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制服知識 > 制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無言的意思

制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無言的意思

發布時間:2021-06-20 21:41:00

『壹』 弟子規中「勢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無言。的意思

利用各種有利你的資源,來強行是別人臣服,但是人家心裡不服。用道理來說服別人,使的別人心服口服,才是最好的結果。

『貳』 行高者,人自高。人所重,非貌高。勢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無言的意思

品行高者,人就高尚。人最重要的,並不是他的相貌。用自己的權勢地位金錢去讓人折服,別人心裡肯定不服;用理用心去說服別人,別人就會心服口服

『叄』 弟子規全文解釋

一、《弟子規》總敘(原文及譯文)

【原文】: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

【譯文】:弟子就是學生,規是規范。《弟子規》是依據至聖先師孔子的教誨而編成的生活規范,它規定了學生主修的六門課和輔修的一門課。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姐妹。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中行為要小心謹慎,言語要講信用。

和大眾相處到平等博愛,並且親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學習,這些都是很重要非做不可的事。如果做了之後,還有多餘的時間精力,就應該好好的學習六藝等其它有益的學問。

二、《弟子規》入則孝(原文及譯文)

《弟子規》「入則孝」是學生主修的第一門課。入是在家。孝是善事父母,就是在家要善事父母。善事,一個是心,一個是侍。心即是心裏面念念不忘父母對我們的養育之恩,侍即是念念都要照顧到父母。我們能以這樣的心去做,就是善事父母,這是做人的根本。百善孝當先。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 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 冬則溫夏則凊晨則省昏則定

【譯文】: 父母親叫你的時候,要立刻答應,不能遲緩;父母親讓你做事的時候,要馬上去做,不能拖延偷懶。 對父母的教誨,要恭敬地聆聽;對父母的責備,要順從地接受。 子女照料父母,冬天要讓他們溫暖,夏天要讓他們清爽涼快。早晨要向父母請安。晚上要替他們鋪好被子;伺候父母安眠。

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業無變 事雖小勿擅為苟擅為子道虧 物雖小勿私藏苟私藏親心傷 親所好力為具親所惡謹為去

【譯文】: 出門要告訴父母一聲,回來也要通報一聲,以免父母掛念。平時居住的地方要固定,選定的職業或立定的志向要努力去完成,不要輕易改變。 不要因為小事情,就不稟告父母而擅自去做

。假如自作主張地去做事,那就不合乎為人子女的道理了。 東西即使很小,也不要偷偷私藏起來。否則,一旦被發現,父母一定會非常傷心生氣。 凡是父母所喜歡的東西,一定要盡力替他們准備好;凡是父母所討厭的東西,一定要小心地處理掉。

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 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 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 諫不入悅復諫號泣隨撻無怨

【譯文】: 如果身體有所不適或受到損傷,就會讓父母為我們擔憂;如果在德行上有了缺欠,就會使父母感到丟臉。 父母親喜歡我,做到孝順並不難。父母親不喜歡我,我還能用心盡孝,那才是難能可貴的!

如果父母有了過失,子女應當耐心地勸說使其改正。勸說時態度一定要和顏悅色,聲音一定要柔和。 如果父母不肯接受勸說,就等到心情好時再勸。如果父母還是不聽,還要哭泣懇求,即使因此而遭到鞭打,也毫無怨言。

親有疾葯先嘗晝夜侍不離床 喪三年常悲咽居處變酒肉絕 喪盡禮祭盡誠事死者如事生

【譯文】: 父母親病了,吃的葯自己要先嘗一嘗,看看是不是太苦、太燙。並且應日夜侍奉在他們的身邊,不能離開一步。 父母親去世後,要守喪三年,有孝心的,提起父母會難過哭泣,哀思父母養育之恩。

居處要力求簡朴,禁絕酒肉、情慾等事。 喪事要完全按照禮法去辦,祭祀要完全出於誠心。對待去世的父母親,要如同他們在世時一樣。

三、 《弟子規》出則悌(原文及譯文) 《弟子規》中的「出則弟」是學生主修的第二門課。出是指出了家門在社會、在國家中,悌是指兄弟的關系,就是在社會上要能夠順從長上,能夠事兄長。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財物輕怨何生言語忍忿自泯 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後

【譯文】: 作哥哥的要愛護弟弟,作弟弟的要尊重哥哥。兄弟之間能夠和睦相處,對父母的孝心也就包含在其中了。

如果彼此都把財務看的輕一些,不貪圖錢財,兄弟之間就不會有怨仇。說話時都能夠互相忍讓一點,多替對方著想,憤恨自然會消除。 不論在用餐、就座或行走時,都應該謙虛禮讓、長幼有序,讓年長者優先,年幼者在後。

長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 稱尊長勿呼名對尊長勿見能 路遇長疾趨揖長無言退恭立 騎下馬乘下車過猶待百步余

【譯文】: 聽到年長者叫人時,應立即替他去叫。如果被叫的人不在,自己就立即到年長者那裡去,看看有什麼事情需要做。 稱呼尊長,不可以直接叫他們的名字。長輩見識多,閱歷深,要多聽他們說話,不要自己誇誇其談,表現出很有才能的樣子。

在路上遇到尊長時,要快步迎上前去行禮問候。如果尊長一時還沒說什麼,就要退在一旁恭恭敬敬地站立,等候指示。 遇到尊長時,騎馬時要下馬,乘車時要下車。等尊長走過百步以外後,自己才能上馬或上車離開。

長者立幼勿坐長者坐命乃坐 尊長前聲要低低不聞卻非宜 進必趨退必遲問起對視勿移 事諸父如事父事諸兄如事兄

【譯文】: 假如長輩站著,晚輩就不可以坐下。長輩坐下以後,讓你坐時,你才可以坐下。 在尊長面前,說話聲音要低一些。但若低到尊長聽不清楚的程度,那也是不適宜的。 在見尊長時,要快步走上前去,告退時,要緩慢退出。

長輩問話的時候,要站起來回答,眼睛看著長輩,不要東張西望。 對待自己的叔叔伯伯和他人的父輩時,應像對待自己的父親一樣;對待堂兄表兄和他人的兄長時,也應像對待自己的兄長一樣。

四、 《弟子規》謹(原文及譯文) 《弟子規》中的「謹」這是學生主修的第三門課。謹是指我們行為上要謹慎,不可以放逸。慎乃護身符。

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 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輒凈手 冠必正紐必結襪與履俱緊切

【譯文】: 清晨要早起,晚上要遲睡。人的一生很短暫,轉眼間從少年就到了老年,所以每個人都要珍惜此刻的寶貴時光。

早晨起床後,一定要先洗臉刷牙,每次大小便完後都要洗手。這種良好的衛生習慣應該在小時候就養成。 帽子一定要戴端正,衣服紐扣要扣好,襪子和鞋子都要穿整齊,鞋帶要系緊。

置冠服有定位勿亂頓致污穢 衣貴潔不貴華上循分下稱家 對飲食勿揀擇食適可勿過則 年方少勿飲酒飲酒醉最為丑

【譯文】: 脫下來的衣服和帽子,要放置在一個固定的地方,不能到處亂丟,以免把衣帽弄臟。 穿衣服貴在整潔大方,而不在於華麗。不但要符合自己的身份,還要和自己的家庭條件相適合。

對於食物,不要挑食,也不要偏食,偏食會營養不良;吃東西也要適可而止,不要過量,過量會損傷脾胃。 年青的時候,千萬不要喝酒。因為一旦喝醉了,就會丑態百出而丟臉。

步從容立端正揖深圓拜恭敬 勿踐閾勿跛倚勿箕踞勿搖髀 緩揭簾勿有聲寬轉彎勿觸棱 執虛器如執盈入虛室如有人

【譯文】: 走路時要不急不慢從容大方,站立時身體要端莊直立。作揖是要把身子躬下去,禮拜時要恭恭敬敬。 進出門時,腳不要踩到門檻上;不要用一條腿支撐身體斜靠著;蹲坐時不要叉開兩腿;更不要搖晃大腿。否則,就會顯得你沒有教養。

進出門時,要緩慢地揭開門簾,盡量不要發出響聲。走路拐彎時角度要大一些,不要碰著東西的稜角,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傷害。 手裡拿著空的器具,要像拿著裝滿東西的器具一樣小心。走進沒人的房間,要像進到有人的房間一樣謹慎,不能亂走亂動。

事勿忙忙多錯勿畏難勿輕略 斗鬧場絕勿近邪僻事絕勿問 將入門問孰存將上堂聲必揚 人問誰對以名吾與我不分明

【譯文】: 做事情不能太匆忙,匆忙時最容易出現差錯。不要害怕困難,應該知難而進,也不要馬虎草率,即使是小事,也要認真對待。 凡是打架嬉鬧的場合,一定要遠離而不去接近。凡是不正當、不合情理的事情,一定要遠離而不去過問。

准備進入別人家門時,應該先敲門,問一聲有人在嗎?主人允許後才能進入。將要走進廳堂時,聲音要提高一些,以便讓裡面的人知道。 當裡面的人問是誰時,要將自己的姓名告訴對方。如果只回答「是我」,那對方就弄不清楚你是誰了。

用人物須明求倘不問即為偷 借人物及時還後有急借不難

【譯文】: 想要使用別人的東西時,必須當面向人家提出請求,以便徵得別人同意。假如不問一聲就拿走,這就是偷盜。 借別人的東西,要在約定的時間內歸還,拖延時間人家以後就不相信你了。別人向你借東西時,如果自己有,不可以吝嗇不借。

五、《弟子規》信(原文及譯文) 《弟子規》中的「信」是學生們主修的第四門課。信是指言語上要言而有信,信用是成功階梯的第一步。

人無信則不立。 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

【譯文】: 凡是說出的話,首先要真實不虛、講求信用。說謊話騙人、胡言亂語都是不可以的。

話說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 奸巧語穢污詞市井氣切戒之 見未真勿輕言知未的勿輕傳 事非宜勿輕諾苟輕諾進退錯

【譯文】: 說話多不如說話少,因為言多必有失。說的話要恰當在理、符合實際,千萬不要花言巧語。否則人家只會討厭你。 虛偽狡詐、尖酸刻薄、下流骯臟的話,千萬不能說。阿諛奉承等粗俗的市儈習氣,都要徹底戒除掉。

看到的事情沒有弄能夠清楚,不要隨便亂說,輕易發表意見;聽來的事情沒有根據,不要隨便亂傳,以免造成不良後果。 對於自己認為不妥當的事情,不能隨便地答應別人。假如你輕易許諾,就會進退兩難。

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 彼說長此說短不關己莫閑管 見人善即思齊縱去遠以漸躋 見人惡即內省有則改無加警

【譯文】: 說話的時候,吐字要清楚、緩慢,不能講得太快,也不能講得含糊不清,使人家聽不明白。 東家說長,西家說短,別人的是非很難弄清楚;與自己的正經事沒有關系的,不要去多管。否則,不但攪亂了別人,也有損自己的德行。

看到了別人的善行,就要想到自己也應該努力去做到。即他和他差距很遠,只要肯努力,漸漸也能趕上他。 看到了別人的惡行,要立刻反省自己。如果發現自己也有,就要馬上改正;如果沒有,也要引起警惕,防止自己犯同樣的過錯。

唯德學唯才藝不如人當自礪 若衣服若飲食不如人勿生戚 聞過怒聞譽樂損友來益友卻 聞譽恐聞過欣直諒士漸相親

【譯文】: 做人最要緊的是自己的道德、學問、才能和技藝,這些方面不如人家,就要不斷勉勵自己,盡力趕上。 如果吃的、穿的不如人家,用不著憂愁悲傷。這不是什麼不光彩的事,因為做人最重要的是品德的修養。

聽到別人說自己的過錯就生氣,聽到別人稱贊恭維自己就高興,那麼,有損德行的朋友就會來與你接近,對你有益的朋友就會和你遠離。 聽到別人贊美自己就感到惶恐不安,聽到別人指出自己的過錯就歡喜接受。經常這樣做,那些正直誠實的人,就逐漸與你親近起來。

無心非名為錯有心非名為惡 過能改歸於無倘掩飾增一辜

【譯文】: 如果是無意中做了錯事,這就叫「錯」。如果是故意去做的,那就叫「惡」。 有了過錯,要能勇於面對,並徹底改正過來。這樣,別人就還是把他當好人看;如果不肯承認,還要極力掩飾,那就是錯上加錯了。

六、《弟子規》泛愛眾(原文及譯文) 《弟子規》「泛愛眾」這是學生主修的第五門課。泛愛就是博愛,就是與朋友在一起相處,要講平等博愛。這是指交友。愛人者,人恆愛之。

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

【譯文】: 不論是什麼人,我們都要互相關心、愛護和尊敬,因為我們共同生活在同一片藍天下,同一塊土地上。

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 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 己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輕訾 勿諂富勿驕貧勿厭故勿喜新

【譯文】: 一個行為高尚的人,名聲自然會高。因為人們敬重的是一個人的品行,而不是看他是否有一副好的相貌。 一個才學豐富的人,名望自然會大。因為人們所佩服的,是有真才實學的人,而不是自吹自擂的人。

自己有才能,不要只想著為自己謀私利,也應當做些對社會大眾有益的事。別人有才能,不要心生嫉妒,隨便輕視、毀謗。 不要諂媚巴結富有的人,也不要對窮人傲慢無禮。不要厭棄過去的朋友,也不要只喜歡新結交的朋友。

人不閑勿事攪人不安勿話擾 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說 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 揚人惡即是惡疾之甚禍且作

【譯文】: 當別人正忙著沒空時,不要因自己有事兒去打攪。當別人身心不安時,不要跟人家說話而去打擾他。 別人有短處,千萬不要到處宣揚。別人有隱私,絕對不能說出去。 稱贊別人善行,本身就是一種美德。

因為別人知道後,就會因此受到勉勵而更加努力地去行善。 宣揚別人惡性,本身就是一種惡行。如果由於過分的厭惡痛恨而一味地去宣揚,就會招來禍害。

善相勸德皆建過不規道兩虧 凡取與貴分曉與宜多取宜少 將加人先問己己不欲即速已 恩欲報怨欲忘報怨短報恩長

【譯文】: 朋友之間互相規過勸善,則彼此都能成就良好的德行。如果有錯不能互相規勸,兩個人在道德上就都會有缺陷。 拿人家東西和給人家東西,特別要分得清清楚楚。給人家的東西要多一點,拿人家的東西要少一點,這是人情來往的道理。

想讓別人做一件事,首先要問一問自己願不願意做。如果自己都不原意去做,你趕快也不要讓別人去做。 受人恩惠,要感恩在心、常記不忘,並時時想著報答;別人有對不起自己的事,過去就算了,不要老放在心上,應該寬大為懷,盡快把它忘掉。

待婢僕身貴端雖貴端慈而寬 勢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無言

【譯文】: 對待家裡的傭人,最重要的是自身品行要端正。品行端正固然重要,對人還要仁慈寬厚。 用權勢去壓服別人,別人就會口服心不服。用道理去說服別人,別人才會無話可說。親是親近,仁者指有道德、有學問的人,是要親近仁者;以師事之,要跟他學。這是講擇師。仁者無敵。

同是人類不齊流俗眾仁者希

【譯文】: 同樣在世為人,品行高低各個不相同。跟著潮流走的普通俗人很多,而有仁德的人卻很稀少。

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諱色不媚 能親仁無限好德日進過日少 不親仁無限害小人進 百事壞

【譯文】: 真正品行高尚的人,人們都心存敬畏。因為仁者說話時直言不諱,也不阿諛奉承。 能夠親近品德高尚的仁者,就會得到無限的好處。

與仁者親近,德行就會一天比一天增進,而過失就會一天比一天減少。 不親近品德高尚的仁者,就會有無限的害處。這樣一來小人就會乘機接近,很多事情都因此而不能成就。

八、《弟子規》餘力學文(原文及譯文) 《弟子規》中的「餘力學文」,文指六藝等其它有益的學問,就是除了以上六門主修的課以外,還有多餘的時間精力,就要好好的學習六藝等其它有益的學問。這是輔修的課。

不力行但學文長浮華成何人 但力行不學文任己見昧理真 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 方讀此勿慕彼此未終彼勿起

【譯文】: 如果所學的不實踐力行,一味讀死書,容易養成華而不實的習性,不能成為一個真正有用的人。 如果只曉得賣力去做,不肯讀書學習,而固執於自己的見解,就不會明白道理的真假與否,這也是不對的。

讀書的方法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即心要記,眼要看,口要讀,這三者確實都非常重要。 正在讀著這本書時,不要去想著那本書。這本書還未讀完,不要再去讀另一本書。讀書要用心專一,才有成就。

寬為限緊用功工夫到滯塞通 心有疑隨札記就人問求確義 房室清牆壁凈幾案潔筆硯正 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

【譯文】: 不妨把學習的期限安排得寬裕一些,但在學習時要抓緊時間。只要功夫到了,不懂的地方自然就通達了。 讀書時,如果心中有疑問,就要隨時做筆記,以便向別人請教,求得准確的意義。

房間里要收拾整齊,牆壁要保持干凈。桌子要保持清潔,筆墨紙硯等文具要擺放端正。 如果您把墨磨偏了,說明心不在焉。如果字寫得潦草、不工整,說明你浮躁不安,心沒定下來,思想不集中。學習要專心致志。

列典籍有定處讀看畢還原處 雖有急卷束齊有缺壞就補之 非聖書屏勿視蔽聰明壞心志 勿自暴勿自棄聖與賢可馴致

【譯文】: 存列典籍,要有固定的地方;閱讀完一本書,一定要放回原處,這樣便於下次查找。 即使有急事不看書了,也要把書本整理好。發現書本有損壞,應當隨即修補完整。 無益身心健康的書刊,應該避而不看,因為書裡面不正當的事理會蒙蔽人們的智慧、敗壞人們的心志。

應該多讀聖賢的著作。 說話不講道理叫「自暴」,做事胡作非為叫「自棄」,做人絕不可這樣。一個人不能不知自愛;也不能甘於墮落。聖人和賢人境界雖高,都是可以通過循序漸進的努力修學而達到的。

(3)制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無言的意思擴展閱讀

【賞析】 現在流通的《弟子規》原名是《訓蒙文》,是李毓秀夫子的著作,後經雍正乾隆年間賈存仁改編並改名,在清代後期產生過很大的影響,被譽為「開蒙養正之最上乘者」,有「人生第一步,天下第一規」之稱。

《訓蒙文》意思是啟蒙、教育子弟盡人倫本分、忠厚生活的讀物,全文僅1080個字,以三字一句的形式編撰而成, 內容淺顯易懂,通俗押韻,易於讀誦,很快流傳於世,這本不起眼的《弟子規》輾轉翻印,流傳南北,成為婦孺皆知、歷久彌新的修身讀本。

《弟子規全集》的內容大綱採用《論語·學而》第六條「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的文義,以三字一句,兩句一韻編纂而成,分七個部分加以演述,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該恪守的禮儀和規范,特別講求家庭教育與生活教育。

《弟子規全集》一書博採眾家之長,在編寫過程中不僅對原文作出了詳細的注釋和翻譯,還在此基礎上注入了一些新的認知和感悟,使讀者更能簡單准確地了解《弟子規》的內容,領會其中的寓意。

『肆』 請問:《弟子規》」勢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無言 。「出於何處,哪部書。請不要說出於《弟子規》。

《弟子規》,是清朝人總結儒家諸多經典內容而纂出來的兒童啟蒙讀物。
你問的這幾句,也是從諸多文章中濃縮總結的句子。復制一篇文章,見下:

勢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無言

【注釋】勢:勢力,權勢。服:降服,使服從。然:1.如此,這樣。2.表肯定。對的,是的。理:道理。方:才。

【解讀】如果仗著財勢權勢等去降服壓服別人,人家口服心不服;如果用道理去說服別人,人家才會口服心服無話可說。

現今社會,沒有「僕人」這一說了,取而代之的是保姆,小時工一類的家政服務人員。有錢的富人,工作太忙生活上顧不過來的人,家裡有病人、老人、小孩需要照顧的人常常聘請保姆,小時工一類的家政服務人員來為家裡做飯、打掃衛生、照顧病人老人、照看孩子等。對待這些為家中服務的人,不能因為他們是為你服務的,就自認為高人一等似的,成天一副盛氣凌人的樣子,拉著個臉,呼東喝西、指手畫腳的。心態要放端正,不要去尋找體會過去大戶人家對待家奴、丫鬟那種感覺。現如今有些有錢的極品人物竟然要求保姆在她坐桌吃飯的時候,必須站在身後隨時侍候;穿鞋脫鞋的時候必須跪著伺候。可惡之極,都什麼年代了,還復原這些,錢太多點著花把腦子燒剩半邊了吧?在網上看到一個保姆訴說她為一個有錢人家當保姆,那家女主人年紀輕輕的卻每天讓她伺候穿衣,脫衣,穿鞋,脫鞋,洗腳,而且幫她穿鞋,脫鞋,洗腳時嫌她叉開腿蹲在那裡太難看,不雅觀,必須跪著為她服務。而最讓這個保姆受不了的是,每次幫她穿好鞋後,她都要把腳踩在她頭上檢查鞋子干凈不幹凈。每次被踩著頭她都很生氣,卻又不敢動,因為她每月會發工資給她。她真想一甩手不幹了,可家裡又有病人確實需要錢,只好忍氣吞聲地受人欺凌。這正如孟子說:「用強制手段迫使別人服從,別人不是真心服從,只是無力反抗而已。」(《孟子•公孫丑上》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

「不要仗勢去降服壓服別人,而要用道理去說服別人」不僅可以理解為主人對待家中男女僕人應該做的,也可引申為身份地位高的人對待比自己身份地位低的人應該做的,也可引申為上級對待下級應該做的。

要說這世上誰最會仗勢欺人?還是領導!土豪惡霸都比不上領導會仗勢欺人!土豪惡霸是硬欺人,領導就是領導,會的招術多。不僅會硬欺人,軟欺人,軟中帶硬欺人,硬中帶軟欺人,還會神不知鬼不覺地欺人。領導手中的權就是他的勢:聽也得聽,不聽也得聽,聽不聽都得聽;服也得服,不服也得服,服不服都得服;干也得干,不幹也得干,干不幹都得干;有理也是理,沒理也是理,有理沒理都是領導有理。

有些領導自我感覺太好了,總是高估自己的智商,低估下屬的智商,自以為自己什麼都是對的,都得照他的意見辦,不容商量,不容辯解,不容置疑,下屬不聽就是錯。「不要廢話,就照我說的去干!」下屬敢多說兩句,多解釋個一句半句,領導一巴掌就拍桌子上了:「你這是什麼態度?!」「能不能幹,不能幹給我滾蛋!」這些領導在自己的命令與訓斥中,在下屬的唯唯諾諾與噤若寒蟬中,似乎享受著某種快感。他們以為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里下屬不過是他桌子上的一盤盤菜,他想夾誰就夾誰,他想把哪盤菜撤掉就撤掉。

其實,真正的會當領導的人不怒而威。眼角瞟一眼,都能讓下屬心裡咯噔一下;嘴角哼一聲,都能讓下屬心裡發毛。根本不必出言出聲,也更犯不著耍橫發火發飆。據說過去威震四方的大領導康熙皇帝曾說過做領導應該「不怒自威,親而難犯」,也就是說做為一個領導應該做到不必發怒發火自有威嚴,下面人親近你但不會冒犯你。即:既「鎮得住」下面,還要有親和力,凝聚力,更不會下面還有人跟你搗蛋讓你當不成領導。

老子把領導分為四個層次:「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道德經•第十七章》)意思是一流的領導無為而治,什麼都不用管,什麼都不用操心,底下人該干什麼就干什麼,一切都平穩有序地進行,下面也似乎不知道還有個領導存在似的;二流的領導親自管理,做好事,辦實事,人們贊美他、稱頌他;三流的領導底下人畏懼他、盡量避開他,憎惡怨恨他.;四流的領導,也就是最窩囊的領導,是身為領導還被人輕慢戲弄,不把他當回事,受人欺侮。唉,想起了歷史上有些可憐的皇帝,不僅不能左右別人的命運,擺治別人,反而讓別人左右自己的命運,被人擺治。雖說都是皇帝,可會當不會當,能玩轉不能玩轉皇帝這個職位,大不一樣啊。

這一看,會發脾氣、耍威風的領導不過是三流領導啊!不過比玩不轉受欺負的窩囊領導還強那麼一點。

唉,當官雖易,當好不易,且當且珍惜!

孔子說過:「惠則足以使人」(《論語•陽貨》),意思是:「對人好點則足以使喚人」;孔子還說過:「上好禮,則民易使也。」(《論語•憲問》)意思是:「在上位的人喜好禮,對下面人以禮相待,那麼百姓就容易使喚了。」人心都是肉長的,對人好點,並以禮相待人家才會依順你,跟著你好好乾。都是爹娘生養的,誰受誰的氣啊!孟子說的更直接:「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孟子•離婁下》)翻譯成現代意義,則是:「如果領導把下屬當作手足一樣珍惜,下屬就會把領導當成心腹一樣愛戴;如果領導把下屬當成犬馬一類的工具使用、驅使,下屬就會把領導當成路人一樣看待,沒有情誼可言;如果領導把下屬當成土坷垃路邊草一樣不放在眼裡,想踢一腳就踢一腳,想拽一把就拽一把,下屬就會把領導當成敵人一樣仇視。」

宋朝歐陽修以勢服人,韓琦以理服人,這就顯出了做官水平的高低

《宋朝事實類苑》中說:「歐陽修在官府做官時,每遇到說話做事不在理的人,就會對其嚴加斥責,故人們對他多有怨言。而韓琦公卻不這樣,總是從從容容地跟人家講明白他錯在哪裡,為什麼不對,從來不會訓人。」

(《宋朝事實類苑》卷十四
歐陽永叔在政府時,每有人不中理者,輒峻折之,故人多怨。公則不然,從容喻之以不可之理而已,未嘗峻折之也。)

歐陽修對待說話做事不在理的人不做解釋,簡單訓斥一通算完,誰挨訓誰心裡都不舒服,人家對他能無怨言嗎?而韓琦則是耐耐心心地跟人家講明白他錯在哪裡,為什麼錯了,讓人家心服口服,毫無怨言。韓琦這種從尊重他人的態度出發,潤物細無聲地對待他人,不是比歐陽修那種貌似高高在上暴風驟雨般地對待他人要好很多嗎?所以韓琦做官水平最為高,歐陽修和他相比還差了那麼一截。

主人仗勢服人,僕人心不服,反而以理服主人,主人無言。

北魏時期,有一位叫甄琛的人,從老家來到京城的幾年時間里,不務正業,天天下棋荒廢時日,甚至於通宵達旦無休無止地下棋。他夜裡下棋時常常命手下僕人在旁邊秉燭伺候,僕人有時困得迷迷糊糊睜不開眼直打瞌睡,甄琛見他打瞌睡就用棍棒處罰他,如此不是一次兩次了。後來,這個僕人被打得實在受不了了,就對甄琛說:「你辭別父母來到京城,為的是做官。如果是為你讀書而秉燭伺候,我毫無怨言。可你是天天下圍棋,又沒日沒夜地下,難道我們來京城的目的是為了下棋嗎?反而還因為下棋打我,處罰我,這不是太沒道理了嗎?」一席話,說得甄琛頓時警醒悔悟,於是知過就改,師從許叡、李彪,借書研習,學問一天也比一天有長進。

(《魏書•列傳第五十六•甄琛傳》入都積歲,頗以弈棋棄日,至乃通夜不止。手下蒼頭常令秉燭,或時睡頓,大加其杖,如此非一。奴後不勝楚痛,乃白琛曰:「郎君辭父母,仕宦京師。若為讀書執燭,奴不敢辭罪,乃以圍棋,日夜不息,豈是向京之意?而賜加杖罰,不亦非理!」琛惕然慚感,遂從許叡、李彪,假書研習,聞見益優。)

這僕人放在今天可以當領導了。你看人家一板一眼,有理有據地多會說服教育,楞是把個主子說服得幡然醒悟,改邪歸正了。這僕人還不畏上,哪像現在的領導見了上級跟見了大爺似的,大氣都不敢出;見了下級跟見孫子似的,訓著跟訓小孩一樣。

甄琛也不錯,能認真傾聽僕人的話,知過就改。如今的領導,你敢說他半句,他能邪上加邪。一句話就把你噎住了:「我用得著你教育?!」

「勢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無言」是「泛愛眾」這一章的終結句,「泛愛眾」這一章是從「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開始的。這一章自始至終在教育引導人們如何去關愛他人,與人友好和諧共處,並在關愛他人與人共處時保護好自己,最後要做到不要去欺負他人,特別是不要欺負相對於自己來講屬於弱勢的人。

『伍』 勢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無言後面四句

同是人 類不齊 流俗眾 仁者希 果仁者 人多畏 言不諱 色不媚能親仁 無限好 德日進 過日少 不親仁 無限害 小人進 百事壞

『陸』 關於弟子規勢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無言的情景劇的劇本

「勢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無言」。假如我們是用權勢、用我們的地位去壓別人,他的心不會很服氣,雖然表面上還是對我們畢恭畢敬,可能鞠完躬離開了他的視線以後就怎麼樣?他可能就變一個臉,可能就開始數落、罵我們都有可能。假如我們給予別人的一種尊重是這么表面,那我們應該好好反省反省,因為這樣的尊重是很虛華的、是很浮面的,人生要追求比較實在、比較真實的人生。有一個小朋友他就說道:媽媽打我,就是從小成長過程,媽媽打我我都忘記了,但是爸爸打我,我每次都記得很清楚。同樣是處罰,為什麼差這么多?為什麼?媽媽打他,動機是什麼?是愛護他,是管教他,所以打完之後他心裡也明白自己錯了,反而會去改正;但是爸爸打他,出發點不見得是要教育他,而是怎麼樣?可能脾氣一來就打他一頓,他的心裡很不服氣,所以每次都記得很清楚。所以小孩子也是很明白,我們到底用什麼態度對待他,他接收得一清二楚,所以要「理服人,方無言」。

『柒』 古人雲:"勢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無言."出自哪裡

弟子規的「泛愛眾」部分,意思是權勢可以獲使人服從,雖然表面上不敢反抗,心中卻不以為然。唯有以道理感化對方,才能讓人心悅誠服而沒有怨言。

『捌』 制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無言以 服人

事情就是這樣,
上天給了他一種,肯定奪去他那一種
有失必有得

『玖』 "人不閑,勿事攪,人不安,勿話擾」的譯文

"人不閑,勿事攪,人不安,勿話擾」的譯文是對於正在忙碌的人,不要用事情去打擾他;當別人心情不好或身心欠安的時候,不要用言語干擾他。

"人不閑,勿事攪,人不安,勿話擾」出自清代李毓秀所作的《弟子規》,《弟子規》全篇分為「總敘」,然後分為「入則孝、出則悌、謹、信、泛愛眾、親仁、餘力學文」七個部分。

《弟子規》在中國清代教育史上有一定的影響,清代後期成為廣為流傳的兒童讀本和童蒙讀物。此書以淺近通俗的文字、三字韻的形式闡述了學習的重要、做人的道理以及待人接物的禮貌常識等等,幾乎與《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有同等影響。

2014年9月6日,海南省首開傳統文化改造犯人的先河,服刑人員每日誦讀和領悟《弟子規》、《了凡四訓》、《太上感應篇》,「學一句,做一句」,潛移默化學會為人。中國司法部肯定海南經驗,將海南司法廳編著的《中華傳統美德教育教材》納入服刑人員教育統編教材全國發行。

(9)制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無言的意思擴展閱讀

"人不閑,勿事攪,人不安,勿話擾」屬於《弟子規》中的《泛愛眾》章節,該章節全篇內容及譯文:

1、《泛愛眾》

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

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

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

己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輕訾。

勿諂富,勿驕貧,勿厭故,勿喜新。

人不閑,勿事攪,人不安,勿話擾。

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說。

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

揚人惡,即是惡,疾之甚,禍且作。

善相勸,德皆建,過不規,道兩虧。

凡取與,貴分曉,與宜多,取宜少。

將加人,先問己,己不欲,即速已。

恩欲報,怨欲忘,報怨短,報恩長。

待婢僕,身貴端,雖貴端,慈而寬。

勢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無言。

2、白話譯文:

凡是人,都應該相親相愛,因為大家都是天地所生。德行高尚者,名望自然隆盛。大家所敬重的是他的德行,不是外表容貌。

有才能的人,聲望自然不凡,然而人們之所以欣賞佩服,是他的能力,而不是因為他會說大話。你有能力可以服務大眾,就不要自私自利,捨不得付出。對於他人的才華,應當學習欣賞贊嘆,而不要嫉妒、毀謗。

不要去討好巴結富有的人,也不要在窮人面前驕傲自大。不要喜新厭舊。對於正在忙碌的人,不要用事情去打擾他;當別人心情不好或身心欠安的時候,不要用言語干擾他。

別人有缺點,不要去揭穿,對於他人的隱私,切忌去張揚。贊美他人的善行就是行善。當對方聽到你的稱贊之後,必定會更加勉勵行善。張揚他人的過失或缺點,就是做壞事。如果指責批評太過分了,還會給自己招來災禍。

朋友之間應該用仁義道德互相規過勸善,這樣雙方的修養都會有提高。如果對別人的過不規勸,自己和對方的品德都會有缺失。

財物的取得與給予,一定要分辨清楚明白,寧可多給別人,自己少拿一些。與人和睦相處。 事情要加到別人身上之前(要託人做事),先要反省問問自己:換做是我,願不願意,如果連自己都不喜歡,就不要勉強別人。

受人恩惠要時時想著報答,別人有對不起自己的事,應該寬大為懷把它忘掉,怨恨不平的事不要停留太久,過去就算了;至於別人對我們的恩德,要感恩在心,常記不忘,常思報答。

對待家中的婢女與僕人,要注重自己的品行端正並以身作則,雖然品行端正很重要,但是仁慈寬大更可貴。如果仗勢強逼別人服從,對方難免口服心不服。唯有以理服人,別人才會心悅誠服,沒有怨言。

『拾』 怎麼樣理解這句話

王權只是長期以來的一種力量的集中體現,但這種力量往往被平民所認可,即王權是人民為達到一定目的而「擁護」起來,只要人民認可,王權就存在,如果不認可,就毀滅,而新的方式代替它——如全世界不聽權,又會怎樣呢,這在短時間內當然是不可能的。 而知識的力量的重點在於是你自己去控制,而不是別人承認才能去控制,且知識的不變與變性的結果還是知識。
總之,王權是別人承認你,而知識是你自己的控制力量的表現。

與制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無言的意思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高梵女童羽絨服天貓網 瀏覽:123
如何給羽絨服重新染色 瀏覽:228
青綠色裙子搭配什麼上衣 瀏覽:681
把羽絨服配個領男裝 瀏覽:389
香港ve羽絨服中款 瀏覽:488
男士棗紅色羽絨服搭配圖片大全 瀏覽:210
千仞崗羽絨服女款特價 瀏覽:937
我的弟弟是女裝大佬 瀏覽:268
線開衫外套視頻 瀏覽:955
中年男士夾克衫多少錢 瀏覽:143
黑色西裝外套內搭什麼鞋子 瀏覽:962
橘色男士衣服搭配什麼褲子 瀏覽:821
淺紫無帽衛衣搭什麼外套好看 瀏覽:256
配球鞋穿什麼褲子好看 瀏覽:348
掉色黑褲子能貼身穿嗎 瀏覽:547
秋冬孕婦睡衣怎麼選 瀏覽:689
亞麻褲子要大一號嗎 瀏覽:377
脫下她的外套英文 瀏覽:369
嚴選良品羽絨服乾洗劑 瀏覽:549
成都萬象城潮牌男裝品牌大全 瀏覽: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