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日本鬼子穿的軍褲是馬褲嗎
騎兵是馬褲,步兵不是。
馬褲,褲類名稱,特為騎馬而製作的褲子。正式馬術運動員的禮儀裝束為白色緊身褲子,深色上衣。由於馬術運動功能的需要,現代馬褲多用四向彈力面料製作。現在的馬術賽場已經很難見到這種上寬下窄的褲型,反而在T台上大放異彩,不論是愛馬仕的強勢大秀還是麥當娜的時裝硬照,都能看到那三分剽悍,七分華麗的馬褲造型。
② 日本鬼子為什麼穿,像止尿褲的內褲, (ku褲子)
唐代時從中國傳過去的
③ 日本人的那種用白布紮成的內褲(六尺褌)誰知道要怎麼穿啊
先繞下面(包住),拉住前面的,
後面的扯過來繞住前面的.
這時前面的再從另一方向把後面的纏住,就成了T型.
並且前後端各一根.
把前端偏左繞一下(就牢固了),最後再和後端的系在左腰!
④ 為什麼很多日本侵華戰爭照片上人沒穿褲子
你說的是日本兵還是戰場上死人的照片?兩個我都給你解釋一下吧。1.日本兵不穿褲子:日本圍兜,傳統服飾。窮人夏天穿的。一條白布把下面圍起來就OK了。現在社會沒人會這樣穿了,不過傳統祭神的時候,抬神壇的人會這樣穿,以展現男子氣概,參考相撲的打扮。2.戰場上的死人不穿褲子。戰場上就是這樣的,戰斗激烈的時候褲子,鞋什麼的都能打掉。平常人正常大家的時候都能扭打的掉褲子,何況戰場。而且人在戰場上死了後,屍體被踩來踩去的,自然會衣冠不整的
⑤ 為什麼日本人穿的短褲是那樣子的
樓上的那兩位真無知,太可怕了。一點都不懂得歷史。漢語翻譯過來叫做兜襠布。日本叫做犢鼻禈(huí)。而發音是fundoshi。這要說到當時日本明治政府開放時期(也就是所謂的打開國門允許外國人入境)當時到是本的歐洲人很不可思議,為什麼日本人不穿褲子,露著屁股很讓人難為情,當權者不好意思,就勒令禁止漏屁股,而當時有個日本著名生物學家叫做三島游吉夫的人提出了說(圈養不如散養的健康),所以不穿內褲,自二戰後美國佔領日本,日本的男女老少都把兜襠布扔掉了,而當時喜歡撰寫歷史的生物學家三島游吉先生為了弘揚日本國粹就帶上了兜襠布,自此以後,每當日本人民過節逛廟會時,那些抬轎子的壯年男子都會穿上兜襠布。一表紀念意義。
⑥ 日本鬼子為什麼不穿內褲直接拿個布片裹著
人窮褲短,馬瘦毛長
⑦ 日本鬼子的裝束
現實中確實有的
是遮太陽用的,這種軍帽最先是法國北非軍團使用的,在沙漠地區對防止陽光灼傷後頸效果不錯
還有一種說法是防蚊蠅叮咬的
比較希奇的說法是凡是有防蠅簾的都是野戰部隊,沒有的是憲兵
日本創立近代陸海軍,分別以西方法、英等國為藍本的,在制度和服飾方面有明顯的繼承性。其中陸軍的服裝與法國19世紀60年代相似,圓錐形的野戰帽,侵華戰爭時廣東老百姓稱之為蘿卜仔。法軍非洲殖民地駐軍帽子後面有一圈布。
不過日本在引進同時有創新,改為兩塊布,視為天皇賜予每個士兵的護身符,大意:一塊是八宏一宇,一塊是四海一體。
海灣戰爭時美軍也用過。
考慮到海灣環境,防曬說較可信。
⑧ 日本鬼子背上的東西是啥
是背囊
當時日軍的單兵背囊有兩款:一款是昭和初年,戰爭之初鬼子使用的,帶內部支撐框架的背囊;
「九九式」 背囊的攜行總重為:1.470公斤
里頭所裝的物品及重量:
襯衣襯褲1套——1.604公斤
襪子2雙——0.134公斤
工具1套——0.87公斤
攜帶口糧2日份——1.704公斤
雨衣1件——0.912公斤
軍毯1條——2.5公斤
合計總重8.411公斤
關於日軍的單兵背囊:
日本陸軍的背囊在明治和大正時期是牛毛皮製作的,據說這種牛毛皮是出自朝鮮。昭和5年制定所謂「昭五式」背囊是用防水的帆布與皮帶製作。由於物資不足,特別是皮革的短缺,昭和13年,即1938年出現帆布與帆布帶組合的背囊。單兵的裝具,如軍毯、攜行天幕(帳篷)、飯盒、小圓鍬等全部用背囊上的帆布帶予以捆紮固定。至昭和15年,即1935年又列裝了「九九式」 背囊,形制與昭和13年製造的帆布背囊大致相仿。在這兩者之間,還有一種類似「馬桶包」的試驗用單兵背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