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西周主要實行哪些制度大致內容如何
周禮制度
周禮是表示等級制度的典章制度和禮儀規定。它的名目繁多,有吉禮、嘉禮、凶禮、賓禮、軍禮等。它是維護等級制度、防止「僭越」行為的工具。如周禮規定了貴族飲宴列鼎的數量和鼎內的肉食種類:王九鼎(牛、羊、乳豬、干魚、干肉、牲肚、豬肉、鮮魚、鮮肉乾)、諸侯七鼎(牛、羊、乳豬、干魚、干肉、牲肚、豬肉)、卿大夫五鼎(羊、乳豬、干魚、干肉、牲肚)、士三鼎(乳豬、干魚、干肉)。樂舞數量也有差異。禮樂制度自周公制定後,任何人都不能修改。周王有權懲罰違禮的貴族。
宗法制度
西周的國家實行分封制。即古書中所說的「封建」,而分封制的基礎則是宗法。
宗法是中國古代社會血緣關系的基本原則,其主要內容是嫡長繼承製。宗法制度是在父權家長制的基礎上不斷擴大和發展起來的,由它構成了等級階梯,形成為中國封建社會基本的社會政治制度。商代已有嫡長繼承的雛形,到了西周時期,這一制度得到充分的發展,達到完備的程度。
井田制度
井田制度是奴隸社會國家的經濟基礎,體現了中國封建社會生產關系的主要部分。它與宗法制度緊密相連,在西周時期,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周天子在名義上是全國土地和人民的最高主宰者,所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
井田溝洫布置圖
濱,莫非王臣」。他以天下宗主身份,將土地和依附在土地上的人民分封給新舊諸侯,諸侯國的國君在封地范圍內又有最高的權力。
奴隸制
西周的社會中,奴隸制十分盛行。奴隸的來源,出於賞賜或買賣的常稱為臣妾,來自罪人或戰俘的常稱為「隸」。
「臣妾」一詞,周初已經存在。《尚書·費誓》魯公誓辭中,將臣妾(男女奴隸)與馬牛相提並論,均為特定主人的財產,逃跑了要捉住歸還原主,加以隱藏或誘拐的要科以刑罰。約為康王時的復尊銘雲:「燕侯賞復冂衣、臣妾、貝」,也說明臣妾和財物一樣為奴隸主所佔有。
⑵ 西周時期推行的商業政策是什麼
工商食官。
工商食官是商周政府佔有工商業者並進行壟斷性經營的制度。和商代一樣,西周的貿易往來中擔任販運勞動的,實際上主要仍然是奴隸,而且其中有許多是被征服的商族人中的奴隸及其後人。作為種族奴隸的商賈,和制陶業、鑄銅業等手工作坊中的奴隸一樣,都隸屬於官府,供周王室和各封國當政的奴隸主貴族驅使。
工商並稱,自西周始,用當時的話說即「工商食官」,也就是由王室或各封國來直接控制盈利致富的手工業和商業,直接奴役手工業和商業奴隸,僅僅從他們所創造的大量財富中拿出很少的一部分供給他們生活。
(2)西周時期採用的經濟制服擴展閱讀:
因為工商的服務對象以統治國家的天子、諸侯、領主、貴族為主,所以具有「公」的性質;另一方面,工商對自己的產品或者商品有一定程度的自由支配權,又具有「私」的特點。這就是「工商食官」的兩重性。
在「工商食官」制度下,工商業家族具有職業世襲的特徵,擅長經商者的家庭或家族在被國家認可之後,又以國家法令的形式固定下來,世代相襲,不得改弦易轍。西周時期,商人是「國人」的一部分,在理論上屬於平民階層。
不過,因為職業的強制性和服務國家、貴族的特點,使得他們對國家、諸侯、貴族有很大的依賴性,所以不完全擁有自由人的地位和權利。西周末年,周宣王封其弟於鄭,後東遷新鄭,賜商人與其同往,鄭國因此得以興起。
⑶ 西周主要經濟制度
井田制度
井田制是我國奴隸社會的土地國有制,開始實行於商朝,盛行於西周,瓦解於春秋,廢除於戰國。井田的土地所有權屬於周王,周王把土地分賜給諸侯臣下,但臣下只能世代享用,不得轉讓和自由買賣,還要交納一定的貢賦。從生產方式上,奴隸主貴族強迫奴隸集體耕種,剝奪奴隸的勞動成果。井田制瓦解的根本原因是生產力的發展,井田制這種生產方式不能適應生產力發展的需要,出現了私田。春秋後期,魯國實行初稅畝,承認了私田主人對土地的所有權。隨之而來的是新的剝削方式的出現。封建地主對農民的剝削方式的出現,導致了井田制的崩潰。
(1)農業是夏、商、周的主要經濟部門,農作物的品種較豐富,農具以石器為主,農業水平和耕作技術有較大發展
(2)以青銅鑄造業為代表的手工業高度發達.青銅鑄造是手工業的主要部門,這一時代被成為「青銅時代」.玉器加工和紡織有很大發展,出現了原始的瓷器,是我國陶瓷發展史上的一次巨大飛躍,漆器製造已達到較高水平.
⑷ 西周時期的重要制度
西周的重要制度有宗法制、井田制。宗法制是中國古代社會血緣關系的基本原則,其主要內容是嫡長繼承製。宗法制度是在父權家長制的基礎上不斷擴大和發展起來的,由它構成了等級階梯,形成為中國封建社會基本的社會政治制度。
井田制度是奴隸社會國家的經濟基礎,體現了中國封建社會生產關系的主要部分。它與宗法制度緊密相連,在西周時期,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周天子在名義上是全國土地和人民的最高主宰者,所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他以天下宗主身份,將土地和依附在土地上的人民分封給新舊諸侯,諸侯國的國君在封地范圍內又有最高的權力。
⑸ 夏商西周的經濟制度
都是奴隸社會,從青銅器開始到發展到頂峰,從半游牧辦農耕發展成為農耕,生活資料逐漸豐富,
(1)農業是夏、商、周的主要經濟部門,農作物的品種較豐富,農具以石器為主,農業水平和耕作技術有較大發展
(2)以青銅鑄造業為代表的手工業高度發達.青銅鑄造是手工業的主要部門,這一時代被成為「青銅時代」.玉器加工和紡織有很大發展,出現了原始的瓷器,是我國陶瓷發展史上的一次巨大飛躍,漆器製造已達到較高水平.
(3)商業、城市和交通業較發達.交通工具種類多,商朝以貝為貨幣,商都成為繁榮的大都市:商周時建立了郵驛傳遞制度,西周從都城到全國有幾條寬闊的大馬路.
⑹ 西周主要實行了哪些制度
1、政治體制為:君主制和分封制
2、繼承製度為:嫡長子繼承製和世襲繼承製、和宗法制
3、階級制度為:奴隸制
4、國家制度為:周禮制
5、國都為:兩京制
6、經濟制度為:井田制
7、法律制度:西周在《禹刑》和《湯刑》的基礎上,制定了《九刑》。
8、軍制:
周王室保持了龐大的軍旅。這種軍旅,用於宿衛宗周的有六師,稱為「西六師」;在成周鎮懾東方諸侯的有八師,稱為「成周八師」。共十四師,達三萬五千人。分封的諸侯國,都有一定的武裝力量。大國一般不超過三軍,小國也有一軍。
諸侯國的軍隊,周王都能調遣,實際上也屬於整個周王朝武裝力量的一部分。
制度:分封制和井田制:
分封制內容: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分給親屬、功臣等,封他們為諸侯。諸侯必須服從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納貢品,平時鎮守疆土,戰時帶兵隨從天子作戰。
井田制內容:西周時期,道路和渠道縱橫交錯,把土地分隔成方塊,形狀像「井」字,因此稱做「井田」。井田屬周王所有,分配給庶民使用。領主不得買賣和轉讓井田,還要交一定的貢賦。領主強迫庶民集體耕種井田,周邊為私田,中間為公田。而其實質是一種土地私有制度(夏商西周,一切土地屬於國家)。
作用:西周通過分封諸侯,開發了邊遠地區,加強了統治,成為一個強盛的國家。
分封制和井田制的關系:
1、分封制是奴隸社會的政治制度,井田制是其經濟制度,分封制建立在井田制基礎之上。
2、井田制是奴隸社會的經濟基礎,分封制是與之相適應的上層建築。
3、兩種制度都適應了當時生產力發展的水平,使西周走向強盛。
分封制、井田制與奴隸制國家的盛衰:
分封制和井田制是西周時期完善的政治制度和經濟制度。分封制起到維系、調整奴隸主階級內部關系,保證奴隸制國家對奴隸和平民進行統治的作用,是西周奴隸制國家強盛的政治保證。井田制規定了奴隸制生產關系的主要內容,是決定奴隸制經濟形態存在、發展和西周政治統治的經濟基礎。分封制和井田制相互影響,二者的存在成為西周奴隸制國家興盛的支柱。西周末年以後,王室衰微和大國爭霸局面的出現表明分封制的瓦解。在喪失政治保證和生產力發展的影響下,井田制在春秋後期逐漸被封建土地私有製取代,奴隸制度存在的經濟基礎最終瓦解,新的封建經濟基礎隨之產生。井田制的瓦解標志著奴隸制度的崩潰。
⑺ 中國西周的經濟制度
井田制
⑻ 在西周時期的制度是什麼制度
西周時間的主要制度包含三個方面:宗法制度、分封制度和禮樂制度。
宗法制度:是中國古代社會存在的一種血緣關系為紐帶的家庭組織和國家制度相結合,以保證血緣貴族世襲統治的政治形式。
在西周初年形成,宗法制度是和分封制度相配合的,周公鑒於夏商兩代王位繼承不善的歷史教訓,為使周朝免於王位繼承紛爭導致的內部混亂制定了嚴格的嫡長子繼承製。西周時期宗法制度的第一個特點就是強調等級,大宗有嫡長子一脈相承,代表了宗族祖先的延續和其權威的傳承。小宗對大宗的服從,也是對國家政治權威的服從。西周宗法制度的第二個特點就是強調血緣相親,通過維護各級同姓貴族的利益來團結整個宗族的力量。也是通過強調血緣關系,以期達到對天下萬邦加強統治的目的。
西周對於宗法制度從宗族血緣關繫上保障了各級貴族的政治地位不受下級貴族的僭越,並構成從周天子以至於諸侯、卿大夫、士之間法定不逸的等級制度。宗法制度作為社會政治制度在春秋之後就不復存在。但根據宗法原則形成的倫理道德規范,並未消失。孔子之後的儒者,將宗法思想重新調整,成為社會的重要道德規范。
西周時期,我國早期國家進入了成熟階段.周王室自建國後就通過"新封"與"褒封"等形式封建諸侯以拱衛疆土,設置卿事察,太史寮來完善官僚制度,採取旨在鞏固王室的政治,經濟,軍事地位等措施加強對轄區的管理.這些政治制度的推行成為中央集權國家建立的先聲。沒有西周的分封制,就不會有後來 的中央集權郡縣制。
禮樂制度在中國古代一直長期存在,旨在維護宗法血緣和宗法等級制度的一系列精神原則和言行規范的總陳。周公在總結「夏禮」、「商禮」的基礎上,對禮制進行了相應的改革,通過「制禮作樂」完善了古禮,讓其更好的成為西周宗法制度的載體。在西周時期,維持社會的和諧,保證國家機器和社會秩序正常運行的主要規范,是禮的規范和精神。周禮的制度奠定了中國古代禮儀制度的基礎,讓後代國家都將禮作為立國之本。
⑼ 一,從夏商西周政治,經濟制度有哪些變化
從青銅器開始到發展到頂峰,從半游牧辦農耕發展成為農耕,生活資料逐漸豐富,
(1)農業是夏、商、周的主要經濟部門,農作物的品種較豐富,農具以石器為主,農業水平和耕作技術有較大發展
(2)以青銅鑄造業為代表的手工業高度發達.青銅鑄造是手工業的主要部門,這一時代被成為「青銅時代」.玉器加工和紡織有很大發展,出現了原始的瓷器,是我國陶瓷發展史上的一次巨大飛躍,漆器製造已達到較高水平.
(3)商業、城市和交通業較發達.交通工具種類多,商朝以貝為貨幣,商都成為繁榮的大都市:商周時建立了郵驛傳遞制度,西周從都城到全國有幾條寬闊的大馬路.
⑽ 西周時期的制度是什麼制
西周實行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宗法制和井田制是當時最基本的社會政治制度和經濟制度。分封制是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的目的是為了鞏固奴隸主國家政權。
宗法制度:宗法是中國古代社會血緣關系的基本原則,其主要內容是嫡長繼承製。宗法制度是在父權家長制的基礎上不斷擴大和發展起來的,由它構成了等級階梯,形成為中國封建社會基本的社會政治制度。商代已有嫡長繼承的雛形,到了西周時期,這一制度得到充分的發展,達到完備的程度。
分封制度:古代皇帝分封諸侯的制度。被封諸侯有自己的領地,在諸侯領地內皇帝並沒有直接的權力。
井田制度是分封制的經濟基礎,體現了中國封建社會生產關系的主要部分。它與宗法制度緊密相連,在西周時期,得到進一步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