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古詩詞中關於時間的描述
1、《長歌行》
漢樂府
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曦。
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
常恐秋節至,焜黃華葉衰。
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2、《明日歌》
明·文嘉
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
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
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來老將至。
朝看水東流,暮看日西墜,
百年明日能幾何?請君聽我《明日歌》。
3、《滿江紅》
宋·岳飛
怒發沖冠,憑闌處、瀟瀟雨歇。
抬望眼、仰天長嘯,壯同激烈。
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
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憾,何時滅。
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
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
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B. 初中語文古詩詞中的典故
典故:聞笛賦、爛柯人、勒石燕然、親射虎、遣馮唐,具體解釋如下:
1、聞笛賦——指西晉向秀所作的《思舊賦》。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嵇康因不滿司馬氏集團而被殺,向秀經過嵇康故居時,聽見有人吹笛,不禁悲從中來,於是作《思舊賦》。
2、爛柯人——指晉人王質。王質上山砍柴,看見兩個童子下棋,就停下觀看。等棋局終了,手中的斧把已經朽爛。回到村裡,才知道已過了一百年了。
3、勒石燕然——用的是《後漢書·竇融列傳》中的典故,東漢時竇憲率兵打敗匈奴,一直追擊到燕然山,刻石紀功而還。
4、親射虎,看孫郎——孫郎即孫權,《三國志》記載孫權在一次出行中,坐騎為虎所傷,他鎮定地在馬前擊斃了老虎。
5、遣馮唐——據《史記·張釋之馮唐列傳》記載:漢文帝時,魏尚為雲中太守,抵禦匈奴有功,只因報功時多報了六個首級而獲罪削職。後來,文帝採納了馮唐的勸諫,派馮唐持符節到雲中去赦免魏尚。
C. 古詩詞中有什麼提到漢服的句子
秦宮詩
唐 李賀
越羅衫袂迎春風,玉刻麒麟腰帶紅。樓頭曲宴仙人語,
帳底吹笙香霧濃。人間酒暖春茫茫,花枝入簾白日長。
飛窗復道傳籌飲,十夜銅盤膩燭黃。禿衿小袖調鸚鵡,
紫綉麻踏哮虎。斫桂燒金待曉筵,白鹿青蘇夜半煮。
桐英永巷騎新馬,內屋深屏生色畫。開門爛用水衡錢。
這是李賀寫漢代美少年秦宮的詩古代描寫男子服飾的詩好象不多見。
陌 上 桑
漢樂府
日出東南隅,照我秦氏樓。秦氏有好女,自名為羅敷。羅敷喜蠶桑,
採桑城南隅。青絲為籠系,桂枝為籠鉤。頭上倭墮髻,耳中明月珠。
緗綺為下裙,紫綺為上襦。行者見羅敷,下擔捋髭須。少年見羅敷,
脫帽著鞽頭。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來歸相怒怨,但坐觀羅敷
這還有什麼說的呢,相信這首詩大家都耳熟能詳了。
D. 古詩詞中的典故
《安定城樓》
迢遞高城百尺樓,
綠楊枝外盡汀洲。
賈生年少虛垂淚,
王粲春來更遠游。
永憶江湖歸白發,
欲回天地入扁舟。
不知腐鼠成滋味,
猜意鵷雛竟未休。
------李商隱
此詩共用了四個典故:賈誼少年上書的典故;王粲春日登當陽城樓作《登樓賦》的典故;范蠡駕扁舟泛五湖的典故;莊子與惠師的典故。
E. 哪個國家是世界上最早穿校服的國家。
英國是最早擁有校服的國家,校服的歷史長達500年,而且校服的顏色多為藍色。
全球華語廣播網英國觀察員侯穎:根據資料顯示,英國歷史上記載的第一款校服大約在16世紀位於倫敦的基督醫院慈善學校,專門收養孤兒或者是貧苦人家的孩子,當時所有的孩子都穿著藍色的外衣,讓人印象深刻。這就是現在藍色校服的由來,那隨著時間的推移,英國學生校服的顏色、質地、款式和設計也都會反映英國的政治歷史習俗的變遷,那保留了其低調以及傳統的特色,比如說從哈羅公學的草帽到1705年創立艾倫女爵學校的波利貝爾校服,這些歷史名校都原汁原味的保留了最初款式的校服。
而到了20世紀50年代,英國一些學校開始根據冬季和夏季製造不同的校服,也逐漸演變成目前我們看到的英倫風校服,小學生們穿著西裝打領帶在英國是正常事,事實上英國人認為穿校服能夠灌輸學童對自身身份的自豪感,幫助他們遵守學校紀律,並鼓勵學童認可自身身份。培養其學校的凝聚力,也促進學生之間的良好關系,當然從款式和價位上來說,英國的公立和私立學校還是有所不同,公立學校校服的價格能讓絕大部分家庭接受,但是私立中學的校服卻非常講究細節與設計,他們採取羊毛、長絨棉等高級且天然的面料,精緻剪裁,出彩的細節以及多樣的零配件都展示著自己的校風,而價格更可以用昂貴來形容了。以伊頓公學為例,數據顯示早在2001年,伊頓公學每位學生的校服基本花費就高達1000英鎊,而且還不包括某些運動項目時,需要額外購置的服裝。到了大學,英國學校不再要求學生統一著裝,但是校服文化卻承載著一種學校文化的榮譽感和歸屬感,很多學生還是會選擇印有學校徽章的一件帽衫作為紀念,雖然不再像中學校服那麼正式優雅,但是深受學生們的喜愛,甚至在畢業多年之後走在街上看到印著自己母校名字的帽衫也會頓生親切感。
F. 古詩詞里最早出現東風的篇章
古詩詞中的東風情結
竹園中學 語文組 董春麗
[論文摘要]:中國古代詩詞的產生,與「情發」緊密相連。而「情發」多藉助一些外物。本文所探討的就是詩詞中所滲透的東風情結。並藉此揭示詩詞得以產生的廣闊的社會文化根源。
[主題詞]:詩詞 東風 情結 社會文化根源
《文心雕龍·物色》曰:「獻歲發春,悅豫之情暢;滔滔孟夏,鬱陶之心凝;天高氣清,陰沈之志遠;霰雪無垠,矜肅之慮深。歲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遷,辭以情發。」詩歌由是產生。步入中國古代文學的天地,在豐富多彩的傳神之作中,人們對生命的寶貴,愛情的難得,地位的重要等種種情慾的表現並非直抒胸臆,而是往往藉助於一些外物表露情感,如:梧桐,杜鵑,鶴,竹,桑;天地,山水,雷電,風雨等。盡數眾多自然景物,風,在詩詞中亦是頗為常見。這里,筆者就談談古詩詞中的東風情結。
所謂東風,即春風。所謂情結,在英文中叫Complex,即心中的感情糾葛或深藏心底的感情。情結就意味著心靈的堵塞,要疏通這種堵塞,就要採取某種方式。筆者在此所談的就是:古代詩人通過「東風」這一自然現象來化解心中的感情糾葛,抑或通過「東風」抒發心底所蘊藏的某種情感。
贊春
《毛詩正義》曰:「人遇春暄,則四體舒泰。」春天到來,萬物復甦,百花盛開;春風至處,大江南北,春意昂然給人勃勃生機之感。在古代文化中,正像秋與悲相連一樣,春是與喜和樂相連的,「頌春」自然是人之常情。陽春三月,春風盪漾,描摹春天自然少不了春風(東風)。多少古人流露出對春的贊美!
蘇武有詩《海棠》:「東風裊裊泛崇光,香霧空濛月轉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 蘇州拙政園的「海棠春塢」憑籍海棠花的盛開,增添幾許嫵媚;而蘇軾則藉助「東風」一詞描摹出了月色籠罩下令人百轉千回的「廊」之柔美。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詩句描寫的是春寒料峭的自然春之奇景,亦是極盡「東風」之氣魄。
南宋虞似良的《橫溪堂春曉》一詩「一把青秧乘手青,輕煙漠漠雨冥冥。東風染盡三千頃,白鷺飛來無處停」 中描繪出了詩人眼中看到的綠色。整首詩沒有一個字用到「綠」,可出現在我們面前的是一片生意盎然的綠,一幅人和自然和睦交融的春之畫卷,詩人願和朋友們共享這片永恆的綠。正是藉助「東風」二字,才給人春風到處萬物皆綠之感。
惜春
春本是與喜相連,但在具體的主體情感抒發中,很多時候,春卻成了人們抒發悲情、怨情的對象。試看陸游的《釵頭鳳》一詞:
紅酥手,黃酒,滿城春色宮牆柳。東風惡,歡情薄,一懷愁緒,幾年離索。錯、錯、錯!春如舊,人空瘦,淚痕紅浥鮫綃透。桃花落,閑池閣,山盟雖在,錦書難托。莫、莫、莫!
陸放翁的詩詞皆率真直接,這首也不例外。陸游與表妹唐婉被迫分離後十年,於沈園不期而遇。滿城春光,映襯著宮牆上的柳,春色依舊,而有情人卻被迫分離,此情此景,「翁悵然久之,為賦《釵頭鳳》一詞,題園壁間(《癸辛雜識》南宋後期詞人周密所寫)。」良辰美景,相愛的人已經被分開,因此作者說「東風惡」,春風吹落了春花。李後主詞說「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春風春雨就代表了摧殘。風雨對花的摧殘,也象徵著人生所受到的很多不幸的摧殘,從大自然的春天轉到人世。陸放翁的這首詞也是如此,由上闕的「東風惡」轉到下闕的「歡情薄」,即由自然轉到了人世。陸游將滿腔悵然瀉於東風,視東風可惡之至,實際上作者正是借東風對破壞美滿姻緣的封建制度表示強烈的抗議。
《論語·陽貨》:「子曰:詩可以群,可以怨。」晚唐藝術成就極高的詩人李商隱的一首極富魅力的愛情詩《無題》就將這一點顯露無遺: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詩中浸透了對愛情、幸福和自由的嚮往,同時也流露出濃郁的悲觀色彩。一句「東風無力」已令人置身於「閑愁萬種」、「如花美眷,似水流年」的痛苦而又美麗的境界中了。百花如何能盛開,東風之有力也。及至東風力盡,則百卉群芳,韶華同逝。花固如是,人又何嘗不然。此句所詠,固非傷別適逢春晚這一淺意,而實是借東風為身世遭逢、人生命運的深深嘆惋。
自古以來,就有「春女善懷」之說。如《西廂記》中「花落水流紅,閑愁萬種,無語怨東風」一句,覺得東風很討厭。閑來無事在愁,閑愁究竟有多少?講不出來的閑愁有萬種。結果呢?一天到晚怨天尤人,沒得可怨的時侯,無語怨東風,因為東風把花都吹下來了,實際表達的是人心情的一種郁悶。
此外,借東風抒相思離別之情的也不乏其人。唐朝崔護的《人面桃花》也是家喻戶曉的詩歌:「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東風」。詩人巧妙地借東風抒發了對女子的思念。元曲大家關漢卿有一首小令《沉醉東風》:「咫尺的天南地北,霎時間月缺花飛。手執著餞行杯,眼擱著別離淚。剛道聲保重將息,痛煞煞教人捨不得,好去者望前程萬里。」古有成語,「別易會難」,然惟有相見難,因而離別更難。其中的離愁別恨,真切動人。滿腔依戀沉醉於東風之中。
山河破碎的亡國之痛,仕途不盡人意的個人哀怨,常常使古代抒情詩歌中充滿了撼人心魄的悲壯音符。文天祥的好友鄧剡《酹江月》中寫道:「水天空闊,恨東風不識世間英物。蜀鳥吳花殘照里,忍見荒城頹壁!銅雀春情,金人秋淚,此恨憑誰雪。堂堂劍氣,鬥牛空認奇傑。」此詞主要寫亡國之痛,就金陵的山川形勢發出感嘆。杜牧《赤壁》雲:「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這里的「東風」不是「春風」,確實指來自東面之風。當年的赤壁之戰中如果不是東風,周郎便不可能戰勝數量上遠遠超過己方的敵人。那麼現在,像文天祥這樣的英雄,為什麼就不能拒敵於國門之外?原因是「東風」不公平,沒有憐憫於他,叫人怨恨。南北宋之交的傑出詩人陳與義寫過一首著名的小詩《牡丹》,意味深長:「一自胡塵入漢關,十年伊洛路漫漫。青墩溪畔龍鍾客,獨立東風看牡丹」。詩中「獨立東風」言有盡而意無窮。既蘊涵著對種種往事的回憶和對將來的種種預測和憧憬,同時也可以說是國破家亡的遺恨。王安石《北陂杏花》中「縱被東風吹作雪,絕勝南陌碾成塵」兩句,無疑寓有對自己高尚情操的孤芳自賞之意。
相比之下南唐後主李煜的《虞美人》則將對東風的滿腔怨恨抒發到了極點。「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闌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小樓昨夜又東風」,縮筆吞咽。說明春天又到了,這怎能不進一步觸動詞人對美好往事的回憶呢?但當他想起失去了的故國,就無限悲痛。加上明月當空,更添凄清之感。李白詩雲:"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而李煜此時的故鄉和故國都已不堪回首。春花秋月無盡時,生命隨著一度花謝月缺長逝不返。想起這些,怎能不恨,怎能不呼天呼風而責之?悲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這首詞再次借「東風」表達了無法排遣的愁緒。
悟春
自然猶如永恆的坐標,以年年春風,對匆匆過客。春風有時也用來表達時光的流逝。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這最能表達人們對時光流逝的感慨。清詞《出關見桃花》中「東風知多少?帝城三月暮,芳思都刪。」詞人於關外見到「一樹桃花,向人獨笑」,不由感慨京城春色已暮,頓生惜春之意。在這里作者把東風視為知己,共抒心中惜春之感。蘇軾也有詩「東風未肯入東門,走馬還尋去歲村。人似秋鴻來有信,事如春夢了無痕。江城白酒三杯釅,野老蒼顏一笑溫。已約年年為此會,故人不用賦招魂。」詩中就滲透著對生命的短暫,對人事的得失的一種豁達,只要在世,且放寬胸懷,平常而自然地生活下去,拋去眷念與悲哀。這就是隨緣自適的人生。
北宋理學家朱熹在說理詩方面獨開一格。除了眾人皆知的《觀書有感》之外,《春日》不僅向我們展示了春天的美麗,還指引我們從尋常自然景象中感悟哲理。「舊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東風盪漾,拂面而來,眼前萬紫千紅的景象盡是春風點染而成。東風將百花吹得爛漫多姿,故詩人從萬紫千紅之中,認識了東風;而又正是百花給春日帶來了勃勃生機,故詩人又從萬紫千紅之中感受到了春天的氣息。晦翁作此詩,其意決不在春光駘盪,詩中「泗水」乃暗指孔門;所謂「尋芳」,即求聖人之道。晦翁喻人,仁是性之本,仁的外觀就是生意,所以萬物的生意最可觀,觸處皆有生意,正如萬紫千紅,觸處皆春。
結語
人與自然是相通的。人們的這種東風情結並非偶然,文人惜春、留春、怨春都是與當時的社會背景密不可分。《毛詩序》曰:「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於中而形於言。」 《尚書·曉典》曰:「詩言志,歌永言。」言為心聲,在古代大多數詩詞中,詠物是為了感懷。從本質上來說,這里的「東風」已非自然之物,而成了人化的自然,人類抒發感情的對應物。古語說「情動於中而形於言」。晉朝的陸機有一篇《文賦》說,「悲落葉於勁秋,喜柔條於芳春」。鍾嶸的《詩品》,前面有一篇序,說:「氣之動物,物之感人,故搖盪性情,形諸舞詠。」所謂「物之感人」,是說隨花開葉落的「物」現象,感動了人的內心。「形諸舞詠」,所以表現在歌舞,吟詠的詩歌之中。所以,人心之動,物使之然。
鍾嶸《詩品》曰:「若乃春風春鳥,秋月秋蟬,夏雲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諸詩者也。嘉會寄詩以親,離群托詩以怨。」「物象」轉化成「意象」,便形成了人們心中的種種情結。以此說來,在眾多的詩詞中,人們所惜、所留、所怨的也並不是東風,不是春天,而是嗟老嘆貧,懷才不遇的失落;是去國懷鄉,憂讒畏譏的感慨;是國破家亡,流離失所的亡國之痛;是衣食無愁,因閑而生的閑愁之情;是時光流逝,去而不返的惆悵;是心中那剪不斷理還亂,推不開擺不掉的愁緒。而這些愁緒都產生於當時的社會生活,它包含著很深的時代文化根源,「東風」這一情結,正透射出詩詞得以產生的廣闊的社會文化背景。
附註:
參考書目
胡雲翼選著《宋詞選》,225頁。
上海辭書出版社《唐宋詞鑒賞辭典》《唐詩鑒賞辭典》
靳極蒼《李煜李清照詞詳解》
張繼定《中國古代文學概述與名篇導讀》
葉嘉瑩《古典詩詞講演集》
〖梁〗鍾嶸 著 徐達 譯注《詩品全集》
G. 古詩詞最早出自那個朝代
遠古時期
H. 查找10首古詩詞,對其中涉及到的歷史知識做介紹、感悟
1.李白的《春夜洛城聞笛》: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要理解題目中的「折柳」的含義,關鍵就要能理解「柳」的意象。在學生學過的課文中包括一些常見的古詩詞,比如,「楊柳岸曉風殘月」(柳永《雨霖鈴》)、「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李白《塞下曲》)、「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王之煥《涼州詞》)、昔我往矣,楊柳依依「(《詩經·採薇》)。還有北朝樂府《鼓角橫吹曲》中有《折楊柳枝》,歌詞是:「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下馬吹橫笛,愁殺行客人。」
由此我們可以理解到,古詩中的「柳」是有特殊的含義的。柔順婀娜、隨風擺動的「柳」和「留」諧音,另外古人還有折柳送行的習俗,這就很容易引申到「柳——留——惜別——依依不捨」的層面上來。使人聯想到,離別的人一看見楊柳,就會想起離別時依依不捨的場面,就會浮現出贈柳惜別的情景,心中就會湧起一縷縷離愁。這樣,詩中「折柳」一詞所寓含的「惜別懷遠」之意就比較容易理解了。
2.江畔獨步尋花
杜甫
黃四娘家花滿蹊,
千朵萬朵壓枝低。
留連戲蝶時時舞,
自在嬌鶯恰恰啼。
[簡析]
唐肅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詩人杜甫在飽經離亂之後,寓居四川成都,在西郊浣花溪畔建成草堂,暫時有了安身的處所,心情比較舒暢。春暖花開時節,他獨自在江畔散步賞花,寫下了《江畔獨步尋花》一組七首絕句,這是其中的第六首。
首句「黃四娘家花滿蹊」,點明尋花的地點。「蹊」是小路。「花滿蹊」是說繁花將小路都蓋住了,連成片了。次句「千朵萬朵壓枝低」。「千朵萬朵」形容數量之多。「壓枝低」中的「壓」和「低」兩個字用得十分貼切、生動,形象地描繪了春花密密層層,又大又多,沉甸甸地把枝條都壓彎了。這句是上句「滿」字的具體化。第三句「留連戲蝶時時舞」。「留連」是形容蝴蝶飛來飛去捨不得離開的樣子。這句從側面寫出春花的鮮艷芬芳。其實詩人也被萬紫千紅的春花所吸引而留連忘返。第四句「自在嬌鶯恰恰啼」。「嬌」是形容鶯歌柔美圓潤。「恰恰啼」是說正當詩人前來賞花時,黃鶯也在鳴叫。只因為詩人內心歡愉,所以想當然地認為黃鶯特意為自己歌唱。這與上句說彩蝶留連春花一樣,都是移情於物的手法。由於詩人成功地運用了這一手法,使物我交融,情景相生,這首小詩讀起來就更親切有味。
3.望廬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爐生紫煙, 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銀河落九天。
香爐,指廬山香爐峰,「在廬山西北,其峰尖圓,煙雲聚散,如博山香爐之狀」(樂史《太平寰宇記》)。可是,到了詩人李白的筆下,便成了另一番景象:一座頂天立地的香爐,冉冉地升起了團團白煙,縹緲於青山藍天之間,在紅日的照射下化成一片紫色的雲霞。這不僅把香爐峰渲染得更美,而且富有浪漫主義色彩,為不尋常的瀑布創造了不尋常的背景。接著詩人才把視線移向山壁上的瀑布。「遙看瀑布掛前川」,前四字是點題;「掛前川」,這是「望」的第一眼形象,瀑布象是一條巨大的白練高掛於山川之間。「掛」字很妙,它化動為靜,維妙維肖地表現出傾瀉的瀑布在「遙看」中的形象。誰能將這巨物「掛」起來呢?「壯哉造化功」!所以這「掛」字也包含著詩人對大自然的神奇偉力的贊頌。第三句又極寫瀑布的動態。「飛流直下三千尺」,一筆揮灑,字字鏗鏘有力。「飛」字,把瀑布噴涌而出的景象描繪得極為生動;「直下」,既寫出山之高峻陡峭,又可以見出水流之急,那高空直落,勢不可擋之狀如在眼前。然而,詩人猶嫌未足,接著又寫上一句「疑是銀河落九天」,真是想落天外,驚人魂魄。「疑是」值得細味,詩人明明說得恍恍惚惚,而讀者也明知不是,但是又都覺得只有這樣寫,才更為生動、逼真,其奧妙就在於詩人前面的描寫中已經孕育了這一形象。你看!巍巍香爐峰藏在雲煙霧靄之中,遙望瀑布就如從雲端飛流直下,臨空而落,這就自然地聯想到象是一條銀河從天而降。可見,「疑是銀河落九天」這一比喻,雖是奇特,但在詩中並不是憑空而來,而是在形象的刻畫中自然地生發出來的。它誇張而又自然,新奇而又真切,從而振起全篇,使得整個形象變得更為豐富多彩,雄奇瑰麗,既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又給人以想像的餘地,顯示出李白那種「萬里一瀉,末勢猶壯」的藝術風格。
4.春殘
翁宏
又是春殘也,如何出翠幃。
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
寓目魂將斷,經年夢亦非。
那堪向愁夕,蕭颯暮蟬輝。
詩寫女子春末懷人。首句點題,寫來不拘一格。一句中,「又」字開頭,「也」字結尾,連用一個副詞和一個語氣詞,這在詩中是不多見的。然而作者用得很自然,使起句突兀,加強了語氣,強化了詩中女主人公的哀怨之情,並有籠蓋全篇的作用,算得上寫法的出新。「又」字還與下面的「經年」相應,暗示這女子與情人離別,正是去年此時,故對物候變化特別敏感。第二句「如何出翠幃」,「如何」,有不堪的意思。聯系第一句看,這位女子正是在去年此時此地,經受著別離的苦痛。時隔一年,記憶猶新,而且,現在還是在這一時間和這一地點,她怎敢再身臨其境,重新經受這樣的苦痛呢!所以說不敢出翠幃。再聯系下聯看,不敢出來實際上還是出來了,人在極端苦悶的時候,往往就是處在這樣的自我矛盾中。這又活畫出了這位女子夢魂牽惹、如痴似醉的神態,從而烘托出她的思念之情是如何的鏤心刻骨
5.《離思》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去巫山不是雲。取次花叢懶回頭,半緣修道半緣君。
看過滄海 和巫山 就覺得其他地的海和雲不怎樣了
花叢雖美也懶得觀 在這里修道一半情啊還在心上人身上
沒有心去尋新的戀情
6.客 至
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 但見群鷗日日來。
花徑不曾緣客掃, 蓬門今始為君開。
盤飧市遠無兼味, 樽酒家貧只舊醅。
肯與鄰翁相對飲, 隔籬呼取盡餘杯。
這是一首洋溢著濃郁生活氣息的紀事詩,表現詩人誠朴的性格和喜客的心情。作者自註:「喜崔明府相過」,簡要說明了題意。
一、二兩句先從戶外的景色著筆,點明客人來訪的時間、地點和來訪前夕作者的心境。「舍南舍北皆春水」,把綠水繚繞、春意盪漾的環境表現得十分秀麗可愛。這就是臨江近水的成都草堂。「皆」字暗示出春江水勢漲溢的情景,給人以江波浩渺、茫茫一片之感。群鷗,在古人筆下常常作水邊隱士的伴侶,它們「日日」到來,點出環境清幽僻靜,為作者的生活增添了隱逸的色彩。「但見」,含弦外之音:群鷗固然可愛,而不見其他的來訪者,不是也過於單調么!作者就這樣寓情於景,表現了他在閑逸的江村中的寂寞心情。這就為貫串全詩的喜客心情,巧妙地作了鋪墊。
頷聯把筆觸轉向庭院,引出「客至」。作者採用與客談話的口吻,增強了賓主接談的生活實感。上句說,長滿花草的庭院小路,還沒有因為迎客打掃過。下句說,一向緊閉的家門,今天才第一次為你崔明府打開。寂寞之中,佳客臨門,一向閑適恬淡的主人不由得喜出望外。這兩句,前後映襯,情韻深厚。前句不僅說客不常來,還有主人不輕易延客意,今日「君」來,益見兩人交情之深厚,使後面的酣暢歡快有了著落。後句的「今始為」又使前句之意顯得更為超脫,補足了首聯兩句。
以上虛寫客至,下面轉入實寫待客。作者舍棄了其他情節,專拈出最能顯示賓主情份的生活場景,重筆濃墨,著意描畫。「盤飧市遠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使我們彷彿看到作者延客就餐、頻頻勸飲的情景,聽到作者抱歉酒菜欠豐盛的話語:遠離街市買東西真不方便,菜餚很簡單,買不起高貴的酒,只好用家釀的陳酒,請隨便進用吧!家常話語聽來十分親切,我們很容易從中感受到主人竭誠盡意的盛情和力不從心的歉仄,也可以體會到主客之間真誠相待的深厚情誼。字里行間充滿了款曲相通的融洽氣氛。
「客至」之情到此似已寫足,如果再從正面描寫歡悅的場面,顯然露而無味,然而詩人卻巧妙地以「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餘杯」作結,把席間的氣氛推向更熱烈的高潮。詩人高聲呼喊著,請鄰翁共飲作陪。這一細節描寫,細膩逼真。可以想見,兩位摯友真是越喝酒意越濃,越喝興致越高,興奮、歡快,氣氛相當熱烈。就寫法而言,結尾兩句真可謂峰迴路轉,別開境界。
7.鹿柴 [王維]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菁苔上。
[簡要評析] 這首《鹿柴》詩是王維山水詩中的重要代表作,表達了詩人對大自然中空靈境界的追求和喜愛,這也是他隱居輞川中的樂趣之一。這首詩的主要特色是充滿了繪畫的境界。宋人劉辰翁在《唐詩品匯》卷三十九中說:「無言而有畫意」。清人沈德潛《唐詩別裁》卷十九發揮劉之說,謂:「佳處不在語言,與陶公『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同。」王維此詩與陶淵明的空靈、隱逸是類似的境界。這就是說,本詩優長之處在於蘇軾評論王維時所說的「詩中有畫」。前兩句雖不見空山中有他人,「空同不見人」,寫出了山林的幽靜。後兩句寫光返深林,復照青苔,是畫卷中的主人公所見之景。兩者結合,便是一幅絕好的人景相依的圖畫。本詩的重要藝術手法便是反襯,用以突出詩人所要描寫的中心內容即幽寂兩字,表現在前兩句中是「不見人」,後兩句中是「青苔上」。前兩句,詩人目的是寫他在山中「不見人」,因而山只是一座「空」山。接著一聲「人語響」,劃破了這一分山林的幽靜,這樣的手法便是反襯。這同南朝梁人王籍所寫的名句「鳥鳴山更幽」中以鳥的聲響來反襯山之幽靜是一致的。同樣,後兩句中詩人目的是寫深林中的幽暗景色,即突出寫「青苔上」的「幽」景。但他卻不是直接描寫整座山林一片漆黑,而是讓一縷淺明的陽光投進林深之處,還照在青苔之上,這樣給讀者的感覺便是,明者自明,幽處自幽,而且經此明者的比照,幽處就顯得更幽了。此詩反映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和對塵世官場的厭倦。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簡要評析] 羈旅之愁,思鄉之情,在唐詩中有不少作品來反映這些內容。這首詩寫詩人旅途中的鄉思之愁,全詩抒情重心在二句的「客愁新」三字。詩的起句,為詩人興起愁思作了暗示,此時最易惹動遊子的思鄉情緒。第二句,故詩人以一個「新」字寫愁緒之陡生。「新」字在詩中可解為「新生出」、「突然生出」。後兩句寫景均是由「客愁新」三字生發出來,由於它的背景是如此寬廣無垠,因而往往被反襯得特別矮小,好似被天地壓扁了似的,這就是「天低樹」三字的意境。詩人以暮天能將孤樹壓低的誇張筆法,形象化地寫出內心的壓抑心情,這就是不見親人的凄涼之情。「江清月近人」是謂由於江水凈潔,故水中的月亮倒影便顯得又大又圓,人在船上看它,只覺得它似乎離人尤近。詩人在此句中同樣也賦予深厚的情感,即以月之近人寫它的靈性。它似乎很懂得詩人的鄉愁不可釋,鄉思不可絕,為之解脫,這便是「月近人」三字的意蘊。如此說來,本詩後兩句並非純為寫景,而是滲透著詩人強烈感情色彩的景語,為景中含情的名句。清人張謙宜「『低』字,『近』字,宋人所謂詩眼,卻無造痕,此唐詩之妙也。」一輪明月,掛在當空,卻又善解人意,似乎與詩人越來越近,於寂寥中給詩人平添一份溫暖和親切之感。此詩之愁,讀來足見其雅,而一個「新」字,又可見出人生旅途之中,別樣的感受隨時而生,終有明月相伴,卻是人生不變的情感安慰。
8.芙蓉樓送辛漸 [王昌齡]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簡要評析] 王昌齡被稱為唐朝的「七絕聖手」他的七絕寫得深情幽怨,含蘊無窮,為世人所推崇。這首詩是送別之作,藝術性高,個性鮮明。王昌齡此詩的寫作是在江寧丞任內,時間是在天寶元年(742)後。在此以前,王昌齡於開元二十七年(739)從汜水尉任上被貶到嶺南。手又貶到江寧為縣丞。至天寶七年(748)又被貶到荒遠的龍標(今湖南黔陽)一帶,可謂屢遭貶斥,仁途乖蹇。與王昌齡同時代的殷 在《河嶽黃靈集》中說:「昌齡為人,仁有餘也。奈何晚節不細行,謗議沸騰,再歷遐荒,使知音者嘆惜」,其意為王昌齡晚年不注重小節,故惹得眾人議論紛紛,並兩次被貶到荒僻之地。而實際上並非是王昌齡的過錯,這只是從王的「鋮畏讒口疾」(《為張 贈閻使臣》)、「世情多是非」(《送東林廉上人歸廬山》)詩句中使可知曉,實在是他的傲岸性格不合世俗的緣故。本詩前兩句中凄風苦雨式的景色描寫,可謂詩人險惡處境的形象化表現,面對包含著豐富內蘊的寒雨孤山的描寫,只有將寒雨孤山看作險惡處境的藝術化體現:寒雨即社會上的流言蜚語,孤山即自己的勢單力薄,才能同下文聯系得更為緊密,才能更好表現此刻詩人要求他人理解的心態。詩中「一片冰心在玉壺」現已成為名句,但也有所本。陸機《漢高祖功臣頌》中即有「心若懷冰」,此處冰比作心之純清。鮑照《白頭吟》雲:「直如朱絲繩,清如玉壺冰」,此以冰喻作人之清白。姚崇《冰壺誡》序言說:「夫洞澈無瑕,澄空見底,當官明白者,有類是乎!故內懷冰清,外涵玉潤,此君子冰壺之德也。」此以冰比作當官的清廉。而王昌齡的「一片冰心在玉壺」在形象的設計上,能集古今之大成,在內容的拓展上,能用以表示自己的高潔清正而有所突破,故尤為後世所重。全詩寫送別之意不在別字,而在於表現詩人情操志向之高潔,雖流露出作者命運失意的幽怨,但最後兩句卻深華了主題,將詩人的人格和詩品帶入了一個別樣的至高境界,因而別開生面,獨樹一幟,成為一首七絕絕唱。
9.涼州曲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卧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簡要評析] 這首詩屬於盛唐邊賽詩的七言名篇。關於詩歌的主題,歷來爭議很大,耐人用心思量。詩人為文時,以飲酒開始,將三樣精美之物,即葡萄、美酒、夜光杯同置於詩的首句,如此便使全詩在起首時就呈現出一種光茫四射的輝煌氛圍,給讀者造成一種無聲奪人的感覺,為下面的抒情打下了基調。同時,首句中的葡萄、美酒和夜光杯,均來自西域,「所以都是本地風光,與邊塞情調切合」(沈祖 《唐人七絕詩淺釋》),此其一。另外,還應注意的是,這三樣物件均是自先秦以來國外所進,現正逢出征前夕,讓出征將士捧夜光杯而痛飲葡萄美酒,其中隱含之意是十分明顯的,那就是祝願他們早日擊退外敵,獲得更大的勝利。這樣,在對於本詩主要抒情傾向的討論中,此詩應視為表現了盛唐邊將豪邁不羈的氣概。除了上面兩段文字可作為論據外,尚有以下依據。首先是《唐才子傳》在評價王翰詩作時說他的作品「多壯麗之詞」,首句正切此「麗」字,而後兩句則切「壯」字。其次是施補華在《峴佣說詩》中評此詩時說:「作悲傷語讀便淺,作諧謔語讀便妙。在學人領悟。」其意為,本詩自當可作悲傷語讀,但若如此便不得要領了,所以就「淺」。而若作「諧謔語」讀,亦即並不把「幾人回」放在心上,只顧上馬沖殺,勝利自是屬於已方。這樣詩人的豪情壯志就通過「諧謔語」表達出來了,所以就「妙」。自古以來,沙場征戰有幾人能生還?然而,軍人的命運,榮譽卻都是與戰場緊密相連的,這就是軍人無可迴避的命運,是豪邁,是悲涼,還是留與讀者自己去思量,去體會吧,這首詩也因主題的耐人尋味而更加增添了藝術魅力與感染力。
10.烏衣巷 [劉禹錫]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簡要評析] 這是一首快炙人口的懷古詩,詩人以高度的藝術方法,表現了撫今追昔的滄桑之感,流露出世事無常的變遷之感。本詩是《金陵五題》組詩中的第二首,它通過朱雀橋畔烏衣巷今昔巨變的描繪,寫出了金陵城的荒廢,從中揭示了封建豪門集團雖能權傾一時,但終究逃脫不了衰亡的結局。詩作極力表現了人世的淪桑變幻、升沉替代,寄概遙深。這是一首杯古詩,但它在寫法上同一般懷古詩迥然不同。詩中以燕子為著眼點,從它的歸宿之主由豪富而演為平民,表達了詩人在追懷金陵歷史遺跡後的今昔之感,故極具特色。現在詩人卻道燕子還來,但所居人家已與先前大不相同,竟化成普通平民了,由此表達了詩人的歷史滄桑感。這樣便使意境有人對施補華此說不理解,他認為「三四兩句詩意甚明,蓋從燕子身上表現今昔之不同。……說詩者(此暗指施補華)每曲解詩人之意,舉此一例,以概其餘。」由一劉禹錫在本詩中能借燕子的行止來表達人事的變遷,所以深得後人的激賞。如宋人辛棄疾《沁園春》詞中說:「朱雀橋邊,何人會道,野草斜陽春燕飛」,表示他對劉禹錫此詩由衷的敬佩。詩中以烏衣巷、朱雀橋兩個地名,王家、謝家兩個過去的貴族這兩景兩處的人事繁華變遷,寫出了人生命運的無常。詩篇以側面落筆,借眼前景物抒寫今昔之感,含蓄深沉,為後人所稱頌。
11.春望 [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簡要評析] 唐肅宗至德元年(756)七月,杜甫報國心切,毅然辭別家人,投奔靈武。不料在途中為安史叛軍俘獲,帶到長安。詩人在長安的日子裡,目擊了這次叛亂國家帶來的深重災難,心中充滿了無限的憂慮和哀傷。到了第二年春,這雖是花香鳥語的美好季節,但詩人眼前所見,昔日繁華的國都,於今竟然雜草叢生,滿目荒涼。觸景傷情,思緒萬千,於是寫了這首著名的愛國詩篇。應該說,這里的傷懷思家,是和憂國緊緊地連在一起的;而情和景的描寫,也是互相滲透著。詩的前四句寫春城敗象,飽含感傷;後四句寫惦念親人境況,充溢別恨。情景交融,頗為感人。詩的首聯,用凝重的筆墨,對偶的句式,寫出了國都因戰亂而造成的令人怵目驚心的荒涼景象。但在這一片蕭索中,卻又顯得氣慨挺拔。「國破山河在」的「在」字,它含有國雖破而山河尚在,表明中興有望,這就透露出了詩人對國家統一的堅定信念。然而這畢竟是山河破碎,城垣荒鞠,所以第二聯緊扣「春望」詩意,以花鳥含悲泣愁的移情手法,抒發了詩人對國事的憂傷。景中寓情,含蓄不盡,思而得之,韻致深婉。接著以「烽火」句承「感時」句,以「家書」句承「恨別」句,進一步深化了詩人憂時傷別的感慨,這兩句表現消息久絕渴盼親人音信的迫切心情,語言樸素,感情真摯,頗為後人傳誦。把個人的命運和國家的命運聯系了起來,真摯自然。最後以「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作結,決不只是對自己的衰老表示悲哀,而是擔心自己衰老了,不能為國出力,這才是真正的悲哀。這就不僅從結構上照應了首聯「國皮」的悲憤,也是極其生動而深切地表達了詩人的愛國情懷。全詩語言簡練,對仗精工,情景交融,渾然一體,是五言律詩的典範作品。"
12.送友人 [李白]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簡要評析] 李白這首送別友人的詩,語言流暢明快,情意真摯蘊藉,它表達了對於友人的深情厚誼。情致婉轉,意境高遠。詩的起聯,用色彩明麗的偶句,點明了送別的地點,也暗含惜別情意。這青山白水,不正可以歡聚盤桓嗎,於今卻要分手,自是令人傷感。接著的一聯,以行雲流水般的散行句子,敘說了此去一別萬里的情事,表現了對友人的眷戀和關切。第三聯以無限深情,一寫遊子今後飄忽不定的行蹤,一寫自己此時依依惜別的情意。浮雲、落日的比喻,把對友人的美好感情不令形象化了,也更深刻化了。末聯雖是直抒胸臆,仍含有無限的情思。這里用典使事,渾然天成。「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青山白水相襯,紅日白雲互映,境界全出,長鳴的班馬更增添畫面的生氣。自然美與人情美交織在一起,自然流動,不屑於為格律所拘,透出一股飄逸之氣,而這惜別的情意,隨著友人的離去而悠然不盡。
13.古從軍行 [李頎]
白日登山望烽火,黃昏飲馬傍交河。行人刁斗風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野營萬里無城郭,雨雪紛紛連大漠。胡雁哀鳴夜夜飛,胡兒眼淚雙雙落。聞道玉門猶被遮,應將性命逐輕車。年年戰骨埋荒外,空見蒲萄入漢家。
[簡要評析] 《從軍行》屬樂府《相和歌·平調曲》舊題,多寫從軍征戰的苦怨。唐玄宗李隆基開元、天寶年間,在祖國西北邊地所進行的戰爭,性質比較復雜,有些是屬於自衛的,有些則是尋釁開邊。從這首詩所表現的內容來看,是反對非正義戰爭的。僅僅為了皇帝的一已私利,輕啟戰端,這除了犧牲廣大戰士以外,是什麼好處也沒有的。「年年戰骨埋荒外,空見葡萄入漢家,」借漢指唐,這譴責是法銳而嚴厲的。所以沈德潛說;以人命換塞外之物,失策共矣。為開邊者垂戒,故作此詩。《唐詩別裁集》同時,作者在詩中,對於西北邊地少數民族人民,因這種不義戰爭而遭到的不幸苦難,還表示了深切的同情。胡雁哀鳴夜夜飛,胡兒眼淚雙雙落,真摯感人,這在封建時代,是難能可貴的。全詩能融現實與史事於一體,不僅生動地展現了萬里邊疆的寂寥荒漠的典型景象,而且通過漢、胡兩軍悲苦幽怨的相互映襯與白骨、葡萄的鮮明對比,表達出詩人強烈的批判精神,在藝術上,四唏一韻,平仄相間,聲調自然激越;而且多用疊字和對偶句式,聲情搖曳流轉,是唐代一首有深刻思想內容的邊塞詩。
14.月下獨酌 [李白]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永結無情游,相期邈雲漢。
[簡要評析] 李白懷才見棄,政治理想不能實現,心情是孤寂苦悶的。在這首詩中,詩人還進一步把明月引為知已,對月抒懷。《月下獨酌》共四首,此為第一首,詩中表達了知音難遇的苦悶。詩篇突然而起,直抒胸臆,表達一種孤獨寂寥的思想感情。這種孤寂之情無法驅遣。於是詩人以奇物的想像,生動的描寫,把明月作為知音,相邀對飲。同時還異想天開地把自己的身影,也看作有情有知的同類,邀其共酌。但月不解飲,影徒隨身,這就更加突出了詩人的孤獨感,正如孫洙所說:「題本獨酌,詩偏幻出三人。月影伴說,反復推勘,愈形其獨。」(《唐詩三百首》卷一)因為世少相知,詩人不得不以明月、身影為伴,向月而高歌,對影而起舞,以排遣自己深沉的郁悶。結聯進而要和明月、身影永遠結成忘情好友,將來在邈遠的碧空中相見遨遊。這表現了詩人對污濁現實的強烈不滿,在孤獨中嚮往自由和光明。這首五言詩,構思新穎,想像奇妙,情致致深婉,是李白抒情詩中別具神韻的佳作。詩人把自己置於良辰美景之中,又極力渲染幽靜的氛圍,從而在色調的鮮明反差中,表達出美景雖在、知音難求的深沉悲嘆。從藝術上看,這首詩的構思十分高妙。在一直一曲、回環往復中,把詩人的情感表達得淋漓盡致。看似歡快之語,表達深重的孤苦情感,從而在全詩中構成曲筆。全詩在一直一曲,一縱一收中,創造新奇深厚的意境,其謫仙之才與超人筆力由此可見。
15.送別 [王維]
下馬飲君酒,問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歸卧南山陲。但去莫復問,白雲無盡時。
[簡要評析] 這一首送別詩舊說是送孟浩然歸南山所作。這首詩通過寫送友人歸隱,表達了作者也想歸隱的心情和對友人離去的依依惜別之情。全詩通過問答來送別,可以說是別開生面,不落常套。首句「下馬飲君酒」敘事朴實、點題巧妙。從中不難看出兩人之交不僅學友最而且絕非凡夫俗子可比。同時,在章法上,這兩句還構成了曲直之勢,使後兩句的承接與過渡,顯得十分自然。可貴之處在於詩人巧妙地以前四句的一問一答,引出最後勸慰友人歸隱山林,悠悠自適,這樣含蓄有味的詩句,使全篇為之生色。這兩句詩是全詩的主旨所在,沈德潛說得好:「白雲無盡,足以自娛,勿言不得意也。」(《唐詩別裁集》)這也表現了詩人對遠離塵世,嘯遨林泉的隱居生活的嚮往與追求。縱觀全詩,選材平淡卻構思巧妙,語言淺顯則飽含深情。在表達上意上,前四句的詩味看來似乎很淡,但從那一敘,一問、一答的曲直變化中,我們不難體悟到作者高超的構思技巧。
16.夏日南亭懷辛大 [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漸東上。散發乘夕涼,開軒卧閑敞,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欲取鳴琴彈,恨無知音賞。感此懷故人,終宵勞夢想。
[簡要評析] 這一首夏夜納涼懷念友人的五言古體詩,也是淡而有味,清新而渾然一體的名篇。這首詩在夏日納涼的描繪中,表達了詩人對友人的深沉思念。詩人通過自己對客觀景物的真切感受,隱居生活的悠閑自適,塑造了一種清幽寧靜的藝術意境。詩以夏夕著筆,但又起得很別致。詩人不直接寫夕陽西下,明月東升,而是寫看到山上的陽光西落,才感到已是傍晚。這里用一個「忽」字,表明落日西沉得很快,也是詩人的主觀感受。夜幕降臨,明月從池東冉冉升起,遠景近寫。用了一個「漸」字,是詩人的實感,和首句「忽」相對照,表現了兩種動景的不同狀態。這較為生動的描繪出詩人閑適自在,不受拘束的隱士風神。「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兩句,歷來被推為寫景細致入微的佳句。清風吹拂,送來荷花濃郁的芳香,夜闌人靜,翠竹上滴露之聲可聞,多麼寂寞的夏夜!詩人經過細心的體察,選擇了最能體現靜境的動態景物和音響來描寫,收到了以動來突出特定環境中寂靜的藝術效果,同時也反映了詩人隱居生活中心境的平靜。最後四句懷友。這樣令人適意的夏夜,沒有知友暢敘,欲彈琴而自遣,又無知音欣賞,寂寞之感倍增,更加懷念故人,以致終宵夢想,情意趨勢。全詩因景啟情,對景懷友,情景融合,意境幽寂。
I. 哪些古詩詞中有包含「丹朱」或者是「朱丹」這個詞語的 如:唇如丹朱 ,有這個詞的吧!
隨車定見濕朱丹、次韻曹子方【作者】毛滂【詩詞】盾威正赫忽衰殲,人意渾如水面寬.觸石端來慰枯槁,隨車定見濕朱丹.初憂連軫秋無種,豈望始雲晚可觀.天遣商羊為公舞,絕勝九仞見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