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制服知識 > 蘇聯校服男

蘇聯校服男

發布時間:2021-06-22 15:16:46

① 很喜歡俄國總理普金

普京檔案

全名:弗拉基米爾·弗拉基米羅維奇·普京(俄文Владимир Владимирович Путин),英文(Vladimir Vladimirovich Putin)
昵稱:瓦洛佳
職務:俄羅斯總理,俄白聯盟國家部長理事會主席
身高:1.70米
畢業大學:列寧格勒大學
專業:法律
學歷:經濟學副博士
畢業論文:論國際法中的最惠國原則
論文評價:優
畢業評語:誠實、紀律性強、具有高度責任感
家庭:妻子柳德米拉,女兒瑪莎和卡佳
愛好:柔道,桑勃式摔跤,山地滑雪,游泳,馬術,漂流
專長:精通德語,熟練駕駛各種車輛及直升機,出色使用各種槍械
最敬重的人:彼得大帝
最喜愛的作家:契訶夫,陀斯妥耶夫斯基

個人履歷

1952年10月7日生於列寧格勒市(現聖彼得堡市)。
1970年入國立列寧格勒大學法律系學習。
1975年從國立列寧格勒大學法律系畢業後在蘇聯國家安全委員會對外情報局工作。
1985年至1990年他被派往民主德國工作。
1990年回國後,普京先後擔任列寧格勒大學校長外事助理、聖彼得堡市市長顧問、聖彼得堡市對外聯絡委員會主席。
1994年任聖彼得堡市第一副市長。
1996年8月,普京開始擔任俄聯邦總統事務管理局副局長。
1997年3月任俄總統辦公廳副主任兼監察局局長。
1998年5月任總統辦公廳第一副主任,同年7月起任俄聯邦安全局局長。
1999年3月任俄聯邦安全會議秘書,同年8月9日被任命為第一副總理、代總理,8月16日就任總理。
1999年12月31日,葉利欽總統宣布辭去總統職務,普京出任代總統。
2000年3月26日普京當選為俄聯邦總統,並於5月7日正式宣誓就職。
2004年3月14日連任總統、國家武裝力量最高統帥、國家委員會主席。同年5月宣誓就任。
2007年年末,宣布支持的下任總統候選人——梅德韋傑夫。
在兩屆總統任期結束後,按照俄羅斯憲法規定於5月7日辭去總統職務。
2008年5月7日起,任「統一俄羅斯黨」主席。
2008年5月8日,俄羅斯國家杜馬通過普京擔任政府總理的提名。

回首當年

◆難忘大雜院

我家在列寧格勒市中心巴斯科夫胡同的一個大雜院里。我們的大院與另一個大院毗鄰。我的童年時光就是在這大雜院里度過的。

我家住在大院一幢5層樓里,房子是我父親所在的車輛廠分給我們的。這樓很簡陋,沒熱水,沒洗澡間,廚房很小,還是公用的。樓梯一側有銹跡斑斑的鐵欄桿。樓道里經常有好多老鼠出沒。我和我的小朋友們常常用棍子驅趕老鼠。在這樓梯上發生的一次驚心動魄的「人鼠大戰」迄今還刀刻斧鏤般地烙在我的記憶深處。有一次,我看見一隻碩大的老鼠,便對它窮追不舍,直把它逼到了牆角。這老鼠走投無路,氣急敗壞,猛地掉轉身,全力向我迎面撲來。這一切來得是那樣的突然,我害怕極了。接下來,反倒是老鼠緊緊地追趕我了。只見它飛快地越過一個個台階,轉瞬就跳進了我家那一層的樓道。畢竟我比這老鼠跑得快。我以最快的速度推開我家房門,又砰的一聲關閉。就這樣,我硬是將這老鼠擋在了我家門外。

上小學之前,我只能在我們大院里玩。我在外邊玩,媽媽不放心,她常常從我家窗戶探出身,問:「沃洛佳(普京總統的小名和昵稱),你在院子里嗎?」我要是在這院落里,那就好。父母對我看得很緊,未經他們許可,我不能隨便走出這大院。

然而,外面的世界對我的誘惑力實在是太大了。有時我不理會這些,就偷偷地溜出大院。

五六歲時,我第一次悄悄地走到我家附近的一條大街上。這天是「五一」節。我好奇地向四面張望。街上人山人海,一片歡騰,熱鬧非凡。我獃獃地看著眼前歡天喜地的景象,不知為什麼開始有點害怕起來。

再稍大一點,我的膽子就越來越大了。有一年冬天,我背著爸爸媽媽,同幾個小夥伴乘電氣火車到郊外玩。到那兒以後,我們走著走著就迷了路,不知到了什麼地方。天寒地凍,幸好我們帶著火柴,於是,我們點起篝火。沒吃沒喝,我們都凍僵了,餓壞了。返回時,我們坐的還是電氣火車。回到家,我挨了幾皮帶,從此我再也不敢獨自隨便出遠門了。

◆不安分的學生

我1952年10月出生,所以我開始上學時已經快8歲了。我家的影集里至今還保存著我剛上學時的一張照片:我身穿活像是軍裝一樣的舊式灰色校服,端一盆花站著。現在我已不記得,當時為什麼我不是拿一束鮮花,而偏偏端一盆花。

我不大願意上學,我更喜歡跟小朋友們整天在我們大院里玩,但又不得不走進校門。從一年級到八年級,我都是在第193學校上學。這學校就在我們家住的那條胡同里,我到校只有7分鍾路程。起初,第一堂課我差不多都要遲到,所以冬天我根本就來不及好好穿衣服,原因是:穿衣,氣喘吁吁地往學校跑,再脫衣——這都需要好多時間。後來為節省時間,我想了個「妙招」:乾脆不穿外套,飛也似的往學校跑,從此我便能准時坐到自己課桌旁了。

我是個不聽話的孩子。不用說,學校制定的那些規章制度我是不怎麼遵守的。而學校是有組織的集體,它有明確的行為准則和嚴密的紀律。然而,當一個從小長在深山老林里的人乍一到了這種有組織、有紀律的環境里,他一定還會按原先的規則生活。而學校就像是在他周圍拉起的一道護欄,圈在護欄里受約束,很不舒服。於是,我就開始想要「挪開」這道「牆」。

這樣「愛自由」、不安分,理所當然地要引起老師們的干預,調皮的學生不喜歡老師們這么做,便常常要做點什麼反抗的表示;這樣「愛自由」、不安分,調皮的學生之間也不免要發生沖突,於是,打架斗毆的事便接連不斷。

◆頭次挨打悟出道理

大雜院孩子們打群架正是由此開始的,我是在什麼時候遭暴打,因而不得不進行還擊呢?我現在還記得一清二楚:這是在上面說的與我們相鄰的那個大院里,即不在「我的」領地。

第一次挨人揍,我感到很委屈。打我的那小子看上去是個瘦猴。不過,我很快便明白,他年齡比我大,力氣也比我大得多。對我來說,這件事不啻是街頭「大學校」,這「大學校」第一堂就給我上了很重要的一課,由此使我得到一次重要的、很好的教訓。我從這一教訓中得出以下四點結論:

首先,我不對。當時,那孩子只是對我說了句什麼,而我卻很粗魯地把他給頂了回去,那話簡直能把人噎死。實際上,我這樣欺負人家是毫無道理的。因此,我就當場受到了應得的懲罰。
第二,如果當時站在我面前的是個人高馬大的壯漢,也許我就不會對他這樣粗暴。因為這孩子第一眼看上去瘦骨伶仃,我才覺得可以對他撒野。但當我吃了苦頭的時候,我才明白不能這樣做。我明白不論對誰都不能這樣做,對誰都應當尊重。這是一次很好的、實在是有「示範意義」的教訓!
第三,我明白,在任何情況下,不管我對與否,為能進行還擊,就都應當是強者。可那孩子根本就沒給我任何還擊的希望。根本就沒有希望!
第四,我應該時刻做好准備,一旦遭人欺負,瞬間就應當進行回擊。瞬間!

總的來說,我打架,並沒有什麼魯莽和過火的舉動。不過,我從中悟出一個道理:如果你想要成為勝者,那麼在任何一次對打中,你都要咬牙堅持到底。
此外,我明確意識到,不到萬不得已,不能輕易捲入什麼沖突。但一旦有什麼情況發生,就應考慮無路可退,因此必須斗爭到底。原則上說,這一公認的准則是此後克格勃教我的,但早在孩提時代我在多次打架中對此就已經爛熟於心、很好掌握了。

此後,克格勃教我的還有另外一條准則:如果你不準備動武,你就不要拿起武器。不應該隨意恫嚇人。只有在你決定開槍的時候,你才須掏出手槍。假定你同誰發生了沖突,但在你最終決定「我現在要開槍」之前,你就不要操起武器。小時候在街頭有時需用拳頭明確我與小夥伴們之間的關系時,我就是這樣做的。一旦你下決心打這一架,那你就要堅持到最後。換句話說,不打則已,打則必贏!

小時候,打架是常事。為什麼?反正無外乎小孩子們那些芝麻大點小事。但我敢說我們不是小流氓。我們不過是大雜院里一幫調皮的孩子。我們中間沒有一個是從大雜院的孩子淪為罪犯的。當然,我們「身邊」某些有前科的成年人確有整天無所事事、終日游盪的,但他們同我們這些孩子沒有任何關系,就像我們跟他們一樣。
順便說一下,我們從來就不隨身攜帶什麼刀子或者鐵拳套,而這兩種凶器,上面說的那些有前科的刑事犯都應有盡有。我們小孩子在打架時頂多隻是互相推推搡搡、動動拳頭。我們從未用過卑鄙和兇殘的手段。

◆盡享家庭溫暖

盡管家境不好,但家人總是盡可能多地給我以溫暖。我是在爺爺奶奶和爸媽的百般愛護和精心培育下成長的。

我爺爺是位技藝精湛的名廚,且有不尋常的經歷。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他應邀到莫斯科郊區哥爾克鎮工作。為當時住在那裡的列寧及其家人做飯。列寧逝世後,爺爺被調往斯大林的一個別墅,在那裡又工作了很長時間。退休後,他在莫斯科市委伊林斯科耶休養所又當了好多年廚師。12歲,即1965年爺爺逝世之前,我曾多次到這休養所小住,和爺爺、奶奶一起度過許多幸福的時光。

我父親這人不苟言笑,表面像是有些冷淡。但我知道他愛我,關心我。至於母親,她對我更是舐犢情深,處處圍著我轉。我知道,我是她的「惟一」(普京母親先前生過兩個孩子,但不幸都夭折了。41歲那年,母親才生了普京。因此,普京被稱為「遲到的孩子」,是父母的掌上明珠)。這輩子除了我,母親沒有其他任何追求。每件瑣碎小事都時刻體現著她對我的這種疼愛。

應當說,我比許多同齡人都幸運,因為我能親身感受到父母親對我的關懷和呵護。這一點對我至關重要,因為這使我能夠健康成長。

那時我看見一個個家庭走向破裂、解體,其中許多是因為男主人毫無節制地酗酒而釀成的。我親眼目睹這種悲劇,最初是在我們那棟有眾多住戶的大雜院里,而後則是在學校里。

那時,雖然生活清苦,但我從未覺得生不逢時。其實,家道清寒、生計窘迫的何止我們一家,差不多家家都這樣。在列寧格勒市內,家家戶戶住的大都是公房。居住條件有的好些,有的差些,但各家的生活水平大致都不相上下。有一年,我到科米自治共和國一個建築隊參加了一次義務勞動。回來後,我才買了第一件新大衣。此前,我連一件像樣的衣服也沒有。

我的家就是我的一座堡壘。可以說,這是我最大的優勢。當時雖然我還沒有清楚地認識到這一點。很顯然,在父母心目中,最為珍貴的是我這個人。所以,即使我口頭上什麼也不說,但只消朝四下里看一看,我就有充分理由認為,我所處的家庭環境是最好的。對我來說,這是非常重要的,非常重要!

早在上小學時我就想,將來上了大學,我可能不會盡力去炫耀我父母都是工人,母親甚至還做過雜工(普京父親參加過衛國戰爭,在一次戰斗中身負重傷,一條腿落下終身殘疾。戰後復員到列寧格勒車輛廠,先後任工長和車間黨支部書記。母親沒什麼文化,做過清潔工,夜間為一麵包房接貨。後為某實驗室洗試管,還在某寄賣店當門衛)。我想,如果在大學一年級我就能說我父親是教授,母親哪怕是副教授呢,那我當然會更高興的。我不刻意強調父母的工種,但我從不因為他們的職業而感到羞愧。我一向敬重父母,一向親切地對待父母。我清楚地知道,我的一切都是父母給我的。我也清楚地知道,作為普通人,父母已經盡了最大的努力。他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使我生活得更好。正是有了他們,我才能有一個良好的人生開端。

◆人生第一個轉折點
上小學時,我的家人就有明確的暗示:日後我必須上大學。也許是為時尚早,這事還沒提到「議事日程」,故誰也沒有天天把這掛在嘴上,他們也沒有在一起商量我應該報考什麼大學,學什麼專業。
上大學是誰也不願輕易放棄的最低標准。嚴格講,我父母自己大概也搞不清將來我到底應當去考什麼大學,但有一點他們是鐵定無疑的,那就是我必須接受高等教育。
10年級中期,當我同父母說我准備考大學以後,他們自然沒有什麼疑義。從此,他們對我的學習也隨之抓得更緊了。
從10歲起,我就開始學柔道,教練一直是拉赫林。我這位教練對我考大學的志向不以為然,反倒力主我去報考大專。具體說,就是列寧格勒金屬工廠附屬高等技術學校。當時我是在該廠體育俱樂部練柔道。教練們很容易地能將其所有成員順利轉入這一學校,從而可使他們免除服兵役。
有鑒於此,拉赫林就特意約見我父母並當面對他們說,根據我的成績,實際上我可以被保送到上述高等技術學校,根本不用考試。他還對我父母說,這學校不錯,放棄這個大好機會,就是做天大的傻事。考大學本科是一種冒險,萬一考不上,我就得馬上參軍入伍。
聽拉赫林這么一講之後,父親自然也就有些動心,原先一定要我考大學的想法也有些動搖。於是,他也開始做我的工作,要我按拉赫林教練說的去做。
這樣,我便陷入「兩面夾擊」的境地:訓練場上,拉赫林勸我;回到家,父母壓我。說來說去,都是叫我放棄報考大學。
但我說,我就是要考大學,就這么定了……
「那你就得去當兵,」人們眾口一詞地說。
「沒什麼可怕的,」我堅定地回答,「當兵就當兵。」
不言而喻,服兵役將會推遲我進克格勃。但總的說來,這並不妨礙我去實現我的既定計劃。耽擱幾年時間,當然不是什麼好事。但原則上說,這對我並沒有什麼太大的影響。
這是我人生的一個重要關頭。它要求我「孤注一擲」,作出抉擇:要麼現在一切我都自己做,一切我都自己定,從而走向下一個我所期望的人生新階段;要麼我認輸,聽別人擺布,既定計劃全部落空。
這是我人生中的第一個轉折點。
眾所周知,後來,我如願以償地考上列寧格勒大學法律系,我的人生由此跨入一個決定性的新階段……
1975年夏,剛過21歲的普京以優異成績在列寧格勒大學法律系畢業,遂被分配到克格勃第401保密學校。
普京在401學校只學習了一年。因成績卓著,他被分配到克格勃某部偵察分隊,每天在其特工科上班。特工科擔負著特種任務:對外國人和外國使館外交官進行跟蹤。眾所周知,這早已不是什麼秘密。世界所有國家都毫無例外地對外國使館實施嚴密監控。

當時一般特工人員沒有獨用的辦公室和電話。因此,他們好幾個人不得不擠在一個房子里,每個房間只有一部電話,這給他們帶來諸多不便。大家常常因為打電話而發生爭執。年輕的普京當時已是中尉軍銜。由於爭強好勝,他常常處於爭執的中心。普京總是毫不客氣地搶過這惟一的一部電話和「局外」的朋友聊起來沒完。為此,同事們戲稱他是「煲電話粥能手」。
「普京盡可以這么做,因為領導很器重他,常常對他另眼看待。」普京當年的同事維克托·弗羅利科夫說,「他還有分隊刑偵科工作證。這可是一種特殊待遇。在我們偵察分隊,持有這種證件的人充其量也就那麼幾個。誰也不知道普京在執行什麼任務。我們也不便過問。當時我們有明確規定:不該知道的不問,對同事的工作不準隨意打聽。」
不久,普京進了特工科開辦的德語進修班。誰能獲此機會,完全由科領導決定。據弗羅利科夫說,只有最有發展前途的人才能被送到該進修班學習。進修班每周上三次課,每次兩個小時。最初每班為8至10個人,每屆四年,進修班嚴格實行優勝劣汰原則。所以,結業時即便只剩下一半也就算是很不錯了。該德語班不發畢業證,只發結業證書,外語成績存入個人檔案。
「沃洛佳(普京的小名)是我們的一位上級領導向我推薦的。」時任特工科科長的謝爾蓋·彼得羅夫上校深情地回憶道,「第一次和普京談話,我就立刻感到他頭腦機敏、氣度不凡,有出色的分析能力。情報工作最需要智商高、視野寬的人。我眼前的這位青年軍官正是這樣的人。因此,我們沒談幾句,我就深深地喜歡上普京了。
不久,普京被保送到了紅旗學院。對克格勃許多青年軍官來說,這可是夢寐以求的事

「既然普京在你們這里表現如此出眾,那您為何要放他走呢?」記者大惑不解地問彼得羅夫。
「的確是我親自把普京保薦到紅旗學院的。」彼得羅夫沉思片刻,滿懷深情地說,「說句老實話,像普京這樣出類拔萃、風華正茂的軍官,我確實不願意輕易放走。但我知道普京在業務上須進一步提高,雖然那時他已經升任少校。沃洛佳前途無量,日後必成大器、擔大任。俗話說,庭院跑不出千里馬。我不願把普京窩在我們這兒,眼睜睜地耽誤他的錦綉前程。」

◆因未成年人犯罪心憂

報紙上經常報道我前往監獄探視青少年犯的新聞。我在梁贊關押未成年女囚的監獄呆了整整一天,此前我還去過莫扎伊斯克的女子監獄。後來,杜馬出台了對未犯重罪的犯人,尤其是婦女兒童的赦免令。人們都猜測這與我的活動有著某種聯系,其實並非如此。

我探訪監獄是為了引起全社會對未成年人犯罪的關注。絕大多數孩子犯罪是迫於外來壓力,他們根本沒有考慮到自己的行為將會造成什麼樣的後果。只是在身陷囹圄之後,隨著年齡的增長和世界觀的成熟,才開始悔悟當年的行為。許多人希望盡快回到現實生活中來,忘記先前的夢魘。在與他們的交談中,我能深刻體會到他們的這種復雜心情。

通過與他們的接觸,我堅信,這些於懵懂間被命運捉弄,關入鐵窗的孩子一定能夠改過自新,他們需要理解與溫情。成人、國家必須伸出援助之手。只有全社會共同關心這一問題,才能幫助他們重新做人。

青少年吸毒、賣淫也是最為棘手的問題。父母應該對此承擔主要責任。當孩子們感受不到來自家庭的溫暖、同情、關愛,當他們無家可歸,沒有食物充飢時,將會本能地向他人尋求庇護與幫助。有人便利用孩子的輕信與痛苦,使他們淪為毒品或嫖客的奴隸。

要改變這一現實,只能依靠全社會的共同努力。父母多關心孩子的成長,社會充當他們的保護者,國家提高公民的福利,唯有如此才能減少無家可歸兒童的數量,降低青少年犯罪率。

人們都認為這屬於社會問題。但是我希望每個人都將它放在心上,大家都來關心孩子,關心國家的未來,讓他們有一個美好幸福的童年。我經常接到來自全國各地的信。有的令我不忍卒讀。我希望盡自己的力量,去幫助一切需要幫助的人……

◆隨丈夫出訪廣交朋友

2001年對於普京來說是異常忙碌而充實的,我跟著他頻繁出訪。在訪問過程中,他有他的工作,我也有自己的安排。

與許多國家領導人的私人交往可以讓我看到他們鮮為人知的、作為普通人的一面。這使得我們更容易建立起良好的私交。出國訪問的另一大好處便是能夠幫助我們變換處理國內問題的角度。

在2月訪問奧地利時,我與克萊斯蒂爾總統夫人一同參觀了位於維也納的聖安娜兒童醫院。我被深深震撼了:許多市民自願前往醫院,幫助醫務人員照料患病的孩童。他們悉心照顧孩子,陪他們玩耍,給他們講故事,盡其所能奉獻著自己的愛心。孩子們不僅能夠感受到來自成人關心,成人也從孩子身上看到一種久違的澄澈童心,感受到助人的樂趣。如果俄羅斯也形成這種風氣該多好!

在國外,我經常充滿感情地談到俄羅斯,談到我們的生活和精神狀態。我深切地體會到,對俄羅斯、對俄羅斯人民及其燦爛文化的敬意正在恢復。了解俄羅斯的人越多,我們的朋友圈子就越大。

我還有一個心願:使俄語成為國際舞台上一種重要的交際語言。設在國外的俄語中心起著重要的橋梁作用,它能吸引更多外國人,宣傳我國的多民族文化。

普京日理萬機,很少有空閑時間,不過,我經常會見縫插針地同他討論這些問題,有時也免不了發生爭執,但我們彼此尊重對方的看法,總能得出一致的結論。

◆日常起居充滿愛意

我家共有三名狗「成員」,兩歲半的捲毛狗托霞和它的三歲「男友」羅德奧,另一條小長毛狗科尼是普京的愛犬。它剛過完一歲生日。我們家的狗都非常善良、溫順。它們既聰明又勇敢。大家相處非常和睦。 每逢節日,如果有空,我們全家或是獨享這一美好時刻,或是邀請幾個朋友來做客。至於禮物,我或是什麼都不送,或是精挑細選。我喜歡比較實用的禮物。我不是個特別有耐心的人,不會在兩個月前就買好禮物,很長時間後才送出。普京和我不一樣。他有足夠的耐心,總是能給我帶來驚喜。還記得生日那天,當我醒來時,發現床頭放著一串金項鏈和一隻十字架。原來他早在兩個月前就准備好了。當時,我們一起去了耶路撒冷,他在那裡買了這只十字架,並開過光。

我們全家都是比較虔誠的東正教徒,通常每月去一次教堂。我不大願意對別人談及自己的宗教信仰,因為這是非常私人的事情。但我相信,在最美好的將來,人們會形成統一的信仰,至少是各種宗教和睦相處。沒有戰爭,沒有罪惡,也沒有暴力。所以,愛與寬容是一切宗教都應該提倡的。

普言精語
[編輯本段]

◆二十句話活一生

我習慣於學會分出必要的時間,做點自己願意的事。
從事柔道是我一生中自覺自願的事,它不僅是一項運動,而且似乎是一門哲學,它教會我對待對手也要心懷敬意。
學習英語——對我來說有點兒像智力體育節目。
電影,我也很喜歡看。
書——當然很重要,但在你生活的周圍,還有更重要的東西——家庭和朋友。
至於信仰,我傾向於任何時候都不要把這個問題拿到公眾場合去討論。
全部生活都是由矛盾構成的,哪裡沒有矛盾了,哪裡就將是一片荒蕪。
從某種意義上說,人需要鮮明地體現出一種品質——這就是寬容,依我看,寬容常常是具有決定意義的東西。
人應當是自由的……
我喜歡做的事,我就欣然而為。
我覺得,沒有弱點的人是沒有的,每一代新人都將是更優秀的。
做事越多,人就越會得出這樣的結論:還有許多事沒有做。
我有一些很要好的朋友。
我現在的朋友,基本上還是中學時代的,或者是在大學學習期間的。
我從來不裝樣子。
我希望公民把我看作雇來打工的人。
求求你啦,最好別給我寫小冊子別塑半身像。
我雖然經常注意,但也不能總是露出一副令人愉快的笑臉。
偶爾也有頹廢之感。
人首先應當遵從的,不是別人的意見,而是自己的良心。
是普京吧?

② 請問各位,民國時期的校服叫什麼,我只知道男的叫中山裝,問題是夏天穿不熱嗎

不是中山裝!
好多人都會犯這種錯誤,把日本和民國的公立中學男生校服當成中山裝民國時期的男生校服是模仿日本的這種校服式樣是19世紀中期以後的歐洲軍裝式樣,燕尾服軍裝的後繼者。日本明治維新後的軍隊開始使用這種軍裝,中學生的校服就是直接用當時的日本海軍服,男生是海軍軍官服,女生是海軍水手服。在昭和時代末期其比例就開始減少了,到了平成時代所佔比例已經是非常小了。
其實仔細看的話完全不一樣,最明顯的就是領子,中山裝是翻領的,海軍校服是立領的;第二是海軍校服是沒有兜的,這種式樣的軍裝後來增加了兜,但校服還是保留的傳統的無兜。除此之外還有很多不同點,就不一一列舉了,仔細看很容易發現。
民國時期的女生校服沒有仿日本,原因是:中國最開始設計校服時沒有設計女生的,當時很多家庭倡導「女子無才便是德國」的腐朽思想。導致女生校服和男生校服的設計時間不在一起,因此樣式也不一樣,採用的長袖旗袍上半身的上衣和黑色長裙,從外表判斷其實就是把漢族傳統的長袍分成上下兩部分。
也有說法是日本早期的女生校服也是如此,這點我沒根據也不敢否定,畢竟在大陸學習歷史有太多局限性。
PS:就算是中山裝也不是中國首創,歐洲很早就有這種設計了,因此不能把這種翻領制服全歸類為中山裝。比如二戰蘇聯和德國陸軍軍裝,雖然和中山裝設計非常相似,但也不能稱之為中山裝
你要寫小說題材來介紹的話,估計有難度

③ 洛麗塔成為俄羅斯校服的來源

Lolita的概念沿自歐洲宮廷、貴族、洋娃娃,洛麗塔的衣服大多大量的使用蕾絲,顏色也多以紅、粉、藍、白為主,常常會與娃娃、公主的相關裝扮相聯系起來。洛麗塔沿襲了俄羅斯的傳統,俄羅斯通過校服體驗這一傳統

④ 校服是消除學生之間社會和經濟差異的最有效方法嗎

是的,這是最好的辦法。它們不僅消除了社會和經濟上的差異,還間接地強化了你是學生,你來這里是因為你想學習。

事實上,我覺得辦公室也需要制服。我的意思是警察穿制服,陸軍/海軍/空軍的人穿制服,在工業部門工作的人穿制服,消防員、海岸警衛、保安、商場助理都穿制服,那為什麼一些在銀行、軟體部門、政府機構或私人機構工作的受過教育的精英不穿制服。

老師們錯了。當制服被廢除後,每個人都開始穿非常簡單的衣服。有些人確實有錢買奢侈品。

當我們不得不穿制服時,我作弊了一點,也就是說,我穿了一套改良過的制服。

我沒有穿制服裙,而是穿了一條同樣面料的迷你裙。有趣的是,這並沒有給我在學校帶來任何問題。

不穿裙子,也可以穿統一的褲子。我的一個1944年逃到加拿大的親戚經常給我們寄西服。我看起來像蘇聯佔領時期的加拿大嬰兒。我也穿著美國牛仔褲(李維斯)去上學。在任期剛開始的時候,這樣做是不明智的,而且有點危險。我們有定期的制服檢查。學期結束時,支票就停止了。然後我穿上我的美國牛仔褲,去了一所蘇聯學校。瘋狂但真實

⑤ 校服為什麼是蘇聯運動服

1蘇聯校服女生巧克力色連衣裙配白色(正式)或黑色(日常)圍裙,戴白色頭花。男生前期仿軍裝,後期西服。都很好看的。
2有體育課穿的運動服,白衣,黑色短褲有幾道條紋,相對緊身,和中國的運動服校服差別大了,真的不醜
3現在校服是90年代的事了,真和蘇聯沒關系

⑥ 俄羅斯和東歐的共產主義國家學生戴紅領巾嗎歐美國家學生穿校服嗎

紅領巾是紅旗的一角!夏天熱了就會放假,不再讓你帶了,追求什麼個性應該是內在的,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就是有你的個性。

⑦ 俄羅斯國民待遇特別好嗎

⑧ 蘇聯1949-1966年的校服

蘇聯在1947年以後,隨著戰後經濟開始恢復, 政 府也開始實行全國統一的校服制度:

——男生校服具有肩章、臂章和西裝領設計,而這種設計在蘇聯士兵和士官的軍服上也有體現

⑨ 民國時男人穿什麼衣服

長袍馬褂,洋裝,中山裝,唐裝。

長袍馬褂的男性造型,其實早在清末就有了,不過民國其實並未因其曾經在前朝廣為流行而禁止,相反的,袍褂一直是民國男性的常禮服。

民國18年所定《服制條例》中的「男子禮服」,由於該條例一直到民國92年才廢除,而後也沒公布新的服制條例,所以在一些需要傳統禮服的地方,仍然會穿著袍褂。

民國元年的大禮服(級別高於常禮服袍褂)所採用的就是洋裝,並且在常禮服中也可採用洋裝,其餘各種行政職務的制服,也是採用洋裝,民國主流力量對於洋務的推崇可見一斑。

一般來說,民國略有身份的人,至少都是長袍打扮,而短裝因為行動便利,一般都是社會下層及勞動人民的裝扮。

袍褂不見得非得是名流才可以穿著,但是相對於短裝自然是正式了許多。

中山裝起源眾說紛紜,但是這種極具軍裝風格的服飾,對於當時處於戰時的中國,為了標榜軍中職務,常有領導人穿著。如蔣中正,印象中的他一生似乎都是軍裝打扮,只有在私下生活里才會穿著袍褂,他的西裝形象反而極為少見。

(9)蘇聯校服男擴展閱讀:

民國時期的服飾風格:

由於當時社會呈現出動盪不定,混亂無序,在這一時期,大量的無法解決的社會問題隨之出現。需要了解著一些社會問題,得應用歷史方法,考察當時人民的社會風尚變化。通過生活細節,可以看到大時代背景下的整體社會狀況 。

民國初年受清朝和西方文化的雙重影響,出現了以廢除傳統服飾為中心內容的服飾改革。男子服出現了從長袍馬褂向中山裝和西裝逐步過渡的趨向,女子服飾變得日益豐富多彩,出現了普及旗袍的趨向。尤其便現在東部沿海港口城市,由於沿海口岸城市較早開放,得風氣之先。

以京師宮眷顯貴為代表而被全國效尤的傳統京派服飾,漸漸失去了領導服飾潮流的優勢,轉而仿效蘇杭、上海。這一現象也表現出了西方文化滲透的方向。全國總體表現在,從東向西男子服飾由大量的中山裝和西裝向大量馬褂長袍的變化。

男子服飾這一變化主要還來源於,清末民初,大批青年出國留學,國內也大辦新式學堂,社會上出現了服裝西洋化得趨勢。各個學堂服飾皆效仿西式。

社會上的西服大致有三類:一類是軍服,包括英美式,俄式,日式軍服,第二類是駐外使館文職官員,買辦商人,留學生所穿的西服。在一類就是日本式的士官服和學生服裝。這些學生裝,是大量留學青年帶回國的。

這種服裝形制簡便,給人一種莊重和充滿活力的感覺,因此,傳入中國後,在知識分子和青年學生中風行一時。

中山裝是中西合璧的產物,它拜託了中國傳統的寬袍大袖,吸收了西裝的貼身、干練的風格,但又有鮮明的中國特色。給人以一種朴實莊重之感。各個階層皆可以穿,出一定意義上說明了它的活力。

服裝上的差別不僅僅是因為審美觀的不同,其中還有經濟因素和個人生活習慣因素,穿中山裝和西服的人,沿海多於內地,城鎮多於農村。在一,不論城鎮還是農村,沿海與內地,富有者都是衣帽光鮮,穿著入時,窮人則大都維持溫飽而已,穿著也沒法講究,以衣禦寒。

女子服飾的變革主要表現在:隨著清末革命運動和女子解放運動的興起,一些新型知識分子把服飾變革與女子解放聯系起來,認為傳統服飾是束縛婦女的枷鎖,主張予以改革。民國初年,女子衣著特點:首先是取消了服飾上的等級差別,這一舉措無疑不成為婦女解放運動推向成功的訊號。

其次滿族婦女的服裝遭到摒棄。除此之外,在西方文化的影響下,中國婦女服裝改變了傳統的胸、肩、背完全成平直的造型,變得更加稱身合體,並能體現女性的秀體之美。於是旗袍的走向了大街小巷,一時成為時尚的代名詞。

同時還有各式各樣的服裝,可以說是百花爭艷的服飾大潮流,歐洲國家時尚代表的巴黎各種流行服飾在當時應經到上海。上海的交際市場中女裝層出不窮,當時同樣在流行時尚推廣過程中,女裝很安裝有同樣的問題,這也是主要的社會問題。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我們需不需要有國服 (4)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山裝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馬褂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西裝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唐裝

與蘇聯校服男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褲子買大了怎麼改小視頻 瀏覽:248
中老年男士春秋外套那個品牌好 瀏覽:595
肇慶肇慶一中校服 瀏覽:329
漫珊妮睡衣 瀏覽:48
三年級語文下方帽子店教學視頻 瀏覽:372
針織衣圖案大全長款 瀏覽:387
佳木斯地下織羽絨服 瀏覽:454
杏色短外套配什麼連衣裙 瀏覽:695
高帽子西點 瀏覽:840
一次性手套批發價的 瀏覽:308
白色緊臀褲子 瀏覽:951
藍色翻領羊羔外套怎麼搭 瀏覽:822
橘粉色短款外套搭配圖片欣賞 瀏覽:755
男士冬天穿睡衣 瀏覽:940
紅羽絨服配啥色的圍巾好看圖片 瀏覽:3
佛山童裝批發便宜 瀏覽:555
尿滴在黑色褲子上有白斑 瀏覽:535
薄領帶品牌及商品 瀏覽:416
粉色外套配鞋子 瀏覽:650
初中生保暖內衣品牌及商品 瀏覽: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