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制服知識 > 夫子廟小學校服禮儀

夫子廟小學校服禮儀

發布時間:2021-06-06 18:33:34

❶ 南京夫子廟有什麼好玩的

南京夫子廟好玩的有:夫子廟、丹羅蠟像藝術館展館、江南貢院、秦淮河、大成殿、玄武湖等。

1、秦淮河

秦淮河(Qin Huai River)古稱淮水,本名「龍藏浦」,全長約110公里,流域面積2600多平方公里,是南京第一大河,秦淮河分內河和外河,內河在南京城中,是十里秦淮最繁華之地。秦淮河的源頭有兩處,東部源頭出自句容市寶華山,南部源頭出自溧水縣的東廬山(天生橋下胭脂河),兩個源頭在江寧區的方山埭交匯,從東水關流入南京城。秦淮河由東向西橫貫市區,南部從西水關流出,注入長江。

3、丹羅蠟像藝術館展館

丹羅蠟像藝術館展館佔地面積約2700平米,約158尊栩栩如生的蠟像,每尊蠟像不但逼真還原人物形貌,從質感上甚至超越了真人,讓人他嘆為觀止,有影星、科學家、政治局、藝術家讓那些註明的人物形象,經典歷史瞬間歷史和震撼空間的還原,都等著您置身其中,親臨感受。

❷ 關於南京夫子廟

您好!南京夫子廟不太好!

❸ 關於孔子的故事有哪些

孔子行禮 傳說,孔子年少而好禮,有一年的秋天,烏雲滾滾,寒風嗖嗖,落葉從樹上紛紛飄下來,隨風翻飛。這時,年少的孔丘正聚精會神的在窗下讀書,由於天氣太冷,他又穿著單薄的衣服,不時地搓著手。坐在一旁的母親心痛地說:「孩子。歇一會兒吧!」 「好啊!」孔子答應著站起身,拿起放在桌旁的俎豆(當時行禮用的器具),不聲不響地出了屋門。 母親忙說:「孩子,外面風大,天又這么冷,眼看就要下雨了,你不要到院子里去玩了吧。」 孔丘一臉正色地回答:「不是啊,母親,我這是在祭祀神靈,行大禮呢!」 「你行大禮干什麼呢?」母親問他。 「如果我現在不學好禮儀,長大就不知道怎麼做人了。」 母親聽了孔丘的話,驚訝的說不出話來。 在一個禮崩樂壞的年代,孔丘的舉止確實是不同凡響的。 評贖奴隸 當時在春秋時代,魯國有個規定,凡是到國外旅行去,看到有魯國人在外國被賣為奴隸的,可以花錢把他贖出來,回到魯國後,到國庫去報帳,國庫照付。孔子有一個學生,真的在國外看到有魯國人被賣為奴隸了,他就把他贖出來。贖出來以後,他沒到國庫去報帳,別人都說這個人品格高尚。孔子知道後,大罵這個學生,說這個學生做錯了。別人奇怪了,做好事嘛,又贖了人,又不去報帳,這不是好事嗎?不是品格高尚嗎?孔子說看問題不能這樣看,他這個做法,實際上妨礙了更多的奴隸從魯國人被贖出來。這個人回來後沒有去報帳,將來別人看見做奴隸的魯國人,本想贖他出來,又想,我贖了以後,如果去報帳,別人就要議論:以前某某人不報帳,你去報帳,你的品格不如他。這樣,這個人就可能裝作沒看見,不去贖人了。所以,這個做法就妨礙了更多的魯國奴隸被人家贖買出來,是有害的。 評落水救人 還有一個故事:一個人掉到水裡去了,孔子的一個學生跳下水去,把人救起來了,家屬感謝他,給他一頭牛,他就收了。別人就議論了:下水救人還要錢?孔子知道了,表揚這個學生,說這個學生做得對,這會使更多的落水人被救。因為救了人之後,人家給錢,是可以收的,於是再有人落水,就有人願意去救。所以要看客觀的效果。 孔子學琴 孔子在學習方面是很虛心,尤為刻苦。有一次孔子隨師襄子學鼓琴。曲名是《文王操》。孔子苦苦的練了很多日子,師襄子說「可以了」,孔子說:「我已經掌握了這個曲子的彈法,但未得其數」。又練了很多日子,師襄子又說「可以了,你已於其數」可是孔子仍說「不可以,未得其志」。又過了相當的時間,師襄子認為這回真的可以了,可是孔子仍然認為自己沒有彈好這首樂曲,於是,反復的鑽研,體會琴曲的內涵直到他看到文王的形象在樂曲中表現出來了,才罷休。他的精神深深的感動了師襄子,直到現在,孔子的名言「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仍是我們的座右銘。

❹ 孔子的故事的一句三句話的概括 在史記故事中

孔子在旅行,經過一個村莊,他看到一個老人,一個很老的老人,他從井裡面打水來澆地。那是非常辛苦的工作,太陽又那麼大。孔子以為這個人可能沒有聽說過現在有機械裝置可以打水——你可以用牛或者馬代替人打水,這樣比較容易——所以孔子就過去對老人說:「你聽說過現在有機器嗎?用它們從井裡打水可以非常容易,而且你做十二個小時的工作,它們可以在半小時之內就完成。可以讓馬來做這件事情。你何必費這么大的力氣呢?你是一個老人啊。」他肯定有九十歲了。

那個人說:「用手工作總是好的,因為每當狡猾的機器被使用的時候,就會出現狡猾的頭腦。事實上,只有狡猾的頭腦才會使用狡猾的機器。你這不是存心敗壞我嗎!我是一個老人,讓我死得跟生出來的時候一樣單純。用手工作是好的。一個人會保持謙卑。」

孔子回到他的門徒那裡。門徒們問:「您跟那個老人談什麼呢?」

孔子說:「他看起來似乎是老子的門徒。他狠狠地敲了我一棒,而且他的論點好象是正確的。」

當你用手工作的時候,不會出現頭腦的影子,一個人保持謙卑、單純、自然。當你使用狡猾的機器時,頭腦就介入了。那些用頭腦工作的人被稱為頭頭:職員的頭頭,老師的頭頭——他們被稱為頭頭。不要做頭頭。即使做一個職員也已經很不好了,何況做職員頭頭……那就完了。做一個老師已經夠糟糕的了,何況做老師頭頭……要設法成為「手」。「手」是被批判的,因為它們不狡猾,不夠具有競爭性;它們似乎是原始的。試著多用手來工作,你會發現那個影子出現得越來越少了。 人物軼事

孔子行禮
傳說,孔子年少而好禮,有一年的秋天,烏雲滾滾,寒風嗖嗖,落葉從樹上紛紛飄下來,隨風翻飛。這時,年少的孔丘正聚精會神的在窗下讀書,由於天氣太冷,他又穿著單薄的衣服,不時地搓著手。坐在一旁的母親心痛地說:「孩子。歇一會兒吧!」
「好啊!」孔子答應著站起身,拿起放在桌旁的俎豆(當時行禮用的器具),不聲不響地出了屋門。
母親忙說:「孩子,外面風大,天又這么冷,眼看就要下雨了,你不要到院子里去玩了吧。」
孔丘一臉正色地回答:「不是啊,母親,我這是在祭祀神靈,行大禮呢!」
「你行大禮干什麼呢?」母親問他。
「如果我現在不學好禮儀,長大就不知道怎麼做人了。」
母親聽了孔丘的話,驚訝的說不出話來。
在一個禮崩樂壞的年代,孔丘的舉止確實是不同凡響的。
評贖奴隸
當時在春秋時代,魯國有個規定,凡是到國外旅行去,看到有魯國人在外國被賣為奴隸的,可以花錢把他贖出來,回到魯國後,到國庫去報帳,國庫照付。孔子有一個學生,真的在國外看到有魯國人被賣為奴隸了,他就把他贖出來。贖出來以後,他沒到國庫去報帳,別人都說這個人品格高尚。孔子知道後,大罵這個學生,說這個學生做錯了。別人奇怪了,做好事嘛,又贖了人,又不去報帳,這不是好事嗎?不是品格高尚嗎?孔子說看問題不能這樣看,他這個做法,實際上妨礙了更多的奴隸從魯國人被贖出來。這個人回來後沒有去報帳,將來別人看見做奴隸的魯國人,本想贖他出來,又想,我贖了以後,如果去報帳,別人就要議論:以前某某人不報帳,你去報帳,你的品格不如他。這樣,這個人就可能裝作沒看見,不去贖人了。所以,這個做法就妨礙了更多的魯國奴隸被人家贖買出來,是有害的。
評落水救人
還有一個故事:一個人掉到水裡去了,孔子的一個學生跳下水去,把人救起來了,家屬感謝他,給他一頭牛,他就收了。別人就議論了:下水救人還要錢?孔子知道了,表揚這個學生,說這個學生做得對,這會使更多的落水人被救。因為救了人之後,人家給錢,是可以收的,於是再有人落水,就有人願意去救。所以要看客觀的效果。
孔子學琴
孔子在學習方面是很虛心,尤為刻苦。有一次孔子隨師襄子學鼓琴。曲名是《文王操》。孔子苦苦的練了很多日子,師襄子說「可以了」,孔子說:「我已經掌握了這個曲子的彈法,但未得其數」。又練了很多日子,師襄子又說「可以了,你已於其數」可是孔子仍說「不可以,未得其志」。又過了相當的時間,師襄子認為這回真的可以了,可是孔子仍然認為自己沒有彈好這首樂曲,於是,反復的鑽研,體會琴曲的內涵直到他看到文王的形象在樂曲中表現出來了,才罷休。他的精神深深的感動了師襄子,直到現在,孔子的名言「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仍是我們的座右銘。
編輯本段
關於論語

《論語》是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整理的對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記錄。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論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通行本《論語》共二十篇。
編輯本段
關於孔子謚號

周敬王四十一年(公元前479年),孔子去世,弟子心喪三年,廬於墓旁者百餘室,因名其地為「孔里」,並各植樹一棵。孔子後裔承繼其儒學,為名相、博士、大儒。現在台灣之孔垂長先生,為其79代嫡孫。孔子是教育家、亦是政治家,孔子去世後,歷代帝王為彰顯對孔子的尊崇,不斷追封追謚。
西漢元始元年(公元元年),漢平帝劉衎追封孔子為「褒成宣尼公」古人認為「褒成」是國名,「宣尼」是謚號,「公」是爵位。
北魏太和十六年(公元492年),孝文帝元宏稱孔子為「文聖尼父」。「文聖」是尊號,「尼父」是敬稱。
北周大象二年(公元580年),靜帝宇文衍追封孔子為「鄒國公」,「鄒」是國名,「公」是爵位。
隋開皇元年(公元581年),文帝楊堅稱孔子為「先師尼父」;宣」為謚號,「父」是美稱。乾封元年(公元666年),高宗李治贈孔子為「太師」,「太師」為官位。
武周天綬元年(公元690年),武則天封孔子為「隆道公」。「隆道」是封號,「公」是爵位。
唐開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玄宗李隆基封孔子為「文宣王」。「文宣」為謚號,「王」是爵位。這兒的「王」不是後世皇帝以下的侯王的王,而是周天子「武王」「成王」的王。
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年)改文宣公為衍聖公,後代相沿不改。
西夏仁宗三年(公元1146年)三月,西夏仁宗頒布詔令:「尊孔子為文宣帝,令州郡悉立廟祀,殿庭宏敞,並如帝制。」(據《宋史·夏國傳》和吳廣成《西夏書事》記載)這一封號是給歷朝歷代最高級別的人的。
元朝大德十一年(1307年)成宗加銜「大成至聖文宣王」。
明朝世宗嘉靖九年(1530年)尊「至聖先師」。
清朝順治二年(1645年)世祖尊「大成至聖文宣先師」。
中華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國民政府尊「大成至聖先師」。
編輯本段
關於孔子身高

《史記·孔子世家》:孔子長九尺有六寸,(今1.9米以上,具體是196.8cm),人皆謂之「長人」而異之。
編輯本段
孔子學院

英國愛丁堡大學孔子學院孔子學院是在借鑒國外有關機構推廣本民族語言經驗的基礎上,在海外設立的以教授漢語和傳播中國文化為宗旨的非營利性公益機構。它秉承孔子「和為貴」、「和而不同」的概念,推動中外文化的交流與融合,以建設一個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為宗旨。自2004年11月全球首家孔子學院在韓國成立以來,截至2009年12月份,全球已有87個國家建立了583所孔子學院和孔子課堂,成為傳播中國文化和推廣漢語教學的全球品牌和平台。目標2012年達到1000所。
孔夫子廟小學:全世界第一個用孔子的名字命名的小學

❺ 求一篇南京夫子廟1500字左右導游詞

各位遊客。今天,我將帶大家到秦淮河、夫子廟去游覽。秦淮河旅遊區,位於南京老城區城南,從市區出發,坐汽車約需20分鍾才能到達。它是一個以夫子廟為中心,集游覽、購物、品嘗風味於一體,展示古城風貌和民族風情的旅遊地。
【秦淮河的由來和歷史變遷】

秦淮河,是一條曾對古城南京的政治、經濟、文化發展起過重要作用的河流。相傳秦淮河是秦始皇下令開鑿的一條人工運河。秦始皇東巡會稽,經過南京時,為方便船隻行駛,曾下令開鑿方山,使淮水與長江溝通,因而這段河道得名「秦淮河」。但據地質考察證明,秦淮河是一條歷史悠久的天然河流,當時這條古老的河流確是曾從方山經過,但由於地理變遷,河流改道,逐漸形成了現在的河道。歷史上的秦淮河,河道寬綽。自五代吳王楊行密在長干橋一帶築石頭城以後,河道開始變窄,並被分隔成內、外「秦淮」。內秦淮河由東水關人城,經夫子廟,再由水西門南的西水關出城與外秦淮河匯合。河流全長10公里,這就是古往今來令無數文人墨客為之贊美傾倒、尋跡訪蹤的「十里秦淮」了。唐朝大詩人李白、劉禹錫、杜牧等都曾為她寫下詩篇,孔尚任的《桃花扇》和吳敬樣的《儒林外史》中,也都對「十里秦淮」有過生動的描寫。

古老的秦淮河與流經南京城北的長江相比,顯得十分渺小,但是它與南京城的誕生、發展,以及南京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發展有著極其密切的關系。早在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這里已有人類繁衍生息。迄今為止,沿河兩岸發現的原始村落遺跡多達五六十處。六朝和明初封建朝廷一直把它作為都城的一道天然屏障和皇宮所需的天然通道。東吳孫權定都建業(南京)後,曾在秦淮河兩岸作「柵塘」,既可御敵,又可防洪。從六朝時起,夫子廟一帶的秦淮河兩岸已是居民密集、市井相連的繁華之地,秦淮河充當了南京地區對外貿易的主要航道,河中舟船穿梭,一派繁榮。據說,舊時的秦淮河兩岸歌樓酒肆林立,河房水閣爭奇斗艷,遊艇畫防燈火通明,富豪貴族在這里過著尋歡作樂、紙醉金迷的生活,勞動人民,特別是廣大婦女卻是以淚洗面,飽嘗了人間的辛酸。那時南京的妓女大多集中在秦淮河兩岸。清代戲劇家孔尚任在《桃花扇》中描寫的不畏權貴的名妓李香君,她就居住在秦淮河南岸的文德橋畔。

美麗的秦淮河曾流淌過蠻荒時代的寂寞,六朝以來的繁華和奢靡,舊社會的污垢和勞動人民的血淚,甚至還溶有南京大屠殺的血腥。然而,今天的秦淮河,經過了歷史的沉澱和人民的改造,已散發著健康文明的馨香,展現了清澈動人的風姿。它是南京歷史的見證,難怪人們慣於把「秦淮」當作南京的代名詞。

【秦淮畫舫—伴池—夫子廟照壁—廟前廣場—欞星門】

各位遊客:現在我們來到了秦淮河畔,河中的畫防都是仿照明代建築風格製造的,船頭掛有大紅綵球和紅燈籠。每當元宵節南京人習慣來這里遊玩賞燈。這種風氣在明代就已盛行,據說明朝建都後,朱元津微服巡察京城。當他來到秦淮河畔,看到兩岸綠樹成蔭,河水清澈,亭台樓閣,風景宜人,隨口說了句:「惜河中缺遊船。」皇帝開了金口,左右就連夜差人趕造畫舫,以博取皇帝歡心。從此,秦淮畫訪成了這里的一大特色。尤其到了中秋佳節時分,更是河上水燈萬盞齊放,兩岸龍燈飛舞,歌聲、鼓聲、歡聲、笑聲,連綿不絕,通宵達旦,真可謂「秦淮燈火甲天下」。難怪南京有「家家走橋,人人看燈」的民諺。

我們眼前的這段秦淮河,自宋以後就成了夫子廟(孔廟)成泮池,又稱月牙他。古時候皇帝講學的學宮叫辟雍,諸侯講學成學宮叫泮宮,夫子廟的學宮相當於諸侯講學的地方,所以這池稱「泮池」。泮池上一般建有三座石橋,按等級而論,縣官、學官走中間一座,秀才走兩邊的橋。相傳古時候有位秀才誤上中橋,有犯上作亂之罪,進退兩難,只好自己跳進了泮池。

再請各位看河對岸的一段朱紅色石磚牆,這就是夫子廟的照壁。照壁建於明萬曆三年(歷澤年),長達110米,為全們照壁之冠。各位遊客:這座夫子廟始建於東晉成帝咸康三年(337年),當時成帝採納了王導的建議:「治國以培育人才為重」,決定立大學於秦淮河畔。原來只建有學宮,孔廟是宋仁宗景拍元年(1034年)在學富基礎上擴建而成的。所以夫子廟是一個由文教中心演變而成的繁華鬧市,它包括夫子廟、學宮和貢院三大主要建築群,其范圍南臨秦淮河北岸,北抵建康路東端,東起姚家巷,西止四福巷,規模龐大。夫子廟雖屢遭破壞,但各代都加以興修擴建,到清末民初,其樓閣、殿宇的結構和布局堪稱東南之冠。現在的夫子廟建築,~部分是清代末年重建的,一部分是近幾年重建的。請大家回頭看,這座樓閣式建築,叫做奎星閣,它初建於清乾隆年間。這座臨街傍水的建築曾兩次被毀,1985年重建。

現在我們來到了清代開辟的廟前廣場,廣場東西兩端豎有兩塊碑,高有一丈許,上面刻有滿漢兩種文字「文武大臣至此下馬」,表示對聖人孔子的崇敬。左側的這座六角重檐亭子叫「聚星亭」,「聚星」取群星集中,人才薈萃之意。建於明萬曆十四年(1586年),也曾幾經興廢,到清同治八年(1869年)才由江寧鄉賢朱芙峰等人籌資重建。這是一座在日軍炮火中惟一倖存的清代建築,可惜在1968年被當作「四舊」拆除,1983年又得以重建,恢復了原來的風貌。廣場正中的這座牌坊,叫「天下文樞坊」。請大家繼續隨我往前走。這座門叫欞星門,這是孔廟的廟門。據傳榻星是天上主管教化的星宿,他得人方便高興。門是石結構的,六柱三門,建於明成化十六年(1480年),後來被毀,又於清同治九年(1870年)重建。不過,現在所見到的極星門是1983年再次重建的。極星門東西兩側便是東市、西市
【大成門—大成殿—學宮】

各位遊客:走過欞星門,便是孔廟的正門,叫大成門,也叫戟門。門內側有石碑四塊。第一塊是《孔子問禮圖碑》,刻於南朝齊永明二年(484年)。記載了春秋末年奴隸制衰亡之際,孔子出於對周王朝禮樂制度的崇拜,抱著興國安邦、濟世訪賢的願望,於魯昭公二十四年(公元前518年),從家鄉曲阜去周王城洛陽考察典章制度,尋求鞏固魯國奴隸主政權辦法的經歷。碑的上半部有「孔子問禮圖,吳敬恆題」的題字。圖中是二人駕車,一組身穿古裝人物在城門前歡迎的場面,還有「永明二年,孔子在魯人周門禮周流」的字樣。這塊碑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了,圖文仍清晰可辨,是難得的珍貴文物。第二塊碑是《集慶孔廟碑》,碑文是元朝至大二年(1309年)重建孔廟時由盧摯撰寫的,到元至順元年(1330年),由純齋王公書寫刻石。第三塊碑是《封四氏碑》,講的是元至順二年,文宗皇帝詔示:加封顏回、曾參(孔子的兩個弟子)、孔極(孔子的孫子)、孟軻(孔子的再傳弟子)為四亞聖之事。第四塊碑是《封至聖夫人碑》,講的是元至順二年(1331年),文宗皇帝頒旨加封孔子之妻為至聖夫人之事。廟院兩側是碑廊(原來是供奉孔門七十二賢人牌位的地方),廊內陳列了當代書法名家的碑刻30塊。

現在,請大家隨我從中間的石雨道走。在進大成殿前,我先給大家介紹一下殿前的這個露天檯子,這是祭祀和歌舞的地方。古時每年二月、八月的第一個丁日和孔子誕辰這一天(農歷八月二十七日),地方官吏都要在孔廟舉行盛大的祭掃活動。祭祀採用的是酉周奴隸主祭天地鬼神的禮儀,在大成殿前擺上仿青銅器做的祭器,上供牛2頭、豬16頭、羊16頭,以及大量布帛菽粟、干鮮果品、香紙蠟燭等。主祭人要穿特製的古裝祭服,宣讀祭文,向孔子及「四配」(孔子高徒)、「十二哲」(孔家子弟)牌位行三拜九叩禮,還配有樂隊和舞隊表演,以歌頌孔子,所以大成殿前要設舞台。

現在請各位遊客隨我進人孔廟主殿——大成殿。這是一座氣勢巍峨,重檐廡殿頂,屋脊中央有雙龍戲珠立雕的建築。這種規格的建築在全國也是屈指可數的。「大成」意思是孔子集古聖先賢思想之大成。大成殿內原先正中供奉的是孔子和他的四位高徒,兩旁是孔家子弟塑像十二尊。現在的大成殿已被辟為「南京鄉土文化博物館」。

請大家再往前走,這里便是夫子廟的學宮。門楣上方原來有「學宮」匾額,門外柏木牌坊,牌坊上題有「東南第一學」。牌坊的北面是四周圍有木欄的花圃,左右有四書齋,是學子自修讀書的地方。這四齋名稱分別是「志道」、「據德」、「依仁」、「游藝」。後面是明德堂,這座建築建於南宋紹興九年(1139年),堂名為文天祥所書。明德堂是學子集會的地方,每月朔望(農歷初一和十五)朝聖後,學子在此集會,訓導師宣講聖教和上諭。東牆有「卧碑」,就是訓教的法規。左右橫樑上懸掛著江寧府所屬六縣舉貢員生題額。我們眼前的這座建築是梨香閣,原來是祭祀孔子父母的崇聖祠,現改為游樂場了。東面那座建築是青雲樓,它建於明萬曆十四年(1586年),是供把歷代督學使的祠堂,初建時為三層樓,因為臨近貢院,為防止有人從樓上偷看貢院,清代時改建成二層樓,上層用作藏書,下層是閱覽室。清末廢除科舉後,改為小學,民國初年改為江寧縣教育會,抗戰時被用作開茶館、歌場,戰後曾先後作為民眾教育館和南京市通志館。這也是舊學宮保留下來的為數不多的建築之一。各位遊客:參觀完學宮建築後,我們再去參觀一下夫子廟的另一座古建築群——貢院。

【貢院街—貢院—明遠樓】

現在我們所站的地方便是貢院街,那條與貢院街相交的南北向街道就是貢院西街,貢院街北面就是古代時南京規模龐大的考試場——貢院。貢院建於南宋乾道四年(1168年),是縣府考試場所。明太祖朱元津定都南京後,這里成了鄉試、會試場所。明永一樂十九年(1421年)遷都北京,但南京仍作為陪都,加上江南又是人文基本之地,考試仍在這里按期舉行。明成祖繼續派人建造江南貢院,明清兩代對貢院不斷擴建,到清光緒時,貢院規模之大,已成為當時23個行省的貢院之最。對此,我只要告訴大家一個數字,你就可想而知了——到清代同治年間,已建供考試用的「號舍」有20644間,且還不包括司考官員、職司人員的辦公住宿用房。可惜現存貢院建築已屈指可數,明遠樓就是保存下來的貢院建築之一,而其他大部分已被辟為市場。

現在,我們所見的這座三層建築,就是明遠樓了。樓呈四方形,四面設窗,地處貢院中心,在此可以監視考生和貢院內執役人員。「明遠」的意思就是「慎終追遠、明德歸原」,封建王朝教育士子以「孝梯忠義」為立身之本。考生考完後,「金榜」就張貼在前面的貢院街。清末廢除科舉後,貢院也隨之失去了原來的作用。1919年除留下明遠樓和一部分號舍建築用以陳列歷史文物外,其餘一並拆除,辟為市場。明遠樓下的《金陵貢院遺跡碑》詳細地記載了這一史實。

各位遊客:關於夫子廟我就介紹到這里。如果大家有興趣的話,可以去逛一下夫子廟的東市、西市,同時也可選購一些喜愛的工藝品和旅遊紀念品,還可以去西街一帶品嘗夫子廟的風味小吃,夫子廟可謂是全國聞名的小吃薈萃之地。

❻ 整天說國學,國學到底是個啥

歷史,人文,藝術等各類反映中華文化知識的內容,都屬於國學。

「國學」一詞,古已有之。「國學」在中國古代,指的是國家一級的學校,與漢代的「太學」相當。唐代貞元中,李勃隱居讀書於廬山白鹿洞,至南唐時,在其遺址建學館,以授生徒,號為「廬山國學」。到宋代,又改稱「白鹿洞書院」,這時的「國學」實為藏書與講學之所。
今「國學」之意是指以中國傳統文化典籍為載體,表現中華民族傳統社會價值觀與道德倫理觀的思想體系。但是定義仍然需要學術商榷,未得到確定定義。
國學內容:
最初,《漢書.藝文志》對國學有一個基本的分類,將其分為六個部分。這六部分構成了國學的前身。 第一部分:六藝。指《詩》、《書》、《禮》、《樂》、《易》、《春秋》六部經典。六藝有大六藝,小六藝。小六藝是六種技術:禮、樂、射、御、數、術。是具體培養人的人格和各種技能的。大六藝,就是六經。任何時候,經總是排在首位的。這就是中國的精神,是國學精神裡面很重要的東西。 第二部分:諸子百家。諸子如同皇帝出行時陪同的王侯,各司其職。諸子有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陰陽家、農家、縱橫家、小說家等。國學是代表著中華文明的核心,歷代有《黃帝陰符經》、《老子》、《莊子》、《郁離子》和《素書》等諸子百家的經典。 第三部分:詩賦。詩和賦不一樣,是兩種不同的體裁。《漢書"藝文志》里有《詩賦律》。古代秀才登高就能賦,而我們不如古人。 第四部分:兵書。兵書在古代知識分類中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和後面講的術數和方技被看做是實用理性的。 第五部分:術數。譬如作為占筮的《周易》。 第六部分:方技。房中術、醫術都是方技。
國學機構
「國學」原指國家學府,如太學、國子監、書院等。近些年,適應「國學熱」也建立了一些相應的機構。
國學經典:
經部、史部、子部、集部

一、國學蘊涵文化價值和民族精神
簡單地說,國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通稱。中華各民族從古代到今天的,不同民族、不同地域與時代的蒙學讀物、習俗、禮儀、語言、文字、天學、地學、農學、醫學、工藝、建築、數學與數術方伎、音樂、舞蹈、戲劇、詩詞歌賦、琴棋書畫、思想、心理、信念、宗教、政治、倫理等,都在國學的范圍之內。

這么說來,國學是無所不包的了。的確,國學的內容包羅致廣,但我們還是可以作一點分梳。大體上說,國學有四個層面。第一是常識層面,即國學的ABC。例如稱謂、謙詞等,今天我們有的青年人鬧了不少笑話,把「令尊」「足下」「家父」「內人」用顛倒了。第二是學術與技藝的層面,即傳統文化各門類各方面,包括地方文化、民間技藝、學術傳統之傳承,比較專門。第三是道德價值與人生意義的層面,國學根本上是教人如何做人,懂得人生價值,培養人格操守,如何安身立命。第四是民族精神,或國魂與族魂的層面。

國學按傳統圖書與學術之分類有經、史、子、集四部,或義理、考據、辭章、經世之學的諸路向。國學的核心價值在第三、第四層面。從清末留亡日本的志士仁人使用「國學」這一名稱開始,國學的內核主要指國家民族歷史文化的根本精神價值。

在國勢日頹、民族危亡之時,章太炎說:「夫國學者,國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吾聞處競爭之世,徒恃國學固不足以立國矣;而吾未聞國學不興而國能自立者也。吾聞有國亡而國學不亡者矣;而吾未聞國學先亡而國仍立者也。故今日國學之無人興起,即將影響於國家之存滅,是不亦視前世為尤岌岌乎?」

鄧實說:「國學者何?一國所有之學也……有其國者有其學。學也者,學其一國之學以為國用,而自治其一國者也。國學者,與有國而俱來,因乎地理,根之民性,而不可須臾離也。君子生是國,則通是學,知愛其國,無不知愛其學也。」

也就是說,國學不僅僅是學問或學術的概念,而且還是民族性與民族魂的概念。從近代仁人志士藉助日本的「國學」概念,來應對西學開始,在他們心目中,「學亡則亡國,國亡則亡族」,面對東西方列強的野蠻侵略,他們試圖以保文化學術來救國家民族。

梁啟超積極引進西學,然而對於國人鄙薄自己的民族文化傳統卻心懷憂慮。他說:「吾不患外國學術思想之不輸入,吾惟患本國學術思想之不發明……凡一國之立於天地,必有其所以立之特質。欲自善其國者,不可不於此特質焉,淬厲之而增長之……不然,脫崇拜古人之奴隸性,而復生出一種崇拜外人、蔑視本族之奴隸性,吾懼其得不償失也。」也就是說,我們不能從盲目崇拜古人轉向盲目崇拜洋人,以為自己的文化傳統都是糟粕,中國百事不如人。

其實,國學是開放的,包含了歷朝歷代消化吸收了的外來各種文化。我們不能把國學狹隘化。第一,國學不只是漢民族的學術文化,它包含了歷史上少數民族的語言、文字、學術文化及其與漢民族的交流史。第二,國學不只是上層精英傳統,還包括小傳統,如民間民俗文化,各時段各地域各民族的傳說、音樂、歌舞、技藝、建築、服飾、禮儀、風俗、宗族、契約、行會、民間組織等,有如今天的某些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第三,國學還包括歷史上中外地域文明的交融,如外域文明的傳入,西域學,佛學及其中國化,西學東漸與中學西傳的內容與歷史過程等,都屬於國學的范圍。

必須明了,國學、經史子集等,並不是漢民族的專利,其中包含、匯聚了歷史上多民族的智慧與文化,是中華各民族共同創造的、共同擁有的文化精神資源,正所謂「一體多元」,「和而不同」。

前面我們說過,在國學的多層面中,最高的層面還是國魂,即中華民族的主要精神的方面,那是中國人之所以為中國人、中國文化之所以為中國文化的根本特質處。

其實,提倡國學與吸納西學並不矛盾。陳寅恪說:「一方吸收輸入外來之學說,一方面不忘本來民族之地位。」任何民族的現代化都不可能是無本無根的現代化。對於祖國傳統文化的價值理念、生存智慧、治國方略,我們體認得越深,發掘得越深,我們擁有的價值資源越豐厚,就越能吸納外來文化的精華,越能學得西方等外來文化之真,這才能真正使中西或中外文化的精華在現時代的要求下相融合,構建新的中華文明。

學習國學更重要的是把握中華人文精神與價值理念,了解中華民族與中華文化融會的過程,及其可大可久的所以然,堂堂正正地做一個中國人。

二、國學養育人的心靈
就人生意義與價值的層面來說,梁啟超說過,《論語》《孟子》等經典,「是兩千年國人思想的總源泉,支配著中國人的內外生活,其中有益身心的聖哲格言,一部分久已在我們全社會形成共同意識,我們既做這社會的一分子,總要徹底了解它,才不致和共同意識生隔閡。」這就是說,《四書》等表達的是以「仁愛」為中心的「仁義禮智信」等中華民族的核心價值觀念,這是中國歷代老百姓的日用常行之道,人們就是按此信念而生活的。

中國文化的大傳統與小傳統是打通了的。國學具有平民化與草根性的特點。中國的草根,中國的民間流傳著的諺語是:「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這些來自中國經典的精神,透過《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詩》《弟子規》等蒙學讀物及家訓、族規、鄉約、譜牒、善書,通過大眾口耳相傳的韻語故事、俚曲戲文、常言俗話,成為「百姓日用而不知」的言行軌范。

宋代王應麟的《三字經》開宗明義:「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這就把孔子、孟子、荀子關於人性的看法以簡化的方式表達了出來。孔子總說性近習遠,孟子強調天賦的良知良能的發揮,荀子強調的則是後天的教育與訓練。

清代李毓秀《弟子規》的總序說:「弟子規,聖人訓。首孝弟,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以下分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等幾部分。這些綱目都來自《論語》。《弟子規》中對孩童舉止方面的一些要求,如要求孩童站立時昂首挺胸,雙腿站直,見到長輩主動行禮問好,開門關門輕手輕腳,不用力甩門等。這些規范都是文明人起碼應有的,是尊重他人而又自尊的體現。

朱伯廬的《朱子治家格言》起首的一段說:「黎明即起,灑掃庭除,要內外整潔;既昏便息,關鎖門戶,必親自檢點。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這都是些平實不過的道理,體現到一個人身上就是他的家教。舊時罵人,說某某沒有家教,那是很重的話,讓其全家蒙羞。我們不是要讓青少年一定要做多少家務,而是要他們從小學就動手打理好自己與家庭的事情,不要過分依賴父母,依賴他人,能夠自己挺立起來,培養責任意識。同時,知道一粥一飯、半絲半縷都是辛勞所得,我們能夠懂得去尊重家長與別人的勞動。如果我們真的有敬畏之心,就知道珍惜,不應該浪費。

南開中學的前身天津私立中學堂成立於1904年10月,老校長嚴范孫親筆寫下「容止格言」:「面必凈,發必理,衣必整,紐必結。頭容正,肩容平,胸容寬,背容直。氣象:勿傲,勿暴,勿怠。顏色:宜和,宜靜,宜庄。」這四十字箴言借鑒了《弟子規》,它成為該校對中學生的容貌、行止的基本要求。該校設整容鏡,師生進校時都要照鏡正容色。後來張伯苓先生治校,堅持了這些做法。

現今南京夫子廟小學的校訓是:「親仁、尚禮、志學、善藝」。我認為這是非常好的。對孩童、少年的教育,首先是培養健康的心性情才,從日常生活習慣,從待人接物開始,學會自重與尊重別人。

我們強調成人教育,因為僅有成才教育是不夠的,成才教育忽略了我們作為完整的人、健康的人所必須的一些素養,它在人格養成方面幾乎是空白。這不是大學教育才有的問題,而是中小學教育就該關注的。養育青少年的性情,需要家庭、學校、社會的配合。否則,社會推給家長,家長推給學校,小學推給中學,中學推給大學,大學推給社會,等孩子離開保姆式的教育模式,離開家來到大學,就不知道該怎麼生活,不知道該怎麼自己安排學習了。進入社會以後也不知道怎麼與人相處,不知道應該怎麼工作。這其實都是因為在年齡增長的過程中,孩子們的人格沒有挺立起來,他們不能靠自己撐起自己的天空。現在知識教育偏勝,德性教育不足,父母和學校片面強調學生的所謂前途,只顧學習成績,其它方面重視不夠,其實就是把問題留給大學,留給社會,等到孩子真的自己去面對這一切的時候,茫然無措,格格不入。培養青少年的責任意識,讓他們承擔必要的責任與事務也是必須的。現在的家長普遍溺愛孩子,又覺得升學壓力大,能不讓孩子們動手就盡量自己代勞。有的學生進了大學發現完全沒有自理能力,這都是啟蒙教育的缺失。

總之,國學中的很多關養育我們的心靈,培養我們健康的性情,學會做有責任意識的人之內容,值得我們去學習與實踐。

三、國學培養君子人格
蔡元培先生在留德期間撰寫的《中學修身教科書》,商務印書館於1912年至1921年間共印行了十六版,他還為赴法華工寫了《華工學校講義》,兩書在民國間影響甚大,今人合為《國民修養二種》一書。蔡先生重視社會基層的公民教育,他的用心頗值得我們重視。他創造性地轉化本土的文化資源,特別是儒家道德資源來為近代轉型的中國社會的公德建設與公民教育服務。

蔡先生強調,孝親是美德!有這一美德的浸潤、養育,成就了一個君子的健康的心理、性情、人格、品質,增益了斯人的公德、正義,使其為國家、社會,為公共事務負責任,忠於職守,甚至赴湯蹈火,在所不辭。蔡先生強調家庭為人生最初之學校,善良之家庭為社會、國家隆盛之本。他認為,如私德不健全,則很難有健全之公德。受到家庭內部的愛的熏陶,在家有孝心孝行者,走上社會後自然而然地會把這種愛推廣到團體、社會、國家,此即為仁義、忠愛。可見,家庭與社會、私德與公德雖有區別,但不是絕然對立的,恰恰是有著有機聯系的,是可以推己及人、由內而外,逐步加以推擴、實踐與體驗的。

蔡先生又強調智、仁、勇三達德,是內在的道德,而又隨行為而形之於外。他指出:「修德之道,先養良心……良心常有發現之時,如行善而愜,行惡而愧是也。乘其發現而擴充之,涵養之,則可為修德之基矣。」他肯定為善無分大小、去惡為行善之本、悔悟為改過遷善之機、進德貴於自省等儒家傳統的修身工夫與健全的君子人格的培養對公民社會之公德建設的積極意義。

其實,南宋以後在我國與東亞的民間社會流傳甚廣、深入人心的朱熹的《家訓》中說:「事師長貴乎禮也,交朋友貴乎信也。見老者,敬之;見幼者,愛之。有德者,年雖下於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雖高於我,我必遠之。」「人有小過,含容而忍之;人有大過,以理而諭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又說:「勿損人而利己,勿妒賢而嫉能。勿稱忿而報橫逆,勿非禮而害物命。見不義之財勿取,遇合理之事則從……子孫不可不教,童僕不可不恤。斯文不可不敬,患難不可不扶。」朱子說此乃日用常行之道,人不可一日無也。應當說,這些內容來源於詩書禮樂之教、孔孟之道,又十分貼近民間大眾。它內蘊有個人與社會的道德,長期以來成為老百姓的生活哲學。這里所說,多由私德推致公徳領域了。

國學當中有很多修身成德,培養君子人格的內容。中國古典的教育,其實就是博雅教育。六藝的內容是禮、樂、射、御、書、數,就是禮儀、音樂、射箭、駕車、識字(書法)、算術;輔以詩詞歌賦,琴棋書畫。這些東西是和技能相關的。傳統的、儒家式的教育其實也不排斥技能,但不僅是技能,同時也是拓展人生活維度的方法手段,是高雅的興趣愛好,是人與人之間交流溝通的媒介。傳統的教育很講究涵泳,就是身臨其境,深入其中的真切體會。在興趣的培養中,讓人受到熏陶和感悟,使人養成樂善好群、敦厚優雅的品行。

中國傳統的教育是一種廣義的教育,既包含今天的技術教育、知識教育、又包含藝術教育、生死教育與身體教育等德智體美諸方面。它體現的是一種大的教育觀。這種教育觀是以成就人格為核心的,而它最為關心的主要是人的道德與性情。孔門四科,德行、言語、政事、文學,就是以德為主。傳統的教育並不是道德說教,不是填鴨式滿堂灌的教育,而是春風化雨似的,讓學生在點滴中有所收獲,如詩教、禮教、樂教等。

應該讓孩子們處在良好的文化氛圍中。家長、老師們要以身作則,言傳身教要兼顧,這些對孩子們影響很大。家長、老師有義務端正自己的言行,尤其在孩子們面前。平時應培養孩子分辨是非的能力。也許要多在性情教育上下功夫,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多與孩子交流,洞察他們的情感,並作正確的引導。現在很多家長都做不到,當著孩子們的面撒謊騙人,打罵鬥狠,不尊重老人,這些都會為孩子的成長烙下負面的印記。

另外,我們也希望同學們能趁著年輕記性好,多讀些經典,例如《四書》《老子》等,最好能背誦一些,意思以後可以慢慢領悟。經典常讀常新,每當你有新的經歷,你都會在經典中證悟出新的內涵,我們有的朋友甚至每天晨起都要朗誦經典,把它當做振奮精神,昂揚鬥志的良葯。我們一直希望能有多一些的國學經典進入中學課堂成必修課,至少能讓《四書》進教材。我們希望能多一些國文課,讓中小學生能接受到傳統語言與文化的教育。

近幾年來,媒體上不斷報道一些學校建設傳承國學經典的校園文化的經驗與做法,有的學校還自己編寫課程教材,對各年級學生循序漸進地開展國學啟蒙教育。中小學是一個人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形成的啟蒙時期,在此階段向學生傳授國學,用孩子們易於接受的方式,教學生立定志向,學會如何做人,促進德性與智性的共同成長,讓他們在本國傳統文化的熏染、陶冶、涵養中健全人格,修身成德,踏上正確的成長之路。

❼ 天津有幾個文廟

兩座文廟。

天津文廟博物館位於天津市南開區東門里大街。始建於明正統元年(1436年),天津衛指揮使朱勝將住居一所施為學宮,首建堂齋、公廨。明正統十二年(1447年)大成殿落成,始稱衛學,為天津地方教育官學和尊孔的廟宇。後清雍正三年(1725年),天津衛改天津州,清雍正九年(1731年)升州為府,另置天津縣。衛學亦改為州學。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在府學兩側增建縣學,形成府、縣學宮並列的格局,後在府學東側擴建明倫堂,佔地13000平方米,建築面積3000多平方米。文廟是天津地區現存最完整、規模最宏大的古建築群。
文廟又稱孔廟,是尊崇和紀念孔子的廟宇,因與祭祀歷代名將的武廟相對,故稱文廟。文廟也是天津的學宮所在。明、清兩代曾多次對文廟進行修繕、增建,其中規模較大的修建有明朝天順、萬曆,清朝康熙、乾隆等幾次,逐漸形成現在的規模。
文廟的平面布局,承襲了我國傳統的四合宮殿體系,由南至北分別由萬仞宮牆(照壁)、泮池、欞星門、大成門、大成殿、崇聖祠和東、西兩側配殿等組成。其中有些建築名稱是文廟所特有的,如泮池,是座架著石橋的半圓形的水池子,來源於《周禮》的「辟雍」,原意是周天子設置的四面環水的大學堂,人們踏上泮池,就好象進入了最高學府。在清代,對考取秀才的稱「入泮」。欞星門是一座巍然挺立著四根沖天大柱的牌坊。傳說欞星是天上主管文教的神靈,通過欞星門,就可以得到神靈的保佑。
大成殿是天津市文廟博物館的主體建築,位於全廟的中心,是祭孔正殿,落成於明正統十二年(1447年)。殿內供奉著孔子及孟軻、顏回等四配十二哲人的牌位,顯示出孔子之學後繼有人,學子濟濟一堂。舊時每年的祭孔活動都要在此舉行,它是整個祭孔活動的中心。在天津按照舊時的規定,對於孔子,每年農歷春秋各舉行一次祭典。農歷八月二十七是孔子的生日,這時所有的學校都要放假,要集體向孔子行禮,還要吃一頓撈面,聊表紀念「孔誕」之意。另外,東、西兩側配殿供奉孔子的七十二賢人及歷代的名宦、鄉賢等。
崇聖祠就是後殿,為供奉孔子父母和五世祖先的地方。東門內的兩座過街牌樓也是文廟整體建築的一部分,此牌樓為二柱三樓式,木結構,造型奇特。橫額上有鎏金雕龍華板,精巧的斗拱支撐三座「五脊六獸」的四阿瓦頂,加之華士奎書寫的「德配天地」、「道冠古今」墨寶點綴,使牌樓既氣勢雄偉,又玲瓏秀麗。這也是對孔子的頌揚之詞。
文廟作為天津的名勝已保存500餘年。在津門,孔子作為聖人也被祭祀已數百年。
1954年,天津市政府公布文廟為第一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之後又撥巨款多次進行復原保養維修。1985年市政府撥款90萬元修茸並重建縣廟影壁、泮池和欞星門。1987年成立了文廟博物館並與同年十月對外開放。館內陳列有《府廟大成殿復原陳列》和《孔子生平展》,館內現藏文物主要是祭孔禮、樂器。比較重要的有編磬、古琴、古瑟、建鼓、應鼓、搏鼓以及銅爵、竹篚、竹籩等等,這些藏品表現了中華兩千年的傳統文化和儒家思想。館內還不定期舉辦「祭孔古樂演奏」。

文廟是祭祀孔子的地方,故又稱孔廟。薊縣文廟,位於縣城西北隅城關小學院內,現存主體建築大成殿、東、西廡、戟門、泮池、登瀛橋、欞星門、名宦祠和鄉賢祠等建築,是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薊縣的文廟始建於隋,證據有三。其一隋朝曾下詔「令州縣立廟」,薊縣是當時三十六郡之一的漁陽郡,自然應有此設;其二,開科取仕制度自隋唐開始,薊縣作為北方重鎮,文人顯達多得益於儒學;其三,儒學文化是中國文化的主流,其思想居於統治地位,因此,修文廟也被視為培風脈、紀地靈、壯人文、正風俗的義舉。薊縣作為北方重鎮,自然要「衙署齊備,廟堂俱全」;興建文廟,亦屬必然。
金天會年間公元1123—1135年,知州高遽重建大成殿三間和東、西廡。金正隆元年(1156年)漁陽知縣史享吉對文廟進行了修繕;現存當時的《重修宣聖廟碑記》。明朝時,文廟有大成殿、東、西廡、欞星門、戟門、宰牲房、神廚、神庫等建築及設施。明洪武九年重修,明成化十年(1474年),知州汪溥,守備馬宣,重建大成殿九間,新塑聖賢遺像。明嘉靖元年(1522年)知州王遂建欞星門。明末文廟毀於兵火。(《康熙薊州志》有載)到了清朝,歷任知州於際清、胡國佐、董廷恩、余時進、張朝琮、趙錫蒲等屢次重修和增建。重修了大成殿、戟門、欞星門和東、西廡,增建了照壁、泮池、登瀛橋、名宦祠、鄉賢祠、啟聖祠、節孝祠、尊經閣等建築。民國期間,又整修大成殿、東、西廡和欞星門。欞星門外東、西各有「德配天地」、「道冠古今」牌坊兩座,跨越廟前通道(今文安街)。
在民國以前,薊縣文廟每年春秋二季,都有祭祀孔子的大型活動,各種禮儀在清道光《薊州志》和民國《薊縣志》中均有詳細記載。
薊縣文廟現存主體建築大成殿,面闊五間,前後出廊,用七檁。頂部為硬山筒瓦,台基為條石壘砌。殿前有月台,是祭祀孔子的場所。台前石階、甬路與戟門相接。戟門面闊三間,用五檁;頂部硬山筒瓦;台基石料均為大青石。東、西廡台基與月台平,各五間,硬山合瓦。大成殿、東、西廡與戟門構成四合院。院內有五棵古松,雖院落不大,卻給人以寬敞精緻、堂堂正正之感。戟門東側有名宦祠,面闊三間,牆壁上鑲有趙孟書《醉翁亭記》碑。東側為鄉賢祠,戟門前有泮池,池上有並排石拱橋三座,稱登瀛橋,建於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泮池前有欞星門、石質、四柱三門。
薊縣山川靈秀,人文天成,科甲鼎盛,代多名達,擅美京東。相傳上古之廣成子修煉於城北崆峒山,黃帝曾兩次問道於此。漢初韓信的謀士蒯徹,三國時隱士田疇均出自薊縣。隋唐以來開科取仕,薊縣更是人文薈萃,榮耀一時;有五代時「教五子,名俱揚」的竇燕山,有「半部《論語》治天下」的宋代第一宰相趙普。在明、清《薊州志》中,列入進士、舉人、貢生、監生名錄的人數達785人。至今,在薊縣城中的魁星樓、文昌宮、學宮、書院、考棚、進士牌樓等舊名遺跡及文物建築,無不反映了古代薊縣人民尊儒奉孔之風尚。

❽ 開筆破蒙的夫子廟小學舉行了「開筆禮」

按照慣例南京夫子廟小學一年級新生舉行了盛大的「開筆禮」。開筆,是中國古代對少年兒童開始「識字習禮儀」的稱謂,俗稱「破蒙」。2009屆夫子廟小學為一年級舉行「開筆禮」歡迎新生,已經成為每年開學時一道獨特的風景。
在夫小「小小孔子研究院」的小研究員帶領下,一年級的新生齊頌《論語》,讀完《論語》,啟蒙老師又教學生學寫「人」字;點硃砂俗稱「開天眼」,是「開筆禮」的第一個步驟,意思是祝福孩子從此眼明心明,好讀書、讀好書。「開筆禮」是夫子廟小學校本課程的第一堂課,屬於「論語」的「尚禮課程」部分。在印上硃砂後,每個孩子還獲贈一本《論語》、《開筆禮》證書,父母送上寫滿祝福的卡片。

❾ 夫子廟小學怎麼樣

就在夫子廟的旁邊,真是名副其實的夫子廟小學。能夠守在步行秦淮河和夫子廟旁邊的感覺一樣別有一份情調。不過這里緊鄰步行街,商業氣息也算是比較濃了。裡面的學生在上體育課,都在活蹦亂跳!校服很是可愛,是我喜歡的綠色!!!

與夫子廟小學校服禮儀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原漿牛仔褲脫漿後能縮多少 瀏覽:420
v領口衣領口收針 瀏覽:651
好看又時尚佝衛衣 瀏覽:281
內褲子奇緣目錄無彈幕 瀏覽:16
衣上沾到果凍泥怎麼辦 瀏覽:268
落肩羽絨服顯胖嗎 瀏覽:493
旗袍上台表演 瀏覽:284
泡泡紗襯衫珠片 瀏覽:267
升旗穿校服長褲 瀏覽:697
湖州童裝尾貨批發市場可走份 瀏覽:928
包頭羽絨服翻新 瀏覽:727
酒紅色襯衫搭配西服男 瀏覽:708
羽絨服哪些好看圖片 瀏覽:290
如何用絲巾防嗮 瀏覽:632
女人文胸怎麼買 瀏覽:282
女孩兒白斑好的褲子 瀏覽:870
上海賣真絲睡衣的店 瀏覽:822
怎樣介紹梅花旗袍 瀏覽:30
什麼面料做襯衫最涼快 瀏覽:431
藍色連衣裙如何搭配外套 瀏覽: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