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品牌介紹 > 多存寬宥風衣翻譯

多存寬宥風衣翻譯

發布時間:2021-09-27 23:38:43

『壹』 乾隆帝上位後,一改雍正帝措施,寬宥皇親,為何卻嚴厲打擊康熙的長孫

乾隆這個人其實是很仁厚的一個人,從他上位就改正之前雍正的一些措施,還寬宥了很多皇親國戚,這些皇親國戚都是當時跟自己的父親爭奪皇位的人,當時自己的父親上位以後是把他們都降官,有點還關著禁養,但是乾隆繼位以後把這些人都放了,因為他採取的是寬大政策,但是只對一個人加重了打擊,那個人就是康熙帝的長孫弘皙。

但是還是自己作,後來還是被廢了太子,然後就是雍正登基,但是他兒子弘皙非常的聰明,知道自己的父親沒了這時候需要找靠山,他一直非常謙卑地對待雍正,而且都是以父皇稱呼他,後來雍正非常喜歡他,一直為他封爵,一度達到同輩人裡面最高爵位。但是他後來結黨營弘,往來詭秘,乾隆就廢了他爵位,所以後來乾隆直接廢了他,關在牢里,並且還打壓。

『貳』 古文翻譯

《諸葛孔明》(陳亮)翻譯 (參考)

孔明是伊尹、周公之類的聖賢人物。然而有關評說孔明的言論多有不同,這是因為他身逢亂世,而又正碰上精英豪雄們身處不幸的境況之中。在大家紛紛用世進取的時候,而唯獨孔明退守一隅,結廬隱居,等到劉備多次登門造訪請教,才肯出山做事。
孔明在白帝城接受託孤遺命後,暫主國政,他既不放棄理政權力,也不專斷獨行,然而眾人沒有說過孔明的閑話。他權力大,可力挺蜀主,但主上不會懷疑他有謀位的異心,他權勢蓋過所有臣子,然而沒有受到群臣的嫉恨。他精心盡意治理蜀國,使得蜀國上下風俗教化整頓有序。寬宥小錯,而不用嚴刑,因此沒有像小霸王那種去施暴政。用輕松的方式役使百姓,所以即使百姓感到勞苦,也不會理會自己疲勞。用能讓人求生的辦法來刑殺犯人,即使死去,犯人也不會埋怨被殺。這些都是作為一個行王道的人主所能做到的事情。孔明都做得非常好了,他確實是一個伊尹、周公一類的聖賢人物。然而談論他的人卻說孔明自認為有管仲、樂毅的德能,寄身於偏遠的地方,只是一個小霸主的臣子罷了。這怎麼能和孔子在魯國做官而把自己比作老子、彭祖一類人物放在一起相比談論呢!還有些激烈的人,甚至以為孔明不能與仲達對抗,這與小孩的見識無異啊!那些人莫不是認為仲達的話說得對而相信了仲達?卻不知道仲達的話都是些詭辯的話啊!仲達不能使他的詭謀得逞,因此經常暗中找尋孔明行軍布陣的進退之機,妄自放出大話詭騙他的部下。談論孔明的人只是沒有細考到這一點罷了。
當初,孔明帶兵出祁山,仲達帶兵抵抗,他聽說孔明將收割上邦的麥子,他就飛兵星夜前往擾襲。孔明因缺糧退兵,仲達詭辯說:「雖然我帶兵星夜行軍勞累將士一場,這是我懂得進軍就要有所圖。孔明不敢依渭水駐軍,這是因為那裡容易被攻佔罷了」軍中沒有了現成的糧食,而要移軍與敵人交戰,即使能打贏對方,接下來的戰斗如何去繼續?這是稍有隨機處變機智的人都肯定不會去做的。
仲達心裡明白孔明會這樣做,表面上假裝著失言,詭詐哄騙他的部下。不久,孔明進攻斜谷,仲達又帶兵抵抗。他知道孔明的軍隊還沒有逼近渭水,就帶兵先渡渭水,依渭水而築成營壘。孔明帶兵將到,仲達放出詭言說:「若諸葛亮是個勇敢的人,他應該進攻武功,在那裡依山扎營列陣。如果進軍五丈原,他們將無功而反。敵方的士兵已經處於絕死之地,而你帶兵徑直進攻,與他開戰(這樣做你肯定要吃虧)。這也是稍有隨機處變機智的人都肯定不會去做的。
仲達知道孔明肯定不會進攻他駐軍的地方,故意說這種話來掩飾他的膽怯,來表明自己能料事如神,而且可以安定眾軍士的軍心。所以孔明帶著嚴正的軍隊,不憑詭詐的手段,不貪圖微小的戰功(果然沒有進攻仲達),仲達又發話了:「孔明志向遠大,卻不知道抓住作戰的戰機,計謀雖多,卻不能決斷用兵,表面會帶兵卻不能權宜行事。」
這些情況都是仲達暗中尋找孔明行軍用兵進退制宜,而虛造欺詐語言哄騙部下的手法,這哪裡是他的真實面目啊!
凡是能夠察見一個人的真實面目,不在於敵人真實對陣的時候,而是在敵人被消滅之後。當仲達的敵人孔明真實與他對陣的時候,仲達說的那些話是事實。等到仲達的敵人被消滅之後,仲達按照自己的方法行軍布陣,端坐軍帳中自嘆:「我真是天下用兵的奇才啊!」若對方察見他用兵的計謀,超出了他自己所不能做到的能力,他就感覺到自己心中悵然若失,不自覺地流露在言語中了。從這種情況,我們可以看到這個人的真面目了。談論這事的人不信事件的真實情況,而相信他的詭詐語言,難道不是又被仲達的語言所誆騙了嗎?
唐代的李靖,是談論兵法最厲害的角色。我曾經讀到他的兵法對答書,看到他論述孔明兵法高妙,法度委婉周詳,曾經很看不起仲達的能力。那些精通兵法的人,本來都對兵法略知一二。一般讀書的人,何嘗不是這樣認為的?孔明離現在將近千年了,沒有能真正了解他心意的。我不平於對孔明評價的不幸,因此,寫下這些文字表達個人的看法,讓那些以成敗論英雄的人或可作為借鑒。

麻陽一中某教師

2010-6-14

『叄』 賊將遁而檄至,通曰:「吾輩殺賊多,出城必無全理,與就縛,曷若盡忠死。翻譯

出自明史 羅通傳

所列譯文為

【賊將逃走後,而王通的檄書也送到了,羅通說「:我們殺了很多賊人,如果出城肯定不能得到保全,與其就擒,不如盡忠而死】

我把整篇文章發給朋友參閱


羅通,字學古,吉水人。永樂十年(1412),中進士。被任為御史,巡按四川。都指揮郭斌貝與清軍御史汪淋中勾結為奸,羅通上奏彈劾,將他們逮捕治罪。三殿失火,他與同官何忠等人極力指出時政的失誤。因為違逆了皇上的心意,他被派出任交趾清化州知州。

宣德元年(1426),黎利造反,王通戰敗,擅自傳檄割讓清化州以南的各城給賊人。當時賊人正包圍清化,羅通與指揮打忠堅守,乘隙擊破賊人,殺傷很多。【賊將逃走後,而王通的檄書也送到了,羅通說「:我們殺了很多賊人,如果出城肯定不能得到保全,與其就擒,不如盡忠而死】。」於是與打忠便固守清化城。賊人久攻不下,便令降將蔡福去勸降,羅通登城大罵。賊人知道該城不可攻取,便引兵退走。羅通回京後,宣宗對他大加獎勵和慰勞。他改任戶部員外郎,出京辦理宣府軍餉。他上奏說「:朝廷把糧餉儲存在開平,令每名士兵運一石,又應當以騎兵護行,這樣一算,每運一石要花費二石七斗。現在軍民多願意輸運糧食到邊塞以換鹽,請減去舊法所運糧食的五分之二,交由軍民輸運,這樣則人民樂意輸運,糧餉充足而士兵又不至於疲憊。」皇上批准了。

正統初年,羅通升為兵部郎中,隨尚書王驥整飭甘肅邊務。他又隨從大軍在兀魯乃擊破敵人而還,因貪污淫亂之事被王驥察覺。王驥派羅通上奏邊防情況,遂即上疏報告羅通的罪行。羅通被投進監獄,貶任廣西容山閘官。後來,調任東莞河泊所官。九年(1444),都督僉事曹儉推薦羅通有文武之才,乞請收用他。吏部反對。

景帝監國時,因於謙、陳循的推薦,起用羅通為兵部員外郎,守居庸關。不久進升為郎中。皇上即位後,他進升為右副都御史。也先侵犯京師,他的別部攻打居庸關很急。天氣非常冷,羅通取水灌入城牆,水結冰後非常堅固,敵人無法靠近。七天之後敵人退走,羅通追擊打敗敵人。

景泰元年(1450),他被召回。當時楊洪提督京營部隊,皇上命羅通參贊軍務兼理都察院事務。他說「:各邊塞來報警,大多由於守將害怕征調,所以粉飾欺騙以迷惑朝廷。遇到數十個賊人,便聲稱殺敗數千人。先前的德勝門等城門外之戰,不知道斬首到底有多少,而得到陞官的有六萬六千餘人。皇上車輦之下尚且如此,何況塞外。而且韓信出身於行伍,穰苴被提拔於寒微之中,應該在將士中廣搜像韓信、穰苴這樣的人,參與討論軍事。像現在那些腰纏玉帶、頭插貂尾的人,都是苟全性命保爵祿之輩,憎賢忌才,他們能說而不能幹,不足以參與軍事。」這意思是攻擊於謙和石亨等人。於謙上疏申辯,他說:「一概責備邊報不實是不對的,如果真的有警報,不上奏必然誤事。德勝門外官軍得到升級的,只有武清侯石亨的立功簿上所記的當先抗敵的一萬九千八百餘人,以及陣亡的三千餘人而已,哪來的六萬多人那麼多?羅通誇大數字,是想削奪將臣和石亨等人的升賞和封爵。如果有韓信、穰苴這樣的人,即命他們推薦。並請罷免臣所管的軍營事務,使臣專治兵部事務。」皇上把該奏疏交大臣在朝廷上討論。廷臣都說於謙和石亨、楊洪確實勝任本職事務,並說羅通此舉是志在滅賊,沒別的意思。皇上對雙方都寬容了,不久敕令於謙登記功勞,說不得像先前那樣出現冒領和濫給的現象,這大概是因為羅通的話而發的。給事中覃浩等人說羅通本是因為懂得軍事而被起用,不宜讓他掌管都察院事務,於是皇上解除他的兼職。

塞上軍民多被敵寇所搶掠。羅通請出榜通告各邊塞能夠自己回去的人,是士兵的免除戍守邊疆三年,百姓則免除徭役終身。他又請懸封爵和重賞,招募能擒獲斬殺也先、伯顏帖木兒、喜寧的人。後來,他又說:「古代的將帥都努力搜求各方面的人才,了解山川形勢的人可以讓他為部隊帶路,能夠翻高越險的人可以讓他去偵察敵情,能夠卜凶問吉的人可以用他來應付突變情況。現軍中不見用到這樣的人,請敕令廷臣各推舉他所了解的人才,命總兵官楊洪、副將孫鏜同臣一起考察他們。」詔令全部實行。

宣府有警報,總兵官朱謙告急。廷臣推舉都督同知范廣率兵前往,以羅通提督軍務。敵寇退走,官軍駐扎在懷來、宣府,因邊地儲糧不夠,皇上把他們召回。六月,於謙因山西靠近敵人,請派大臣前往鎮守,楊洪也請派重臣從雁門護送糧餉到大同。皇上命羅通去,羅通不想去,請能與於謙、楊洪一起去。於謙說國家目前多難,不是做臣子的推辭勞苦的時候,上奏請親自前往。皇上不許,最後還是命羅通去。羅通本是於謙所推薦,而每事總是與於謙症牾,人們因此認為羅通不正直。

二年(1451),羅通被召回,仍任參贊軍務。東宮太子改換後,他被加封為太子太保。他上書說「:朝貢使者帶來四萬多匹馬,應量增價錢來酬報他們。價錢增加了以後來的就更多,這也是強中國而弱外裔的一條策略。」皇上因他們所貢的馬匹都不堪用,如果增價則正中敵人之計,便壓下了羅通的建議。四年,進升他為右都御史,仍為參贊軍務。

羅通喜歡吹牛,遇到人總是談軍事。他自陳自己有殺敵之功,求世襲武職,被給事中王..所彈劾。皇上寬宥了他。天順初年,他自陳參預策劃迎接聖駕,恐怕被石亨等人所掩蓋,於是皇上授予他的兩個兒子為所鎮撫官。三年(1459),他退休。成化六年(1470)去世。皇上依例賜給祭葬。

『肆』 文言文《新唐書.狄仁傑傳》翻譯

白話釋義:

狄仁傑,字懷英,並州太原人。仁傑小時候,家中的一個僕役被人殺了,縣衙里來人盤問調查,家裡人都忙著接待,接受問詢。只有仁傑一動不動的坐在那裡讀書。縣衙里的人責怪他,仁傑說:這些書中,聖人賢良都在,我都接待應對不過來,哪有時間理你這樣的庸俗小吏?」後來以明經科中舉,他擔任汴州判佐。狄仁傑崇孝重友,無人能比。

在並州時,和他同為法曹的鄭崇質,母親老而多病,輪到他到萬里之外的西域出差時,仁傑對他說:你母親病重,而你卻要出遠門,怎麼能讓親人對遠在萬里之外的你擔心呢!」於是上報長史藺仁基,請求代替鄭崇質出差。當時藺仁基和州司馬李孝廉關系不和睦,經常鬧矛盾,於是對李孝廉說:「(看看人家狄仁傑),我們不感到羞愧嗎?」兩人因此和好如初。

狄仁傑在儀鳳年間擔任大理丞,一年之內審理判決了積壓案件達17000件,沒有一個認為冤屈再要求申訴的。當時武衛大將軍權善才因不慎砍伐了太宗昭陵上的柏樹而獲罪,仁傑上奏,認為他的罪過應當免去其官職。高宗下詔命令立即處死他,狄仁傑又上奏說此人罪過不當處死。高宗氣得變了臉色,說:「權善才砍了昭陵的柏樹,是讓我背上不孝的罪名,必須處死他。」

左右群臣都示意仁傑退出宮廷,狄仁傑說:「我聽說違背聖意,違抗君王,自古以來都認為是很難的事,我以為並非如此。如果處在桀紂時代,的確很難辦;但如果處在堯舜時代,就容易做到了。我今天有幸遇到了堯舜一樣的賢君,所以不怕像比干那樣被殺掉。過去漢文帝時,有人盜竊了高祖廟里的玉環,張釋之在朝廷上向漢文帝諍諫,定罪時並沒有將盜賊砍頭示眾。

況且,賢明的君主能夠用道理來使他改變,忠誠的大臣卻不能被威權所恐嚇。如今陛下不採納我的諫言,我死後,沒臉面去見地下的張釋之。陛下制定法律,懸掛在象魏之上,流放、處死等刑罰,都有其等級次序,哪有所犯並非死罪,就叫判處死刑的?法律既然沒有準則,那老百姓該(怎麼辦呢?)把手腳安放到何處呢?陛下如果一定要改變法律,請從今天開始吧。

古人說:如果盜取長陵一捧泥土,陛下如何治他的罪?,如今陛下為了昭陵的一株柏樹殺死一位將軍,那千年以後,人們會說陛下是什麼樣的君王?這就是我不敢奉命處死權善才,使陛下背上無道的惡名的原因啊!」高宗的怒氣漸漸消解,權善才因之免於一死。當初,中宗在房陵,吉頊、李昭德都有匡復李氏天下正直慷慨之言,武則天卻沒有復辟的想法。

只有狄仁傑每次私下上奏回應,沒有不把母親和兒子之親情作為談論之話題的,武則天也漸漸省悟,最終召回中宗,又立為儲君。不久,狄仁傑上奏說:「太子回宮,沒有知道的人,眾人(對是否恢復李唐江山)議論紛紛哪能明白對錯呢?」武則天認為狄仁傑說得有理,於是又在龍門安置中宗,准備好禮節迎接歸來,大家都感到非常開心。

原文:

狄仁傑字懷英,並州太原人也。仁傑兒童時,門人有被害者,縣吏就詰之,眾皆接對,唯仁傑堅坐讀書。吏責之,仁傑曰:「黃卷之中,聖賢備在,猶不能接對,何暇偶俗吏,而見責耶!」後以明經舉,授汴州判佐。仁傑孝友絕人,在並州,有同府法曹鄭崇質,母老且病,當充使絕域。

仁傑謂曰:「太夫人有危疾,而公遠使,豈可貽親萬里之憂!」乃詣長史藺仁基,請代崇質而行。時仁基與司馬李孝廉不協,因謂曰:「吾等豈獨無愧耶?」由是相待如初。仁傑,儀鳳中為大理丞,周歲斷滯獄一萬七千人,無冤訴者。時武衛大將軍權善才坐誤斫昭陵柏樹,仁傑奏罪當免職。

高宗令即誅之,仁傑又奏罪不當死。帝作色曰:「善才斫陵上樹,是使我不孝,必須殺之。」左右矚仁傑令出,仁傑曰:「臣聞逆龍鱗,自古以為難,臣愚以為不然。居桀、紂時則難,堯、舜時則易。臣今幸逢免、舜,不懼比干之誅。昔漢文時有盜高廟玉環,張釋之廷諍,罪止棄市。

且明主可以理奪,忠臣不可以威懼。今陛下不納臣言,瞑目之後,羞見釋之於地下。陛下作法懸之象魏徒流死罪俱有等差豈有犯非極刑即令賜死?法既無常,則萬姓何所措其手足?陛下必欲變法,請從今日為始。

古人雲:『假使盜長陵一杯土,陛下何以加之?』今陛下以昭陵一株柏殺一將軍,千載之後,謂陛下為何主?此臣所以不敢奉制殺善才,陷陛下於不道。」帝意稍解,善才因而免死。初,中宗在房陵,而吉頊、李昭德皆有匡復讜言,則天無復辟意。

唯仁傑每從容奏對,無不以子母恩情為言,則天亦漸省悟,竟召還中宗,復為儲貳。既已,奏曰:「太子還宮,人無知者,物議安審是非?」則天以為然,乃復置中宗於龍門,具禮迎歸,人情感悅。

此文出自北宋歐陽修所著的《新唐書》

(4)多存寬宥風衣翻譯擴展閱讀

成書過程:

五代時期就曾有《唐書》(即《舊唐書》)編成,但宋仁宗認為《唐書》「紀次無法,詳略失中,文采不明,事實零落」,慶歷四年(公元1044年)下詔重修 。至和元年(公元1054年)七月,仁宗催促「速上所修《唐書》」。

前後參預其事的有宋敏求、范鎮、歐陽修、宋祁、呂夏卿、梅堯臣,《新唐書》所依據的唐人文獻及唐史著作均審慎選擇,刪除當中的讖緯怪誕內容,裁減舊史本紀十分之七。總的說來,〈列傳〉部分主要由宋祁負責編寫,〈志〉和〈表〉分別由范鎮、呂夏卿負責編寫。

最後在歐陽修主持下完成。〈本紀〉10卷和〈贊〉〈志〉〈表〉的「序」以及《選舉志》《儀衛志》等都出自歐陽修之手。因為〈列傳〉部分出自宋祁之手,而歐陽修只是主持了〈志〉〈表〉的編寫,出於謙遜。

同時歐陽修認為宋祁是前輩,所以他沒有對宋祁所寫的列傳部分從全書整體的角度作統一工作,因而《新唐書》存在著記事矛盾、風格體例不同的弊端。所以《新唐書》署「歐陽修、宋祁撰」。其為二十四史之一。

作者簡介:

歐陽修(1007年8月1日-1072年9月22日),字永叔,號醉翁,晚號六一居士, 漢族,吉州永豐(今江西省吉安市永豐縣)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且在政治上負有盛名。

因吉州原屬廬陵郡,以「廬陵歐陽修」自居。官至翰林學士、樞密副使、參知政事,謚號文忠,世稱歐陽文忠公。累贈太師、楚國公。與韓愈、柳宗元、蘇軾、蘇洵、蘇轍、王安石、曾鞏合稱「唐宋八大家」,並與韓愈、柳宗元、蘇軾被後人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

歐陽修是在宋代文學史上最早開創一代文風的文壇領袖。領導了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繼承並發展了韓愈的古文理論。他的散文創作的高度成就與其正確的古文理論相輔相成,從而開創了一代文風。

歐陽修在變革文風的同時,也對詩風、詞風進行了革新。在史學方面,也有較高成就,他曾主修《新唐書》,並獨撰《新五代史》。有《歐陽文忠集》傳世。

『伍』 急求隋書一段古文翻譯 急啊!!!拜託各位了

隋高祖接受禪讓後,封綽為大理寺丞。綽因為處理案件公平依法,幾次考核工作業績都是最優秀的,所以被升為大理寺正官。馬上又調為尚書都官侍郎,沒過多久又轉調為刑部侍郎。處理梁士彥等案件,皇上賞賜他綢緞三百段,奴婢十個,馬二十匹。每次有事情上奏時,綽都很嚴肅地直言,皇上嘉獎了他,並越來越親信重用他。皇上見盜賊屢禁不絕,打算加重對盜賊的處罰。綽向皇上進諫:「皇上治理天下用的是堯舜的方式,法律應該定得比較寬松。何況現在法律是天下信用的根本,不可以隨意改動造成法律失信!」皇上欣然接受了,並對他說:「你如果還聽到什麼或看到什麼事,都應該告訴我。」調他為大理寺少卿。原來陳國的舊將蕭摩訶的兒子蕭世略在江南造反,按法律蕭摩訶應該一並治罪。皇上說:「蕭世略才二十歲不到,能有什麼出息!只不過因為他是名將的兒子,被人逼迫而已。」因此特赦蕭摩訶。綽多次進諫反對,皇上難以決定,想要支開綽之後再特赦蕭摩訶,所以多次命令綽離開皇宮。綽說:「我上奏的案件還沒有解決,我不能離開。」皇上說:「大理寺卿他幫我特赦蕭摩訶了。」於是讓手下的人放了蕭摩訶。

『陸』 《隋書》第62卷,列傳第27的譯文

○王韶

王韶,字子相,自雲太原晉陽人也,世居京兆。祖諧,原州刺史。父諒,早卒。韶幼而方雅,頗好奇節,有識者異之。在周累以軍功官至車騎大將軍、議同三司。復轉軍正。武帝既拔晉州,意欲班師,韶諫曰:「齊失紀綱,於茲累世,天獎王室,一戰而扼其喉。加以主昏於上,民懼於下,取亂侮亡,正在今日。方欲釋之而去,以臣愚固,深所未解,願陛下圖之。」帝大悅,賜縑一百匹。及平齊氏,以功進位開府,封晉陽縣公,邑五百戶,賜口馬雜畜以萬計。遷內史中大夫。宣帝即位,拜豐州刺史,改封昌樂縣公。高祖受禪,進爵項城郡公,邑二千戶。轉靈州刺史,加位大將軍。

晉王廣之鎮並州也,除行台右僕射,賜彩五百匹。韶性剛直,王甚憚之,每事諮詢,不致違於法度。韶嘗奉使檢行長城,其後王穿池起三山,韶既還,自鎖而諫,王謝而罷之。高祖聞而嘉嘆,賜金百兩,並後宮四人。平陳之役,以本官為元帥府司馬,帥師趣河陽,與大軍會。既至壽陽,與高熲支度軍機,無所壅滯。及克金陵,韶即鎮焉。晉王廣班師,留韶於石頭防遏,委以後事,幾歲余。征還,高祖謂公卿曰:「晉王以幼稚出籓,遂能克平吳、越,綏靜江湖,子相之力也。」於是進位柱國,賜奴婢三百口,綿絹五千段。

開皇十一年,上幸並州,以其稱職,特加勞勉。其後,上謂韶曰:「自朕至此,公須鬢漸白,無乃憂勞所致?柱石之望,唯在於公,努力勉之!」韶辭謝曰:「臣比衰暮,殊不解作官人。」高祖曰:「是何意也?不解者,是未用心耳。」韶對曰:「臣昔在昏季,猶且用心,況逢明聖,敢不罄竭!但神化精微,非駑蹇所逮。加以今年六十有六,桑榆雲晚,比於疇昔,昏忘又多。豈敢自寬,以速身累,恐以衰暮,虧紊朝綱耳。」上勞而遣之。秦王俊為並州總管,仍為長史。歲餘,馳驛入京,勞敝而卒,時年六十八。高祖甚傷惜之,謂秦王使者曰:「語爾王,我前令子相緩來,如何乃遣馳驛?殺我子相,豈不由汝邪?」言甚凄愴。使有司為之立宅,曰:「往者何用宅為,但以表我深心耳。」又曰:「子相受我委寄,十有餘年,終始不易,寵章未極,舍我而死乎!」發言流涕。因命取子相封事數十紙,傳示群臣。上曰:「其直言匡正,裨益甚多,吾每披尋,未嘗釋手。」煬帝即位,追贈司徒、尚書令、靈豳等十州刺史、魏國公。子士隆嗣。

士隆略知書計,尤便弓馬,慷慨有父風。大業之世,頗見親重,官至備身將軍,改封耿公。數令討擊山賊,往往有捷。越王侗稱帝,士隆率數千兵自江、淮而至。會王世充僭號,甚禮重之,署尚書右僕射。士隆憂憤,疽發背卒。

○元岩

元岩,字君山,河南洛陽人也。父禎,魏敷州刺史。岩好讀書,不治章句,剛鯁有器局,以名節自許,少與渤海高熲、太原王韶同志友善。仕周,釋褐宣威將軍、武賁給事。大冢宰宇文護見而器之,以為中外記室。累遷內史中大夫,昌國縣伯。宣帝嗣位,為政昏暴,京兆郡丞樂運乃輿櫬詣朝堂,陳帝八失,言甚切至。帝大怒,將戮之。朝臣皆恐懼,莫有救者。岩謂人曰:「臧洪同日,尚可俱死,其況比干乎!若樂運不免,吾將與之俱斃。」詣閣請見,言於帝曰:「樂運知書奏必死,所以不顧身命者,欲取後世之名。陛下若殺之,乃成其名,落其術內耳。不如勞而遣之,以廣聖度。」運因獲免。後帝將誅烏丸軌,岩不肯署詔。御正顏之儀切諫不入,岩進繼之,脫巾頓顙,三拜三進。帝曰:「汝欲黨烏丸軌邪?」岩曰:「臣非黨軌,正恐濫誅失天下之望。」帝怒,使閹豎搏其面,遂廢於家。

高祖為丞相,加位開府、民部中大夫。及受禪,拜兵部尚書,進爵平昌郡公,邑二千戶。岩性嚴重,明達世務,每有奏議,侃然正色,庭諍面折,無所迴避。上及公卿,皆敬憚之。時高祖初即位,每懲周代諸侯微弱,以致滅亡,由是分王諸子,權侔王室,以為磐石之固,遣晉王廣鎮並州,蜀王秀鎮益州。二王年並幼稚,於是盛選貞良有重望者為之僚佐。於時岩與王韶俱以骨鯁知名,物議稱二人才具侔於高熲,由是拜岩為益州總管長史,韶為河北道行台右僕射。高祖謂之曰:「公宰相大器,今屈輔我兒,如曹參相齊之意也。」及岩到官,法令明肅,吏民稱焉。蜀王性好奢侈,嘗欲取獠口以為閹人,又欲生剖死囚,取膽為葯。岩皆不奉教,排閣切諫,王輒謝而止,憚岩為人,每循法度。蜀中獄訟,岩所裁斷,莫不悅服。其有得罪者,相謂曰:「平昌公與吾罪,吾何怨焉。」上甚嘉之,賞賜優洽。十三年,卒官,上悼惜久之。益州父老,莫不殞涕,於今思之。岩卒之後,蜀王竟行其志,漸致非法,造渾天儀、司南車、記里鼓,凡所被服,擬於天子。又共妃出獵,以彈彈人,多捕山獠,以充宦者。僚佐無能諫止。及秀得罪,上曰:「元岩若在,吾兒豈有是乎!」子弘嗣。仕歷給事郎、司朝謁者、北平通守。

○劉行本

劉行本,沛人也。父瑰,仕梁,歷職清顯。行本起家武陵國常侍。遇蕭修以梁州北附,遂與叔父璠同歸於周,寓居京兆之新豐。每以諷讀為事,精力忘疲,雖衣食乏絕,晏如也。性剛烈,有不可奪之志。周大冢宰宇文護引為中外府記室。武帝親總萬機,轉御正中士,兼領起居注。累遷掌朝下大夫。周代故事,天子臨軒,掌朝典筆硯,持至御坐,則承御大夫取以進之。及行本為掌朝,將進筆於帝,承御復欲取之。行本抗聲謂承御曰:「筆不可得。」帝驚視問之,行本言於帝曰:「臣聞設官分職,各有司存。臣既不得佩承御刀,承御亦焉得取臣筆。」帝曰:「然。」因令二司各行所職。及宣帝嗣位,多失德,行本切諫忤旨,出為河內太守。

高祖為丞相,尉迥作亂,進攻懷州。行本率吏民拒之,拜儀同,賜爵文安縣子。及踐阼,征拜諫議大夫,檢校治書侍御史。未幾,遷黃門侍郎。上嘗怒一郎,於殿前笞之。行本進曰:「此人素清,其過又小,願陛下少寬假之。」上不顧。行本於是正當上前曰:「陛下不以臣不肖,置臣左右。臣言若是,陛下安得不聽?臣言若非,當致之於理,以明國法,豈得輕臣而不顧也!臣所言非私。」因置笏於地而退,上斂容謝之,遂原所笞者。於時天下大同,四夷內附,行本以黨項羌密邇封域,最為後服,上表劾其使者曰:「臣聞南蠻遵校尉之統,西域仰都護之威。比見西羌鼠竊狗盜,不父不子,無君無臣,異類殊方,於斯為下。不悟羈縻之惠,詎知含養之恩,狼戾為心,獨乖正朔。使人近至,請付推科。」上奇其志焉。雍州別駕元肇言於上曰:「有一州吏,受人饋錢三百文,依律合杖一百。然臣下車之始,與其為約。此吏故違,請加徒一年。」行本駁之曰:「律令之行,並發明詔,與民約束。今肇乃敢重其教命,輕忽憲章。欲申己言之必行,忘朝廷之大信,虧法取威,非人臣之禮。」上嘉之,賜絹百匹。

在職數年,拜太子左庶子,領治書如故。皇太子虛襟敬憚。時唐令則亦為左庶子,太子昵狎之,每令以弦歌教內人。行本責之曰:「庶子當匡太子以正道,何有嬖昵房帷之間哉!」令則甚慚而不能改。時沛國劉臻、平原明克讓、魏郡陸爽並以文學為太子所親。行本怒其不能調護,每謂三人曰:「卿等正解讀書耳。」時左衛率長史夏侯福為太子所昵,嘗於閣內與太子戲。福大笑,聲聞於外。行本時在閣下聞之,待其出,行本數之曰:「殿下寬容,賜汝顏色。汝何物小人,敢為褻慢!」因付執法者治之。數日,太子為福致請,乃釋之。太子嘗得良馬,令福乘而觀之。太子甚悅,因欲令行本復乘之。行本不從,正色而進曰:「至尊置臣於庶子之位者,欲令輔導殿下以正道,非為殿下作弄臣也。」太子慚而止。復以本官領大興令,權貴憚其方直,無敢至門者。由是請托路絕,法令清簡,吏民懷之。未幾,卒官,上甚傷惜之。及太子廢,上曰:「嗟乎!若使劉行本在,勇當不及於此。」無子。

○梁毗

梁毗,字景和,安定烏氏人也。祖越,魏涇、豫、洛三州刺史,郃陽縣公。父茂,周滄、兗二州刺史。毗性剛謇,頗有學涉。周武帝時,舉明經,累遷布憲下大夫。平齊之役,以毗為行軍總管長史,克並州,毗有力焉。除為別駕,加儀同三司。宣政中,封易陽縣子,邑四百戶。遷武藏大夫。高祖受禪,進爵為侯。開皇初,置御史官,朝廷以毗鯁正,拜治書侍御史,名為稱職。尋轉大興令,遷雍州贊治。毗既出憲司,復典京邑,直道而行,無所迴避,頗失權貴心,由是出為西寧州刺史,改封邯鄲縣侯。在州十一年。先是,蠻夷酋長皆服金冠,以金多者為豪俊,由此遞相陵奪,每尋干戈,邊境略無寧歲。毗患之。後因諸酋長相率以金遺毗,於是置金坐側,對之慟哭而謂之曰:「此物飢不可食,寒不可衣。汝等以此相滅,不可勝數。今將此來,欲殺我邪?」一無所納,悉以還之。於是蠻夷感悟,遂不相攻擊。高祖聞而善之,征為散騎常侍、大理卿。處法平允,時入稱之。歲餘,進位上開府。

毗見左僕射楊素貴寵擅權,百僚震懾,恐為國患,因上封事曰:「臣聞臣無有作威福。臣之作威福,其害乎而家,凶乎而國。竊見左僕射、越國公素,幸遇愈重,權勢日隆,搢紳之徒,屬其視聽。忤意者嚴霜夏零,阿旨者膏雨冬澍,榮枯由其唇吻,廢興候其指麾。所私皆非忠讜,所進咸是親戚,子弟布列,兼州連縣。天下無事,容息異圖,四海稍虞,必為禍始。夫奸臣擅命,有漸而來。王莽資之於積年,桓玄基之於易世,而卒殄漢祀,終傾晉祚。季孫專魯,田氏篡齊,皆載典誥,非臣臆說。陛下若以素為阿衡,臣恐其心未必伊尹也。伏願揆鑒古今,量為外置,俾洪基永固,率土幸甚。輕犯天顏,伏聽斧釒質。」高祖大怒,命有司禁止,親自詰之。毗極言曰:「素既擅權寵,作威作福,將領之處,殺戮無道。又太子及蜀王罪廢之日,百僚無不震悚,惟素揚眉奮肘,喜見容色,利國家有事以為身幸。」毗發言謇謇,有誠亮之節,高祖無以屈也,乃釋之。素自此恩寵漸衰。但素任寄隆重,多所折挫,當時朝士無不懾伏,莫有敢與相是非。辭氣不撓者,獨毗與柳彧及尚書右丞李綱而已。後上不復專委於素,蓋由察毗之言也。

煬帝即位,遷刑部尚書,並攝御史大夫事。奏劾宇文述私役部兵,帝議免述罪,毗固諍,因忤旨,遂令張衡代為大夫。毗憂憤,數月而卒。帝令吏部尚書牛弘吊之,贈縑五百匹。

子敬真,大業之世,為大理司直。時帝欲成光祿大夫魚俱羅之罪,令敬直治其獄,遂希旨陷之極刑。未幾,敬真有疾,見俱羅為之厲,數日而死。

○柳彧

柳彧,字幼文,河東解人也。七世祖卓,隨晉南遷,寓居襄陽。父仲禮,為梁將,敗歸周,復家本土。彧少好學,頗涉經史。周大冢宰宇文護引為中外府記室,久而出為寧州總管掾。武帝親總萬機,彧詣闕求試。帝異之,以為司武中士。轉鄭令。平齊之後,帝大賞從官,留京者不預。彧上表曰:「今太平告始,信賞宜明,酬勛報勞,務先有本。屠城破邑,出自聖規,斬將搴旗,必由神略。若負戈擐甲,征扞劬勞,至於鎮撫國家,宿衛為重。俱稟成算,非專己能,留從事同,功勞須等。皇太子以下,實有守宗廟之功。昔蕭何留守,茅土先於平陽,穆之居中,沒後猶蒙優策。不勝管見,奉表以聞。」於是留守並加泛級。

高祖受禪,累遷尚書虞部侍郎,以母憂去職。未幾,起為屯田侍郎,固讓弗許。時制三品已上,門皆列戟。左僕射高熲子弘德封應國公,申牒請戟。彧判曰:「僕射之子更不異居,父之戟槊已列門外。尊有壓卑之義,子有避父之禮,豈容外門既設,內合又施!」事竟不行,熲聞而嘆伏。後遷治書侍御史,當朝正色,甚為百僚之所敬憚。上嘉其婞直,謂彧曰:「大丈夫當立名於世,無容容而已。」賜錢十萬,米百石。

於時刺史多任武將,類不稱職。彧上表曰:「方今天下太平,四海清謐,共治百姓,須任其才。昔漢光武一代明哲,起自布衣,備知情偽,與二十八將披荊棘,定天下,及功成之後,無所職任。伏見詔書,以上柱國和乾子為杞州刺史,其人年垂八十,鍾鳴漏盡。前任趙州,暗於職務,政由群小,賄賂公行,百姓吁嗟,歌謠滿道。乃雲:『老禾不早殺,餘種穢良田。』古人有雲:『耕當問奴,織當問婢。』此言各有所能也。乾子弓馬武用,是其所長,治民蒞職,非其所解。至尊思治,無忘寢興,如謂優老尚年,自可厚賜金帛,若令刺舉,所損殊大。臣死而後已,敢不竭誠。」上善之,乾子竟免。有應州刺史唐君明,居母喪,娶雍州長史庫狄士文之從父妹。彧劾之曰:「臣聞天地之位既分,夫婦之禮斯著,君親之義生焉,尊卑之教攸設。是以孝惟行本,禮實身基,自國刑家,率由斯道。竊以愛敬之情,因心至切,喪紀之重,人倫所先。君明鑽燧雖改,在文無變,忽劬勞之痛,成宴爾之親,冒此苴縗,命彼褕翟。不義不昵,《春秋》載其將亡,無禮無儀,詩人慾其遄死。士文贊務神州,名位通顯,整齊風教,四方是則,棄二姓之重匹,違六禮之軌儀。請禁錮終身,以懲風俗。」二人竟坐得罪。隋承喪亂之後,風俗頹壞,彧多所矯正,上甚嘉之。又見上勤於聽受,百僚奏請,多有煩碎,因上疏諫曰:「臣聞自古聖帝,莫過唐、虞,象地則天,布政施化,不為叢脞,是謂欽明。語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故知人君出令,誡在煩數。是以舜任五臣,堯咨四岳,設官分職,各有司存,垂拱無為,天下以治。所謂勞於求賢,逸於任使。又雲:『天子穆穆,諸侯皇皇。』此言君臣上下,體裁有別。比見四海一家,萬機務廣,事無大小,咸關聖聽。陛下留心治道,無憚疲勞,亦由群官懼罪,不能自決,取判天旨。聞奏過多,乃至營造細小之事,出給輕微之物,一日之內,酬答百司,至乃日旰忘食,夜分未寢,動以文簿,憂勞聖躬。伏願思臣至言,少減煩務,以怡神為意,以養性為懷,思武王安樂之義,念文王勤憂之理。若其經國大事,非臣下裁斷者,伏願詳決,自餘細務,責成所司,則聖體盡無疆之壽,臣下蒙覆育之賜也。」上覽而嘉之。後以忤旨免。未幾,復令視事,因謂彧曰:「無改爾心。」以其家貧,敕有司為之築宅。因曰:「柳彧正直士,國之寶也。」其見重如此。

右僕射楊素當途顯貴,百僚懾憚,無敢忤者。嘗以少譴,敕送南台。素恃貴,坐彧床。彧從外來,見素如此,於階下端笏整容謂素曰:「奉敕治公之罪。」素遽下。彧據案而坐,立素於庭,辨詰事狀。素由是銜之。彧時方為上所信任,故素未有以中之。

彧見近代以來,都邑百姓每至正月十五日,作角抵之戲,遞相誇競,至於糜費財力,上奏請禁絕之,曰:「臣聞昔者明王訓民治國,率履法度,動由禮典。非法不服,非道不行。道路不同,男女有別,防其邪僻,納諸軌度。竊見京邑,爰及外州,每以正月望夜,充街塞陌,聚戲朋游。鳴鼓聒天,燎炬照地,人戴獸面,男為女服,倡優雜技,詭狀異形。以穢嫚為歡娛,用鄙褻為笑樂,內外共觀,曾不相避。高棚跨路,廣幕陵雲,袨服靚妝,車馬填噎。餚醑肆陳,絲竹繁會,竭貲破產,竟此一時。盡室並孥,無問貴賤,男女混雜,緇素不分。穢行因此而生,盜賊由斯而起。浸以成俗,實有由來,因循敝風,曾無先覺。非益於化,實損於民。請頒行天下,並即禁斷。康哉《雅》、《頌》,足美盛德之形容,鼓腹行歌,自表無為之至樂。敢有犯者,請以故違敕論。」詔可其奏。是歲,持節巡省河北五十二州,奏免長吏贓污不稱職者二百餘人,州縣肅然,莫不震懼。上嘉之,賜絹布二百匹、氈三十領,拜儀同三司。歲餘,加員外散騎常侍,治書如故。仁壽初,復持節巡省太原道十九州。及還,賜絹百五十匹。

彧嘗得博陵李文博所撰《治道集》十卷,蜀王秀遣人求之。彧送之於秀,秀復賜彧奴婢十口。及秀得罪,楊素奏彧以內臣交通諸侯,除名為民,配戍懷遠鎮。行達高陽,有詔征還。至晉陽,值漢王諒作亂,遣使馳召彧,將與計事。彧為使所逼,初不知諒反,將入城而諒反形已露。彧度不得免,遂詐中惡不食,自稱危篤。諒怒,囚之。及諒敗,楊素奏彧心懷兩端,以候事變,跡雖不反,心實同逆,坐徙敦煌。楊素卒後,乃自申理,有詔征還京師,卒於道。有子紹,為介休令。

○趙綽

趙綽,河東人也,性質直剛毅。在周初為天官府史,以恭謹恪勤,擢授夏官府下士。稍以明干見知,累轉內史中士。父艱去職,哀毀骨立,世稱其孝。既免喪,又為掌教中士。高祖為丞相,知其清正,引為錄事參軍。尋遷掌朝大夫,從行軍總管是雲暉擊叛蠻,以功拜儀同,賜物千段。高祖受禪,授大理丞。處法平允,考績連最,轉大理正。尋遷尚書都官侍郎,未幾轉刑部侍郎。治梁士彥等獄,賜物三百段,奴婢十口,馬二十匹。每有奏讞,正色侃然,上嘉之,漸見親重。上以盜賊不禁,將重其法。綽進諫曰:「陛下行堯、舜之道,多存寬宥。況律者天下之大信,其可失乎!」上忻然納之,因謂綽曰:「若更有聞見,宜數陳之也。」遷大理少卿。故陳將蕭摩訶,其子世略在江南作亂,摩訶當從坐。上曰:「世略年未二十,亦何能為!以其名將之子,為人所逼耳。」因赦摩訶。綽固諫不可,上不能奪,欲綽去而赦之,固命綽退食。綽曰:「臣奏獄未決,不敢退朝。」上曰:「大理其為朕特赦摩訶也。」因命左右釋之。刑部侍郎辛亶,嘗衣緋衤軍,俗雲利於官,上以為厭蠱,將斬之。綽曰:「據法不當死,臣不敢奉詔。」上怒甚,謂綽曰:「卿惜辛亶而不自惜也?」命左僕射高熲將綽斬之,綽曰:「陛下寧可殺臣,不得殺辛亶。」至朝堂,解衣當斬,上使人謂綽曰:「竟何如?」對曰:「執法一心,不敢惜死。」上拂衣而入,良久乃釋之。明日,謝綽,勞勉之,賜物三百段。時上禁行惡錢,有二人在市,以惡錢易好者,武候執以聞,上令悉斬之。綽進諫曰:「此人坐當杖,殺之非法。」上曰:「不關卿事。」綽曰:「陛下不以臣愚暗,置在法司,欲妄殺人,豈得不關臣事?」上曰:「撼大木不動者,當退。」對曰:「臣望感天心,何論動木!」上復曰:「啜羹者,熱則置之。天子之威,欲相挫耶?」綽拜而益前,訶之不肯退。上遂入。治書侍御史柳彧復上奏切諫,上乃止。上以綽有誠直之心,每引入合中,或遇上與皇後同榻,即呼綽坐,評論得失。前後賞賜萬計。其後進位開府,贈其父為蔡州刺史。時河東薛胄為大理卿,俱名平恕。然胄斷獄以情,而綽守法,俱為稱職。上每謂綽曰:「朕於卿無所愛惜,但卿骨相不當貴耳。」仁壽中卒官,時年六十三。上為之流涕,中使弔祭,鴻臚監護喪事。有二子,元方、元襲。

○裴肅

裴肅,字神封,河東聞喜人也。父俠,周民部大夫。肅少剛正有局度,少與安定梁毗同志友善。仕周,釋褐給事中士,累遷御正下大夫。以行軍長史從韋孝寬征淮南。屬高祖為丞相,肅聞而嘆曰:「武帝以雄才定六合,墳土未乾,而一朝遷革,豈天道歟!」高祖聞之,甚不悅,由是廢於家。開皇五年,授膳部侍郎。後二歲,遷朔州總管長史,轉貝州長史,俱有能名。仁壽中,肅見皇太子勇、蜀王秀、左僕射高熲俱廢黜,遣使上書曰:「臣聞事君之道,有犯無隱,愚情所懷,敢不聞奏。竊見高熲以天挺良才,元勛佐命,陛下光寵,亦已優隆。但鬼瞰高明,世疵俊異,側目求其長短者,豈可勝道哉!願陛下錄其大功,忘其小過。臣又聞之,古先聖帝,教而不誅,陛下至慈,度越前聖。二庶人得罪已久,寧無革心?願陛下弘君父之慈,顧天性之義,各封小國,觀其所為。若能遷善,漸更增益,如或不悛,貶削非晚。今者自新之路永絕,愧悔之心莫見,豈不哀哉!」書奏,上謂楊素曰:「裴肅憂我家事,此亦至誠也。」於是征肅入朝。皇太子聞之,謂左庶子張衡曰:「使勇自新,欲何為也?」衡曰:「觀肅之意,欲令如吳太伯、漢東海王耳。」皇太子甚不悅。頃之,肅至京師,見上於含章殿,上謂肅曰:「吾貴為天子,富有四海,後宮寵幸,不過數人,自勇以下,並皆同母,非為憎愛,輕事廢立。」因言勇不可復收之意。既而罷遣之。未幾,上崩。煬帝嗣位,不得調者久之,肅亦杜門不出。後執政者以嶺表荒遐,遂希旨授肅永平郡丞,甚得民夷心。歲餘,卒,時年六十二。夷、獠思之,為立廟於鄣江之浦。有子尚賢。

史臣曰:猛獸之處山林,藜藿為之不採;正臣之立朝廷,姦邪為之折謀。皆志在匪躬,義形於色,豈惟綱紀由其隆替,抑亦社稷系以存亡者也。晉、蜀二王,帝之愛子,擅以權寵,莫拘憲令,求其恭肅,不亦難乎!元岩、王韶,任當彼相,並見嚴憚,莫敢為非,謇諤之風,有足稱矣。行本正色於房陵,梁毗抗言於楊素,直辭鯁氣,懍焉可想。趙綽之居大理,囹圄無冤,柳彧之處憲台,姦邪自肅。然不畏強御,梁毗其有焉,邦之司直,行本、柳彧近之矣。裴肅朝不坐,宴不預,忠誠慷慨,犯忤龍鱗,固知嫠婦憂宗周之亡,處女悲太子之少,非徒語也。方諸前載,有閻纂之風焉。

『柒』 心地自省,不結怨尤,出事寬宥,不存憂慮這句話什麼意思啥意思

心地自省,不結怨尤,出事寬宥,不存憂慮這句話什麼意思啥意思
意思就是有什麼事自己多反省而不是怨天尤人
要大度寬容,君子坦盪盪,不要整天憂慮

『捌』 急求隋書古文翻譯 急啊!!!

學古漢語的,但這么長,哈哈,怕累。

『玖』 用鳩占鵲巢、李代桃僵、抽絲剝繭、形銷骨立、寬宥寫一段話。

那無恥小人鳩占鵲巢,搶了這老婦人兒子的功名,以至其子得了失心瘋症,每日瘋瘋癲癲,落水而亡。老婦人沒了指望,形銷骨立,本也打算上吊自盡。哪知新來的縣太爺明察秋毫,抽絲剝繭,將這其中的種種是非曲直一一還原,才算給了老婦人一個公道。

誰知這小人現在害怕自己罪責太深,跪在門前不肯走乞求寬宥,呸!哪來的臉面!!

(9)多存寬宥風衣翻譯擴展閱讀

1、鳩占鵲巢[ jiū zhàn què cháo ] 斑鳩不會做窠,常強占喜鵲的窠。比喻強占別人的住屋。

出自:先秦·佚名《詩經·召南·鵲巢》:「維雀有巢,維鳩居上。」

翻譯:喜鵲築成了自己的窩,鳲鳩過來佔領和居住。

2、李代桃僵[ lǐ dài táo jiāng ] 比喻以此代彼或代人受過。

出處:南宋·郭茂倩《樂府詩集·雞鳴》:桃在露井上,李樹在桃旁,蟲來嚙桃根,李樹代桃僵。

翻譯:桃樹在露井上,李樹在桃樹旁,蟲子來咬桃樹的根,結果李樹反代被咬了。

3、抽絲剝繭[ chōu sī bō jiǎn ] 絲得一根一根地抽,繭得一層一層地剝。形容分析事物極為細致,而且一步一步很有層次。

出處:明·洪楩《清平山堂話本·藍橋記》:無行雲流水之勢,但如抽絲剝繭之行而為之。

翻譯:沒有行雲流水的氣勢,但是做的卻一步一步很有層次。

4、形銷骨立[ xíng xiāo gǔ lì ] 形容身體極其消瘦。

出處:清·吳敬梓《儒林外史》:形銷骨立;痴若木偶。

翻譯:身體極其消瘦,痴呆的像個木偶一樣。

5、寬宥[ kuān yòu ] 寬恕,原諒。

引證:劉半農《讀<海上花列傳>》:「本書所有的不能寬宥的毛病,不在上半部而在下半部。」

與多存寬宥風衣翻譯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川航換制服 瀏覽:613
白褲子配黑色馬丁靴 瀏覽:232
男孩衣外套戴帽 瀏覽:72
中式旗袍上衣 瀏覽:366
ins超火的褲子男 瀏覽:653
褲子39碼等於多少l 瀏覽:641
網上一個穿白藍校服的校花下載 瀏覽:920
日系襯衫配什麼外套 瀏覽:761
衣的斜肩後片收針 瀏覽:163
藍色衣配咖色褲子好看圖片 瀏覽:843
他想要一頂帽子英語怎麼 瀏覽:342
小孩睡衣什麼棉比較好 瀏覽:739
秋季怎麼穿衣顯瘦 瀏覽:483
水滴鑽款旗袍紅色 瀏覽:360
綠色格子外套配黑色長裙子好看嗎 瀏覽:155
紹興育才小學校服 瀏覽:605
格子上衣搭配半身裙子 瀏覽:846
臉型帽子好看圖片大全 瀏覽:948
黑色皮衣夾克配什麼褲子 瀏覽:402
穿羊褲子後下體癢為什麼 瀏覽: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