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現場救護人員應當掌握哪些基本救護技能
(1)正確解脫電源。(2)心肺復甦法。(3)會止血、包紮,及正確運輸傷員。(4)會處理緊急外傷或中毒。(5)能正確解救桿上遇難人員。
㈡ 現場急救的基本原則是什麼
1、先復後固的原則。
遇有心跳、呼吸驟停又有骨折者,應首先用口對口呼吸和胸外按壓等技術使心、肺、腦復甦,直至心跳呼吸恢復後,再進行骨折固定。
2、先止後包的原則。
遇有大出血又有創口者時,首先立即用指壓、止血帶或葯物等方法止血,接著再消毒,並對創口進行包紮。
3、先重後輕的原則。
指遇有垂危的和較輕的傷病員時,應優先搶救危重者,後搶教較輕的傷病員。
4、先救後運的原則。
發現傷病員時,應先救後送。在送傷病員到醫院途中,不要停頓搶救措施,繼續觀察病、傷變化,少顛簸,注意保暖,平安抵達最近醫院。
5、急救與呼救並重的原則。
在遇有成批傷病員、現場還有其他參與急救的人員時,要緊張而鎮定地分工合作,急救和呼救可同時進行,以較快地爭取救援。
6、搬運與急救一致性的原則。
在運送危重傷病員時,應與急救工作步驟一致,爭取時間,在途中應繼續進行搶救工作,減少傷病員不應有的痛苦和死亡,安全到達目的地。
(2)現場急救人員醫護制服擴展閱讀:
現場救護步驟及注意事項如下:
1、檢查意識、呼吸、脈搏等狀況及處理嚴重出血。
2、用綳帶、三角巾、夾板固定受傷部位。
3、夾板的長度應能將骨折處的上下關節一同加以固定。
4、骨斷端暴露,不要拉動,不要送回傷口區。
5、暴露肢體末端以便觀察血液運行情況。
6、固定傷肢後,如可能應將傷肢抬高。
7、預防休克的發生。
8、如果離斷肢殘端出血多,呈噴射狀,應先用指壓止血法止血,然後上止血帶,再行包紮。
9、對離斷的肢體,應用三角巾、無菌敷料或清潔布料包紮好,外面套一層塑料袋,放在另一裝滿冰塊或冰棍的塑料袋中保存。
10、用大量紗布壓在肢體殘端,採取回返式包紮法加壓包紮。
11、如果離斷的肢體留有部分相連,則直接包紮,並按骨折固定法進行固定。
12、如有大的骨塊脫出,應同時包好,一同送醫院。
參考資料:網路-現場急救
㈢ 如何為現場作業員工提供急救和其它醫療服務
考慮是現場作業,建議建立緊急醫療點,並且需要以比較大的可見文字和標志標明。醫療點至少備用有常用葯品以備不時之需,另外就是必須有的急救用品包括紗布、綳帶、棉花、三角巾、夾板、碘伏等外傷處置工具,當然也需要帶上血壓計和聽診器,沒這兩樣量不了血壓,我估計你這基礎醫療服務也就成不了樣子。執勤人員最好是醫生或者護士,如果實在沒有至少也得是受過急救培訓的人員才行。
㈣ 現場救護的原則和步驟有哪些
現場救護的原則:
1、先搶後救:使處於危險境地的傷病員盡快脫離險地,移至安全地帶後再救治。
2、先重後輕:對大出血、呼吸異常、脈搏細弱或心跳停止、神志不清的傷病員,應立即採取急救措施,挽救生命。昏迷傷病員應注意維持呼吸道通暢。傷口處理一般應先止血,後包紮,再固定,並盡快妥善地轉送醫院。
3、先救後送:現場所有的傷病員需經過急救處理後,方可轉送至醫院。
現場救護的步驟有:
1、現場評估、判斷傷病情。
2、及時呼救,先救生命,再治傷病。
3、脫離現場、安全轉移。
(4)現場急救人員醫護制服擴展閱讀:
現場救護注意事項
1、按壓吹氣1分鍾後(相當於單人搶救時做了4個15;2循環),應採用「看、聽、試」方法在5~7s鍾內完成對觸電者是否恢復自然呼吸和心跳的再判斷。
2、若判斷觸電者已有頸動脈搏動,但仍無呼吸,則可暫停胸外按壓,而在進行2次口對口人工呼吸,接著每隔5s鍾吹氣一次(相當於每分鍾12次)。如果脈搏和呼吸仍未能恢復,則繼續堅持心肺復甦法搶救。
3、在搶救過程中,每隔數分鍾用「看、聽、試」方法在判定一次觸電者的呼吸和脈搏情況,每次判定時間不得超過5~7s。醫務人員未解前來接替搶救前,現場人員不得放棄現場搶救。
4、心肺復甦應在現場就地堅持進行,不要圖方便而隨意移動觸電傷員,如確有需要移動時,搶救中斷時間不應超過30s。
5、慎用葯物人工呼吸和胸外按壓是對觸電「假死」者的主要急救措施,任何葯物都不可代替。
6、如傷口大出血,要立即設法止住。壓迫止血法是最迅速的臨時止血法,即用手指、手掌或止血橡皮帶在出血處供血端將血管壓癟在骨骼上而止血,同時火速送醫院處置。
7、高壓觸電造成的電弧灼傷,往往深達骨骼,處理十分復雜。現場救護可用無菌生理鹽水或清潔的溫開水沖洗,再用酒精全面塗擦,然後用消毒被單或干凈的布類包裹號送往醫院處理。
8、對於因觸電摔跌而骨折的觸電者,應先止血、包紮,然後用木板、竹竿、木棍等物品將骨折肢體臨時固定並速送醫院處理。
㈤ 為什麼急救車上的醫生不穿白大褂
在我國的一些相對比較發達地區,急救車上的醫護人員已經不再穿著白大褂,而是穿著院前急救人員專用的制服。他們所穿的制服也是他們院前急救工作的一種象徵(多帶有生命之星,120,急救中心等標識),而且相比白大褂和護士服,急救人員所穿的制服制式更適於院前急救的環境,比如口袋的數目較多(可用於放置醫用手電筒之類的便攜小工具),衣服的長度較短(可減少衣物被血液等沾染的可能),部分衣服上設置了反光帶(增加夜間出車救援的安全性)等等,這些都更有利於急救和其他救援工作。
㈥ 急救人員在到達現場之前應該做什麼
現場急救總的任務是採取及時有效的急救措施和技術,最大限度地減少傷病員的疾苦,降低致殘率,減少死亡率,為醫院搶救打好基礎。經過現場急救能存活的傷病員優先搶救。這是總的原則。為了更好的完成這一光榮艱巨的任務,還必須遵守以下6條原則。。
(一)先復後固的原則是指遇有心跳呼吸驟停又有骨折者,應首先用口對口呼吸和胸外按壓等技術使心肺腦復甦,直到心跳呼吸恢復後,再進行固定骨折的原則。
(二)先止後包的原則是指遇到大出血又有創口者,首先立即用指壓,止血帶或葯物等方法止血,接著再消毒創口進行包紮的原則。
(三)先重後輕的原則是指遇的垂危的和較輕的傷病員時,就優先搶救危重者,後搶救較輕的傷病員。
(四)先救後者的原則過去遇到傷病員,多數是先送後救,這樣常擔誤了搶救時機,致使不應死亡者喪失了性命。現在應把它顛倒過來,先救後送。在送傷病員到醫院途中,不要停頓搶救措施,繼續觀察病傷變化,少顛簸,注意保暖,平安到達目的地。
(五)急救與呼救並重的原則在遇到成批傷病員時,又有多人在現的情況下,以較快地爭取到急救外援。
(六)搬運與醫護的一致原則過去在搬運危重傷病員時,搬運與醫護、監護工作從思想和行動上的分家現象。搬運是由交通部門負責,途中醫護是衛生部門來協助,好似只有協助之責。
在許多情況下,協調配合不好,途中應該繼續搶救卻沒有得到保障,加之車輛嚴重顛簸等情況,結果增加了傷病員不應有的痛苦和死亡。這種情況在國內外屢見不鮮。醫護和搶救應在任務要求一致、協調步調一致、完成任務一致的情況下進行。在運送危重傷病員時,就能減少痛苦,減少死亡,安全到達目的地。
過去急救是」抬起來就跑」的辦法,這一概念在國際范圍內已基本上被」「暫等並穩定傷情」這樣一種思想所代替。這一穩定方針已經表明可以的效地降低戰爭與和平時期急救中的死亡率和致殘率。在」「暫等並穩定傷情」時,並不是把傷病員擱置不管,而是急救人員在緊張地為馬上轉送傷病員做應做的打通氣道、心肺腦復甦、控制大出血、制動骨折,少搬運中,未經訓練者更應該注意。
目前,各先進國家大加強了院外急救和運送工作,如美國目前傷員的運送,從接到呼救信號到送往醫院所需只有37分鍾左右,大大減少了死亡率,充分說明時間就是生命。
三.急救時間的標准
根據大量急救實踐,急救者越早接近傷病員,受傷後急救時間越會縮短,傷病員的存活率就越高。
最佳急救期:傷後12小時內。
較佳急救期:傷後24小時內。
延期急救期:傷後24小時以後。
㈦ 現場急救七大基本技術是什麼
現場急救七大基本技術,具體包括兩大類基本操作技能,涉及到心肺復甦有3項,涉及到創傷急救有4項,分別是:
一、基礎生命支持(BLS),有關現場心肺復甦的基本操作技能共有3項技術,
1、徒手心肺復甦CAB
2、電擊除顫D(及心電圖識別)
3、復甦葯物(及氣管插管)
二、基礎創傷急救(BTLS),有關創傷的現場急救基本操作技能共有 4項,稱之為外傷的四大急救基本技,
1、止血
2、包紮
3、固定
4、搬運
(7)現場急救人員醫護制服擴展閱讀:
內傷骨折後注意事項
1、使患者平卧,不要盲目搬動患者,頸椎受傷的患者更不能隨意搬動及對受傷部位進行拉拽、按摩。
2、檢查受傷部位,對受傷的上肢可以用手帕、布條等懸吊並固定在其胸前,下肢可以與未受傷的另一下肢捆綁固定在一起。
3、開放性骨折,要注意保持傷處清潔,防止感染。
4、做完應急處理後,立即送往醫院救治,要注意運送途中不可碰撞受傷部位,避免人為加重傷情。
傷者搬運的注意事項:
1、移動患者前,先檢查頭、頸、胸、腹和四肢是否有損傷,如果有,應先作急救處理,如止血、固定後再搬運。
2、搬運脊柱骨折的患者,要保持患者身體的固定,頸椎骨折的患者除了身體固定外,還要有專人牽引固定頭部,避免移動。
3、用擔架搬運患者,一般頭略高於腳,但休克患者則腳略高於頭,行進時,患者的腳在前,頭在後,以便於觀察患者的情況;有腦脊液耳漏、鼻漏,頭部抬高30度,昏迷患者頭偏於一側。
4、用汽車運送時,床位要固定,防止顛簸,避免剎車是使患者再度受傷、疼痛。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危急重症
㈧ 現場急救的基本原則
一、應急救護概念
應急救護是指在發病或意外傷害的現場,在專業醫護人員抵達現場之前對傷病員採取的救助行動。急救不只是提供身體受傷或不適的初步救護,也包括為因經歷或目睹災難而情緒困擾的人提供心理支持。
1、應急救護模式:立足於事發現場,依靠「現場救護者」(第一反應人)對傷病員實施正確、及時、先進、有效的初步救護,爭取時間為醫院救治創造條件。
2、強調「現場救護者」(第一反應人)的作用:現場救護者是指在現場為傷病員提供緊急救護的人,任何經過急救培訓的人都可以是現場救護者。
3、強調「救命黃金時間」:對一些急危重傷病員特別是呼吸心跳驟停的傷病員,要特別強調黃金急救4分鍾的理念,要把握急救的時效性,爭分奪秒搶救傷病員生命。
4、應急救護目的:挽救生命,防止病情、傷勢惡化,促進恢復,減輕傷殘。
二、現場救護者在現場
1、評估環境:確保救護者和被救護者的安全,分析事故原因、人數,環境不安全切不可貿然進入現場。
2、判斷病情、傷情:重點觀察意識、氣道、呼吸、心跳、瞳孔等情況。
3、 呼叫求救:呼叫周圍的人,及時撥打120、110、119等救援電話。
4、 現場救護:利用掌握的知識和技能對傷病員進行及時救護。
三、應急救護的基本原則
1、先救命後治傷。
2、處理傷員時,首先處理危及生命的急症和重傷員,然後處理輕傷員。即先急後重、先重後輕,在急救人員少、傷病員多的情況下,要對那些經過應急救護能存活的傷員優先搶救。
㈨ 急救人員衣服是什麼樣的
各地對院前急救人員衣著要求不一樣,各個省或直轄市有具體的文件要求。目前基本都是統一制服著裝的趨勢,不像以前那樣再穿著白大褂了。要知道院外急救情況復雜多變,白大褂的著裝不利於戶外施救的進行,也不利於夜間救護的安全。正規急救人員的制服上一般都會有生命之星標識以及顯示地區歸屬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