,他對不是自己親生的女兒毫無感情,只是打罵她,令孫穗芳的童年充滿悲苦。孫穗芳還有兩個妹妹,分別小她三歲和五歲,均是母親與繼父所生。小弟不僅有奶媽,繼父還規定她和妹妹每天放學都得輪著抱弟妹。
有一次她不小心讓小弟受驚嚇,小弟大哭起來,繼父不問緣由地暴打她,揪起她的頭發往牆上撞,結果耳朵被打得鮮血直流,以致留下了終身的耳疾。每當孫穗芳被繼父痛打時,軟弱的母親總是在一旁做沉默的旁觀者,這令穗芳異常心痛。
孫穗芳明白母親是把她當搖錢樹向父親要錢,她的心都要碎了。她不斷地哀求母親不要這樣做,其實她的內心也非常矛盾,因為只有如此,她才可以有機會見到自己的父親。1946年,父親最終拿出26根大金條,藍妮拿了14條,母親只拿到12條。
孫穗芳回憶說,她母親和繼父得到父親那筆數額不小的贍養費後,給了她一筆供她使用的生活費。她自幼喜愛音樂,在痛苦和期待中給父親寫信,訴說自己的境況和希望,結果,父親派秘書買了一架鋼琴送給她。這架鋼琴對她苦難的童年來說是極大的慰藉,成為她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使她由此迷戀音樂,以致長大後,音樂無時無刻不伴隨著她,尤其是古典音樂,她幾乎無法離開它。
晚年她談及音樂,臉上竟會浮現如小女孩般的雀躍之情,她說:「我對音樂真的到了瘋狂的地步,你相信嗎?在聽到樂曲第一個節拍後,我就可以知道下一節的音樂旋律及它屬於誰的作品。」然而,那時孫穗芳畢竟年幼,那筆名義上屬於她的費用,後來被繼父用來作為投資資本,買了上海證券交易所第151號經紀人牌照。
1948底被母親帶到台灣,後因孫科寓居香港,過年又被帶到香港,母親來港是找孫科要錢。孫穗芳不同意母親和繼父拿她當搖錢樹。但她很想見自己朝思暮想的親生父親,這一天終於來了。
1950年初的一天,孫穗芳隨母親來到香港淺水灣71號孫科寓所。走進院落,她和母親在客廳里坐了下來。孫穗芳的雙眼緊盯著樓梯,盼望父親下來,看上一眼。結果是空等一場。父親沒有下來,倒是年邁的大祖母盧太夫人(孫中山原配盧慕貞)聽說孫女來了,由人攙扶緩步下樓,走到孫穗芳面前,把孫女緊緊地摟在懷里,並仔細地端詳了孫女好久好久。這是孫穗芳第一次見到大祖母,也是最後一次。因為孫穗芳的面貌太像她父親了,祖母看到孫穗芳一定使她想起了孫科兒時的情形。盧夫人又拿出糧果塞滿了孫女的兩個口袋。但孫穗芳和母親等了好久也未能見到父親,最後帶著深深的失望離去。那天,孫穗芳多麼希望父親能下樓見她一面,哪怕是一眼也好。上了轎車,孫穗芳不肯走,拚命按著車喇叭,聲聲喇叭呼喚著父親,也按出了悲傷的淚水,這次經歷孫穗芳永世都不會忘記。事實上,孫科很想見到從來未謀一面的女兒,但怕大太太陳淑英鬧事,同時又不願見嚴藹娟。孫科曾想把女兒穗芳送到美國讀書,彌補他欠下的父愛。嚴藹娟反對孫科這一主張,孫穗芳登門想見到父親,卻大失所望,也負氣拒絕到美國讀書。
1951年,孫穗芳被母親送回上海,送回上海外婆家和兩個姨媽同住,生活費由母親從香港寄來,她進了上海啟秀女中(今上海市十二中學)讀初二。1955年,孫穗芳從上海第八女中高中畢業,盡管她成績名列前茅,又是「五好學生」。然而,在那個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年代裡,唯成分論成為衡量人的尺度。因為祖父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辛亥革命被定性為資產階級革命,其父孫科又在國民政府中歷任要職,她不能進入任何大學讀書。孫穗芳曾一度被送到上海郊區農村勞動,住所潮濕陰冷,以致患上風濕性關節炎。在絕望中猛然想起時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等要職的宋慶齡。盡管她從沒有見過這位祖母,但此時她認定只有祖母才能幫助自己擺脫困境。孫穗芳滿懷希望匆匆地從上海趕到北京,住在舅舅嚴星華家中。
孫穗芳有生以來第一次來北京,置身充滿悠久歷史文化的古城,她根本無心去游覽。她只想早日見到祖母宋慶齡。可事不湊巧,她獲悉祖母因風濕病去外地療養了。孫穗芳在萬般無奈之下,給祖母宋慶齡寫了一封信,傾訴自己的遭遇和想法。在企盼中等待的孫穗芳很快收到祖母的回信。據孫穗芳回憶,宋慶齡在信上開導她說,上大學不是人生唯一的出路。不過,在信末最後一行提到,但願她明年能進大學。孫穗芳把祖母的信轉交教育部。不久,有一位幹部來找孫穗芳,安慰她說,這個學期入學太遲了,等明年她一定會獲准進入大學讀書。一年後,孫穗芳經努力終於欣喜地進入同濟大學建築系,然而那時的大學同樣處處充滿階級斗爭。
1959年,有一天,她得知在內地讀書的學生,憑學生證可以到香港探親,孫穗芳因母親患心臟病,便申請赴港探望生母,獲得批准。到香港之後,來到香港後,孫穗芳發現父親孫科有一個用她的名字作為戶頭的存摺,規定母親每月只能從中去取300元生活費給她,實際上她只用到父親給她的生活費的十分之一。堅持半工半讀8年。時值內地自然災害,物資奇缺,孫穗芳經常周濟大家。
1965年嫁給香港富商王時新之子王守基,1967年移居美國夏威夷。孫穗芳的丈夫王守基是香港豪門之後,王守基在眾多的兄弟姐妹中屬於能力平平的人,他因此難免有些失落的感覺,並且對待太太有時很粗暴。有一次,他們又吵起架來,王守基動手打了妻子。這讓孫穗芳難以接受,迅即搬出去住。這一年是1978年,孫穗芳和王守基分居了。過了三年他們正式離婚。
離婚以後,她和前夫王守基仍然一直來往,感情反而好了。孫穗芳告訴他,你需要什麼我都會幫你做。他們經常打電話,共進晚餐,看電影。她至今記得,王守基去世前的一周,記得那種熟悉而清新的感覺。他們每天打三四個電話,簡直是在談情說愛,好像把十幾年婚姻中的不好感覺都沖淡了,留下了更醇厚的「友情」。這一天,第四個電話打過來了。孫穗芳拿起電話:「我剛點了香,你又來煩我了呢!」孫穗芳信奉佛教,每天早晨四點鍾起床打坐念經,四個小時雷打不動。 「好好,對不起......」他掛了電話的第二天就去世了。王守基去世後,孫穗芳真成了一個孤獨的行者了。
長大後的願望
見生父孫科,是孫穗芳長大懂事後最大、最強烈的願望。1965年孫科返回台灣定居,1966年11月,孫穗芳終於在大哥孫治平大嫂張佩霞夫婦的幫助下的幫助下,前往台灣第一次正式與父親相見,完成認祖歸宗的願望。由於成長在憂患之中,孫穗芳對父親是孝順的,經常去探望,並給父親買葯品,而二哥孫治強的債務也由其歸還。
此時,孫科已是75歲的老人了,孫穗芳也已經30歲了。孫科說:「就算你把名字改了,我還是知道你是我的女兒。」孫穗芳問:「那你為什麼不要我?」孫科親了親女兒的臉,深情地說:「從來也沒有不要你。」孫穗芳哭了。」現在一切都好了。」孫科輕輕地拍她的後背,安慰她。「相逢一笑泯恩仇」。父女相對,有說不完的話,訴不完的情。孫科詳細地詢問起她生活的情況,並贈給她兩枚孫中山誕辰一百周年紀念金幣和一本《國父孫中山先生傳》,上寫「穗芳留念父贈」。他們在一起拍了很多照片。以後,孫穗芳每年都回台灣兩次看望父親,直到孫科病逝。
1972年,孫穗芳赴台探望父親,一日,躺在病床上的父親孫科突然問女兒:「那個捧著大花瓶要扔的是不是你呀!」孫穗芳沒有回答。孫科又問:「那個在大門外摁了兩個小時喇叭的是不是你呀!」此刻,孫穗芳再也按捺不住內心的苦痛,用英語回答父親:「你認為我當初應該怎麼做?那時我才是個13歲的孩子。」盡管孫穗芳回到父親孫科身邊已經七八年了,孫科卻從未提起二十二年前發生在香港淺水灣寓所的那件事,主要是顧及女兒的想法,但隨著自己即將離去,不得不將深藏內心的話說出來,穗芳完全理解父親。
1973年9月13日,孫科在台北病逝。大哥孫治平根據父親臨終遺願讓孫穗芳回台灣和從美國趕回來的二哥孫治強、大姐孫穗英和二姐孫穗華等一起參加父親的葬禮。台灣當局為孫科舉辦了隆重的喪禮。孫穗芳受兄弟之託,親自為父親選購黑領結。根據傳統習俗,她在父親的黑領結上釘滿了珍珠,在他的口中也放一顆大珍珠,讓他雙手握著白玉,還在衣服口袋中放了金銀元寶……
回到故鄉
孫穗芳是在孫中山先生誕辰一百二十周年紀念日前夕第一次回到故鄉中山市的。她穿著一件樸素的中式絲綢旗袍,一條杏黃色披肩自然地垂落在胸前。剛滿50歲,長相酷似孫科。臉上總是掛著甜甜的微笑,說起話來靦腆中又帶有自信,看來是一位性格溫柔又富有敬業精神的現代婦女。
作為孫氏後裔,踏上故鄉土地以後,心情就一直沒有平靜過。孫穗芳一再強調非常感謝國家領導人和故鄉人民的關懷。她說1986年7月,國家主席李先念訪問美國最後一站是檀香山。李主席特意參觀了孫中山1879年至1882年在檀香山讀書的意奧蘭尼和烏阿呼學校。還送給我三件珍貴的禮物:一個很精美的景泰藍大花瓶、一套藍白花飾的中國茶具,和一幅織金的絲綢布料。這次,就是穿著用這幅布料做的旗袍來到故鄉參加祖父孫中山誕辰120周年紀念活動。
發揚光大
1980年9月,孫穗芳應邀回國觀光訪問。1981年6月,她參加祖母宋慶齡在上海萬國公墓的安葬。父親孫科早在1973年去世,第二位祖母宋慶齡的去世又勾起了她對祖父的懷念。回到家中,她把祖父的廣東話和普通話演講錄音翻錄了幾聳,每天細聽,「那段日子,我兩次夢見祖父。」信仰佛教的孫穗芳從那個時候起,辨棄了房產生意,開始潛心研究祖父和他的思想,那一年她45歲。
1996年孫穗芳撰寫的《我的祖父孫中山》出版;2001年和2003年,她的《我的祖父孫中山先生紀念集》兩次在南京出版。迄今孫穗芳回中國已經一百多次了。
孫穗芳說她沒見過祖父孫中山,但和祖父卻是精神相通,他的精神一直都在激勵著她。周圍人對他的敬仰之情深深影響著,而且家人都說長得特別像祖父,這讓她感到自豪。
從9歲開始,孫穗芳就留心收集祖父的照片和墨寶,後來她開始思考研究孫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而這一研究就是40多年從無間斷,並先後整理撰寫了多部回憶孫中山的文章和紀念集冊,收錄了很多反映孫中山先生革命歷程的珍貴圖片資料,對於孫中山先生的精神,孫穗芳更是有著最深刻的理解。
孫穗芳說,在南京的時候就曾夢到祖父孫中山,他在夢中告訴孫穗芳,要把他的精神發揚光大。這已經成了她的一項人生使命。孫穗芳現在海內外擔任多個名譽職務,按理說,年近古稀的她完全可以靜養天年,但是冥冥中這股力量支撐著她走遍全世界去繼續弘揚祖父的精神。20多年來,孫穗芳在中國、北美、北歐以及東南亞等地講演800多場,幾乎把祖父當年走過的地方都走了一遍。
右上圖:孫穗芳博士向辛亥革命元老中國現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淵後裔贈送禮品:她「與馬英九總統暨夫人攝於夏威夷」照片,並簽名留念。
至誠如神
孫中山先生給我們的形象是一個高大的偉人,那麼生活中的他是個什麼樣子呢。孫穗芳介紹,祖父孫中山不是那種高高在上的人,他的生活很艱辛,為了救國,他經常是吃不飽睡不好,顛沛流離。這些年我尋訪祖父足跡的講演經歷,讓我親身體會到他的這種艱辛。祖父「至誠如神」這句話對她影響非常大,她將把弘揚祖父精神的事業堅持到底。孫中山先生畢生為振興中華而奮斗,國人懷念他、學習他,我身為孫家的子孫,更應繼承他的遺志,竭盡全力,為振興中華民族和祖國統一大業多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
孫中山是中國人驕傲,從小人家講我很像他,可能脾氣性格也像,我很心直口快。從前人家講我祖父喜歡仗義執言,fightingforjustice。她操一口略略捲舌的北方腔,字正腔圓,朗聲說,實際上他的三民主義就是打抱不平的主義,民族主義思想為民族打抱不平;民權主義為受壓迫的打抱不平;民生主義為小市民打抱不平。
她走遍世界各地,看到許多幸與不幸,最大的感觸是什麼。對大陸來講,中國國民黨的連戰主席、親民黨的宋楚瑜主席受邀到大陸訪問,兩岸的距離拉近了,用孫中山的思想、祖父的精神作為兩岸的橋梁,這非用他不可,因為孫中山代表著中華民族的尊嚴,是中國人的驕傲。他的思想、精神是中華民族的凝聚。
中國有了和平,即世界也有和平,首先影響東南亞。她信心滿滿地,中國保衛世界和平,保護弱小的民族,用我祖父的助弱扶貧思想。孫中山一生為國為民無私奉獻,強烈的愛國精神,隔代傳到了孫穗芳的思想上,她在中國設立以孫中山為名的醫院、發起建設中山小學、孫中山思想研究所等,為中國的發展付出一分力。
找尋祖父的足跡
2003年9月12日,秋高氣爽,日麗風清。廣州市天河區珠村的潘文治將軍故居小院子內,一株株茁壯的海棠擎出一咕嘟一咕嘟紅瑪瑙般的海棠花,迎接遠渡重洋而來的孫穗芳博士一行。孫穗芳攜子返穗,一路找尋祖父孫中山的足跡。
這次,她來到當年救過爺爺的海軍將領潘文治家,與潘將軍的後代共繼始於祖父一代的真摯友情。 珠村的父老鄉親們聞訊,都紛紛過來,講述當年孫穗芳的姨婆宋美齡與蔣介石(此時的蔣介石與陳潔如仍有一紙婚約,但腳踩兩船,又移情別戀宋美齡),以及廖仲愷、許崇智、鮑羅廷等人常從黃埔軍校來珠村做客並留宿的樁樁趣事。
老人們指著牆角一張寬大的長條木凳(圖一)告訴客人: 別看這條長凳粗糙,它可是用百年荔枝木特製的打餅台。每次宋美齡一來,珠村人就在這上面做粉諽和炒米餅招待他們。孫穗芳對珠村人講的這些往事聽來津津有味,她從來都十分尊敬美齡姨婆,對有關姨婆的一切都很感興趣。連忙和獨生子及潘將軍的後人們在姨婆睡過的木床和做過炒米餅的長凳上照相留念。 就這樣,珠村潘文治將軍故居的長凳旁,又增添了孫穗芳博士笑吟吟的巨幅照片,寄託著她對前輩的思念。
孫中山先生的孫女、著名慈善家、教育家孫穗芳博士到廣東私立華聯學院,為學院新生介紹了孫中山先生的生平事跡,並勉勵學生要做造福社會的新世紀人才。孫穗芳廣東之行是應廣東省政府邀請,參加大元帥府揭幕。私立華聯學院聘請孫穗芳博士為該學院的榮譽教授,孫穗芳為學院題詞「博愛」,並向學院捐贈了圖書。
捐贈孫中山半身銅像
2014年9月5日上午,美籍華人、孫中山孫女孫穗芳博士,在民主黨派大廈14樓貴賓室,向民革上海市委捐贈了一尊孫中山半身銅像。銅像長、寬均為0.8米,將安放在民革上海市委機關里。
上海市人大常委、民革上海市委專職副主委董波在接受捐贈時表示,孫中山為中國民主革命事業所建立的歷史功勛,及其博大深邃的思想、崇高的革命精神和高尚的人格魅力,永遠為世人所銘記和景仰。孫穗芳博士的捐贈之舉,對民革市委工作既是充分信任,也是大力支持。民革市委將以孫中山銅像寄託上海民革黨員對孫中山先生的緬懷之情,並激勵黨員進一步學習、繼承和發揚中山精神。
孫穗芳博士現任孫中山和平教育基金會主席、夏威夷中國婦女慈善會會長、美國夏威夷太平洋大學校董、中山大學香港校友會名譽會長等職。為了紀念祖父的功績,弘揚孫中山精神,多年來她積極著書立說,奔走海內外,宣傳募款興教助學,發動捐資扶貧濟困。

⑷ 在上海哪裡能買到旗袍呀請給具體地址

1. 在茂名南路72號的「金枝玉葉旗袍店」,您可以找到融合傳統與創新的旗袍。這家店的老闆葉子是一位設計師,她將國外時尚元素融入旗袍設計中,使得旗袍煥發出新的生命力。價格方面,旗袍的價格在988元至4800元之間,圖案和珠片都是手工綉制的;真絲圍巾的價格在298元至988元之間;綉花鞋的價格在100元至398元之間。
2. 位於泰康路田子坊5號的「2002海上旗袍店」,將時尚元素融入旗袍設計中,使其更符合現代年輕人的審美。這里的一般旗袍價格大約在1000元左右。
3. 在長樂路,靠近新錦江賓館的「古往今來旗袍店」,您可以找到許多改良且實用的旗袍設計,如低領口和短旗袍擺,以及多樣化的面料,包括印度紗麗、泰絲等進口混紡。女式旗袍的價格大約在400元至900元之間。
4. 南京西路的「孫家小姐旗袍店」提供量身定製的服務,並注重前期的服務體驗。
5. 茂名南路的「和平旗袍專賣(法萊克店)」是一家專門經營各類旗袍的民族服飾店,提供新穎的款式和定制服務。
6. 「華藝旗袍店」不僅提供成人旗袍,還有兒童旗袍。
7. 在南市區舊校場路北52號的「辛隱拿妮旗袍店」,這里的手繪花旗袍深受顧客喜愛。除了現成的旗袍和定製服務,還提供來料加工服務,非手繪花旗袍的價格一般在500元左右。
8. 「瀚藝旗袍店」的特色是傳統旗袍和綉花旗袍。這里的旗袍都是由經驗豐富的老師傅手工精綉而成。傳統旗袍的價格大約在800元至1500元之間,綉花旗袍則在2800元至10000元之間。
9. 「老上海旗袍店」是長樂路上最新潮、最時尚的一家。這里的旗袍以素雅的色彩為主,圖案以宋代書畫的審美原則為基礎,追求意境和風雅。旗袍的價格在1800元至5000元之間,男士中裝在1000元至2500元之間,女中式短裝在1600元至3000元之間。

⑸ 海派旗袍上海八大旗袍名店

無論是張曼玉在《花樣年華》中流露出的60年代成熟女性的妖嬈多姿,還是湯唯在《色戒》中演繹的40年代年輕女性的玲瓏秀氣,都讓所有愛美的女性為之瘋狂。女性的衣櫥怎麼都少不了一件精緻的旗袍。想買到稱心如意的好旗袍,就不得不提長樂路和茂名路這兩條出名的旗袍一條街。只要是老上海,都知道這里的旗袍最地道,工藝最好,許多姐妹在結婚前都會來這購買或定做一套屬於自己的婚禮旗袍。在這里,不僅有昂貴的手工旗袍,也有新式的改良旗袍。旗袍品牌也很多,既有中華老字型大小,也有充滿時尚氣息的旗袍店。
1. 蔓樓蘭旗袍
作為上海最知名的旗袍品牌之一,這家旗袍店的款式多樣,做工精緻,面料以真絲為主,蘇綉旗袍是此店的一大特色。除了婚禮服以外,中式風格的日常裝、聚會禮服等都可以在這里找到。
2. 龍鳳旗袍
中華老字型大小龍鳳旗袍保持著傳統的手工工藝,製作而成的旗袍具有傳統氣息,選料講究,工藝精湛。
3. 麗古龍旗袍
麗古龍旗袍的各色手工織就的布匹特別,工藝精美。
4. 瀚藝旗袍
除了傳統旗袍外,瀚藝旗袍的綉花旗袍也是一大特色。店裡的旗袍均出自一些六七十歲的老師傅之手。瀚藝的名氣在文藝圈裡相當大,經常有各國名人和明星慕名光顧。
5. 名模杜鵑為《VOGUE》拍攝的一套寫真中,那幾件唯美的旗袍也出自空橋瀚藝之手。
6. 金枝玉葉旗袍店
一家經營傳統以及改良旗袍的定製店。老闆葉子本人就是一位設計師,常常會借鑒國外時裝設計師的靈感,把流行元素應用在旗袍上。
7. 真絲大王旗袍店
面料種類多,質量上乘,價格昂貴。
8. 孫家小姐旗袍店
量身定製,注重前期服務。
9. 辛妮旗袍店
款式多,好多改良旗袍。面料以普通真絲面料、滌面料、織錦緞為多,工藝一般,價位便宜。
(5)黑絲旗袍孫擴展閱讀
旗袍(qipao, cheongsam)是傳統女性服飾之一,在20世紀上半葉由民國時漢族女性參考滿族女性傳統旗服和西洋文化基礎上設計的一種時裝,是一種東西方文化揉和具象。在現時部分西方人的眼中,旗袍具有中國的女性服飾文化象徵意義。

與黑絲旗袍孫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黑絲旗袍孫 瀏覽:828
棕色外套配米色裙子 瀏覽:179
如何把天藍色襯衫變成白色襯衫 瀏覽:330
褲子最大碼是多少 瀏覽:381
淡顏色的褲子穿怎麼顏色的鞋子 瀏覽:518
炫舞熟女裝搭配 瀏覽:343
潮牌一開始怎麼做 瀏覽:229
李寧羽絨服怎麼裡面出了 瀏覽:337
lee女裝圖片 瀏覽:665
闊腿牛仔褲搭配短款開衫衣 瀏覽:923
圓領中長款衣白色 瀏覽:199
織初生嬰兒的衣要起多少針 瀏覽:527
紅色羊皮衣有黑色臟點怎麼洗 瀏覽:714
如何做好衛衣經銷商代理商供應商 瀏覽:287
殺死旗袍絲襪女特務 瀏覽:405
生日穿什麼裙子好 瀏覽:877
金利來有女款羽絨服嗎 瀏覽:909
側臉旗袍美女 瀏覽:709
夏天的旗袍裙子 瀏覽:111
長款輕薄羽絨服穿什麼鞋 瀏覽: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