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制服知識 > 制服改革不好看

制服改革不好看

發布時間:2021-06-14 07:06:33

Ⅰ 「所有的改革最終能不能成功,還是決定於政治體制的改革」

警告一 國民收入分配要使所有的人都得益 我們是社會主義國家,國民收入分配要使所有的人都得益,沒有太富的人,也沒有太窮的人,所以日子普遍好過。(《爭取整個中華民族的大團結》1986年P161~162) 警告二 如果搞兩極分化,中國就會發生鬧革命的問題 共同致富,我們從改革一開始就講,將來總有一天要成為中心課題。社會主義不是少數人富起來、大多數人窮,不是那個樣子。社會主義最大的優越性就是共同富裕,這是體現社會主義本質的一個東西。如果搞兩極分化,情況就不同了,民族矛盾、區域間矛盾、階級矛盾都會發展,相應地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也會發展,就可能出亂子。(《善於利用時機解決發展問題》1990年P364) 如果搞資本主義,可能有少數人富裕起來,但大量的人會長期處於貧困狀態,中國就會發生鬧革命的問題。(《吸取歷史經驗,防止錯誤傾向》1987年P229) 警告三 如果改革導致兩極分化,改革就算失敗了 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不同的特點就是共同富裕,不搞兩極分化。(《搞資產階級自由化就是走資本主義道路》1985年P123) 如果導致兩極分化,改革就算失敗了。(《改革是中國發展生產力的必由之路》1985年P139) 現在我們搞四個現代化,是搞社會主義的四個現代化,不是搞別的現代化。……社會主義的目的就是要全國人民共同富裕,不是兩極分化。如果我們的政策導致兩極分化,我們就失敗了;如果產生了什麼新的資產階級,那我們就真是走了邪路了。我們提倡一部分地區先富裕起來,是為了激勵和帶動其他地區也富裕起來。……提倡人民中有一部分人先富裕起來,也是同樣的道理。(《一靠理想二靠紀律才能團結起來》1985年P110~111) 警告四 20世紀末,就應突出解決兩極分化的問題 走社會主義道路,就是要逐步實現共同富裕。共同富裕的構想是這樣提出的:一部分地區有條件先發展起來,一部分地區發展慢點,先發展起來的地區帶動後發展的地區,最終達到共同富裕。如果富的愈來愈富,窮的愈來愈窮,兩極分化就會產生,而社會主義制度就應該而且能夠避免兩極分化。……什麼時候突出地提出和解決這個問題,在什麼基礎上提出和解決這個問題,要研究。可以設想,在本世紀末達到小康水平的時候,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決這個問題。(《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談話要點》1992年P373~374) 警告五 城市搞得再漂亮,沒有農村這一穩定的基礎是不行的 中國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住在農村,中國穩定不穩定首先要看這百分之八十穩定不穩定。城市搞得再漂亮,沒有農村這一穩定的基礎是不行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1984年P65) 對內經濟搞活,首先從農村著手。中國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在農村。中國社會是不是安定,中國經濟能不能發展,首先要看農村能不能發展,農民生活是不是好起來。翻兩番,很重要的是這百分之八十的人口能不能達到。(《我們的宏偉目標和根本政策》1984年P77~78) 警告六 思想文化教育衛生部門,都要以社會效益為一切活動的唯一準則 這種「一切向錢看」、把精神產品商品化的傾向,在精神生產的其他方面也有表現。(《黨在組織戰線和思想戰線上的迫切任務》1983年P43) 思想文化教育衛生部門,都要以社會效益為一切活動的唯一準則,它們所屬的企業也要以社會效益為最高准則。(《在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大會上的講話》1985年P145) 警告七 如果教育問題解決不好,就會誤大事,應要負歷史責任 我們多次說過,我國的經濟,到建國一百周年時,可能接近發達國家的水平。我們這樣說,根據之一,就是在這段時間里,我們完全有能力把教育搞上去,提高我國的科學技術水平,培養出數以億計的各級各類人才。我們國家,國力的強弱,經濟發展後勁的大小,越來越取決於勞動者的素質,取決於知識分子的數量和質量。一個十億人口的大國,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資源的巨大優勢是任何國家比不了的。有了人才優勢,再加上先進的社會主義制度,我們的目標就有把握達到。……中央提出要以極大的努力抓教育,並且從中小學抓起,這是有戰略眼光的一著。如果現在不向全黨提出這樣的任務,就會誤大事,就要負歷史責任。 ……還有相當一部分同志,包括一些高級幹部,對於發展和改革教育的必要性,認識不足,缺乏緊迫感,或者口頭上承認教育重要,到了解決實際問題時又變是不那麼重要了。……忽視教育的領導者,是缺乏遠見的、不成熟的領導者,就領導不了現代化建設。 各級黨委和政府,對教育工作不僅要抓,並且要抓緊、抓好,嚴格要求,少講空話,多干實事。(《把教育工作認真抓起來》1985年P120~121) 警告八 中國要出問題,還是出在共產黨內部 中國要出問題,還是出在共產黨內部。(《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談話要點》1992年P380) 警告九 所有的改革最終能不能成功,還是決定於政治體制的改革 不搞政治體制改革不能適應形勢。改革,應該包括政治體制改革,而且應該把它作為改革向前推進的一個標志。(《在聽取經濟情況匯報時的談話》1986年P160) 政治體制改革同經濟體制改革應該相互依賴,相互配合。只搞經濟體制改革,不搞政治體制改革,經濟體制改革也搞不通,因為首先遇到人的障礙。事情要人來做,你提倡放權,他那裡收權,你有什麼辦法?從這個角度來講,我們所有的改革最終能不能成功,還是決定於政治體制的改革。(《在全體人民中樹立法制觀念》1986年P164) 要得到發展,必須堅持對外開放、對內改革,包括上層建築領域的政治體制的改革。(《加強四項基本原則教育,堅持改革開放政策》1987年P202) 警告十 政治體制改革會觸及許多人的利益,會遇到很多障礙 我們提出改革時,就包括政治體制改革。現在經濟體制改革每前進一步,都深深感到政治體制改革的必要性。不改革政治體制,就不能保障經濟體制改革的成果,不能使經濟體制改革繼續前進,就會阻礙生產力的發展,障礙四個現代化的實現。 ……政治體制改革……觸及許多人的利益,會遇到很多的障礙。 ……要通過改革,處理好法治和人治的關系,處理好黨和政府的關系。 不搞政治體制改革,經濟體制改革難於貫徹。(《關於政治體制改革》1986年P176~177) 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包括經濟體制改革,政治體制改革和相應的其他各個領域的改革。 …… 政治體制改革的每一個措施都涉及到千千萬萬的人,主要是涉及廣大幹部,不僅是我們一批老人。

Ⅱ 為什麼中國教育制度還不改革

怎麼改?你能改變家長的思維,讓他們鼓勵孩子追求自我,不要沉浸學習?不要努力學習?
如果有一天中國普遍家長對放學的孩子說:我的寶貝,你回來啦,學校過的快樂嗎?
孩子:謝謝媽媽,我過的很快樂,雖然我聽不懂那個老師逼逼的什麼。
媽媽:哦,我的寶貝,別管那個,你快樂就好,看看鄰居那個愚蠢的一家,他們竟然為孩子報了補習班,該死,多麼瘋狂的人,我親愛的寶貝,我是不會像他們這樣的對你的。我愛你😘
孩子:謝謝媽媽,我就知道你最懂我了。
如果有一天這樣的對話出現在大部分家庭里,那麼就證明教育改革成功了。
但事實上,這是西方的對話模式,而中國的對話模式是:
媽媽:回來啦,今天學的怎麼樣?你聽老師的話了嗎?老師布置的作業做了嗎?知道嗎?今天老師打電話告訴我,你只考了60分!60分!你知道我多麼心痛嗎?我一把屎一把尿把你喂大,你就這么對我,以下開始道德綁架,吧啦吧啦扒拉扒拉————
孩子:…………不是的,媽,你看我今天得到了一個玩具——
媽媽:夠了,你這個星期不要去玩了,這是我周末給你上的補習班,這是語數英物理化的補習班,還有這些該死的人際交往與自信,哲學,社會科學,實踐學,思想道德學,什麼鬼東西,一些沒有用處的東西,竟然也要我去報,還不如讓你多學幾門才藝,這是舞蹈藝術,你放假就不要去玩了,知道嗎?你是全班好成績同學,是老師眼裡的希望,不要和那些差生玩,你要為校爭光,為我爭光,讓我有面子!這就是你該做的,知道嗎?
孩子:我能拒絕嗎?我很累!
媽媽:什麼,老子我都沒喊累,你累什麼,你這么不能吃苦嗎?我以前是怎麼過來的—,巴拉巴拉巴拉巴拉巴拉巴拉——
好了!就這樣,聽我的,准沒錯。
這就是日常用過家長和孩子的對話模式。
話說這要怎麼改革?
恐怕這些專家在說夢話吧,改革從本質上就是改變觀念,觀念沒變,你改什麼,改空氣嗎?
以下是學校老師的對話,充滿功利的對話總是出現在老師口中。
老師:某某同學,你乾的不錯,為我們學校爭光了,為老師爭光了。
實際上,老師心想的是【多好啊,在我高壓的模式一下,終於培養了幾個優秀的學生,我的工資又漲了,下次在開個培訓班,這樣就有更多的錢了。不錯。】

Ⅲ 政治體制改革為什麼會滯後

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在經濟體制改革的同時,政治體制改革也就逐漸地被提上日程,並引起人們廣泛的關注。人們都希望政治體制改革能夠進展得快一些,最好能走在經濟改革的前面,至少也能和經濟改革同步進行。
那麼,人們為什麼會如此關注政治體制改革呢?一般地說,促使人們關心政治體制改革的大約有如下的一些因素:第一,對經濟改革和經濟發展的關懷。生活本身的經驗告訴人們,好的政治體制是經濟改革和經濟發展的保障,而不好的政治體制則會成為經濟改革和經濟發展的障礙。因此,要想使生活不斷地得到改善,就要通過經濟改革促進經濟發展,而要想使經濟改革和經濟發展順利地進行,就要有一個與之相適應的好的政治體制。第二,對整個國家的政治狀況的不滿。人們通過橫向的比較(主要是知識分子)會感覺到我們的政治體制在結構、制度、程序、運行機制方面不完善、不理想。為了追求更理想的政治體制而產生政治體制改革的要求。第三,對社會生活失序狀態的不滿。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會利益關系的變化,社會生活秩序正在經歷著一個深刻的轉變,原有的秩序逐漸地瓦解,而新的秩序還沒有很好地建立起來,從而產生了社會生活的失序狀況。而在這種失序中最為嚴重的就是政治腐敗。為了改變這種狀況,人們便寄希望於政治體制改革。第四,對自己的政治地位和政治權利的狀況不滿。隨著人們生活水平和教育水平的提高,以及人們眼界的開闊,人們對自己的政治地位和應該享有的政治權利便會提出更高的要
求。因而人們就會深感現有的政治體制的不理想、不完善,要求進行政治體制改革。第五,對某種具體的不良政治遭遇的感受。在平時的政治生活中由於政治體制的不完善以及政治腐敗等原因,往往使人們遭遇到一些不公正的甚至是傷害性、災難性的對待。當人們在反思這些遭遇時便會產生政治體制改革的要求,等等。正是這樣的一些因素才會把人們引向對政治體制改革的關心和期望。但是,當人們開始關注政治體制改革的時候,人們便會陷入矛盾之中:這就是人們對於政治體制改革的這種願望和政治體制改革在實踐中嚴重滯後之間的矛盾。這種矛盾就說明,政治體制改革是一個十分復雜的工程,單單有願望是不夠的。要想使政治體制改革真正能夠向前發展,不能靠願望,而要靠動力。因此,探討政治體制改革的動力問題乃是弄清楚政治體制改革滯後的原因、尋找推動政治體制改革發展的契機的根本性問題。
政治體制改革的動力究竟來自何處?從道理上來說,政治體制改革的動力首先應該來自廣大的人民群眾改變政治存在的要求。其次是來自經濟改革和經濟發展的要求。但從現實生活來看,則情況要復雜得多。為此,我們就需要了解政治體制改革實現的特點。由於我們的起點是全能主義的政治體制,因此,政治體制改革的動力不論來自何方,最後都必須經過黨和政府自上而下地採取一系列放鬆政治控制或改變政治控制的重大的措施,才能真正實現。而放鬆和改變政治控制,則具有很大的風險性。我們知道,一種政治體制就是一種政治控制體系,政治控制體系要想正常地運轉,必須在控制主體和被控制對象之間保持一種動態的平衡。而政治體制改革之所以要在某種程度上放鬆控制,其目的就是要通過放鬆控制所形成的局部的不平衡來建立適應新體制需要的新的動態平衡。如果由放鬆控制所引起的局部不平衡沒有建立起新的動態平衡而是造成整體性的動態平衡的破壞,那麼就會產生政治動亂甚至會使原有的政治結構發生解體。這對於當權者來說是災難性的。因此,即使是具有改革理想和抱負的領導者也不會願意去冒這種風險。其次,政治體制改革也會與各級領導層的既得利益發生矛盾。政治體制改革意味著政治權力的大調整,或
者叫做政治權力的再分配。與此密切相聯系的是掌握權力的各個機構的利益的再分配。作為各級當權者來說,原有的政治體制是同他們所掌握的一定的權力和利益聯系在一起的。權力本身就是利益而且是更大的利益。政治體制改革總是向著放鬆控制因而是減少權力的方向轉變,因而就不可避免地使當權者喪失權力和利益。而上述的風險性本身也是一種重大的利益風險。因此,對於那些具有改革抱負的領導者來說,改革的實現最好是能形成這樣一種局面:它們一方面會使領導層感到風險很小,另一方面又不會損害他們的既得利益。但是實際上這種理想的狀況幾乎是不存在的。在現實中政治改革從來就是有風險的,而且是會損害領導層的既得利益的。因此,政治改革對於各級領導層來說,從來都具有被迫性。面對政治體制改革,各級當權者往往既不敢於也不願輕易地進行政治體制改革。在這種情況下要求各級當權者自覺自願地、積極主動地進行政治體制改革是不現實的。正因為上面這兩種原因,便造成各級當權者對政治體制改革缺乏動力的狀況。但是另一方面各種政治體制改革又必須通過各級當權者才能實現。因此,政治體制改革的動力便只能來自外部的壓力了。也就是說,政治體制改革往往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實現的:即如果不改革,則會冒更大?姆縵蘸蛻ナЦ?蟮睦?媯?庋?凇傲膠ο噯ㄈ∑淝帷鋇男問浦?攏?母銼閿鋅贍鼙黃鵲厥迪幀R虼宋頤薔托枰?芯空庵幀傲膠ο噯ㄈ∑淝帷鋇那榭鋈綰尾嘔岱⑸?渴鞘裁囪?男問坪土α坎嘔嵬貧?庵智榭齜⑸?/P>
在了解了政治體制改革發展的特點之後,我們就要研究政治體制改革的兩種可能的動力會如何造成改革的形勢。如上所述,政治體制改革的直接動力應該來自人民群眾對改變政治存在的要求,即人民群眾對政治存在的不滿。政治體制對每個個人來說,是人們生活於其中的政治環境,從而也就關繫到人們的政治存在的問題。所謂政治存在是指人們的政治要求與政治環境之間的關系問題。如果政治環境不能滿足人們的政治要求,人們就會對自己的政治存在產生不滿,這樣就會生長出改變政治環境的要求。這就是來自人民群眾的政治體制改革的動力。但是,在一般情況下,由於習慣勢力等等的影響,人民群眾在和平發展的時期對於政治存在很少提出異議,即使產生不滿,也很難表現為明確的改變政治體制的要求。只有當經濟發展到一定的高度,人們的生活有了較大的改善的時候,人們的注意力才會逐漸轉移到政治存在上來。那時人們就會對政治存在提出更高的要求,從而轉化成為改革政治體制的動力。所以,在和平發展時期,人們的政治改革的要求是要等到經濟發展到一定的階段之後才能提到日程上來的。這就決定了來自人民群眾的要求政治體制改革的直接的動力是很不容易成長起來的。完全指望這方面的動力的成長,政治體制
改革恐怕就要被推到遙遠的將來去了。因此,要想使這種要求變成真正的動力而造成改革的形勢,則是一個非常曲折、艱難而且需要長期醞釀的過程。
那麼,在來自人民群眾的改革要求還沒有真正變成動力的時期內,政治體制改革會不會發展和怎樣發展呢?實際上,在現實生活中,推動政治體制改革的往往是靠一種間接的力量來實現的。這種間接的力量就是經濟發展和經濟改革的力量。因此,我們就應該很好地研究經濟改革和經濟發展是如何推動政治體制改革的。在現實的過程中經濟改革和經濟發展對於政治體制是從反面提出問題的,它們對政治體制所發出的信息就是「不改革不行」。換句話說,經濟生活中的力量是通過危機的方式來推動的政治體制改革的。具體地說,因為經濟體制和政治體制之間是有著密切聯系的。政治體制構成經濟體制改革和發展的外部環境。經濟改革和經濟發展每前進一步,都必然要受到原有的政治體制的阻礙。這樣,經濟改革和經濟發展的每前進一步,都會不同程度地提出政治體制改革的要求。從而對政治體制改革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這樣從經濟改革和經濟發展中就會不斷地生長出政治體制改革的動力來。這種動力雖然是間接的,但又是及其巨大的,往往是政治力量所無法抗拒的。也就是說,實際的情況是,當經濟改革和經濟發展遇到政治體制的阻礙時,就會產生經濟生活的不同程度的破壞。而經濟生活破壞所造成的社會後果是任何一個政
府都不能不正視、不能不下大力氣解決的問題。這就促使政府必須下決心來改變阻礙經濟改革和經濟發展的原有政治體制的某些方面。從而使政治體制的改革得到不同程度的推進。這是目前在現實生活中能夠推進政治體制改革的主要的途徑。因此,如何藉助於經濟改革和經濟發展的力量來推動政治體制改革,就成為一件具有十分重要意義的事情。在目前,當來自人民群眾的改革動力還沒有成長起來的時候,研究政治體制改革的重點就應該放在探索經濟改革和經濟發展在不同的時期將會如何具體地提出政治體制改革的各種要求?而當這種要求遇到原有政治體制的阻礙時,又會引起什麼樣的社會後果?這種社會後果又會怎樣地影響領導者的決策選擇?當領導者做出有關政治體制改革的某些選擇後,在執行的過程中又如何克服來自各方面的阻力?等等。這就要求我們把經濟發展、經濟改革與政治體制改革密切地結合在一起,作為一個整體來考慮。
另一方面,由於經濟發展、經濟改革對政治體制改革要求是從反面提出的,因此,政治體制改革同經濟改革和經濟發展相比,就不可避免地具有一定的滯後性。從這方面說,要求同步是不可能的。但是人們似乎總是不明白這個道理,總是想要求政治體制改革與經濟體制改革同步進行。如果要滿足這一要求,就必須找到一種在經濟生活之外的推動政治體制改革的強大的動力。但是至少在當下的現實生活中我們還找不到這種動力。有人認為知識分子可以成為這種動力。不錯,知識分子的確對政治體制改革十分關注,並經常提出強烈的要求。因此,他們無疑是推動政治體制改革的一支重要的力量。但是,由於他們的人數較少,又不掌握權力,因此,他們的實際作用是很有限的,還不足以成為推動政治體制改革的強大的力量。也有人認為,最高領導層對政治體制改革的理想和願望可以成為這種動力。不錯,我們國家的最高領導層對於政治體制改革的確有很強烈的理想和願望。這種理想和願望當然是推動政治體制改革的強大的力量。特別是漸進改革的特點就是自上而下地進行的,因此,這種推動便更加重要。但是,我們的最高領導層的決策不可能僅僅從理想和願望出發,更重要的是要從現實出發。現實的政治穩定的大局,現實的權力
和利益的再分配狀況,都是他們不能不優先考慮的。在這種情況下,理想和願望便只能服從於現實的需要。所以,實際的情況仍然如上所述,最高領導層一般只能在經濟生活遭到不同程度破壞的強大壓力下,才能下決心進行政治體制的改革。仍然只是在來自經濟生活的強大壓力的對比之下,在兩害相權取其輕的選擇之下,才能把政治體制改革一定程度地提到日程上來。這就是生活的現實。還有人認為,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會成為一種巨大的外部推動力,足以使政治體制改革大大地向前發展,從而改變其滯後的狀況。不錯,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確可以成為推動政治體制改革的重要因素,因為我們與世界貿易組織談判所達成的協議條款中絕大部分都是針對政府的管制權力的。因而,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一定會使我國的政府管制的改革成為一項硬任務。但是政府管制的改革還只是政治體制改革的較淺的層次,而且其過程本身也正是表現經濟要求推動政治體制改革的特點,也就是說正好是滯後的表現。
綜上所述,在漸進式的改革模式中的一定階段之內,政治體制改革滯後於經濟發展和經濟改革,是人們不願意看到,但又不得不面對的問題。由於它在改革發展的一定階段內具有不可避免性,因此也可以說具有一定的規律性。因此,在這個問題上,就應該適應著這個規律去考慮問題,而不應該提出一些不切實際的要求。當然,我們也應看到,政治體制改革的滯後只是我國政治發展過程中一定階段上的特點,並不是全部過程的特點。當政治發展進展到新的階段時,推動政治體制改革的動力的狀況將會發生重大的變化。那時,政治體制改革將完全擺脫滯後的狀況,而成為社會發展的火車頭。所以,目前要想推動政治體制改革,最主要的就是首先促進經濟的發展和經濟的改革。在此基礎上探討如何從經濟改革中來不斷地提出政治體制改革的問題,並以輿論的力量配合之。另一方面,作為政治體制改革的直接動力的人民群眾的力量如何成長的問題,也是一個根本性的問題,它關繫到如何使政治發展進入到新階段的問題,因此需要深入地進行研究。通過研究,弄清在經濟發展到什麼樣的程度時會使人們對自己的政治存在給予更大的關心?與此相關還需要一些什麼樣的條件?如何從輿論上加以配合?在人們已經對自己的政治存在感到不
把上述認識落實到改革的實踐中來,便引出了關於如何確定政治體制改革的目標的問題。由於政治體制改革從本質上說是一種博弈,即要求改革的力量與舊體制之間的博弈。因此改革的目標便應該根據博弈雙方力量的對比的狀況來確定。當政治體制改革的力量與舊體制的力量勢均力敵甚或超過舊體制的力量的時候,就意味著在現實生活為我們提供了比較充分的改革動力。這樣,改革的任務便可以提到實踐的日程上來了。如果是改革的力量相對於舊體制來說雖然還比較弱,但經過一定時期的努力可以使改革的力量壯大到足以克服舊體制的地步。這樣,改革的任務則不能立即提上日程,而是需要等待條件成熟之後才能提上日程。所以,在政治體制改革的問題上,一定要很好地把握目標與動力之間的關系。因此,在改革的目標與動力的關系問題上,必須遵循積極與穩妥相統一的原則,也就是目標與動力相統一的原則。目標總是具有前瞻性的,並帶有一定的理想色彩,而動力則往往是現實不充分具備的、需要進一步培育才能逐漸生長出來的。這樣,目標與動力之間便會產生矛盾,因而積極與穩妥之間也就產生了矛盾。為了前進,人們總是需要積極地提出目標的,這樣前進才有方向。然而要實現目標就必須要有動力,沒有動力的目標
是紙上談兵,是永遠也無法實現的。而動力的成長需要一定的過程,這個過程基本上是一個客觀的進程,主觀的努力會使這個進程縮短,但不能替代這個客觀的進程。所以對動力的培育不能揠苗助長,而必須順乎客觀進程自身的規律,這就提出了穩妥的問題。因此,要想使目標與動力統一、積極與穩妥統一,就必須使目標貼近動力,也就是所提出的目標必須是具有一定動力的目標。近期的目標應該是已具有充分動力使其實現的目標,中期的目標應該是經過一定時期的努力能夠成長出充分動力使其實現的目標。這樣的目標才能說既是積極的又是穩妥的。這就是動力與目標、積極與穩妥的一般關系。
作為政治體制改革來說,什麼樣的目標是既積極又穩妥的呢?就目前的情況來說,那就是社會生活本身已經提供或經過努力之後能夠提供充分動力的那些目標。至於那些在中國的土壤上不可能生長出動力的那些目標,雖然表面上看來非常積極,但由於它是超越現實的,所以是不穩妥的。這樣的政治改革目標實際上是一個陷井,因為它超越了社會的承受力,因而就會造成社會混亂從而阻礙經濟和政治的發展。所以,我們在考察政治發展目標的時候,關鍵是要時刻將目標與動力緊緊地聯系在一起,把功夫下在尋找、培育、和引導動力上來。
如上所述,政治發展的動力來自兩個方面。一個方面是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另一個方面是人們對政治存在所感受的不滿程度。因此我們就應該看一看,在現實生活中從這兩個方面都為我們的政治體制改革提供了什麼樣的動力?在現實的社會生活中,經濟生活是上自政府下自人民群眾整個社會最關心的問題,因為它關繫到人們的生存問題,因此經濟生活中的問題總是被擺在首要的地位。文化生活和政治生活中的問題只能在經濟生活發展到一定階段之後才能逐漸地被提到日程上來。從現實的經濟生活來說,經濟發展最大的阻礙是舊的經濟體制及其運行機制,因此,經濟改革就成為當前最緊要的事情。在這種情況下,政治體制改革的問題首先就要看經濟改革和經濟發展的要求了。在政治體制中那些成為經濟改革和經濟發展的現實障礙的東西,也就構成了當前政治體制改革的迫切任務。那麼,從目前的情況來說,政治體制中的哪些內容構成了經濟改革和經濟發展的障礙了呢?第一是行政體制,即政府的職能、規模、對社會管理的范圍和手段、工作的態度和效率,等等。這些已構成了對經濟改革和經濟發展的巨大障礙。因此,在政治體制改革中行政體制改革便被首先提到了日程上來。這件事我們現在正在做,並且還遠遠沒有完成。
第二,目前阻礙經濟改革和經濟發展的另一個巨大的障礙則是因為缺乏規則所造成的經濟運行的無序狀態,而造成這種狀態的最根本的因素則是政治腐敗,即行政腐敗和司法腐敗。因此解決政治腐敗的問題就成為當前政治體制改革的一項重大的任務。第三,解決政治腐敗問題的關鍵則是輿論監督。事實證明一切政治腐敗現象最怕的就是新聞曝光。因此運用大眾傳播媒體進行監督在反腐敗中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這方面的改革就是要從制度上和法律上為大眾傳播媒體的這一作用提供充分的保證。這就要逐步地開放輿論,逐步地實現新聞自由。因此輿論開放和新聞自由便是當前政治體制改革的一項重要的內容。第四,目前發展農村經濟在整個經濟發展戰略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阻礙農村經濟發展的巨大障礙則是由所謂「三亂」造成的農民負擔過重,極大地挫傷了農民的積極性。而造成這種狀況的重要原因是農民對那些無法無天的腐敗的農村基層幹部的「三亂」行為無能為力。這就涉及到農村的基層民主的問題了。如果農民具有充分的自主權,就會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因此,如何真正搞好村民自治的問題就成為目前政治體制改革的又一項重要任務。這些都是從經濟改革和經濟發展方面對政治體制改革提出的要求和提供的動力。
從人們對政治存在感受的不滿程度方面對政治體制改革提出的要求和動力有:第一,人民群眾對干群關系的狀況不滿。我們的幹部當官作老爺的思想十分嚴重,他們只知道對上級負責而不知道對人民群眾負責。根本沒有公僕意識。這是造成官僚主義和政治腐敗的重要原因。而要想使幹部真正對人民群眾負責,關鍵是要將其納入到選舉制度中來。只有在競爭的選舉制度中上來的幹部才能真正向選民負責,才能真正造就出公僕來。因此改革選舉制度,實行競爭選舉乃是目前政治體制改革的一項重要任務。第二,在人們對政治存在的不滿中,再一個重要的問題是個人的政治權利往往得不到切實有力的制度保證。憲法中規定的個人政治權利往往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和壓制,而有些政治權利憲法還沒有給予肯定,例如罷工的權利。因此,保障個人權利問題也是目前政治體制改革中的一個重要的問題。此外,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完善共產黨領導下的多黨合作制,也仍然是目前政治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因為這兩項任務同上述的許多方面都是有關的。以上這些都是目前政治體制改革應該提出的目標,也是現實生活中提供了充分動力的目標。
從社會的進一步發展來說,我們應該提出一些什麼樣的政治體制改革的目標呢?第一是政治權力結構的改革。我們的政治權力結構總的說來是與當前的發展階段相適應的。也就是與當前的經濟發展狀況、政治運作水平、社會承受能力、人民文化素質,等等方面相適應的。但在現代化進一步發展的條件下,原有政治權力結構的缺陷就會逐漸地暴露出來,因而需要對政治權力結構進行進一步的改革。這一改革的具體目標現在還很難說得很清楚,有些內容雖然能夠說清楚但比較敏感,也不便說。對此我們可以暫時作為一個籠統的目標提出來。第二,與政治權力結構改革相配合並作為這一改革的前導的,則是憲法的改革。因為政治權力結構的改革只有在憲法中肯定下來才能得以鞏固。第三是行政機構的進一步改革,使之適合於高度現代化條件下的經濟發展和民主發展的需要。這方面可參照發達國家行政改革的經驗。第四是民主的進一步發展。這方面應該參照發達國家的經驗,提出一些更高的目標。以上這些都是屬於未來政治體制改革的目標,這些目標的動力目前還不具備或不充分具備,需要經過長期的不斷的努力才能使這些動力充分地成長起來。

Ⅳ 對待薪酬制度改革與完善,您還有何更好的建議

您好;您提出的這個問題,首先可以確定是一門有關勞資方面系統政策、制度制定改革的問題。其實這個問題需要完善,也並不難,但是需要一個復雜研究、論證、試點的過程,才能得出正確結論。您說對嗎?其餘的淺談一般都是紙上談兵了。如果您需要進一步幫助,請在網路聯系我詳談。
提示給您考慮的思路;1、首先要調查分析現有薪酬制度的那些不足之處和漏洞。2、根據調查分析薪酬制度不足之處,迎難而上的,有效解決處理好問題。3、比貢獻按勞分配一慣是我國薪酬制度的原則。在這個問題上落實的又如何?4、薪酬可以調動勞動者的積極性又如何起到作用和效果?4、在薪酬制度方面問題,為什麼國家企事業單位、干不過私企,道理在什麼地方?所以必須要進行改革了。因為人才市場經濟是要以質論價的,簡單說(生產力的產出=薪酬制度的落實)。

Ⅳ 改革落後的制度作文800字

近代中國落後的歷史反思󰀃
清初,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破壞,全國各地一片荒涼。戰亂和滿洲人帶來的落後的生產方式所造成的社會經濟嚴重倒退. 政治上野蠻的民族壓迫、種族歧視,文化上大搞文字獄,加上無情的經濟寄生和嚴厲的禁海令,滿清統治者這一系列罪惡的殖民行徑阻滯了中國社會的進步,扼殺了華夏文明的生機。不可否認,滿清入關嚴重阻礙了中國的發展。 對於歷史,人們可以採取寬容的態度,但是絕對不能忘記。澄清歷史事實不是要追究清算,而是要深刻地吸取教訓以便指導我們民族未來的發展。謹記歷史,不斷發展。

Ⅵ 高考制度應不應該改革

若真改 目前到未來三、四十年改不了 要改 也是改的學生孩子更苦 雖然打著的招牌是「德智體美全面發展」

Ⅶ 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好不好

不會的,現在事業單位考試仍然很火。
改革的話也會加工資啊。畢竟事業單位人員那麼多,涉及利益太廣。

Ⅷ 為什麼中國高考制度不改革

改革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現在已經再一步一步改了。我們不能急於求成,是不是。如果那天突然一下子就變了,誰也會接受不了的吧,你說對不對。

Ⅸ 檢驗經濟體制和政治體制改革搞得好不好的標准歸根到底在於

經濟體制和政治體制改革是非常重要的。
這種改革需要促進社會發展和進步。

Ⅹ 公司制度改革一般會怎樣

公司有很多種,改革也有很多方案。對個人沒有統一的會怎麼樣。
例如,裁員增效,很顯然對下層可有可無的人員就不好事。而對骨幹成員就可能是好事,意味著收入增加

與制服改革不好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曰本女星旗袍 瀏覽:71
卡其色和針織衫搭配圖片 瀏覽:887
重慶渝北兩路品牌皮帶在哪裡賣 瀏覽:686
外貿原單長身紅色風衣 瀏覽:922
蔻馳皮帶原價一般多少錢 瀏覽:522
滌綸外套保暖嗎 瀏覽:152
棉襖裡面搭裙子好看嗎 瀏覽:573
褲子上染黑色硅膠怎麼洗掉 瀏覽:643
外套紗 瀏覽:165
天鵝絨混紡衣好不好 瀏覽:5
白牛仔馬甲 瀏覽:462
一件女士襯衫的英文怎麼讀 瀏覽:33
衛衣秋冬如何搭配銷售技巧 瀏覽:842
黑色馬甲格子襯衣搭配什麼褲子 瀏覽:232
純棉衣服被染了咋辦 瀏覽:273
明星軍綠色羽絨服搭配圖片 瀏覽:219
旗袍行走的藝術 瀏覽:895
民國旗袍珍珠項鏈造型圖片 瀏覽:963
麵包服是羽絨服還是棉服 瀏覽:864
煙斗羽絨服是什麼品牌 瀏覽: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