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什麼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有緙絲、 全聚德、蘇綉、吳歌、評彈、中和韶樂、川劇變臉、灘頭年畫、江永女書、南京雲錦、西安古樂、南音、青浦田歌、松江顧綉等。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機構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簡稱非遺協會,成立於2013年11月6日,其隸屬於文化部,是一家以保護和傳承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為己任的社會團體法人機構。
一、灘頭年畫
南音也稱「弦管」、「泉州南音」,是中國現存歷史最悠久的古音樂。兩漢、晉、唐、兩宋等朝代的中原移民把音樂文化帶入以泉州為中心的閩南地區,並與當地民間音樂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原古樂遺韻的文化表現形式--南音。
Ⅱ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哪些(手工藝類)
1、宜興紫砂陶製作技藝
宜興紫砂陶製作技藝,江蘇省宜興市丁蜀鎮地方民間傳統制陶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紫砂陶製作技藝以特產於宜興的一種具有特殊團粒結構和雙重氣孔結構的紫砂泥料為原料,採用百種以上的自製工具,經過打泥片、拍打身筒、鑲接身筒或鑲接與雕塑結合等步驟最終完成陶製品。
Ⅲ 蘇綉為什麼是非物質文化遺產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整個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具有文化遺產共有的性質和特點,因而它也適用於一般文化遺產的基本評定標准。在我國現行的《文物保護法》中,對文物的評定標准已有明確的規定,即「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標准。這也是《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等國際通用的衡量文物價值大小的三大標准。所謂歷史價值,是指文化遺產是一定歷史時期人類社會活動的產物,是當時歷史的具體而真實的實物見證,是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所謂藝術價值,是指文化遺產所體現出來的人類的審美意識和藝術創造性,它反映了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文化藝術傳統和歷史。所謂科學價值,是指文化遺產所反映出的科學、技術的水平。任何文化遺產都是人們在當時所掌握的技術條件下創造出來的,因而直接反映著文物創造者認識自然、利用自然的程度,反映著當時的科學技術與生產力發展的水平。因此,這三個標准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認定的基本標准。
蘇綉是歷史的見證,是文藝的載體,所以……
Ⅳ 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哪些呢
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有緙絲、全聚德、蘇綉、吳歌、評彈、中和韶樂、川劇變臉、灘頭年畫、江永女書、南京雲錦 、西安古樂、南音、青浦田歌、松江顧綉、南匯鑼鼓書、侗族大歌、山西「耍孩兒」;
納西古樂、唐三彩、紫砂壺、木版年畫、川江號子、古琴、皮影戲、剪紙藝術、儺戲和儺戲面具、楊柳青年畫、木卡姆、梁祝、少林功夫、崑曲。
一、緙絲簡介:
評彈又稱蘇州評彈、說書或南詞,是蘇州評話和彈詞的總稱。是一門古老、優美的傳統說唱藝術。 評話通常一人登台開講,內容多為金戈鐵馬的歷史演義和叱吒風雲的俠義豪傑。
彈詞一般兩人說唱,上手持三弦,下手抱琵琶,自彈自唱,內容多為兒女情長的傳奇小說和民間故事。
Ⅳ 永新華韻前門非遺體驗中心都有什麼非遺內容,有誰知道請介紹下。感謝!
永新華韻前門非遺體驗中心集合了蘇綉、皮影、竹編等非遺藝術館。還有16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大師的專題陳列館。挺有意思的,如果對傳統文化感興趣可以去參觀體驗下。
Ⅵ 聽說非遺傳承人顧洪菊的蘇綉工藝很不錯,有沒有買過的
朋友有買了個她的綉作,看綉作真的是可以看出來綉工很厲害的,聽說她也是從小學習中綉工,是非遺傳承人,挺不錯的。
Ⅶ 蘇綉是什麼時候評為世界8大非物質文化遺產的
2006年5月20日,國務院公布了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蘇綉被列入其中。
Ⅷ 你知道的哪些非遺比較出名
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總數位居世界第一。包括:皮影戲,剪紙,古琴,珠算,針灸,書法,京劇,活字印刷術。
崑曲發源於江蘇崑山至今已有600多年歷史的崑曲被稱為「百戲之祖,百戲之師」,許多地方劇種,像晉劇、蒲劇、上黨戲、湘劇、川劇、贛劇、桂劇、邕劇、越劇和廣東粵劇、閩劇、婺劇、滇劇等等,都受到過昆劇藝術多方面的哺育和滋養。2001年5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巴黎宣布第一批「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名單,中國的崑曲藝術入選,中國成為首次獲此殊榮的19個國家之一。
「中國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是流傳於新疆各維吾爾族聚居區的各種木卡姆的總稱,是集歌、舞、樂於一體的大型綜合藝術形式。木卡姆音樂現象分布在中亞、南亞、西亞、北非19個國家和地區,新疆處於這些國家和地區的最東端,得益於橫貫歐亞的古代陸上交通大動脈——「絲綢之路」,維吾爾木卡姆作為東、西方樂舞文化交流的結晶,記錄和印證了不同人群樂舞文化之間相互傳播、交融的歷史。2005年11月,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入選第三批「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
4、蒙古族長調民歌
在蒙古族形成時期,長調民歌就已存在。蒙古族長調民歌與草原、與蒙古民族游牧生活方式息息相關,承載著蒙古民族的歷史,是蒙古民族生產生活和精神性格的標志性展示。蒙古族長調民歌也是一種跨境分布的文化。中國的內蒙古自治區和蒙古國是蒙古族長調民歌最主要的文化分布區。2005年11月,蒙古族長調民歌入選第三批「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