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是世界上最早出現校服的國家,他的校服文化非常博大。相比於美國允許學生日常穿著自己喜歡的便服,比較自由的傳統而言,英國學校則更加註重規距,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在這一點上,英國的校服文化和中國的規矩文化有很大程度的契合,這也與英國和中國都是具有非常悠久的歷史文化的國家有關系。
舉個例子,在電影《哈利波特》里,細心的同學可以發現在不同的場景里,Potter和他的同學們都穿著不同的uniform,這就是一個英國校服文化的縮影。英國學校要求學生在不同的場合、不同的年齡段要穿著相對應的校服,意義在於培養和規定學生要懂得在不同的場景下按照相應的規則去進行活動,在英國的學校,從三歲入學開始便要求每個學生都要穿統一的校服,但當逐漸步入成年之後,學校便不會再強制要求學生穿學校統一的校服,但仍然會對學生的穿著有要求,什麼時間什麼場合要穿Blazer或者Jackets又或者是Suits,都是有一定的說法的。所以以小見大,可以看到校服文化背後其實是強大的西方契約文化的影響力。
另外除了在學校裡面,英國人在整個社會中都是非常注重禮儀的,而穿著就是禮儀文化中最重要、最關鍵的點,穿著代表和展示了一個人的精神面貌和外在氣質,是給人們第一印象的鑰匙。例如在2020年的電影《紳士們》中,所有演員的衣服穿著小到一粒紐扣和耳釘配飾,大到皮鞋、褲子或者上衣,都是經過很多次的配色、材料和製作工藝的篩選而成的,目的就是為了真實的還原整個英國社會人文背景和這種身份文化、契約精神。
而契約精神誕生於西方商品社會時期,是人們遵守約定,尊重他人的體現,也是西方社會最主流的價值觀。
② 19世紀英國服飾有什麼特點
加洛林王朝的建築風格
這個時期保存下來的建築只有位於亞琛的王宮小教堂,它以前是一座雄偉宮殿的組成部分。這幢圓形大廳建築的式樣是拉韋納的聖維塔爾教堂。可是,如果比較一下這兩幢建築的平面圖,就能看出亞琛王宮小教堂具有與拉韋納不同的獨特性。在北邊,放棄了各小廳之間的彼此交錯,以便有利於清晰而簡潔的空間劃分。聖維塔爾教堂的中央大廳引出的是圓形的通往迴廊的壁龕,而在亞琛則變成了八角形。牆壁結構則顯示出了相同的井然有序的意向。一個由氣勢雄偉的拱廊構成的底層承載著一個樓廂,由一條橫腳線清楚地分開,樓廂上方則又是一個高高的拱廊,其敞開的一面則按照拜占廷的式樣,以兩列重疊的圓柱加以「圍欄」。一個八棱錐形拱頂覆蓋了這個八角形建築,下面的迴廊是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十字交叉拱,樓廂則有筒形的拱頂。整個穹頂技術都是源於古羅馬的式樣。跟聖維塔爾教堂以及拜占廷時代類似的羅馬圓形建築相比,亞琛王宮小教堂還有另一個特點:它擁有一個兩層的門廳,兩邊是兩個圓塔。由此,使得這幢建築在方向上朝向聖壇,而三個塔樓構成的群體使得這點在外觀上也十分明顯——這是一種方法,為我們指明了羅馬式建築今後發展的可能性。
長方形建築在加洛林時期也成了一種有指示方向意義的新發展。從早期基督教的巴西利卡式會堂起,正如聖加爾教堂的平面圖清楚表明的那樣,它由於有了西後殿(羅馬式雙祭壇建築的先驅)而得到了擴展。另外,正方形的十字交叉處是耳堂與中堂交叉構成的。這個正方形成了劃分中堂的度量單位。另一個正方形位於圓形後殿與耳堂之間,這樣建築物才獲得了典型的十字形。盡管有這種使空間結構條理分明的強烈願望,在細部上卻還是顯露出了某種外形上的不明確性。因此,從德國最古老的洛爾施教堂現在尚存的門廳就可以看出試圖恢復古代風格特點的努力。有凸出半圓柱的雄偉拱門,早在古羅馬的競技場里就見過了。然而,那裡厚重的底層只負荷一個輕巧的樓層,拱廊的結構並沒有得到充分利用。位於樓層牆壁前的半露柱是略顯單薄的愛奧尼亞柱式,由於斜置的連接構件而顯得很不適當,令人想到日耳曼人的桁架建築,而不是古代的石砌建築。要實現查理大帝復興古典藝術的想法,在實踐中因為缺少有活力的建築傳統,畢竟還是受到了明確的限制。
服飾5-10世紀歐洲人對文化的需求還處在低水平,在服飾方面沒有明顯的發展,主要還是沿用後期羅馬--拜占廷式樣的服裝。DALMATICA和TUNIC仍然是這一時期的主要服裝式樣。這一時期在婦女中出現了雙層的TUNIC:先穿袖子細長一直可以遮到手腕的TUNIC,在外面再穿寬大短袖(到肘部)的TUNIC。衣服上使用刺綉作為主要的裝飾。外層衣服上系腰帶。在外衣上面還有所謂表層衣,其形狀類似於短斗篷,但有袖口,並且較為寬大。
面衣是貴族女性中常見的服飾。面衣不僅有面紗,而且相當的寬大:在背後垂於表層衣的衣襟附近,包住頭部,還能包括覆蓋整個上肩部分,類似於修女的頭巾。在這樣的面衣上戴冠。
男子服裝的最大改變是採用了褲子。在上古的所有文明社會里,褲子作為一種服裝都被認為是粗俗野蠻的,是野蠻人的穿著。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的偉大改革,引進的主要就是褲子。要騎馬打仗,不穿褲子當然是不行的。因為褲子的實用性,很快在歐洲的所有階層的男子中普及起來。
貴族男子的裝束是穿及膝的TUNIC,系腰帶。長腿的褲子很寬大,質地一般是粗呢或者皮革。外罩名為SAGUM的短斗篷。顏色相當的鮮艷,有的上面還使用醒目的條狀紋飾。
沿襲羅馬式 沒有特殊發展...
③ 訂制英國校服老師發的鏈接付款時出現這句話
據說英國是世界上最早出現校服的國家,深究這英國校服,它至少有將近500年的歷史了,最早大約出現在亨利八世時期。當時的校服一律是藍色,因為藍色象徵著謙遜,英國人相信這個顏色能幫助孩子們從小就謙虛做人;當然那時候藍色的布比較便宜也是一個重要原因。而當時的19世紀,英國憑借強大的海上力量,在全球逐步建立起「日不落帝國」,維多利亞女王突發奇想,將海軍制服改製成小王子與小公主們可以穿的樣式,於是王公貴族紛紛效仿為自己的孩子定製新衣裳,這就是如今英國貴族學校制服的雛形。總體來說,低調、貴族、學院風是英國校服的總體范。
但其實後來貴族學校的競相攀比是與當初英國統一校服的初衷有些背道而馳的。本意是想借統一服裝體現社會公平,平衡較差家境孩子的心理落差,但最終校服分化還是成為了英國不同社會階層身份的一種體現。尤其是著名私校伊頓公學,一套校服高達2000多英鎊,重要場合學生需穿著晚禮風格燕尾服,平時則是剪裁合體的西裝和馬甲,學校努力培養著學生的紳士風范。
在英國,小學生穿著西服打著領帶是正常事,女學生大冬天穿裙子一點也不奇怪。事實上,英國人認為穿校服能夠灌輸學生對自身身份的自豪感;幫助他們遵守紀律;並鼓勵學生認同自身身份,培養凝聚力,促進不同群體學生間的良好關系。
我們參觀訪問的13所中小學的學生校服,多以藍色、黑白灰為主,每個學校都有自己統一的顏色,但款式較多,面料都以親膚的純棉為主。據了解,校服的顏色和款式大多是由學生投票決定的。
從上面我拍攝的照片不難看出,英國的小學生校服從款式上來講,男女有別,男生往往是套頭衫褲子,女生則是開衫和短裙。由於英國全島屬於海洋性溫帶闊葉林氣候,濕潤、溫和,四季差別不那麼明顯,溫度不高,季節間的溫度變化也很小,所以才使得英國學生校服的褲裝和裙裝成為可能。我們是11月份去的英國,那時溫度只有二到十一、二度,每到一個學校,都看到非常方便的學生掛放棉衣外套的衣帽長廊,教室裡面空調很熱,學生都是單衣單褲(有的甚至都穿著短袖)在進行學習活動。
而且在同一個學校,我們看到校服的款式是很多樣的,這是為什麼呢?翻譯老師告訴我們,一般有校徽的校服都是學生在學校統一購買的,我們可以理解為學校統一發放,而那些沒有校徽的校服,是學校制定款式學生根據自己的經濟需求到超市進行購買,材質和細節也會根據價位不同而不同。
中學生的校服則有嚴格要求,必須是正統西式校服:襯衫、西服、且要系領帶、以及黑色的皮鞋。一般領帶上也都有學校的標記,標記一般都以綉上去的為主,也有徽章一樣的別上去的,這些細節很好地詮釋了言行自製、緘默含蓄的精神。白襯衫、深色西服、和西服一個色系的領帶,再加上皮鞋,看著特別有精神有風度。
由此我想到了我們國內的校服,我們國內校服通常是學校統一收費後統一發放,按照季節一年兩到三套,且大多以運動裝為主。近幾年隨著大家審美需求的提高,很多學校也出現了一些禮服,甚至,還出現了個性、洋氣的班服。我的理解是:校服不僅僅是一個學生一個學校的標識,也不僅僅是一種文化,校服,從某種意義上講更是一種教育載體,一方面杜絕了學生的攀比心理,另一方面更有利於培養學生自我約束的能力。校服從簡單的視覺感知功能升級到了文化傳達以及教育的功能,同時讓學生獲得了強烈的歸屬感。
運動服也好,禮服也罷,實際問題是:國內學校沒有專門的衣帽間,除了一些諸如升旗儀式或者大型的集體活動,學生禮服的穿著次數其實是不多的,我們學校前幾年也做過禮服,由於穿著率不高,但有時候又的確需要,所以一年級、四年級分別給學生量一次身高做一次禮服,一個學生小學階段擁有兩套禮服。還有一個問題,我們國內每個孩子一周四節體育課,禮服皮鞋怎麼上?
所以我想,我們的校服最好能夠把禮服的精緻有型和運動服的寬松舒適結合起來,可以在款式、面料上做文章,多色、多件、巧搭配,既可以在某些大型活動中個性鮮明庄嚴肅穆,又可以舒展活動,又可以穿出美麗活潑時尚感,那麼這個,就需要我們設計師多多動腦啦!
④ 請問18—19世紀英國皇家海軍制服問題
英美海軍制服是逐漸演化的,並沒有像我國那樣給每一代軍服起一個名字
⑤ 為什麼上世紀英國的制服有短褲和長襪的搭配比如二戰的英軍,港英時期的香港警察,還有英國的校服。
大英帝國擁有世界上最廣闊的殖民地,因此二戰中英軍軍服應該是種類最多最為復雜的。在北非沙漠作戰的英軍步兵通常配有熱帶襯衫、常服短褲和標准長度的綁腿。由於北非沙漠比較炎熱,沙漠英軍的裝備也盡量輕量化,包括]937型腰帶、背帶和彈葯包。軍官通常都穿著羊毛戰斗服襯衫式上衣和私人裁剪的軍褲,外套則由羊皮製成。
⑥ 誰能給我19世紀英國服裝名稱,謝謝了。
19世紀的時裝業有兩個值得關注的變化:工業的進步和更高級裁剪技術的出現,使服裝的面料和款式更為多樣化;由於彩色印刷術的出現,時裝樣本開始出版,它是現代時裝雜志的「鼻祖」。它的出現使原本由宮廷貴婦引導流行的時代一去不返,時裝樣本和舞台劇中的女演員成為新的時尚代言人。
19世紀,男裝變得更加女性化,背心、外套和長褲是最常見的組合。為了凸現身材,男士們開始使用緊身胸衣。
男士主要配飾有領結、桶形禮帽、文明杖。
女裝流行面料有薄棉布,織紋較密的白麻布,薄紗,條紋毛織物和蟬翼紗,給人輕盈、飄逸的感覺。強調細腰和誇張的裙擺,馬鬃編成的裙撐首次出現。為了顯示細腰,肩部設計不斷擴張,袖口也極度誇張,甚至在袖根部用金屬絲做撐墊。
⑦ 英國古代服飾及禮儀(尤其要十九世紀的)男女都要 要圖片啊要圖片!
一般禮儀
1.鞠躬禮
鞠躬禮系下級對上級或同級之間的禮節。行禮時須脫帽,右手(如右手持物可用左手)握住帽前檐中央將帽取下。右手垂下後身體對正,用立正姿勢,雙目 注視受禮者,身體上部向前傾斜約十五度,爾後恢復原狀。脫帽時所用之手和敬禮方向相反,即向左邊的人敬禮,以右手脫帽;向右邊的人敬禮,以左手脫帽。
2.點頭禮
點頭禮系同級或平輩間的禮節,也須脫帽。如在路上行走間相遇,可在行進中施禮;如在路上遇見長官或長者,則須立正行鞠躬禮,但長官對部下或長者對幼者的答禮,可在行走中點頭答之或伸右手或手觸帽檐答之。
3.舉手注目禮
舉手注目禮系軍人禮節。敬禮時舉右手,手指伸直並齊,指尖接觸帽檐右側,手掌微向外,上臂與肩齊高,兩眼注視對方,待對方答禮後方可將手放下,對長官或長者每次見面都應照常行禮。
4.握手禮
握手禮是歐美最常見的禮節,在世界許多國家都通行。行禮時距對方約一步,上身稍前傾,伸右手,四指並齊,拇指與之分開伸向受禮者。飯店客房服務中 須注意,客人先伸手時,方能握之,切忌一腳門里一腳門外與人握手,尤忌四人交叉握手。和初次見面的女人通常不握手,只行鞠躬禮。同男人握手越緊,表示友情 越深,和女人握手則須輕些。
5.吻手禮
吻手禮是流行於歐美上層社會的一種禮節。和上流社會貴族婦女或夫人見面,若女方先伸出手做下垂式,則將指尖輕輕提起吻之。但女方如不伸手,則不吻。行吻手禮時,若女方身份地位較高,要支屈一膝作半跪式後,再握手吻之。此項禮節英法社會最重視。
6.接吻禮
接吻禮是上級對下級、長輩對晚輩、朋友、夫妻之間表示親昵、愛撫的禮節。通常是在受禮者臉上或額上輕吻一下。遇到高興的時候,或有喜事或悲傷的時候,一般也行接吻禮,表示親熱和慰問。
7.擁抱禮
擁抱禮是歐美各國熟人、朋友之間表示親密感情的一種禮節。他們見面或告別時互相擁抱,表示親密無間。擁抱禮通常和接吻禮同時進行。
二.就餐禮儀
法國人就餐非常講究禮儀,一般用長條型餐桌,男女主人各坐餐桌兩頭,家中其他成員或客人在餐桌兩旁按從女主人一側向男主人一側重要程度遞減方式排 列,餐具使用各種不同形狀的餐刀、叉子和勺子,用餐盤就餐,桌面上只能存在一道菜,撤去前一道才能上第二道,但餐具根據本次用餐情況全部擺放到就餐人餐盤 兩側,從外到里使用。一般第一道菜是開胃濃湯(soupe),然後是冷盤(hors-d`œuvre),接著才是主菜 (plat de résistance),最後是甜點(dessert),麵包隨時取用,比英美人消耗多。餐前喝利口酒,餐中水產和禽類菜配干白葡萄 酒。肉類菜配干紅葡萄酒,法國人消耗葡萄酒較多,幾乎每餐必備,和英美法律也不同,未成年人也允許飲用葡萄酒。到法國人家中作客,則不能像到英美人家中作 客一樣,用一瓶酒和鮮花作禮物,等於諷刺主人家沒有足夠的酒,只能用一盒巧克力做禮物。法國人的就餐禮儀已經成為西方宴會的經典模式。
法國餐館以其豪華的禮儀和風味著稱,世界各大城市中最豪華昂貴的餐館幾乎都是法國餐館,曾有英國人抱怨說:乘協和式飛機從倫敦去巴黎吃一頓飯,再乘機返回,所有旅費加到一起,也比在倫敦的法國餐館吃一頓飯便宜。
法國是世界著名的飲食文化大國,在法國不同地區有不同的特色美食。由於法國人相當地重視美食,所以吃法國菜時所需要的餐具也是非常多的。
1、肉類料理排餐的吃法
(1)從左邊開始切。
法國料理中所使用的肉有牛、豬、羊、雞、鴨等等,種類相當多,又依調理方式分為燒、烤、蒸、煮等各式各樣。一打開菜單,烤小羊排、烤鴨、燜牛肉等等各樣的肉類料理 名稱琳琅滿目地排列在一起,而且吃法千奇百樣,令人垂涎三尺。
首先必須記住的是排餐的用餐方法。排餐可說是自古至今的肉類料理代表,排餐的吃
法自然也就成為其他肉類料理的基本形式,所以最好下點功夫研究。點用牛排時,首先服
務生會詢問燒烤程度,可依你所喜歡的料理方式供應。
用餐時,以叉子從左側將肉叉住,再用刀沿著叉子的右側將肉切開,如切下的肉無法
一口吃下,可直接用刀子再切小一些,切開剛好一口大小的肉,然後直接以叉子送人口中。
(2)重點在於利用刀壓住肉時的力度。
為了輕松地將肉切開,首先就要松肩膀,並確實用叉子把肉叉住。再以刀輕輕地慢慢
地前後移動。用力點是在將刀伸出去的時候,而不是將刀拉回時。
(3)將取得的調味醬放在盤子內側。
點排餐時,會附帶一杯調味醬。在正式的場合中,調味醬應是自行取用,而非麻煩服
務生服務。
首先將調味醬缽拿到盤子旁邊,以湯勺取醬料時要注意不要滴到桌巾。調味醬不可以
直接淋在牛排上,應取適當的量放在盤子的內側,再將肉切成一口大小蘸醬料吃。
調味醬的量約以兩湯匙為最適量。取完調味醬後,將湯勺放在調味醬缽的側邊,並傳
給下一個人。
(4)不可一開始就將肉全部切成一塊一塊的,否則好吃的肉汁就會全部流出來了。如
果用叉子叉住肉的左側卻從肉的右側開始切;會很難將肉切開。因左手拿叉子,所以從左
側開始切才是基本。
千萬不要從右側開始切。如果太用力切,在切開時會因與盤子碰撞而發出很大的聲音。
身體向前傾的姿勢很難使用刀子。
(5)點綴的蔬菜也要全部吃完 放在牛排旁邊的蔬菜不只是為了裝飾,同時也是基於營
養均衡的考慮而添加的。國人大都會把水芹留下,如果不是真的不愛吃,最好不要剩下。
利用湯取醬料並放在餐盤內側,放在旁邊的蔬菜與肉互相交替著吃完。
中世紀時期貴族禮儀基本是法國人和法國宮廷倡導,並為其他各個宮廷所普遍效仿的。
貴族無論是敵是友,在見面時候必須相互致意,男子(如果不穿全身鎧甲)規定為左手扶右胸,右手脫帽,身體稍微前躬同時點頭。女子規定為雙腿略微曲膝同時兩手稍提裙擺兩側,點頭致意。雙方如若在馬背上,男子禮節不變,女子只需點頭。
服飾習俗
服飾是文明的標志之一,服飾習俗體現著民族文化特色,反映著一個時代人們的生活狀態和心理特點。中世紀歐洲是基督教統治時期,基督教對歐洲服飾影響巨大。由於基督教教義鄙視錢財,反對豪華,「中世紀下層民眾的服裝以簡潔樸素為尚,婦女不事打扮,而且把珠寶捐給教會,常服只以白色的肥大長衣和連袖外套為主,色彩素淡」(《古今中外服裝珍聞趣事》)。
中世紀宗教統治下歐洲服裝的顏色、式樣都很單調,顏色尚黑、灰、白三色,衣服式樣以拖地長袍為主。古羅馬豪華的拖加袍被廢棄了。
中世紀初期,歐洲人服裝簡朴,平民貴族衣式相同。八、九世紀男式服裝有內衣外衣,衣式頗似我國古代的袍,但較緊身。褲長可將腳套進,襠短,褲帶系於臍下。腳穿長筒或短筒襪,有時腳到腿都裹上布條。貴族及上層人士上衣外披一件長方形或圓形斗篷,斗篷固定於一肩,或系於胸前;勞動者上衣較短。法國查理大帝「只披法蘭克人之衣服——用帶束緊之麻布褲,用帶系住之羊毛衫及大衣」(《中古及近代文化史》,商務印書館1935 年版53 頁)。冬天穿水獺皮或貂皮上衣,外面披一件斗篷。貴族腰間有寬大飾帶,用以束緊衣服和佩戴寶劍,平民不準佩劍;衣料以麻布,毛織物為主。東方絲綢價格昂貴,以等量黃金計價,只有少數貴族能穿。《羅蘭之歌》(法)、《亞瑟王之死》(英)有所記述。服裝的等級差別主要表現在衣服質地和產地不同,貴族穿細麻布,穿義大利產的羊毛斗篷,冬天有貂皮等貴重毛皮;平民只穿粗麻、粗毛織物。女式服裝為長至腳踝的緊身長衣,兩袖長而窄,外面穿一件寬松長袍,袖短於長衣。長衣領口較寬大,領口衣袖衣縫可有各種裝飾鑲邊。斗篷從頭頂披下來。
10 世紀男服變得更為貼身合體。英國男子的緊身衣上半貼身合體,下半象長至膝部的衣裙,寬松而舒展。緊身衣為套頭式。緊身衣外披一件斗篷,並用一個大飾針別在胸前。這時女式服裝變得寬大,衣袖加肥加長,頭發蒙在披巾里邊,身體被斗篷蒙起來。她們的內衣很長,直拖到地面,外衣到膝蓋。圓口衣袖,衣服裝飾華麗,很受拜占庭的影響。她們的頭發用一塊面紗蒙起,其端點重於背後直拖至地面。至12 世紀寬松的衣服變得瘦窄,使身體曲線得以突出。並於身後系帶,衣袖逐漸寬大,袖口可垂至膝部。
12 世紀出現了圓餅式頭飾,它可以遮陽保護眼睛隔熱,主要為十字軍所戴。上衣流行前開襟式,將前襟分成兩片。女式衣服為系帶緊身衣,上衣緊貼身體,下面是寬大的衣裙,兩部分之間用線縫起,兩袖寬松拖長,其剪裁方法是上下衣分裁後縫合,與以前使用
一塊大布不同。
13 世紀男女服裝趨於一致,男服還有緊身衣及各式各樣的外衣,圓餅頭飾,帽式裝飾衣袖,敞胸披肩。下面有長筒襪、靴鞋。男子戴一頂中亞式小帽。這時護身外衣流行,適合旅行穿用,這種外衣是一件敞胸大披肩,旁邊有縫,手臂可以伸出來活動。另外這時期流行封閉式馬甲式外衣,上身如馬甲,下面可長至膝下,這種無袖長衫,肩部向兩側延伸加長,就成帽式裝飾衣袖了。13 世紀勞動者的長衫長短不等。男子上衣至膝,衣袖短小,腳下有無跟鞋,褲子於腳跟處有一圓洞,以便穿脫。夏天穿寬敞麻褲,上身裸露,
冬天穿短外衣和無袖套頭衣。婦女穿長袍,中間有縫,可便於勞動,收獲時裙子口袋可裝農作物。當時禁止農民穿好料子及顏色華麗的衣服。
14、15 世紀後,歐洲服裝開始有了變化。由於經濟繁榮,農業、商業、手工業的發展,國際貿易的往來,東方文明的影響,歐洲服飾發生了許多變化,貴族男女追逐時尚,貴族婦女爭奇斗妍,男子不拘禮節;貴族與平民的服裝有了更明顯的不同;衣服式樣變化,衣料品種增多。《巨人傳》載中世紀衣料有綢緞、絲毛混紡、呢絨、大馬士革呢、條呢、金線緞、各種皮毛。衣服有大衣、外套、外罩、上裝、短裝、襯衫、短披,女人有連衫長裙、晚禮服等。飾物有念珠、指環、鏈條、寶石、鑽石、翡翠、珍珠、瑪瑙等。服裝力求擺脫古老習俗,追求時興。東方服飾中的裝飾和紐扣被歐洲人吸收,男人外套上排一列紐扣或寶石,甚至內衣紐扣也用寶石和紐扣裝飾。
14 世紀男士的夾衣流行,夾衣兩層,十分貼身,衣袖設計合理,可以自由活動手臂,便於全身活動。夾衣上有十幾個扣子,夾衣襯里有細帶可將瘦腿褲上端與之相連接;緊身外衣穿在夾衣之外,高領外衣興起於14 世紀末;衣領將兩耳覆蓋,頸後衣領蓋過後腦,下部裙衣拖至地面;這時期的斗篷用一組扣子固定在身上,外觀為圓弧形,又長又寬。婦女服裝主要是帶袖緊外衣和無袖長衫。由一塊布作成,領口寬,衣領偏低,這就是14 世紀歐洲婦女流行的袒領衫,領口有圓形、角形、方形,領口開得很大,露出胸的上半部,上身有無袖、短袖的,臂膀裸露,腰帶提得很高。男女服裝都講究裝飾。男褲與鞋連成一體,腳掌以皮革為底,腳下還穿無底長靴,靴上帶有馬刺。緊身男褲是兩條褲管分開穿著,前後有長外衣遮擋。後來上衣越來越短變成夾克式外衣,15 世紀外衣更短,成為不能遮羞的服飾。婦女的袒領晚禮服與男人的短外衣服裝遭到神父的反對。15 世紀宗教改革家楊.胡斯指出「由於女人穿著脖頸大開特開的服裝,所以任何一個人都能直接看到她們閃爍光輝的肌膚直至裸露的半個乳房。」(《羞恥心的文化史》施萊貝爾著三聯書店)
男人服飾的變化也被人認為是不文雅。1390 年在召開宗教會議的康斯坦茨地方市議會頒布了告示:「僅穿短上衣出入舞會或上街的人要格外留意,要將身體前後遮蓋好,不要露出恥部。」(《羞恥心文化史》83 頁)告示發出不久短褲加長,並且與類似襪子的腳部的裝飾縫在一起,後來又出現了用結實布料縫制的股袋,用以遮住恥部。
英國議院對於平民、普通騎士,穿的衣服與貴族穿著相同不能容忍,對於服飾上的追求刺激也極力反對,愛德華四世時,英國下院提出了這樣的文件:「不允許勛爵等級以下的任何騎士 .或任何普通人,使用並穿戴任何大禮服、夾克衫、大氅。但衣著必足以下長度:當他直立時,衣著能遮蓋住其陰部和臀部。勛爵或任何更高一級的貴族,則不受此限制。」(布雷多克著《婚床》,三聯書店)。
14 世紀時興一種染色服裝,上衣左邊一種顏色,右邊一種顏色,褲子左右腿各為一種顏色,全身上下左右分四部分分別染色。15 世紀初見習騎士的服裝從帽子至靴子都用黑、白、淺綠三色互相組合而成。一般流行的是紅、黑、綠、紫幾種顏色。褲、鞋、帽、背心都可如此分。褲子可以內側為紫,外側為黑。(引《世界風俗.衣住篇》)
中世紀衣服上綉的花紋以家徽為最常見。家徽本來是十字軍東征識別敵我的記號,後來成為大家庭和一般市民家庭的記號。14 世紀盛行尊重身分和家族之風,婦女衣上多綉大型家徽圖案,已婚婦女把婆家娘家的家徽分別綉在衣服左右。
15 世紀婦女服裝向男裝靠近,寬松的長衣腰間系帶,外衣用寬大綵帶束腰,上掛有短劍,頭戴男士小罩帽,腳穿尖頭鞋。
中世紀婦女發式及帽式。12 世紀婦女習慣地把頭發梳在後面,扎兩個辮子順兩頰垂下。13—14 世紀婦女以方形白麻布包頭,在頭頂打結,或在耳際用發夾別住,只露出面部。中世紀頭巾式樣很多,有的與現代修女頭巾相似,一直圍到頸部以下。年輕姑娘可以在節日戴上花冠,已婚者是不允許的。15世紀在哥特式尖頂建築的影響下,產生了相似的審美觀的服飾,V 字領、尖鞋、希南帽。希南帽呈圓錐形,內部用鐵絲或漿糊使其成型,尖為40 度角,高九英寸至三英尺,帽子上垂著薄紗(用高級麻布作),帽有圓環固定,前沿還可加天鵝絨。帽子價格昂貴。帽子有一個角的也有兩個角的,有的呈展翅形。
中世紀的鞋種類很多,有皮、長統靴、短筒靴、便鞋、拖鞋等。腿帶、腕帶用皮革、麻羊毛織品製作。農民常穿木鞋。貴族穿尖頭鞋,有時鞋尖極長,鞋尖長度代表穿者的地位。一般規定為六英寸,紳士十二英寸、貴族十四英寸、王族不限制、貧民不準穿。
中世紀男子留長發,騎士都披長發。
神父一直穿黑色長袍戴風帽;但發式有變化。8 世紀開始為修士剃發,其儀式為「削發式」,希臘或東歐的削發式樣是把頭發全部剃光或剪得很短,稱為「聖保羅式」,羅馬削發式樣是在頭上剃掉圓圓一片,四周仍留發,稱為「聖彼得式」。修士剃發是代表對上帝的謙恭及獻身的標志。`
14、15 世紀歐洲的統治階級追逐奢華和享樂,無視宗教戒律,在服裝方面表現尤為顯著。「無論貴人、貴婦,皆如兒童之喜著新衣,喜戴首飾。此為善奢侈浪費之時代,男子穿尖頭鞋,而女子戴高一尺之圓錐帽。此時人用三千頭松鼠之皮以制一件外衣,而奧而良公爵竟用七百粒細珠以綉一首詩歌於襟袖之上。」(《中古及近代文化史》)
中世紀基督教統治,人們對於服飾的正當的美的追求被看成是輕狂的行為,禁慾和反禁慾的斗爭也表現在服裝方面。人們按照美的標准不斷地推進著服裝的前進,直至文藝復興,服裝發展才有了一個較大的變化。
拜占庭從遠東經波斯運來絲綢衣料,或以絲線原料加工成薄綢,製成衣服。男式服裝有緊身衣,有衣袖,前身有衣鎖服飾做為裝飾,衣長過膝,衣袖長短不一。腰間系有腰帶。長身斗篷為正式慶典服裝,斗篷前後鑲有美麗的彩色垂片。披肩,是一塊有褶的長形布塊,固定於雙肩。
女式服裝有斗篷,還有披肩(王室皇後專用)長外衣,是由基督教法衣演變而來。女外衣短至臀部,長至腳踝。戶外服裝是長斗篷,從頭部垂落覆蓋全身。貴族婦女服鑲嵌金銀寶石、珍珠瑪瑙,勞動婦女穿無袖或短袖上衣,衣身到腰。從查士丁尼皇後的畫像看,其服裝華貴無比,身穿一蓋住腳面的長衣,衣制下擺很寬,似裙狀,衣袖瘦窄至腕,袖口束緊。腰間系各種絲帶,衣服上裝飾各種寶石,胸前掛著各種珍珠寶石飾物,頭戴帽,帽上飾著各種寶石,耳環垂下。其服裝式樣有的為歐式,其絲織面料與寶石飾物產於東方。
圖片沒找到 但是你可以看點電影 譬如傲慢與偏見
接下來是十九世紀的:
1789年,法國大革命中的革命者把長褲「龐塔龍」作為對貴族那緊身的半截褲「克尤羅特」的革命來穿用,最初龐塔龍的褲長只到小腿肚,後來逐漸變長,1793年長到腳面。到十九世紀前半葉,褲腿時而緊身,時而寬松,與傳統的半截褲並存。到十九世紀五十年代,男褲完成現代造型。
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上層社會,有許多禮儀講究,特別是夜裡的社交活動,男士必須穿燕尾服,需舉止文雅談吐不俗。晚宴過後,男士們可以聚在餐廳旁的休息室小憩,只有在這里,才可以抽煙、喝白蘭地、開玩笑,也可以在沙發上躺卧,這時那筆挺的緊包身體的燕尾服就顯得不和時宜。於是,一種寬松的無尾茄克就作為休息室專用的衣服登上歷史的舞台,這就是「拉翁基·茄克」,約產生於1848年前後。在相當一段時間里,這種茄克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只限於休息或郊遊、散步等休閑時穿用。十九世紀後半葉,這種茄克上升為男裝中一個重要品種,當時牛津大學、劍橋大學的學生穿的牛津茄克、劍橋外套也都是這種造型。
對了,我網路到一個,你自己也可以看看。。專攻19世紀的。。http://wenku..com/view/64ae5ec4aa00b52acfc7ca60.html
⑧ 英國19世紀禮服的特點
英國的19世紀主要處於維多利亞所統治的時代(1837年~1901年)。這個時期的服飾特點是;
1、大量運用蕾絲、細紗、荷葉邊、緞帶、蝴蝶結。
2、多層次的蛋糕裁剪、折皺、抽褶等元素,以及立領、高腰、公主袖、羊腿袖等宮廷款式。
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上層社會,有許多禮儀講究,特別是夜裡的社交活動,男士必須穿燕尾服,需舉止文雅談吐不俗。
隨著復古風潮的盛行,這股華麗而又含蓄的柔美風格,正帶給我們耳目一新的感覺。
(8)19世紀英國學生制服擴展閱讀:
有古董感的蕾絲材質是19世紀維多利亞服裝風格的頭號代表。上好的蕾絲頗費手工,而且代價不匪,具有高級訂制的珍貴感。
而如今先進技術手法的運用,令坊間的蕾絲也變得較為柔軟、透氣、易熨燙,因此開始被大面積運用在了服裝上。
維多利亞時代,女人們喜歡在領口、袖口、裙擺處露出內衣的蕾絲花邊,而就算是當時流行的下午茶,也要鋪上白色刺綉蕾絲的桌布和餐巾,可見蕾絲在維多利亞時代的重要性。
⑨ 十九世紀初的英國陸軍的制服為什麼是紅色的
和全世界大多數國家軍隊著裝的隱蔽原則不同,英國軍隊的軍服至今都沒有完全淘汰鮮紅色,英國兵也曾因此被蔑稱為「紅蝦兵」、「紅蝦背」。但是查查歷史,很多國家的軍隊,包括羅馬、英國、中國古代的漢朝等等,都曾穿過紅色軍服。
根據弗里德曼的理論,著紅裝的士兵沒法臨陣脫逃,否則目標太明顯會更早斃命,所以他們只好選擇團結奮戰斗爭到底(其實還有些別的原因,比如古時候紅色染料比較便宜,紅色服裝可以鼓舞士氣,遮蓋鮮血以避免恐懼心理等等)。
⑩ 19世紀英國女性服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