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區昌南慧谷那裡有
② 海南省昌江縣,昌江中學 高一正取生報名費多少錢
各種書費雜費學費校服1000多。
③ 《喊破喉嚨不如做個樣子》讀後感
昌江思源實驗學校校長孫玄給記者的驚奇,從進校門就開始了。
走過教學樓,走過升國旗廣場,走到運動場,進入宿舍……每一個見到校長的孩子都會點頭微笑,問一聲「校長好」,校長也點頭微笑,說一聲「你好」。那些孩子,有一二年級的,五六年級的,也有初中的。這是2015年6月2日下午6時左右的昌江思源學校的一幕。
「這些學生見到每一個老師都這樣,還是只對他如此?」記者悄悄問一位老師。回答說:「學生見到老師也會問好,但特別喜歡他。」
6年裡,昌江有了第一所省級規范化學校,海南省有了一個 「依法治校的好樣本」。昌江邊遠山區的黎族苗族孩子說著流利的普通話,一撥撥地上了高中,農村悄然地發生著變化……他,一個「工作狂」校長,也成了昌江知名人物。這些業績的背後是2000多個「累死了」的日日夜夜。
六年,國旗下的講話
孫玄,1962年出生,180的個頭,高大,「做事嚴謹、認真」,並且追求完美,在學校師生喜愛他,也敬他畏他,怕他批評。
來海南前,他在古都西安一所中學當了十年校長,將一所普通的初級中學發展成為西部最大的農村中學之一。
孫玄特別注重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初來思源時,每天清晨起床時間,他就站在男、女生宿舍樓門前,看著每個學生梳好頭,穿好校服和鞋子才能走出宿舍。學校男、女生宿舍牆上分別寫著「謙恭禮讓展君子風度」,「溫文爾雅顯淑女氣質」,體現著他對學生的期盼。「愛國、禮儀、誠信、法制、生命、感恩、理想、環保」,是他倡導的八大德育主題教育活動,每月一個主題,每年輪流開展。
每學期他都給家長寫信,並讓學生念給父母聽;他列印好《朱子家訓》,讓學生帶回家貼在牆上;編印《家教指南》,指導家長做好家庭教育。作為一所教育扶貧移民學校,他希望能通過孩子去影響他們的父母,進而改變當地的落後面貌。
他給人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每周一的「國旗下講話」。
20分鍾的講話,周日晚上他往往要准備兩三個小時。6年來,他極少缺席每周一的這一重要時刻。許多師生記憶中都會有這樣一幕:「校長面對太陽站著,不管太陽多曬多熱,他都會一直在講,天氣的好壞與他的演講沒有關系。」
「上周他給學生講感恩,給學生算了一筆賬,從來思源讀書到畢業,從吃住到學習,每一個學生需要花費國家八九萬元,他教導學生感恩國家。」德育主任趙小妹說。
「在思源,我懂得『規矩』兩字的意義,我覺得校長的話對我特別有影響。」九年級學生譚家忠說。
一個黎村的變化
昌江黎族自治縣七叉鎮大仍村,距離縣城石碌30多公里,昌江縣政府想給村裡恢復教學點,讓1至3年級孩子就近上學,不料遭到村民一致反對!原因是村民不想讓孩子離開思源學校。
大仍村有360戶1680人,因村旁燕窩嶺采礦影響村完小,2009年思源建成時,作為特殊情況,將這個村的孩子從一年級開始就全部安排到昌江思源學校就讀。2015年6月3日,記者走訪大仍村。50多歲的村支書何永明說,「以前學校在老村,學生想上課就上,不上就跑了。多年來本村辦校,很少人考上高中。現在每年都有十幾個考上高中。」
孩子們的變化更讓村民堅定想法。「懂禮貌,不偷不搶,不吵架,聽父母話,講衛生。」村幹部吉林明說,「孩子周末回家就問我家裡有什麼活要干,在家他們煮飯,洗衣,打掃衛生,樣樣都干。」
村委會副主任羅陽峰講了件趣事,有工程隊來村裡幹活,很納悶地問他,你們村裡怎麼有那麼多說普通話的外來小孩。「其實那全是我們村裡的孩子。」
45歲的村民吉明輝捧著女兒一堆獎狀給記者看,他女兒吉家萍從思源畢業後在昌江中學讀高三,田徑成績優秀,「今年高考上二本三本沒問題。」吉明輝自信地說。「以前懶得去打工,吃飯喝點小酒就睡覺了。」 現在吉明輝有空就出去打工為孩子攢學費。
「以前,村裡外出打工的全是女孩子,現在女孩子都在學校上學。父母打工蔚然成風。」羅陽鋒說。
今年大仍村有16名學生上高三。七叉鎮派出所所長萬才豐說,「大仍村十年八年以後變化會更大,有這么多小孩讀書在外,以後大仍村可能是七叉鎮思想最解放的村。」
思源初建時,老萬就在附近的派出所工作,見思源收的大多是貧困山區的小孩和全縣單親孤兒,心裡懷疑這樣的學校怎麼可能辦好?「這個孫校長還真有一套本事,三年就讓思源不一樣。」
去年,萬才豐的雙胞胎大兒子因為表現優秀,獲得上海南中學的機會,老萬卻放棄了。兩個兒子雙雙繼續在思源就讀初一。「我們這里就有好學校,何必舍近求遠。」老萬還意味深長地對記者說,教育好了,治安也會跟著好!
七叉鎮分管教育的副鎮長李壯對記者說,「村民嘗到了教育的甜頭,當然想這樣的好機會能一直延伸下去。所以村民全都不願意恢復教學點。」
④ 昌江中學校運會初一新生沒校服穿怎麼辦
咕嚕~~
⑤ 昌江中學 校服 2010 什麼時候才訂
快了!我們老師都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