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清朝官兵衣服上為什麼印有「勇」和「兵」
「勇」代表什麼軍隊?
「勇」代表的時候後娘養的軍隊,在雍正和乾隆年間如果發生什麼戰事之後,八旗兵營不夠用的時候,就會臨時在當地鄉村招募勇士組成軍隊,等待戰爭結束之後立刻就會把這些招募的勇士遣散,繼續回家和家人團聚,他們並不是清朝的正是的軍隊。
後來在清朝末期的太平天國,曾國藩才正式的把鄉勇定為國家軍隊,自此之後才開始發放糧餉,被稱為是勇營。從那以後勇」基本代替了「兵」,稱為了清朝的軍事力量。其實說白了就是拿著國家糧餉的民間武裝力量。
「兵」代表什麼軍隊?
「兵」是清代國家的常備武裝力量,包括八旗軍和綠營軍,八旗軍分為滿八旗、蒙八旗和漢八旗,這些都是大清的正規軍,直接隸屬皇帝,八旗兵為世兵制,這些都是從滿族男性16歲以上挑選出來的。但是入關以後,由於和皇室血緣親近,地位崇隆,受到了特殊優待,逐漸變的腐朽不堪。綠營軍是清朝入關後新招的漢人部隊,而新招的軍隊是以綠旗為標志的,所以被稱為綠營兵。
這兩個軍隊使用是一樣的,但是也有主次之分的,朝廷還是最倚重的是八旗兵,八旗兵大部分守護京師安全,這也是國家最精銳的軍隊,他們守護京師的安全。
綠營兵則是在全國各地分布,其實綠營兵的數量要遠遠超過八旗兵的,我們在看電視劇中那些清朝的大軍基本都是綠營兵,八旗兵基本是守護在京師不動的。
所以總結起來就是這兩個字的區別就是,「勇」是漢人為滿人效命的部隊,但屬於後娘養的,有事你就上,沒事你就一邊呆著,好吃好喝的基本沒有你的份。「兵」是大清朝的自己人,享受榮華富貴的都是這些滿人。
B. 清朝的士兵衣服上都有兵、勇、卒,這代表了什麼呢
「卒」的話,可能很多夥伴會覺得,這是因為在象棋裡面,是為了區分雙方的棋子,才另外取個名字,叫」卒「。也許這只是一方面的,要說只是為了區分的話,那完全可以用棋子的顏色分開就行,一方棋子是黑色,另一方棋子是紅色,不就行了嗎?」卒「的另一個意思就是在州縣里駐扎的稱為卒,比如看管監獄的,一般是」卒「。
C. 清朝士兵服上兵和勇兩個字 ,他們的差異有多大
歷朝歷代的官服、軍服都是體現等級差別的,地位不同,顏色、規格大不相同。
清朝士兵的軍服背後有「兵」字和「勇」字的區分,看似一字之差,實際上他們的地位有著雲泥之別。
大清軍隊的「兵」最初有兩種,一為八旗兵,一為漢兵。
八旗兵是滿清入關之前的嫡系部隊,主要由滿族、蒙古族人組成,也有少量的漢族、達斡爾族、俄羅斯族人等。
大清朝正規軍待遇高,卻不堪一擊,毫無戰鬥力,朝廷有難,要靠臨時組建的軍隊來排憂解難。
這些「勇」兵待遇低,而戰鬥力強,朝廷已經認識到這一點,打算提高「勇」兵待遇,可惜大清日暮西山,一切都晚了。
D. 清朝士兵衣服上「兵」和「勇」有什麼差別
我們經常會在一些關於清朝的電視劇或者電影上面看到一些兵士的衣服上面有兵和勇這兩種字,而且這個字的位置都是在衣服的背後。這其實就是兩種不同的軍隊,建立制度不一樣,性質也不一樣,聽命的對象也是不同,待遇更是天差地別。
而「勇」也是兵的一種,在雍正之後,如果國家發生了戰爭就會讓地方官員就地取材,臨時招募一些軍隊,但是戰爭打完就會立即解散,所以這不是國家的正式軍隊。直到清朝末年曾國藩才將這種兵士定為正是兵士,稱為勇營。從那以後勇就代替兵成為了國家軍隊主力。而且這種軍隊只聽命於自己的長官。但是還是由國家分發軍餉。
以上就是我對於這個問題的一些看法,希望能夠對你有所幫助,謝謝。
E. 終於知道清朝軍服上的「勇」和「兵」的區別了
八旗兵和綠營兵是清代前期的國家正規軍,稱為經制兵。八旗、綠營都是一種世兵制度,兵皆世業,軍士當兵吃糧,一家多口要靠俸餉度日,由於餉額有限,難於維持生計,其中旗營尤甚。旗人生齒日繁,且養尊處優,而兵額固定,乾隆年間竟出現八丁一兵,又不準從事其他職業,生活日益窘迫。為照顧旗人生活,清政府只得擴大兵額,入營成了一種救濟手段,甚至老人、兒童也列名兵籍,兵員的質量難於保證;另外,由於訓練鬆弛,紀律渙散,戰鬥力江河日下。從入關後,八旗已開始腐化,至康熙年間,平定三藩之亂時,八旗兵已朽不可用。乾隆、嘉慶年間,鎮壓白蓮教起義時,綠營的腐敗也暴露出來。在兩次鴉片戰爭以及鎮壓太平天國的過程中,八旗、綠營成了強弩之末。於是近代勇營制度起而代之。
近代勇營制度由曾國藩創建於鎮壓太平天國之時,清代以往也有勇營,只是一種臨時召集,輔助正規軍作戰的武裝,而近代勇營卻是一支獨立作戰的正規軍。曾國藩創辦的湘勇(也稱湘軍)是一種與綠營制度根本不同的新型軍隊,它採取野戰軍體制,不同於綠營的分區固定防守。以後又創設水師,軍制與陸師相仿。另外,湘軍與後起的淮軍、楚軍在兵役制度方面則由募兵製取代了八旗、綠營的世襲徵兵制,且其將帥權力很大,可以說是集管理、指揮、財務大權於一身。軍隊亦具有較強的凝聚力和較高的戰鬥力。
F. 大清朝軍服上的「兵」和「勇」有什麼區別
首先要說一下,清軍的兵和勇雖然有區別,但是電視劇里那種胸口一個「兵」或者「勇」字的服裝,僅僅是道具,並非真正的清軍軍服。清軍的士兵軍服的胸口確實有字,這些字的正式名字叫補子。不過補子里可不是簡單的一個「兵」或者「勇」字,而是有著嚴格的規定,要寫明這個士兵屬於哪個部隊。在清末太平天國運動以後,各地督撫為了鎮壓起義軍,自己籌餉練兵,軍服的款式也變得多樣化,胸口的補子形式也有所變化,不過一樣要寫明士兵的基本信息。首先我們來看一張補子的照片,補子像電視劇里常見的圓形,裡面詳細的寫明了穿這身軍服的士兵是屬於禮字右營中哨六隊的親兵,一目瞭然。
因此像電視劇里哪種,清軍胸口一個大圓圈,圓圈裡一個「兵」或者「勇」字的軍服,在現實中並不存在,只是道具師的傑作而已。
G. 清朝士兵的衣服有何講究,為何有的綉著兵有的綉著勇
在我們看電視劇時,會發現無論是乾隆時期還是康熙時期,清朝士兵的衣服上都有一個「勇」字。其中還原了不少當時的各種人物形象,而清朝官兵便是其中最常見的人物了。而最為出名的,便是眾所周知的清朝八旗兵了。
而衣服上綉著「勇」字的,則是滿清的民間軍隊,也就是清朝的後備軍。在戰事眾多,八旗兵與綠營兵不夠用的時候,朝廷便會在民間挑選身強力壯的青年組建成這樣一支臨時軍隊。他們並不是真正的軍隊,在有戰爭的時候,他們便是士兵,而在和平的時候,他們就是普普通通的百姓。
「勇」字士兵大量出現在清朝的中後期,因為當時的清朝大小起義不斷,而正式軍隊卻又萎靡不振,士氣低下。「兵」聽從的是統治者的指揮,而「勇」聽從的是自己指揮者的命令,這也是二者的不同之處。
H. 清朝軍服上的兵和勇區別在哪
如果是喜歡看清代劇的讀者,相信對清代的服裝,也是印象深刻,在不少底層服裝中,清政府往往喜歡使用一個漢字來辨別身份,比如囚犯的囚服上有個囚字,捕快上有個「捕」字,但是說起清朝部隊,不少人或許會感到迷惑,一些清兵軍服上寫的是「兵」字,一些寫的卻是「勇」字,兩者區別在哪?實際上,勇字見了兵字得繞道而行,就讓我們來好好分析一下吧!
隨著清末新政的推行,最終勇營也被袁世凱所訓練的新軍所取締啊,和八旗綠營一起,逐漸退出了歷史帷幕。
I. 清朝軍服上的「兵」和「勇」,區別在哪
如果是喜歡看清代劇的讀者,相信對清代的服裝,也是印象深刻,在不少底層服裝中,清政府往往喜歡使用一個漢字來辨別身份,比如囚犯的囚服上有個囚字,捕快上有個「捕」字,但是說起清朝部隊,不少人或許會感到迷惑,一些清兵軍服上寫的是「兵」字,一些寫的卻是「勇」字,兩者區別在哪?實際上,勇字見了兵字得繞道而行,就讓我們來好好分析一下吧!
隨著清末新政的推行,最終勇營也被袁世凱所訓練的新軍所取締啊,和八旗綠營一起,逐漸退出了歷史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