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開車門造成交通事故。(急急急急)
應該沒什麼事的,如有事,最好報警
B. 因開車門引發的交通事故。誰的責任大
你好,交通事故由交警作出事故責任認定,由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對經過勘驗、檢查現場的交通事故應當在勘查現場之日起10日內製作交通事故認定書。對需要進行檢驗、鑒定的,應當在檢驗、鑒定結果確定之日起5日內製作交通事故認定書、通知當事人領取扣留的事故車輛、機動車行駛證以及扣押的物品。對事故認定書不服的,可以在接到事故認定書之日起三日內為向上級交警部門申請復核。
C. 開車門引發交通事故違反安全法哪條
開車門引發交通事故違反了道路交通安全法實施條例里的規定,其規定了乘車人在開關車門不得妨礙其他車輛和行人通行。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實施條例》第七十七條乘坐機動車應當遵守下列規定:
1、不得在機動車道上攔乘機動車;
2、在機動車道上不得從機動車左側上下車;
3、開關車門不得妨礙其他車輛和行人通行;
4、機動車行駛中,不得干擾駕駛,不得將身體任何部分伸出車外,不得跳車;
5、乘坐兩輪摩托車應當正向騎坐。
(3)開車門導致交通事故制服男子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實施條例》第八十六條機動車與機動車、機動車與非機動車在道路上發生未造成人身傷亡的交通事故,當事人對事實及成因無爭議的,在記錄交通事故的時間、地點、對方當事人的姓名和聯系方式、機動車牌號、駕駛證號、保險憑證號、碰撞部位,並共同簽名後,撤離現場,自行協商損害賠償事宜。當事人對交通事故事實及成因有爭議的,應當迅速報警。
第八十七條非機動車與非機動車或者行人在道路上發生交通事故,未造成人身傷亡,且基本事實及成因清楚的,當事人應當先撤離現場,再自行協商處理損害賠償事宜。當事人對交通事故事實及成因有爭議的,應當迅速報警。
D. 乘客開門導致的交通事故
乘客開車門交通事故責任還是由駕駛人承擔。因為駕駛人負有觀察周邊情況,提醒乘客下車注意的責任。根據交通事故責任劃分標准,以下十六種情形通常將被確定為全部責任: 1、追尾碰撞前車的; 2、變更車道發生事故的; 3、倒車、溜後發生交通事故的; 4、從路外或非機動車道駛入機動車道發生碰刮的; 5、綠燈放行或沒有信號燈控制的路口轉彎車未讓直行車的; 6、進入環行路口的車未讓駛出或在環行路口內行駛的車輛的; 7、跨越道路中心實線或者隔離實線發生事故的; 8、逆向行駛的; 9、右側超車發生交通事故的; 10、超越前方正常掉頭、左轉彎、超車的車輛時發生碰刮的; 11、沖紅燈發生交通事故的; 12、有禁止掉頭標志、標線的地方以及在人行橫道、橋梁、陡坡、隧道掉頭發生交通事故的; 13、碰撞依法可以暫停、停放的車輛的; 14、開關車門造成交通事故的; 15、機動車進出停車場或停車泊位時與正常行駛的車輛發生事故的; 16、單方發生交通事故。
E. 開車門導致交通事故是誰的責任
甲乙丙都有責任,但是乙是受害方,甲和丙都需要負責任和賠償
F. 因開車門引發的交通事故。誰的責任大
如果是司機開車門引發交通事故,司機負全責,如果是乘車人開的車門,司機也要負主責。
G. 開車門引發交通事故致人死亡,責任算誰的
開車門一方全責。
開車門一方的駕駛員有義務提醒車上乘客下車注意觀察後方,而乘客有義務觀察後方情況。所以基本上是駕駛員和乘客負同等責任,但開車門一方整體是全責,承保其車輛保險的保險公司需要承擔全責的賠償責任。保險不足以賠償的部分,由駕駛員和開門的乘客承擔連帶賠償責任,一方全部賠償後,可以找另一方追償一半的賠償款。
比如對方損失是100萬,車輛交強險12萬全部用盡,商業三者險只有50萬,保險共賠償62萬,餘38萬,駕駛員或開門的乘客都可有義務全額賠付38萬。如果駕駛員賠償了全部的38萬,可以找開門乘客追償19萬。反之亦然。
H. 乘客開車門撞人造成交通事故,車主的責任
1、電動車駕駛人員是否應該承擔部分責任?
答:從法律層面看,電動車駕駛人員無責。
電動車能否搭載成人,沒有統一的規定,由各地自行制定管理辦法。即使當地規定不能搭載成人,電動車的行為要受到處罰,但此行為是事故責任認定沒有關系。
2、傷者要求我負責其一日三餐,是否合理?
答:這個問題無所謂是否合理(站在不同的立場,會得出不同的結論)。
此問題顯然屬於民事賠償范疇,民事賠償的解決途徑,只能是當事人協商,只要能達成一致,怎麼賠償都行,任何人和機構都不能幹涉,即使是交管部門也只有調節權,沒有強制權。
3、副駕駛上開車門的人應負擔的責任是?
答:這要樓主和那個人協商了。
4、我買了交強險和第三責任險,保險公司應支付傷者多少項目的賠償?
答:交強險只賠償對方的醫葯費和財產損失。
醫葯費賠償不超過1萬元;財產賠償不超過2000元。
至於第三者險,要看樓主的投保情況,只要不超過限額。
5、損失計算方式?
答:損失是不是算出來的,是實際發生的,沒有計算方式。
對方治療花了多少錢,對方修車花了多少錢,……就是損失多少。
這也不是對方自己說說的,要有收據、發票作為依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