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請問:費改稅是真是假為什麼過年收費又打人
很同情你的遭遇,但是從文中看,你的陳述也有不盡不實之處。這樣讓大家評論,是不負責任的。
⑵ 紅軍長征途中他們和誰戰斗
長征發生在1934年-1935年,抗日戰爭是1937年爆發,所以不跟日本鬼子打,37年之前只有東北有鬼子,長江以南沒有,只跟國民黨打。
國民黨內部派系林立,互相之間勾心鬥角,老蔣只不過在名義上是中國的領袖,對於很多省份都沒法控制。1934年老蔣用自己的中央軍對當時以瑞金為首都的根據地進行了第五次反圍剿,由於各種原因紅軍丟掉了根據地,被迫進行戰略轉移,也就是所謂的長征,多次試圖重新建立根據地,但都沒有成功,很大的原因是因為各省軍閥都害怕紅軍在自己的地盤建立根據地,所以集中精銳部隊試圖把紅軍趕走,比較典型的是桂系(廣西)白崇禧,湘軍(湖南)何建,貴軍(貴州)王家烈,川軍(四川)劉湘,滇軍(雲南)龍雲。同時,跟紅軍作戰的還有蔣介石中央軍薛岳的嫡系部隊,他們的任務是全殲徹底消滅紅軍,跟地方軍閥的作戰目的不大一樣。所以紅軍一路到處作戰,主要就是這些部隊。
⑶ 曲端的人物生平
曲端的人物生平
1、擊敗西夏
曲端,字正甫,鎮戎(今寧夏固原)人。父親曲渙,曾任左班殿直,後戰死沙場。曲端三歲時,以父蔭授任三班借職。機敏知書,善於寫作文章,富有兵機韜略。歷任秦鳳路隊將、涇原路通安寨兵馬監押、涇原路第三將。
靖康元年(1126年),西夏軍隊入侵涇原路,帥司調統制李庠抵禦,曲端也在派遣之中。李庠將部隊駐扎在柏林堡,派出偵察戒備的士兵不謹慎,被夏軍突襲,軍隊大潰而散,曲端極力苦戰將敵擊敗,整頓軍隊返回。夏軍再次入侵,西安州(今寧夏海原西安鄉)、懷德軍(今寧夏固原黃鐸堡鄉)相繼淪陷。鎮戎正處於敵人來路的要沖地帶,沒有守將,經略使席貢嫉妒曲端柏林堡之戰所立的戰功,奏請曲端知鎮戎軍兼經略司統制官。
2、不受命令
建炎元年(1127年)十二月,金國將領完顏婁室進攻陝西。建炎二年(1128年)正月,進入長安、鳳翔,關、隴地區極為震恐。二月,各地抗金義軍群起擊敵,金軍從鞏州東撤而還。曲端當時在涇原治理軍隊,招集流民潰卒,對經過此地的人都供給糧食,因此道不拾遺。金軍游騎侵入涇原境內,曲端派副將吳玠占據清溪嶺,同敵作戰並大敗敵人。曲端乘敵敗退之機,於是攻下秦州,而義兵已經收復長安、鳳翔。統領官劉希亮從鳳翔歸來,曲端把他處死。六月,曲端以集英殿修撰的身份知延安府。
王庶任龍圖閣待制,負責指揮陝西六路兵馬。於是任命曲端為吉州團練使,任節制司都統制,曲端很不願意隸屬王庶指揮。九月,金軍進攻陝西,王庶徵召曲端到雍、耀間會合,曲端推辭不接受命令。王庶以鄜延軍先到龍坊,曲端又聲稱已上奏請求迴避,席貢另派統制官龐世才率步騎兵三萬人前來會合。王庶對曲端無可奈何,只好寫信給席貢勒令曲端還任舊職,派遣陝西節制司將官賀師范赴耀州,別將王宗尹赴白水,並命令原、慶州出兵作為後援,王庶、席貢各自派遣偏將劉仕忠、寇魚軍來同賀師范會合。王庶想到耀州督戰,已經出發,會合龐世才部隊到邠州,曲端中途後悔未應王庶徵召,寫信告訴王庶,說自己已趕到軍前,王庶於是停止赴耀州督戰。賀師范輕視敵人不加戒備,突然和敵人在八公原遭遇,賀師范戰死,劉仕忠和寇魚軍各自率兵退走,曲端於是得到涇原路兵權。
3、與庶不和
同年(1128年)十一月,金軍偵知曲端、王庶不和,集中兵力進攻鄜延。當時曲端統領涇原路全部精兵,駐扎在淳化。王庶每天送達公文催促曲端前進,又派使臣、進士前後十多人前往勸說曲端,曲端不聽。王庶知道事情緊急,又派遣屬官魚濤前往督師,曲端表面答應而實際上並沒有前行的意思。轉運判官張彬跟隨曲端軍負責後勤供應,詢問曲端行軍日期。曲端笑對張彬說:"你看我所率領的部隊,與李綱救援太原的兵力誰強呢?"張彬說:"你的不如李綱的兵力。"曲端說:"李綱召集天下兵,不加節制就前往,因此失敗。今天我的兵力不到一萬,如不幸失敗,那麼金軍騎兵就會長驅直入,陝西就會喪失了。我估量陝西全境和鄜延一路的輕重緩急,因此未敢立即行動,不如掃盪敵人巢穴,攻敵必救之地。"於是派遣吳玠進攻華州,將其攻拔。曲端親自率兵放棄蒲城不攻,率兵趨耀州的同官,又由遠路從耀州的三水同吳玠在襄樂會合。
金軍急攻延安,王庶收集散亡士卒前往救援。溫州觀察使、知鳳翔府王<王燮>率領所部從興元出發,等到王庶至甘泉,而延安已經失陷。王庶沒有地方可去,將軍隊交付王<王燮>,自己率領一百多名騎兵和官屬奔赴襄樂慰問軍隊。王庶依然以節制身份看待曲端,打算讓他當自己的副手,曲端心中更加不滿。曲端號令一向嚴厲,進入城中的人,即使是權貴也不敢賓士跑馬。王庶來到,曲端下令每座城門減掉一半王庶隨從騎兵,到帳下時,只剩下數騎。曲端依然騰出中軍帳讓給王庶居住,王庶坐於帳中,曲端先穿著軍服來到庭中,接著同張彬及走馬承受公事高中立一起到帳中拜見王庶。過了很長時間,曲端言辭俱厲,詢問王庶延安失守的情況,說:"節制固然知道愛惜自身,而不知愛惜皇上的城池嗎?"王庶說:"我數次命令你不服從,到底誰是愛惜自身的人?"曲端憤怒地說:"在耀州我曾多次陳述有關軍事見解,沒有一次被你採納,這是為什麼?"於是起身回到自己的軍帳。王庶留在曲端軍中,整夜惶恐不安。
曲端想在軍中殺死王庶,吞並他的部隊。於是連夜來到寧州,拜見陝西撫諭使謝亮,對他說:"延安是五路咽喉之地,今已喪失,《春秋》記載大夫出兵在外可以專斷行事,請求誅殺王庶上報。"謝亮說:"他的職務是由朝廷指命的,今天以人臣的身份擅自把他誅殺在外,這是專橫暴戾,你如果要這樣做就自己去做。"曲端意圖受阻,又回到軍中。第二天,王庶會見曲端,說自己已上奏檢討請求處治。曲端拘留他的官屬,奪取他的節制使印章,王庶才得以離去。
王<王燮>率領兩軍在慶陽,曲端召見他,王<王燮>置之不理。恰逢有人控告王<王燮>經過邠州時其部下士眾搶劫民眾,曲端大怒,命令統制官張中孚率兵召王<王燮>,對張中孚說:"王<王燮>不服從,就殺死他再回來。"張中孚到慶陽,王<王燮>已經離去,於是派兵邀擊他,追不上而停止。
當初,叛賊史斌圍攻興元不下,率兵返回關中。義兵統領張宗諤引誘史斌到長安以分散他的部眾,想慢慢消滅他。曲端派吳玠襲擊並擒獲史斌,曲端親自率兵襲擊並殺死張宗諤。
4、張浚擔保
建炎三年(1129年)九月,曲端升任康州防禦使、涇原路經略安撫使。當時延安剛剛被敵攻破。曲端不想離開涇原,於是以知涇州郭浩暫時管理鄜延路經略司公事。自謝亮歸來後,朝廷聽說曲端曾想殺死王庶,懷疑他有叛變的意圖,於是召曲端回朝任御營司提舉,曲端產生懷疑而不前去。議論者揚言曲端反叛,曲端沒有辦法表明自己。恰逢張浚宣撫川、陝,入朝辭行,以全家老少一百口做擔保表明曲端沒有反叛。張浚收羅招攬英雄豪傑,由於曲端在陝西多次同敵人交鋒,打算依仗他的威名聲譽。張浚按照制度築祭壇,拜曲端為威武大將軍、宣州觀察使、宣撫處置使司都統制、知渭州。曲端登壇接受禮拜,將士歡聲雷動。
張浚雖想任用曲端,但不清楚曲端的意向,派遣張彬以招募補充禁軍為借口,到渭州觀察他。張彬見到曲端問道:"你常常憂慮各路兵馬不能集中,財用不足;現在兵馬已經集中,財用已經齊備,完顏婁室以孤軍深入我境,我會合各路軍隊向他進攻並不困難。萬一粘罕集中兵力前來,怎麼對付他?"曲端說:"不是這樣,兵法先比較敵我雙方情況,現在敵人可以戰勝,只有完顏婁室孤軍一件事;但金軍將士精銳,不減以前。我不能勝利,也只有集中五路軍隊一事;但將士和從前沒什麼不同。況且金軍困糧於我,我常處於被動,敵人常處於主動。當今應當反其道而行之,指揮軍隊占據險要,不時派出偏師擾亂金軍耕耘收獲。敵人不能耕種,必然到河東奪取糧食,這樣我就處於主動,敵人就處於被動,不到一二年時間敵人自己必然發生困敝,可以一舉殲滅。萬一輕舉妄動,必然留下無窮後患。"張彬將曲端的話上報,張浚沒有採納曲端的意見。
5、罷權貶官
建炎四年(1130年)春,金軍進攻環慶,曲端派吳玠等人在彭原店抵禦,曲端自己率軍屯駐宜祿,吳玠開始取得勝利。不久金軍士氣復振,吳玠稍稍後退,曲端退駐涇州,金軍乘勝焚毀邠州後撤走。吳玠報怨曲端不前去增援,曲端說吳玠前軍已敗,迫不得已後退占據險要以防止敵軍沖突,於是彈劾吳玠違背指揮。
同年秋天,完顏宗弼窺伺江、淮,張浚計議出兵以阻撓金軍勢頭。曲端說:"平原曠野,敵人便於往來馳騁,而我軍未曾練習水戰。金軍來勢兇猛,難以同其爭鋒,應當厲兵秣馬保衛邊疆,等待十年才可以反擊。"曲端既與張浚不合,張浚於是集中以前對曲端的懷疑,竟用彭原之事罷免曲端兵權,讓他去管理祠祭事務,再貶為海州團練副使,安置到萬州。
同年,張浚發起富平戰役,遭到失敗,誅殺趙哲,貶斥劉錫。張浚為了收拾人心,下令因富平之戰,涇原軍隊出力最多,大軍退卻之後,又最先集結起來,都是由於以前的統帥曲端訓練有方,敘復曲端為左武大夫,居住興州。
6、復職被害
紹興元年(1131年)正月,又敘復曲端任榮州刺史,提舉江州太平觀,遷徙到閬州。這時張浚將宣撫司從興州移到閬州,准備重新起用曲端。吳玠同曲端有怨,說如曲端再被任用,必然對張浚不利;王庶又從中離間。張浚採納了他們的意見,也畏懼曲端難以制服。曲端曾做詩題在柱子上說:"不向關中興事業,卻來江上泛漁舟。"王庶報告張浚,說曲端指責皇上,於是將曲端送到恭州監獄。
武將康隨曾經忤逆曲端,曲端鞭打他的脊背,因此康隨對曲端恨之入骨。張浚任命康隨提點夔路刑獄,曲端聽說後說:"我這回死定了!"連呼幾聲"天";曲端有坐騎名"鐵象",一日能賓士四百里,到這時又連呼幾聲"鐵象可惜",然後到獄中自首。到了之後,康隨命令監獄官吏把曲端捆綁起來,堵住他的嘴,用火燒烤他。曲端乾渴請求飲水,給他酒,七竅流血而死,時年四十一歲。陝西文人士大夫無不為此惋惜,士兵和民眾也都惆悵不滿,有不少人叛逃。張浚不久得罪朝廷,朝廷追復曲端為宣州觀察使,謚號"壯愍"。
簡介曲端
曲端(1091年-1131年),字正甫,鎮戎(今寧夏固原)人,南宋名將。高宗建炎初年,任涇原路經略司統制官,屯兵涇州,多次擊敗金兵。建炎二年(1128年),任延安府知府。後遷康州防禦使、涇原路經略安撫使,拜威武大將軍,統率西軍。後因布陣問題,與張浚爭執,被貶為團練副使。富平之戰,宋軍失利。張浚接受吳玠密謀,以謀反的罪名將曲端交由康隨審問。紹興元年,因酷刑死於恭州,年僅四十一歲。後追復端宣州觀察使,謚號壯愍。
⑷ 有誰知道甘肅蘭州,天水,慶陽,滑水等麻將的玩法嗎
可以參考 奇跡甘肅麻將也叫亮豁棋牌,上面玩法寫的很全面。
⑸ 求西域出現國家興亡史
吐蕃
唐時藏族所建政權。公元七至九世紀時在青藏高原建立。由雅隆(在今西藏山南地區)農業部落為首的部落聯盟發展而成。在贊普松贊干布時,降服蘇毗、羊同等部,定都拉薩,建官制,立軍制,定法律,創文字。八世紀後半,贊普墀松德贊時,最為強盛,曾轄有青藏高原諸部,勢力達到西域河隴地區。九世紀中贊音達磨死後,統治集團分裂。奴隸、屬民起義,吐蕃瓦解。共歷九主,二百餘年,生產以農牧業為主,有冶煉、毛織等手工業,接受大量漢族工藝技術。原信本教,後崇尚佛教。文獻有大量碑銘、文書,及漢梵醫術、歷算、佛經等藏文譯本。贊普松贊干布、棄隸縮贊先後與唐文成公主、金城公主聯姻,唐蕃通使頻繁,經濟文化聯系至為密切。吐蕃是唐人對這一政權的稱謂,在吐蕃政權崩潰後,宋、元、明初史籍仍沿稱青藏高原及當地土著族、部為吐(土)蕃,或稱西蕃(番)。
對「吐蕃」一詞的由來,學術界有兩種不同的看法。
一種意見認為,漢文古文獻的「吐蕃」一稱,很可能是由我國北方最早使用文字的突厥人和突厥語言傳過來的。漢文古文獻中的「吐蕃」一詞中的「吐」,很可能就是古突厥語「TuP」一詞的漢語音譯。
另一種意見認為,唐宋元時期漢文漢語正式法定文稿都稱「吐蕃」(Tu-bo)不叫Tu-Fan,系用中古「中原變音」前的古文語音。明清前有「補過切」。語義系來自當時的藏民自稱,原意是「大蕃(bo)」。此詞的漢文字面音讀,因有涵義和其後的衍化、擴展產生的影響,則表現出唐代漢族人民對當年西藏地方藏族先民的頌祝和贊美。
西夏
西夏(公元1038年-公元1227年)
西夏是中國歷史上以黨項族為主體建立的王朝,建都興慶府(今寧夏銀川),其創建者為夏景宗李元昊。
黨項族原屬於羌族的一支,居地在今青海東南部黃河曲一帶。從唐末,經五代到北宋,黨項拓跋氏均以中原王朝節度使的身分統轄以夏州(今陝西橫山)為中心的五州之地。經過李繼遷(元昊之祖父)、李德明(元昊之父)兩代人的艱苦努力,實施依遼和宋、用兵吐蕃與回鶻的戰略,向西發展佔領西涼府(今甘肅武威)、甘州(今甘肅張掖北)、瓜州(今甘肅安西東)等州,控制了河西走廊,為李元昊的稱帝建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宋仁宗天聖九年(公元1031年),李德明死,李元昊繼位,不再接受封號,廢除唐、宋所賜李、趙姓氏,改姓嵬名氏,自號「兀卒」(青天子)。隨後,李元昊實行變發式、定服飾、造文字、簡禮儀、立官制等一系列改革,並升興州為興慶府,擴建宮城,准備建國稱帝。宋仁宗景佑元年(公元1034年),他開始不斷向宋發動攻勢,在府州(今山西府谷)、環州(今甘肅環縣)、慶州(今甘肅慶陽)等地擊敗宋軍。宋仁宗寶元元年(公元1038年),元昊正式稱帝,改元天授禮法延祚元年,國號大夏,史稱西夏。西夏疆域,東臨黃河,西界玉門關(今甘肅敦煌西小方盤城),南接蕭關(今甘肅環縣北),北抵大漠。盛時轄地二十二州,包括今寧夏及陝西北部、甘肅西北部、青海東北部及內蒙古部分地區。西夏共歷十帝,前後一百九十年。與遼、北宋及金、南宋先後鼎立。
西夏的政治制度受宋朝影響很大,官制的設置基本上模仿北宋。中央行政機構有:中書省、樞密院、三司、御史台、開封府、翊衛司、官計司、受納司、農田司、群牧司、飛龍院、磨勘司、文思院、蕃學、漢學等。地方行政編制分州、縣兩級,在特殊的政治中心和軍事國防要地有時也設郡、府。
西夏的軍事制度是在黨項的部落兵制的基礎上吸取宋制而發展起來的。樞密院是西夏最高的軍事統御機構,下設諸司。軍隊由中央侍衛軍、擒生軍和地方軍三部分組成。中央侍衛軍包括「質子軍」、皇帝衛隊和京師衛戍部隊。「質子軍」人數約5000人,是由豪族子弟中選拔善於騎射者組成的一支衛戍部隊,負責保衛皇帝安全,號稱「御圍內六班直」,分三番宿衛。另有皇帝親信衛隊3000人,是從境內各軍中精選出來的強勇之士組成,皆為重甲騎兵,分為十隊,每隊三百人,隨皇帝出入作戰。京城地區還屯駐一支訓練有素的衛戍部隊,共2.5萬人,裝備優良,是中央侍衛軍的主力。擒生軍人數約十萬,是西夏的精銳部隊。主要任務是承擔攻堅和機動作戰。因在戰斗中生擒敵軍為奴隸,故此得名。西夏的地方軍由各監軍司所轄,共有50萬人,軍兵種主要是騎兵和步兵兩種。西夏兵役制度是全民皆兵制,平時不脫離生產,戰時參加戰斗。
黨項族原來主要從事畜牧業和狩獵,通過學習漢族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農業經濟得到迅速的發展。到西夏建國時,農業生產已成為西夏社會經濟的主要部門。西夏建國後,景宗李元昊更加重視農業生產的發展,大力興修水利工程,並親自主持修築了從今青銅峽至平羅的灌渠,世稱「昊王渠」或「李王渠」。以後,興慶府、靈州一帶,一直是西夏糧食生產的主要基地。在發展農業的同時,西夏統治者也較重視畜牧業生產。國家專門設立群牧司負責畜牧業的管理。西夏的畜牧地區主要分布在橫山以北和河西走廊地帶,牧養的牲畜以羊、馬、駝、牛為主,還有驢、騾、豬等。由於農、牧業的發展,社會生產力的迅速提高,西夏的手工業生產和商業貿易也隨之迅速發展起來。西夏的冶煉、采鹽制鹽、磚瓦、陶瓷、紡織、造紙、印刷、釀造、金銀木器製作等手工業生產也都具有一定的規模和水平。
在西夏統治者的倡導下,黨項族是同時期接受漢文化較多的一個民族。可以說,西夏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文化。
附:西夏帝王譜
景宗李元昊(1004-1048) 1038年稱帝,在位11年。父李德明,西平王。李元昊襲位後,與1038年稱帝,國號大夏,史稱西夏。他接受宋的先進文化,由根據黨項的民族特點確立了一套政治軍事制度。李元昊與遼,宋之間進行了一些戰爭,取得勝利,形成宋,遼,夏鼎立局面。晚年,肆意誅殺,縱情享樂,強奪太子寧凌噶妻為後,被寧凌噶刺死。死於1048年,時年45歲。
毅宗李諒祚(1047-1067) 1048年即位,在位20年 。景宗長子。即位時才1歲,由其母掌握朝政。親政後,實行改革,使西夏進一步漢化。他連年對宋用兵,攻掠臨近州縣。先後收降吐蕃首領瞎氈的兒子木征和青唐吐蕃部。後注意修好與遼、宋關系。於1067年病死,時年21歲。
惠宗李秉常(1060-1086) 1067年即位,在位20年 。毅宗長子,即位時8歲。死於1086年,時年26歲。
崇宗李乾順(1084-1139) 1086年即位,在位54年 。惠宗長子,即位時3歲。親政後,採取聯遼抗宋的策略,遼被金滅後,又聯金抗宋。死於1139年,時年56歲。
仁宗李仁孝(1124-1193) 1139年即位,在位55年。崇宗長子。仁宗指定《新法》,確立封建土地所有制。確立科舉制,尊崇儒學,大修孔廟及尊奉孔子為文宣帝;封建制在西夏確立了。仁宗時是西夏的鼎盛時期。仁宗死於1193年,時年70歲。
桓宗李純佑(1177-1206) 1193年即位,在位13年。仁宗長子。以附金和宋為國策。1205年,鐵木真開始進軍西夏,1206年,桓宗暴卒,時年30歲。
襄宗李安全(1169-1211) 1206年即位,在位6年。崇宗孫,仁宗侄,父李仁友。在位6年,被齊王李遵頊廢,同年死,時年43歲。
神宗李遵頊(1162-1226) (1211-1223)年在位,在位13年 。齊王李彥宗子,博覽群書,1203年西夏狀元,後統領西夏軍事,1211年,廢襄宗自立。他是以狀元當皇帝,在歷史上是無前例的。後,與蒙古,宋戰爭屢敗,1223年,神宗退位,死於1226年,時年65歲。
獻宗李德旺(1181-1226) 1223年即位,在位4年。神宗次子。即位後,抗拒蒙古。1226年,成吉思汗攻西夏,西夏連失數城,獻宗驚死,時年46歲。
夏末帝(生年不詳-1227)1226年即位,在位1年。獻宗侄。即位後1年,西夏被蒙古所亡,獻宗投降被殺。西夏亡。
西夏於末帝寶義二年(公元1227年)被蒙古所滅。
⑹ 有誰能提供衛青、霍去病的生平介紹他們的作戰風格進行比較。
衛青,字仲卿,河東平陽(今山西省臨汾市西南)人。他的母親在平陽公主家做女僕,因丈夫姓衛,她就被稱為衛媼。平陽公主原號陽信長公主,是漢武帝的姐姐,因嫁與平陽侯曹壽(漢初名臣曹參之曾孫)為妻,所以也稱平陽公主。
衛媼生有一男三女,即兒子長君,長女君孺、次女少兒、三女子夫。丈夫死後,她仍在平陽侯家中幫佣,與同在平陽侯家中做事的縣吏鄭季私通,生了衛青。衛青在母親的關懷下渡過了童年。後來,他的母親感覺供養他非常艱苦,就把他送到了親生父親鄭季的家裡。但鄭季的夫人根本看不起衛青這個私生子,讓他到山上放羊,鄭家的幾個兒子也不把衛青看成手足兄弟,隨意苛責。衛青在這樣的環境下生活,受盡了苦難,在他的性格形成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有一次,衛青跟隨別人來到甘泉宮,一位囚徒看到他的相貌後說:「你現在窮困,將來定為貴人,官至封侯。」衛青笑道:「我身為人奴,只求免遭笞罵,已是萬幸,哪裡談得上立功封侯呢?」
衛青長大後,不願再受鄭家的奴役,便回到母親身邊。平陽公主看到衛青已長成了一個相貌堂堂的彪形大漢,非常喜歡,就讓他做了自己的騎奴。每當公主出行,衛青即騎馬相隨。雖然沒有一官半職,但與在鄭家時的情景相比已是天壤之別。衛青聰明好學,漸漸學到了一些文化知識,懂得了一些上層階級禮節。他怨恨鄭家對他沒有一點親情,決定冒姓為衛,完全與鄭家斷絕關系。
公元前 139年春,衛青的姐姐衛子夫被漢武帝選入宮中,衛青也被召到建章宮當差。這是衛青命運的一大轉折點。
衛子夫入宮不久,就有了身孕,引起了陳皇後的嫉妒。陳皇後就是漢武帝姑姑的女兒,當年曾讓他許下「金屋藏嬌」誓言的陳阿嬌,與漢武帝成親後,被立為皇後,但一直未能給漢武帝生一個兒子。她擔心衛子夫一旦生下的是個男孩,那就會被立為太子,而衛子夫也就會因為兒子的關系,青雲直上,成為皇後。這對她的地位無異是一個很大的威脅。但是,眼下衛子夫正得漢武帝的寵幸,陳皇後對她不敢加害,就找母親大長公主訴屈。大長公主是漢武帝的姑姑,為了給女兒出氣,嫁禍於衛青。她找了一個借口,把衛青抓了起來,並准備處死。衛青當騎奴時結識的好友公孫敖聽到了消息,馬上召集了幾名壯士,趕往搶救,把衛青從死亡的邊緣奪了回來。另一方面,公孫敖還派人給漢武帝送信。漢武帝得知後,大為憤怒,索性召見衛青,任命他為建章宮監、侍中。不久,漢武帝封衛子夫為夫人,提升衛青為太中大夫。可以說,衛青是沾了他姐姐的大光的。
公元前 129年,匈奴又一次興兵南下,前鋒直指上谷(今河北省懷來縣)。漢武帝果斷地任命衛青為車騎將軍,迎擊匈奴。從此,衛青開始了他的戎馬生涯。
這次用兵,漢武帝分派四路出擊。車騎將軍衛青直出上谷,騎將軍公孫敖從代郡(今河北蔚縣東北)出兵,輕車將軍公孫賀從雲中(今內蒙古托克托東北)出兵,驍騎將軍李廣從雁門出兵。四路將領各率一萬騎兵。衛青首次出征,但他英勇善戰,直搗龍城(匈奴祭掃天地祖先的地方),斬首 700人,取得勝利。另外三路,兩路失敗,一路無功而還。漢武帝看到只有衛青勝利凱旋,非常賞識,加封關內侯。
漢朝對匈奴的反擊,使得匈奴的進犯更加猖狂了。公元前 128年的秋天,匈奴騎兵大舉南下,先攻破遼西,殺死了遼西太守,又打敗漁陽守將韓安國,劫掠百姓兩千多人。漢武帝派匈奴人敬畏的飛將軍李廣鎮守右北平(今遼寧省凌源西南),匈奴兵則避開李廣,而從雁門關入塞,進攻漢朝北部邊郡。漢武帝又派衛青出征,並派李息從代郡出兵,從背後襲擊匈奴。衛青率三萬騎兵,長驅而進,趕往前線。衛青本人身先士卒,將士們更是奮勇爭先。斬殺、俘獲敵人數千名,匈奴大敗而逃。
公元前 127年,匈奴貴族集結大量兵力,進攻上谷、漁陽。武帝決定避實擊虛,派衛青率大軍進攻久為匈奴盤踞的河南地(黃河河套地區)。這是西漢對匈奴的第一次大戰役。
衛青率領四萬大軍從雲中出發,採用「迂迴側擊」的戰術,西繞到匈奴軍的後方,迅速攻佔高闕(今內蒙古杭錦後旗),切斷了駐守河南地的匈奴白羊王、樓煩王同單於王庭的聯系。然後,衛青又率精騎,飛兵南下,進到隴西,形成了對白羊王、樓煩王的包圍。匈奴白羊王、樓煩王見勢不好,倉惶率兵逃走。漢軍活捉敵兵數千人,奪取牲畜一百多萬頭,完全控制了河套地區。因為這一帶水草肥美,形勢險要,漢武帝在此修築朔方城(今內蒙古杭錦旗西北),設置朔方郡、五原郡,從內地遷徙十萬人到那裡定居,還修復了秦時蒙恬所築的邊塞和沿河的防禦工事。這樣,不但解除了匈奴騎兵對長安的直接威脅,也建立起了進一步反擊匈奴的前方基地。衛青立有大功,被封為長平侯,食邑3800戶。
匈奴貴族不甘心在河南地的失敗,一心想把朔方重新奪回去,所以在幾年內多次出兵,但都被漢軍擋了回去。公元前 124年春,漢武帝命衛青率三萬騎兵從高闕出發;蘇建、李沮、公孫賀、李蔡都受衛青的節制,率兵從朔方出發;李息、張次公率兵由右北平出發。這次總兵力有十幾萬人。匈奴右賢王認為漢軍離得很遠,一時不可能來到,就放鬆了警惕。衛青率大軍急行軍六、七百里,趁著黑夜包圍了右賢王的營帳。這時,右賢王正在帳中擁著美妾,暢飲美酒,已有八九分醉意了。忽聽帳外殺聲震天,火光遍野,右賢王驚慌失措,忙把美妾抱上馬,帶了幾百壯騎,突出重圍,向北逃去。漢軍輕騎校尉郭成等領兵追趕數百里沒有追上,卻俘虜了右賢王的小王十餘人,男女一萬五千餘人,牲畜有幾百萬頭。漢軍大獲全勝,高奏凱歌,收兵回朝。
漢武帝接到戰報,喜出望外,派特使捧著印信,到軍中拜衛青為大將軍,加封食邑8700戶,所有將領歸他指揮。衛青的三個兒子都還在襁褓之中,也被漢武帝封為列侯。衛青非常謙虛,堅決推辭說:「微臣有幸待罪軍中,仰仗陛下的神靈,使得我軍獲得勝利,這全是將士們拚死奮戰的功勞。陛下已加封了我的食邑,我的兒子年紀尚幼,毫無功勞,陛下卻分割土地,封他們為侯。這樣是不能鼓勵將士奮力作戰的。他們三人怎敢接受封賞。」漢武帝隨後又封賞了隨從衛青作戰的公孫敖、韓說、公孫賀、李蔡、李朔、趙不虞、公孫戎奴、李沮、李息、豆如意等。
經過幾次打擊,匈奴依然猖撅。入代地,攻雁門,劫掠定襄(今內蒙古和林格爾)、上郡(今陝西綏德縣東南)。公元前 123年二月,漢武帝又命衛青攻打匈奴。公孫敖為中將軍,公孫賀為左將軍,趙信為前將軍,蘇建為右將軍,李廣為後將軍,李沮為強弩將軍,分領六路大軍,統歸大將軍衛青指揮,浩浩盪盪,從定襄出發,北進數百里,殲滅匈奴軍數千名。這次戰役中,衛青的外甥霍去病率 800精騎首次參戰,取得了殲敵兩千餘人的輝煌戰果。戰後全軍返回定襄休整,一個月後再次出塞,斬獲匈奴軍一萬多名。但是,右將軍蘇建和前將軍趙信與匈奴打了一場遭遇戰,漢軍死傷慘重,蘇建突圍逃回,趙信本是匈奴降將,兵敗後就又投降了匈奴。
在討論如何處置蘇建棄軍而逃的罪過時,有人建議將他斬首以建立大將軍的威嚴,有人認為蘇建是盡力而戰的,不應斬首。衛青認為自己身為皇親國戚,沒有必要再建立威嚴;自己本有權力可以處決部將,卻不敢擅殺。他要做一個人臣不敢專權的榜樣,於是把蘇建用囚車送回長安由皇帝處理。漢武帝赦免了蘇建的死罪,令其交納了贖金後貶為平民。
公元前 121年,西漢對匈奴的第二次大戰役開始,由霍去病指揮,結果使漢朝完全控制了河西地區,切斷了匈奴與羌人的聯系。
為了徹底擊潰匈奴主力,漢武帝集中全國的財力、物力,准備發動對匈奴的第三次大戰役。公元前 119年春,漢武帝召集諸將開會,商討進軍方略。他說:「匈奴單於採納趙信的建議,遠走沙漠以北,認為我們漢軍不能穿過沙漠,即使穿過,也不敢多作停留。這次我們要發起強大的攻勢,達到我們的目的。」於是挑選了十萬匹精壯的戰馬,由大將軍衛青、驃騎將軍霍去病各率精銳騎兵五萬人,分作東西兩路,遠征漠北。為解決糧草供應問題,漢武帝又動員了私人馬匹四萬多,步兵十餘萬人負責運輸糧草輜重,緊跟在大軍之後。
原計劃遠征大軍從定襄北上,由霍去病率驍勇善戰的將土專力對付匈奴單於。後來從俘獲的匈奴兵口中得知匈奴伊稚斜單於遠在東方,於是漢軍重新調整戰斗序列。漢武帝命霍去病從東方的代郡出塞,衛青從定襄出塞。
大將軍衛青麾下,強將濟濟。李廣為前將軍,公孫賀為左將軍,趙食其為右將軍,曹襄為後將軍。衛青考慮到前將軍李廣年紀已高、運氣又不好,就沒讓他擔任先鋒,而是與右將軍趙食其兩軍合並,從右翼進行包抄。衛青自己率左將軍公孫賀、後將軍曹襄從正面進兵,直插匈奴單於駐地。
趙信向伊稚斜單於建議:「漢軍不知道厲害,竟打算穿過沙漠。到時候,人困馬乏,我們以逸待勞,就可以俘虜他們。」於是下令所有的糧草輜重,再次向北轉移,而把精銳部隊埋伏在了沙漠北邊。
衛青大軍北行一千多里,跨過大沙漠,與嚴陣以待的匈奴軍遭遇了。衛青臨危不懼,命令部隊用武剛車(鐵甲兵車)迅速環繞成一個堅固的陣地,然後派出5000騎兵向敵陣沖擊。匈奴出動一萬多騎兵迎戰。雙方激戰在一起,非常慘烈。黃昏時分,忽然颳起暴風,塵土滾滾,沙礫撲面,頓時一片黑暗,兩方軍隊互相不能分辨。衛青乘機派出兩支生力軍,從左右兩翼迂迴到單於背後,包圍了單於的大營。伊稚斜單於發現漢軍數量如此眾多,而且人壯馬肥,士氣高昂,大為震動,知道無法取勝,就慌忙跨上馬,在數行精騎的保護下奮力突圍。向西北方向飛奔而去。
這時,夜幕已經降臨,戰場上雙方將士仍在喋血搏鬥,喊殺聲驚天動地。衛青得知伊稚斜單於已突圍逃走,馬上派出輕騎兵追擊。匈奴兵不見了單於,軍心大亂,四散逃命。衛青率大軍乘夜挺進。天亮時。漢軍已追出二百多里,雖然沒有找到單於的蹤跡,卻斬殺並俘虜匈奴官兵 19000多人。衛青大軍一直前進到真顏山趙信城(今蒙古烏蘭巴托市西),獲得了匈奴屯積的糧草,補充軍用。他們在此停留了一天.然後燒毀趙信城及剩餘的糧食。勝利班師。
霍去病率領的東路軍,北進兩千多里,與匈奴左賢王的軍隊遭遇。經過激戰,俘獲了匈奴三個小王以及將軍、相國、當戶、都尉等83入,消滅匈奴七萬多人。左賢王敗逃而去。
這次戰役,漢軍打垮了匈奴的主力,使匈奴元氣大傷。從此以後,匈奴逐漸向西北遷徙,出現了「漠南無王庭」,匈奴對漢朝的軍事威脅基本上解除了。
漢武帝為表彰衛青、霍去病的大功,特加封他們為大司馬,且霍去病與衛青待遇相同。
衛氏一門顯赫後,京城中有歌謠說:生男無喜,生女無怨,獨不見衛子夫霸天下。意思是說衛氏一門的顯貴全靠了衛皇後。其實不然,在兩漢時期,左右朝政的外戚大多是靠裙帶關系竅居高位的,而衛青、霍去病卻是出生入死,浴血奮戰,為國家做出了重大貢獻。正因為如此,即使後來衛皇後失寵,二人在朝廷的地位也絲毫未受影響。
家奴出身的衛青如今變成了貴極人臣的大將軍,朝中官員無不巴結奉承。這時,平陽公主寡居在家,要在列候中選擇丈夫,許多人都說大將軍衛青合適,平陽公主笑著說:他是我從前的下人,過去是我的隨從,怎麼能做我的丈夫呢?左右說:大將軍已今非昔比了,他現在是大將軍,姐姐是皇後,三個兒子也都封了候,富貴震天下,哪還有比他更配得上您的呢。漢武帝知道後,失笑道:當初我娶了他的姐姐,現在他又娶我的姐姐,這倒是很有意思。於是當即允婚。時遷事移,當年的僕人就這樣做了主人的丈夫。這樣一來,衛青與漢武帝親上加親,更受寵信。但衛青為人謙讓仁和,敬重賢才,從不以勢壓人。
後來,漢武帝對霍去病恩寵日盛,霍去病的聲望超過了他的舅舅衛青,過去奔走於大將軍門下的許多故舊,都轉到了霍去病門下。衛青門前頓顯冷落,可他不以為然,認為這也是人之常情,心甘情願地過著恬淡平靜的生活。
衛青率軍與匈奴作戰,屢立戰功,所得封邑總共有一萬六千三百戶。雖然戰功顯赫,權傾朝野,但從不結黨干預政事。他和霍去病不同,對士卒體恤較多,能與將士同甘苦,威信很高。最後衛青病死於公元前105年。
公元前 106年,大司馬大將軍衛青去世,漢武帝命人在自已的茂陵東邊特地為衛青修建了一座象廬山(匈奴境內的一座山)的墳墓,以象徵衛青一生的赫赫戰功。
西漢著名將領。河東平陽(今山西臨汾西南)人。衛青外甥。善騎射。 初為武帝侍中。 元朔六年 (前 123),隨大將軍衛青參加漠南之戰,以驃姚校尉率800輕騎遠離大軍數百里尋殲匈奴,斬獲2000餘人,戰績卓著,封冠軍侯。元狩二年(前121)三月,為驃騎將軍,率萬余騎兵出隴西郡(治狄道,今甘肅臨洮),轉戰六日,深入千餘里,斬獲近9000人。
公元前 121年春天,領數萬騎兵出北地郡(治馬領,今慶陽西北),迂迴至祁連山(今南山)、鱳得(今張掖西北)一帶,襲破匈奴渾邪王、休屠王兩部,斬獲3萬餘人(見河西之戰),以功益封5400戶。 自此恩寵有加,與大將軍衛青地位相等。秋, 以 果斷行動促使渾邪王率4萬人歸漢。元狩四年(前119) 春,率5萬騎為東路軍,由代郡(治代縣,今河北蔚縣東北)出塞2000餘里,重創匈奴左部,斬獲7萬餘人,封狼居胥山(約在今內蒙古克什克騰旗西北至阿巴嘎旗一帶,一說今蒙古烏蘭巴托東),臨瀚海(今內蒙古高原東北呼倫湖與貝爾湖,一說今俄羅斯貝加爾湖)而還。此戰與衛青西路作戰合璧而稱漠北大捷,是西漢王朝對匈奴作戰的豐碑(見漠北之戰)。與衛青同為大司馬。屬下校、尉以至吏卒亦多受封賞。一生以除邊患為己任,有「匈奴未滅,無以家為」(《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之壯言。
前後六次出擊匈奴,每戰皆勝,深得武帝信任。作戰勇猛,果敢深入。
(英雄不問出身)
霍去病出生在一個傳奇性的家庭。他是平陽公主府的女奴衛少兒與平陽縣小吏霍仲孺的結晶,這位小吏不敢承認自己跟公主的女奴私通,於是霍去病只能以私生子的身份降世。父親不敢承認的私生子、母親又是個女奴,看起來霍去病是永無出頭之日的。
然而奇跡降臨在這個家庭。
大約在霍去病剛滿周歲的時候,他的姨母衛子夫進入了漢武帝的後宮,並且很快被封為夫人,僅次於皇後。霍去病的舅舅衛長君、衛青也隨即晉為侍中。衛氏家族從此改變了命運。
——這時候恐怕沒有人想到被改變命運的不僅僅是衛青和霍去病,被改變命運的還有多年來漢匈之間的攻守易形。
漢武帝劉徹是中國歷史上武功頗盛的帝王,而當時的漢王朝,邊境不穩,時時遭受匈奴人的侵擾。作為游牧民族的匈奴,幾乎把農耕為生的漢朝當成了自己予取予求的庫房,燒殺擄掠無所不為。而面對這樣的局面,長城內的國家卻從秦以來就無力從根本上改變,勝利的時候極少,更多的時候只能寄希望於以和親以及大量的「陪嫁」財物買來暫時的相對平安。
雄才大略的漢武帝希望改變這樣的形勢,而他很快就在身邊找到了和自己有志一同的人,他就是衛子夫的弟弟衛青。
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衛青拜車騎將軍,和另三員將領各率一支軍隊出塞。在這一次出兵過程中,四路大軍出塞三路大敗,尤其離譜的是老將李廣竟然被匈奴所虜,好不容易才逃歸。反而是第一次出塞領兵的「騎奴」衛青,出上谷直搗龍城,斬敵七百,成為真正的「龍城飛將」。
衛青的軍事天才使漢武帝刮目相看,他從此屢屢出征,戰果累累。
(橫空出世)
在衛青建功立業的同時,霍去病也漸漸地長大了,在舅舅的影響下,他自幼精於騎射,雖然年少,卻不屑於象其它的王孫公子那樣呆在長安城裡放縱聲色享受長輩的蔭庇。他渴望殺敵立功的那一天。
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漢武帝再次籌劃了一場大規模的對匈反擊戰(即歷史上著名的漠南之戰)。未滿十八歲的霍去病主動請纓,武帝遂封他為驃姚校尉隨軍出征。
在戰場上,霍去病再三請戰,衛青便給了他八百騎兵。霍去病憑著一腔血氣驍勇,率領著自己的第一批士卒,在茫茫大漠里賓士數百里尋找敵人蹤跡,結果他獨創的「長途奔襲」遭遇戰首戰告捷,斬敵二千餘人,匈奴單於的兩個叔父一個斃命一個被活捉。而霍去病的八百騎兵則全身而返。大喜過望的漢武帝立即將他封為「冠軍侯」,贊嘆他的勇冠三軍。
霍去病的首戰,以這樣奪目的戰果,向世人宣告,漢家最耀眼的一代名將橫空出世了。
(戰神無敵)
漢武帝對霍去病的用兵天份嘖嘖稱奇,也許是為了再試探一次霍去病的天賦和勇氣,元狩二年(公元前121)的春天,漢武帝任命霍去病為驃騎將軍,讓他獨自率領精兵一萬出征匈奴。這就是河西大戰。
19歲的統帥霍去病不孚眾望,在千里大漠中閃電奔襲,打了一場漂亮的大迂迴戰。六天中他轉戰匈奴五部落,一路猛進,並且在皋蘭山與匈奴盧侯、折蘭王打了一場硬碰硬的生死戰。
在這場戰斗中,霍去病和他的部下迎戰以逸待勞的匈奴軍隊,完完全全是以從上到下都視死如歸的決心奮勇拼殺。
最終,霍去病取得了酷烈的勝利,一萬精兵僅有三千人回師長安。而匈奴更是損失慘重——盧侯王和折蘭王都死於戰陣,渾邪王子及相國、都尉做了俘虜,斬敵八千九百六十,匈奴休屠祭天金人也成了漢軍的戰利品。
在這一場血與火的對戰之後,漢王朝中再也沒有人質疑少年霍去病的統軍能力,他成為漢軍中的一代軍人楷模、尚武精神的化身。
同年夏天,漢武帝決定乘勝追擊,展開收復河西之戰。
此戰,霍去病成為漢軍的統帥,而多年的老將李廣等人只作為他的策應部隊。
令人哭笑不得的是,配合作戰的公孫敖等常跑大漠的「老馬」還不如兩年前的長安公子霍去病,居然在大漠中迷了路,沒有起到應有的助攻作用。而老將李廣所部則被匈奴左賢王包圍。
霍去病遂再次孤軍深入,並再次大勝。
就在祁連山,霍去病所部斬敵三萬餘人,俘虜匈奴王爺五人以及匈奴大小瘀氏、匈奴王子五十九人、相國將軍當戶都尉共計六十三人。
經此一役,匈奴不得不退到焉支山北,漢王朝收復了河西平原。曾經在漢王朝頭上為所欲為、使漢朝人家破人亡無數的匈奴終於也唱出了哀歌:「亡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燕支山,使我婦女無顏色。」
從此,漢軍軍威大振,而十九歲的霍去病更成了令匈奴人聞風喪膽的戰神。
真正使霍去病有如天神的事情是「河西受降」,發生的時間在秋天。
兩場河西大戰後,匈奴單於想狠狠地處理在敗陣的渾邪王,消息走漏後渾邪王和休屠王便想要投降漢朝。
漢武帝不知匈奴二王投降的真假,遂派霍去病前往黃河邊受降。
當霍去病率部度過黃河的時候,果然匈奴降部中發生了嘩變。面對這樣的情形,霍去病竟然只帶著數名親兵就親自沖進了匈奴營中,直面渾邪王,下令他誅殺嘩變士卒。
我們永遠也猜想不出此時的渾邪王心裡都在想些什麼。那一刻他完全有機會把霍去病扣為人質或殺之報仇,只要他這樣做了,單於不但不會殺他反而要獎賞他。然而最終渾邪王放棄了,這名敢於孤身犯險不懼生死的少年的氣勢鎮住了他。
霍去病的氣勢不但鎮住了渾邪王,同時也鎮住了四萬多名匈奴人,他們最終沒有將嘩變繼續擴大。
河西受降順利結束,而今天的我們卻只能用景仰的心努力想像,那個局勢迷離危機四伏的時候,那位十九歲的少年是怎樣站在敵人的營帳里,僅僅用一個表情一個手勢就將帳外四萬兵卒、八千亂兵制服的。
漢王朝的版圖上,從此多了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四郡。河西走廊正式並入漢王朝。
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面對外虜的受降,不但為飽受匈奴侵擾之苦百年的漢朝人揚眉吐氣,更從此使漢朝人有了身為強者的信心。
(封狼居胥)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為了徹底消滅匈奴主力,漢武帝發起了規模空前的「漠北大戰」。
這時的霍去病,已經毫無爭議地成為了漢軍的王牌。漢武帝對霍去病的能力無比信任,在這場戰爭的事前策劃中,原本安排了霍去病打單於,結果由於情報錯誤,這個對局變成了衛青的,霍去病沒能遇上他最渴望的對手,而是碰上了左賢王部。
然而這場大戰完全可以算是霍去病的巔峰之作。
在深入漠此尋找匈奴主力的過程中,霍去病率部奔襲兩千多里,以一萬五千的損失數量,殲敵七萬多人,俘虜匈奴王爺三人,以及將軍相國當戶都尉八十三人。大約是渴望碰上匈奴單於,「獨孤求敗」的霍去病一路追殺,來到了今蒙古肯特山一帶。
就在這里,霍去病暫作停頓,率大軍進行了祭天地的典禮——祭天封禮於狼居胥山舉行,祭地禪禮於姑衍山舉行。這是一個儀式,也是一種決心。
封狼居胥之後,霍去病繼續率軍深入追擊匈奴,一直打到翰海(今俄羅斯貝爾加湖),方才回兵。
從長安出發,一直奔襲至貝爾加湖,在一個幾乎完全陌生的環境里沿路大勝,這是怎樣的成就!
經此一役,「匈奴遠遁,漠南無王庭」。
霍去病和他的「封狼居胥」,從此成為中國歷代兵家人生的最高追求,終生奮斗的夢想。
而這一年的霍去病,年僅二十二歲。
(縱死猶聞俠骨香)
在完成了這樣不世的功勛之後,霍去病也登上了他人生的頂峰:大司馬驃騎將軍。
然而僅僅過了兩年,元狩六年(公元前117),24歲的驃騎將軍霍去病就去世了。
漢武帝對霍去病的死非常悲傷。他調來鐵甲軍,列成陣沿長安一直排到茂陵霍去病墓地。他還下令將霍去病的墳墓修成祁連山的模樣,彰顯他力克匈奴的奇功。
霍去病謚封景桓侯。
霍去病生為奴子,長於綺羅,卻從來不曾沉溺於富貴豪華,他將國家安危和建功立業放在一切之前。
漢武帝曾經為霍去病修建過一座豪華的府第,霍去病卻拒絕收下,說:「匈奴未滅,何以家為?」這短短的八個字,因為出自霍去病之口而言之有物、震撼人心,刻在歷朝歷代保家衛國將士們的心裡。
霍去病少言多行,從不說空話。漢武帝曾經想親自教他孫吳兵法,他回答道:「打仗應該隨機應變,而且時勢變易,古代的兵法已不合適了。」
霍仲孺當初不願做胎中霍去病的父親,衛少兒也就從來不曾告訴過他自己的身世。當他立下不世功勛之後,他終於知道了前因後果。就在他成為驃騎將軍之後,他來到了平陽(山西臨汾),向當年拋棄了自己的父親霍仲孺下跪道:「去病早先不知道自己是大人之子,沒有盡孝。」霍仲孺愧不敢應,回答說:「老臣得托將軍,此天力也。」隨後,霍去病為從未盡過一天父親之責的霍仲孺置辦田宅,並將後母之子霍光帶到長安栽培成材。
少年將軍霍去病並不是完人,他曾經射殺李敢,也曾經御下嚴峻。然而再嚴峻他仍然是軍神,所有的士兵都嚮往成為他的部下,跟隨他殺敵立功。他一生四次領兵正式出擊匈奴,都以大勝回師,滅敵十一萬,降敵四萬,開疆拓土,戰功比他的舅舅衛青還要壯觀。
對於整部世界軍事史和中國史來說,霍去病是彪炳千秋的傳奇。
千載之後,世人仍然遙想少年大將霍去病的絕世風采,為他的精神和智勇而傾倒,為他那不戀奢華保家衛國的壯志而熱血沸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