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國古代有重裝甲騎兵么
所謂重裝甲騎兵就是「人」和「馬匹」身著重甲,以沖鋒的模式進行戰斗突擊的重裝甲騎兵部隊。
一般指冷兵器戰爭時期的一種重裝騎馬兵種。該兵種一般人馬均裝備有防護性能良好的盔甲和盾牌,武器以長矛為主,以強大的沖擊力和優秀的防禦力而著稱。
一般情況下認為西晉以後中國才有重騎兵,主要是因為出土的馬鞍最早是西晉的。
我個人認為:首先,馬鐙這個東西西晉之前有沒有真說不定。西晉僅持續28年,而三國又可以算是東漢的一個延續。
中國古代從戰國時開始大量的使用騎兵作戰。趙國以步騎兵攻林胡,樓煩「略地千里」,李牧用萬余騎配合步車兵大破匈奴殲敵十餘萬。秦國也以騎兵精良著稱,秦趙長平之戰,秦將白起用五千精騎截斷趙軍,對長平一役全殲趙軍四十餘萬起到了關鍵作用。楚漢戰爭時劉邦也曾為了對抗項羽的騎兵而用秦國降將李必、駱甲為校尉訓練騎兵;韓信在破趙之戰(就是列背水陣那次)中也是用兩千輕騎偷襲敵軍大營。
戰國及秦代的騎兵配有齊全的鞍韉,但是沒有馬鐙這對馬上的格鬥戰十分不利,所以當時的騎兵主要武器為弓箭,作戰以騎射為主,少量的使用青銅劍、戟作戰。(劈砍時劍容易折斷,以戟為主)並且這時已有專用的馬甲出現。(用於保護戰馬的防具)從出土的兵馬俑可以看出當時秦軍已是採用車、步、騎混合編隊,鞍馬俑以持弓為主,戴小帽,穿緊腰窄袖袍,披短甲,足蹬短皮靴,裝束便於騎射。這一時期兵法中也有了對騎兵使用的論述。《孫臏兵法》就曾說「險則多其騎」。
有部分史學家推測東漢時軍隊裝備了一種馬蹬的替代品,可能是皮質可能是木質的。而其他的條件則比較容易滿足:漢朝時中國開始大規模裝備鐵甲,防禦力有了保證。武器的選擇種類很多,戟,坡(讀音是這個),環首刀。
而如果沒有馬鐙怎麼辦?不是沒有馬鐙就沒有重騎兵。馬其頓,帕提亞都有重騎兵,共同特點是人數很少,一兩千人,裝備精良,基本有貴族子弟組成。馬其頓的重騎兵連馬鞍都沒有,騎在馬背上包裹牛皮或是虎皮墊上沖擊。
兩漢時代:
進入兩漢時代,迎來了中國騎兵發展的黃金時代,因為對匈奴等游牧民族作戰的需要,騎兵迅速壯大,軍隊作戰從以前的車騎並重轉變為騎兵取代車兵,騎兵成為決定勝負的力量。
說到漢代騎兵的發展就該說匈奴騎兵,匈奴是北方的游牧民族,全族均為能騎善射之士漢初處匈奴已號稱「控弦之士」三十萬,時刻威脅著漢朝的北部。匈奴人是典型的亞洲式輕騎兵,他們作為游牧民族,從小生長在馬背上,長於騎射,他們馬術精良,射術奇佳,只穿輕便的皮甲十分靈活。漢的晃錯曾在《言兵事疏》中說匈奴有三大長處為漢軍所不及:其一,上下山阪,出入溪澗,中國之馬弗與也;其二,險道傾厭:且馳且射,中國之騎弗與也;其三,風雨罷勞,譏渴不困,中國之人弗與也。這也就指明了騎兵較之車兵的較大優勢,車兵只能在平原之上才能發揮威力,而騎兵在較狹小的地形也能做戰,比車兵更為機動靈活。
到了漢朝時為了改變對匈奴作戰的不利被動局面,漢朝大力發展騎兵,至武帝時已能運用十餘萬騎兵主動出擊,對匈奴作戰歷時數十年,漢的名將衛青,霍去病等多次率數萬騎兵,採用迂迴包抄,深入敵後等戰法大破匈奴。其公元前119年武帝以衛青,霍去病二人各帶五萬騎出擊,以步卒數十萬,馬十餘萬匹轉運輜重。霍去病部深入匈奴兩千餘里,大破敵軍封狼居胥山(在今蒙古)而還,傳為佳話( 英雄業績真是令人神往呀!)
這一時代一個重要成就就是官馬制度的確立,漢為了對抗匈奴,發展騎兵,建立了飼馬的制度。漢文景時期頒行「馬復令」用免役的辦法鼓勵民間養馬。並在中央和地方設立專管的馬政機構。中央任命太僕(就是弼馬溫了)管理,在地方設有馬丞負責。這些官員負責馬匹的飼養以備軍用。從漢初至武帝時即有廄馬四十餘萬匹。這一制度保證了漢朝對匈奴作戰的大量馬匹的消耗。
在漢代騎兵發展壯大,成為軍隊的主力軍種,取代戰車的位置。兵種內漢代已經有了輕騎兵和重騎兵之分。輕騎兵基本無甲,武器以弓箭為主,配備較矮小的戰馬,重騎兵著甲,武器為戟,矛,環首刀等近戰武器,配備高大的馬匹用於沖鋒陷陣。漢代隨著冶煉技術的提高出現了更適於馬上作戰的環柄長鐵刀,(就是環首刀了)刀脊厚,刃鋒利適於劈砍,成為騎兵的重要武器。一般來說漢代的騎兵主要武器有:矛、刀、戟、弓、弩(臂張弩)等。這一時期騎兵作為機動兵力的戰術也得以發展漢軍在與匈奴作戰中就大量採用了長距離奔襲迂迴包抄作戰。
1、西漢漢武帝之前,甲胄裝備情況為步兵50%,騎兵8%。由於西漢最主要的敵人是匈奴,所以那個時候重騎兵即使有也無法形成規模。因為用不到。具體可參照輕騎兵的蒙古騎兵對重騎兵的西歐騎士,結果如何?西漢時的騎兵為了能與匈奴抗衡,做出的選擇是發展輕騎兵,重騎兵跟不上打不著。而8%披甲的騎兵就值得玩味了。
2、一尊東漢騎兵俑,手持長戟,這把戟的形狀像只剩兩個頭的三股叉,很明顯它的作用是前刺,這點上和長矛馬槊就很相似。如果是輕騎兵想必也沒必要裝備這樣的長戟。
3、東漢時,羌族作亂,皇帝問耿秉應對方式,他反對朝廷出兵救援,而應該靜觀其變,令當地太守固守城池。因為重騎兵每天行多少里,輕騎兵每天走多少里,遠水難救近火。那這里重騎兵的概念是?
4、東漢末年,曹操追擊劉備,選各部精騎,一晝夜500華里。如果沒有馬鐙,恐怕這些騎兵早就被扔下來了。
5、曹操手下的虎豹騎應該不是杜撰吧,虎豹騎被認為是重騎兵。
6、曹操在官渡之戰時哀嘆,說袁紹兵強馬壯,有馬鎧300副,而自己只有幾十副。這里的馬鎧就是重騎兵裝備的專用鎧甲。
三國,晉,南北朝時代:
這是一個戰亂的時代,東漢末年的騎兵變發展到了重騎兵的時代。戰爭十分頻繁,特別在十六國,南北朝時期大量北主游牧民族入主中原,騎兵的運用達到了更高峰,交戰各方(主要是北方)都大規模的使用騎兵,騎兵成為戰場上的最重要的兵種。
兩晉和南北亂世這一時期總的來說北方的軍力較南方強,北方各國多為少數民族政權,最初的軍隊均為騎兵,發展後步兵漸漸增多,但軍隊的主力仍為騎兵,作戰時動用相當多的騎兵參戰。如前秦的苻堅南下動用了騎兵二十七萬;北魏太武帝侵宋時以騎兵六十萬渡淮,直逼長江;梁魏鍾離之戰中魏軍八十萬中有騎兵二十四萬。可以說這一時期騎兵戰的規模遠遠超過了前代。 而這時期一大重要發展就是馬鐙的發明,我國最早的馬鐙在西晉中出土,可以說我國最晚在晉代就有了馬鐙。(可偏有人說馬鐙是歐洲人先發明的。)馬鐙可以說是一項劃時代的發明,很大程度上促進了人類文明。軍事上,馬鐙的出現使騎兵的近距離格鬥戰更容易,(有了借力之處)並且有利於騎兵的長距離行軍。(減少疲勞)能更有效的發揮出騎兵機動性好,沖擊力強的優點。在西方馬鐙的發明,導致了中世紀西式重騎兵,騎士的出現。(一種大而無用的傢伙)這一時期的騎兵以重騎兵為主,當時的重騎兵人馬均披鎧甲-甲騎具裝。防護力很好,對步兵而言有極大的沖擊力。當時重騎兵的防護力很強,騎兵武器除了弓箭外,(不管什麼時代,這總是東方騎兵的主要武器。)長兵器大量使用穿透力更好的騎兵用長矛即「槊」(也叫「矛+肖」),而戟逐步被淘汰,成為一種禮儀用的擺設。而短刀也成為騎兵的制式武器,與前代的環首刀相比,這一時期的刀,刀體加寬,刀頭由斜方形改為前銳後斜,更適於實戰。
可以說在兩晉和南北亂世時期中國的重裝甲騎兵就已經普遍得到發展,尤其在南北亂世時期!
❷ 為啥中國古代的重裝騎兵一直不如歐洲
主要是因為馬。
東亞地區產的馬,在體形和爆發力上,都不如西方的馬,而重裝騎兵使用的戰馬,最需要的就是體形和爆發力。
中國古代合適的戰馬數量少,當然湊不出歐洲那樣的重裝騎兵。
❸ 中國古代有重騎兵么
比起西方那種動輒4、50公斤鎧甲,沒有步戰能力,上下馬都需要專人扶持的重甲騎士,中國並沒有真正意義上的重騎兵。所謂的重騎兵都是相對而言的。中國有史記載的重騎兵是南北朝時期出現的,而且以北方政權為主。當時的鎧甲重量不過20公斤左右,其中不包括馬鎧重量。
有人說三國時魏國的虎豹騎中的虎騎屬於中國最早的重騎兵,但據考證,不過是人員著重甲,而馬匹不覆甲的輕騎兵變種而已。
各國的重騎兵都是從輕騎兵發展起來的。輕騎兵在突出機動能力、機動靈活的同時,存在著防護力不足的缺陷,因而古人採取向人、馬身上增加護具的辦法解決問題,也就是所謂的「人裝馬鎧」。逐漸演化成了重騎兵。
在沒有坦克的時代,特別是火器出現以前。重騎兵就是軍隊中的坦克。憑借其優越的防護性,擔負正面突破敵陣的任務。但是由於鎧甲、馬鎧過重,對人、馬體力消耗太大。因此重騎兵的沖鋒距離一般不超過5公里,對使用條件限制很嚴(必須是乾旱、平坦、障礙物極少的平地),而且擊潰敵軍後自己無法追擊。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重騎兵太貴了。養活一個重騎兵的錢,可以養活5個輕騎兵。這一點也限制了重騎兵的大規模發展。馬鎧對於軍隊來說,絕對是奢侈品。三國志中關於官渡之戰中提到:袁紹十萬雄兵,戰將千圓,馬鎧佰具,以之稱雄河北(原話意思如此)。佰具馬鎧便可炫耀,可見馬鎧之珍貴。
重騎兵除了堅盔重甲之外,還配有長矛(亦稱「槊」),劍、刀和弓箭。遠用箭射、長槊沖盪、近用刀劍就是重騎兵的基本戰術。西方長矛長達5米,中國的3米左右。
❹ 古代中國有重騎兵嗎
一、中國歷史上最早出現的重騎兵叫「甲騎具裝」
中國歷史上最早出現的重騎兵叫「甲騎具裝」,源於魏晉南北朝。甲騎具裝只是大分裂時期曇花一現的產物,南北朝時發展到頂峰,隋唐即逐步消亡,儀仗的作用大於作戰。
漢朝的重騎兵身披鐵鎧,身上裝備長矛鋼刀以及強弓勁弩,這樣的騎兵西方直到拜占庭的查士丁尼一世才發展出類似的重騎兵,這樣的騎兵被西方稱為「雙重功效騎兵」,這樣的騎兵也迅速成為當時最為強悍的騎兵。
漢朝重裝騎兵的兵器配備主要有環柄長鐵刀、馬戟等,可以在馬上進行劈砍,增強了騎兵的格殺能力。(典型西漢帝國軍隊的騎兵長鐵戟,學名『馬戟』,戟長約37厘米,裝上必之後長2米多。騎兵用戟一般長2米多,步兵的可以達到3米。)
隋煬帝征討高麗時,一次就動用了十二萬多甲騎具裝的騎兵,這在世界上都是空前絕後的規模。
唐代遠征高麗,白岩城一戰,猛將契苾何力以800重騎突擊萬余高麗軍,高麗軍以長矛對陣,結果是高麗軍大潰,唐軍追殺十餘里,斬首千餘級而還。
中國馬在重量級上比不上歐洲馬,這確實是甲騎具裝不能推廣延續的一個重要原因,中國歷史上的名將均規定重騎兵在行軍時要下馬步行,作戰是才准上馬。
漢朝時期開始出現的的鐵甲一般分兩種,從陝西咸陽楊家灣出土的披甲武士俑中,可以看到兩種鎧甲的樣式,一種為札甲,採用長方形甲片,胸背兩甲在肩部用帶系連,有的還加披膊,為漢代鎧甲的主要形式。另一種甲採用魚鱗甲片(在腰部、肩部等活動部位,仍用札甲形式)。
札甲一般由超過600片的鐵片穿綴而成,重量超過十公斤,而魚鱗甲則由2000至3000片鐵片穿綴而成,重量超過十六公斤。我們目前出土的漢代鐵甲中,最重的一領鐵甲是安徽阜陽發掘出的一套鐵甲,全身由三千零八片鐵甲組成,全重為二十多公斤。在北燕馮素弗墓中發掘出的馬甲達到了四十多公斤。
東漢後出現了百煉鋼技術製造鎧甲,陳琳 《 武庫賦 》 中記:「銷則東胡闕鞏,百煉精剛,函師震旅,韋人制縫.元羽縹甲,灼檎流光」即是對這種鎧甲的描述。
我國對於馬匹的防護歷史源遠流長,最初的起源是在戰車時代對戰馬的防護,後來開始有皮製的「當胸」對馬匹進行防護,到了漢末就已經有發展的比較完善的鐵制全身式馬甲,我國稱之為具裝。
漢末到三國的這段時間是我國鎧甲的大發展時期,我國鎧甲的主要類型基本均在此時期產生,例如筒袖鎧,明光鎧,鎖子甲,兩當鎧等等。而我國的重騎兵也因此在隨後的南北朝大亂世中進入了一個大發展的時代。
明光鎧是最為重要的鎧甲,這種鎧甲因為胸前和背後各有兩面大型金屬圓護,很象鏡子,反照太陽光即發明光,正如漢代鏡銘所謂「見日之光,天下大明」,所以稱為「明光鎧」。明光鎧一般頸有盆領,肩覆披膊,腰上束帶,個別的還帶有腿裙;其在北朝晚期日益流行,表現出取代兩當鎧的趨勢。
明光愷有兩種類型,一種胸背各有兩面大型圓護,頸設盆領,肩有披膊,腰部束帶;另一種形制略有變化,胸甲分成左右兩片,居中縱束甲絆,左右各有一面圓護,或作凸起的圓弧形花紋;兩肩覆蓋披膊,背上套有臂護;腰間扎帶,腰帶之下有兩片膝裙護住大腿,小腿上則多裹縛「吊腿」。此種盔甲形式已經向著歐洲重騎兵的最終形態——全身式板甲發展。
重騎兵的大發展,騎兵手中所持的鋼刀已經很難完成破開敵人鎧甲殺傷敵人本體的任務,於是慢慢地騎兵手中的武器從鋼刀之類的銳利型武器演變成鞭鐧錘之類的鈍器,靠兵器的重量直接殺傷敵人在盔甲內的本體。
騎兵鎧甲的製造愈加精良,當然重量也繼續穩步提高,以至於負擔如此沉重的甲胄作戰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於是當時對士兵的選拔都要求「勝舉衣甲」,而馬甲也是如此。(就是挑選出的士兵和戰馬能夠著重甲騎戰)
二、宋代的重騎兵
宋朝鐵甲的發展又有了變化,整體形制的明光鎧漸漸被淘汰,整體形札甲和山文甲再次成為主流,而鐵甲的重量則進一步加重,鐵甲往往會超過二十五公斤,因為太重,朝廷不得不下令將鎧甲的重量限制在二十公斤到二十五公斤之間。
宋代騎兵稀少,因此大多披馬甲,這使得宋代軍隊無論是步兵還是騎兵從上到下均為重裝。在盔甲的製造技術方面利用了冷鍛技術,使得鎧甲經久耐用,更為堅固。
為了與西夏、遼,金的重甲騎兵抗衡,宋軍除製作了祥符鋼鐵鎖子甲和黑漆吸水山字鐵甲外,還推廣重甲的使用。重騎兵的馬甲,也進行了大全裝和小全裝的劃分。
大全裝:馬頭的面簾,頸部的雞項,馬身上的甲身,胸前的盪胸,馬屁股的搭後連成一片,密不透風,一點都不比西方重甲騎兵遜色。
小全裝:包括甲身,搭尾、了項,雞項、面子、秋?(左鐵右或)六個部分。
在實戰中總結出,小全裝比大全裝更適用。
馬上重騎兵,全裝共四十五斤至五十斤止,每副用甲葉一千八百二十五片。《宋史》卷一九七《兵志十一》載,南宋初年,一領鐵甲的重量是45至50斤(約26.86—29.84公斤)。可見戰馬馱載的人甲和馬具裝的重量至少有60—80公斤,最重者可達130公斤。重鎧增加了戰馬的負擔,使其難以持久戰斗,只有高大健壯而又穩重的馬匹才能充當甲騎具裝的坐騎,即使是這樣的高頭大馬也只能以小跑、慢跑沖鋒。
中國歷史上的少數民族也出現過重騎兵,如金軍的「鐵浮屠」、西夏的「鐵鷂子」(裝備了重甲和大夏龍雀刀的赫連勃勃的胡夏鐵騎)等,遼國的重騎兵,蒙古也有少量的重騎兵。
由遼朝皇帝親自統率的御林軍「鷹軍」即為重甲騎兵。近年在內蒙古赤峰市敖漢旗發現的一幅遼代「鷹軍圖』,生動地描繪出這支軍隊的情形。
金軍常常排出輕重騎兵混編的作戰隊形,即「每五十人為一隊,前二十人全裝重甲,持棍槍。後三十人輕甲操弓矢。每遇敵必有一二人躍馬而出,先觀陣之虛實,或向其左右前後結隊馳擊之」(《二朝北盟會編》卷3)。
蒙古騎兵:蒙古汗國和元代軍戎服飾以精巧著名。蒙古高原氈帳諸部未被成吉思汗統一之前曾用過鮫魚皮甲胄、翎根甲,後來則用以牛皮為里的銅鐵盔甲。在彼德堡宮中藏有蒙古騎士遺存的甲胄,內層皆以牛皮為之,外層則滿掛鐵甲,甲片相連如魚鱗,箭不能穿。
在描自元代居庸關瀛台上的浮雕中就有羅圈甲、魚鱗甲和柳葉甲。《黑韃事略》:"其軍器,有柳葉甲、有羅圈甲(革六重),有頑羊角弓,有響箭,有駝骨箭。" 關於蒙古騎兵的精良的軍器裝備,在有關歷史文獻中以及有關元代出土文物均有明確記載。
據普蘭諾.加賓尼記述,蒙古騎兵裝備有:2至3張弓、3個裝滿了箭的巨大箭袋、一把斧,還要帶拖兵器的繩子。領兵者要挎一種其尖端尖銳但只有一面有刃的彎刀,將其裝在精美的刀鞘里。他們所騎的馬均有護身甲,有些兵士的馬也有護身甲。馬匹的護身甲由5個部分組成,在馬的兩側 各有一片甲,一直蓋到馬頭;另一片甲放在馬的臀部,和兩側的甲片系結起來,這片甲片上留一個洞,以便馬尾從洞里伸出來;另一片甲在馬的胸部。在馬額上他們放一塊鐵板,把它系結在兩側的甲片上。 蒙古騎兵的胸甲是由4個部分組成,一片是從大腿到頸,根據人體的形狀來製作;另一片從頸到腰部,同前部的甲片連接起來,每一邊肩上固定一塊鐵板。他們每一條手臂上也有一片甲,從肩覆蓋到手腕,在每一條腿上面覆蓋著另一片甲。所有這幾片甲都用扣環連接在一起。 頭盔的上部分是用鐵或鋼製成,但保護頸部咽喉的部分是用皮革製成。根據普蘭諾·加賓尼介紹,蒙古騎兵的甲胄,製法極為精巧,就拿柳葉甲為例,他們先製成寬一指長一掌的若干鐵片,在每一個鐵片上鑽8個小洞。他們放置3根堅固而狹窄的皮帶作為基礎,然後把這些鐵片一一放在另一塊鐵片上面,因此這些鐵片就重疊起來,他們用細皮線穿過上述小洞,把這些鐵片捆在3根皮帶上。在上端他們再繫上一根皮線,因此這些鐵片就很牢固地連接在一起。就這樣,他們用這些鐵片製成一根鐵片帶,然後把這些鐵片帶連接在一起,製成鐵甲的各個部分。他們把這些部分連接起來,製成保護人身和馬匹的鐵甲。他們將鐵片打磨得十分光亮,以至能夠在鐵片上映出人影。
據《中國古代服飾史》記述,元代有一種翎根鎧,用蹄筋,翎根相綴而膠連的甲片,射之不能穿。還有象蹄掌甲。蒙古騎兵多為帶盔。另有一種胄作帽形而無遮眉,但在鼻部作一個極大的護鼻器,其狀頗怪。 蒙古民族的軍隊之所以能稱霸於歐、亞二洲者,實全恃其精良的騎兵。
少數民族出現的重騎兵主要用於沖擊步兵方陣,但始終無法形成主流。作為游牧騎兵,關鍵還是機動能力,只要機動力占優,象蒙古輕騎以騎射擊敗歐洲重裝騎兵的戰例相當多。
三、明朝的重裝騎兵
明朝繼承了宋朝的鎧甲形制,並將之繼續發展完善,中國騎兵身上的重量再次加重,重量再一次上二十公斤。
四、清代的重裝騎兵
清代繼承了女真人的一貫傳統,依然是重騎兵大行其道,不過此時因為火器大行,所以鎧甲方面有了很大的變化,女真人一般內穿鎖子甲外披棉甲,棉甲外綴銅釘,中敷鐵葉,作戰時還可澆水讓棉花吸水,增加防禦槍彈的能力。這種重騎兵在清代的中前期風光無限,將四周的對手一一打敗,最終穩定了中國的疆域。
五、中國重騎兵消亡的主要原因:
1、中國最終沒有發展出板甲的最重要的原因是板甲的不可替換性。中國的封建社會和歐洲的封建社會的體制完全不一樣,騎兵鎧甲馬匹都是國家提供,而板甲則往往都是需要為本人專門定製,這樣對於中國這種規模化,國家化的軍隊組織不能相適應,所以最終並沒有在中國出現。而盔甲發展到板甲的程度其實已經屬於華而不實,規模化集團化成為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從這一點我們可以看出中國重鎧和歐洲重鎧發展軌跡的不同之處。
2、馬匹的因素:不閹割的戰馬每年春季都要發情,如果發情的戰馬上了戰場,對方陣營中的異性戰馬稍加引誘,戰馬便會聞風而去——即使它背上馱著的是一位將軍。古代中國的戰斗都是無所不用其極的,開戰時間從來不讓對手選擇。因此,所有的國家都不得不警惕敵人使用手段損害自己的戰鬥力,對戰馬閹割就成了「非如此不可」的選擇。
基於此,所有被選進軍營的雄性戰馬都免不了被閹割的命運,當
第一批優秀戰馬消耗殆盡時,又不得不從原先淘汰下來的馬匹中,選擇能馱動馬鎧的戰馬補充入軍營。
在大約100代的時間內中,每代中最優秀的馬總被挑出來閹割,剩下的都是千挑萬選留下的、不能做戰馬的駑馬生育出的後代。
中國的馬種體形小、耐粗飼、基數龐大,這適合中國人口多的現狀,但選育始終是弱項,與歐洲上至貴族下至平民都熱衷品種培育的風氣不同,中國(包括北方游牧民族)對馬種的培育相當隨意,缺乏科學性和計劃性,從未訂立譜系,導致不少良馬的基因流失,特別是由於中國以農業立國,對馬匹的類型的需求以挽為主,由此騎兵用馬大多是挽乘、乘挽型,真正的騎乘種少之又少。駕著拉車的馬怎麼能和游牧騎兵作戰呢?
由於地理位置封閉,中國馬種長期封閉,外血流入很少,漢武帝千里遠征帶來的「汗血寶馬」就是現在的中亞阿克哈—塔克馬,直到現在也算形貌神俊,耐力速力出眾的優秀馬種,漢武帝希望以此改良騎兵用馬,可惜因長期封閉蒙古馬系的遺傳過於穩定,這種良馬對中國馬種未產生足夠的影響。
3、明、清以後火器得到了大力的發展,隨著專門的火器部隊和炮兵的出現,騎兵的地位逐漸下降,明以後曾作為主要戰略力量的騎兵日漸式微了
❺ 誰了解南北朝時強大的重騎兵
作為古代一種決定性軍事力量,騎兵貫穿了人類整個戰爭史,「鐵馬金戈」是用來形容古代戰爭最普遍的一個形容詞。鮮明而形象的表明了騎兵在古代戰爭中無與倫比的地位、價值和作用。按裝備和戰術不同,騎兵又可以具體分為多個分支。其中,有一個相對另類而又極為重要的分支,曾經在歷史上輝煌一時並發揮了巨大作用,而後來又被戰爭所淘汰。這就是重騎兵。以往提起重騎兵,人們大多聯想到的都是西方特別是歐洲,尤其是歐洲中世紀到文藝復興之間著名的「重甲騎士」。很少有人提到中國重騎兵,給眾人的印象,就是貌似中國古代沒有重騎兵,或者中國古代重騎兵無法與西方相提並論。那麼,事實是否真的如此呢?答案顯然不是。在此,靈雲欲以自己所知和網友們就此進行一下探討。因為靈雲能力有限,所寫的肯定有不足之處。還請網友們多多指教。
「重騎兵」的全稱是「重裝甲胄騎兵」。是指冷兵器時代,一種人和戰馬都披掛有厚重甲胄,使用重型武器的騎兵兵種。與傳統輕騎兵相比,重騎兵的人和戰馬由於披掛厚甲,而且人還普遍擁有一面巨大的盾牌,因此擁有優秀的防禦力。由於士兵使用的武器通常是巨大的長矛、長劍或彎刀又擁有巨大的殺傷力。加上戰馬的速度和機動性,重騎兵擁有無與倫比的強大的沖擊力、防禦力、巨大的殺傷力和相對良好的機動性。
騎兵是一個非常古老的兵種,出現已經有數千年歷史。但早期騎兵幾乎無一例外的都是輕騎兵,而且武器都以重量較輕的長槍、短劍或短刀為主。亞洲的游牧輕騎兵則擁有弓箭。在西方。早期的古希臘、古馬其頓帝國的騎兵大多屬於輕騎兵。戰馬沒有甲胄,騎士披掛有少量青銅或鐵質甲胄,有一面不是很大的盾牌,武器是短劍和梭鏢甚至是石球,幾乎沒有遠戰能力。
威震歐亞的古羅馬軍團,其早期騎兵一樣是輕騎兵。古羅馬早期騎兵大體有三種組成。首先就是純粹的羅馬民族本族人組成的,就是所謂的羅馬「騎士」。始終享有較高的社會和政治地位。第二種,是在羅馬征服迦太基後,在今北非的阿爾及利亞、突尼西亞等地招募、僱傭的沙漠努米底亞騎兵。這也是歐洲上古時期最著名的輕騎兵。絕大部分由非洲黑人組成,坐騎是著名的北非沙漠馬。士兵大多不穿戴盔甲只有布衣。武器是若干輕標槍、一支長槍、一面圓形盾牌和一把彎刀。第三種,是在凱撒征服高盧後在當地招募的蠻族凱爾特—高盧騎兵。嚴格意義上說也是輕騎兵。
目前,有據可靠的最早的重騎兵起源於西亞伊朗高原的波斯—安息帝國。安息人原本是古波斯帝國的附庸游牧民族。公元前331年,馬其頓亞歷山大帝國滅亡古波斯帝國後,安息人擺脫了波斯人的束縛開始迅速擴張,在其後逐步統一了整個伊朗高原病陸續征服了高加索山脈和美索不達米亞,成為雄霸西亞的強大勢力。隨後,就在中東—小亞細亞和正向亞洲擴張的羅馬帝國迎頭相撞。
公元前54年,羅馬帝國執政克拉蘇(靈雲註:此君就是鎮壓斯巴達起義的元兇)率領7個精銳軍團遠征波斯,與安息騎兵軍團在幼發拉底河畔千年古城卡萊爆發決戰。全是騎兵組成的安息軍隊採取先誘敵深入、然後遠距離大縱深迂迴包抄等戰術,在卡萊基本全殲羅馬四萬軍隊。
此役,安息人參戰的清一色全是騎兵。其中主力,是與同一時期中國的匈奴人類似的輕裝射箭騎兵,核心精華則是重裝鐵甲槍騎兵。首先由輕騎兵圍而不攻,切斷羅馬軍團退路和糧道。然後在羅馬標槍的射程外,用西亞復合弓對著羅馬人的「夾門魚鱗陣」發射大量箭矢。亞洲復合弓強大的爆發力下,箭鏃輕易就擊穿了羅馬輕步兵那不到60公分直徑的木質盾牌並殺傷補兵的手。當羅馬陣型崩潰後,不足5000人的波斯重裝鐵甲槍騎兵如坦克集群般,以方陣向羅馬發動決定性沖擊,為最終取勝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與波斯騎兵對陣中,羅馬之前一直依仗的總共約5000名努米底亞騎兵和高盧騎兵一敗塗地根本毫無還手之力。羅馬人此前一直為傲的輕標槍,對有重甲防護的波斯重騎兵毫無殺傷力。盡管由蠻族組成的、高大強壯的高盧騎兵在戰斗中表現異常勇猛,但依舊無法匹敵波斯重騎兵。
這是有確切文字歷史可以考證的,歐洲軍隊和亞洲游牧民族騎兵間第一次大規模激戰。更是歐洲人第一次面對重裝甲胄騎兵。卡萊慘敗震驚了整個羅馬帝國,直接導致了隨後羅馬軍制的徹底改革。
戰後,羅馬軍隊首先大大強化了主力步兵的防護力,新型甲胄,以及有金屬覆蓋外表面的大型盾牌迅速普及到全軍。步兵武器開始更多的裝備長槍。軍中開始大幅增加弓箭手的數量,單兵遠射武器則逐步演變為射程更短但殺傷力和穿甲力倍增的重標槍。弩炮和拋石機開始大規模裝備炮兵並大量用於野戰。而且,羅馬軍隊中騎兵比例開始急劇增加並最終成為主力。
而最重要的是從此開始,羅馬人效法波斯人,建立了自己的重裝鐵甲騎兵軍團。而且依仗歐洲人種和馬種更加身高力大的先天優勢,羅馬重騎兵的甲胄和武器重量都大大超過對手波斯人。羅馬重騎兵在後來的戰爭中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由此,更正是拉開了此後近1000年的、近乎傳奇般的歐洲重騎兵史。此後,重騎兵逐步成為歐洲軍隊的主體。到西羅馬帝國別蠻族滅亡後的中世紀。重騎兵已經成為歐洲各國的絕對主力。
隨著對手武器殺傷力的不斷增強,尤其是伴隨中國弩弓的西傳。歐洲重騎兵的甲胄和武器重量不斷增加。而隨後早期火繩槍的出現更加加劇了這一趨勢。最終到中世紀中、後期,歐洲重騎兵發展到極致——這就是著名的、幾乎已經成為中世紀「商標」的歐洲中世紀「重型板甲騎士」——整個騎兵人和戰馬都被數十公斤的鋼鐵甲胄包裹,武器是5米多的笨重的巨型長矛和1.5米以上的巨型長劍(靈雲註:如著名的、長達兩米的克雷默重劍)!
歐洲重騎兵擁有無與倫比的防護力和殺傷力。在歷次戰爭中發揮了巨大威力。匈奴的射箭輕騎兵曾經橫掃大半個歐洲。公元451年9月20日,在決定歐洲和匈奴命運的沙隆決戰中。最後發揮決定性作用擊敗匈奴人、改變戰局的,正是西哥特王特奧多里克親率的本國最精銳的、擁有強大裝甲和武器的西哥特重裝鐵甲騎兵軍團!而公元1177年在中東蒙吉薩,「耶路撒冷王國」國王的鮑德溫四世率領區區幾百名歐洲重甲騎士,在狂熱到近乎病態的宗教熱情激勵下,依靠正確的戰略戰術以及自身強大的防護力、殺傷力以及精湛的近身格鬥技巧,徹底擊潰了穆斯林領袖薩拉丁引以為傲的三萬馬木留克騎兵......
以上這些都是西方重騎兵的「光輝歷史」。談及重騎兵,人們最多的也是聯想到西方騎兵。好像中國古代就「沒有重騎兵」。那事實是否如此呢?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可為何中國的重騎兵名頭遠不如歐洲呢??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擁有並大規模使用騎兵的國家之一。戰國早期,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改革,將中國從戰車時代帶入騎兵時代。從此,騎兵開始登上中國歷史舞台並開始成為舉足輕重的力量。此後3000年間,縱橫大將南北長城內外的騎兵成為中華文明中一道不可磨滅的印記。但是,其中卻鮮見重騎兵的身影。這究竟是為什麼呢?靈雲認為這是多種因素導致的。
首先就是人和馬的問題,而這也是最重要的。顧名思義,重甲騎兵就是人和戰馬都必須披掛沉重的甲胄,使用龐大、笨重的武器。這就要求人和戰馬的體魄必須足夠高達、強壯,足以承載如此沉重的裝備。而且不光要能穿戴,還必須在戰時有足夠的力量、靈活性還作戰。這對人和戰馬的身體條件都有很高要求。
歐洲人種尤其是羅馬滅亡後遍及歐洲的日耳曼人種和斯拉夫人,其最大特點,就是普遍的身材都非常高達魁梧,體魄健壯有力,足以在穿戴笨重鎧甲的前提下,有足夠的力量來揮舞笨重的武器如巨型長矛作戰。而歐洲的馬種,如當時使用最普遍的伊比利亞馬和高盧馬都是著名的大型馬種,身材高大體魄健壯,具有強大的承載力、爆發力和耐力,非常適合作為重騎兵的坐騎。
中國人絕對主體屬於東亞黃色蒙古人種。與高大強壯的歐洲白種人相比,古代中國人尤其是中原漢族人在平均體質、體型、身高、耐力和力量等方面都有相當大的先天差距。實事求是講,當時的中國尤其是中原士兵大部分是無法負擔過重的甲胄的或揮舞笨重的大型武器的。但與歐洲人善於蠻力相比,中國士兵更擅長技巧性格鬥和遠程射擊,這就是清代洋人所謂的「華勇精技擊」。
於此同時,由於地理、氣候和歷史等原因,古代中國尤其是中原地區始終沒有一種可以長期、穩定供應的、適合於重騎兵的大型戰馬。中國中原地區屬於典型的農耕文明,不出產大型優良馬種,唯一能有效、長期穩定獲得的馬種就是蒙古馬,這也是中國北方游牧民族數千年裡一直的標准裝備。與歐洲大型馬相比,蒙古馬缺陷暴露無遺——身材矮小、負重力少、力量小、爆發力差。即不能拖載穿著重甲的士兵,自身更不能覆蓋厚重的馬甲,根本無法用於重騎兵。但其優點則是耐力強、對惡劣環境適應力極強、耐粗飼、適合長途奔襲等。
那麼,中國古代究竟有沒有重騎兵呢?答案是肯定的——有!不僅有,而且曾經相當輝煌過。
目前,有確切史料和出圖文物等,可以證實的中國最早的「重騎兵」出現在西漢中期。秦朝和西漢早期騎兵依然屬於典型的射箭輕騎兵。促使重騎兵出現的最直接因素,就是西漢中期開始對匈奴的大規模遠征,同時冶金技術和武器製造技術的急速發展也是動力之一。
從西漢武帝開始,漢朝一改已經延續80年的屈辱「和親」政策,開始對匈奴進行大規模進攻。面對精於騎射的匈奴射箭騎兵,西漢首次發展了重騎兵。與匈奴以及之前的中原輕騎兵相比,西漢「重騎兵」的裝備要堅固、精良得多。此時的西漢已經可以大規模製造和使用鐵器,加之國力的空前強盛。西漢騎兵普遍使用鐵甲。士兵擁有一頂鐵盔,身上穿著由胸甲、背甲、護肩等組成的鐵鎧。而與輕騎兵相比,重騎兵還擁有裙甲和袖甲以及一面盾牌以提高防禦力。此時的甲胄還是類似先秦那種方的鐵質片甲,而不是後來的魚鱗甲。而西漢重騎兵戰馬也掛有一層護甲。
在武器上,西漢重騎兵與輕騎兵都擁有弓箭、長槍和以及環首刀等武器,而精銳的重騎兵則多了一樣新武器——騎兵戟。而這也就是後世著名的所謂「方天畫戟」的原型。這是一種綜合了矛和戈的優點的東西。與戰國戟相比,西漢騎兵戟的樣式有了明顯變化。前方依然是銳利的槍尖,但槍尖後頭原本橫的戟刃,變為兩個用兩根支棍和矛頭鏈接的兩個巨大的月牙形的彎鉤刀!上下、正反兩面都有鋒利的刀刃!這樣就增大叉刺時的砍劈面積,即可以直接刺殺,還可以橫向劈砍、斜刺里獠刺以及反手或倒著鉤殺。還可以鎖架對方的武器(靈雲註:就是用鉤刀支架咬住)。
根據出土實物。西漢重騎兵的騎兵戟戟頭為鋼鐵制長近40公分,加上木柄後長達3米!這在當時無疑屬於一種典型的「重武器」,如此長大的傢伙也只有在馬上使用。與長矛或戈相比,西漢騎兵戟作戰樣式、方法要多得多,殺傷力明顯更大,但訓練、使用難度和造價以及製造耗時更多。因此這種精銳武器也只裝備給精銳的重騎兵使用。
但靈雲認為必須強調一點:理論上,西漢重騎兵有多種武器尤其是近戰武器可以使用來近戰。但問題是此時的騎兵遠沒有後來漢唐騎兵那樣「自在放得開」——由於這種大型武器相對笨重,但當時還沒有一樣致命的裝備——馬鐙。西漢重騎兵一面要揮舞大戟一面還要顧及自己的穩定和駕馭戰馬,因此嚴重限制了騎兵的靈活性。所以,西漢重騎兵更多時候是使用輕巧的環首刀或弓箭。殺傷力並不見得比當時的輕騎兵強多少。
西漢武帝之前,制約騎兵發展最大的問題是戰馬。當國家政局穩定後尤其是和匈奴「和親」後,西漢中央政權開始在全國,大力實行鼓勵養馬的國策即歷史上著名的「馬政」。在中央政權尤其是皇帝的強力干預下,「馬政」成為西漢政府的一項重要基本國策。
西漢中央政權通過法律,以減免徭役-兵役-賦稅、減輕刑罰、獎勵田產爵位等鼓勵養馬。國家有明確的嚴刑峻法嚴禁自販運或屠殺母馬和種馬,違法者輕者受刑重者處決!「太僕」為全國養馬事業的最高官員。皇帝有皇室馬場即「上苑」,官府和軍隊有專門的馬場,民間則隨意養馬,養馬成為西漢上到皇帝下到百姓重要的責任義務。經過西漢高祖、高後、太宗、景帝、世宗初期4代人近80年的努力,西漢積累了空前雄厚的「馬力」,當時西漢的馬匹數量之多已經到了「充斥市井,泛濫山野」的地步。
單是馬匹數量並不足以確保重騎兵的需要,因為重騎兵或強大的騎兵軍團,必須有更優良的馬種,西漢初期依舊以矮小的蒙古馬為絕對主體,而這一馬種顯然不可能滿足重騎兵的需求。這種情況知道西漢武帝征服河西走廊並逐步控制西域後才得到改觀——新疆和中亞至今依然是優良馬種產區。西漢武帝開始,從中亞經「絲綢之路」流入中國的除了流芳千古的、幾乎被神話的大宛「汗血寶馬」(靈雲註:即今土庫曼的阿哈爾捷金馬)外,最多的、影響最大的就是著名的今新疆的伊犁-哈薩克純血馬。
與跟驢一般矮小的蒙古馬截然相反,伊犁—哈薩克純血馬外觀高大俊美體質強健,擁有極強的爆發力、耐力和負重力而且生性機警。在近代歐洲馬匹傳入中國前近2000年的時間里,一直是中國最優良的戰馬,也是中國本土最適合作為重騎兵坐騎的馬種。唐詩中流傳千古的「天馬」,指的就是伊犁—哈薩克純血馬。而「天馬」這一稱呼,最早就是由漢世宗武帝在首次見到西域進貢的伊犁—哈薩克純血馬後親自贊譽的。從張騫通西域開始,這一馬種開始大量進入中原。伊犁—哈薩克純血馬傳入中原的數量遠遠超過了「汗血寶馬」。初期主要是作為種馬用來繁育、擴大種群並改良中原馬種。當達到一定規模後,開始成為軍隊騎兵的主要坐騎。
西漢武帝與匈奴決戰初期,由於大型戰馬數量相對較少,因此重騎兵規模、數量有限,主要作為重要的精銳突擊力量使用。當時的匈奴騎兵雖然善戰,但由於其科技生產力異常原始,導致其裝備遠不如漢軍。
由於欠缺冶金。匈奴騎兵絕大多數只有少許皮甲,極少數王族的精銳衛隊充其量只有繳獲漢軍的輕便鐵甲。匈奴騎兵主戰武器清一色全是弓箭,作戰主要就依靠馬上弓箭射殺,這從史書對匈奴騎兵的稱呼就得到清晰的證明——「控弦之士」!匈奴騎兵絕大多數只有一把彎刀而沒有大型武器。無論防護力還是近戰力都遠不如西漢重騎兵。這點在公元前119西漢與匈奴決定意義的漠北之戰中得到最佳展示。是役,西漢分兵兩路,騎兵軍團主力配給了霍去病大縱深遠程突襲,而衛青所部則成為一隻典型的「混成部隊」。
當衛青所部遭遇匈奴單於本部主力後。衛青首先命令以武剛戰車(靈雲註:中國古代一種有裝甲防護的戰車)環繞為營以抗擊匈奴射箭騎兵的沖擊,同時漢軍士兵則躲在戰車護牆後頭,依託車陣掩護用強弩射殺匈奴騎兵。這就是著名的「武剛車陣」。成功的抵禦住了匈奴人的數次猛烈沖擊並給對方造成巨大殺傷。雙方僵持到黃昏時狂風驟起飛沙走石匈奴人退回營地。諳熟匈奴人秉性的衛青當機立斷——親率麾下最精銳的5000名重甲鐵騎兵從兩翼對匈奴單於大營發起沖擊!當匈奴人發現後已經晚,雙方迅速陷入近身肉搏。結果雙方差距一目瞭然——匈奴人的破爛武器,對擁有重甲和盾牌防護的西漢重甲騎兵幾乎沒有殺傷力。而漢軍重騎兵揮舞的巨大的長柄騎兵戟,這種即能刺殺又能多方向多角度劈砍獠刺的東西,在近身格鬥中其作戰力和殺傷力遠遠超過匈奴人的彎刀。結果一戰而下匈奴大敗,伊稚斜單於率精騎數百突圍向西北倉皇。衛青立即派輕騎兵追擊並帶主力跟進。一直追殺到顏山(靈雲註:即今蒙古國杭愛山南面附近),在斬首近2萬人並焚毀匈奴人大量後勤輜重後班師。
漠北之戰,充分證明了西漢重騎兵在對陣匈奴輕騎兵時在近戰中佔有絕對優勢,而且西漢重騎兵一樣擁有弓箭射擊能力,遠戰上也不輸給匈奴人。但也暴露了重騎兵先天劣勢——過於笨重導致不能遠程持續作戰,航程和作戰半徑遠不如輕騎兵。而且一個重騎兵就需要起碼兩匹優良戰馬,經濟上的壓力遠大於輕騎兵。更何況當時馬鐙尚未出現,重甲騎手在馬上的靈活性和敏捷性受到巨大制約,戰鬥力大打折扣。
西漢是中國重騎兵起源的關鍵時期。到東漢時期,隨著技術的進步和作戰的需要,重騎兵的防護力和突擊力得到很大發展。但由於技術、財力尤其是優良馬匹等制約,兩漢時期依然是輕騎兵唱主角。重騎兵在中國歷史上作為一個重要主角兵種大規模使用,卻發生在一個極為特殊的歷史時期——十六國—南北朝時期。這是一個大分裂、大混亂的特殊時期,北方少數民族成批南侵並最終長期占據中原,而漢族政權則長期龜縮於江南。雙方隔長江或淮河南北長期對峙。中國本土陷入南北分裂近400年之久!自秦始皇統一中國後,中國本土如此長時間、大范圍的大分裂、混戰局面,在中國歷史上空前絕後!
十六國—南北朝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北方游牧民族由於氣候惡化等因素大舉南進造成的。導致中原地區陷入近400年以游牧民族為統治民族的混戰局面。這一方面導致中原經過長期戰亂民生凋敝破敗不堪。另一方面卻極大的促進了中國騎兵尤其是重騎兵的發展和成熟。南下的游牧民族本身就善於騎射以騎兵為主,而且這些來自北方尤其是西北的游牧民族還攜帶並在中原繁育了大量優良的大型馬種。這就解決了戰馬來源的問題。而且這些常年生長在北方尤其是漠北和興安嶺一帶的游牧民族尤其是鮮卑人,普遍要比與中原人強壯高大。更適合做重騎兵。
北方各游牧民族彼此長期的混戰中,都充分注意到提高防護力的重要性。因此大力發展防護力更強的重騎兵。而此時,一項影響人類歷史進程的、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發明在中國誕生了——馬鐙!目前全世界范圍內權威史學界都公認,有絕對確鑿的證據證明馬鐙是中國人發明的。根據1955年在湖南長沙西晉永寧二年墓葬中出土的西晉騎馬俑證實,至少在西晉時期中國人就已經使用了馬鐙。隨後的十六國—南北朝時期,南下的游牧民族發現了馬鐙無與倫比的巨大價值和意義,於是開始有意改良發展。最終,鮮卑人在前人的基礎上發展處了真正意義上的金屬雙馬鐙並大量普及。隨後被其他游牧民族傳入中亞,而後被占據高加索地區的阿瓦爾人傳入歐洲。
馬鐙最大的價值和意義,在於使戰馬更容易駕馭。使騎兵的雙手不用再一直薅著韁繩來駕馭戰馬。兩腳終於有了穩定的「根」!雙腿終於不用再像以往那樣緊緊夾住馬肚子來保持身體穩定。這樣,騎兵們就可以在飛馳的戰馬上做各種復雜的高難度姿勢。尤其可以披掛在重甲、使用大型武器的情況下,肆意馬背上做左右多方向、多角度大幅度擺動,完成左劈右砍或躲閃的等復雜的格鬥而不用減速或擔心掉下來。而這在以往是不可想像的。這點對中原漢族和歐洲農耕民族等不擅騎馬的民族極為重要。
有了大量優良戰馬,又有了馬鐙來解放手腳終於可以肆意砍殺。於是乎,十六國—南北朝尤其是北魏開始,重甲騎兵開始大行其道爆發式發展。北魏重甲騎兵又稱「北朝甲裝騎士」。騎兵頭帶大號鐵盔身披厚重的長身魚鱗鐵甲。這種鎧甲有多層,從脖子開始覆蓋兩條胳膊並一直覆蓋到腳面,是中國歷史上第一種真正意義上的騎兵「全身甲」。戰馬從臉到尾巴,從後背帶膝蓋整個被一層牛皮掛鐵甲的馬甲覆蓋。
騎兵的武器則包括一把巨大的長槍、彎刀和復合弓箭。但由於過於笨重,北魏重甲騎很少使用弓箭遠戰。幾乎都是近身格鬥。無論從任何角度看,中國「北朝甲裝騎士」都絲毫不遜色於西方同一時期的重騎兵。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種真正意義上的、標準的重騎兵。這一模式一直沿用到隋唐早期。在隋朝對突厥的戰爭中,公元583年,在漠北蒙古大漠上,隋朝的「甲裝騎士」與突厥射箭輕騎兵爆發了一場精彩、經典的的「輕—重騎兵大對決」。擁有強大防護力和突擊力的隋朝重騎兵大破突厥輕騎兵,奠定了此後數十年兩者的地位。
到唐代,由於對外戰爭的不斷擴大以及作戰思想的變化,經常需要騎兵遠程(動輒上千里)的奔襲或突襲。因此極為重視騎兵的機動性和靈活性以及敏捷性。而這恰恰是重騎兵最大的軟肋。而且隨著煉鋼技術的發展,此時唐朝輕騎兵的盔甲防護力得到巨大提升。足夠滿足需要。於是,重騎兵在唐朝的的地位和作用迅速被輕騎兵或中騎兵取代。縱觀300年唐朝歷史,已經很難發現重騎兵的身影。似乎這一「物種」在中國即將滅絕了。但此後不久,重騎兵又「迴光返照」般突然大放異彩,並譜寫了最輝煌的巔峰絕唱。這就是——宋/遼/西夏/金時代。
由於產馬區尤其是河西走廊的喪失,以及內部不思進取等原因。整個兩宋300年嚴重缺乏騎兵。整個宋朝歷史上,宋軍始終以步兵為絕對主體,幾乎全是「腿兒鴨子」,騎兵尤其是大規模騎兵軍團與宋朝是絕緣的。但這並非就說宋朝就沒有大的騎兵單位。至少在北宋前期尤其是西夏崛起前,北宋還是有一定騎兵實力的。這些軍隊主要駐扎在首都開封和北方以及西北。為抵禦契丹,在北方的山西前線,常年駐扎著精銳騎兵數萬人。為拱衛帝都開封,皇帝常年從各地抽調精銳騎兵加入京師禁軍。但這些都不是最強的。北宋最強大、最精銳的騎兵在西北,用來震懾黨項並支援盟友。這就是後世著名的北宋——鎮西軍重裝鋼甲騎兵軍團!
鎮西軍也叫「西軍」。實際上是宋朝繼承的原五代時期的西北地方武裝。他與其他地區宋軍迥然不同。盡管他也是步兵居多,但由於靠近產馬的河西走廊和河套地區,他可以通過盟友甘州回鶻和青海吐蕃人,以及黨項其他部落手中得到更多優良戰馬。由此,鎮西軍得以擁有一支裝備精良、訓練有素、具有強大戰鬥力的,數萬人的精銳騎兵軍團。宋朝的科技、經濟實力在中國古代社會是最強大的。騎兵在北宋本來就是數量稀少,鎮西軍又是軍中精銳。因此,宋朝政府不惜血本的,用當時最精良的武器裝備來武裝這支騎兵。這支軍團清一色都是重騎兵。士兵有一頂鋼制頭盔。披掛的則是最精良的鋼制環鎖鎧!環鎖鎧又叫「連環鎖甲」,他不是中國人發明的,而是最早誕生在歐洲。在南北朝,由波斯人傳入中國後,在唐朝中、晚期開始流行普及。是由無數個小鋼制圓環相互密集鉸接構成鋼網,數層鋼網再疊加在一起構成一副鎧甲。同時,在鋼網外面還綴有一層密集的魚鱗狀鋼制甲葉。在肩膀上有整塊的鋼制護肩,在前、後胸則有兩塊厚達兩毫米的、足有餐盤的掩心鏡。
鎮西軍的戰馬也披掛著馬甲。馬甲裡面是皮革,外面是一層鐵制魚鱗甲,馬頭上還戴著鐵制護面。因此,北宋鎮西軍騎兵屬於典型的重甲騎兵。但與西方重騎兵只能肉搏不同的,是鎮西軍騎兵可以在高速移動中用弓箭精確射擊,擁有遠程打擊能力。
北宋鎮西軍士兵武器也非常精良,武裝著當時頂級的精鋼刀矛和強弓。而且鎮西軍還有一大特點是其他宋軍沒有的。由於地處西部邊境,導致其中有不少驍勇善戰的羌、回鶻、吐蕃等游牧民族士兵,而這就是歷史上的所謂「蕃兵」。他們在戰爭中的騎術以及兇悍與殘忍,是漢族士兵無法比擬的。鎮西軍騎兵軍團極其重視平時的訓練,其訓練甚至可以用殘酷來形容。包括弓弩射擊、近身刀矛搏殺技巧和騎術訓練以及長途行軍等。
與北宋鎮西軍同一時期,「大中國」版圖內的重騎兵,還有西夏皇室禁衛軍「鐵鷂子」和遼國契丹皇室禁衛軍「御帳親騎」。「鐵鷂子」總數不超過5000人,成員清一色全來自西夏黨項皇室拓跋部。人和戰馬都披掛有厚重鐵甲,人和馬都只露出兩個眼睛。而且人還被用繩索把和戰馬死死綁在一起,後頭則是督戰隊的強弓硬弩!這樣人受傷了也只能繼續作戰,即便人戰死了依舊騎在馬上。契丹「御帳親騎」總數萬人左右。只聽命於皇帝本人或掌朝太後。人員尤其是軍官清一色全來自契丹皇帝本族的耶律氏部落,都是精選的強壯武士。使用的是產自西域的高大的哈薩克馬。人和戰馬都披掛有被俘的中原工匠製造的鋼制重甲,武器包括大型復合弓和精鋼刀矛!
這三股武裝的結局則各有不同。由於指揮失誤。鎮西軍騎兵後來在對西夏的戰爭中全軍覆沒;鐵鷂子則在西夏擴張中,作為最後的殺手鐧屢建戰功,最後被蒙古人消滅;御帳親騎始終是契丹人最精銳的武力,在戰爭中同樣做殺手鐧。由於契丹人統治後期自己的腐敗墮落,御帳親騎逐步喪失戰鬥力,最終被女真人殲滅。他們構成了當時「大中國」版圖內重騎兵的主體(靈雲註:關於北宋鎮西軍騎兵和契丹御帳親騎,詳見靈雲ら蒼月之前的《【原創】殘陽,遠去的鐵騎!也談宋朝騎兵》和《【原創】西風烈,大漠悲歌!淺談遼朝軍隊的興衰》)。但是,真正稱得上中國歷史上重騎兵巔峰絕唱的,卻誕生在他們之後。這個傢伙在中國歷史上眩耀一時,留下濃重而有悲催的一筆。他,就是「著名」的金國女真族——鐵浮屠!
❻ 求中國古代的騎兵資料,詳細介紹。
中國騎兵
中國是有重騎兵的,從漢代以後,各朝都有重騎兵,只不過在軍中所佔比例不同。當然,如果按史書上把重騎兵定義為人馬都披甲,那倒是數量有限,但僅就騎兵本身的護甲來看,超過10公斤的好像並不少,這已經可以稱為重騎兵了,只是在盔甲上沒有發展出整體式防護裝備(除了明光鎧)。
秦朝時,騎兵所佔比例很少(1:100)常常擔任突擊、迂迴、斷糧、追擊等任務,同時為加強主力部隊的的機動性,也改良了戰車 ,減輕了其重量 將車騎編組在一起,使「輕車銳騎」配合戰斗。騎兵部隊從屬於作為全軍主力的戰車部隊,保護戰車部隊的側翼。
秦末農民起義和楚漢之爭中,西楚霸王項羽超前的戰術意識和對騎兵的運用使人們漸漸重視到了騎兵在戰爭中的地位,項羽的騎兵在戰爭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幾次險些殲滅劉邦的軍隊,為此劉邦專設了一隻精銳騎兵部隊--郎中騎兵,並專門設置了統帥騎兵的將領。但戰車仍佔有一定地位,雖然其作用日益縮減,當時還是把戰車列於主戰兵種之一。
漢初的騎兵已經自成方陣,具有獨立的戰鬥力,但在著裝方面與步兵區別不大,大多還是足踏麻鞋(沒有馬靴),也未有馬鞍(只有厚墊)和馬鐙,只有一部分騎兵披甲(佔8%)。
隨著民族矛盾的日益激化,(128BC~119BC)漢匈之間發生好幾次重大戰役,每場動員騎兵都常近二十萬騎。當時的戰車已經只用於保障營地安全或後勤運輸,而騎兵已成為部隊的主力,並裝備了相應的騎兵裝備,高鞍的產生能更好的發揮騎兵兵器的威力。另外,步兵已不同於奴隸社會時的徒兵,也有精良的裝備,同時由於步兵的負荷重量問題,為執行不同的任務需組建相應的步兵作戰單位 ,裝備的兵器也要求多樣化。
由於軍隊中包括了不同的兵種,同一兵種還有裝備不同的作戰單位,指揮人員要在戰斗中根據敵軍的長短處及地形的變化來部署不同兵種的部隊,要注意不同兵器的配合使用,長短結合,相互支持,藉以發揮兵器的最大威力。 漢代已經相當注意陣型的使用,當時流行「八陣」,《文選》注里講為:方陣、圓陣、牡陣(還有個與牡相對應的不會讀)、沖陣、輪陣、浮沮陣和雁行陣。(121BC)李廣的四千騎兵與匈奴的四萬騎兵遭遇,就使圓陣用弓弩抵抗了兩天,支持到救兵到來。
李陵以步對騎的戰斗中,所列陣型就是「前行持戟盾,後行持弓弩」,也是種防禦陣型。而進攻陣型,則常是步兵居中,騎兵兩翼,便於包抄。
漢代的武器生產直接控制在國家手中。漢朝為保證軍隊有充足的武器供應,一方面設置管理武器製造業的專職官員,太僕屬下的「考工令」,專門負責兵器生產。另一方面設立規模很大的「武庫」。有考工令負責督造的各種武器,都送到武庫來儲藏,並從這里分配到有關單位。(武庫每座庫房長100~200米,牆厚達4~8米,兵器分類存放)武帝開始,冶鐵業歸政府經營,在全國各地設立四十幾處鐵官,不但推廣了鐵器的使用,也促進了冶鐵技術的發展,西漢達到「百煉剛」水平。
漢代常使用的兵器,也就是大量正式裝備部隊的兵器,遠射主要是弩和弓,格鬥有戟、矛、刀、劍,防具是鎧甲和盾牌。還有種叫鉤攘(為金屬旁的)。 弓箭,騎兵不可缺少的兵器,漢軍中普遍裝備的是復合弓。另外,漢代的遠射兵器里,弩的使用似乎比弓還要廣泛,有手張弩(擘張)和腳踏弩(蹶張)之分,騎兵只能使用手張弩。 和強弩被視為漢軍最精良裝備的還有長戟,漢代最主要的格鬥長柄兵器,騎步都離不開它。而與長戟同樣重要的,還有矛,都大量使用,也都已經是鋼鐵製品了。 短柄兵器 是刀和劍,出土的鋼劍中有的可長達124CM,刀是漢代開始興起的,戰國時期還未出現,漢初時鐵劍仍是主要短柄兵器,但刀出現後,就逐漸的把劍排擠出去了,成為廣泛使用的兵器。 漢初的防具主要仍是鎧甲和盾牌。盾牌有木製、皮製和鐵制,常見的樣式為底緣齊平,上端由兩重弧線組成葫蘆形,中脊隆起的形狀,大約相當士兵的三分之一身高(50~60CM) ,後來在鐵盾上再安裝上上下兩個利鉤,就成了一種新型兵器--鉤攘,可攻可守。漢代的甲胄主要是「玄甲」,也就是鐵鎧 ,它逐漸完善並排擠了傳統的皮甲,由甲片鑲嵌而成,而當時所使用的鎧甲片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是大型長條甲片(某出土的高23.4CM,寬4.4CM),也稱甲札,其高度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變短;第二類甲片比第一類小得多,形狀也更接近正方形(高4.6~5CM,寬2.7~3.4CM,重10克),一般下緣較為平直,上緣兩角成圓弧狀;第三類,體型最小,更接近正方形,高不及4CM,寬不到2.5CM,這種甲片的另一種樣子是作成槐葉或柳葉形狀。用上面三種甲片可編成兩類鎧甲,就是由大型長條甲札編成的札甲和用中小型甲片編成的魚鱗甲 ,另外札甲中又有無披膊和披膊之分,騎兵大多使用無披膊的。皮甲成為鐵甲的配角,但仍作為重要的輔助性防具。 重裝騎兵出現在戰場時,正是以部曲私兵為軍隊核心的時代,是從東漢末年開始,經魏晉十六國到南北朝時期。當時,氏族門閥制度和氏族軍事組織結合在一起,豪強世族擁有大量私人武裝。那些部曲既是依附農民,又是豪強世族的私人武裝。這種特殊的人身依附關系,從東漢末年開始惡性發展,到魏晉以後日益加劇,也就影響了當時封建軍隊的組成等方面,當時帶兵的將領都出身豪門世族還擁有自己的私兵部曲,還往往擁有大量的鎧甲和兵器,這些裝備精良的私人部曲,就形成了他們統率的軍隊的核心。這樣一來,自然引起軍隊的組成、指揮和兵器裝備的一系列變化。早期的私人部曲還不一定是騎兵,更不一定是重裝騎兵,私人部曲以甲騎具裝的面貌出現,與五胡亂華時的那些來自北方和西北地區的游牧民族有關。這些民族,進入中原以前都是游牧經濟,擁有優良的馬匹,軍隊又都是騎兵,同時往往還保留著氏族軍事組織的形式。進入中原以後,就與豪強世族聯合起來,自然門閥部曲制度和氏族軍事組織制度也就結合起來,自然又促使軍隊的核心發生變化,終於出現了人馬都披甲的重裝騎兵--甲騎具裝。
據《唐六典》記載,有明光、光要、細鱗、山文、鳥錘、白布、皂娟、布背、步兵、皮甲、木甲、鎖子、馬甲等十三種。其中明光、光要、鎖子、山文、鳥錘、細鱗甲是鐵甲,後三種是以鎧甲甲片的式樣來命名的。皮甲、木甲、白布、皂娟、布背,則是以製造材料命名。可見,鎖子與山文是並列的兩種鎧甲。
重裝騎兵所需要的各種武器裝備,可分為四類:一是完整的馬具,二是馬甲--具裝,三是騎兵鎧甲,四是戰斗兵器。當時的馬具中,馬鞍在東漢是製作就相當精緻了,西晉時又有了馬鐙(不過西晉時馬鐙似乎只是用來踩蹬上馬的,騎馬時並不用),這樣,控制馬匹就相當容易了。而具裝呢,通常又可分為保護馬頭的「面簾」,保護馬頸的「雞頸」,保護馬胸的「當胸」,保護馬軀的「馬身甲」、保護馬臀的「搭後」和豎立在馬臀部的「寄生」(似乎是為了保護騎兵後背用的)。騎兵鎧甲是西漢時那種無肩札甲發展過來的「兩當甲」(腋下不連接,所謂「一當胸」「一當背」,在肩上用帶扣聯),到南北朝時,又常常加上護肩的「披膊」,與兩當甲同時的還有另種較名貴的鎧甲,那就是「明光甲」(這種甲的特點就是胸背處各有兩面大型金屬圓護)。最後是兵器,魏晉南北朝時期騎兵使用的兵器,遠射的還是弓和弩,格鬥的是戟,銷(邊旁是矛)和大刀,騎兵們使用擘張弩,不過更多的是使用弓箭,而格鬥武器,戟逐漸被銷所代替,再後來則是刀銷並用,注重劈砍了。盡管甲騎具裝是當時軍隊的核心,但從數量上還是遠少於一般步兵
明代騎兵所配火器,多為三眼銃或五眼銃,我以為其戰法近似歐洲龍騎兵,即乘馬機動,靜止射擊,因為火門槍無法在顛簸的馬背上點放。當然,不排除經過長期訓練後,騎兵能在跑動的馬背上開火,但那樣的話,訓練成本就很高了。
中國騎兵發展史
騎兵顧名思義就是騎馬作戰軍隊。其實長處在於有強的機動力能力和沖擊能力。我國是世界上較早擁有騎兵的國家之一。我國在春秋時代以前作戰以車戰為主,步兵僅起輔助作用,兵車的數量多少成為軍事實力的象徵,基本沒有騎兵這一兵種。到春秋時期步兵開始興起,軍隊成為車步並重,各國的軍隊中有了少量的騎兵,同戰車步兵混編,僅是一種無足輕重的輔助力量。到了戰國時代隨著戰爭規模的擴大,戰術的多樣化及同北邊游牧民族的戰爭需要,騎兵作為一種獨立的兵種正式登上戰爭舞台。所以我們的騎兵談就從戰國時代說起。
1.戰國時代:(含秦代)
歷史進入戰國時代,戰爭已經從早年的死板的兵車戰術的正面戰,轉向更為機動靈活的作戰方式。騎兵作為一種獨立的兵種出現了,當時各大國均建立了騎兵部隊,如秦、趙等國均號稱「車千乘,騎萬匹」軍隊作戰由步騎為主漸漸轉變為車騎並重。進行最大變革的首先是趙國。地處北邊的趙國,與樓煩,林胡,匈奴等少數民族為鄰,深受其擾邊之苦,而趙國傳統的車步兵,在與靈活、快捷的胡人騎兵作戰時十分不利。為了改變這一狀況,富國強兵,趙武靈王在國內進行了「胡服騎射」的改革,他聲明「今吾將胡服騎射以教百姓」削減軍中的車兵,增加騎兵;要求改漢族傳統寬袍大袖的衣服為胡人式的緊身服裝,方便於進行騎射。從這里開始中原各國中騎兵地位逐步提高,成為軍隊的一支主要力量。趙國也因為有了這支強大的騎兵,使之成為戰國後期軍事上能與秦國抗衡的強國。
戰國時開始大量的使用騎兵作戰。趙國以步騎兵攻林胡,樓煩「略地千里」,李牧用萬余騎配合步車兵大破匈奴殲敵十餘萬。秦國也以騎兵精良著稱,秦趙長平之戰,秦將白起用五千精騎截斷趙軍,對長平一役全殲趙軍四十餘萬起到了關鍵作用。楚漢戰爭時項羽曾於彭城之戰時用3萬騎士大破劉邦與諸侯聯軍56萬,並斬殺了近30萬,這次慘敗使劉邦認識到了騎兵的戰鬥力,為了對抗項羽的騎兵而起用秦國降將李必、駱甲為校尉訓練騎兵,後韓信在破趙之戰(就是列背水陣那次)中也是用兩千輕騎偷襲敵軍大營。
戰國及秦代的騎兵配有齊全的鞍韉,但是沒有馬鐙這對馬上的格鬥戰十分不利,所以當時的騎兵主要武器為弓箭,作戰以騎射為主,少量的使用青銅劍、戟作戰。(劈砍時劍容易折斷,以戟為主)並且這時已有專用的馬甲出現。(用於保護戰馬的防具)從出土的兵馬俑可以看出當時秦軍已是採用車、步、騎混合編隊,鞍馬俑以持弓為主,戴小帽,穿緊腰窄袖袍,披短甲,足蹬短皮靴,裝束便於騎射。這一時期兵法中也有了對騎兵使用的論述。《孫臏兵法》就曾說「險則多其騎」。
2.兩漢時代:
進入兩漢時代,迎來了中國騎兵發展的黃金時代,因為對匈奴等游牧民族作戰的需要,騎兵迅速壯大,軍隊作戰從以前的車騎並重轉變為騎兵取代車兵,騎兵成為決定勝負的力量。 *?
說到漢代騎兵的發展就該說匈奴騎兵,匈奴是北方的游牧民族,全族均為能騎善射之士漢初處匈奴已號稱「控弦之士」三十萬,時刻威脅著漢朝的北部。匈奴人是典型的亞洲式輕騎兵,他們作為游牧民族,從小生長在馬背上,長於騎射,他們馬術精良,射術奇佳,只穿輕便的皮甲十分靈活。漢的晃錯曾在《言兵事疏》中說匈奴有三大長處為漢軍所不及:其一,上下山阪,出入溪澗,中國之馬弗與也;其二,險道傾厭:且馳且射,中國之騎弗與也;其三,風雨罷勞,譏渴不困,中國之人弗與也。這也就指明了騎兵較之車兵的較大優勢,車兵只能在平原之上才能發揮威力,而騎兵在較狹小的地形也能做戰,比車兵更為機動靈活。 Q(Em
到了漢朝時為了改變對匈奴作戰的不利被動局面,漢朝大力發展騎兵,至武帝時已能運用十餘萬騎兵主動出擊,對匈奴作戰歷時數十年,漢的名將衛青,霍去病等多次率數萬騎兵,採用迂迴包抄,深入敵後等戰法大破匈奴。其公元前119年武帝以衛青,霍去病二人各帶五萬騎出擊,以步卒數十萬,馬十餘萬匹轉運輜重。霍去病部深入匈奴兩千餘里,大破敵軍封狼居胥山(在今蒙古)而還,傳為佳話( 英雄業績真是令人神往呀!)
這一時代一個重要成就就是官馬制度的確立,漢為了對抗匈奴,發展騎兵,建立了飼馬的制度。漢文景時期頒行「馬復令」用免役的辦法鼓勵民間養馬。並在中央和地方設立專管的馬政機構。中央任命太僕(就是弼馬溫了)管理,在地方設有馬丞負責。這些官員負責馬匹的飼養以備軍用。從漢初至武帝時即有廄馬四十餘萬匹。這一制度保證了漢朝對匈奴作戰的大量馬匹的消耗。
在漢代騎兵發展壯大,成為軍隊的主力軍種,取代戰車的位置。兵種內漢代已經有了輕騎兵和重騎兵之分。輕騎兵基本無甲,武器以弓箭為主,配備較矮小的戰馬,重騎兵著甲,武器為戟,矛,環首刀等近戰武器,配備高大的馬匹用於沖鋒陷陣。漢代隨著冶煉技術的提高出現了更適於馬上作戰的環柄長鐵刀,(就是環首刀了)刀脊厚,刃鋒利適於劈砍,成為騎兵的重要武器。一般來說漢代的騎兵主要武器有:矛、刀、戟、弓、弩(臂張弩)等。這一時期騎兵作為機動兵力的戰術也得以發展漢軍在與匈奴作戰中就大量採用了長距離奔襲迂迴包抄作戰。
3.三國,晉,南北朝時代:
這是一個戰亂的時代,戰爭十分頻繁,特別在十六國,南北朝時期大量北主游牧民族入主中原,騎兵的運用達到了更高峰,交戰各方(主要是北方)都大規模的使用騎兵,騎兵成為戰場上的最重要的兵種,我國的騎兵也發展到了重騎兵的時代。
這一時期總的來說北方的軍力較南方強,北方各國多為少數民族政權,最初的軍隊均為騎兵,發展後步兵漸漸增多,但軍隊的主力仍為騎兵,作戰時動用相當多的騎兵參戰。如前秦的苻堅南下動用了騎兵二十七萬;北魏太武帝侵宋時以騎兵六十萬渡淮,直逼長江;梁魏鍾離之戰中魏軍八十萬中有騎兵二十四萬。可以說這一時期騎兵戰的規模遠遠超過了前代。
而這時期一大重要發展就是馬鐙的發明,我國最早的馬鐙在西晉中出土,可以說我國最晚在晉代就有了馬鐙。(可偏有人說馬鐙是歐洲人先發明的。)馬鐙可以說是一項劃時代的發明,很大程度上促進了人類文明。軍事上,馬鐙的出現使騎兵的近距離格鬥戰更容易,(有了借力之處)並且有利於騎兵的長距離行軍。(減少疲勞)能更有效的發揮出騎兵機動性好,沖擊力強的優點。在西方馬鐙的發明,導致了中世紀西式重騎兵,騎士的出現。(一種大而無用的傢伙)這一時期的騎兵以重騎兵為主,當時的重騎兵人馬均披鎧甲-甲騎具裝。防護力很好對步兵而言有極大的沖擊力。當時重騎兵的防護力很強,騎兵武器除了弓箭外,(不管什麼時代,這總是東方騎兵的主要武器。)長兵器大量使用穿透力更好的騎兵用長矛即「槊」(也叫「矛+肖」),而戟逐步被淘汰,成為一種禮儀用的擺設。而短刀也成為騎兵的制式武器,與前代的環首刀相比,這一時期的刀,刀體加寬,刀頭由斜方形改為前銳後斜,更適於實戰。
4.隋、唐、五代時代:
這一時期,騎兵已經確立了在軍中的地位,在這一時代騎步並重,各國的騎兵規模雖不及南北朝時期,但是騎兵仍是一支重要的力量,受到較大的重視。
唐朝以武功開國,太宗李世民本人就善於使用騎兵,他著名的六匹坐騎被稱為昭陵六駿。所以唐(特別是唐初)對騎兵的建設也是很重視的。唐從起兵始就建設完善自己的馬政建設,以備軍用。唐在邊地多置監牧,屬太僕管理,監牧馬五千以上為上監,三千為中監,以下為下監,置牧監使,對各監牧每年還要進行考課,自唐貞觀至麟德四十年間,所養官馬達七十餘萬匹,置八坊四十八監,占田地一千多頃。
這一時期,騎兵裝備戰術發展並不大,但是已不象南北朝時代那樣注重於重甲騎兵,軍中雖仍有甲騎,但是基本上以輕裝騎兵為主。主要發揮騎兵,作為機動兵力的優勢,正面攻防更多依懶於步兵。
5.宋、遼、西夏、金時代。
這一時期,大量的北方游牧民族雄起,成為漢族朝的威脅,這些少數民族軍隊的精銳主要為騎兵,騎兵的發展也再度轉入高潮。
首先說宋,宋朝在我國歷史上武功極為不盛的一個朝代,因為在後唐,五代時期崛起的少數民族西北的產馬地區,基本掉失,所以宋無論是通過在邊地買馬,換馬,(用物資)或設置監牧等方法,始終都不能滿足需要,所以從來都沒一支強大的騎兵。到了南宋時更糟,連殿前司(即皇帝禁軍)的騎兵都有五分之一的沒馬可用。(真是好可憐)宋朝喜歡擺陣勢,所以騎兵也多半布置在陣中,基本上都是把騎兵布置在大規模的步兵陣周圍做策應或掩護側翼。如宋太宗的「平戎萬全陣」就是把主力步兵結合戰車,在中間布成密集陣勢,反騎後布置在前後左右擔任警戒和掩護。防禦敵軍騎兵的陣勢。個人認為這到是與歐洲早年的騎兵運用方式象似,即以步兵方陣為主力,用騎兵來鞏固兩翼。事實上這種陣式,騎兵成了步兵的輔助力量,用於克敵致勝的是核心的步兵陣。 h|E
在北方先後建立的少數民族政權都有較強大的武力。軍隊中以騎兵為主力作戰。遼金的軍隊都很講究騎兵的機動作戰,,一般軍中的正兵均配有數匹戰馬,(遼軍一名正軍有馬三匹)機動力很強,如遼宋的幽州之戰中,遼軍就憑借當地平坦的地形和騎兵的機動力,先後將宋將曹彬,潘美各個擊敗。金兵也長於騎兵善於野戰,史稱「金之初起天下之強莫過於此」,金國有著名的拐子馬,在作戰時步軍為正兵,以拐子馬作兩翼突擊,在平原上對宋軍作戰有著很大的優勢。
這一時代的騎兵,以北方少數民族騎兵為主,他們作戰的主要武器為弓箭、馬刀、也裝備有狼牙棒等特殊的武器。(金國人似乎喜歡這種武器,當時有民謠:它有金兀術,我有岳元帥;它有拐子馬,我有麻扎刀;它有狼牙棒,我有天靈蓋。)當時的騎兵,開始偏向輕裝,著少量甲,獲得更大機動力,但是各國均還有重甲部隊,如西夏的騎兵「平夏鐵鷂子」(它的步兵叫「橫山步跋子」)就以「乘善馬披重甲」戰鬥力強著稱。
6.蒙古時代:
這一時代,蒙古騎兵在敵人眼中成了恐怖的象徵,蒙古人把騎兵戰術推到了冷兵器時代的頂峰。長距離奔襲,迂迴,包抄等騎兵的優勢被發揮到了極限。
蒙古人實行百戶、千戶制全民皆兵,軍官世襲。他們「上馬則備戰斗,下馬則屯聚牧養」戰時自備武器裝備出征,和平時期則是普通牧民。為了保證軍隊的戰鬥力,蒙古人往往通過大規模的圍獵來鍛煉部隊,對於兒童也從小就專門訓練他們騎馬射箭的能力。加上有成吉思汗,木華黎,速不台,拖雷等出色的戰術家指揮。蒙古人成為當時世上最強大的軍隊,征服了前所未有的廣大領地。在東方消滅了宋、金、西夏,在西方打敗了花刺子模,征服了俄羅斯草原,打敗了西方聯軍,一直打到多瑙河邊。(如果不是蒙古大汗這時死了!還不知道打到哪呢!)
蒙古軍隊前期基本是騎兵,後期其野戰力量也是騎兵。蒙古騎兵有著超強的機動力,一名士兵往往備有六匹以上的戰馬,輪換使用,往往一天可以前進近百公里。蒙古騎兵的主要武器是弓箭,長年騎射的蒙古人能拉強弓,蒙古人的弓用混合的木料和骨頭製成,具備很強的穿透力和很遠的射程。能在高速機動中(甚至一邊後退一邊回頭射擊)准確射擊的蒙古人能在短兵戰前給予敵人極大的殺傷。因為蒙古人往往自備武器,所以在箭、馬刀以外,士兵們還帶有自己喜歡的武器如長矛、狼牙棒、繩套(套馬用的,在戰場上也能套人。)等。在防具方面,蒙古人以皮製甲為主,輕便堅固,雖然不象鐵甲的防護力好,可是為其贏得了更大的機動力。值得一提的還有蒙古馬,蒙古馬雖然體型較小,不及阿拉伯,亞利安馬速度好、體型高大,但蒙古馬適應力強,耐粗飼,易增膘,壽命長,十分適合長距離行軍,無後勤保障作戰,這些馬隨處能找到食物,在草原地形能日行軍五十至一百公里,可以終年使役。並且重要的一點是蒙古馬的母馬哺育期可產奶三至四百千克,這成為長時間在外作戰,無需後勤保障的蒙古軍的一個重要食物來源。(另外就是掠奪了)蒙古人是游牧民族,其人民生長在苦寒之地,對於惡劣氣候的忍耐力極強,物質條件要求很低,有著一般農耕民族人民無法比擬的戰鬥力。(只不過要他們去潮濕,炎熱的地方就不行了。如東南亞雨林中。)
7.明清及以後時代:
明清以後火器得到了大力的發展,隨著專門的火器部隊和炮兵的出現,騎兵的地位逐漸下降,明以後很少有作為主要戰略力量的騎兵存在,就不再多說了。
明代的騎兵主要和其他兵種配合作戰,並配有火器。(騎鐵?)名將戚繼光設立了車營就是一種步、車、騎配合作戰的方式。明孫承宗的《車營扣答合編》中也對這種戰術進行了進一步研究。還發展出了先以火器轟擊(火力准備?)繼以騎兵沖擊步兵跟進的戰法。(和拿破崙時代的戰法像吧?)
到了清朝,清朝自以為以弓馬開國,其開國時的女真,蒙古騎兵就是傳統上的騎兵,沒有什麼發展,加上不注重火器的,使我國最終落到了被列強任意欺負的下場。當時已是火器的時代,騎兵地位就更低了。直到機槍,戰壕組成的陣地戰出現,基本上喪失了在軍中的地位,逐步退出軍事舞台。只到其後繼者裝甲機械化部隊的出現,騎兵成為了一種歷史,只在某些慶典禮儀場合使用.
項羽在中國騎兵發展史上的作用
秦末楚漢時代的起義軍領袖項羽是歷史上最早提出用利用騎兵的高速沖擊力打閃擊戰的人,在無馬鐙的時代項羽就想到了後世騎兵戰術主流的突擊戰術,這在軍史上是相當超前的,用騎兵突擊打亂敵軍陣腳,步兵緊跟騎兵的步伐殲滅被突散並落單的敵軍,這種步騎協同作戰的思想在當時是前所未有的。正是由於項羽在與劉邦的戰爭中大規模使用騎兵給劉邦造成了多次慘烈的打擊,才使劉邦認識到騎兵的力量並下定決心組建騎兵部隊,盡管這第一隻騎兵部隊的主帥灌嬰起用秦國降將李必、駱甲為校尉訓練騎兵,但戰術上依然是在模仿項羽的騎兵戰術。這也間接性的為後世漢帝國擁有強大的騎兵部隊打下了基礎。
❼ 介紹一下中國古代的重甲騎兵
從東漢末年開始,北方強悍的游牧民族逐漸進入中原,經過五胡十六國和南北朝的混戰,到了隋唐時期,騎兵的發展達到了中國歷史上的有一個高峰。在這個時代,重甲騎兵一度成為主流。所謂重甲騎兵,又稱甲騎具裝,騎兵和戰馬均披很厚的盔甲。隋朝繼承了南北朝的傳統,在軍隊中,重甲騎兵依然佔了很大比重,作為舊朝的一員,李淵的唐軍大概也受了一些影響。
唐初的精銳騎兵--玄甲軍唐軍騎兵有輕重之分。小說中出現的玄甲兵據說是唐太宗李世民所創,重騎兵雖然不多,但是由於防護好,沖擊力大,歷來也是野戰沖鋒的主力,尤其是在地域開闊的西域,有很大作戰空間。
鎧甲1、身披鐵甲,馬匹也有具裝,馬匹的具裝通常又可分為保護馬頭的「面簾」,保護馬頸的「雞頸」,保護馬胸的「當胸」,保護馬軀的「馬身甲」、保護馬臀的「搭後」和豎立在馬臀部的「寄生」(似乎是為了保護騎兵後背用的)。
2、唐軍的鎧甲拋棄了魏晉的具裝鎧,演變為以明光鎧為代表的唐十三鎧,明光鎧是一種護胸鏡鋥亮的板式鎧甲,非常華麗,而且重量更加輕,防禦力大大的提升。據《唐六典》記載,唐十三鎧,有明光、光要、細鱗、山文、鳥錘、白布、皂娟、布背、步兵、皮甲、木甲、鎖子、馬甲十三種。其中明光、光要、鎖子、山文、鳥錘、細鱗甲是鐵甲,後三種是以鎧甲甲片的式樣來命名的。皮甲、木甲、白布、皂娟、布背,則是以製造材料命名。
❽ 在古代,遇到重騎兵軍團真的無解嗎
已知最早的具裝式的重騎兵是公元前3世紀左右帕提亞人的具裝騎兵,帕提亞在參考希臘人的方陣騎兵後發展出了全具裝的綜合型騎兵,他們既有強大的沖擊力,也具備優良的騎射技術,後來個希臘化國家也開始效仿,羅馬時代大批亞美尼亞的具裝騎兵在羅馬軍隊中作為輔助軍團服役並給羅馬人留下的深刻的印象,東羅馬帝國時期則開始自己組建帕提亞式具裝騎兵部隊,也就是著名的拜占庭鐵甲具裝騎兵。
中國的全具裝重騎兵叫「甲騎具裝」,最早出現在魏晉時期,中原王朝的是國家發放武器裝備,游牧民族是自備,著名的中國南北朝時期的具裝甲騎和隋唐具裝甲騎,遼宋夏金具裝甲騎、蒙古重騎兵都是這一類型,且重裝騎兵的規模巨大,南北朝史料記載常常數萬出現,隋唐也多重騎兵,遼國正軍的配額就要求兵丁佩戴盔甲和多匹軍馬還要自備馬甲,視其力。西夏重裝騎兵鐵鷂子巔峰時期也有8萬,北宋由於戰馬稀少,但具裝甲騎還是有萬余,金更是以具裝甲騎出名,蒙古的重騎兵馬甲多為皮製作,蒙古西征就是靠著比同時期西歐中東更精良的裝備和高超的戰術。
土耳其的重裝甲騎兵
從廣義上講,土耳其重騎兵有兩種,其一,西帕希(Spahi),或稱為斯巴克(Spahks),其名來自於波斯語的"sepah",意為"軍隊"。西帕希為15世紀才建立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封建騎兵(也就是依賴地產維護,而不支薪的部隊),其地位就相當於歐洲的騎士,是貴族,不過有一點不同的地方,他們僅擁有土地使用權,而沒有土地所有權,如果一個人要成為西帕希,只需在戰場上立下戰功,但他的後代不可世襲,他們與後起的耶尼塞里共同構 成了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常備主力軍隊,是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兩大軍事支柱。由於奧斯曼土耳其人為游牧民族,因此早自塞爾柱土耳其時代,奧斯曼人便已經採取西帕希這種采邑騎兵的軍事編組與制度。當時,奧斯曼人將所轄的國土畫分為眾多的采邑(迪立克,Dirlik),並將這些采邑分封給予王公大臣與有功兵士。"迪立克"又可根據采邑收入的多寡,分為三個不同的階級。這些擁有"迪立克"的人(不論是何階級),都有義務必須提供蘇丹全副武裝的騎兵,以為獲得采邑的代價。隨著奧斯曼人勢力的擴張,"迪立克"制度也被推廣到其新征服的領地上,而西帕希的人數也就越來越多,逐漸構成奧斯曼人的軍事主力。當奧斯曼王公"閃電"巴耶塞特一世橫掃小亞細亞各突厥公國時,便是依賴著這批軍隊。
❾ 中國歷史上有成建制的重騎兵嗎 – 鐵血網
中國的全具裝重騎兵最早出現在魏晉時期,中原王朝的是國家發放武器裝備,游牧民族是自備,著名的中國南北朝時期的具裝甲騎和隋唐具裝甲騎,遼宋夏金具裝甲騎、蒙古重騎兵都是這一類型,且重裝騎兵的規模巨大,南北朝史料記載常常數萬出現,隋唐也多重騎兵,遼國正軍的配額就要求兵丁佩戴盔甲和多匹軍馬還要自備馬甲,視其力。西夏重裝騎兵鐵鷂子巔峰時期也有8萬,北宋由於戰馬稀少,但具裝甲騎還是有萬余,金更是以具裝甲騎出名,蒙古的重騎兵馬甲多為皮製作,蒙古西征就是靠著比同時期西歐中東更精良的裝備和高超的戰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