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春噓日炭暖寒中夏風綸麗凊巾白陽扇溫送冬羽爐和雪問」這些字可以組成那些成成語
噓寒問暖,陽春白雪,雪中送炭,羽扇綸巾,夏日清風,
❷ 我國珍稀動植物有哪些
白鶴,白尾海雕,藏羚羊,大熊貓,金雕,丹頂鶴,蜂猴,河狸,虎,黃腹角雉,金絲猴,綠孔雀,西藏野驢,新疆大頭魚,熊狸,中華鱘,揚子鱷,野馬,野耗牛,中華白海豚,印度象,雲豹,四爪陸龜,金斑照喙鳳蝶,貂熊,巨蜥,遺鷗。
麋鹿:俗稱四不象偶蹄目,棲息於沼澤地帶以青草和水生植物為食,1894年以前曾飼養於北京南苑,以後僅余少數於國外,野生種均已滅絕,1985年後由英國運回若干只放養。
大熊貓:棲息於箭竹林間,懼寒畏暑,性孤獨,雌雄分居,能游泳,善爬樹住樹洞石隙喜食竹類,亦食果實和動物屍骨,性溫順,自衛能力弱,常受天敵傷害,分布於我國四川西部和北部。
揚子鱷:又稱鼉<tuó>爬行綱,我國特產珍稀動物,棲息於池沼底部,以魚、蛙、小鳥為食。7月繁殖,產卵,以日光和雜草腐熟孵化。雌鱷護巢性強。
大鯢:娃娃魚,兩棲綱,世界最大的兩棲類,我國特有,棲息於山地溪流,晝伏夜出,捕食魚蝦昆蟲,體外受精,廣布我國,以華中和華南多;叫聲類嬰兒。
金絲猴:靈長目,肩批金黃色長毛,生活於3000米高山樹林中,樹棲,群居,以野果、嫩芽、竹筍為食,我國特產珍稀候類。
普陀鵝耳櫪 現存1株。屬樺木科落葉喬木,瀕危種,國家1級保護植物,中國特有種。20世紀50年代在普陀山尚有數棵,後因開荒墾殖等原因遭到破壞。
絨毛皂莢 現僅存2株 豆科落葉喬木,瀕危種,國家2級保護植物。絨毛皂莢因莢果密被黃綠色絨毛而得名,花雜性,結實極少。文獻記載,可用皂莢為砧木進行嫁接繁殖,但技術要求很高,不易掌握。
廣西火桐 現僅存3株 梧桐科落葉喬木,瀕危種,國家2級保護植物,為我國特有。木材紋理直,材質柔韌易加工,不開裂,是製作傢具、建築、膠合板的上等用材。先花後葉,花色鮮艷靚麗。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是園林綠化和行道樹的佳品。
百山祖冷杉 現僅存3株 松科常綠喬木,瀕危種,國家1級保護植物,中國特有種。百山祖冷杉是我國特有的古老殘遺植物,也是我國東南沿海唯一殘存至今的冷杉屬植物。1987年,國際物種生存保護委員會將百山祖冷杉公布為世界上最受嚴重威脅的12個瀕危物種之一。
羊角槭 現僅存4株 槭樹科落葉喬木,瀕危種,國家2級保護植物,中國特有種。與產於日本北海道的日本羊角槭親緣關系極為密切,系古老的殘遺種,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
天目鐵木 現僅存5株 樺木科落葉喬木,瀕危種,國家1級保護植物,中國特有種。因其所處地歸當地農村集體所有,生境受人為干擾頻繁,處境危險。
華蓋木 現僅存6株 木蘭科常綠喬木,稀有種,國家1級保護植物。華蓋木為單型屬,僅1個,且成株過於稀少,雖開花結果正常,但每果成熟的種子很少,在原生母樹周圍一直未見幼苗,天然更新能力很低。
滇桐 現僅存6株 椴樹科常綠大喬木,瀕危種,國家2級保護植物。為我國西南特有種,也是滇桐屬這一寡種屬的主要樹種之一,在區系地理研究和選育珍貴樹種應用中均有重要價值.
膝柄木 現僅存10株 衛矛科半常綠喬木,瀕危種,國家1級保護植物。我國僅此一種。廣西西南部發現的膝柄木是該屬分布最北的種類。對研究我國種子植物區系地理及其熱帶親緣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
白鰭豚:哺乳綱,棲息於洞庭湖及長江中下游,汛期水位上升,結群游入洞庭湖及附近繁殖,水位下降回長江,多在深層活動,晨昏靠近淺水捕食魚類,瀕臨滅絕。
鳥類
卷羽鵜鶘——別名塘鵝、鵜鶘,屬於鵜鶘科,學名為 Pelecanus onocrotalus。大型涉禽。全長約180厘米。全身灰白色。枕部羽毛延長捲曲。夏季腰和尾下覆羽略沾粉紅色。嘴寬大,直長而尖,嘴的下面有一個與嘴等長且能伸縮的皮囊。嘴、眼周裸皮及喉囊黃色,腳肉色。棲息於湖泊、江河、沿海水域,喜群居和游泳,但不會潛水。以魚為主食。成年鵜鶘一般配對生活,在地面營巢產卵。每窩產卵1~3枚。兩性孵卵並喂雛。剛出蛋殼的小鵜鶘體色灰黑,不久就生出一身淺淺的白絨毛。親鳥以半消化的魚肉喂雛鳥,等雛鳥長大後,把頭伸進親鳥張開的嘴巴的皮囊里,啄食帶回的小魚。
產於新疆、青海及山東以南沿海等地。
屬於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紅腳鰹鳥——別名鰹鳥,屬於鰹鳥科,學名為 Sula sula。 游禽。全長75厘米左右。通體大部呈白色。雄鳥兩翅黑褐色。雌鳥背、腰和尾上覆羽染灰褐色,尾羽先端白。臉側裸皮黃色。嘴灰藍,基部轉為粉紅或僅稍綴以紅色。腳紅色。營海洋群集生活。翅尖長,善飛行。繁殖期從3月至初秋。營巢於石灘或島嶼上的矮灌木和喬木上,偶亦在地面築巢。每窩產卵1~2枚,橢圓形,表面粗糙,色青白。育雛期間,親鳥反芻胃內食物哺喂雛鳥。產於西沙群島。
屬於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鰹鳥,屬於鰹鳥科,學名為 Sula leucogaster。游禽。全長約70厘米。上體棕褐色,翅和尾羽的羽軸色更濃,各羽具白或棕白色羽端。前頸和胸部與上體色同,下體余部純白色。嘴及圍眼裸皮黃綠色。腳淡黃。冬候鳥,營海洋群集生活,善游泳,以魚為食。繁殖習性似紅腳鰹鳥。產於西沙群島。
屬於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東方白鸛——別名老鸛,屬於鸛科,學名為Ixobrychus minutus。 大型涉禽。全長約120厘米。體羽白色。眼周紅色,前頸下部有飾物。肩羽、翅覆羽、飛羽黑色,具光澤。嘴長而粗壯,黑色。腿、腳紅色。在沼澤、濕地、塘邊涉水覓食。主要吃魚。蛙、昆蟲等。性寧靜而機警,飛行或步行時舉止緩慢,休息時常單足站立。3月份開始繁殖,築巢於高大喬木或建築物上,每窩產卵3~5枚,白色。,雌雄輪流孵卵,孵化期約30天。我國東方白鸛約有2500~3000隻。在東北中、北部繁殖;越冬於長江下游及以南地區。
屬於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黑鸛——別名烏鸛,屬於鸛科,學名為 Ciconia nigra。 大型涉禽。全長約110厘米。嘴長而粗壯。上體、翅、尾、胸部羽毛黑色,泛有紫綠色光澤。眼周裸皮紅色。胸以下的下體白色。嘴和腳紅色。棲息於河流沿岸、沼澤山區溪流附近。涉水取食魚、蛙、蛇和甲殼動物。4月份開始繁殖,在岩崖縫隙中或大樹上築巢,每窩產卵3~6枚,乳白色,有少量淺橙黃色隱斑塊。孵卵期31~34天。65~70日齡的幼鳥有飛翔能力。在東北、河北、新疆及甘肅北部繁殖;長江流域及以南地區越冬。
屬於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朱䴉——別名朱鷺,屬於䴉科,學名為 Nipponia nippon。 全長79厘米左右,體重約1.8千克。雌雄羽色相近,體羽白色,羽基微染粉紅色。後枕部有長的柳葉形羽冠;額至面頰部皮膚裸露,呈鮮紅色。初級飛羽基部粉紅色較濃。嘴細長而未端下彎,長約18厘米,黑褐色具紅端。腿長約9厘米,朱紅色。棲息於海拔1200~1400米的疏林地帶。在附近的溪流、沼澤及稻田內涉水,漫步覓食小魚、蟹、蛙、螺等水生動物,兼食昆蟲。在高大的樹木上休息及夜宿。留鳥,秋、冬季成小群向低山及平原作小范圍游盪。4~5月份開始築巢,每年繁殖一窩,每窩產卵2~4枚,淡青色具褐色細斑。由雙親孵化及育雛,雛鳥約在30天後破殼,經哺育約40天後離巢。產於陝西省洋縣秦嶺南麓。朱䴉是稀世珍禽,過去在中國東部,日本。俄羅斯、朝鮮等地曾有較廣泛的分布,由於環境惡化等因素導致種群數量急劇下降,至本世紀70年代野外已無蹤影。我國鳥類學家經多年考察,於1981年5月在陝西省洋縣重新發現朱䴉種群,也是世界上僅存的種群。
屬於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白䴉——屬於䴉科,學名為 Threskiornis aethiopicus。大型涉禽。全長約70厘米。全身羽毛白色。頭與上頸皮膚裸露,呈黑色。背及頸的下部有灰色飾羽(冬季無)。嘴長而下彎,黑色。腳黑色。棲息於河、湖岸邊及沼澤濕地。涉水啄食小魚等水生動物。繁殖期兩性共同在近水岸邊大樹上築巢,每窩產卵2~4枚,淡藍色,有少許斑點或無斑點。在東北北部繁殖;廣東、福建越冬。
屬於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白琵鷺——別名篦鷺、琵琶嘴鷺,屬於䴉科,學名為 Platalea leucorodia。 大型涉禽。全長85厘米左右。全身羽毛白色。眼先、眼周、頦、上喉裸皮黃色。嘴長直、扁闊似琵琶,故而得名。胸及頭部冠羽黃色(冬羽純白)。頸、腿均長,腿下部裸露呈黑色。棲息於沼澤地、河灘、葦塘等處。涉水啄食小型動物,有時也食水生植物。築巢於近水高樹上或蘆葦叢中,每窩產卵3~4枚,白色無斑或鈍端有稀疏斑點。雌雄輪流孵卵約25天,雛鳥留巢期約40天。在東北、華北、西北一帶繁殖;長江下游和華南一帶越冬。
屬於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黑臉琵鷺——別名黑面琵鷺,屬於䴉科,學名為 Platalea minor。 大型涉禽。全長約80厘米,體羽白色。後枕部有長羽簇構成的羽冠;額至面部皮膚裸露,黑色。嘴黑色,長約20厘米,先端扁平呈匙狀。腿長約12厘米,腿與腳趾均黑。雌雄羽色相似,冬羽與夏羽有別:冬羽純白,羽冠較短;夏羽羽冠及胸羽染黃色。棲息於湖泊、沼澤及沿海灘塗等處。涉水覓食小魚、蝦、蟹及螺類等動物。產於東北至華南沿海、長江流域、海南島、台灣、香港。黑臉琵鷺現存約400隻,主要分布於我國、俄羅斯、朝鮮及日本。在我國東北可能有繁殖地,但迄今尚無確證。我國發現的大部為遷徙及越冬種群,台灣台南縣曾文溪口海岸灘塗是世界最大的越冬種群棲息地,多時可達200隻;海南東寨港自然保護區、廣東福田自然保護區及香港米埔自然保護區也曾記錄有數十隻的越冬小群。
屬於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❸ 麻料鳥的尾巴掉了後多長時間能長齊
鳥尾巴上的羽毛掉了還會長出來,但完全長好需要的時間較長。鳥掉毛後又會長毛叫換羽,大多數的鳥每年通常有兩次換羽的生物學現象。每年夏季繁殖期後開始換羽,到了秋天完成的叫冬羽;冬季到早春的叫夏羽。換羽能使鳥類在求偶、育雛、覓食等活動時對羽毛造成的損傷得以修復和更換。換羽是鳥類的獨具特徵,為了維持正常的生命活動,換羽是依次逐漸掉換的,而不會一次全部脫落。尤其是飛羽和尾羽更不會一次脫落,它們的更換是左右對稱、一枚一枚地逐次替換,一般需要數月之久。
以下三種鳥的尾羽都是非正常情況下全部脫落的。
尾羽——鳥類飛行的「萬能舵」
尾羽全無的鳳頭蜂鷹在高速飛行(2013-9-15 北京西山)
2013年9月15日早上,我在北京西山的望京樓拍攝猛禽遷徙,疾風中一隻無尾無(三級飛)羽的鷹掠過峰巔,這只無畏的鳳頭蜂鷹,讓我驚詫無語!它是因為逃脫危險時而失去了全部尾羽,還是別的什麼原因,我們不得而知。但沒有尾羽的鳥是很難把控飛行方向和飛行速度的,在長途遷徙期間更是困難重重、危機四伏,它能順利抵達南方越冬地嗎?真替它捏把汗!
尾羽——鳥類飛行的「萬能舵」
遷徙途中羽毛健全的鳳頭蜂鷹(2013-9-15 北京西山)
飛行能力本來就差的雉雞,沒有尾羽就更難飛行了,奔跑起來控制方向的能力也會下降。沒有尾羽的鵲鴝,飛行自控能力也會下降。與長途遷徙相比,雖然留鳥和垂直遷徙鳥的尾羽全無困難相對會小一點,但遭遇天敵的風險上升。
尾羽——鳥類飛行的「萬能舵」
尾羽全無的雉雞(2012-11-6 北京延慶)
尾羽——鳥類飛行的「萬能舵」
尾羽健全的雉雞(2011-4-1 北京密雲)
尾羽——鳥類飛行的「萬能舵」
失去尾羽的鵲鴝(2016-9-17 雲南盈
❹ 養鳥應該怎麼養
用煮熟的雞蛋少半個,加適量水、魚肝油拌勻,用干凈的「滴鼻凈」塑料葯瓶吸取來飼喂小鳥,每隔1--2小時飼喂一次。
人工飼喂雛鳥,可用豆粉、熟蛋黃、青菜葉、肉靡、魚肝油、鈣粉等用水調成漿糊狀,然後用竹扦挑取,待雛鳥張嘴乞食時,迅速將飼料送人鳥嘴內。
由於雛鳥的食量很大,一般早上6:00~6:30。喂第一次食,晚19:00喂最後一次。開始l~2 小時喂一次,7天後可3~4小時喂一次。
再往後可根據小鳥張嘴及叫聲進行飼喂。在這段期間內,如果雛鳥自己能夠啄取掉落的殘渣來吃,這時就可將飼料放在旁邊,讓它們自己來吃。
5. 人工哺育雛鳥除了要有豐富的營養外,還需具備一些基本的常識。飼養小鳥的時候,絕對不可以忘記喂養,如果一整天不餵食,必然會造成小鳥活活餓死。
6. 乳雛的餵食次數要分散,切記不可以一次餵食過量。乳雛的食物中已有足夠的水分,所以要注意不必再額外給它們飲水。
7. 幼鳥的抗寒保暖能力較差,又失去親鳥的愛護,容易生病甚至死亡。人工飼養時需要採取相應的保暖措施。窩下要鋪一些羽毛或棉絮,夜間還需蓋上一層薄絮,但要注意通風。
8. 隨著羽毛的豐富和氣溫的升高,再逐步減少窩內的鋪蓋。如遇到氣溫明顯下降,可在籠內掛上25~40瓦的電燈泡,燈泡外圍上一層黑布。在注意保暖的同時,也不能使幼鳥過分受熱。
❺ 世界珍稀動植物 的資料,越多越好!急!!!
白腹錦雞 白鸛 白冠長尾雉 白鶴 白頸長尾雉 白䴉 白琵鷺 白頭鶴 白鷳 白枕鶴 白頭葉猴 蒼鷹 藏馬雞 草鴞 草原雕 長耳鴞 長尾闊嘴鳥 長尾鴞 赤頸鶴 大鴇 大緋胸鸚鵡 大天鵝 丹頂鶴 雕鴞 蜂鷹 高山兀鷲 冠斑犀鳥 褐鰹鳥 褐林鴞 褐馬雞 黑長尾雉 黑鸛 黑頸長尾雉 黑頸鶴 黑臉琵鷺 黑琴雞 黑鷳 紅腹角雉 紅腹錦雞 紅角鴞 紅腳鰹鳥 紅隼 紅胸黑雁 花頭鸚鵡 花尾榛雞 黃腹角雉 灰腹角雉 灰鶴 灰頭鸚鵡 金雕 金絲猴 卷羽鵜鶘 孔雀雉 藍翅八色鶇 藍耳翠鳥 藍馬雞 藍鷳 栗鳶 領角鴞 綠皇鳩 大熊貓 麋鹿 東北虎 華北虎 鵜鶘
揚子鱷:又稱鼉<tuó>爬行綱,我國特產珍稀動物,棲息於池沼底部,體重約為36公斤,以魚、蛙、小鳥為食。7月繁殖,產卵,以日光和雜草腐熟孵化。雌鱷護巢性強。 大鯢:娃娃魚,兩棲綱,世界最大的兩棲類,我國特有,棲息於山地溪流,晝伏夜出,捕食魚蝦昆蟲,體外受精,廣布我國,以華中和華南多;叫聲類嬰兒。
白鰭豚: 白鰭豚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白暨豚、白旗。白暨豚是鯨類家族中小個體成員,中文名白鰭豚,屬於喙豚科,身體呈紡錘形,全身皮膚裸露無毛,具長吻,白鰭豚已存在有2500萬年,喜歡群居,視聽器官嚴重退化,聲納系統特別靈敏,能在水中探測和識別物體。白鰭豚是恆溫動物,用肺呼吸,被譽為「水中的大熊貓」,現已瀕臨滅絕
阿魯巴島響尾蛇 菲律賓鱷 古巴地鬣鱗蜥 河水龜 黑凱門鱷 黑軟殼龜 角龜 庫萊布拉島安樂蜥 拉爾山谷蝰蛇 魯德島石龍子 孟加拉巨蜥 日壁虎 聖埃斯特萬島黑叩壁蜥 太平洋橄欖鱗海龜 兄弟島楔齒蜥 牙買加水蟒 耶羅島大蜥蜴 印度鱷 印度蟒 中國短吻鱷 中國大蠑螈
大熊貓 華南虎 東北虎 黔金絲猴 滇金絲猴 川金絲猴梅花鹿 雪豹 貂熊 中華白海豚 台灣鬣羚 赤斑羚 普氏原羚 河狸 北山羊 喜馬拉雅塔爾羊 羚牛 高鼻羚羊 野氂牛 野牛 麋鹿 豚鹿 坡鹿 黑麂 鼷鹿 野駱駝 野馬 西藏野驢 蒙古野驢 熊狸 大靈貓 紫貂 馬來熊 黑葉猴 灰葉猴 白頭葉猴 長尾葉猴 豚尾猴 台灣猴 熊猴 黑長臂猿 白掌長臂猿 白頰長臂猿 白眉長臂猿 蜂猴 金貓 白暨豚 白唇鹿 小熊貓 藏羚羊 雲豹 亞洲象 儒艮
我國珍稀動物名單:
一.鳥類:
白腹錦雞 白鸛 白冠長尾雉 白鶴 白頸長尾雉 白䴉 白琵鷺 白頭鶴 白鷳 白枕鶴 蒼鷹 藏馬雞 草鴞 草原雕 長耳鴞 長尾闊嘴鳥 長尾鴞 赤頸鶴 大鴇 大緋胸鸚鵡 大天鵝
丹頂鶴 雕鴞 蜂鷹 高山兀鷲 冠斑犀鳥 褐鰹鳥 褐林鴞 褐馬雞 黑長尾雉 黑鸛 黑頸長尾雉 黑頸鶴 黑臉琵鷺 黑琴雞 黑鷳 紅腹角雉 紅腹錦雞 紅角鴞 紅腳鰹鳥 紅隼 紅胸黑雁 花頭鸚鵡 花尾榛雞 黃腹角雉 灰腹角雉 灰鶴 灰頭鸚鵡 金雕 卷羽鵜鶘 孔雀雉 藍翅八色鶇 藍耳翠鳥 藍馬雞 藍鷳 栗鳶 領角鴞 綠皇鳩 綠孔雀 綠尾虹雉 勺雞 蛇雕 雙角犀鳥 松雀鷹 蓑羽鶴 禿鷲 烏雕 小雕 小天鵝 小葦鷀 雪鴞 血雉 岩雷鳥 燕隼 鷹鴞 疣鼻天鵝 游隼 鴛鴦 原雞 朱䴉 棕頸犀鳥 棕尾虹雉
二.兩棲類
大鯢 虎紋蛙 細痣疣螈
三.爬行類
大壁虎 玳瑁 鱷蜥 巨蜥 蟒 山瑞 四爪陸龜 揚子鱷 黿
四.哺乳類
白唇鹿 白暨豚 白頰長臂猿 白眉長臂猿 白頭葉猴 白掌長臂猿 斑海豹 斑林狸 斑羚 豹 北山羊 藏羚 藏酋猴 藏原羚 豺 長尾葉猴 赤斑羚 穿山甲 大靈貓 大熊貓 滇金絲猴 貂熊 短尾猴 鵝喉羚 蜂猴 高鼻羚羊 海南兔 河麂 河狸 黑長臂猿 黑麂 黑熊 黑葉猴 虎 灰葉猴 江豚 金貓 金絲猴 鬣羚 林麝 馬來熊 馬鹿 馬麝 梅花鹿 蒙古野驢 獼猴 麋鹿 扭角羚 盤羊 坡鹿 黔金絲猴 儒艮 猞猁
水鹿 水獺 塔里木兔 台灣猴 兔猻 豚鹿 豚尾猴 駝鹿 倭蜂猴 西藏野驢 鼷鹿 喜馬拉雅塔爾羊 小靈貓 小熊貓 熊猴 熊狸 雪豹 雪兔 亞洲象 岩羊 野駱駝 野馬 野氂牛 野牛 雲豹 紫貂 棕熊
❻ 白鷺換毛在什麼時候
白鷺,被稱為"大氣和水質狀況的監測鳥",享有"環保鳥"的美譽,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白鷺屬鶴形目,大多數白鷺有魄的羽毛,到了繁殖季節,還會長出很長的漂亮羽毛。它們的習性和其他鷺鳥相似。 白鷺喜歡棲息在湖泊、沼澤地和潮濕的森林裡,屬涉鳥類。主要食小的魚類、哺乳動物、爬行動物、兩棲動物和淺水中的甲殼類動物。它們把大而不太講究的窩築在樹木、灌木叢或地面上。 大白鷺比較常見,它們的身長約90厘米,只有背上長羽毛。 牛背白鷺產於非洲和亞洲,南美洲北部和美國偶爾也能看到,是一種小的白身黃足鷺,身長大約50厘米。它們喜歡棲息在地面上,愛和吃草的家畜及野生動物做伴,喜歡吃昆蟲。 白鷺的羽毛有較高的觀賞價值,古代人喜歡用它們來裝飾衣服,西方人則喜歡用它們來點綴女帽。由於羽毛有很高的經濟價值,加上白鷺喜歡群居,因此它們曾被人大量捕捉,造成數量銳減,幾乎陷入滅絕的境地。幸虧後來人們穿戴和打扮的方式起了變化,加上採取了嚴格的保護措施,白鷺才倖免於絕種。 產於我國的黃嘴白鷺分布在吉林、遼寧、山東、江蘇、浙江、廣東、福建等地,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屬於我國二級保護動物的還有岩石鷺、白琵鷺、黑臉琵鷺。aqui te amo。
❼ 珍稀動物有哪些
麋鹿:俗稱四不象偶蹄目,棲息於沼澤地帶以青草和水生植物為食,1894年以前曾飼養於北京南苑,以後僅余少數於國外,野生種均已滅絕,1985年後由英國運回若干只放養。 大熊貓:棲息於箭竹林間,懼寒畏暑,性孤獨,雌雄分居,能游泳,善爬樹住樹洞石隙喜食竹類,亦食果實和動物屍骨,性溫順,自衛能力弱,常受天敵傷害,分布於我國四川西部和北部。 揚子鱷:又稱鼉<tuó>爬行綱,我國特產珍稀動物,棲息於池沼底部,以魚、蛙、小鳥為食。7月繁殖,產卵,以日光和雜草腐熟孵化。雌鱷護巢性強。 大鯢:娃娃魚,兩棲綱,世界最大的兩棲類,我國特有,棲息於山地溪流,晝伏夜出,捕食魚蝦昆蟲,體外受精,廣布我國,以華中和華南多;叫聲類嬰兒。 金絲猴:靈長目,肩批金黃色長毛,生活於3000米高山樹林中,樹棲,群居,以野果、嫩芽、竹筍為食,我國特產珍稀候類。 白鰭豚:哺乳綱,棲息於洞庭湖及長江中下游,汛期水位上升,結群游入洞庭湖及附近繁殖,水位下降回長江,多在深層活動,晨昏靠近淺水捕食魚類,瀕臨滅絕。 卷羽鵜鶘——別名塘鵝、鵜鶘,屬於鵜鶘科,學名為 Pelecanus onocrotalus。大型涉禽。全長約180厘米。全身灰白色。枕部羽毛延長捲曲。夏季腰和尾下覆羽略沾粉紅色。嘴寬大,直長而尖,嘴的下面有一個與嘴等長且能伸縮的皮囊。嘴、眼周裸皮及喉囊黃色,腳肉色。棲息於湖泊、江河、沿海水域,喜群居和游泳,但不會潛水。以魚為主食。成年鵜鶘一般配對生活,在地面營巢產卵。每窩產卵1~3枚。兩性孵卵並喂雛。剛出蛋殼的小鵜鶘體色灰黑,不久就生出一身淺淺的白絨毛。親鳥以半消化的魚肉喂雛鳥,等雛鳥長大後,把頭伸進親鳥張開的嘴巴的皮囊里,啄食帶回的小魚。 產於新疆、青海及山東以南沿海等地。 屬於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紅腳鰹鳥——別名鰹鳥,屬於鰹鳥科,學名為 Sula sula。 游禽。全長75厘米左右。通體大部呈白色。雄鳥兩翅黑褐色。雌鳥背、腰和尾上覆羽染灰褐色,尾羽先端白。臉側裸皮黃色。嘴灰藍,基部轉為粉紅或僅稍綴以紅色。腳紅色。營海洋群集生活。翅尖長,善飛行。繁殖期從3月至初秋。營巢於石灘或島嶼上的矮灌木和喬木上,偶亦在地面築巢。每窩產卵1~2枚,橢圓形,表面粗糙,色青白。育雛期間,親鳥反芻胃內食物哺喂雛鳥。產於西沙群島。 屬於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鰹鳥,屬於鰹鳥科,學名為 Sula leucogaster。游禽。全長約70厘米。上體棕褐色,翅和尾羽的羽軸色更濃,各羽具白或棕白色羽端。前頸和胸部與上體色同,下體余部純白色。嘴及圍眼裸皮黃綠色。腳淡黃。冬候鳥,營海洋群集生活,善游泳,以魚為食。繁殖習性似紅腳鰹鳥。產於西沙群島。 屬於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東方白鸛——別名老鸛,屬於鸛科,學名為Ixobrychus minutus。 大型涉禽。全長約120厘米。體羽白色。眼周紅色,前頸下部有飾物。肩羽、翅覆羽、飛羽黑色,具光澤。嘴長而粗壯,黑色。腿、腳紅色。在沼澤、濕地、塘邊涉水覓食。主要吃魚。蛙、昆蟲等。性寧靜而機警,飛行或步行時舉止緩慢,休息時常單足站立。3月份開始繁殖,築巢於高大喬木或建築物上,每窩產卵3~5枚,白色。,雌雄輪流孵卵,孵化期約30天。我國東方白鸛約有2500~3000隻。在東北中、北部繁殖;越冬於長江下游及以南地區。 屬於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黑鸛——別名烏鸛,屬於鸛科,學名為 Ciconia nigra。 大型涉禽。全長約110厘米。嘴長而粗壯。上體、翅、尾、胸部羽毛黑色,泛有紫綠色光澤。眼周裸皮紅色。胸以下的下體白色。嘴和腳紅色。棲息於河流沿岸、沼澤山區溪流附近。涉水取食魚、蛙、蛇和甲殼動物。4月份開始繁殖,在岩崖縫隙中或大樹上築巢,每窩產卵3~6枚,乳白色,有少量淺橙黃色隱斑塊。孵卵期31~34天。65~70日齡的幼鳥有飛翔能力。在東北、河北、新疆及甘肅北部繁殖;長江流域及以南地區越冬。 屬於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朱䴉——別名朱鷺,屬於䴉科,學名為 Nipponia nippon。 全長79厘米左右,體重約1.8千克。雌雄羽色相近,體羽白色,羽基微染粉紅色。後枕部有長的柳葉形羽冠;額至面頰部皮膚裸露,呈鮮紅色。初級飛羽基部粉紅色較濃。嘴細長而未端下彎,長約18厘米,黑褐色具紅端。腿長約9厘米,朱紅色。棲息於海拔1200~1400米的疏林地帶。在附近的溪流、沼澤及稻田內涉水,漫步覓食小魚、蟹、蛙、螺等水生動物,兼食昆蟲。在高大的樹木上休息及夜宿。留鳥,秋、冬季成小群向低山及平原作小范圍游盪。4~5月份開始築巢,每年繁殖一窩,每窩產卵2~4枚,淡青色具褐色細斑。由雙親孵化及育雛,雛鳥約在30天後破殼,經哺育約40天後離巢。產於陝西省洋縣秦嶺南麓。朱䴉是稀世珍禽,過去在中國東部,日本。俄羅斯、朝鮮等地曾有較廣泛的分布,由於環境惡化等因素導致種群數量急劇下降,至本世紀70年代野外已無蹤影。我國鳥類學家經多年考察,於1981年5月在陝西省洋縣重新發現朱䴉種群,也是世界上僅存的種群。 屬於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白䴉——屬於䴉科,學名為 Threskiornis aethiopicus。大型涉禽。全長約70厘米。全身羽毛白色。頭與上頸皮膚裸露,呈黑色。背及頸的下部有灰色飾羽(冬季無)。嘴長而下彎,黑色。腳黑色。棲息於河、湖岸邊及沼澤濕地。涉水啄食小魚等水生動物。繁殖期兩性共同在近水岸邊大樹上築巢,每窩產卵2~4枚,淡藍色,有少許斑點或無斑點。在東北北部繁殖;廣東、福建越冬。 屬於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白琵鷺——別名篦鷺、琵琶嘴鷺,屬於䴉科,學名為 Platalea leucorodia。 大型涉禽。全長85厘米左右。全身羽毛白色。眼先、眼周、頦、上喉裸皮黃色。嘴長直、扁闊似琵琶,故而得名。胸及頭部冠羽黃色(冬羽純白)。頸、腿均長,腿下部裸露呈黑色。棲息於沼澤地、河灘、葦塘等處。涉水啄食小型動物,有時也食水生植物。築巢於近水高樹上或蘆葦叢中,每窩產卵3~4枚,白色無斑或鈍端有稀疏斑點。雌雄輪流孵卵約25天,雛鳥留巢期約40天。在東北、華北、西北一帶繁殖;長江下游和華南一帶越冬。 屬於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黑臉琵鷺——別名黑面琵鷺,屬於䴉科,學名為 Platalea minor。 大型涉禽。全長約80厘米,體羽白色。後枕部有長羽簇構成的羽冠;額至面部皮膚裸露,黑色。嘴黑色,長約20厘米,先端扁平呈匙狀。腿長約12厘米,腿與腳趾均黑。雌雄羽色相似,冬羽與夏羽有別:冬羽純白,羽冠較短;夏羽羽冠及胸羽染黃色。棲息於湖泊、沼澤及沿海灘塗等處。涉水覓食小魚、蝦、蟹及螺類等動物。產於東北至華南沿海、長江流域、海南島、台灣、香港。黑臉琵鷺現存約400隻,主要分布於我國、俄羅斯、朝鮮及日本。在我國東北可能有繁殖地,但迄今尚無確證。我國發現的大部為遷徙及越冬種群,台灣台南縣曾文溪口海岸灘塗是世界最大的越冬種群棲息地,多時可達200隻;海南東寨港自然保護區、廣東福田自然保護區及香港米埔自然保護區也曾記錄有數十隻的越冬小群。 屬於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❽ 小鸚鵡掉毛怎麼辦
鸚鵡掉毛的原因及防治方法:
1、換羽
鳥類換羽期間掉毛很常見,也很容易,有時候甚至一摸就會掉很多,盡管並沒有使勁抓它。這個期間的掉毛一般是全身性的,但是也有可能先從頭開始掉,所以要根據鳥的年齡、季節等情況觀察幾天才能確定的。
2、缺微量元素
鳥糧單一的時候往往會導致鳥類微量元素的缺失,特別一些油料類食材,它們有豐潤羽毛色澤的功效。如果長期沒有豐富的食材供應,鸚鵡的羽毛輕則黯淡無華,重則成片脫落。解決的辦法可以加一些富含微量元素的食物,比如麻子、蘇子、胡蘿卜、上海青等油料和青料食材。
3、有寄生蟲
鳥類的寄生蟲有很多種,鸚鵡也經常罹患寄生蟲病,比如羽虱和蟎蟲等。一旦感染蟲病,鸚鵡會萎靡不振,羽虱對鸚鵡羽毛的啃噬是完全破壞性的。為了緩解生理上的不適感,鸚鵡會不斷的啄羽直到禿光光。值得注意的是,寄生蟲具有傳染性,病鳥要進行隔離殺蟲治療,痊癒至少兩個月後再返籠為好。
4、真菌感染
鳥類真菌感染的表現形式一般是疥癬病,也是鸚鵡經常感染的疾病之一。真菌感染的鸚鵡並發皮膚癬症,患處脫毛露皮經久不愈,有的還會增生增厚甚至結痂,病鳥精神較差,其它並無不適現象。真菌同樣具有傳染性,病鳥需要隔離觀察和治療,一般人用的疥癬膏葯就可以外塗治療。
5、心情不好
鳥類心情不好的時候會啄羽,嚴重的會導致毛禿皮露。心情不好的原因有很多,主要的是寂寞。籠養鳥居住環境固定,生活方式單一,如果有心理上的不適,不能像自然界的鳥兒那樣可以換個地方換個活法兒,所以它們的寂寞不易調整。一旦發現鸚鵡因為不開心導致啄羽,可以在籠子里放一些簡單的鳥玩具,同時多陪陪它們,慢慢就好了。
6、抱窩
抱窩的鳥兒很辛苦了,所以掉毛也正常,只要營養跟得上,停止抱窩後慢慢就會亮麗起來。
綜上所述,鸚鵡頭頂掉毛要多觀察多分析,要弄清楚自己的鳥怎麼養的,掉毛的情況如何才能確定原因,才能選擇適合的解決辦法,切不可動不動就下葯治療,那可是有害無益的。
❾ 鳥類特徵
外形方面的共同特徵是身體表面有羽毛。鳥的羽毛與哺乳動物的毛不同,哺乳動物的毛是一根一根的,而鳥的羽毛(正羽)是一片一片的。鳥都是用蛋繁殖後代的,多數鳥都是善於飛行的,但也有少數鳥不善於飛,甚至不會飛。只要是符合鳥的共同特徵的動物,無論它們會不會飛,無論它們生活在什麼環境,都是鳥。它們的形態結構與飛翔生活相適應的特點是①身體呈仿錘形。②全身覆蓋羽毛,絨羽生在正羽下面,保持體溫恆定,體溫較高達42℃。③骨骼中空,減輕體重。④沒有牙齒,有角質喙。⑤大腸極短,無膀胱,糞便隨時從泄殖腔排出。⑥有氣囊和肺,雙重呼吸。絕大多數鳥類有築巢、孵卵和育雛的行為。鳥類的繁殖有明顯的季節性,一般都在春季和夏初。大多數鳥類每年繁殖一窩,少數鳥類繁殖好幾窩.鳥的羽毛可分為正羽、絨羽和纖羽,鳥類的羽毛定期更換,叫做換羽。多數鳥類的羽毛在秋季全部脫落更換,更換後的新羽叫做冬羽,待第二年春季再更換一部分或全部,更換後的羽毛叫做夏羽。冬羽和夏羽的顏色往往不一樣。飛羽和尾羽的更換一般左右對稱,即成對脫落成對長新羽,這樣在換羽過程中可不影響飛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