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似綁腿的兩個套腿,兩個管在外面長衣裡面,在外面看不見。
Ⅱ 唐朝的褲子叫什麼
古代人們只是把褲子作為內衣來穿。當時的褲子與今天的大不相同,都是開襠褲,有的褲子只是穿在小腿上的套筒,叫作脛衣。趙武靈王改革服飾後,有襠的褲子被引進到中原,人們這才有了可以外穿的褲子。
Ⅲ 研究歷史服飾,主要依從哪些材料
研究歷史服飾,主要參考當代的歷史文獻或者遺留下來的服飾文物。當代的歷史文獻主要見於當代的官修史書或者個人的傳記等記錄中。
以研究明代的女子服飾為例,可以參考明初官修的《大明集禮》、明後期官修《大明會典》和《明實錄》以及清代的官修《明史》。
當然,如果你只想了解的話,可以閱讀一些研究古代歷史的服飾的文章或者著作。
(3)古代褲子材料擴展閱讀:
《中國衣冠服飾大辭典》是一部專業辭書,系統介紹了中國歷代衣冠服飾文化。另外還有從古代服飾與社會風俗角度下的《中國古代服飾風俗》,關於服飾發展脈絡的《中國歷代服飾藝術》,以女子服飾為主要論述內容的《中 國歷代婦女裝飾》。
再有黃能馥、陳娟娟的《中國服裝史》,作為服飾研究的常識性了解,內容包括各朝服飾制度、服裝的形制、面料、紋樣、及其相應的配飾等。還有《衣冠天下:中國服裝圖史》、《中 國文化通志·服飾志》、《中國歷代服飾藝術》 等著作。
還有華梅的《服飾與中國文化》,該書是以服飾的文化內涵作為分章依據,提及了中國的服飾觀念與中國哲學,中國的服飾制度與中國禮制,中國服飾的圖紋與中國文化符號,歷朝服飾的演化和中華民族的發展史等,詳盡論述了服飾的種種文化內涵。另外還有《中國服裝史》、《人類服飾文化學》 、《中國服飾》 等。
Ⅳ 做漢服需要哪些材料
縫紉工具
A 、縫紉機,功能是縫合布料,縫紉機主要分兩種:舊式的腳踏式的(此優點是速度可以靈活掌握,適合新手,本人用的就是這種)、電動縫紉機。(如果沒有縫紉機,用手工縫也可以哈,就是速度太慢,而且不容易把線條縫直!估計一個月才能做一件漢服了)
B 、鎖邊機,功能是把布料的縫合的邊緣鎖好,不至於邊緣散開。鎖邊機也有好多種,便宜的 100 多元,貴的有 1000 多甚至幾千的。自己學做,買個 100 多元的三線鎖邊機就可以了。在布料批發市場上有買的。
C 、其他工具:剪刀一把,直尺一把,軟尺一把(一元錢就可以買到,功能是用來量人的各種尺寸!),劃粉一盒(用來在布料上畫裁剪線條,可以洗掉。),各種顏色的縫紉線(根據布料顏色,一般什麼顏色的布料就用什麼顏色的線。)
面料
A 、做漢服的面料很多,只要你去趟布料市場就知道了,根據個人喜好來選擇。對於新手,一般來說,顏色搭配可以選近似色,花布與素色布搭配,最容易出效果。注意的是要考慮布料的縮水問題,在面料搭配上盡量使用同一種類型的面料,比如棉布搭配棉布,絲綢搭配絲綢。
B 、關於面料價格,這個沒的說,自己去跟老闆砍價,呵呵。一般棉布在 10 元左右 / 米,化纖的織錦緞 10 幾元 / 米,提花棉 20 左右 / 米。盡量不要用發光的化纖面料做漢服,因為穿上感覺很廉價,也很舞台化,容易讓人產生這是戲服、影樓裝的感覺。個人覺得用棉布、麻做常服很不錯,織錦緞適合做禮服,也適合做衣服的邊緣。
C 、關於面料的用量。(根據個人裁剪方式不同,用量也不一樣,我寫的是自己在實際製作中的用量。)
曲裾:主料 4 米 ( 150 厘米寬),衣緣及腰帶 2 米 ( 150 厘米寬);
襦裙:上襦 3 米 ( 150 厘米寬),裙子(包括上襦的衣緣) 3 米 ( 150 厘米寬),腰帶 0.5 米 ;褙子: 2 米 ( 150 厘米寬),衣緣 0.5 米 ;直裾:主料 4 米 ( 150 厘米寬),衣緣及腰帶 2 米 ( 150 厘米寬);直身:主料 4 米 ( 150 厘米寬),衣緣及腰帶 1 米 ( 150 厘米寬);短打:上衣 3 米 ( 150 厘米寬),褲子 1 米 ( 150 厘米寬),衣緣及腰帶 0.5 米 ( 150 厘米寬)(此用量也適合中衣褲子)
三、確定各部位尺寸
領口寬20厘米左右;
袖通長,即袖展開兩袖口之間距離236厘米;
袖口寬23厘米;袖寬46厘米;
腰寬69厘米,腰圍即138厘米;
下擺通長為腰圍2倍,即276厘米;
裳長96厘米;
袖口寬:袖寬:腰寬 = 1:2:3;
上衣長:下裳長=1:2(48厘米:96厘米)
Ⅳ 古代褲子前面那塊布叫什麼
各個朝代稱呼各有不同。
在我們的印象里一般都是電影電視劇裡面的形象,前面那塊可以掀起來的布應該叫「前襟」。
http://hi..com/bluerain923/item/f6e6281306afa0e99813d6cf
Ⅵ 古代穿在最里邊的褲子叫什麼褲
褻褲就是內褲或稱底褲
其實褻褲確切的指古人裡面穿的小褲,那時候可沒有現在這樣的內褲
Ⅶ 春秋戰國時期的褲子是什麼樣的
《禮記》曰:"衣不帛襦袴。"這是因為襦和袴都是內衣,儒家崇尚儉朴,認為不應該用絲綢來裁製內衣。而到了六朝時,那些世家子弟居然用白色的絲綢來做褲子,所以被稱為"紈絝子弟"。
古代的褲子通常都沒有褲襠,只有兩只褲腳管,上端連在一起,用帶系在腰間,所以叫做袴。《釋名》曰:跨也。兩股各跨別也。"袴是內衣,不能外露的,袴的外面一定還要穿裙或深衣。平民勞作時穿短衣,則袴內要系一兜襠布,就像日本大相撲運動員的裝束。
在宋初的《盤車圖》中,還能見到這種穿法。連襠的短褲,叫做褌。褌短如牛鼻,俗稱犢鼻褲。
衍生:春秋戰國時期的服裝特點
由於連年戰爭,戰國時期各種禮儀逐漸廢除不用。戰國七雄齊、楚、燕、韓、趙、魏、秦各諸侯國的服飾,由於風土所限,相應地產生一些變化。從近年來湖南長沙出土的戰國楚墓中的彩繪木俑身上,可以看到當時很有代表性的服飾特點。這時候的服飾以沿寬邊的下身纏繞式的肥大衣服。其纏繞是將前襟向後身圍裹,即採取橫線與斜線的空間互補,獲得靜中有動和動中有靜的裝飾效果。因為衣料比較輕薄,為了防止薄衣纏身,所以採用平挺的錦類織物鑲邊,邊上再裝飾雲紋圖案,即"衣作綉,錦為沿",將實用與審美巧妙地結合。這些構思與製作方法都充分體現了古人設計的智慧與聰敏。戰國時期男子著裝,衣長不過膝,以連續矩紋和條紋作裝飾,此種圖案與當時的漆器器皿邊飾十分相似。
男裝以交叉領、窄袖、腰間束帶為基本樣式。戰國時期的帶鉤質地多為金、銀、銅、鐵、玉,在帶鉤上刻有花紋,有時也鑲上綠松石,顯示尊貴富有。還有一種金銀錯的手工工藝,對金石進行加工後,其外觀更加精緻華貴。戰國時期的冶鐵業比較興旺,可以製做男人身上懸掛的銅刀;工藝也屬上乘,如一種二十五公分長的小彎刀,刀背上雕刻有各式花紋,當時廣為人們喜愛和佩帶,名為"容刀"。這時的掛刀,已不完全為實用,很大程度上裝飾取代了實用。
Ⅷ 中國古代衣服所用材料的變化
中國服裝歷史悠久,可追溯到遠古時期。在北京周口店猿人洞穴曾發掘出約 1.8萬年前的骨針。浙江餘姚河姆渡新石器時代遺址中,也有管狀骨針等物出土。可以推斷,這些骨針是當時縫制原始衣服用的。
中國人的祖先最初穿的衣服,是用樹葉或獸皮連在一起製成的圍裙。後來,每個朝代的服飾都有其特點,這和當時農、牧業及紡織生產水平密切相關。
春秋戰國時期,男女衣著通用上衣和下裳相連的「深衣」式。大麻、薴麻和葛織物是廣大勞動人民的大宗衣著用料。統治者和貴族大量使用絲織物。部分地區也用毛、羽和木棉纖維紡織織物。漢代,絲、麻纖維的紡績、織造和印染工藝技術已很發達,染織品有紗、綃、絹、錦、布、帛等,服裝用料大大豐富。出土的西漢素紗禪衣僅重49克,可見當時已能用桑蠶絲製成輕薄透明的長衣。
隋唐兩代,統治者還對服裝作出嚴格的等級規定,使服裝成為權力的一種標志。日常衣料廣泛使用麻布,裙料一般採用絲綢。隨著中外交往增加,服式也互有影響,如團花的服飾是受波斯的影響;僧人則穿著印度式服裝「袈裟」。現今日本的和服仍保留著中國唐代的服裝風格。
唐宋到明代服式多是寬衣大袖,外衣多為長袍。明代主要以棉布為主。
清代盛行馬褂、旗袍等滿族服式,體力勞動者則穿短襖長褲。
近代,由於紡織工業的發展,可供製做服裝的織物品種和數量增加,促進了服裝生產。辛亥革命後,特別是五四運動後吸收西方服式特點的中山服、學生服等開始出現。1950年以後,中山服幾乎已成為全國普遍流行的服裝,袍褂幾近消失。隨著大量優質面料的出現,服裝款式也有發展。現代服裝設計已成為工藝美術的一個分支,而服裝生產已經實現工業化大批量生產。
Ⅸ 褲子的發展歷史
褲子起源於游牧民族,只有褲腿,用於保暖,因為他們要騎馬,穿裙子不方便。
早期西方的褲子
西方人的褲子就是從游牧民族那裡借鑒而來。13世紀時,在古希臘和古羅馬,一種寬松的襯褲就被發明出來,它有褲襠,從腰部向下及至膝蓋。文藝復興時期,這種寬松的褲子變成了緊身的外褲。為了方便男性上廁所,通常會在襠部做一個用扣子固定的開口。英國的亨利八世,在這片開口上加墊子,後來變成一股風潮,男性們把這墊子越加越厚,有意突出「那裡」的尺寸,這股熱潮一直到16世紀才退去。
相對於西方人,古代中國人對褲子接受的較早。在與游牧民族的戰爭、交往過程中,中原人開始嘗試穿褲子,不過當時的褲子只有兩條褲腿,沒有褲襠,從腳踝到膝蓋。就是「脛衣」,在冬天苦役起到保暖的作用。秦漢之際,脛衣長至大腿,但仍沒有褲襠,為了便於便溺。褲子最出只在部隊中流行,到了漢代,有褲襠的長褲才為漢族百姓接受。唐朝時盛行「胡服」,褲腿有了收束。到了宋代,褲子變成可貼身的「膝褲」,便於行動,又保暖。
東西方褲子的共同處:
無論東西方,古代褲子的演變都說明,服飾發展是以簡潔、實用、健康為最終價值取向的,並在此基礎上,再向美觀的角度發展。
多元化的現代褲子:
功能多元化,健康舒適占首位。
在褲子家族中,牛仔褲不能不提。美國舊金山淘金熱時,用帆布做的低腰、直筒、臀圍緊小的褲子,因為結實、耐磨而大受歡迎。從此,牛仔褲成為美國工業化進程的最佳注腳,風行,美國、歐洲。上世紀70年代,褲子文化已成為全球性的集體潮流。在款式上也有突破的演變,由傳統的直腳款式,變化出闊腳褲、喇叭褲等形態,由喇叭褲演變至80年代的蘿卜褲。
到了90年代,寬松的褲子成為潮流。進入21世紀,人們對於褲子的詮釋又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特點是將時尚與健康結合到一起。偏愛裙子的女性紛紛選擇褲子(展示腿部的優美曲線,擁有美腿的女孩穿上修長、貼體的褲子會顯得高挑,長腿的女孩穿上寬松、飄逸的褲子顯得氣質高雅。褲子成為個性化的標志。)
如今,褲子的設計,在時尚、漂亮的前提下,以健康為人們的首要選擇,面料也開始考慮透氣性。總之,不管褲子樣式怎麼變,健康、舒適是不變的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