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彼得大帝怎樣建立俄羅斯帝國
1682年,一個剛滿10歲的小孩與其兄伊萬五世並立為沙皇。他就是俄國羅曼諾夫王朝的第四代沙皇彼得?阿列克塞耶維奇?羅曼諾夫,也就是以後的彼得大帝。
1695年1月,彼得親率3萬大軍進攻土耳其,企圖佔領亞速海。由於沒有海軍,彼得不能從海上包圍亞速城堡,而土耳其軍隊卻可通過艦隊提供援助,最後,這次遠征失敗了。但是彼得並不灰心,他用一年多的時間建立了一支艦隊。1696年春天,30艘俄國戰艦出現在亞速海上,俄軍水陸並進,圍攻亞速城堡,土耳其戰敗求和,亞速海落到了俄國人手中。但是,佔領亞速海後,俄國並沒有打通南方的出海口。因為土耳其不僅佔領著亞速海的門戶——刻赤,而且擁有一支強大的海軍,統治著黑海。彼得覺得應該向西歐學習,他決定派一個使團到西歐各國考察。
1697年,俄國考察使團出發。彼得化名為彼得?米哈依洛夫,以下士身分隨同前往。在考察中,彼得非常重視學習西方的先進科學技術,自稱是「一個尋師問道的學生」。他身高近兩米,強壯有力,親自在造船廠當木匠,學習造船技術。在阿姆斯特丹,他在一家最大的造船廠當學徒,一直幹了四個多月。空閑的時候,彼得總是去參觀手工工場、博物館,訪問著名的學者、科學家,聘請他們去俄國工作。在倫敦,他考察了英國的國家制度,還出席了國會的會議,甚至參加了王宮的化裝舞會。
正當彼得在國外考察時,國內射擊軍發動兵變,要求立索菲婭為沙皇。彼得聞訊後,急忙趕回國內,殘酷地鎮壓了叛亂,處死了1000多人。他強迫索菲婭當修女,還把195名叛軍的屍體吊在她的窗前。
隨後,彼得開始在俄國進行全面改革。他大力鼓勵本國商人和外國商人投資發展工業,先後開辦了冶金、紡織、造船等200多家工場。他又徵召大批農奴開鑿運河,建設通商口岸,發展商業。彼得也非常重視文化教育,先後開辦了工程技術學校、航海學校、造船學校、海軍學校等專門學校,派遣留學生到西歐學習。他還創建了博物館、圖書館和劇院,創辦了俄國第一份報紙《新聞報》,並親任主編。
彼得大帝又改革了禮儀制度,甚至採取強制性手段,迫使俄國貴族接受西方習俗。彼得1698年從國外回來接見貴族時,當場剪掉他們的長鬍子,禁止他們下跪,後來又下令禁止穿俄羅斯長袍。彼得鼓勵貴族學習西方人的嗜好,要他們頭戴撒了香粉的假發,腳穿喇叭口的長統靴,帶著妻子兒女參加各種晚會、舞會、進行社交往來等等。對於禮儀制度的改革,歷史留下了很多有趣的記載,比如,彼得一世曾經在新落成的列福爾特宮邸舉行過一次滑稽儀式——「醉鬼大會」。在盛宴上,彼得同寬袖長袍的傳統服式展開了第一次交鋒。
當時,出席宴會的顯貴都身著傳統的俄羅斯服裝:綉花襯衫、鮮艷的綢緞上衣、外罩長袍,手腕上緊系著綉花袖套。長袍上面又套著一件又長又大的天鵝絨無袖袍。從上到下扣著一大排紐扣。此外還有高聳的天鵝絨面的帽子。逢到天氣暖和時,皮大衣便被換成了皮領大袍,這是一種用昂貴料子製作、長及腳跟的袍子,袖口肥大,帶有四角可以折疊的領子。
彼得對國家行政機構進行了全面改革。他撤消了原來那些守舊無能、臃腫混亂的政權機構,把地方政權完全集中到中央,也就是彼得一人手中,這些改革使俄國皇帝有至高無上的權力,俄國也變成了絕對君主專制的國家。
彼得花了很大力氣進行軍隊改革。興辦兵工廠,造船、鑄炮,改善軍隊的武器裝備。同時,擴大徵兵,建立了一支擁有130個兵團、20萬士兵的強大陸軍和一支擁有48艘戰艦的海軍。
在改革過程中,彼得深深感到過去按門第選用官吏的這種制度的腐敗,決定打破舊傳統,按能力和才幹任用各級官吏。這一改革,使一些出身低微的人在政府中升任要職。彼得的第一位總檢察長雅古任斯基小時候放過豬,他的親信大臣、陸軍元帥緬西科夫曾經在莫斯科街頭賣過肉包子。
彼得及其改革是俄羅斯歷史上重大的改革,開始了俄羅斯向歐洲資本主義文明的邁進,並使俄羅斯躋身於歐洲強國行列的進程。彼得激烈、激進地改革,不僅改換了俄羅斯人的頭腦,甚至改變了俄羅斯皇族的血緣。他嚴厲地鎮壓改革的反對派,不惜處死反對改革的親生兒子阿列克塞。馬克思曾說過:「彼得大帝用野蠻制服了俄國的野蠻。」
彼得進行改革之後,俄國富強了。彼得又開始為俄國尋取出海口,南方不行,就把眼光投向北方,首要的進攻目標就是瑞典。瑞典是北歐最強大的國家,也是歐洲強國之一,它擁有一支強大的軍隊。彼得要和瑞典爭奪波羅的海是一個非常大膽的決定,是對俄國的一次嚴峻的考驗。只照到冰箱1700年秋天,彼得率3萬大軍包圍了瑞典的城堡納爾瓦。俄軍一連猛攻了兩個星期,瑞典軍隊頑強抵抗,納爾瓦城堡又非常堅固,俄軍的炮彈都快打完了,納爾瓦依然還在瑞典人手裡。這時,瑞典18歲的國王查理十二世親自率領1萬多名瑞典軍人,首先擊敗俄國的盟友波蘭和丹麥,然後又以閃電般的速度來到納爾瓦,增援被圍的瑞典軍隊。
初冬的北歐已經十分寒冷了。俄軍在納爾瓦激戰了將近一個月,已經疲憊不堪,後邊的糧食又供應不上,俄軍忍著飢餓伏在戰壕里,怨天怨地。瑞典軍隊在凌晨時分突然發動了攻擊,前鋒悄悄摸到了俄軍的陣地上。俄軍立即亂作一團,有的毫無目標地射擊,有的看勢頭不對,開始逃跑。
這一仗下來,俄軍幾乎全軍覆沒,傷亡1萬多人,大炮和各種武器全被瑞典人繳獲,軍官大多數死在了戰場上,彼得僥幸逃脫。但是,彼得沒有就此放棄。為了向國外購買武器裝備,他把賦稅提高了4倍,還增加了各種新的稅收。對於老百姓來說,幾乎沒有什麼東西可以不繳稅的,就連婦女的洗衣盆,死人的棺材,房子的煙囪,人臉上的鬍子,都要繳稅,甚至連人的眼珠如果不是藍色而是黑色或灰色,也要繳稅。
一年之後,彼得率領強大的俄國軍隊向波羅的海進軍。俄國和瑞典在波爾塔瓦再次展開了規模空前的激戰。彼得親臨前線指揮,他的帽子和馬鞍都中了槍彈。最後,瑞典潰敗,查理十二世逃到土耳其。後來俄軍又多次在波羅的海打敗瑞典。1721年,雙方簽訂和約,俄國從瑞典手中奪得了芬蘭灣、里加灣沿岸的土地,從而解決了北方出海口問題。獲勝後的彼得在涅瓦河口附近的科特林島上修建要塞卡朗施塔特,在葉尼薩利島上建立彼得?保羅要塞。彼得?保羅要塞地處大涅瓦河、小涅瓦河的匯合點,控制著通向波羅的海的水路。彼得選中這塊地方作為未來的首都,使它成為真正的通向歐洲的商口。1712年,彼得又在涅瓦河兩岸的荒島上建立了一座新城市,這就是後來的彼得堡,一座通向歐洲的海港城市誕生了。建造這座城市付出了巨大的代價,據說,當時貴族們被命令離開莫斯科到這里定居;數千名農奴命喪黃泉;除這里外,其他地方禁止將石頭用於建築;每位參觀者必須要搬幾塊大石頭以充當稅錢。彼得一世從此可以實現自己的諾言了:「我們在未來的幾十年中都會需要歐洲,然後我們就可以轉過身去,拿屁股對著它了!」
1721年10月,俄國樞密院尊稱彼得為「全俄羅斯大帝」和「祖國之父」,俄國也正式改稱「俄羅斯帝國」。
2. 沙俄時代是什麼時候,那個時代的環境是怎樣的
沙俄時代是1721年彼得一世加冕為皇帝後,至1917年尼古拉二世退位為止的俄羅斯國家。
時代背景:
14世紀中期,是從蒙古帝國之金帳汗國獨立出來的諸羅斯公國之一的莫斯科公國。1546年,莫斯科公國大公伊凡四世加冕稱沙皇,沙俄誕生。
1613年7月11日,沙皇米哈伊爾·費奧多羅維奇·羅曼諾夫在莫斯科聖母大教堂舉行加冕,開創羅曼諾夫王朝。
1721年,彼得大帝與瑞典進行北方戰爭勝利,俄羅斯參政院授予「俄羅斯帝國皇帝」的頭銜,俄國成為正式意義上帝國。
後領土不斷擴張成為全球帝國,長期充當「歐洲憲兵」的角色。1917年二月革命後,俄羅斯帝國皇帝尼古拉二世被迫簽署退位聲明,俄羅斯帝國滅亡,共記304年。
葉卡捷琳娜二世時代可以說是俄羅斯帝國的第二個強盛期,帝國在南方和西方得到相當大的新版圖。
1768年,與昔日地跨歐亞非三洲和黑海東地中海沿岸地區、並征戰和稱霸了數個數個世紀已久的伊斯蘭教封建神權大帝國奧斯曼帝國之間的俄土戰爭爆發。
在1774年以《凱納甲湖條約》的簽訂而結束。根據這個條約,俄國取得了原屬於奧斯曼土耳其帝國黑海的出海口,克里米亞的韃靼則脫離奧斯曼帝國」獨立「。
而葉卡捷琳娜在1783年吞並了克里米亞汗國。1787年,第二次俄土戰爭爆發,1792年戰爭結束後,俄國將其勢力伸入奧斯曼土耳其屬下的巴爾干半島。
雖然奧斯曼帝國的勢力沒有被俄羅斯帝國完全趕出地處歐洲東南部地區的巴爾干半島,但已不再是俄國的嚴重威脅了。在西方,俄國則趁著波蘭國勢日虛之際,與普魯士、奧地利瓜分波蘭。
(2)沙俄學生制服擴展閱讀:
沙俄時期的為政舉措:
1、西化改革
當幾位大臣來問候遠途歸來的彼得大帝時,彼得突然操起手中的剪刀朝他們的鬍子剪去,從而揭開了一系列改革的序幕。這些改革主要是在與瑞典進行北方戰爭的背景下施行的。
在軍事方面,彼得實行義務兵役制,引進國外新式武器和戰略技術,還建立了一支強大的海軍。在經濟方面,彼得大力鼓勵工商業的發展,允許企業主買進整村的農奴到工廠做工。
批准外國人在俄國開辦工廠。在政治上,改革的目的是建立完整的中央集權統治,加強工作效率。剝奪貴族領主杜馬會議的職能。
以參政院取代,下設11個委員會(實際上相當於西方國家的「部」)負責具體工作;罷黜大教長,代之以宗教院,使教會成為國家政權的一部分;劃分行政區域,將全國分為50個省。
彼得還頒布了一個「職級表」,將文武官員分成14個不同的等級,所有的官員不管門第出身,都要從最低一級做起,靠功績晉升。
在文化上,彼得大力引進西方的書籍和生活方式,下令全體臣民不得穿傳統的長袍和留大鬍子;規定貴族子弟到了一定年齡必須上學,否則不得繼承爵位,並選派留學生去西歐學習。
他還簡化了俄文字母,引進西方歷法,建立了俄國第一座圖書館、醫院、劇院、博物館、印刷所,還出版了第一份報紙,親自擔任主編。
彼得一世改革的領域非常廣泛,就廣度來說,幾乎超過了世界歷史上文明時代的任何一次改革,而他為人詬病的原因是在此過程中採取的手段極為粗暴,「不惜以野蠻的手段對付野蠻」。
他的兒子阿列克謝在守舊派貴族的支持下起來反對他,後逃亡國外,在得到寬恕的許諾下回到俄國,結果被投入監獄嚴刑拷問,並死於獄中。
2、行政改革
在彼得統治期間俄羅斯的行政體系相較於西歐國家顯得落後許多,俄羅斯長期以來採行小組行政(uyezd),大都由城市或居住的周遭地區組成,這套系統顯的資源無法均勻分配。
而且笨拙的難以管理,1708年彼得取消這個陳舊的制度,轉而建立轄省制度(guberniyas),1719年執行管理委員會(Collegia)成立,彼得大帝再一次的重新劃分行政區劃。
新的俄羅斯轄省制度仿效瑞典,其中較大或著是政治地位較為重要的地區得到較多的自治權,而他廣闊的農村地區由國家直轄。
忠誠被受質疑的精英以及反對改革的貴族在1722年的聲浪達到顛峰,也就是職級表(俄語:Табель о рангах;Tabel' o rangakh)實行的這一年。
一份正式的階級清單被用到俄羅斯的軍事、政府以及皇家法院,職級表混合許多頭銜與尊稱的系統而建立,每個階級都下分很多等級(I到XIV),以表示對沙皇的忠誠度的特殊等級。
職級表主要用在軍隊組織,這也象徵了彼得統治時期的現代化與革新。職級表的建立可以說是彼得改革相當大膽的措施。
這直接打擊了貴族的權力,並且象徵了俄羅斯社會的改變,從前比較高的等級是世襲傳承,但職級表建立之後哪怕是個平常老百姓。
也會因為辛勤的工作或高超的技藝而進入技術官僚的體系,新一代的技術官僚迅速的取代舊貴族的階級,並再俄羅斯取得人民的支持,這一套制度一路沿用到1917年俄國革命的時候。
3. 求俄羅斯特種部隊 阿爾法小組標志!
阿爾法特種部隊是一支隸屬於俄羅斯聯邦安全局的特種部隊。主要在俄羅斯國內從事反恐怖活動,專職於解救人質與處理應急事件的特警隊,類似於美國的FBI。俄聯邦安全局是目前俄國戰鬥力最強和最精銳的安全機構,在其屬下,有一支聞名遐邇的特種反恐怖突擊隊,這就是戰功顯赫的「阿爾法小組」。
俄羅斯阿爾法特種部隊成立於20世紀70年代。而今,該部隊大約有700人,其中有一支250人的精銳部隊,還有若干小分遣隊。阿爾法特種部隊多從俄羅斯國家安全機關、空降兵、邊防部隊、軍校畢業生中精心挑選,除了要求體格健壯、反應靈敏,還要求通過智力測試。該部隊已成為俄羅斯反恐中堅力量。
4. 沙俄犯境,在黑龍江一帶野蠻橫行,康熙是如何制服他們的
康熙調派軍隊前往黑龍江,要求沙俄撤離當時的黑龍江,沙俄在搶奪虐殺,便派兵摧毀了當時的沙俄軍建立的站點全部燒毀,使這個敵軍成了孤城,但沙俄仍舊抵抗,為了消除沙俄再次搶奪,康熙任命都統領彭春前往愛琿,經過長時間的持久戰,終於打下了雅克薩,留下了部分人鎮守,還令人在此地屯田;並建立了一條完整的邊界防護線,有利於長期邊防。
沙俄簽訂了中俄尼布楚合約,是當時中俄雙發在平等的基礎上簽訂的一個條約,也是當時中國於西方簽訂的第一份國際性的條約。此戰以後維持了多年的邊界的安寧和穩定。
5. 騎馬與砍殺火與劍,我想把俄國沙皇制服弄到我身上,怎麼搞我知道此代號是itm_tzar_odyag_pl
缺個空格
6. 白俄羅斯軍裝和俄羅斯軍裝以及蘇聯軍裝的區別是哪裡
俄羅斯軍裝300年
自俄軍創建300多年來,軍裝更換頻繁。各式各樣的軍裝也成為一種文化,現在都可以在俄羅斯軍服博物館里看到。 <#J<QYF&2
彼得大帝的官兵統一著裝 俄國的正規軍隊始建於彼得大帝時代,當時的軍裝官兵沒有區別,這恐怕在任何政體下也沒有過這樣的「民主」。 a'L7y%
要說有那麼一丁點兒的區別,那就是軍官挎肩披一條白藍紅三色的武裝帶。這恐怕就是惟一的政治色彩,其三色正好和國旗上的顏色一模一樣。除此之外就幾乎看不到別的純俄羅斯東西了。就因為彼得崇尚西方,他在軍事上是要仿效強大而可靠的普魯士正規軍,所以軍裝的式樣也模仿普魯士。但是,當國內軍事政治形勢招來人民的不滿時,彼得下令將沙皇的主要支柱——軍官們的服裝做了一番改進,才同士兵服有了區別。 r.W"@vc>
亞歷山大一世引入雙角帽 19世紀初,俄國宮廷大興學法國之風,於是亞歷山大一世在確定軍裝時也趕這個時髦:所有的軍裝都按法國軍裝的式樣縫制。俄國官兵戴起了與俄羅斯風格迥異的拿破崙雙角帽,簡直讓人哭笑不得。不過在亞歷山大一世時代也出現了純俄羅斯特點的東西:1802年縫制了第一件一直穿到現在的灰呢子軍大衣。 LO Yyj?^7
尼古拉一世崇尚奢華 尼古拉當政時期國內政局穩定,因此「宮廷」可以放開手腳地在改變軍人形象上做文章。尼古拉一世非常熱衷於美化軍裝,最愛鮮艷的呢子、袖口條帶的金銀邊飾、鑲邊和制服上的鑲條。 ]mDsUZf<
「法國風」過去之後,沙皇開始往軍服上添加國家象徵標志,以提高國威。軍服上出現了紋章與徽章圖案,而且有冠形章紋的雙頭鷹。俄羅斯徽章的形態還不時有所變化,翅膀一會兒向上飛,一會兒朝下飛。歷史學家發現,當國內政局穩定時,翅膀便向上飛,局勢不穩時便朝下飛。首次在俄羅斯肩章上出現跟今天一模一樣的星形。從整個來說,新軍裝很漂亮,但就是不實用。 T<_1|eH
亞歷山大三世「扯下」所有的扣子亞歷山大三世當政期間爆發了克里米亞戰爭,其慘痛教訓給軍裝改革造成很大的影響。教訓之一:官兵們花里胡哨的服裝在戰場上根本不實用。沙皇下令給予簡化,使之更加方便。亞歷山大三世首先從軍服上「扯下」所有的扣子,取而代之的是小鉤襻。然後取消華麗的近衛軍帽子,規定戴羊羔皮帽,還留下大檐帽。肥大的雙排扣制服上衣取代了窄小的制服。 ;L/T}!Dx
尼古拉二世重新把軍服裝扮得十分華麗尼古拉二世擔心當兵的嫌軍裝難看而跑光,於是又恢復了軍服上的金銀線和裝飾品。與此同時,沙皇還把軍服分為作戰服和便裝兩種。戰斗服實用、方便和肥大,便於士兵在戰斗中跑動。便裝上恢復了過去那些精美的小掛件和小飾物,這純粹就是為了恢復軍威,吸引那些年輕的新兵。在尼古拉當政的那些年月,各團乃至各營都有各自不同的軍服,可全軍的作戰服是統一的。1917年的十月革命結束了沙皇的這種軍服亂七八糟的局面。 }j5@\c48
IBsO
列寧取消了肩章 十月革命之後,以列寧為首的人民委員會取消了尼古拉二世時期俄國軍隊中的所有官銜和稱號,新政權在軍裝方面也力求取消同沙俄帝國有聯系的東西。因此紅軍官兵一開始沒有嚴格規定的軍服,帶槍的人穿什麼的都有。布爾什維克政權還取消了舊的軍人標志,一開始的主要標志為帽子上的紅帶子和寫上黑字「紅色近衛軍」的紅色袖標,有些部隊還興佩帶套在桂冠里的紅星形紅色近衛軍證章。紅星上畫的是象徵著工農紅軍各部政治團結的錘子和犁。 Q(eQZx{
當國內開始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新政權開始考慮工農紅軍的軍服得有別於白軍的問題,於是便出現了被稱之為布瓊尼式軍帽的呢帽。順便說說,這種帽子還是從臨時政府的倉庫里拿出來的。 ^a0 -5
斯大林恢復肩章 斯大林時期又開始了軍裝改革。各族人民之父認為列寧時代的軍裝有些地方「不夠嚴肅」,比如說大衣和襯衫上的彩色胸兜蓋就過分花哨,於是將它們作為「災難時代的殘余」取消。就從那時起,軍隊開始越來越有一種「帝國的派頭」。斯大林最先推出的新玩意兒有夏天戴的大檐帽、弗倫奇式襯衫、指揮員穿的呢燈籠褲以及初級指揮員和列兵穿的棉運動衫。到1943年偉大衛國戰爭戰火正酣時期,不僅將帥和各級軍官,就連士兵也佩帶上肩章,而且其形狀甚至字型都跟舊俄部隊軍人佩帶的肩章一模一樣。 k>@^M]%
勃列日涅夫喜歡紅色鑲邊 到了勃列日涅夫時期,在軍裝改革方面雖然沒有什麼大的舉動,但還是有不少小的動作。根據勃列日涅夫的建議,各軍兵種大檐帽的帽圈、鑲邊、領章和肩章條紋間的彩色緣條都統一為紅色,軍便服改為套頭上衣和夾克衫,有些改革純粹是形式主義,這也反映了政治制度的保守。比如說,大檐帽的盔頭只加高了半厘米,帽徽上也只增加了幾支穗子。各軍兵種還出現了自己的袖章,上面必不可少的標志物為一顆有鐮刀和錘子圖案的大紅星。勃列日涅夫時期在蘇軍中第一次出現了迷彩服。 {;rpgc
戈爾巴喬夫得罪了元帥們 戈爾巴喬夫一上台,便簽署了蘇聯最高蘇維埃的一道命令,根據該命令將取消裝甲兵主帥、元帥,工程兵和通訊兵主帥的軍銜和肩章。這完全屬於改革過程中的「即興之作」,旨在取消上述軍銜的改革著實惹惱了軍事長官們,這個餿主意是克里姆林宮那些主管軍事的官僚給戈爾巴喬夫出的。他們知道,自德國空中流氓魯斯特駕機降落在紅場附近之後,總書記對軍人大發了一頓火。在戈爾巴喬夫執政期間,軍人和當局的關系一直就不怎麼融洽,國家首腦對軍隊談不上有多喜歡,對官兵的著裝也不怎麼感興趣。軍裝的改革只在肩章上做了些小文章。 /[|md0,
不過客觀地說,戈爾巴喬夫還是做了一些含有民主色彩的變動,比如說允許夏天穿短袖襯衫和不打領帶,這些都受到了軍人的熱烈歡迎。 +,w|&y
葉利欽急於更換軍裝 俄羅斯軍隊剛剛於1992年5月組建,葉利欽便催促國防部領導:「我的軍隊得穿最好的服裝!」 pzp"NKx i
1992年10月,國防部給「鮑里斯」展示了新的軍裝。其式樣很像北約一些成員國的軍隊的服裝。俄國歷史上曾有些沙皇拚命模仿歐洲,葉利欽走的也是這條道路。新大檐帽的檐很寬,盔頭很高,上面有一隻碩大的金屬「鷹」,這讓軍官們一看就不舒服。他們帶著揶揄的口氣說:「盔頭越高,戰鬥力就越低。」 pt;Sk?-1
在葉利欽執政時期,國庫出現虧空,校官和將官的高筒皮帽被普通皮帽所取代,鉻鞣革皮靴也讓位給多脂軟革靴,大衣、馬褲和考究的皮帶也不見了。有時候撥下來的款只夠更換區別標志(陸軍大將和海軍元帥原來肩章上只有一顆大星,現在換成四顆小星)以及增加袖標、胸徽和其他圖形標志。 <'yC:HeAwD
普京又「恢復」了毛皮高帽普京在軍裝改革方面沒做出什麼大動作。讓將校軍官感到欣慰的是,給他們恢復了毛皮高帽。不久前普京又同意降低盔頭的高度和縮小了大檐帽上檐的直徑,使之接近俄軍傳統的小檐。這既是按傳統行事,也是回歸理智,因為大檐的「承風面積」太大,刮風天極容易被掀掉。不久,又將把軍官大檐帽上的常常被部隊厭惡地稱之為「肉用雛雞」的「鷹」拿掉。
7. 沙俄時期軍裝和蘇聯時期軍裝有區別嗎
俄羅斯
自俄軍創建300多年來,軍裝更換頻繁。各式各樣的軍裝也成為一種文化,現在都可以在俄羅斯軍服博物館里看到。
彼得大帝的官兵統一著裝 俄國的正規軍隊始建於彼得大帝時代,當時的軍裝官兵沒有區別,這恐怕在任何政體下也沒有過這樣的「民主」。
要說有那麼一丁點兒的區別,那就是軍官挎肩披一條白藍紅三色的武裝帶。這恐怕就是惟一的政治色彩,其三色正好和國旗上的顏色一模一樣。除此之外就幾乎看不到別的純俄羅斯東西了。就因為彼得崇尚西方,他在軍事上是要仿效強大而可靠的普魯士正規軍,所以軍裝的式樣也模仿普魯士。但是,當國內軍事政治形勢招來人民的不滿時,彼得下令將沙皇的主要支柱——軍官們的服裝做了一番改進,才同士兵服有了區別。
亞歷山大一世引入雙角帽 19世紀初,俄國宮廷大興學法國之風,於是亞歷山大一世在確定軍裝時也趕這個時髦:所有的軍裝都按法國軍裝的式樣縫制。俄國官兵戴起了與俄羅斯風格迥異的拿破崙雙角帽,簡直讓人哭笑不得。不過在亞歷山大一世時代也出現了純俄羅斯特點的東西:1802年縫制了第一件一直穿到現在的灰呢子軍大衣。
尼古拉一世崇尚奢華 尼古拉當政時期國內政局穩定,因此「宮廷」可以放開手腳地在改變軍人形象上做文章。尼古拉一世非常熱衷於美化軍裝,最愛鮮艷的呢子、袖口條帶的金銀邊飾、鑲邊和制服上的鑲條。
「法國風」過去之後,沙皇開始往軍服上添加國家象徵標志,以提高國威。軍服上出現了紋章與徽章圖案,而且有冠形章紋的雙頭鷹。俄羅斯徽章的形態還不時有所變化,翅膀一會兒向上飛,一會兒朝下飛。歷史學家發現,當國內政局穩定時,翅膀便向上飛,局勢不穩時便朝下飛。首次在俄羅斯肩章上出現跟今天一模一樣的星形。從整個來說,新軍裝很漂亮,但就是不實用。
亞歷山大三世「扯下」所有的扣子亞歷山大三世當政期間爆發了克里米亞戰爭,其慘痛教訓給軍裝改革造成很大的影響。教訓之一:官兵們花里胡哨的服裝在戰場上根本不實用。沙皇下令給予簡化,使之更加方便。亞歷山大三世首先從軍服上「扯下」所有的扣子,取而代之的是小鉤襻。然後取消華麗的近衛軍帽子,規定戴羊羔皮帽,還留下大檐帽。肥大的雙排扣制服上衣取代了窄小的制服。
尼古拉二世重新把軍服裝扮得十分華麗尼古拉二世擔心當兵的嫌軍裝難看而跑光,於是又恢復了軍服上的金銀線和裝飾品。與此同時,沙皇還把軍服分為作戰服和便裝兩種。戰斗服實用、方便和肥大,便於士兵在戰斗中跑動。便裝上恢復了過去那些精美的小掛件和小飾物,這純粹就是為了恢復軍威,吸引那些年輕的新兵。在尼古拉當政的那些年月,各團乃至各營都有各自不同的軍服,可全軍的作戰服是統一的。1917年的十月**結束了沙皇的這種軍服亂七八糟的局面。
列寧取消了肩章 十月**之後,以列寧為首的人民委員會取消了尼古拉二世時期俄國軍隊中的所有官銜和稱號,新政權在軍裝方面也力求取消同沙俄帝國有聯系的東西。因此紅軍官兵一開始沒有嚴格規定的軍服,帶槍的人穿什麼的都有。布爾什維克政權還取消了舊的軍人標志,一開始的主要標志為帽子上的紅帶子和寫上黑字「紅色近衛軍」的紅色袖標,有些部隊還興佩帶套在桂冠里的紅星形紅色近衛軍證章。紅星上畫的是象徵著工農紅軍各部政治團結的錘子和犁。
當國內開始第一次國內**戰爭,新政權開始考慮工農紅軍的軍服得有別於白軍的問題,於是便出現了被稱之為布瓊尼式軍帽的呢帽。順便說說,這種帽子還是從臨時政府的倉庫里拿出來的。
斯大林恢復肩章 斯大林時期又開始了軍裝改革。各族人民之父認為列寧時代的軍裝有些地方「不夠嚴肅」,比如說大衣和襯衫上的彩色胸兜蓋就過分花哨,於是將它們作為「災難時代的殘余」取消。就從那時起,軍隊開始越來越有一種「帝國的派頭」。斯大林最先推出的新玩意兒有夏天戴的大檐帽、弗倫奇式襯衫、指揮員穿的呢燈籠褲以及初級指揮員和列兵穿的棉運動衫。到1943年偉大衛國戰爭戰火正酣時期,不僅將帥和各級軍官,就連士兵也佩帶上肩章,而且其形狀甚至字型都跟舊俄部隊軍人佩帶的肩章一模一樣。
8. 俄國的拉斯普欽誰能詳細的介紹一下他的資料
拉斯普欽,全名為格里高利·葉菲莫維奇·拉斯普欽,俄語:Григо́рий Ефи́мович Распу́тин,英語:Grigori Efimovich Rasputin;又譯作拉斯普丁、拉斯普京或拉斯普廷,生於1869年1月21日,俄羅斯帝國神父,尼古拉二世時期的神秘主義者、沙皇及皇後的寵臣。
拉斯普欽是俄羅斯薩拉托夫省人,被認為是俄羅斯正教會中的佯狂者之流。因丑聞百出,遭到公憤,1916年12月30日為尤蘇波夫親王、迪米特里大公、普利希克維奇議員等人合謀刺死。
殺死拉斯普京的三個主謀都是君主主義者。除了以上三名主謀,謀殺者還有雖無顯赫身份,但有杜馬和黑色百人團的支持的普利希克維奇(1870—1920年)。
(8)沙俄學生制服擴展閱讀
原籍德國的亞歷山德拉皇後,對其圈子以外的所有俄國人一概視如草芥,卻聽命於一個自稱聖職人員的神秘人物拉斯普欽,確信拉斯普欽具有超自然的和先知的力量,因為拉斯普欽曾表面上治好過皇儲的血友病。
拉斯普欽通過對皇後的影響,取得了任命高級官員的發言權。所有請求晉見皇帝和皇後的人都必須通過他。各階層愛國和開明人士對此雖提出過抗議,但皆無成效。
1915年9月戰爭期間,杜馬被中止了。這場戰爭因而把1905年以來潛伏著的一切基本政治問題重新提了出來。自治局聯合會要求召集杜馬。1916年11月,杜馬重新開會,它對戰爭事務的處理方式表示了強烈的憤慨。
戰爭的失利和政府的無能,使人們的不滿情緒增長了。12月,拉斯普欽被宮廷中一些貴族刺殺。沙皇開始考慮鎮壓措施,再次勒令杜馬休會。
9. 跪求十八十九世紀俄羅斯軍裝的圖片啊。。。。。。
10月15日,在俄羅斯的小雅羅斯拉韋茨,歷史俱樂部成員身著俄國士兵的服裝表演。
10. 了解:俄國農奴制、沙皇、近代化、彼得一世、克里米亞戰爭
15世紀下半葉~19世紀上半葉,俄國在以勞役制為主要剝削形式的地主庄園經濟基礎上建立的經濟、法律制度。農民被束縛在地主的土地上,在土地、人身、司法上依附於地主,處於社會最低層,實際上是農奴。早在11~12世紀,在基輔羅斯時代,王公、大貴族擁有大量世襲領地,強迫窮人服勞役。14~15世紀,莫斯科公國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度發展起來,越來越多的農民陷於被奴役的地位
沙皇是部分斯拉夫君主採用的頭銜,此字源於古羅馬時代的拉丁語稱號「凱撒」,在中世紀時被視為與「皇帝」一詞擁有類同的地位,即與羅馬皇帝一樣,受他國皇帝或宗教領袖(如羅馬教皇或君士坦丁堡牧首)認許。此頭銜最先為保加利亞君主採用,後來在拜占庭帝國滅亡後由莫斯科公國承襲。在彼得一世改以為「凱旋將軍與獨裁者」為主要稱號後,「沙皇」一詞在官方定義下改與「國王」同等,但民間和國外仍非正式地把俄羅斯君主稱為沙皇。
近代化也叫現代化,它們源於同一單詞「modernization」,以經濟工業化和政治民主化為主要標志。
彼得一世·阿列克謝耶維奇,史稱彼得一世,後世尊稱其為彼得大帝,是沙皇阿列克謝一世之子,俄羅斯羅曼諾夫王朝第四位沙皇(1682年4月—1696年與伊凡五世共治)、俄羅斯帝國首位皇帝(1721年11月2日—1725年2月8日在位),俄羅斯歷史上僅有的兩位「大帝」之一。他統治時期在政治、經濟、軍事和科技等領域進行西化改革,使俄羅斯成為歐洲大國之一
彼得大帝一般被認為是俄羅斯最傑出的皇帝。彼得一世1682年即位,1689年掌握實權,1697年派遣使團前往西歐學習先進技術,本人則化名彼得·米哈伊洛夫下士隨團出訪,先後在荷蘭的薩爾丹、阿姆斯特丹和英國的倫敦等地學習造船和航海技術,並聘請大批科技人員到俄羅斯工作。回國後積極興辦工廠,發展貿易,文化、教育和科研事業,同時改革軍事,建立正規的陸海軍,加強封建專制的中央集權。繼而發動了戰爭,奪取波羅的海出海口,為俄羅斯打下堅實基礎。可以說,近代俄羅斯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的發展史無不源於彼得一世時代
克里米亞戰爭,在1853年10月20日因爭奪巴爾干半島的控制權而在歐洲大陸爆發的一場戰爭,是拿破崙帝國崩潰以後規模最大的一次國際戰爭,奧斯曼帝國、英國、法國、撒丁王國等先後向俄羅斯帝國宣戰,戰爭一直持續到1856年才結束,以俄羅斯帝國的失敗而告終,從而引發了國內的革命斗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