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國軍與偽軍有什麼不同
1、這個很難,沒30張圖說不全,
2、國軍的軍旗只有一種「青天白日滿地紅」,不過那個晴天白日是在旗幟中央的,如果在旗幟左上角,那就是國旗
3、國軍軍服太雜了,要知道它的前身是數十個割據分裂的軍閥,同一時期不同省份的服裝各有不同。國民政府沒錢給各個軍隊,他們穿什麼,國民政府也顧不上。
4、偽軍那就更亂了,日軍扶植的偽政權有十幾個,旗幟、服裝亂七八糟,國民政府是窮光蛋,日本人也好不到哪兒,也是沒錢統一服裝,基本是投降前的制服加個寫了字的「袖箍」,旗幟有的就是原來的「青天白日滿地紅」加一條寫著哪個偽政權名字的布條。
㈡ 偽軍的中國偽軍
抗戰實際上所謂的數百萬偽軍,大部分都談不上是偽軍。除去其偽軍政府性質不提,說通俗一點,那就是個居委會下屬聯防組織的性質。
比如1942年11月,日軍對華北第4次治安強化運動時期,偽山西公署警務廳公布全省自衛團在全省18017個村子中的8097個村子都組成自衛團,參加人數共867354 戶,5297456人。有自衛團團丁470105人,就這所謂的47萬自衛團,實際上只有步槍3024支,其他的就是長矛44389支和35000把刀具棍棒。
他們根本就談不上是偽軍,不過是在日軍的高壓下,按人口數字,年齡,拉人頭的苦力。只有不到1%的人有步槍,其他80%的人連長矛,大刀都沒有,全是空手。其實就是一個按人頭,攤派性質的組織,連古代農民暴動的武器水準都沒有。也就是個花名冊上的把戲,啥作用也起不了。
唯一的作用就是可以收點壯丁保安費啥的。 日軍拉這些人不是為了打仗的,而是為了收人頭錢,治安費的,所以他們的絕大部分都算不上是偽軍和漢奸,就是個被剝削的對象。
這么說吧,其中的太原的自衛團10799人,才200支長矛。太原知事常毅夫報告,特字5號,41年12月。10799人才區區200支長矛,合著 50多人,才能分到一支長矛,這玩意也能叫軍隊?就是日軍和偽政府為了騙錢,收壯丁保安費的騙局。到了日軍對華北第5次治安強化的44年6月期間,山西偽自衛團雖然在人數上達到了57萬人,但只有火銃9375支,長矛66446支。
42年5月5日,楊秀鋒所寫的反對日寇第4次強化治安運動報告提綱,和43年1月7日的抗戰日報也說:日軍要在每個村子都建立1個自衛團,但是並沒有武器發放。實際上就是把全村的15-45歲的男子,全都算成自衛團的隊員,武器自備。其實哪有什麼武器可以自備啊,有根棍子就不錯了。
100個人才1個人有步槍,80個徒手,其他給個長矛,棍子,沒有番號,沒有軍官,沒有軍銜,沒有編制,沒有武器,沒有供應和工資,還要被收治安費,算個什麼軍隊啊?從農村按人頭點出1萬多人,發200隻長矛,另外9800人徒手,就是偽軍了???那就是瞎起鬨的。
日軍在河北,山西,山東,綏遠,熱河,東北.........建立了那麼一堆的自衛團。不去可以嗎?作者只能說很難。因為不是解放區,在日佔區,日本人對中國老百姓控制很嚴,不參加所謂的自衛隊,很有可能殃及家人,日本軍隊的兇殘,大家都是知道的。而且本人還會被日本人送上火車,運到東北邊境修要塞。
有時,我們看偽軍的番號動輒方面軍級別,總認為兵力龐大,其實那隻是拉大旗而已。那些原地方軍閥的投敵分子改編的偽軍是個什麼規模呢?例如;1941年6月,孫良誠所屬偽第2方面軍第4軍才區區6000人,偽華北治安軍第一路軍才5000 人,偽自治軍第一軍第一旅才區區1000人。45年偽軍第3方面軍所屬2個軍4個師,才25000人,偽警衛2師才2000人。規模最大的第2方面軍實際人數只有6萬,下面的軍師人數更少,例如汪偽第2軍,才7000兵力。基本都是軍級番號,旅級人數,要麼是師級番號,團級人數。
那麼東北呢?東北偽滿洲國有10來個軍管區,45年第2軍管區只有7700人,第3軍管區7400人,第4軍管區7200人,第5軍管區1.55萬人,第6軍管區5600人…總共10多萬人。這些人是真心要當偽滿軍嗎?當然不是,偽滿在東北是強行徵兵制,如果不去當兵就要勤勞奉公去當勞工修要塞。
直到1945年,日本人也沒有建立出哪怕1個師可以充當主力參戰的偽軍部隊。
每次徵兵,這些東北青年都想盡辦法躲避,還有自殘的,被征上的人一回家,全家男女老幼就哭成一團。到了部隊挨餓被打,更是家常便飯,例如一個叫張德義的新兵一次不小心把水濺到一個中等兵的鞋子上,就挨了30皮帶,被打的雙手腫的像饅頭,三天拿不起東西。到45年8月,遠東戰役爆發,日本人給張德義所在部隊發了新槍,團里還殺了幾頭肥豬改善生活,想讓偽滿軍賣命,其實大家心裡都對蘇軍打進來非常高興,等蘇軍到了富錦,全團一起愉快的交了槍。
因為多次發生偽滿軍集體逃跑和刺殺日本軍官事件,平時日軍對偽滿軍也不信任,劉樹德回憶;日本人雖然也給大家發放武器,但是子彈一發也不給。等蘇軍打過來了,看有機會擺脫日軍的看押監控,團長王秉詢一個暗號,全團都跑路回家了。
日本人想用中國人打中國人,就派偽滿軍的王牌軍「靖安軍」去華北與八路軍作戰。結果在路上偽軍士兵就一槍打死了日軍司令藤井重郎少將。日本駐東北最高軍事顧問楠本將軍在視察時,被給他牽馬的偽軍士兵打傷…。
偽滿軍私自逃跑的事件就更多了,光是1933年1-8月,就有4673名偽軍逃離軍營。
日本顧問曾經說;滿軍太糟糕了,既不能作戰,又不能信任,不過只起個儀仗隊的作用。
可以說大部分偽自衛隊和偽軍士兵都是被迫服從,一旦有機會就會逃跑。日軍苦心積慮發展起來的所謂農民自衛隊和偽軍,不僅沒有跟隨或者幫助日軍作戰的記錄。很多都或者公開,或者偷偷的參加了八路軍游擊隊,送情報,藏傷員,放哨,搞襲擊甚至是偷偷給八路軍送子彈。使日軍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45年日本戰敗,正規偽軍投降,在東北的偽滿洲軍總共15萬,關內不超過45萬。中華民國檔案資料匯編第5部第3編第1冊第522頁。
這60萬人,才是中國偽軍的真正數字,但是從中國人口比例來看,數量並不算非常巨大。要知道,在蘇聯衛國戰爭中,有150萬蘇軍被改編為德軍指揮的偽軍,他們裝備著各式坦克,壓制火炮和飛機,非常精良。
這些原蘇軍組成的東方營的戰士們,甚至有75個營在德國龍德施泰元帥的率領下還參加了抗擊諾曼底登陸的戰役,在著名的奧馬哈海灘上的德軍第352師其實就是蘇聯偽軍組成的。
而偽軍數量超過了佔領軍的則是法國,有當初法國百萬大軍集體投降做基礎戴高樂一書說是150萬,法國全境的偽軍,警察,工廠和鄉村武裝保安的人數,比德軍還多。要知道維希法國的偽軍光在北非就有20萬。要論,偽軍,偽警察等偽軍事組織的人數多於佔領軍,那法國在2戰也是一號。維希政府的戴伐爾總理還主動在1942年,1943年動員了60萬法國人去德國做工,以支持德國的軍事工業。
所以,二戰偽軍最多,二戰偽軍數量超過佔領軍的,都不是中國。相反,抗日戰爭是全中國民族覺悟大覺醒的時代,全民族都投身抗戰的大時代。舉一個不恰當的例子,在中國古代朝代更替當中,中原居民組成的軍隊都是入主中原的北方游牧漁獵民族所屬主體軍隊,無論金朝,元朝還是清朝,都有一支數量龐大,戰鬥力很強的漢人軍隊。例如清朝,清朝在關內的地盤,基本上都是洪承疇,吳三桂,李成棟率領漢軍八旗及綠營兵等數十萬軍隊打下來的,實際滿蒙八旗很少出動參戰。抗戰期間,日本人雖然絞盡腦汁,勾引各種民族敗類,使進各種強迫手法,但是直到1945年,日本人也沒有建立出哪怕1個師可以充當主力參戰的偽軍部隊。
中國抗戰期間出了4個偽政府, 南京汪精衛, 滿州國, 北平王克敏, 內蒙德王。中國是唯一一個二戰偽軍人數超過侵略軍的國家。趙無眠說日本2戰要是贏了, 中國領土就到日本海了。- 滿州國的人等制: (1)日 (2) 滿 (3)韓 (4)中。- 日本人拍攝的紀錄片《日本鬼子》, 日本鬼子說當時他們認為中國人是次等人, 將中國人吃掉不感到有罪。
日軍苦心積慮發展起來的所謂百萬農民自衛隊,不僅沒有跟隨或者幫助日軍作戰的記錄。很多都或者公開,或者偷偷的參加了八路軍游擊隊,送情報,藏傷員,放哨,搞襲擊。使日軍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1931年10月1日投敵的洮南鎮守使張海鵬及其所部日本遂採取以華制華的方針,命張海鵬所部3個團向黑龍江省會齊齊哈爾進犯。
在抗日戰爭時期,日本佔領區內的反抗活動此起彼伏,為鎮壓地方反抗而牽制了大量的作戰用正規軍。為解決前線作戰兵力不足的現象,希望利用當地現有的兵員維持統治,招募當地人民來負責佔領區治安。根據日本佔領區的傀儡政權的管轄范圍,設立如「華北治安軍」等,各傀儡政權沒有相互干預偽軍活動的權利,但日本軍官有權隨時調遣任意地區的偽軍。 國人對當土匪並不太小看,但對當漢奸極為蔑視。偽組織分等級地,當漢奸也分三六九,偽政權那從中央到地方,層次很明顯。按1945年「漢奸」的定論,分為三類;
1.「 特高科」「憲兵」,能穿日本軍服。這為一等漢奸。
2.淪陷地區投靠日本、並由日本組織的特務性質武裝,所謂「便衣隊」「特務隊」「夜襲隊」等,著雜色服裝,統稱特務情報人員,這為二等漢奸。
3.偽政府軍以及地方部隊,或者說皇協軍,如興亞同盟軍、東亞同盟救國軍、自治軍,護國救民軍、維新軍、清鄉軍、和平反共興亞建國軍、山西剿共軍、綏蒙聯軍等等名目繁多的武裝,聽起來特別牛的部隊,後因公開乾的全是日本人想乾的事,又自圓起說改為執行「曲線救國」政策。基本穿正規國軍服,並打國民黨旗號,但有區別—重慶與南京的國民黨旗幟大同小異。此為三等漢奸。 偽軍和偽政權大致上屬於三個系統,和平建國軍,25萬以上;華北治安軍,10萬以上,又名華北綏靖軍,俗稱「皇協軍」;偽蒙古聯合自治政府的蒙疆政府軍1.5萬,地方團隊25萬。
正如偽政府的所有決策要聽命於日本顧問一樣,偽軍隊的所有行動必須聽命於日軍。日軍對偽軍重要的控制形式就是作戰會議。偽軍參加日軍的作戰會議,幾乎沒有發言權。作戰,打頭陣永遠是偽軍。那些漢奸省長、警備司令、警察廳長,聽起來官名比日本參事、日本顧問大得多,實際上,不過像木偶戲里的小戲人子一樣,無論怎樣蹦跳都是身不由己。 一流如「憲兵工作隊」、「剿共班」這些有槍有勢的偽「精英」一流武裝部隊。一般是獨立駐防,或者雖然在據點內也設立內衛崗哨,他們一般不在小據點,起碼也是在中心城鎮,如中國憲兵隊,這大多都是從東北和台灣過來的老資格漢奸,戰斗經驗豐富,多半會簡單日語,熟悉日本部隊,日本也另眼看待,在據點守備的時候能起督戰作用,日軍有多餘的補給也給他們,穿的雖然便衣,卻干凈整齊,基本能服裝同一,一色的棉褲棉襖,一色的禮帽或日軍戰斗帽,一色的膠皮棉靴頭。佩帶的手槍雖不是一個牌號,可子彈帶的背法,手榴彈的帶法,都是一樣的規格。
同樣屬於一等的「剿共隊」一般是「受了招安」的保留綠林本色的貨真價實的土匪隊伍,他們的服裝就很雜亂,但都有一個特點--頭戴日軍戰斗帽;裝備也五花八門,自己以前使用什麼武器就還什麼傢伙,二把盒子,土壓五,胡北條,單打一,凡短槍上必定掛一塊紅綠綢子,長槍上插一支五顏六色的槍口冒。子彈帶有斜披的,有橫圍的,手榴彈有插在腰間的,有背在腚後的,一看就不是好人。因為都是些亡命之徒,戰斗敢拼,敢上,所以日本人還是很抬舉這些敗類的。
二流如特務隊,便衣隊、夜襲隊等等,著雜色服裝,由於資歷問題,日本人並不特別信任,由於只有輕武器並且缺乏戰斗經驗,只能跟著上,欺負游擊隊和村幹部可以,碰上正規軍和堅強的游擊隊,還不如偽軍呢。但鑒於多是地頭蛇,熟悉鄉土情況,想想,本來就是流氓無賴,能做什麼好事,屬於二流。
三流就是成系統的正規偽軍,但戰鬥力比較差,只能在日軍掃盪的時候站在日軍隊列前擋子彈,加上山頭問題,偽軍也存在這個問題,一旦隊伍有老底子,盡管凝聚力和戰鬥力都高點,但人心隔肚皮,總要有點小情緒、小想法,日軍總有懷疑,良心壞的,通八路大大地,偽軍靠不住的幹活。反而各縣的地方警備隊反倒裝備和士氣都高於偽政府正規軍的大多數部隊,因為他們一般都由當地日軍部隊直接控制,統一計劃,統一編制,統一訓練,統一裝備,他們的武器都在各兵團的增加裝備用槍支里補充,也就是日本武器裝備。都配備有日本指揮官,教官,完全由日本所指揮,因為沒有派系和歷史淵源,指揮也方便,在實際操作里,大多數時候都是由日軍軍曹帶分隊直接配屬,等於在偽軍里摻雜骨幹,因為經常當炮灰,對待賣命的人,鬼子在藐視里多少要扔幾個骨頭地。偽軍們,平素生活很苦,頓頓不是高粱麵糊糊山葯蛋,就是黑豆小米紅薯面,搶糧經常挨八路和游擊隊的揍,就算弄點好的,鬼子和憲兵、特務優先,何況鬼子要往他們國內送,輪到偽軍的時候通常連點牙縫的渣滓都沒有。只有軍官能來點特殊化。
四流為偽警察,通常穿黑色警察制服,一半人有槍,只能起嚇唬人作用,主要維護內部治安。
偽軍由於日軍無力解決待遇,就靠就地徵收,平日不是催糧草,就是催捐款,如地畝捐、特別費、愛路費、警備隊菜金、建設費,戶口捐等等,名目繁多,亂收費證明還是有歷史傳統的,今天要民工修炮樓據點,明天要牲口搞運輸,到偽政權來的武裝人員,不論官大官小,一來就得紙煙燒酒、豬肉白面待遇,經常還得酒席招待,八路就用槍炮手榴彈來回應,來從虎口奪食。
以上都屬於偽正規武裝體系,起碼說屬於吃皇糧得。
五流是基層偽政權的雜色武裝的骨幹,如愛護團,自衛團,維持會鄉警,他們的戰鬥力很差,裝備還不如民兵,大致起站崗放哨作用,不過基本沒用,但這些偽政權的雜色武裝的骨幹多為反動地主的走狗家丁,起基層情報員和徵收糧款作用。
末流就是些文職偽機關,既沒槍,又沒人,只能白天指手劃腳、耀武揚威,天一黑摘下牌子趕緊找保險的地方去躲難。
不少偽軍據點看出這是個財源,就在據點內修築房屋出租。現錢交易,概不拖欠,帶妓女進去另收鈔票,日本人一般不允許偽機關躲,鬼子覺得,在「王道樂土」「大東亞共榮圈」的太平下,在所謂大日本帝國無敵皇軍的刺刀下,都是安全大大地,這樣丟人。
中國人歷來講究入土為安,人死為大,一旦死,以前的恩仇就一筆勾銷,民兵由於自己的原因—隱蔽,不怎麼剝死人衣服,可八路可不這么干,只要有時間打掃戰場,什麼都要,飢不擇食,夏天多少還給敵人留點,在冬天的伏擊戰後,鬼子就不說了,扒光,他們有毛衣,八路最喜歡,就連漢奸的屍體上基本也只剩下一個褲頭了。沒想到,當漢奸也不容易啊,平時被戳脊樑骨不說,臨死連件衣服都沒有,只能光身子入土。
㈢ 為什麼每個抗日片都管日本人叫太君為什麼每個老百姓都管偽軍叫老總
大陸的文學作品以及拍攝關於抗日戰爭的小說電影時,裡面的反面人物總把日本士兵或軍官阿諛奉承地稱為「太君」。
辭源
1、「太君」是日語Tai-Jiong的拼音音譯,直譯為「軍曹」,與英文的Sir差不多。但抗日期間,「太君」卻成為侵華日軍臭名遠揚的代名詞。
該「太君」的辭源解釋:日語和韓語"大"字的讀音為漢語的"太",如"大金"念"taikim".另古漢語中"大"和"太"其實是同音同義的異化字。所以「太君」同「大君」,日語taikun(日文漢字為「大君」)是對強大將軍(Shôgun)的尊稱。所以漢奸們講侵略者尊稱為「太君」,其實就是拍馬屁稱之為「強大的將軍」。
2、二戰期間日本陸軍大隊長(大尉)軍銜發音為 ta-i ,太君就是 大尉先生 的意思。
相關考證據有人考證,太君一詞純粹是中國人發明出來專指日本人的。而日本人自己也莫名其妙,以為中國人尊稱別人都叫太君。
附:中國的漢奸不懂日語,當時日軍的軍隊是按照軍團 師團 旅團 聯隊 大隊 中隊 小隊這樣編制的,大致相當於軍 師 旅 團 營 連 排,部隊的長官分別是軍團長師團長 旅團長 大隊長 中隊長 小隊長.在日語中"隊長"的讀法和中文"太君"的讀法很類似,就象香港人管英國佬叫"阿瑟"一樣.
北方日佔區的中國人是隨著日本人對長官的叫法來稱呼日軍的,南方由於方言比較復雜,中文"太君"和日文"隊長"的讀法是完全不同的兩個音,所以稱呼日軍"太君僅局限於北方。
老總是過去百姓當面稱呼身著官方制服的人(警察、軍人)時的尊稱。
㈣ 二戰時蘇聯俘虜了那麼多德國軍隊那麼那些德國軍隊當中有沒有偽軍.我說的是純德國偽軍不是仆從國的
木有,木有德國人打德國的偽軍,二戰木有,一戰也木有,
倒是有55萬蘇軍穿上德軍制服打蘇聯。。
無論一戰還是二戰,無論德國對外如何張狂,除種族主義對猶太人外,其對國內人民還是不錯的,更無暴政。
㈤ 小兵張嘎的原型是誰 詳細介紹一下
《小兵張嘎》原型、原雁翎隊隊員趙波
日本帝國主義兇殘的炮火摧毀了中國成千成萬孩子們的家庭,但是摧毀不了中華民族兒女們從血的教訓中覺醒了的團結精神。孩子們小小的靈魂開始明確地認清了他們小小國民的責任,開始以鐵的紀律鍛煉自己,大踏步地走上救亡的崗位。
他們的天真、堅決、勇敢、青春的吼聲,宣告了民族前途的光明!日本帝國主義殘殺了我們民族千萬的男女,然而我們民族復興的後備軍已經在炮火中長成。
「嘎子哥」赤手奪下偽軍槍
——訪電影《小兵張嘎》原型、原雁翎隊隊員趙波
駕槍排、頂荷葉、打鬼子、炸敵船,一部歷久彌新的紅色經典電影《小兵張嘎》使人們認識了抗日戰場上讓侵略者聞風喪膽的「淀上神兵」——雁翎隊。
但也許你還不知道,當年的3名雁翎隊員仍在白洋淀安度晚年,被認為是《小兵張嘎》原型之一的趙波就住在白洋淀深處的趙莊子村。紀念抗戰勝利60周年之際,記者尋訪昔日的英雄,聆聽還在延續的美麗傳說。
趙波?白洋淀的人都知道
白洋淀位於河北省安新縣境內,當年參加過雁翎隊的游擊隊員前後近兩百人,目前仍然有三人生活在白洋淀,其中就有被認為是電影《小兵張嘎》原型之一的趙波老人。
家住趙莊子的趙波在整個白洋淀絕對是一個家喻戶曉的人物。從小張庄碼頭到趙莊子村有約16公里的水路,小船在蘆葦盪中穿行,耳邊似乎響起了當年雁翎隊戰士們的豪言壯語:「天當被地做床,蘆葦是屏障,喝淀中水吃人民糧,打敗鬼子保家鄉……」
1938年秋,為鎮壓白洋淀人民的反抗,日軍以「獻銅、獻鐵」為由,強迫白洋淀獵戶交出土槍土炮。針對這種情況,中共新安縣三區區委書記徐建、區長李剛義趕到獵戶集中的大張庄村,召集獵戶開會,揭露日軍收繳獵槍的陰謀,號召組織抗日武裝。當場有22名獵戶報名參加,並自帶槍排、大抬桿、火槍組成了由陳萬任隊長的抗日武裝。因為火槍和大抬桿的引火處易被水打濕,所以插上雁翎。又加上獵戶過去行圍打獵時,小船行駛像雁翎群飛翔的「人」字形,因而當時的縣委書記侯卓夫便為這支隊伍起名為「雁翎隊」。
這些年來,不知道有多少記者采訪過趙波老人,特別是近一段時間,中央級和地方媒體的記者幾乎踏破了老人家的門檻。而村裡人似乎也習慣了他這樣一位名人,聽說記者來找趙波,幾乎每個人都能順手指出他家的位置。
從鬼子眼皮底下轉移
趙波今年84歲,老人耳不聾眼不花,只是當年中過槍的右手有些萎縮。「雁翎隊成立後,主要任務之一就是開展水上游擊戰,伏擊日偽軍過往船隻,截斷敵人的水上運輸線,端崗樓、拔除敵人的據點。」對當時打鬼子的情況,老人仍記憶猶新。
1938年,只有17歲的趙波參加了雁翎隊,當時的主要武器是大抬桿,一個抬桿里裝半斤火葯、一斤沙子,隊員對這個抬桿能否打鬼子沒有信心,「我們決定試一下。」
那天,趙北口的漢奸張德清帶著20多個日偽軍,乘著一隻汽船到新安據點。雁翎隊得知這一情況後,就派班長趙老群帶領10多名隊員,埋伏在王家寨和季莊子之間的葦塘里。下午3時,鬼子的汽船進入伏擊圈,日偽軍坐在船上,船上架著一挺歪把子機槍。一聲「打」的命令下達後,18個抬桿一起打響,鬼子的汽船受重創後逃跑,船上的8個偽軍當場被打死。
大抬桿的威力鼓舞了隊員的士氣。1941年3月,駐新安的日軍頭目龜本,從天津、保定調集了130多隻汽船,配合有步兵、騎兵,對白洋淀進行水、陸聯合「掃盪」。趙波還記得在大張庄附近的伏擊戰,當天早上8時,分別乘有60多名日偽軍的兩艘汽船向張庄開來,在開出一公里後,一艘汽船出了故障拋錨,而我們的偵察員沒有發現這一情況,所以,我們得到的情報是敵人只來了一艘汽船。
「鬼子的汽船開來後,我們就開火了,槍聲震動了整個白洋淀,日偽軍被打得暈頭轉向,我們剛要上鬼子的船,鬼子的第二艘汽船修好後開了過來,並向我們開火,壓得隊員們抬不起頭來。」
隊員們把小船開往葦塘,故意蹬翻,隊員們在水下每人頭頂著一個荷葉。鬼子調來了100多艘船,把葦塘圍個水泄不通,並向葦塘瘋狂掃射,蘆葦都被打掉了一截。天開始黑下來,隊員們踩著水,從鬼子的眼皮底下轉移到了安全地帶,清點人數,60多人一個不少。
虎口奪槍就是沒害怕過
最初沒有槍,只能「借」鬼子的槍打鬼子,趙波和另兩名隊員化裝成賣芋頭的小販去搶槍,「離城門越近,心裡越興奮,腿都打顫了。」一個偽軍從城裡走出來,趙波看到他的腰上別著一把王八盒子,和同伴瞄準時機,一下子就制服了偽軍。「我把槍攥在手裡不肯放,喜歡得要命,可說實話,我連槍怎麼開都不知道。最後連人帶槍都弄了回來。」
後來,從敵人手裡繳來的槍越來越多,民兵隊還自力更生,仿造出不少土槍。槍多了,任務也艱巨了,敵人在水區不少村莊建起了崗樓,妄想遏制雁翎隊的活動。然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雁翎隊以智取勝,利用敵人內部矛盾分化瓦解,里應外合,端掉了敵人一個個崗樓,挫敗了敵人封鎖雁翎隊的陰謀。1942年,趙波還和戰友們化裝成鋤草的農民,到敵人據點埋炸葯,炸碉堡。「那時候年輕,干什麼都沒害怕過。」
雁翎隊員都是「嘎子哥」
趙波家掛滿了全國各地送來的錦旗,其中有不少寫著敬贈「老兵張嘎」。談到電影《小兵張嘎》,趙波說自己就是嘎子的原型,先前有不少媒體采訪白洋淀的老英雄時,總愛有意無意地尋找「小嘎子」的原型,趙波和仍健在的雁翎隊副隊長孫革都曾被當作「活嘎子」報道過。
讓老人驕傲的不是張嘎的原型,而是整個雁翎隊在抗戰時期取得的成績,老人說,雁翎隊利用白洋淀的有利地形,駕著小船藏匿於蘆葦叢中,伏擊日寇、鏟除漢奸,與敵人交戰70餘次,先後擊斃和俘獲了1000多名日偽軍,繳獲了大量軍火和軍用物資,有力地配合了主力部隊打擊敵人。
㈥ 部隊和公檢法人員為什麼在公共場合不穿制服
你不知道很多偽軍人或者偽公職幹部出來騙錢嗎?同時也是為了維護軍人的形象,比如軍人去約會不可能穿軍裝去吧?穿軍裝出來會帶來很多不便!我同學回家探親的時候穿軍裝但是都是把軍銜和領花扯掉的穿的!因為你穿軍裝碰上軍糾那你不是執行公務不得穿軍裝出來!那你就死定了!抓你到警通連蹲兩天都算好了!找你們領導那你這輩子就別想升級了!
㈦ 風聲 電影有哪些看點
主要演員: 周 迅飾顧曉夢 李冰冰飾李寧玉 張涵予飾吳志國 黃曉明飾武 田 蘇有朋飾白小年 王志文飾王田香 英 達飾金生火 客串演員 李冰冰飾李寧玉倪大宏飾清潔工(抵抗組織成員) 段奕宏飾葉劍波(汪偽官員) 朱宏嘉飾劉林宗 朱 旭飾 劉威葳飾女殺手(抵抗組織成員) 張一白飾 石兆琪飾張司令 吳 剛飾六 爺 鄧家佳飾日本女侍 劉 芸飾護 士(地下黨員) 愛 戴飾歌 女 故事梗概 1940年春,原中國國民黨副主席汪精衛與日本政府媾和,在南京成立新的「國民政府」,自此,對日抗戰進入新的「三國」時期——汪精衛的南京國民政府,蔣介石的重慶國民政府,毛澤東領導的陝甘寧邊區政府勢成三足鼎立,各自為政,互為掣肘。汪精衛上任後展開三大政策:在勢力范圍內展開建軍,清鄉剿共,同時誘招失意蔣派軍政要員入閣…… 1942年10月10日,汪偽政府舉辦慶祝國民政府成立三十周年的盛大儀式,一名汪偽政府葉劍波的要員被槍殺,引起了日本方面的高度重視。日軍特務課機關長武田懷疑這一系列暗殺行動是北平地區共產黨領導人「老槍」策劃的,希望抓住這次機會破獲他的組織…… 武田調查到負責發送指令的「老鬼」就潛伏在剿匪司令部內,於是將最有可能接觸到電報的五個嫌疑人帶到了封閉的裘庄——偽軍軍事參謀部部長吳志國,偽軍總司令侍從官白小年,偽軍軍機處譯電科科長李寧玉,偽軍軍機處譯電科科員顧曉夢,偽軍軍機處處長金生火…… 調查的期限只有五天,武田必須採取各種手段甚至殘忍的酷刑才能找出「老鬼」。被軟禁的五個人為了保全自己,也在處心積慮的觀察著周圍其餘四人,都希望盡快把「老鬼」揪出來以便自己能夠安全的離開裘庄。吳志國亦正亦邪,白小年文質彬彬,李寧玉自持冷靜,顧曉夢灑脫嬌縱,金生火處事溫吞,他們當中誰才是真正的「老鬼」?短兵相接明爭暗鬥之後,誰又能夠最終逃出裘庄…… 劇照特色 黃曉明飾武田 諜戰 電影風聲 近日集中發布了首批人物造型海報。此次發布的人物海報,選取每個角色身著軍裝的職業造型,六位主演的人物性格、身份背景一目瞭然,群星在海報中神情各異,男主角兇狠滄桑、女主角英姿颯爽,整體風格延續了以往片花中的冷峻氛圍…… 女星英姿颯爽 李冰冰(飾李寧玉)、周迅(飾顧曉夢)在《風聲》中分飾偽軍軍機處譯電科的上下級同事。相對於男主角的兇狠霸氣,兩位影後的軍裝造型清新干練、英姿颯爽,令人眼前一亮。李寧玉才識過人、顧曉夢八面玲瓏,兩個弱小女子憑借各自的過人本領,在男性主導的軍隊機要部門游刃有餘。同一套制服穿在李冰冰、周迅身上卻有不同味道:李冰冰的軍裝造型英武端莊,神情平靜、目光篤定,令李寧玉身上散發出機敏、成熟的才女氣質;周迅首次以軍裝制服亮相,完全擺脫了以往的溫婉形象,詮釋出軍人獨有的干練灑脫,面無表情的背後,掩藏著顧曉夢諱莫如深的心機…… 男星面目陰狠 張涵予(飾吳志國)在海報中的造型,彰顯了偽軍軍事參謀部部長的霸氣。臉上的刀疤和緊蹙的濃眉,直透出吳志國閱歷豐富、不可一世的氣概。吳志國是汪偽政權中職位頗高的要員,趾高氣揚。王志文(飾王田香)的造型很符合偽軍特務處處長的職務定位,王田香的半張臉被陰影覆蓋,目光深不可測,折射出難以掩藏的野心。英達(飾金生火)在海報中的造型,充分表現了金生火偽軍軍機處處長的官相,舊式金絲邊眼鏡加上似笑非笑的下頜,一副典型的公職人員形象,表面迂腐混沌、實際上掌管全軍核心機密,蘇有朋飾演的白小年擔任偽軍總司令侍從官,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官階不高但掌握著極高的權勢,他的造型十分清秀,制服發型一絲不苟,白小年逼人的眼神暴露了角色內心的強硬…… 精彩看點 諜戰巨制 謎團重重 號稱「華語第一諜戰巨制」的《風聲》,在諜戰題材電視劇泛濫熒屏的時候,可謂殺出重圍,第一次用諜戰題材大製作電影,殺向了大銀幕。相比較電視劇的諜戰故事,華麗麗的電影《風聲》具備了電影化的試聽享受的同時,也製造了更大的謎團…… 每個人面對刑審都拚死掙扎
㈧ 德國納粹的軍隊有多少種
納粹時期德軍正規軍為國防軍,以陸軍為例,禮服為灰色,作戰常服為灰黑色,根據不同地形與季節,又有歐洲山地迷彩(棕色+叢林綠)、沙漠迷彩(黃色+少量粉色)、雪地迷彩、秋季迷彩(枯葉黃色)等。
德軍納粹黨的黨衛軍,原先是希特勒的私人衛隊,後來沖鋒隊奪權失敗,沖鋒隊失寵,黨衛軍實力逐漸增強,成為希特勒的御林軍,武器裝備比一般國防軍好,迷彩也比國防軍更豐富。黨衛軍禮服為黑色禮服,黑色扎褲,臂章為納粹黨黨徽。戰場上,黨衛軍還充當「戰場屠俘」的作用,尤其在東線。
戰爭後期,隨著徵兵愈發困難,希特勒組建了由普通國民組成的國民突擊隊,作戰能力極差,沒有統一的制服,都是平民的裝束,有少量的軍服。
㈨ 話說,皇協軍現在怎麼和皇軍制服是一樣的
抗戰時期, 「國軍」【國民黨軍】 也是出了大力的;如 :松滬會戰、 血戰台兒庄、等這些大的戰役; 只不過在現在的電視劇中,八路 是主角;國軍是反派。{這是因為,歷史是由 勝利者書寫的。 這個你懂吧!~} 國軍出的力不比八路少,而且都是在正面戰場上。{國軍不擅長打游擊戰。} 皇協軍 的來源 主要是: 被俘、不抵抗、 有些是 見風使舵看著 」皇軍「 」強大「 就自願加入 , 還有一部分是 地痞 一類的 編成的。 不過 抗戰勝利後 統計的來看 皇協軍 確實比 皇軍 多得多。
㈩ 民兵葛二蛋麥子手下的偽軍怎麼換成國民黨的衣服了呢過
22集日偽軍軍服變換的原因是:當時的日偽軍大體分為兩個階段 前一階段日偽軍制服較為混雜,有偽滿洲國軍服,有民國初期軍閥軍服。本片出現的前期軍服應屬於這一階段,這時期的日偽軍是屬於三大漢奸首領王英、王揖唐、王克敏成立的「中華民國維新政府」皇協軍。其帽徽為五色五角星,大抵是民國初期「五族共和」的老調子。 後期汪精衛投敵成立偽「國民政府」至此中國境內日偽軍統一劃歸為偽「國民政府」的「中國和平軍」。即穿著和國軍衣服一樣的日偽皇協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