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建立黃埔軍校的目的與作用。。
創立黃埔軍校的目的:
以培養軍事與人才,組成以黃埔學生為骨乾的革命軍,實行武裝推翻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在中國的統治,完成國民大革命。
創立黃埔軍校的作用:
為中國革命培養了大批軍事人才。廣大黃埔師生在反帝反封建、爭取國家統一與民族獨立的斗爭中立下了赫赫戰功,為中國革命做出了重大貢獻。
黃埔軍校:
黃埔軍校狹義上講黃埔軍校應是1924年~1930年國民黨在廣東廣州黃埔區長洲島興辦的一所軍校,校址原為清朝陸軍小學和海軍學校校舍。當時校名:「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廣義上講黃埔軍校即是1924年以後,中國國民黨及中華民國政府興辦的各個軍事學校,即各地分校也包括在內。
黃埔軍校是中國近代最著名的一所軍事學校,培養了許多在抗日戰爭和國共內戰中聞名的指揮官,主要將領出自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的一至六期,軍校在創立目的是為國民革命訓練軍官,是國民政府北伐戰爭統一中國的主要軍力。
1924年國民黨建校時期名稱為「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1926年改名擴大為「中央軍事政治學校」,1929年改名「國民革命軍黃埔軍官學校」,1931年南京國民政府改制為「中央陸軍軍官學校」,到1946年末改名「中華民國陸軍軍官學校」。1950年10月台灣當局在台灣高雄鳳山區復建「陸軍軍官學校」延續至今。
校徽:
1924年制定的《陸軍軍官學校歌》:
莘莘學子,親愛精誠,三民主義,是我革命先聲。
革命英雄,國民先鋒,再接再厲,繼續先烈成功。
同學同道,樂遵教導,始終生死,毋忘今日該校。
以血灑花,以校作家,卧薪嘗膽,努力建設中華。
怒潮澎湃,黨旗飛舞,這是革命的黃埔。
主義須貫徹,紀律莫放鬆,預備作奮斗的先鋒。
打條血路,引導被壓迫民眾,攜著手,向前行。
路不遠,莫要驚,親愛精誠,繼續永守。
發揚吾校精神,發揚吾校精神!
『貳』 FIT為什麼被稱為時裝界的黃埔軍校
FIT(Fashio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紐約時裝學院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時裝學院,成立於1944年,位於紐約市曼哈頓區。有著「時尚界的黃埔軍校」之稱的FIT如今學生已超過1萬人,培養出包括Calvin Klein、Michael Kors在內的多名國際設計師,著名服裝設計節目《Project Runway》的多名季冠軍也畢業於這所學校。
不能否認的是,FIT的Academic相對於Parsons、RISD等學校較弱,是一所更偏向實用性的技術院校。學校常年以來和許多企業都保持著良好的合作關系,經常舉辦與時尚相關的展覽和各種活動,為學生提供了充分的商業機會,因此在就業率上接近100%,完勝其它院校。
『叄』 誰給我介紹下皇甫軍校
黃埔軍校建於1924年,建校時的正式名稱為「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因其校址設在廣州東南的黃埔島,史稱黃埔軍校。黃埔軍校是孫中山因為他革命二十多年來,都沒有一支忠於革命的軍隊,致使革命屢遭失敗。尤其是1922 年,被他視作親信的陳炯明叛變,炮轟總統府,想置他於死地,因而十分悲痛。痛定思痛,他開始認識到,革命要成功,必須創建一支革命軍隊,辦一所軍官學校。長洲島交通不便,離市區又遠,且偏僻,為什麼軍校會選中這個地方呢?是有個中原因的:第一,在本世紀20年代,各路軍閥獨霸一方,滇桂軍閥盤踞著廣州市。當年孫中山選取在遠離市區的孤島辦軍校,就是要避開軍閥的控制和干擾。第二,這個島環境幽靜,四面環水,築有炮台多處,與隔江相對的魚珠炮台、側面沙路炮台形成三足鼎立之勢,把守控制江面,易守難攻,便於學習與練武。第三,孫中山很熟悉長洲島,他曾多次來島視察,知道島上清陸軍小學堂的校舍仍在,略加修葺,即可使用,還可節省許多人力和資金,為此,孫中山決定把軍校設在長洲島上。
貢獻:黃埔軍校培養了大量軍事政治人才,為中國革命軍的建立奠定了基礎.(先生在中國共產黨和蘇聯的積極支持和幫助下創辦的黃埔軍校,全名黃埔陸軍軍官學校。是一間中華民國的軍事學校,培養了許多在抗日戰爭和國共內戰中聞名的指揮官。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的一至六期,原址設於中國大陸廣東省廣州市黃埔區長洲島,軍校在1924年由中國國民黨成立,目的是為國民革命軍訓練軍官,然後國民政府北伐統一中國的主要軍力。黃埔軍校於1927年改制為中央陸軍軍官學校,1946年再改制為陸軍軍官學校,並於中華民國政府遷台時一並遷至台灣高雄縣鳳山市。2010年2月,黃埔軍校同學會舊址被改造成夜總會。 黃埔軍校
孫中山先生希望通過創建革命軍,來挽救中國的危亡。孫中山在開學典禮上曾致詞:我們開辦這個學校,要用裡面的學生做根本,成立革命軍,諸位就是將來革命軍的骨幹,創立了革命軍。我們的革命才能成功。 [1] 1924 年,在國共兩黨首度攜手合作、國民革命風起雲涌之際,世紀偉人孫中山先生高瞻遠矚,視「教育為神聖事業,人才為立國大本」,在廣州親手創辦了一文一武兩所學堂 —— 國立廣東大學(今天的中山大學)和黃埔軍校。黃埔軍校建校時的正式名稱為「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因其校址設在廣州東南的黃埔島,史稱黃埔軍校。黃埔軍校建立的目的是為國民革命軍訓練軍官,爾後其學員成為國民政府北伐統一中國的主要軍力。1946年行憲之後中國國民黨名義上移交軍隊於國家後改稱「中華民國陸軍軍官學校」至今。 黃埔軍校是孫中山先生在中國共產黨和蘇聯的積極支持和幫助下創辦的,是第一次國共合作的產物。作為中國現代歷史上第一所培養革命幹部的新型軍事政治學校,其影響之深遠,作用之巨大,名聲之顯赫,都是始料所不及的。 黃埔軍校建立以來,以孫中山的「創造革命軍隊,來挽救中國的危亡」為宗旨;以「親愛精誠」為校訓;以培養軍事與政治人才,組成以黃埔學生為骨乾的革命軍,實行武裝推翻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在中國的統治,完成國民大革命為目的。一方面積極進行孫中山革命的三民主義教育;一方面介紹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思想。軍校採用軍事與政治並重,理論與實踐結合的教學方針,為中國革命培養了大批軍事政治人才。廣大黃埔師生在反帝反封建、爭取國家統一與民族獨立的斗爭中立下了赫赫戰功,為中國革命做出了重大貢獻。 黃埔軍校自1924年6月在廣州創辦到1949年底遷往台灣高雄縣鳳山市,在大陸共辦了二十三期,在台續辦至今已七十八期,在大陸時期其畢業生包括各分校、訓練班在內,計有41386人。名將輩出,戰功顯赫,揚威中外,影響深遠,在中國近現代史上佔有顯赫地位。而昔日的黃埔軍校舊址於1988年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列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編輯本段校史
當校長時的蔣中正
1921年12月,共產國際代表馬林在廣西桂林會見孫中山,馬林向孫中山提出「創辦軍官學校,建立革命軍」的建議。 1923年1月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會議決議建立軍官學校於廣州黃埔。9月,孫中山派蔣中正,張太雷,沈定一三人組成「孫逸仙博士考察團」訪問蘇聯,學習建軍經驗。 1924年1月24日,孫中山組織成立的「陸軍軍官學校籌備委員會」任命蔣中正為籌備委員會委員長,蔣因故辭職,由廖仲愷代理軍校籌備委員長,28日選
1924年5月,從1200名考生中正式取錄學生350名,備取120名。5月5日開始入學。6月16日,舉行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開學典禮,孫中山到會場給青年作了熱情洋溢的講話:「要從今天起,立一個志願,一生一世,都不存在陞官發財的心理,只知道做救國救民的事業。」孫中山還宣布訓詞:「三民主義 ,吾黨所宗, 以建民國, 以進大同, 咨爾多士 ,為民前鋒, 夙夜匪懈 ,主義是從, 矢勤矢勇, 必信必忠, 一心一德 ,貫徹始終」, 此訓詞其後成為國民黨黨歌及官校校歌,並由陳祖康譜曲, 該校歌從黃埔五期開始傳唱至今。 1925年2月,軍校出師東征使用的校名為中國國民黨黨立陸軍軍官學校,以排斥共產黨人在校內的地位。學校在當時集中了革命軍中有才能的人。 1925年1月25日,黃埔軍校成立"青年軍人社"廖仲愷任社長,2月1日該社刊物《青年軍人》第一期出版。黃埔軍校最初有許多從蘇聯來的教員,但在北伐戰爭期間蔣中正與中國共產黨關系破裂,所以這些蘇聯教員離開了。 1926年,根據國民政府中央軍事委員會決定,將原陸軍軍官學校擴大改組,於同年3月正式命名成立中央軍事政治學校。國民革命軍攻克武漢後, 1926年10月27日,國民黨中央先決定在兩湖書院舊址設政治訓練班,後改辦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政治科,後將黃埔第五期政治科學員移往武昌就讀。12月,又決定將黃埔五期炮兵、工兵科移來武昌就讀。 1927年1月19日改名為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武漢分校。1927年3月國民政府定都南京,後校歌被明定為中華民國國歌的歌詞。革命家宋綺雲、抗日女英雄趙一曼、文學家謝冰瑩,都是武漢分校畢業的。郭沫若曾任政治部教官等職。 黃埔軍校
1927年,第一次國共合作分裂,於是在廣州、武漢和南京分別出現了三所黃埔軍校。在武漢,3月22日,武漢國民政府以國民黨中央的名義,決定將武漢分校擴大改組為(武漢)中央軍事政治學校,開展討蔣斗爭。七一五政變後,黃埔五期學員被迫畢業離校,軍校整體改編為張發奎的第二方面軍軍官教導團(團長是由第四軍參謀長葉劍英同志兼任),成為後來廣州起義主力,武漢軍校便不復存在。 1927年9月寧漢合流後黃埔軍校本校遷往南京。在廣州,原中央軍事政治學校依然開辦, 1928年5月,由副校長李濟深決定將學校改名國民革命軍軍官學校,學校只剩下718人堅持至畢業,其餘散往武漢、南京等地,稱黃埔六期生。 1929年9月10日,在南京,蔣中正以國民政府名義,改學校名為國民革命軍黃埔軍官學校,並陸續成立潮州、洛陽、湖南、湖北、江西、廣州、成都、昆明、南寧、西安、新疆等多所分校。第七期學生畢業後, 1930年9月,學校被要求停辦,1927年底,在南京由蔣中正決定自行成立(南京)中央軍事政治學校,宣誓反共。1928年3月,以中央軍事委員會名義明令改名中央陸軍軍官學校。建國後的海軍少將張學思,歷史學家黃仁宇都是中央軍校畢業的。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1937年8月日軍陷南京,其後由南京出發,經九江、武漢、四川、銅梁,至1938年11月到成都。十六個月間學校四易其地,學生長途跋涉,櫛風沐雨,艱苦備嘗,均能安之若素。遷校期間,因前方作戰部隊缺乏,十一、十二及十三期先後提前畢業,且於沿途在各地招收十四、十五兩期學生。黃埔軍校在抗日戰爭中成了培養抗日官兵的大本營。各期畢業生都一律開赴抗日前線參戰。抗戰勝利後,實行軍校改制,於1946年元旦後改名為中華民國陸軍軍官學校名義上國有化隸屬陸軍
黃埔軍校校旗,何應欽於1924年設計
總部,校長蔣中正改任名譽校長,由關麟徵升任校長。 1947年,孫立人在台灣奉命訓練新軍,決定在鳳山成立陸軍軍官學校第四軍官訓練班,直屬成都本校,這便是通常所說的第十分校。 1949年12月,蔣中正下令將台灣籍學生和國民黨高官政要的子弟200餘人空運到台灣。當月中國人民解放軍佔領成都,學校停辦,共辦23期。 1949年12月蔣中正及其所謂『中華民國』政府遷居台灣台北市,其後1950年3月1日 蔣代表國民黨政府宣布:「陸軍官校,為革命軍基本人才培植的基地,與建軍建國的前途有莫大之關系,早就應該恢復。校長一職,不能以任何人兼任,所以在校長人選未定之前,軍校的名稱不願恢復 ? 這次任命羅友倫同志為校長,正式恢復軍校。」同年10月,黃埔軍校以陸軍軍官學校第四軍官訓練班所在的台灣台灣高雄縣鳳山市維武路1號以『中華民國陸軍軍官學校』的名稱被重新建立,並續辦第二十四期作為黃埔軍校的繼續,學校現佔地面積173公頃。至2004年已辦至七十三期,現任校長是陳良沛將軍。另外中國陸軍軍官學校是國府遷台後二十二座在台復校的大陸大學之一。
編輯本段黃埔軍校各期簡介
黃埔軍校
1924年3月27日軍校舉行第一期新生入學考試,4月28日放榜,錄取學生編成4個隊。11月30日第一期學生考試完畢。1925年6月25日補行畢業典禮,共645人畢業。 1924年8月14日軍校舉行第二期新生入學考試。11月19日,湘軍講武堂學生158人並入 該校,編為第六隊。1925年9月6日畢業,計449人。 1925年7月1日第三期開學,共分9個隊與1個騎兵隊,不分科目。1926年1月17日畢業 ,計1233人。 1926年3月8日第四期開學,分步兵科、炮兵科、工兵科、經理科、政治科,共5個科 。10月4日畢業,計2645人。 1926年4月第五期開學,所分科目同第四期。1927年7月20日轉至南京學習,8月15日 畢業,計1480人。 第六期分為廣州黃埔和南京兩地學習。 1926年8月黃埔地區開學,蔣介石叛變革命後原4400人只留800餘人。1929年2月24日 畢業者為718人。南京地區開學後收納武漢分校、長沙分校、福建陸軍幹部學校學生共同學習。1929年5月15日畢業,計3634人。 黃埔軍校
第七期也分為廣州黃埔和南京兩地學習。 第七期黃埔部分因蔣介石下野曾一度中斷學習。1928年5月復課。1930年9月26日畢業 ,計666人。南京部分於1929年3月16日開學,分步兵、騎兵、炮兵、工兵4科。1929年12 月28日畢業,計852人。 1930年5月第八期招生,1931年採用德式教育。1932年3月武漢分校第八期學生並入後 分兩個總隊(武漢分校學生為第二總隊)。1933年5月20日第一總隊學生畢業,計305人 。11月25日第二總隊學生畢業,計1240人。 1931年3月6日第九期學生入學(自該期起開始向黃河南北、邊疆等地招生)。1934年 5月畢業,計654人。 第十期學生分為兩批,設步兵、騎兵、炮兵、工兵、交通5個科。第一批於1936年6月 16日畢業,共計940人。第二批於1937年1月畢業,計621人。 第十一期於1934年9月開學,編為兩個入伍生團。分步兵、騎兵、炮兵、工兵、交通5個科。1937年8月28日第一團學生畢業,計605人。10月25日,第二團畢業,計664人。 1935年9月28日第十二期學生入校。11月11日並入要塞炮校學生。分步兵、炮兵、工 兵、通信兵4個科。因抗戰需要,該期學生提前於1938年1月20日畢業,計740人。 1936年8月在南京招收第十三期學生。1938年9月16日於四川銅梁畢業,計1412人。 第十四期學生於1937年秋、冬分別入校,分3個總隊。第一總隊於1938年11月畢業於 四川銅梁,計669人。第二總隊於1939年9月畢業於四川銅梁,計1510。第六總隊於1939年1月畢業成都,計1520人。 1938年1月第十五期學生入校。1940年7月21日於成都畢業,計1559人。另外代訓空軍學生272人。 第十六期學生分3個總隊。第一總隊於1938年10月入校,1940年12月畢業,計1597人 ,代訓空軍學生97人。第二總隊於1939年1月入校,受訓銅梁,1939年10月於銅梁畢業, 計1629人。第三總隊於1939年春入校。1940年4月畢業於成都北校場,計1165人。 第十七期學生分3個總隊。第一總隊於1940年4月15日開學。1942年4月畢業於成都北 校場,計1527人。第二總隊於1940年5月6日開學。1941年11月20日畢業於銅梁,計1374人。第三總隊於1940年7月13日開學,1942年2月15日畢業於成都北校場,計1030人。 第十八期學生分2個總隊。第一總隊於1941年4月1日入伍。1943年2月畢業於成都北校 場,計1600人。第二總隊於1941年11月25日入伍。1943年10月8日畢業於成都南校場,計1237人。 第十九期學生於1942年5月入伍,分為步兵、騎兵、炮兵、工兵、特別班、輜 黃埔軍校
重兵、 通信兵7個科。1945年4月14日畢業於成都西校場,計902人。 第二十期學生於1944年3月20日入伍,分步兵、騎兵、炮兵、通信兵、輜重兵、工兵6 個科。1946年春並廣西6分校學生入校。1946年12月25日畢業於成都北校場,計1116人。 第二十一期學生於1945年1月3日在成都入伍,分步兵、騎兵、炮兵、工兵、輜重兵、 通信兵、戰車兵7個科。其中戰車兵科於成立較晚,延長1學期畢業。1947年12月25日畢業,計2219人。 第二十二期學生於1948年7月7日在雙流入伍,分步兵、騎兵、炮兵、工兵、輜重兵、 通信兵6個科。1949年2月12日畢業,計1538人。 第二十三期學生於1949年初入學,年底解放軍兵臨成都,該期學生提前於12月4日畢 業。除少數師生空運台灣,其餘被殲。
編輯本段舊址建築
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黃埔軍校舊址 所在 廣東省廣州市 分類 革命遺址及革命紀念建築物 時代 1924年-1927年 編號 3-21 登錄 1988年1月13日 黃埔軍校舊址位於中國廣州市黃埔區長洲島內,原為清朝陸軍小學和海軍學校校舍。民國13年(1924年)6月16日,孫中山在蘇聯顧問幫助下,創辦了培養軍事幹部的學校,為名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而後更名為中華民國陸軍軍官學校迄今。因校址設於黃埔長洲島,通稱黃埔軍校。軍校在此辦到第七期,1930年9月遷往南京,後又遷往成都和台灣。
選址
長洲島位於珠江中央,四面環水,環境幽靜。島內築有多處炮台,與魚珠炮台、沙路炮台形成三足鼎立之勢, 能把守控制江面,易守難攻,便於學習與練武;由於當時滇、桂軍閥盤踞廣州,為避開軍閥的控制和干擾,需選擇交通不便,遠離市區的地方;還有島上有清陸軍小學堂的校舍,略加修葺,即可使用,還可節省人力和資金。因此孫中山決定把軍校設在長洲島上。
大門
軍校大門坐南向北,面臨珠江,在牌坊門額上書有白底黑字的「陸軍軍官學校」橫匾,是國民黨元老譚延闓的手筆。門前有兩個哨崗,後面的兩間房子是衛兵室。黃埔軍校建立時,門口一幅對聯曰:陞官發財請往他處,貪生畏死勿入斯門。 橫批:革命者來。
校本部
大門內正面有一幢走馬樓,稱為校本部。校本部是一座嶺南祠堂式四合院建築,兩層磚木結構,三路四進,即三條主要通道,四排房舍。在南北走向的中軸線東西兩側,房舍排列的形式一致,相互對稱。四排房子之間以走廊連通,四周有圍牆,建築面積1060平方米。全校自總理、校長、黨代表之下,設政治、教授、教練、管理、軍需、軍醫六部,機構總數約40個,還設有學員宿舍、飯堂、展覽室等。但1938年在抗日戰爭中,遭日本戰機炸毀。1996年5月初,廣州市政府耗資2000多萬重建,於同年11月12日落成。 黃埔軍校中的掛飾
舊址修復
黃埔軍校大部分建築物於1938年被日軍飛機炸毀。1965年,做了一次較大修繕,基本恢復原貌。1984年,建立黃埔軍校舊址紀念館。1996年,廣州市政府按國家文物局批復的「原位、原尺度、原面貌」原則重建,6月16日奠基,11月12日落成,面積10,600平方米,耗資2000餘萬元,復原了孫中山、廖仲愷、周恩來及教授、教練、管理、軍需、軍醫各部的辦公室和課室、師生的飯堂、寢室等,但由於趕工期而埋下了不少質量隱患。2005年,又投入1400多萬元進行全面修繕,將嚴格按照「修舊如舊」和「不趕工期」兩大原則。 1995年,黃埔軍校舊址紀念館被評為廣州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之一。2000年,又被評為廣東省首批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之一。現有軍校正門、校本部、孫總理紀念碑、中山故居、俱樂部、游泳池、東征烈士墓、北伐紀念碑、濟深公園、教思亭等十幾處建築。 黃埔軍校大門風格非常朴實,中央上方橫匾上「陸軍軍官學校」幾個大字,是譚延闓所書。校門於1965年由中國人民解放軍南海艦隊重新修建。在二門門口掛著一副對聯:「殺盡敵人方罷手,完成革命始回頭」,二門右側牆壁上,掛著蔣中正手書的「親愛精誠」校訓。軍校大門綵樓兩旁原掛有一副對聯:「陞官發財,請往他處;貪生怕死,勿入斯門」,橫額為「革命者來」。孫中山逝世後改為總理遺囑中的「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 黃埔軍校校本部是一座日字形的二層磚木結構、三路四進、迴廊相通的樓房。軍校創辦時在原陸軍小學堂祠堂式大門前面增建歐陸式大門。中山故居即「史跡陳列室」,原為清朝廣東海關黃埔分關的舊址,稱為學海樓。磚瓦混凝土混合結構兩層,建築面積805平方米,1952年重修。其中陳列有伴隨聶榮臻數十年的皮箱、自己裝了輪子的椅子、墨鏡、墨盒,解放軍中唯一外籍將軍洪水使用過的手紡毛毯,抗日遠征軍名將鄭洞國的私章等珍貴文物及不少校友的捐贈。 位於孫中山故居西的學生俱樂部是歐式紅色建築,禮堂講台中央和兩側分別懸掛孫中山像、總理遺訓、國民黨黨旗、中華民國國旗和林則徐焚鴉片、義和團抗擊八國聯軍侵犯天津、沙基慘案和攻打惠州四幅大型油畫;禮堂懸掛廖仲愷、朱執信、史堅如等名人像。黃埔軍校當年的「清黨」便是在俱樂部舉行。俱樂部西側的游泳池原是小船塢改建。 東征烈士墓園座落在軍校西南的平岡,是1925年廣東革命政府為紀念因討伐陳炯明等叛軍而陣亡將士修建的,安葬有國 孫中山在黃埔軍校開學典禮致詞。
共兩黨516位烈士遺體,面積5萬多平方米,1926年6月落成。墓園前有1928年修建的東征陣亡烈士紀念坊,是一座凱旋門式建築,上覆民族特色的琉璃瓦。1936年在墓園正門增建東征陣亡烈士紀功坊和碼頭,有小黃花崗之稱。紀念坊後由墓道、墓冢、紀功坊、入伍生墓碑群構成長數百米的中軸線,墓冢東側有蔡光舉烈士墓,西側有17位出身軍校的將校墓。墓園於1984年修繕,1991年新建了「東征史跡陳列室」。北伐紀念碑矗立在長洲島平崗,是一座高10米的花崗石碑,為紀念北伐陣亡的軍校生建立的。由軍校代校務何遂撰寫的碑文「平岡之石齒齒兮,黃埔之水淙淙;屹豐碑以萬世兮,將以垂紀於無窮」。碑的正面刻「國民革命軍軍官學校學生出身北伐陣亡紀念碑」,碑座的東、西、北三面刻有北伐陣亡的獨立團第一營營長曹淵等353位黃埔軍校學生的名字。但由於第一次國共合作的失敗,大部分共產黨員陣亡者的名字未能刻記。 黃埔軍校後山的八卦山頂建有孫總理紀念碑,碑頂塑有孫總理銅像。1928年孫總理紀念碑奠基,1930年9月26日落成,碑座高40米,孫中山先生銅像高達2.6米,重逾2000斤,是先生當年的日本好友梅屋庄吉出資,牧田祥哉敬作,筱原金作工場鑄造。碑的正面為「孫中山紀念碑」六個隸書大字,背面為總理像,東面為總理遺訓,西面為總理開學訓詞。從山底到山頂的階梯所在的山壁用石材裝飾,表面鑲有校訓「親愛精誠」四個大字。 此外還有中山公園、仲愷公園、黃埔公園(又稱中正公園)、濟深公園;張之洞倡建的大坡地炮台、白鶴崗炮台;中國海軍的黃埔軍港等景點。
孫中山故居
大門西側有一幢2層磚木結構樓房,原是教職員宿舍,因民國6年(1917年)孫中山曾在此憩宿,孫中山逝世後,改建為總理紀念室;1984年又改為黃埔軍校紀念館,陳列黃埔軍校校史和孫中山在廣東革命活動的照片。
孫中山紀念碑
民國17年(1928年)11月,在校園南面八桂山上建立孫中山紀念碑。1930年在紀念碑頂上豎立孫中山銅像。紀念碑的造型獨具匠心,利用兩邊交叉而上的階梯及銅像,構成「文」字,暗含了孫文的意思。碑座正面刻有軍校校訓「親愛精誠」四個大字。碑座底層7級,上層5級,中間隔有較長的平級將其截然分開。7級代表軍校在此辦了7期,5級則代表軍校師生共參加了五次戰役;也指軍校在長洲島辦了7期,在外地辦了5期,中國大陸共辦了12期。紀念碑身正面刻有「孫總理紀念碑」六個隸體大字,為胡漢民的筆跡。東面刻有孫中山彌留之際呼喚的七字「和平、奮斗、救中國」。碑身背面刻有總理像贊,是孫中山一生的寫照。西面刻有總理訓詞,後來成為中華民國國歌。 東征陣亡將士墓
孫中山銅像身穿西服、左手叉腰、右手前伸、面向大眾、神采奕奕,高2.6米,重逾2000斤,是先生當年的日本好友梅屋庄吉出資,牧田祥哉敬作,筱原金作工場鑄造。碑的正面為「孫中山紀念碑」六個隸書大字,背面為總理像,東面為總理遺訓,西面為總理開學訓詞。從山底到山頂的階梯所在的山壁用石材裝飾,表面鑲有校訓「親愛精誠」四個大字。其銅像,與廣州中山大學、南京中山陵和澳門孫中山紀念館的孫中山銅像一致。在中國,一般的紀念碑多是坐北朝南,但該紀念碑卻坐南朝北,隱含著孫中山北定中原、統一中國的遺願。
東征陣亡將士墓
在萬松嶺北麓,有東征陣亡將士墓。此墓1925年動工,次年落成。墓中埋葬了在兩次東征等戰役中陣亡的516名將士。墓的西邊是十七將校墓,為一座仿巴黎凱旋門式建造的建築,上書「東征陣亡烈士紀功坊」。 紀功坊的後面是入伍生和學生墓群,東邊是一座單人墓——蔡光舉烈士墓。
北伐紀念碑
校園南面,有教思亭和北伐紀念碑。紀念碑高7米多,為紀念1929年北伐中陣亡的將士而建。校園西南面,建有劇場式的俱樂部,其西側設有游泳室。
園區歷史
軍校於1924年6月16日創辦,1926年3月改名為中央軍事政治學校,1928年5月更名國民革命軍軍官學校,同年9月又改名國民革命軍黃埔軍官學校,1930年9月遷往南京,其後改稱中華民國陸軍軍官學校。 廣州解放後,廣州市政府和駐軍修復了軍校部分建築。1962年被列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1月晉升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0年對外開放,2000年評為廣東省首批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交通路線
1可到廣州天河區乘43、261、B31路車到魚珠碼頭站下,或在南方大廈乘水上巴士到魚珠碼頭下,再換輪渡,票價1.5元,就可以到達軍校碼頭; 2從廣州動物園出發乘137路公共汽車至終點站新洲碼頭;從海珠區的赤崗乘座262路公共汽車至終點站新洲,從新洲碼頭坐船到軍校碼頭即可 3外地來廣州可從,廣州火車站坐地鐵2號線,到琶洲站(琶洲站是地鐵2號線的倒數第二站)票價為5元,轉137路或者262路(這兩路公交站的名字也為琶洲站)票價為2元,到新洲碼頭換乘輪船到達,票價為1.5元,回程一樣。
編輯本段分校介紹
潮州分校、長沙分校、洛陽分校/漢中分校(中央軍校第一分校)、武漢分校(中央軍校第二分校,後遷移至湖南武岡)、江西分校(中央軍校第三分校)、廣州分校(中央軍校第四分校)、昆明分校(中央軍校第五分校) 南寧分校(中央軍校第六分校)、西安分校(中央軍校第七分校)、湖北分校(中央軍校第八分校)、迪化(現在的烏魯木齊)分校(中央軍校第九分校)、鳳山分校(中央軍校第十分校)
廣州地區的非正式分校
自黃埔軍校創立後,曾最先在黃埔島內設立平崗分校、蝴蝶崗分校、在廣州市區內設立省分校。這些分校純屬移駐學生分區上課,並無專門的分校組織機構,實際上不是分校。 正式建立的分校,應該從1925年的潮州分校開始,繼而在1926年-1927年間,在廣西南寧、湖南長沙、湖北武漢增設分校,因地取名。 在民國14年3月,黃埔軍校學生軍第一次東征攻克潮汕籌設潮州分校開始,截止到民國24年4月成都分校開學,黃埔軍校所設立的分校有潮州分校、武漢分校、長沙分校、南昌分校、南寧分校、洛陽分校/漢中分校、廣州分校、成都分校八個分校。 抗戰前的八所分校,並非開辦後就一直辦理,它們的歷史任務結束後,則予以停辦。
建校前期的分校
黃埔軍校潮州分校 1925年11月12日開始正式招收學生。12月10日任命何應欽為分校校長兼教育長。1926年4月1日教育長改由鄧演達擔任。6月1日,第一期學員畢業。6月6日第二期學生入校。12月底期滿畢業後該分校停辦。 黃埔軍校武漢分校 該校成立於1926年10月27日,以武昌兩湖書院為校址,接受本校第五期政治科學員入校12月抵達武昌,並 武漢分校校門
在本地招收新學員。 1927年7月分校結束。 1929年4月,錢大鈞再次於武漢建立分校,共教育第七、第八兩期學員。其中第七期順利畢業,第八期於1932年3月並入本校學習。該校於此時結束。 1936年1月復組該校。 黃埔軍校洛陽/漢中分校 1933年12月成立於河南洛陽,1938年夏末,奉命遷到北障秦嶺、南屏巴山的漢中盆地,抗戰勝利後撤銷。學員大多系東北軍沒受正規教育的軍官,分校主任為祝紹周。 黃埔軍校長沙分校 1927年2月成立,校址長沙小吳門外教管等
『肆』 黃埔軍校總共有幾期學生
黃埔軍校共二十三期。
黃埔軍校是中國近代最著名的一所軍事學校,培養了許多在抗日戰爭和國共內戰中聞名的指揮官,主要將領出自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的一至六期,軍校在創立目的是為國民革命訓練軍官,是國民政府北伐戰爭統一中國的主要軍力。
(4)黃埔軍校校服設計擴展閱讀:
黃埔軍校的誓詞:
一期:盡忠革命職務。服從本黨命令。實行三民主義。無間始終死生。遵守五權憲法。只知奮斗犧牲。努力人類平等。不計成敗利鈍。
二期:謹遵校訓,親愛精誠。服從黨綱,五權三民。履行遺囑,國民革命。繼承先烈,奮斗犧牲。發揚光大,赴義蹈仁。言出身隨,誓底功成。
三期:遵守總理共同奮斗之遺囑,親愛精誠之校訓,追隨校長、黨代表與本黨各同志,於廣東統一以後,更努力於全國之統一,以完成國民革命之工作。不愛錢,不怕死,不鬧意氣,實行主義,恪守黨綱,永矢勿渝,死而後已。謹誓。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黃埔軍校
『伍』 為什麼稱江南大學的設計學院號稱「設計界的黃埔軍校」
是最先開設工業設計的學校,視覺傳達貌似開設的也挺早的,還有動畫專業,最近無錫要搞動漫產業,對學校動畫專業支持很多,自己去學校設計學院網站查一下歷史吧,我也不是很知道
『陸』 1926-1927黃埔軍校學生穿的軍服就是北伐軍裝是嗎女子學生軍呢,跟男子一樣嗎
1、1924年5月創辦了黃埔軍校,隨後創建了國民革命軍。
黃埔學員隊和國民革命軍的軍裝相同。
當時的國民革命軍軍服繼承了北洋軍軍服式樣,只是將上衣的立領改為立翻領(此時歐洲各國軍裝立翻領設計增多,直領也還在使用,翻領設計業已出現),四個衣袋的形式作了一些改變:
——女學員的服裝和男服基本相同,服色為深灰色。跟男學員不同的是:打黑色綁腿,軍服雙袖綴上紅色字母「W」標記,並發短槍。
『柒』 黃埔軍校的校服是仿製哪個國家
1924 年1 月,孫中山創辦黃埔軍校。國民革命軍也隨之誕生。國民革命軍的第一套軍服有重要的歷史意義:首先,它是屬於國民革命軍的第一套統一制服;第二,它是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的產物,有特殊的象徵意義;其三,它在款式風格上別具一格,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款式。
黃埔軍校的軍服,是以中山裝為基礎改造而成的,從1924年黃埔建軍,到北伐,到抗日,到解放戰爭,中國軍服大體是以中山服為基礎
『捌』 問一個學校的校服
是不是廣州的,我們學校一樣的,就是顏色不一樣
『玖』 黃埔軍服是如何設計出來的呢
黃埔軍校是我國近代最著名的軍校,培養了許多在抗日戰爭中聞名的指揮官,其主要將領出自國共合作的一至六期,是北伐的主要軍力。
黃埔軍校的軍服最初都是在上海置辦的,由陳果夫辦理,因為當時上海的價格比廣州要便宜,上海的東西連運費算在內都比廣州要便宜五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價格。隨著黃埔軍校運轉的正規化,以及學校人員的擴充,購置軍服也逐漸規范和制度化。
黃埔軍校曾以紅頸帶為標志,始於1925年第一次東征陳炯明,黃埔軍校一律以紅頸帶為標識,以區分陳炯明軍隊。黃埔軍校第一次東征贏得了很高的聲望,也使紅頸帶火了起來,紅頸帶迅速在黃埔軍校和其他一些軍隊中推廣開來。
『拾』 黃埔軍校軍訓
我就是一名軍人,訓過很多學生
1多帶襪子 軍訓累的連襪子都沒時間洗,有一點點時間都要坐下休息
2帶點驅逐蚊蟲的東西,好多人住在一起(最少8人)蚊子肯定多,最好帶蚊帳
3不管男女帶上防曬霜,對你有很大用處
4帶點壓縮餅干,有很多地方軍訓是不讓帶吃的東西的,看你會不會藏了
5鞋一定要穿平底的,底軟(旅遊鞋)的 香皂牙刷毛巾拖鞋就不用說了把
6最好不要帶貴重的東西,人多丟了沒地方給你找的
7要想帶手機 最好多帶點電池 要不帶個手搖的充電器 應該沒地方充電
8千萬不要和教官頂嘴,那樣你會死的很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