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培養一年級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
轉眼之間孩子們入學已經一個學期了,幼兒園和一年級是兩種完全不同的角色,幼小的孩子們需要進行角色的轉換來逐漸適應這個全新的環境。在這個過渡過程中,很多事情是他們第一次接觸,不僅增添了課程課時,而且也增加了作業量,很多孩子因此變得無所適從、鬱郁寡歡,甚至產生了厭學情緒。與此同時,很多家長面對孩子突如其來出現的問題,變得束手無策,無計可施,他們只是片面的盯著孩子的分數,並不看隱藏分數背後的問題,而是不斷的訓斥孩子,結果問題不但沒解決,相反的造成了孩子和父母的對立,由此延伸開來發展到對學校對老師產生厭惡感,久而久之對上學充滿了恐懼,產生了厭學情緒。其實孩子上一年級,就如同孩子剛剛學步一樣,蹣蹣跚跚,有的早學會了,有的只是晚一點,早與晚都不必大驚小怪,作為家長的我們最重要的是給孩子提供一個寬松的環境,讓孩子養成一個良好的生活和學習習慣,這比任何事情都重要。然而有的家長並不重視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的培養,認為生活習慣與孩子的學習風馬牛不相及。要知道事物是普遍聯系的,窺一斑而知全豹,孩子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我們不可以孤立的只看到他的一部分。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經常說一個啦啦踏踏的人,他的工作也不會乾的很出色,這一點無論在偉人身上還是在普通人身上都體現得淋漓盡致,所以從一定意義上講,孩子良好生活習慣的養成會讓孩子受益終生,良好的生活習慣會對孩子的人生產生積極的影響。那麼如何培養孩子的生活習慣,孩子有哪些生活習慣需要我們培養,看似簡單,其實做起來才知道問題難得多,可謂知易行難。下面我們就一起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1、創造一個和諧、溫馨的家庭環境 尹建莉寫過一本書叫《好媽媽勝過好老師》,我想這個題目並不完善,如果是《好爸媽勝過好老師》那會更好,因為她忽略了爸爸的存在,一般一個家庭有三口人,爸爸媽媽和孩子,他們之間的關系可以說應該是非常穩定,由此構成一個三角形,三者缺一不可。家庭的溫馨和和諧會給孩子帶來安全感,會讓孩子體會到家的快樂和溫暖,良好的親子關系對孩子人格的構建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並且良好的親子關系是孩子日後一切一切的基礎。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孩子的終生老師,其對孩子影響將決定孩子的一生。我們當父母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孩子都會看在眼裡,記在心裡,深入到她的的潛意識之中。尤其重要的是父母必須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取得一致,若有分歧最好背後去處理,切不可當著孩子大吵大鬧,切不可以為孩子還小,不懂事,那你就太低估孩子了,就模仿能力來講,孩子完全可以當我們的老師。俗話說:莫以善小而不為,莫以惡小而為之,決定一個人的成功的就是一些細節問題,這些細節是誰教給她的,當然家庭、學校、社會三者都有重要的作用,但是為人父母的我們起的作用最大。可以說溫馨、和諧的家庭環境是孩子養成良好生活習慣的基礎。所以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一定要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時刻注意孩子心裡的細微變化,讓孩子在我們建立的這個溫暖的港灣里快樂成長。2、良好的作息習慣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良好的作息習慣是一個人保持身健康第一法則。而身體健康精力充沛,是我們一切工作的基礎。如果孩子休息好了,有了充足的睡眠時間,在課堂上他的注意力會更集中,對問題的反應能力也會更敏捷。作為父母的我們要給孩子制定一個良好的作息時間,時間長了,也就自然而然的變成孩子自己的規律。我們家長一定要以身作則,不要自己打自己的嘴巴,給孩子說一套,自己做另一套;自己在一邊看電視,屋內嘈嘈雜雜,而讓孩子躺到床上去睡覺,雖然孩子表面上會順從你,他也會乖乖的躺倒床上,但他是在孤獨和無助中睡去的,睡眠質量降低。等孩子稍大後,你如果在採取同樣的方式,效果會很差,你早年在他幼小的心靈里投下的陰影,他會把它放大後呈現給你。相比早睡而言,早起就難得多了,特別是冬天,孩子呆在溫暖的被窩里,不願起床,如果早晨起得太晚,由於時間緊張那麼孩子會非常焦急,不但早飯吃不好,吃不飽,而且這種焦慮會影響孩子的上午學習,甚至一天的精神狀態,作為父母的我們一定要身體力行,早早起床,給孩子將早餐做好,在孩子面前樹立起良好的形象,前一天晚上要給孩子把明天早晨穿的衣服放在孩子的床頭,提前將孩子叫醒,給他一個起床過渡時間,時間寬裕了,孩子才能在起床之後能夠從從容容的自己穿衣、洗刷、吃飯,也不必因焦急而要求父母的幫助。當然作為父母的自然而然的要更辛苦些。3、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自己動手豐衣足食。我們一定要讓孩子養成獨立自主的生活習慣。有很多孩子上了一年級之後自己顧不過自己來,課本經常忘帶,老師布置的作業經常記不住,自己的東西丟三落四等等,原因很簡單,就是作為家長的對孩子的生活管得太多,尤其是隔代的老人對孩子更是如此。從心理學上講,同情弱者是一個普遍規律,也是我們人類不同於動物的區別之一,然而這正是我們給每個孩子的把柄。我們都反對溺愛孩子,然而真正輪到我們頭上時,卻又重蹈覆轍,犯同樣的錯誤。孩子不吃了,我們會端著碗拿著勺子跟在孩子屁股後喂它,好像孩子的胃長在我們的肚子里,他吃沒吃飽我們說了算;早上孩子不願起床,我們會把她扶起來,然後親手把衣服鞋子給她穿上;孩子的作業大人整理,孩子的玩具我們收拾,更有甚者家長竟然把孩子沒做完的數學作業給他補上;大人越來越勤快了,也越來越累了,孩子的依賴性越來大了,脾氣也越來越暴躁了。能不能讓孩子自己來做這一切呢,我們做之前能不能思考一下,我們是把手伸出去還是縮回來呢?我建議在這點上,我們要做個狠心的父母,決不姑息。其實孩子是非常善於察言觀色的,他會故意的哭鬧以來爭得大人的同情,從而達到自己的目的。如果我們做父母的一味遷就,那麼正好落進他的圈套。以前姊妹多,父母沒功夫管孩子,孩子倒是養成了吃苦耐勞的好品質。現在兩個人甚至是四個人看護一個孩子,花在孩子身上的時間是以前的無數倍,孩子卻變的什麼都不會了,這么簡單的道理我們並不是不明白,而是因為我們犯了一個同樣的錯誤心太軟。在孩子的事情上,孩子能自己完成的,我們就要放手讓她去做,而不及計較做得好壞。作為家長的我們手段必須要硬,時間長了,孩子會從我們大人身上得到反饋,當他知道無理取鬧並不能達到自己的目的時,他會自己彎下腰來將鞋子穿好。 4、培養孩子正確的金錢觀 傳統觀念認為金錢是萬惡之緣,好像手裡有幾毛錢花的孩子就是壞孩子,金錢在一定意義上已經走向道德的對立面,好像看到錢我們的孩子上去踩三腳,然後吐上幾口唾沫,這才算是一個品格高尚的孩子。然而情況恰恰相反,孩子見了錢會高興的手舞足蹈,在趕緊攥到手中的同時,口水已經不自覺的留下來了,並不是因為他讒錢,而是饞泡泡糖,他覺得自己的舌尖已經碰到大大泡泡糖的滋味了。不知道家長們看沒看過海綿寶寶,在這部動畫片裡面有一個蟹老闆,他非常愛錢,隔著十萬八千里就能嗅到錢的味道,掙了錢歡天喜地,甚至喜極而泣,蟹老闆的這個形象的成功塑造,得益於作者對孩子的真切了解,孩子愛看這部動畫片,愛蟹老闆,孩子愛錢,蟹老闆愛錢也就理所當然了。孩子愛錢,我們也愛錢,區別在於他毫不遮掩,愛了就愛了,而我們大人雖然愛的要命,也要擺出一幅視金錢如糞土的的架勢。我覺得孩子愛錢沒錯,在他眼睛裡,一百塊跟一塊所帶來的快樂是一樣的,在他眼裡錢不是錢,而是自己喜歡吃的食物、自己夢寐以求的玩具而已。我們作為家長的應該給孩子一定的零花錢,如果我們一味的限制,那麼或許孩子不在向你要錢了,而是把手直接伸向你的錢包;或者孩子會變的很自卑,因為別的小朋友都有零花錢,唯獨自己沒有。同時我們要滿足孩子的合理要求,例如帶孩子逛超市時,孩子會提出買一些零食物,我們要限制數量,或是讓他在兩種之間只選其一,任由孩子買或一點都不給他買都是極端的方式;春節時孩子會得到長輩的壓歲錢,大多數家長會把大頭據為己有,零頭給孩子,然後還問拿著幾塊錢的孩子,給你的這些錢你要干什麼呀!如果回答,我要買鉛筆橡皮,那麼家長會豎起大拇指,如果回答要買好吃的,那麼家長會說沒出息、孩子實話實說我們卻給他否定的態度,下一步孩子只有撒謊了,而背地裡照樣買自己愛吃的東西。我小時候生活在農村,過年得到的壓歲錢一點都是不能剩的,全部交工,錢攥在手裡只是高興幾天而已,但是別忘了我們生活的時代,時代決定了我們的做法,而現在時代飛速發展,我們也應該以發展的眼光再來看待這個問題,而不應我們時代的標准來衡量孩子。當然壓歲錢是一筆不小的數目,我們可以給孩子建立一個賬戶,把它存在孩子自己的該以賬戶里,如果碰到教學費了、買校服了,或是買自己喜歡但是又比較值錢的玩具時,我們要告訴他這是該花的時候了,既維護了孩子的主權,又讓他懂得了金錢的合理分配與消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培養了孩子的自立能力。 陽光是七色的,我們的孩子也是千差萬別的。每個孩子所處的家庭背景、生活環境、社會環境都不同,所以很難用相同的方式來對待每一個孩子,我們不必做的最好,但我們有理由做的更好。
『貳』 怎樣培養一年級孩子的學生日常生活習慣
1、創造一個和諧、溫馨的家庭環境 尹建莉寫過一本書叫《好媽媽勝過好老師》,我想這個題目並不完善,如果是《好爸媽勝過好老師》那會更好,因為她忽略了爸爸的存在,一般一個家庭有三口人,爸爸媽媽和孩子,他們之間的關系可以說應該是非常穩定,由此構成一個三角形,三者缺一不可。家庭的溫馨和和諧會給孩子帶來安全感,會讓孩子體會到家的快樂和溫暖,良好的親子關系對孩子人格的構建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並且良好的親子關系是孩子日後一切一切的基礎。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孩子的終生老師,其對孩子影響將決定孩子的一生。我們當父母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孩子都會看在眼裡,記在心裡,深入到她的的潛意識之中。尤其重要的是父母必須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取得一致,若有分歧最好背後去處理,切不可當著孩子大吵大鬧,切不可以為孩子還小,不懂事,那你就太低估孩子了,就模仿能力來講,孩子完全可以當我們的老師。俗話說:莫以善小而不為,莫以惡小而為之,決定一個人的成功的就是一些細節問題,這些細節是誰教給她的,當然家庭、學校、社會三者都有重要的作用,但是為人父母的我們起的作用最大。可以說溫馨、和諧的家庭環境是孩子養成良好生活習慣的基礎。所以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一定要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時刻注意孩子心裡的細微變化,讓孩子在我們建立的這個溫暖的港灣里快樂成長。 2、良好的作息習慣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良好的作息習慣是一個人保持身健康第一法則。而身體健康精力充沛,是我們一切工作的基礎。如果孩子休息好了,有了充足的睡眠時間,在課堂上他的注意力會更集中,對問題的反應能力也會更敏捷。作為父母的我們要給孩子制定一個良好的作息時間,時間長了,也就自然而然的變成孩子自己的規律。我們家長一定要以身作則,不要自己打自己的嘴巴,給孩子說一套,自己做另一套;自己在一邊看電視,屋內嘈嘈雜雜,而讓孩子躺到床上去睡覺,雖然孩子表面上會順從你,他也會乖乖的躺倒床上,但他是在孤獨和無助中睡去的,睡眠質量降低。等孩子稍大後,你如果在採取同樣的方式,效果會很差,你早年在他幼小的心靈里投下的陰影,他會把它放大後呈現給你。相比早睡而言,早起就難得多了,特別是冬天,孩子呆在溫暖的被窩里,不願起床,如果早晨起得太晚,由於時間緊張那麼孩子會非常焦急,不但早飯吃不好,吃不飽,而且這種焦慮會影響孩子的上午學習,甚至一天的精神狀態,作為父母的我們一定要身體力行,早早起床,給孩子將早餐做好,在孩子面前樹立起良好的形象,前一天晚上要給孩子把明天早晨穿的衣服放在孩子的床頭,提前將孩子叫醒,給他一個起床過渡時間,時間寬裕了,孩子才能在起床之後能夠從從容容的自己穿衣、洗刷、吃飯,也不必因焦急而要求父母的幫助。當然作為父母的自然而然的要更辛苦些。 3、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自己動手豐衣足食。我們一定要讓孩子養成獨立自主的生活習慣。有很多孩子上了一年級之後自己顧不過自己來,課本經常忘帶,老師布置的作業經常記不住,自己的東西丟三落四等等,原因很簡單,就是作為家長的對孩子的生活管得太多,尤其是隔代的老人對孩子更是如此。從心理學上講,同情弱者是一個普遍規律,也是我們人類不同於動物的區別之一,然而這正是我們給每個孩子的把柄。我們都反對溺愛孩子,然而真正輪到我們頭上時,卻又重蹈覆轍,犯同樣的錯誤。孩子不吃了,我們會端著碗拿著勺子跟在孩子屁股後喂它,好像孩子的胃長在我們的肚子里,他吃沒吃飽我們說了算;早上孩子不願起床,我們會把她扶起來,然後親手把衣服鞋子給她穿上;孩子的作業大人整理,孩子的玩具我們收拾,更有甚者家長竟然把孩子沒做完的數學作業給他補上;大人越來越勤快了,也越來越累了,孩子的依賴性越來大了,脾氣也越來越暴躁了。能不能讓孩子自己來做這一切呢,我們做之前能不能思考一下,我們是把手伸出去還是縮回來呢?我建議在這點上,我們要做個狠心的父母,決不姑息。其實孩子是非常善於察言觀色的,他會故意的哭鬧以來爭得大人的同情,從而達到自己的目的。如果我們做父母的一味遷就,那麼正好落進他的圈套。以前姊妹多,父母沒功夫管孩子,孩子倒是養成了吃苦耐勞的好品質。現在兩個人甚至是四個人看護一個孩子,花在孩子身上的時間是以前的無數倍,孩子卻變的什麼都不會了,這么簡單的道理我們並不是不明白,而是因為我們犯了一個同樣的錯誤心太軟。在孩子的事情上,孩子能自己完成的,我們就要放手讓她去做,而不及計較做得好壞。作為家長的我們手段必須要硬,時間長了,孩子會從我們大人身上得到反饋,當他知道無理取鬧並不能達到自己的目的時,他會自己彎下腰來將鞋子穿好。 4、培養孩子正確的金錢觀 傳統觀念認為金錢是萬惡之緣,好像手裡有幾毛錢花的孩子就是壞孩子,金錢在一定意義上已經走向道德的對立面,好像看到錢我們的孩子上去踩三腳,然後吐上幾口唾沫,這才算是一個品格高尚的孩子。然而情況恰恰相反,孩子見了錢會高興的手舞足蹈,在趕緊攥到手中的同時,口水已經不自覺的留下來了,並不是因為他讒錢,而是饞泡泡糖,他覺得自己的舌尖已經碰到大大泡泡糖的滋味了。不知道家長們看沒看過海綿寶寶,在這部動畫片裡面有一個蟹老闆,他非常愛錢,隔著十萬八千里就能嗅到錢的味道,掙了錢歡天喜地,甚至喜極而泣,蟹老闆的這個形象的成功塑造,得益於作者對孩子的真切了解,孩子愛看這部動畫片,愛蟹老闆,孩子愛錢,蟹老闆愛錢也就理所當然了。孩子愛錢,我們也愛錢,區別在於他毫不遮掩,愛了就愛了,而我們大人雖然愛的要命,也要擺出一幅視金錢如糞土的的架勢。我覺得孩子愛錢沒錯,在他眼睛裡,一百塊跟一塊所帶來的快樂是一樣的,在他眼裡錢不是錢,而是自己喜歡吃的食物、自己夢寐以求的玩具而已。我們作為家長的應該給孩子一定的零花錢,如果我們一味的限制,那麼或許孩子不在向你要錢了,而是把手直接伸向你的錢包;或者孩子會變的很自卑,因為別的小朋友都有零花錢,唯獨自己沒有。同時我們要滿足孩子的合理要求,例如帶孩子逛超市時,孩子會提出買一些零食物,我們要限制數量,或是讓他在兩種之間只選其一,任由孩子買或一點都不給他買都是極端的方式;春節時孩子會得到長輩的壓歲錢,大多數家長會把大頭據為己有,零頭給孩子,然後還問拿著幾塊錢的孩子,給你的這些錢你要干什麼呀!如果回答,我要買鉛筆橡皮,那麼家長會豎起大拇指,如果回答要買好吃的,那麼家長會說沒出息、孩子實話實說我們卻給他否定的態度,下一步孩子只有撒謊了,而背地裡照樣買自己愛吃的東西。我小時候生活在農村,過年得到的壓歲錢一點都是不能剩的,全部交工,錢攥在手裡只是高興幾天而已,但是別忘了我們生活的時代,時代決定了我們的做法,而現在時代飛速發展,我們也應該以發展的眼光再來看待這個問題,而不應我們時代的標准來衡量孩子。當然壓歲錢是一筆不小的數目,我們可以給孩子建立一個賬戶,把它存在孩子自己的該以賬戶里,如果碰到教學費了、買校服了,或是買自己喜歡但是又比較值錢的玩具時,我們要告訴他這是該花的時候了,既維護了孩子的主權,又讓他懂得了金錢的合理分配與消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培養了孩子的自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