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應不應該讓校服變漂亮
其實沒有必要學生就應該有個學生樣,漂亮不漂亮的無所謂必須干凈得體
② 中國校服為什麼不能漂亮點
可嘆的是,仍有許多人在有意無意地壓抑孩子們發乎心底的美的訴求 媒體近日報道說,南京某中學准備給學生訂做「韓版」校服,由於反對的家長太多,學校終於放棄了這一計劃,將校服改回了運動服。 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男裝太帥、女裝太漂亮」,一些家長擔心孩子們因此早戀。比如有家長向媒體抱怨:「青春期的孩子換漂亮校服,會刺激他們對異性的好感。」 據工作人員稱,和中國許多學校一樣,南京這所學校現在的校服是運動裝。男生是白、藍、黑條紋,女生是白、紅、黑條紋,除了顏色、大小外,男女生校服幾乎沒有區別。學校發現學生很不愛穿校服,對此家長們很有意見,認為一套校服價格不菲,花錢買了孩子卻不穿,等於浪費錢。但是,考慮到各方面的因素,家長們還是寧願讓孩子選擇「我很土,可是我很安全」的校服。 記得剛到法國時,我所得到的第一個美好印象來自於一位普通的巴士司機。他西裝革履,彬彬有禮,像紳士般將我們從戴高樂機場接到巴黎。對比中國大呼小叫的攬客者,這位法國司機給我的直覺是———無論你從事什麼行業,經歷怎樣的場合,都可以活得很精緻。這種精緻小而言之可以體現一個人的審美情趣,大而言之可以反映一個時代的精神面貌。 幾年後,我答應為法國漢學家弗朗索瓦·於連翻譯《本質與裸體》一書,只是因為後來太忙,無奈不了了之。該書著重對比了東西方審美差別,相信許多中國人對此都有所體認,可以道出一二。比如巴黎裸體雕塑可以站上大街,而東方裸體卻只能藏在密室里。 中國人堅信祖宗留下的春宮畫多少有些裸體,至少可以裸得讓那些透過指縫觀摩的道學家們心旌搖曳,指縫也搖曳。然而,在於連看來,這些中式裸體並不真實。印象最深的是於連的比喻,大意是中國春宮畫里的裸體像一隻只布袋子,放在椅子上耷拉了下來。這個比喻的確傳神,我當時在想,難怪東方的哲學家們會將自己的身體比作一個「臭皮囊」———莫非這些得道者當年也是在中式春宮畫里獲得了出世的靈感?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想來中國古代的才子佳人活得真是委屈,任憑多好的線條,即使沖破了衣帶的禁忌,最後難免被畫家們污衊為一隻裝麵粉的袋子,既無稜角,也不秀美。可憐我們今天的孩子,終日穿著一身臃腫的、去性別化的校服,像是個「布袋少年」,繼續受著「布袋審美」的傷害。 自超女誕生以來,筆者一直想不明白中國人如何在一夜之間進入「中性時代」。看到家長們如此反對那些秀美的校服,方才明白這一切都是得益於中式校服的熏陶。學生們不也在說,他們穿的校服只能用四個字形容———「不男不女」。對於校方重拾「不男不女運動服」,學生們終究有些「不服」。他們列舉了「韓版」校服的種種好處:一是校服漂亮,能增加上學的興趣;二是審美愉悅,能提高自信;三是利於團結,激發對學校的熱愛之情;四是能培養男生穩重、女生端莊的美好氣質;五是能一眼看出對方是男是女…… 近三十年來,隨著社會的開放,越來越多的中國人開始意識到「我行我秀」「我秀我美」不僅是一種生活方式,更是一種精神氣質。可嘆的是,在中國社會里仍有許多人在有意無意地繼續壓抑孩子們發乎心底的美的訴求。當他們妄想美會吃人時,就給美裝個嘴套;當他們意識到孩子要戀愛時,就給孩子罩上個「避戀套」。 王爾德說:「人生因為有美,所以註定是個悲劇。」顯而易見的是,當這些學生對美求之而不得,其實「悲劇」已經開始在日常生活中醞釀。 中國之所以選擇運動服做為校服,而不是制服。原因主要有兩點。首先,制服的價格相對昂貴,這對許多普通家庭來造成經濟上的負擔。其次,制服過於成人化,無法體現青少年的特點。穿上西裝一樣的制服,你很難分辯出那是職員,還是學生。青少年應該展現出其充滿青春,活力,陽光的特質,而運動服恰好符合這些特點。所以,穿運動服不僅不會顯得老土,而是陽光,活力的代名詞。【部分學生認為:中國校服存在著四大問題】
③ 中國校服漂亮嗎好看嗎
中國校服的丑似乎已經成為了一項中國特色,不論男女一律穿著「面口袋」運動服在操場上做廣播體操,已經成為一代人學生時代的集體記憶。
永遠的運動款,色調單一,沒有個性,寬松肥大,還總是「大一號」,甚至有論調說「中國校服毀掉了中國人的青春」。
其實歷史上中國也有漂亮的校服,民國時期女學生掐著腰線的襖裙裝,為女子提供了另一種特別的美感,清新古韻,令人沉迷。
當校服遇上「旗袍款」、「假領子」,當「大一號」的下單難題碰到高寬容性的A廓形,文化與時尚經久愈濃的氣息、設計與創意巧妙用心的結合,為新時代校服注入了海派文化內涵。
不久前,來自東華大學的設計師,主辦了一場「海派時尚校服發布會」,128套帶有鮮明海派時尚和文化印記的校服亮相,刷新了人們對中國校服的刻板印象。
設計師選取旗袍、立領、假領子等海派時尚符號元素,並融入迪考藝術、節約型設計的綜合特徵。
帶有明顯的海派人文氣息,民國學子的既視感,簡潔乾爽,精神亮眼。
在舒適和實用的基礎上,還能穿出時尚感和設計感,穿出一個學校的精氣神來。
過去的校服連裙裝都沒有,毫無美感可言,以古城灰、科創藍和人文紅為主色調,本土化的時尚感。
清新的旗袍裝,簡潔的設計改良,不再是傳統校服的「大一號」,這么好看的校服,我想回學校了!
四川自貢的80後姑娘楊蓓,對中國傳統服飾文化非常痴情。
為設計製作「國民校服」,乾脆辭去大學老師的職位,在蘇州開了家裁縫鋪。
她的設計理念參考漢服、褙子等,面料採用竹節麻、錦緞等,成本與普通校服差不多。
由她設計的「國民校服」系列一經推出,便受到了許多學生、家長以及老師的點贊,孩子穿上後精氣神十足,家長贊不絕口。
近些年很多小學、初中都開始模仿日本、韓國的校服,楊蓓認為,一味地模仿外國的風格,放棄中國自己的服飾特色,實在是不應該。
校服不僅是一種校園服飾文化,還展現著青少年的精神面貌。
楊蓓設計的「國民校服」已經開始在一些外國語學校流行起來,她的一雙兒女就是「國民校服」的代言人。
可愛的兒女每天穿著媽媽親手設計的「國民校服」上學,經常會引來別的學生羨慕的目光。
通過服裝的設計,來傳遞中國服飾文化,作為優秀文化的一部分,校服是一個很好的載體,值得傳承與發揚。
不說了,你們先看看,我回學校了!
④ 中國的校服漂亮嗎好看嗎
好看,漂亮,
⑤ 為什麼中國校服不設計漂亮些呢
穿著舒服容易洗就行,再說好不好看得分人~
⑥ 中國校服好看嗎漂亮嗎
中國學校那麼多,有很多好看的啊,很多中小學的校服都做的非常好看,這個要看做校服的用心不,而且還要看價格。
⑦ 學生應不應該穿校服
每個國家的學校都有自己的統一的校服,可是他們只是在重要的時候穿,他們的校服大多都是正裝。
穿校服的場合如:
校慶
開學典禮
畢業典禮
重大活動
平時他們沒有規定的
中國的小學,初中,高中,要求學生在校就要是校服,這種做法實在是太荒唐了,感覺是限制了學生的自由,如頭發,飾品,鞋子,著裝,手指甲,等等這些都是屬於私人的。
學生應該張揚個性,才有利於自身發展,更好適應未來社會!展示自我的心理需要,是青春期愛美的心理需要。更是培養自我創新思維的需要。
解脫束縛追求自由的需要。
試想:從小讓孩子在嚴格束縛當中成長,穿的、吃得、聽的、看得等等都是固定好的老套的,怎麼會能培養出思想獨立、想像力豐富、創造性思維的孩子呢!就跟一個小孩從小關閉在一個沒有人跡的屋子裡,他會變啞一樣。很多東西,在他們成長時期不培養,他們的特長、天賦就會漸漸退化
1。從法律角度看,穿不穿校服是學生的一種權利(RIGHT),而非一種義務(RESPONSIBILITY)
2。從教育方面看,個性(INDIVIDUALITY)與共性的問題,當今時代更注重個性的培養
3。若規定只能穿校服,衣服的換洗方面較為不易,穿校服不符合實際(REALITY)
你可以列出對方可能提出的論點,針對其論點組織材料進行反駁,這樣在比賽是就能做到知己知彼,輕松應對。上面的所說的幾點也是希望能給你提供一種思路,可以展開聯想,從更多的角度考慮問題。
⑧ 學生應不應該穿校服辯論
學生穿校服的重要性:
1】是學校文化,是校園文化的一種體現,團結、積極、提升集體榮譽感。
沒有統一著裝校服的學生個性張揚,獨一無二,,那麼整齊統一穿著校服可以規范學生行為.
2】填補距離
同學的家境環境是存在差異性的,屬於衣服的外表也存在差異。或許在老師和家長的心裡並沒有多大的區別,但是在學生幼小的心靈里,在這些青蔥歲月里卻有著他的一席之地,在鮮艷衣服包裹下的學生們都有屬於自己的那一點點小小的虛榮心和小小的自卑心。統一校服讓我們不為今天穿什麼衣服而煩惱,讓我們別開眼把眼神更多的放在學習上(減少攀比心)。
3】張揚學校風采;校服在提升學校形象,展示學校文化內涵起了積極作用。學校校服 還具有廣告意義,卻超出廣告的價值。例如學生都穿著印有本校LOGO或者校名的學校校服,走到哪裡都是一個流動的廣告。
4】減輕家長經濟壓力,現在學生攀比心之重,要求穿名牌、品牌,而且每天穿不同的顏色、款式,這筆開支也不少喔,那麼統一穿校服,就解決了這個問題
⑨ 中國校服漂亮嗎
其實,中國校服有很多優點,也有缺點,單純從視覺效果來看,當然談不上美觀,十分寬松肥大,而且男生和女生的校服看起來差別也不是很大。但是,這樣的校服也是有很多優點的,因為鬆鬆垮垮,所以想怎麼玩就怎麼玩,活動起來更加的自在。
另外,中國校服保暖效果也不錯,而且耐臟,這種酷似運動服的校服還有一個大的優點:便宜實用,無論是上文化課,還是上體育課,這一套校服都可以完美適應,這樣可以保護那些家庭條件不好的學生的自尊心,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
⑩ 應不應該讓校服變漂亮有哪些理由丑校服會有什麼危害
我覺得校服符合大眾穿的就可以了,學校是學習的地方,太漂亮也不好,所以適合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