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般寺廟里的和尚穿的衣服叫什麼
一般寺廟和尚穿的衣服叫百衲衣,騷糞衣,根據佛教的制度,比丘衣服有大中小三件:一是用五條布縫成的小衣,我國俗稱為五衣,是打掃勞作時穿的;一是七條布縫成的中衣,我國俗稱七衣,是平時穿的;一是九條乃至二十五條布縫成的大衣,我國俗稱祖衣,是禮服,出門或見尊長時穿的。三衣總稱為袈裟(Kasqya)。袈裟本是一種顏色的名稱,因為佛制僧人必須穿染衣,避用青黃赤白黑五正色,而用一種雜色,即袈裟色。我國舊譯袈裟色是赤色,南方佛教典籍則說是一種橙黃色,可能是一種赤黃混合色。根據我國佛典記載,佛教在印度分了部派後,各部派衣色便有了區別,有的是赤色,有的是黃色,有的是青黑木蘭色。但據六世紀印度來華高僧真諦法師說,各部派衣色實際都是赤色,所謂青黑木蘭,僅是些微小的差別。現在緬甸、斯里蘭卡、泰國、柬埔寨、寮國、印度、尼泊爾諸國的僧服都是黃色,僅有深淺的不同。我國漢族僧人的袈裟,祖衣是赤色,五衣七衣一般都是黃色。蒙藏僧人的袈裟,大衣是黃色,平時所披的中衣近赤色。北方氣候寒冷,僧眾三衣不夠,所以我國僧眾在袈裟裡面另穿一種常服,這種常服是就古代俗人的服裝略加改變的。常服的顏色,明代皇帝曾作過規定,修禪僧人常服為茶褐色,講經僧人藍色,律宗僧人黑色。清代以後,沒有什麼官方規定,但律宗寺院自清初見月律師重興後,一般僧人常服均為黃色。緬甸佛教徒特別忌穿黑衣,因為在緬甸古代曾有一種邪教僧人穿黑衣,多行非法之事,後來嚴行禁絕。蒙藏教徒也忌穿黑色衣服。
2. 唐裝和禪服有什麼區別
唐裝是中國服飾,但是有兩種不同的意義和款式。
一是指唐風漢服或唐代服裝,為古代服飾系統中一種款式,特徵是圓領、右衽、系帶、無扣或布扣。代表有齊胸襦裙、唐圓領袍、交領襦裙等。二是改良的對襟大褂,清朝中期到民國時期漢族人的日常服飾。
唐代服飾主要分為:1)襦裙2)唐代大袖衫3)襆頭4)圓領窄5)半臂6)改良唐裝(唐代服飾)。
」現代唐裝「來源於清代對襟褂子,和唐朝或唐人的服裝無任何關系。根據APEC會議各國元首所穿「唐裝」的主要設計者余鶯女士的意見,「唐裝」應當是中式服裝的通稱,因此當初設計好服裝後,設計組一起討論給這套服裝起名的時候,決定把這種服裝命名為「唐裝」的過程便是深受這種「出口轉內銷」的對「唐裝」的解釋的影響。這種「唐裝」是由清代的漢族褂子演變而來的,其款式結構有四大特點:一是立領,上衣前中心開口,立式領型;二是連袖,即袖子和衣服整體沒有接縫,以平面裁剪為主;三是對襟,也可以是斜襟;四是直角扣,即盤扣,扣子由紐結和紐袢兩部份組成。另外從面料來說,則主要使用織錦緞面料。這種「唐裝」不是唐代的服裝,而是改良過的漢族服飾裝而已。滿人的服飾原本是沒有立領的。
新唐裝是指2001年APEC會議20位中外領導人服裝,實則為結合漢族大褂立領和西式剪裁的一種時裝。此次APEC領導人的服裝款式外型概況表述如下。
外套(男):
立領、對襟,領口與門襟止口處用鑲色料滾邊;前衣片二片不收省不打摺、前門襟處釘一排七粒葡萄紐扣,後衣片二片、背縫拼縫,二片袖裝袖,肩部處內裝墊肩,左右擺縫處開擺叉。
外套(女):
立領、對襟,袖口、領口和門襟止口處用鑲色料滾邊;前衣片二片收腰省打胸摺、前門襟處釘一排六粒葡萄紐扣,後衣片二片收腰省、背縫拼縫,二片袖裝袖,肩部處內裝墊肩,左右擺縫處開擺叉。
襯衫(男):
立領、對襟;前衣片二片、左胸袋一隻;前門襟處釘九粒蜻蜓紐扣排列成三個「王」字,後衣片一片、肩部二層幅勢,一片袖長袖,寬袖口訂三粒蜻蜓紐扣排列成一個「王」字。
襯衫(女):
立領、對襟;袖口、領口與門襟止口處用鑲色料嵌線;前衣片二 片收腰省打胸摺、前門襟處釘五粒蜻蜓紐扣;後衣片一片收腰省、一片袖短袖。
看似簡單實際不簡單的外套和襯衣的款式之所以能夠脫穎而出,除了幸運之外,最大的成功之處就是在於緊緊抓住了傳統服裝特徵。立領、對襟及手工製作的布紐扣。領子只有立領、無領,門襟只有對襟、斜襟,袖子只有直袖、連袖,紐扣絕大多數都是用布料製作的。而這些基本不變的服裝特徵是世人有目共睹的。
當然.如果此次服裝的款式只有清服特徵而沒有現代造型也是不成功的。如由於清代服裝的肩與袖是不分割的,因此它的前後衣片也是聯體的,雖然穿起來較舒服但看起來卻不那麼美觀。而現代服裝則把美觀放在突出位置,強調的是服裝造型與人體體型的完美結合,特別是在肩袖部位更是現代造型對傳統造型的一種創新。因此,這次把現代肩袖造型合理的組合到清代服裝上也是值得可圈可點的。
唐裝是源自清朝漢族大褂的傳統和現代的結合品。它吸取了清代時期服裝的文化韻味的款式和面料,同時採用了西方服飾的元素。(來自網路)
現在通常說的禪衣指的是生活化禪服,舒軟的棉麻材質,細膩的手工剪裁,飄逸的衣擺裙衫,禪服傳達的,是對自然純粹的追求。不過禪服基本上是寬松的款式.(網上看到的)
如果是瘦腳褲的話,你可以搭配高幫鞋子。如果是闊腿褲你也可以搭配小皮鞋。
褲子的款型不同,搭配的鞋子款式也是不同的。
4. 去寺廟燒香能不能穿黑色褲子黑色衣服啊
可以穿 只是注意,上衣袖要過肩,褲子要過膝蓋。 不可穿裙子。
(一)進入大殿應有的禮儀:
1.緣左右兩側而入,不可行走正中央,以示恭敬。若靠門左側行,則先以左腳入,右側行則右腳先入。
2.除佛經、佛像及供物之外,其餘不可帶入。
3.唯有誦經、禮佛、打掃、添油香時方可進入,不可:以佛殿為通道,,任意穿梭遊走。
4.進殿之前當先凈身心,洗凈雙手,進入時不可東張西望、到處觀覽,禮拜後方能瞻仰聖容,默念偈雲:「若得見佛,當願眾生,得無礙眼,見一切佛。」
5.於佛殿內只能右繞,不可左旋,以示正道。大眾共修繞佛時,注意轉角處,不須住腳問訊,只要向上齊眉即可。
6.於殿內不可談世俗言語,更不可大聲喧嘩,除聽經聞法,全體禪坐外,不可坐於殿內,即使討論佛法,亦不可高聲言笑。
7.於佛殿內,不得支腳、倚壁、靠桌、托顎叉腰站更不可笠杖倚壁而立或涕唾污穢等,坐時不可箕坐。站立時應放掌或合掌站直,以示恭敬。
8.在大殿內勿打呵欠、吐唾液、放屁等,逼不得已時,應退出殿外。打呵欠時應以袖掩口,吐唾液時用衛生紙包好放於口袋內,勿進進出出影響大眾。
(二)如何尊敬佛像:
1.不可批評佛像之庄嚴與否,凡佛像不得安於卧室內。
2.凡經過有佛像處,應當整衣禮拜或合掌問訊:如在經堂、佛殿應當禮拜,如因時間、空間不便,可合掌或問訊。
3.見有佛像損壞,應予妥當進程,切不可任意堆置:
(1)佛像若有損壞或不潔,應盡量修復,如重新裱褙等,並使其潔凈。
(2)如無法修復,紙制者應以恭敬之心火化,並將余灰持往凈處掩埋。石雕木刻者,以恭敬之心火化或分解後,灑散於河川大海,勿使人踐踏到。
4.上香的方法:上香時,用大拇指、食指將香夾住,餘三指合攏,雙手將香平舉至眉齊,觀想佛菩薩顯現在我們的眼前,接受香供養。如果人很多時,將香直豎向上,以免燒到他人,然後走到距佛像三步遠的距離,舉香觀想拜佛。
上香時以一支為宜,若要上三支香,則將第一支香插中間(口念,供養佛)、第二支香插右邊(口念供養法)、第三支插左邊(口念供養僧)、合掌(供養一切眾生,願此香華雲,遍滿十方界,供養一切佛,尊法諸賢聖)。
5.點香時不可用口吹火熄。將香插好後,退半步問訊即可、不用一直點頭。
6.如看見佛像或經書置於不潔之處,應當捧持移置凈處。若見有人對佛像不恭敬時,宜私下善言相勸。
拜佛宜從佛制,其拜法與俗制不同,茲將拜法詳述如下:
(一)兩手(十指並攏)和掌(斜向上)當胸,站於蒲團之前,兩足作八字式,左右足 跟距離約二寸左右,足尖距離約八寸;
(二)分右掌向下,按於蒲團之中心,左掌不動,兩膝跨開,跪於蒲團上
(三)以左掌按於蒲團之前左邊;
(四)以右掌從中心移於蒲團之前右邊,兩掌相離六寸許;
(五)以頭按於兩掌中間之蒲團上;
(六)以兩手掌向外邊翻轉(手心向上,意在以兩手承佛足,頭面接足禮);
(七)以兩手曲指反轉,仍按於蒲團之原處;
(八)頭離蒲團由伏而起;
(九)以右掌移於蒲團之中心;
(十)以左掌離蒲團,置於胸前如合掌之狀;
(十一)以右掌用力撐起(兩膝同時離蒲團),合於左掌當胸,此為一拜,至少三拜,多則以三數迭加,如六拜、九拜、十二拜等。
拜畢後尚有一禮,如世俗之作揖,名曰問訊,乃剛拜畢兩手合掌當胸時,即以所合之掌微側向下(是時鞠躬)放至近腹處。後以右掌置於左掌之內,疊成拳式,緩緩從下向上舉起與眉齊(是時已直齊躬),再以兩手徐徐放下合掌當胸,手心向上,右手疊至左手至上,兩大拇指相接,此即大三昧印也(彌陀印即左手疊至右至上余與三昧印同),此為拜佛禮畢,頭再略一低而已,手便撒開而退。
入寺須知
佛教團體最重紀律。受了戒的人,學過威儀,自然動作合禮。普通學人何能懂得?不免招惹譏笑。特為寫出幾條通常規矩來,作個參考:
1、入寺:入寺門後,不宜中央直行,進退俱當順著個人的左臂邊行走。入殿門里,帽及手杖須自提攜或寄放他室為佳。萬不可向佛案及佛桌上安放。
2、大殿中央拜墊是寺主用的,不可在上禮拜,宜向兩旁的墊凳分男左女右去禮拜,凡有人禮拜時,不可在他的前頭走過。
3、閱經:寺中若有分開閱覽的經典,宜端坐閱讀。須先凈手,放案上平看,不可握著一卷,或放在膝上。衣帽等物,尤不可放在經上。
4、見僧人:見面稱法師,或稱大和尚。向他頂禮時,假若他說一拜,不必再繼續強拜。凡人禮佛、坐禪、誦經、飲食、睡眠、經行、入廁的時候,俱不可向他禮拜。
5、法器:寺中鍾鼓不可擅敲,袈裟、海青等物不可亂動。
6、聽經:隨眾禮拜入座,如己後到,法師已經升座,須向佛頂禮畢,向後倒退一步,再向法師頂禮。入座以後,不向熟人招呼,不得起坐不定,咳嗽談話。如不能聽完,但向法師行一合十,肅靜退出,不得招手他人使退。
寺院上香基本禮儀
(1)進寺院:要從左往右繞,不可從右往左繞,這叫右繞塔寺。
(2)進大殿:要往左進,要抬左腳進門。要往右進,抬右腳進門。不可在正中間拜佛,因大殿里中間的拜墊,是寺院方丈或當家師主法用的,其它人不可。
(3)進殿堂:不可在正中間問尋(既鞠躬)必須到兩側方可。因中間只有方丈及當家才可。
(4)燒 香:最好在寺院殿堂外面的大香爐燒香,因寺院大多數使用木料建築,再殿堂里燒香,如有不當會燒壞寺院物品。但是到寺院里,每個殿堂都會有「香燈師」有什麼事情也可問「香燈師」 。
上香的方法
上香時,用大拇指、食指將香夾住,餘三指合攏,雙手將香平舉至眉齊,觀想佛菩薩顯現在我們的眼前,接受香供養。如果人很多時,將香直豎向上,以免燒到他人,然後走到距佛像三步遠的距離,舉香觀想拜佛。上香時以一支為宜,若要上三支香,則將第一支香插中間(口念,供養佛)、第二支香插右邊(口念供養法)、第三支插左邊(口念供養僧)、合掌(供養一切眾生,願此香華雲,遍滿十方界,供養一切佛,尊法諸賢聖)。
禮佛三拜之含義:
合掌手勢:雙手平舉當胸,五指合並向上。
(1)折伏驕慢心
(2)見賢思齊
(3)懺除業障:所謂【禮佛一拜滅罪河沙】滅罪當先整肅威儀,內外威儀具足,自能感應諸佛、菩薩之護持加被。
禮佛時上幾支香為宜
上三支香為宜。此表示「戒、定、慧」三無漏學;也表示供養佛、法、僧常住三寶。這是最圓滿且文明的燒香供養。
上香不在多少,貴在心誠,所謂「燒三支文明香,敬—片真誠心」。
寺院里供的佛菩薩很多,給每個佛、菩薩都要燒三支香嗎?
不一定。一般在大雄寶殿前上三支香就行了,其它各殿合掌禮拜,效果是一樣的。當然,也可以按照寺院的規定,根據寺院香爐分布的情況自行決定,但每個香爐中不超過三支香為宜。
佛家的語言和禮儀
走進寺院,會遇到一些出家人,怎樣和他們打招呼?與他們交談有哪些禮節?這可能使許多人不知道而且想了解的。
佛家在稱呼上有一些特殊的名詞,有特定的規矩。比如一寺的主持叫「方丈」,也叫「住持」。住持是「住於世而保持法統傳承」的意思。一般人容易把「住持」寫成「主持」,這不僅是文字錯誤,也是理解上的錯誤。「方丈」的原意,即一丈見方之室,又作方丈室、丈室。禪寺中住持的居室或客殿,也叫函丈、正堂、堂頭。印度的僧房多以方一丈為制,進而用來指住持的居室,後來又轉為對住持的尊稱。
在住持下面,一般寺院則設有四大班首、八大執事。四大班首是指導禪堂或念佛堂修行的,八大執事是專管全寺各項事務的。四大班首分別叫做首座、西堂、後堂、堂主;八大執事則是監院(庫房負責人)、知客(客堂負責人)、僧值(又教糾察)、維那(禪堂負責人)、典座(廚房、齋堂負責人)、寮元(雲水堂負責人)、衣缽(方丈室負責人)、書記。其中,維那師負責寺中的法務,在做法事時,是領眾的帶頭人,寺院中如有犯清規戒律的,也由維那執行處分之事,因此維那有維持紀綱的意思。
有一些稱謂,往往是對某一僧人或居土的道德、學問表示尊敬。也是出於禮節性的自謙,下面簡單介紹一下:
「法師」是常修梵行,通曉佛法,而且能引導、教化眾生修行的人。澄觀《華嚴經大疏鈔》卷三十八列舉了法師必須具備善知法義、能廣宣說、處眾無畏、無斷辯才、巧方便說、法隨法行、威儀具足、勇猛精進、身心無卷、成就忍力十種德性。法師的種類,依據《法華經?法師品》的記載,可分為受持、讀經、誦經、解說、書寫五種,稱為五種法師。現在法師已經成為漢地出家人的通稱,遇見出家人,稱其為某某法師,是完全可以的,它成為世俗人稱呼出家人最常用的敬詞。
「三藏法師」由稱為三藏比丘、三藏聖師,或略稱三藏,是對精通佛教聖典中之經、律、論三藏者的尊稱。在中國,對從事佛經漢譯的僧侶,常尊稱為譯經三藏或三藏法師,如鳩摩羅什、真諦、玄奘等人即有此稱。小說《西遊記》中,稱玄奘為「唐三藏」、「唐僧」,三藏好像稱謂玄奘的專有名詞,這雖然沒有什麼大錯,但「三藏」的名稱其他人也可以用,並非專有名詞。
「禪師」是一心坐禪,通曉禪定的比丘。在中國由於禪宗非常盛行,禪師的稱呼並不限於禪宗一派,凡習禪的僧人都可稱為禪師,如《續高僧傳?習禪篇》所收,便有達摩禪師、道綽禪師、信行禪師等等,有些人並不屬於禪宗。後來,朝廷也曾用「禪師」號賜予有名望的僧人,以唐代神秀獲得「大通禪師」為最早,其後,禪宗六祖慧能於示寂余百年後,也獲得「大鑒禪師」稱號。至於生前及受賜號的僧人,以宋代宗杲受賜「大慧禪師」最為著名。
「律師」又稱為持律師、律者,指專門研究、解釋、讀誦戒律的僧人。如北魏慧光、唐代道宣、懷素等皆稱為律師,以嫻熟《四分律》見稱。後來則指通達佛教戒律的僧人。至於現代法律界稱打官司時的辯護士為律師,則屬於借用這個詞,與佛家沒有絲毫關系。不過就通達和記誦法律這一點來說,又有相通之處。
「長老」又稱為上座、上首、首座、老宿、長宿等等,指年齡長、發臘高(出家時間長)而智德俱優的大比丘。《集異門足論》卷四列舉了三種上座(1)生年上座,指年齡較長的僧人;(2)法性上座,指受具足戒,通達戒法者,年雖二十或二十五也可以得受此尊;(3)世俗上座,指在家護法中有財勢的長者。長老雖然是對年長者的尊稱,但也未必是年老者,重要的還是看重其德行。佛經也稱絮聒佛教大居士、大護法為長老,也是一種尊稱。
此外,還有「大師」、「大德」等等稱呼。佛經中將初果以上乃至諸佛菩薩等聖人,堪為中省地師范,稱為大師或者大德。《本事經》卷七認為大師有如來、阿羅漢和有學的聖者三種;中國佛教則不用「大德」一詞稱佛菩薩,而是對高僧的敬稱。這兩種稱呼不能用在一般僧人身上,必須是社會公認的佛家領袖人物才能稱其為。「大師」或「大德」。
當我們要詢問出家人的尊稱法號時,一般可以這樣問:「請問師父的德號上下?」
「上下」是指法號中的兩個字,比如一位出家人法號叫「慧普」,那麼就是「上慧下普」。一般來說,千萬不可問師父「您貴姓」,因為佛家規定,出家後皆依釋迦的法脈相傳,即出家人皆以「釋」為姓,都只以法號相稱。每一位出家人一般有兩個法號,一個是內號,一個是外號。內號只是他的剃度師、受戒師、傳法師可以稱呼的,其他人不可稱呼。在家弟子只可稱呼其外號,稱呼外號時也不可稱某某,一般要稱呼某某法師或某某師。這些規矩是我們與出家人接觸時要注意的,也是一種語言上的尊敬和禮貌。
除了這些稱呼之外,還有一些常用的說法也應該注意。比如「靈魂」一詞,是其他宗教所用,佛家稱做「神識」,而不使用「靈魂」這個概念。
作為時間概念的「禮拜」也是其他宗教所用,意指七天一次的教堂祈禱。對佛家要稱「星期日」而不要叫「禮拜日」。佛教信眾每日都做功課,也可說時時做課,不規定在周日,所以也沒有「禮拜日」之說。
又如佛家淡「慈悲」,而不講「愛」,因為在佛家看來,有「愛」就有佔有欲,有佔有欲就有我執,「愛」是苦的根源。而佛家講的慈悲,悲能拔苦,慈可與樂,由此可見佛陀平等度世的情懷。
5. 竇靖童身穿禪修棉襖配9分褲,這種穿搭你喜歡嗎
這種穿搭我真的欣賞不來,也駕馭不了,恐怕大部分女孩都駕馭不了這種個性又另類的穿搭,雖然感覺到這種穿搭非常有個性,也非常能夠吸引眼球,但真正的讓一個女孩子穿成這樣,覺得還是有些怪的。
可能是因為竇靖童她身上有著星二代的光環,本身在娛樂圈中也有一定的影響力,這樣的著裝只會讓她顯得更加個性,特立獨行,並不會引起別人的反感,但如果一個素人女孩穿成這樣,可能會被大家認為審美另類,難以得到大家的認同和喜歡。
竇靖童的另類穿搭不止於此,她在日常的私服穿搭中都是相當個性另類的,無論是身上的服裝還是各色配飾、妝容,都顯得很特別很另類。可能是她特立獨行的性格已經被大家接受,她身上星二代的光環,讓她有任性的資格,所以看到她的這一身穿搭,大家也並不奇怪。
6. 韓國andar瑜伽褲和國內的瑜伽褲有什麼不同
韓國這條瑜伽褲和國產的真的不太一樣,彈性更好,穿著舒服,買了加絨的冬天也可以穿挺保暖噠!最重要是顯腿細哈哈。有不明白的隨時追問
7. dnf60鬼7穿影魔護肩,天禪衣服,七彩褲子,遠古一的腰帶和鞋子,首飾也是遠古一的,武器是邪靈血飲劍,稱
稱號用不滅,或白虎(智),想要寵物的話那就白兔子巴瑪斯
8. 秦漢時期服裝的袍與禪是什麼款式
袍與禪都為深衣,長至膝下或及足。深衣,單層不加里者稱禪衣,也即單衣;禪衣加襯里或加絮者,稱袍,多為春秋或冬季服用。袍或禪都有直裾和曲裾兩種,衣襟從領上斜到腋下,然後直通下去稱直裾;衣襟斜勢繞身而下稱曲裾。
9. 誰知道唐裝、吉服、華服、禪服、茶服的區別
說白了,這都是人想出來的。人之初是沒有衣服穿的。那麼這就是耍流氓了。要說區別,就是不同的服裝,代表的事物與環境還有心境的不同罷了。逐漸的形成了商業價值。
10. 禪服,禪衣與茶人服三者有區別嗎
禪服、禪衣意思相同,起源於古印度,由古印度瑜伽服或僧服演變而來,後來受到我國傳統漢服和道教服飾的影響,逐漸演變成現在的樣式,有僧服、居士服的影子,以舒適隨體、適合打坐為宜。
茶服起源於漢朝,由漢服演變而來,是專適於茶事活動的服裝,具有東方特色。
但是兩種服飾在中國經歷千年演變後很相像,所表達的意境、追求的精神也都相似,可以粗略地當做同一類服飾。
(10)禪服裝褲子擴展閱讀:
僧侶的常服在最初的時候是與俗人一樣的,只是在顏色上有所分別,所以沙門有」緇衣「之稱。《續高僧傳》卷十《法上傳》雲:」自(法)上未任以前,儀服通混。一知綱統,制樣別行,使夫道俗兩異,上有功焉!「可見到東魏末年,法上任昭玄統以後,僧侶的常服,才在式樣上有了特殊的規定。
在此以前何以選用緇色,雖難考定,大約是從道士的服色來的。魏酈道元《水經注》卷六束水注雲:」地有固活、女疏、銅藝、紫范之族也。是以緇服思玄之士、鹿裘念一之夫,代往游焉。「稱道家采葯之輩為」緇服思玄之士「,可見緇色是中國古代宗教服色,因而沙門在常服上也選用此色。
釋道之分只在用冠、用巾之不同,結果黃冠成為道士之專稱,緇衣成為沙門的別號,其後僧俗眾多,緇衣者眾,道士不得不改變他們的服色,而緇服便成為僧侶的專門服色了。
《北史》卷五十一《上黨剛肅王煥傳》雲:」初術氏言:亡高者黑衣,由是自神武後每出門不欲見桑門,為黑衣故也。「忌見沙門而不忌見道士,可見當時道士已經不是緇服了。周武帝更因此讖語,禁沙門服緇.令改服黃色(見《僧史略》)。
從此以後,僧侶常服的顏色便多樣起來了。但是在此以前沙門也不完全服緇。《法苑珠林》卷三十五雲:」見一沙門著桃葉布裙,單黃小被。「是記劉宋泰始年間事,此其證也。經過隋未的喪亂,僧侶服裝又與俗服混同起來。
《續高僧傳》十八《慧休傳》雲:」荒亂之後,法律不行,並用銅盂,身御俗服,同諸流俗。「當時慧休曾重定了缽盂的制度,而傳中未曾說他重定衣服之制度,可能是恢復了法上的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