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通過學習管理學基礎你從中得到了什麼啟示
管理是管理者為有效地達到組織目標,對組織資源和組織活動有意識、有組織、不斷地進行的協調活動.它包含以下幾層意思:
(1)管理是一種有意識、有組織的群體活動.
(2)管理是一個動態的協調過程,主要協調人與人之間的活動和利益關系,它貫穿於整個管理過程的始終.
(3)管理是圍繞著某一共同目標進行的,目標不明確,管理便無從談起,目標是否切合實際,直接關繫到管理的成敗或成效的高低.
(4)管理的目的在於有效地達到組織目標,在於提高組織活動的成效.
(5)管理的對象是組織資源和組織活動.
Ⅱ 管理學小故事:問得含糊 請問給人什麼啟示
哲學家要知道問路者的步行速度才能確定他可以走多遠。這個讓我想到管理學原理的行為科學理論,它的研究對象是人的行為表現和發展規律,以提高對人的行為的預測以及激發,引導和控制的能力。
「問得含糊」則讓我想到溝通理論,影響溝通的五個因素:技能,態度,知識,社會文化系統,渠道。兩個人的思路不在同一線上,自然有溝通障礙。
Ⅲ 管理學給人們的啟示有哪些
1、組織的資源由以勞動力、土地、資本為主向轉以知識與信息為主傳統的資源如勞動力、土地、資本和自然資源支撐了20世紀的發展。但有人說,到21世紀,知識與信息將成為發展的最大資源。假定這一說法成立,現行的資源配置模式是否應該放棄,未來的資源配置模式又應該如何? 90年代風行歐美的組織改造理論與實踐,似乎是先知先覺者的先行行為,然而確實有其歷史的背景和未來的呼喚。
2.組織的成員由經濟人向社會人,自我實現的人轉變在物質不甚豐富而又在逐步豐富的20世紀中,大眾迫於生計更多地像一個追逐利益的經濟人,經濟學家們以此構造了他們的理論體系和現實的經濟體系,然而在物質甚為豐富、人類生活有了大步提高之後,人們也許開始擺脫經濟人的頭銜,此時不僅經濟體系需要重構,對人們工作努力的驅動源恐怕也需要重構。現在不也有許多管理者在號稱進行「以人為本」的管理,似乎在尋找一種未來的範式嗎?
3.組織內外環境的變化在不斷加速發展的環境變化速度愈來愈快,一些巨大的僵化的組織已不能敏捷地變化自己以適應環境,從而導致衰落乃至消亡。新世紀的到來使得一些肩負組織重託的人不得不為組織的生存與發展而擔心,於是便有「第五項修煉」一說,以針對現時組織。然而使組織真正成為有學習能力,有超然思維的有機體又談何容易。21世紀中有哪些組織能真正成為這樣的組織,從而保持不敗的地位呢?
4、21世紀人們的倫理將發生全新的變化 20世紀人的心智模式和思維方式是20世紀眾多約束因素綜合作用下的產物。這些約束因素在21世紀發生變化之後,作為管理的出發者,其價值觀念、思維方式等都將發生不可預知的變化。然而,重利不重義的20世紀倫理道德和行為方式應該轉為全新的倫理道德和行為方式,以此來構造未來的社會和經濟體系。21世紀的管理學將覆蓋全新的管理倫理、管理價值觀和行為方式。現在開始探討未來的管理倫理也許會給從今天走入未來的管理者以莫大的幫助。
5、信息爆炸將導致自信息搜索的困難 21世紀是信息的世紀,是信息爆炸的世紀,信息越是充分越是豐富,人們就越難及時搜索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除非有比現今更為有效的信息搜索方法與技術。信息社會中的人就像一艘孤立無援的船獨自在大海中尋覓。從所需信息的角度來看,一個個生產者和消費者都是不充分信息的擁有者,如何在他們之間架起溝通的橋梁,可能是21世紀市場營銷全新觀念和體系的拓展方向,整合抑或是分工?渠道抑或是媒體?
6、組織將在更大的范圍內謀求整體而不是局部的利益人類只擁有一個地球,21世紀的人們將更多地體會世界的渺小、地球的可愛,人們將更多地超越自己的國界來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在此意義上,人類是一個整體,他們將沒有國界,人類的經濟行為將從全球的長遠角度來考察。如果說20世紀的那些跨國公司在跨國經營時還僅僅從比較利益、突破市場壁壘、謀求更大利益的角度出發,那麼21世紀的跨國企業也許應為全球經濟的發展、人類福利的增長而設想,這是否是天方夜譚?
7.組織和人類的可持續發展發展是硬道理,21世紀也要發展。然而 20世紀的人們在發展時竭澤而漁,使資源枯竭、生態環境惡化、物種減少、氣候反常等等,這一切給21世紀的發展帶來困難,人們不禁要大聲地問:人類社會還能持續發展嗎?21世紀應該回答這個問題,作為支撐這個社會經濟支柱的企業也應有自己的答案。企業首要的是生存,就像人類一樣,然後才能有發展。21世紀中企業應以什麼方式發展,才能與可持續發展的命題相一致,這應該是未來管理學研究的首要問題。
8、組織內部由分工走向綜合即將過去的20世紀是專業化分工大發展的世紀,人類從專業化分工獲得了巨大的收益,20世紀的文明可以說是專業化分工的文明。然而分工愈深愈細愈有可能偏離本原要旨,使綜合性的問題難以處理和解決,如大至南極上空的臭氧層變薄的問題,小至一個企業拓展新市場的問題。21世紀可能是重返綜合的世紀,人類或許可從綜合中獲得更大的收益,企業或許能在綜合中獲得新生,管理學或許要創造綜合性的理論與方式方法。
Ⅳ 求一個管理學的小故事...
老農移石
在一塊老農的農田當中,多年以來橫放著一塊大石頭。這塊石頭碰斷了老農的好幾把犁頭,還弄壞了他的中耕機。老農對此無可奈何,巨石成了他種田時揮之不去的心病。
一天,在又一把犁頭打壞之後,想起巨石給他帶來的無盡麻煩,終於下決心了結這塊巨石。於是,他找來撬棍伸進巨石底下,卻驚訝地發現,石頭埋在地里並沒有想像那麼深,那麼厚,稍使勁道就可以把石頭撬起來,再用大錘打碎,清出地里。剎那間,老農腦海里閃過多年被巨石困擾的情景,再想到可以更早些就把這樁頭疼事處理掉,他禁不住一陣苦笑。
從這則寓言故事中,我們可以領悟出企業管理中的道理:遇到問題應立即弄清根源,有問題更須立即處理,決不可拖延。
企業管理活動中,往往會遇到反復出現的問題或不良現象,如若諱疾忌醫或拖延了事,積壓下來,就必然給企業造成困難,甚至使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無法正常進行,嚴重時還會威脅到企業的生存。所以,對企業管理中出現頻率較多的問題,不應迴避,而應抓住苗頭,及時調查,追根溯源,盡快找出解決的途徑和辦法。
蜘蛛修網
一座破舊的廟里住著兩只蜘蛛,一隻在屋檐下,一隻在佛龕上。一天,舊廟的屋頂塌掉了,幸運的是,兩只蜘蛛沒有受傷,他們依然在自己的地盤上忙碌地編織起蜘蛛網。沒過幾天,佛龕上的蜘蛛發現自己的網總是被搞破。一隻小鳥飛過,一陣小風颳起,都會讓它忙著修上半天。它去問屋檐下的蜘蛛:「我們的絲沒有區別,工作的地方也沒有改變。為什麼我的網總是會破,而你的卻沒事呢?」屋檐下的蜘蛛笑著說:「難道你沒有發現我們頭上的屋檐已經沒有了嗎?」
修網自然很重要,但了解網破的原因更重要。經常會看見忙得團團轉的管理者,這些在管理中充當救火隊員的管理者就像那隻忙碌的蜘蛛一樣,沒有考慮過問題的根源是什麼。
老鷹餵食
老鷹是所有鳥類中最強壯的種族,根據動物學家所做的研究,這可能與老鷹的餵食習慣有關。
老鷹一次生下四五隻小鷹,由於它們的巢穴很高,所以獵捕回來的食物一次只能餵食一隻小鷹,而老鷹的餵食方式並不是依平等的原則,而是哪一隻小鷹搶得凶就給誰吃,在此情況下,瘦弱的小鷹吃不到食物都死了,最兇狠的存活下來,代代相傳,老鷹一族愈來愈強壯。
這是一個適者生存的故事,它告訴我們,「公平」不能成為組織中的公認原則,組織若無適當的淘汰制度,常會因小仁小義而耽誤了進化,在競爭的環境中將會遭到自然淘汰。NBD
紀昌學箭
紀昌向飛衛學射箭,飛衛沒有傳授具體的射箭技巧,卻要求他必須學會盯住目標而眼睛不能眨動,紀昌花了兩年,練成即使椎子刺來眼睛也不眨一下的功夫。
飛衛又進一步要求紀昌練眼力,標准要達到將體積較小的東西能夠清晰地放大,就像在近處看到一樣。紀昌苦練三年,終於能將最小的虱子看成車輪一樣大;紀昌張開弓,輕而易舉地一箭便將虱子射穿。飛衛得知結果後,對這個徒弟極為滿意。學習射箭必須先練眼力,基礎的動作扎實了,應用就可以千變萬化;企業的經營也是一樣,基本的人事、財務、技術、業務一定要好好掌握,那麼後續就可以鴻圖大展了。辦企業有如修塔,如果只想往上砌磚,而忘記打牢基礎,總有一天塔會倒塌。
Ⅳ 管理小故事 還有總結感悟
簡單的 5 則小故事,讓人深受啟發
一、溝通
獅子和老虎之間爆發了一場激烈的戰爭,到了最後,兩敗俱傷。獅子快要斷氣的時候對老虎說:「如果不是你非要搶我的地盤,我們也不會弄成現在這樣。」老虎吃驚地說:「我從未想過要搶你的地盤,我一直以為是你要侵略我!」
觀點:相互溝通是維系團隊的一個關鍵要素。有什麼話不要憋在肚子里,多多與人交流,也讓人家多了解自己,這樣可以避免許多無謂的誤會和矛盾。
二、信任
兩只鳥在一起生活,雄鳥採集了滿滿一巢果仁讓雌鳥保存,由於天氣乾燥,果仁脫水變小,一巢果仁看上去只剩下原來的一半。雄鳥以為是雌鳥偷吃了,就把它啄死了,過了幾天,下了幾場雨後,空氣濕潤了,果仁又漲成滿滿的一巢。這時雄鳥十分後悔地說:「是我錯怪了雌鳥!」
觀點:團隊同事之間要相互信任,很多團隊就毀於懷疑和猜忌。所以,團隊成員要保持信任,不要讓猜疑毀掉團隊。
三、慎重
兩只烏鴉在樹上對罵起來,它們越罵越凶,越吵越激動,最後一隻烏鴉隨手撿起一樣東西向另一隻烏鴉打去。那東西擊中另一隻烏鴉後碎裂開來,這時丟東西的烏鴉才發現,自己打出去的東西原來是自己一隻尚未孵化好的蛋。
觀點:遇到事情要冷靜對待,尤其是遇到問題和矛盾時,要保持理智,不可沖動,沖動不僅不能解決問題,反而會使問題變得更糟,最後受損失的還是整個團隊。
四、換位
小羊請小狗吃飯,它准備了一桌鮮嫩的青草,結果小狗勉強吃了兩口就再也吃不下去了。過了幾天,小狗請小羊吃飯,小狗想:我不能像小羊那樣小氣,我一定要用最豐盛的宴席來招待它。於是小狗准備了一桌上好的排骨,結果小羊一口也吃不下去。
觀點:有時候,已之所欲,也勿施於人。凡事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他人,遇到問題的時候多進行一下換位思考,站在對方的角度上想想,這樣,你會更好地理解他人。
五、快樂
小豬開始學做蛋糕,但它做出的蛋糕總是不好吃。它問公雞師傅,公雞想想,問它做蛋糕的原料是什麼。小豬說,為了怕浪費,它做蛋糕用的全是一些快要壞了的雞蛋,公雞對小豬說:「記住,只有用好的原料才能做出好的蛋糕。」
觀點:是的,只有用好的原料才能做出好的蛋糕,同樣地,只有用快樂的心情才能構建起一個團隊。上班之前,請把在外面的煩惱通通拋掉,帶一張笑臉進來。如果所有的團隊成員都能這樣做,那麼這個團隊一定會最幸福
有一些管理者看不起下屬,總埋怨下屬能力不足。常常說:我也想培養下屬,但是我手下的人不行。一個優秀的管理者,應該堅信:你身邊的人最優秀。如果你期待自己的下屬是什麼樣子,就要把他當成你期待的那個樣子來培養和對待。
Ⅵ 管理學:你從所學的領導方式及其理論中得到哪些啟示
從所學的領導方式及其理論中得到哪些啟示?
在強力推進「三基」工程中,作為不同角度的領導者都面臨著一個共同的問題,那就是如何認識領導的權力問題。不解決好這個認識,就很難能完成好工作。
領導,往往被人們認為是有權之人,這是事實。但作為領導者本人必須弄清楚自己手中的權力結構,否則,就會出現不能正確對待權力的現象。管理科學告訴我們,領導的權力起碼有三種權力構成,即職位權、威望權和專長權。簡言之,就是給我的權力和我自己的權力。其中職位權是組織給我的權力,是因為組織相信你,授予你的權力,而威望權和專長權是屬於你自己的權力。如何在民警中及服務對象中樹立威望,如何在業務上不斷學習和提高,真正成為知識型領導,要靠你自己修行。
用精神統領下屬
人總得有一點精神,任何一個單位的領導,如果自己都沒有一種值得下屬敬佩的精神,很難想像其下屬的精神狀態。一個單位的領導應成為本單位一台功率最大的發動機,是一個單位的精神支柱。總的講,一名稱職的領導,表現在有較強的敬業精神、進取精神,一些幹部在關鍵時刻有奉獻精神,但部分人卻與之有較大差距,體現在自己不鑽研業務又愛指手畫腳,動輒火冒三丈、訓斥人、態度壞,在一定程度上傷了下屬的心;有的精力都用在發家致富上了,為自己、為親朋經商,忙得不亦樂乎,忘記了本職工作,一旦被批評了,就找客觀理由,口口聲聲人手少、工作忙、壓力大、下屬不得力等等,實不知你已脫離了下屬,離心離德的現象時有發生;有的放棄原則,也就是現行的法律政策和內部規定,講無原則的團結和靈活,表現在遇到難題繞道走、哥們兒義氣代替工作中的同志關系,自身出了問題不能接受批評,管理對象有問題產生時又不敢指出,沒有一種行之有效的精神理念,這個部門的工作只會繼續下滑,隊伍鬆散,跟不上「三基」工程建設的腳步,如果繼續堅持下去,那麼你將失去職位權。
用思路指導人
在現實中,總有些幹部認為「領導就是布置任務,最後檢查任務的完成情況」,至於中間過程可以不管,即「管頭管尾不管中間」。沒有思路就如同人沒有骨架,有車無路、有橋無梁、無源之水是行不通的。領導就是設計師,是下屬的導師,要能以明確的思路指導下屬去行動,要安排工作,更要教方法,要管兩頭,更要跟蹤過程。具體地說,在強力推進「三基」工程活動中,既不能照本宣科地傳達上級方案,又不能做不切合實際的流於形式的方案,要結合警種特點、部門實際,抓住幾大要害環節,工作方可既保量又保質地實施下去,只有這樣,才能確保目標的實現。
用制度約束人
制度是帶領下屬開展各項工作的「游戲規則」。人人都知道,沒有游戲規則的游戲是沒有趣味的。凡是單位紀律好、效率高、百姓滿意、內部和諧的都是認真執行了內部規定。反之,就是制度不落實。是誰在這么干?答案肯定是幹部。因為只有你幹了,下屬才敢幹;只有你不執行制度,你的下屬才敢違反制度。你充當了保護傘,最終買單的人當然是你了。在實際工作中,不會制定「游戲規則」的幹部還是存在的,應該鍛煉。
滿足需要激勵的人
著名理論講,人的需要有三個層次,即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和發展需要。一切需要都要有個原則性和合理性。搶劫銀行來滿足需要是犯罪,違反了原則。生拼硬奪他人的需要不仗義,違反了合理。依法合理地滿足,就能夠調動他的積極性。激勵的方法有多種,單純地搞精神激勵是忽悠下屬,只喊口號不出力是一次性的;僅僅搞物質激勵是坑害下屬。做個不恰當的比方,人們一味地給所飼養的動物食物的目標是為了取其皮食其肉或觀賞它,它吃的越多飼養員越高興。所以,在現實中要將兩種激勵有機地結合起來,爭取達到最大效能。除了以上兩種激勵,我們稍一努力就能做到的用榜樣激勵使人感到有參照,當幹部的做好了,下屬自然會學著做,現在重點強調的是幹部的榜樣作用;用感情激勵使人感到溫暖,用危機激勵使人居安思危求奮進。正所謂「人之相識,貴在相知,人之相知,貴在知心」。
學會做被領導者
古語講「善治人者能自治,善為人者能自為」,意思是凡能管理的人首先能自我管理,凡能領導別人者都能被別人領導。因為分工的不同,人具有領導身份的同時具有被領導身份。最好的領導者就是最好的被領導者。最好的被領導者包括若干個方面,其中體現在落實上級指示中,要做到思想通、不抵制;行動快、不拖後;切合實際,不做表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