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昭君出塞時是否可穿帶鳳凰的衣服
不知道您說的是否是李彩樺版電視劇《昭君出塞》中的出塞時服裝,電視劇中是沒有帶鳳凰的,不過一身紅色嫁衣也非常華美,很漂亮!
❷ 王昭君為何嫁給呼韓邪單於王昭君是怎麼死的
後人誇耀王昭君,如何以大局為重,遠嫁和親;又如何出於民族大義,忠君愛國……其實,昭君心裡是百般千般的不願意,可是有什麼辦法呢,自己不是公主不是貴族,沒有自己選擇的餘地,
昭君不知前途,單於從沒見過這樣光彩照人的中原女子竟然顯得不知所措,皇帝不明就裡,覺得自己放過昭君太吃虧了……大殿上,一種奇怪的氛圍彌漫開,但是一門「和親」卻是板上釘釘的事實。
王昭君在民間,是位身披紅袍懷抱琵琶的哀怨女子,留給人們印象最深的就是在朔漠中那一抹紅色的背影,在宮內,她是位巾幗英雄,為了國家大義不惜犧牲自己。這些都是王昭君,又都不是,她在身後的美名都是別人給她扣上的帽子,沒有人問過她願不願意到邊遠的地方,嫁給一個素不相識的男人。文人騷客也七嘴八舌地抒情,恨不得與昭君同在一個朝代,做他的藍顏知己。以致於,昭君的形象也爛俗起來,其實她不過就是一個弱女子,一個沒有權利選擇自己幸福的女子。看似風光的背後,是不為人知的心酸。
大約走了一年,才到了了匈奴。初夏時節,處處水草豐美,馬躍羊奔。沸騰的匈奴人,熱烈歡迎這位新「閼氏」。20歲的王昭君與40歲的呼韓邪並轡而行,笑容可掬地望著自己的臣民。放佛這里就是她最後的歸宿,然而等待她的是十二年冗長的痛苦。
十二年裡,她先嫁給了比自己老很多都可以當自己父親的呼韓邪單於,和他生活了一年多一點,這一年多的時間昭君日夜思念家鄉,但是好在呼韓邪單於對昭君還不錯,昭君來邊塞這么久在丈夫身上也終於體會到一點家的感覺了,只可惜好景不長,一年後沒多久,呼韓邪單於就死了。留下昭君和她未成年的兒子伊圖智伢師,原本以為這下有機會回到漢王朝了,沒想到更震驚的事情還在後頭。
按照游牧民族的規矩:父死,妻其後母;兄弟死,盡妻其妻。昭君先是驚愕,繼而羞憤,但是任憑她怎麼反抗、反對都無濟於事,她依舊落入了復株累手裡,更讓昭君痛心的是,為杜絕昭君的兒子篡奪單於大位,復株累把她兒子殺死了。一邊是自己的兒子,一邊是自己的丈夫,這樣的抉擇讓昭君生不如死。此後的11年,她為其生下了兩個女兒。公元前20年,復株累單於又死了。昭君這次沒再嫁,寡居了一年後,也撒手西去,而她去世時僅33歲。
❸ 下面這個王昭君的衣服是怎麼被P掉的
這玩意就是用PS摳圖摳掉 然後再畫上去的
❹ 奧比島四大美女古裝哪個好看
我覺得西施的最好看,因為我喜歡藍色O(∩_∩)O~……
至於貂蟬,雖然是粉色的,但是表情不好看,顏色也配的不好看O(∩_∩)O~……
王昭君那個太紅了(注意是顏色!),看著不習慣,不過還好看O(∩_∩)O~……
至於楊貴妃那個,我覺得還行(起碼看得順眼)O(∩_∩)O~……
排名:1.西施2.王昭君3.楊貴妃4.貂蟬
以上均是個人觀點,有其他觀點的請回答。
望採納O(∩_∩)O~
❺ 昭君出塞的歷史功績,能從西漢的哪件文物中看出
漢武雄圖載史篇,長城萬里遍烽煙。
何如一曲琵琶好,鳴鏑無聲五十年。
------翦伯贊
昭君出塞後,昭君及其子孫後代為恢復和鞏固匈奴與漢朝的友好關系作出了歷史性貢獻——結束了匈奴與漢朝的百年對抗,北方邊境出現了「邊城晏閉,牛馬布野,三世無犬吠之警,黎庶無干戈之役」,保持了長達半個多世紀的睦鄰友好關系。昭君出塞也帶去了中原先進的文化與技術,促進了邊疆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為漢族與少數民族的融合奠定了基礎。
❻ 求一篇關於王昭君的文章,最好是原創
此文由史海泛舟團隊原創
風沙飛舞的塞北,胡雁哀鳴,狂風呼嘯。你懷抱汗匈兩族世代和睦的夙願,闊別長安的歌舞昇平,奔走於茫茫大漠之間。你願用你一生的青春來換取一座橫亘天山、溝通中原的虹梁。
你是否還會留戀漢宮的雕欄玉砌、金碧輝煌?那裡是無數女子夢寐以求的絢麗天堂,而卻毫不猶豫的抽身離開,到異鄉去客居一生。
一去紫台連溯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塞外蒼涼,彩雲逐月。身處匈奴王帳、貴為單於閼氏的你雖有享之不盡的榮華富貴、錦衣玉食,可這些仍掩蓋不了你內心深處濃濃的愛恨情仇。
你渴望幸福,但最終還是在咫尺之間與幸福擦肩而過。或許你從始到終心儀的唯有那個溫文如玉的漢元帝,但你還是義無反顧的選擇了那條遠嫁匈奴的不歸路,到遠離家鄉千里之外的荒涼之地去重新開始你新的生活。
雖然那個含情脈脈的漢元帝愛戀你至極,但是依舊無法挽回你終老它鄉的悲劇。
你就這樣去了,去了,逐漸消失在茫茫荒野之中,不經意間卻給後世留下了一個亘古不變的稱贊話題。
大漠孤煙,滄海桑田。滿面胡沙滿鬢風,眉銷殘黛臉頰紅。黃沙憔悴了你的容顏,思念疲憊了你的身心。你手撫琵琶,悵然的度過了一個個晨與昏。你的眼前早已沒有了昔日的春風拂面、百花爭艷、鄉音盈耳,有的僅僅只有落日殘照、雁飛平沙、風卷暮雲。
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淚撒琵琶。你選擇了一人獨自承受這番痛苦,來換取天下蒼生的安寧。個人的痛苦和蒼生的安寧幻化成「胡茄十八拍」,在你的指間悠然滑動,一直到老。
就這樣,你用犧牲一生幸福的代價換取了漢匈兩族邊疆的和平、長久的友好。千百年來,你的芳名也一直被人所歌頌,然而世間又有幾人能看懂你內心深處的悲痛和遺憾?
❼ 王昭君墓在哪裡出土了沒有
王昭君墓在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南郊九公里大黑河南岸,還沒出土。
昭君墓,又稱「青冢」,蒙古語稱 「特木爾烏爾虎" ,意為「鐵壘」,是史籍記載和民間傳說中漢朝明妃王昭君的墓地。座落於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南郊九公里大黑河南岸,始建於公元前的西漢時期,是由漢代人工積土,夯築而成。墓體狀如覆斗,高達33米,底面積約13000平方米,距今已有2000餘年的悠久歷史,是中國最大的漢墓之一,旅遊帶動了周圍地區的經濟發展,現為內蒙古自治區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❽ 「單於和親磚」上的哪句吉祥語,是昭君出塞功績的見證
受王昭君的影響,昭君的晚輩對漢匈友好也做出了重要貢獻。王莽始建國五年(公元13年),匈奴烏珠留若鞮單於去世,時昭君長女雲之女婿右骨都侯須卜當掌權,立了與漢親善的伊栗置支侯咸為單於,以維護和發展匈奴與漢的友好關系。當與雲還建議新立單於與漢的「和親侯」昭君之侄王歙會面,並將此事「遣人告塞吏」,王莽得知後,遣王歙和他的弟弟王颯「使匈奴,賀單於新立」,進一步加強了漢匈友好關系。
昭君的侄兒與昭君的女兒、女婿、外孫和一樣,多次充任匈奴的重要使節至漢,促進了漢匈友好關系的發展。王昭君有兩個侄兒,一個叫王歙,一個叫王颯。王莽時,皆封侯。歙封和親侯,颯在王莽時任騎都尉,封展德侯。天鳳元年(公元14年),王莽派他二人出使匈奴。二年,又派王歙出使匈奴。更始二年,劉玄又曾派王颯出使匈奴。一直到東漢光武帝建武六年(公元30年),劉秀還派王颯出使匈奴。
昭君及其晚輩在改善漢匈關繫上不遺餘力,不僅做了許多錦上添花的事情,也化解了足可以使兩國關系破裂的巨大風險。如建國四年王莽殺匈奴右犁污王咸之子登於長安,後咸立為單於,對莽極為怨恨。王莽為改善漢、匈關系,於天鳳二年遣王歙為使,「送歸登之屍體」。匈奴亦遣昭君之長女雲、婿須卜當及雲、當之子奢「至塞迎之」。能出現這樣的局面,無疑昭君之晚輩以其「珠聯璧合」的默契,做了大量艱巨的斡旋和解工作。
王莽統治時期,實行歧視少數民族的反動政策,如改匈奴單於為「降奴單於」或「恭奴善於」等,還陰謀分裂匈奴,又大發軍隊准備對匈奴進行一場大規模的戰爭;匈奴也一再騷擾漢朝邊境。形勢相當嚴峻,大有一觸即發之勢。可是就是這樣,大戰始終不曾爆發,也未發展至激烈對抗的地步,雙方使者仍往來不斷。這與昭君的影響和其晚輩為友好和平的奔走努力是分不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