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飛機駕駛員必備的飛行裝備有哪些
你好,很高興為你解答
1、飛行頭盔(配氧氣面罩)、抗荷服/褲,可能在脖子上掛補償囊(西方及以色列無論直升機還是固定翼飛機的飛行員都有,而中國一般只有抗荷褲,一般只有試飛員才在某些科目中使用全身的高空抗荷服,在真實照片中幾乎看不到補償囊),還有一雙靴子、手套。
2、飛行表,其功能除了看時間,還有計時、定位、導航等功能。
3、自衛武器。中國飛行員一般是一支51式手槍,再加上幾發散裝的備用子彈,掛載抗荷褲的皮帶上(有一個槍套,上面還有裝散裝子彈的地方)。
4、傘刀,主要用於隔斷傘繩,同樣佩掛於皮帶上,也有個刀套,離手槍不遠。
5、救生設備。中國飛行員的救生衣是自充氣式的,在腋下,不過一般看不大出,應該是與抗荷褲之上的固定帶有關。至於中國飛行員的救生船、救生包,是與傘包一塊兒至於彈射座椅中,傘應當會在彈射後自己開,救生船在2001年中美撞機事件後全部改為自行充氣,彈射後只要降落後割斷傘繩,自己爬上救生船即可(在水上的話。)
6、在抗荷服/褲大腿部位一般各有一個資料袋。
B. 請問民航飛行員到底是怎麼上班的
飛行,一直是人類的一個神秘之夢。
而對於正實踐這一夢想的飛行者們而言,飛行不單只意味著廣袤長空下的自由情懷,更是一份為飛行而生的使命與熱愛。
為飛而生
「我就是為飛行而生的。」畢松泉說。他是東方航空雲南有限公司一名全能型機長,自1998年任職飛行員後,僅用了7年時間就放飛成為機長,這在行業內
是一個很快的速度。至今7年的機長生涯里,畢松泉體會最深的是飛行安全的壓力,用他的話說,長期肩負的安全重壓使得很多機長都成了「強迫症患者」。「每次
執飛前,總要反復核實、檢查,即使對一些已授權的環節,也要親自檢查過才踏實,總告訴自己再多檢查一次肯定不會有錯。」畢松泉說,工作上的習慣已經滲透進
生活,有時已經開車出小區,但一嘀咕家門有沒有關好之類的事情,就要馬上回去檢查。「機長肩負的是機上所有人的安全,我們最大的願望就是把乘客視如家人,
將家人安全送到家。節假日一般會加開航班,很難和家人聚在一起,但看著乘客安全抵達目的地、回家,內心是安樂的。」畢松泉說。
與外界的想像不同,機長的工作其實並不輕松。目前,東航雲南有約40%的航班是省內航班,這類航班被業內人士稱為「短、散、碎」,加之省內地形、地貌
復雜,氣候變化多端,特殊機場數量全國最多,執飛省內航班將面臨更大的安全壓力。在民航飛行中有「起飛危險落地難」的說法,由於省內航班「短、散、碎」的
特點,往往是剛進入平飛狀態二、三十分鍾就要開始做下降准備,這對機長意味著較大的工作強度和安全壓力。畢松泉坦言,比起執飛一些長距離航班來說,省內班
線更累、難度更大,但源於對飛行的熱愛,他仍覺得樂在其中。
機長爸爸
在民航業內,丈夫是飛行員、妻子是空乘的家庭被稱作「雙飛家庭」,畢松泉和妻子正是這樣的「配套」。由於各自的時間表、目的地不同,「雙飛家庭」里夫
妻倆能一起休息的情況很少,工作中能碰上的機會更是微乎其微。久而久之,畢松泉4歲的兒子也習慣了爸爸、媽媽經常不能一起陪他的生活。「要是有誰問兒子什
么時候最高興,他總會回答,爸爸、媽媽和我在一起的時候最高興。」畢松泉說,兒子和他的感情很好,由於工作忙,他難得有機會送兒子去上幼兒園,「只要我去
送,他就不願放我走,其他人送他就不會這樣。」畢松泉說。
「爸爸,我可以躲在你的飛行箱里和你一起上飛機,到機艙里我悄悄出來幫你開飛機,你休息。」這是畢松泉的兒子經常對他說的話,也許是體會到了爸爸平日工作的辛苦,孩子稚嫩、可愛的話語中透露出的是對機長爸爸滿滿的愛。
2012年11月29日凌晨5時40分,畢松泉開始准備執飛昆明―麗江航班,待上午10時17分返回長水飛行部時,他又匆匆趕往位於巫家壩的辦公室,
開始處理日常文書等工作,是日晚間,畢松泉又趕赴長水機場,執飛昆明―版納間的往返航班,當他完成飛行回到長水機場時已是翌日凌晨2點多。這是畢松泉如常
工作的一天,也是大家未熟知的機長的一天。
駕機穿梭雲端,每每俯瞰身下山川時,畢松泉總會被雲南山河壯麗的氣勢所震撼。飛行,這個非同尋常的角度帶給了他不一樣的精彩視界,也讓他深深愛上了機長身上背負的這份光榮使命。
C. 艙外航天服應具有哪些功能
艙外航天服應具有保護宇航員生命安全的功能,還應該包含維持宇航員生命所需各種條件的攜帶型生命保障系統。
艙外航天服的頭盔由頭盔殼、面窗結構和頸圈等組件構成,其中的頭盔殼所用材料具有強度大、抗沖擊等優點。在出艙前,頭盔面窗的內部要噴上防霧劑。手套與服裝通過腕圈接連,靴子由壓力靴和艙外熱防護套靴組成。
艙外航天服在背部裝有提供氧氣等維持生命所需各種條件的攜帶型生命保障系統。如果太空行走時間較長,艙外航天服內要裝有飲水袋。在飲水管的旁邊還有一個放置食物棒的長孔,航天員只要一伸嘴即可吃到美味可口的棒狀食品。
升級版「飛天」艙外服的改進和提高:
據悉,這次神舟十二號航天員將穿著進行了大量改進與升級的「飛天」艙外服,它已經組裝完畢,高度在2米左右,重100多公斤,可支持更長時間的艙外活動,重復使用次數更多,關節處更加靈活。
艙外服的整體效能、可靠性、舒適性有了進一步提高,艙外服的操作動作和信息識別更加迅速、准確,科技感更強,同時具有中國的審美識別性。
D. 飛機上副機長和副駕駛有什麼區別
代表機長和副駕駛身份的制服有一點都是相同的。竅門就在飛行員制服的袖口或者肩章上。
機長制服:俗稱「四道杠「,副駕駛制服:俗稱」三道杠「。
民航客機通常情況下為左座機長,右座副駕駛,特殊情況例外。(直升機因機型不同,此標准不適用)
如果在機場休息大廳遇到機組排隊上飛機,通常走在最前面的是機長,後面的是副駕駛。
E. 據說,86%的女生都是「制服控」
制服,作為正規著裝的一種,總是被賦予一種微妙的曖昧氣息。制服有著不同的解釋與范圍,從職業固定著裝到一種感覺,它不僅僅是身份的象徵,還傳達出一種正經感與信賴感。白大褂、飛行員制服、空姐制服與教師著裝,都是嚴格定義下的制服,它們旨在營造統一的權威性與儀式感。制服的裁剪注重體現剛直挺拔的氣質,穿上正裝的男性往往顯得更加精神。制服控現象,源於制服所傳達的正經感與信賴感,亞文化愛好者中,許多人喜愛這種「禁慾」與「禁忌」帶來的反差感,將其視為正常審美。
制服控並不等同於特殊癖好,它只是人們對於制服所蘊含的正經感、權威性以及信賴感的一種喜好。制服所代表的不僅僅是職業身份的象徵,更是一種審美與情感的表達。制服控現象在男女之間的表現不同,女孩可能更傾向於選擇成熟靠譜的伴侶,而男孩則可能更偏好制服所展現的甜美、可愛或刺激感。制服的設計注重體現正直與挺拔,穿上正裝的男性往往能展現出更好的氣質。制服控現象,體現了人們對制服中正經感與信賴感的追求,是正常審美與情感需求的體現。
制服控現象反映了人們對制服所蘊含的正經感、信賴感以及審美追求的一種喜好。制服作為正規著裝的一種,不僅傳達出身份的象徵,更承載著正經感與儀式感。制服控現象在男女之間的表現有所不同,女孩可能更傾向於選擇成熟靠譜的伴侶,而男孩則可能更偏好制服所展現的甜美、可愛或刺激感。制服的設計注重體現正直與挺拔,穿上正裝的男性往往能展現出更好的氣質。制服控現象,體現了人們對制服中正經感與信賴感的追求,是正常審美與情感需求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