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搭配技巧 > 旗袍生日扒怎麼舉辦

旗袍生日扒怎麼舉辦

發布時間:2022-08-07 22:49:03

⑴ 老人的生日酒宴怎麼弄比較好比較有新意,最好有游戲什麼的,希望大家給個建議,謝謝。好的話,採納後再給

=^_^=

……樓主你好……我給你個實例吧……

壽宴儀式實例

各位來賓、各位親朋好友,大家中午好:

又是一個萬物爭榮的盛夏,也到了五月花季盛開的時候,在公元2005年5月14日這個美好的日子裡,我們歡聚一堂,在這里為陳喬壽老壽星舉行七十大壽儀式。

首先請允許我代表老壽星及其家屬,向在座的各位至以最熱烈的歡迎和衷心的感謝!(掌聲)

今天我受老人兒子的委託,做此次壽宴的主持人。說句實在話,我並沒有播音員那磁性的嗓音,但為了表達我對老人的一片祝福心情,我滿臉微笑地登上這主持的舞台,還希望大家能給我以掌聲鼓勵。(謝謝)

在這里我謹代表所有的嘉賓,祝願老人家增福增壽增富貴,添光添彩添吉祥。

諸位朋友、各位來賓,今天真是群賢畢至,鼓舞歡欣。前來祝賀的有老朋友、老鄉親,還有不少放下農忙趕來的親屬們,感謝大家在百忙之中抽出時間前來赴宴、祝福。這正是:親朋共享天倫樂,歡聲笑語壽滿堂。

不知道大家注意沒有,老壽星名字的最後一個字是「壽」字,寓意就是福壽滿堂、歡樂遠長。在這里讓我們共同祝願老壽星壽比南山、天倫永享。

「人生七十古來稀」,在七十年的風雨中老人家寒心茹苦地將六子二女扶養成人。七十年風風雨雨,七十載生活蒼桑。歲月的淚痕消消地爬上了他的額頭,將老人家的雙鬢染成白霜。大千世界裡,孩子們把心中的話語都灑向老人那寬厚慈愛的胸膛。「嚴於律己,寬以待人,認真工作,發奮圖強」簡單的話語,讓兒女鐫刻在心,永記不忘。老人的辛苦並沒有白費,在他的教育下,子女們都已經長大成人,為老人贏得了無尚的榮光。現如今老壽星一家是五世同堂,正可為兒子孝,兒媳能,女兒賢,女婿強。就連在校學習的孫子、孫女、外孫,外孫女們也是聰明伶俐,成績優異,捷報平傳,後繼有人。(掌聲)

讓我們一起恭祝老壽星,福如東海,日月昌明。松鶴長春,春秋不老,古稀重新,歡樂遠長。同時也祝願在場嘉賓的每一位來賓都幸福安康!最後祝各位來嘉賓萬事如意,心想事成,讓我們共同渡過這美好的時光,下面我宣布壽慶正式開始。

首先,讓我們以熱烈的掌聲請老壽星的家人把老壽星扶上壽堂。(請放鞭炮)

下面舉行拜壽儀式。

首先請老壽星的兒子輩代表獻祝壽詞。

請老壽星的孫子代表輩獻祝壽詞。

1、請老壽星的兒子、兒媳上堂拜壽

一拜,祝老壽星福如東海、壽比南山;

二拜,祝老壽星日月昌明、松鶴長春;

三拜,祝老壽星笑口常開、天倫永享。

(請老壽星的兒子、兒媳們獻壽詞)

請老壽星為兒子、兒媳們回贈祝願詞

2、請老壽星的女兒、女婿上堂拜壽

一拜,祝老壽星身體健康、長命百歲;

二拜,祝老壽星萬事如意、晚年幸福;

三拜,祝老壽星生日快樂、後福無疆。

(請老壽星的女兒、女婿們獻壽詞)

請老壽星為女兒、女婿們回贈祝願詞

3、請老壽星的孫子、孫女上堂拜壽

一拜,祝老壽星吉祥如意、富貴安康;

二拜,祝老壽星事事順心、幸福長伴;

三拜,祝老壽星笑口常開、身體安康。

(請老壽星的孫子、孫女們獻壽詞)

請老壽星為孫子、孫女們回贈祝願詞

4、請老壽星的外孫子、外孫女上堂

一拜,祝老壽星壽比天高、福比海深;

二拜,祝老壽星日月同輝、春秋不老;

三拜,祝老壽星生日快樂、福星高照。

(請老壽星的外孫子、外孫們獻壽詞)

請老壽星為外孫子、外孫回贈祝願詞

這正是喜看兒女站堂前,只願家風代代傳。讓我們一起點燃生日蠟燭,唱起生日歌,共同祝願老壽星增富增壽增富貴,添光添彩添吉祥。一家人歡聚一堂,共享天倫之樂,共創美好未來。

請攝像師為老壽星全家照張全家福。(照完後)

現在有請老壽星吹滅生日蠟燭,分享生日蛋糕。(奏生日快樂)

各位朋友、各位來賓壽慶到此就結束了,有請老壽星起駕入席,同大家共進壽宴。壽宴後有陸良縣工人文化宮管樂藝術團為大家帶來精彩文藝節目。

做壽老人(50歲以上)誕辰日的慶祝活動,逢十稱大壽,如「五十大壽」、「六十大壽」、「七十大壽」等。但這種大壽並非真正逢十,而是指49、59、69等逢九的歲數。因為九在十個數字中數值最大,人們為討個吉利,故形成了這種慶「九不慶十」的風俗。作大壽前要向至親好友發請柬,發放日期一般在作壽的前三日,否則為失禮。民諺日:「三日為請,二日為叫,當天為提來。」親友接到請柬,便准備壽禮屆時前往,俗稱「拜壽」。主人還要大擺壽宴,賓客痛飲,有的還請來堂會,增加喜慶氣氛。
拜壽也稱「祝壽」。老人作壽時,親朋好友前來祝賀。禮物多為壽桃、壽面、布匹及帶壽字的糕點。布匹俗稱「壽帳」,均掛在院中天棚四周以向客人展示。壽帳上寫些吉祥語和被送者、送者姓名。送給男子常用「仁者有壽」、「貴壽無極」,送女子則用「蓬島春藹」、「壽域開祥」等。
壽堂一般設在堂屋,正面掛壽簾,兩旁配有對聯書些如「福如東海」、「壽比南山」等古語。八仙桌上擺有香爐、蠟千、壽蠟、「本命延年壽星君」神碼兒,以及黃錢、紙元寶、千張,使之下垂供案兩旁。條案上擺壽桃、壽面等寓意長壽的食品。八仙桌正前方地上放置一塊紅墊子,供拜壽者跪拜時用,平輩以上者拱手,以下者叩頭。
送燈花兒燈花用彩色燈花紙捻成花形,蘸上香油,燈花的數目比作壽者的歲數要多兩個,一個為「本命年」,一個為「增壽年」。晚間由作壽者上香點燃,由其子女每人托一燈盤,列隊至大門外與神碼、敬神錢等共焚之。

就是這樣咯~

⑵ 孩子的生日派對怎麼布置

每個孩子在自己心目中都會有一個大致的生日派對的輪廓,例如如果是男孩子又比較喜歡機器人的話,一個高達或者樂高風格的主題生日派對可能會比較受到歡迎。而如果是平時就公主風滿滿的女孩子,可能就比較鍾情於公主或者王子主題的生日派對,所以想要給孩子一個難忘的生日派對,就要結合平時對孩子的觀察,猜測孩子的愛好。

選擇一個生日派對主題。雖然聽起來有些多餘,但是有了主題的話,你就知道該如何布置場地,買什麼裝飾品,准備什麼食物,玩什麼游戲。角色扮演的派對非常有人氣,或者其他主題,比如海盜,精靈,公主,牛仔等。如果孩子的要求不過分的話,就讓孩子發揮自己的創意。坐下來跟孩子商量一下,問一問他們的想法。

旗袍胯處怎樣算合身

旗袍合不合身主要看六點:一是款式與自己身材是否相符;二是看場合是不是合適;三是看細節做工;四是看旗袍穿的氣質與年齡是否搭配;五是看旗袍穿的效果;六是看旗袍尺寸。當旗袍合身時,穿著應該是溫柔、典雅和清麗、舒適的,否則的話就是不合身。

旗袍怎樣算合身

1、看款式
旗袍分很多種款式i,比如無省的、有省的,通常有省的會有收腰或一些細節上的設計,這個款式的合身的可能性更大,而無省的工藝比有省的少,它往往沒有有省的合身。
2、看場合
不同場合應該穿不同的旗袍,這樣才會顯得合身,比如婚禮現場一般需要端莊的旗袍、生日派對可穿活潑一點的旗袍。
3、看細節
旗袍上會有很多細節的東西,比如混編、拔腰、拉鎖、領口、袖子、暗扣、盤扣、綉花等等。越是高級的旗袍越注意細節,合身的可能性就更大。
4、看年齡
每個年齡短的女性所擁有的氣質是不一樣的,那麼合身的旗袍就不一樣,如果是年輕的可選色澤強顏色絢麗的,如果是中性女性選有綉花或滾邊的,如果是年長的選寬松、顏色深點的旗袍。
5、看效果
旗袍穿著合身不合身主要是看穿在身上的效果,每個人的身材特點是不同的,所以穿的效果就不同,那麼有的旗袍別人穿合身,但不一定代表你穿就合身,穿的效果應該是讓身材比例顯得更協調、走路更有氣質等等。
6、看尺寸
旗袍上有很多尺寸都會決定它合不合身,比如領圍、胸圍、後肩寬、腹圍、腰圍、臀圍、後背寬等等,選的時候一定要注意這些尺寸,選到合適的尺寸才會合身。
旗袍是不是要買緊一點

旗袍不能太太緊的,但也不能太寬松的,具體應該看自己的體型。如果身材偏胖的人,可選擇稍稍寬松但不能太大的旗袍,太緊就會顯得更胖。如果是老年女性,可選擇寬松一點的旗袍,如果身材偏瘦可選擇修身一點的旗袍。
旗袍什麼身材穿好看?

任何身材穿旗袍都能很好看,關鍵在於選的旗袍是不是適合自己的身材、年齡、氣質等等,所以重要的是選對旗袍,而不是糾結它適合什麼身材。

⑷ 滿族生日習俗是什麼

滿族有什麼風俗習慣
服飾
滿族歷史悠久,文化發達。其服飾高雅華麗,在中國民族服飾文化中獨樹一幟,並對中國的服飾文化發展產生過很大影響。
由於寒冷的生活環境和射獵生活的需要,過去滿族人無論男女,均多穿「馬蹄袖」袍褂。努爾哈赤建立八旗制度以後,「旗人」的裝束,便成為「旗袍」(滿語稱「衣介」)。
清初,旗袍的式樣一般是無領、大襟、束腰、左衽、四面開衩。穿著既合體,又有利於騎馬奔射。出獵時,還可將干糧等裝進前襟。這種旗袍有兩個比較突出的特點,一個是無領。努爾哈赤為統一衣冠,曾釐定衣冠制,規定「凡朝服,俱用披肩領,平居只有袍」。即常服不能帶領子,只有入朝時穿的朝服方可加上形似披肩的大領;二是在窄小的袖口處還接有一截上長下短的半月形袖頭,形似馬蹄,俗稱「馬蹄袖」。平時綰起來,冬季行獵或作戰時放下,使之罩住手背,既起到了類似手套的保暖作用,又不影響拉弓射箭,故又稱之為「箭袖」(滿語稱之為「哇哈」)。滿族入主中原以後,「放哇哈」成為清朝禮節中的一個規定動作,官員入朝謁見皇上或其他王公大臣,都得先將馬蹄袖彈下,然後再兩手伏地跪拜行禮。
旗袍的外面還習慣套一件圓領、身長及臍、袖長及肘的短褂。因這種短褂最初是騎射時穿的,既便於騎馬,又能抵禦風寒,故名「馬褂兒」。清初,馬褂兒是八旗士兵「軍裝」,後來在民間流行起來,具有了禮服和常服的性質,其式樣、面料也更加繁多。滿族人還喜歡在旗袍外穿坎肩。坎肩一般分為棉、夾和皮數種,為保暖之用。樣式有對襟、琵琶襟、捻襟等多種。
而作為有清一代「時裝」的滿族女式旗袍,則多有發展。當初在北京等地曾盛行「十八鑲」的做法,即鑲十八道衣邊才算好看,樣式也變成寬袍大袖;辛亥革命後,旗袍樣式由肥變瘦;在20世紀30代初受西方短裙影響,長度縮短,幾近膝蓋,袖口縮小;30年代中又加長,兩邊開高衩,並突出曲線美;40年代又縮短,出現短袖或無袖旗袍,外為流線型。繼後,衣片前後分離,有肩縫和裝袖式旗袍裙等。用料廣泛,棉、毛、絲、麻和各種化纖衣料均可。旗袍除有長、短袖之分之外,還分皮、棉、單、夾數種,便於在不同季節穿用。經過不斷改進的旗袍,一般樣式大致為:直領,窄袖,右開大襟,釘扣絆,緊腰身,衣長至膝下,兩側開叉;講究做工和色彩搭配,大多在領口、袖口和衣邊上綉有各色圖案的花邊。如此既襯托出女性身材之美,又顯得文雅大方。具有東方色彩的旗袍現已成為中國婦女普遍喜愛的中式服裝。
旗袍和「旗頭」、「旗鞋」等搭配起來,就構成了滿族婦女典型的傳統服飾裝束。
「旗頭」指的是一種發式,也稱發冠。類似扇形,以鐵絲或竹藤為帽架,用青素緞、青絨或青紗為面,蒙裹成長約30厘米、寬約10多厘米的扇形冠。佩戴時固定在發髻上即可。上面還常綉有圖案、鑲珠寶或插飾各種花朵、綴掛長長的纓穗。「旗頭」多為滿族上層婦女所用,一般民家女子結婚時方以為飾。戴上這種寬長的發冠,限制了脖頸的扭動,使身體挺直,顯得分外端莊穩重,適應於隆重場合。
「旗鞋」款式獨特,是一種高木底綉花鞋,又稱「高底鞋」、「花盆底鞋」、「馬蹄底鞋」等。其木底高跟一般高5-10厘米左右,有的可達14-16厘米,最高的可達25厘米左右。一般用白布包裹,然後鑲在鞋底中間腳心的部位。跟底的形狀通常有兩種,一種上敞下斂,呈倒梯形花盆狀。另一種是上細下寬、前平後圓,其外形及落地印痕皆似馬蹄。「花盆底」和「馬蹄底」鞋由此而得名。除鞋幫上飾以蟬蝶等刺綉紋樣或裝飾片外,木跟不著地的部分也常用刺綉或串珠加以裝飾。有的鞋尖處還飾有絲線編成的穗子,長可及地。這種鞋的高跟木底極為堅固,常常是鞋面破了,而鞋底仍完好無損,還可再用。高底旗鞋多為十三四歲以上的貴族中青年女子穿著。穿這種高底鞋走起路來顯得姿態優美。老年婦女的旗鞋,多以平木為底,稱「平底鞋」,其前端著地處稍削,以便行走。
滿族的帽子種類較多,主要分為涼帽和暖帽兩種。過去,滿族人常戴一種名為「瓜皮帽」的小帽。瓜皮帽,又稱「帽頭兒」,其形狀上尖下寬,為六瓣縫合而成。底邊鑲一約3厘米寬的小檐,有的甚至無檐,只用一片織金緞包邊。冬春時一般用黑素緞為面,夏秋則多用黑實地紗為面。帽頂綴有一個絲絨結成的疙瘩,黑紅不一,俗稱「算盤結」。帽檐下方的正中釘有一個「標志」,稱「帽正」,有珍珠、瑪瑙的,也有小銀片、玻璃的。相傳這種帽最早始於明代初期。因其為六瓣縫合,取「六合」,即天地四方「統一」之意,故盛行起來。滿族入關以後,受中原文化影響,也取其「六合統一」之意,開始戴用此帽,而且頗為流行。現在,在有關清代和民國時期的電視、電視劇中,我們仍能經常看到它的影子。
早期滿族男人多穿雙脊臉的叫做「大傻鞋」的一種便鞋。鞋面多用青布、青緞布料。鞋前臉,鑲雙道或單道黑皮條。鞋尖前凸上翹,側視如船型。婦女除「旗鞋」和平底便鞋(平底鞋鞋面上皆綉花卉圖案,鞋前臉多綉有「雲頭」)外,還有一種「千層底鞋」。「千層底鞋」用多層袼褙做鞋底,故得此名。鞋面多為布料,一般不綉花卉等圖案,多在勞動中穿用。
還有一種很有特點的鞋,叫烏拉(靰鞡)鞋,多為滿族百姓冬季穿用。用牛皮或豬皮縫制,內絮靰鞡(烏拉)草,既輕便,又暖和,適於冬季狩獵和跑冰。
住行
滿族早期多依山傍水而居,以方便和適應他們的生產生活習慣。滿族農村房屋正房一般為三間或五間,坐北朝南便於採光,均在東端南邊開門,形如口袋,俗稱「口袋房」,便於聚暖。東西各有廂房,配以門房,這便構成通常所說的四合院。房屋多為起脊磚瓦房,俗稱「海青房」。房柱皆插地,門向南開,高大寬敞。房內正對門一間謂堂屋,又稱外屋,設廚灶鍋台、水缸,灶通西內室火炕,火炕,滿語稱「土瓦」。從堂屋西牆開門為裡屋,為南、北、西三面構成「萬字坑」或「蔓枝炕」。滿族尚右,西牆供祖宗牌位。西炕為窄炕,不住人,下通煙道。南北對面炕。上鋪炕席,或糊炕紙刷油。炕梢置衣櫃,櫃內裝衣物,櫃上疊置被褥、梳妝用品。夜間長輩居於西屋南炕,北炕分居兄弟子媳。就寢時,頭朝炕外,腳抵牆,對防寒和呼吸新鮮空氣頗為適宜。牆壁多貼有紙畫。為御北方寒冷,有的還建有火地。屋外西山牆頭砌有圓形煙囪(滿語稱為呼蘭),高出房檐數尺。煙囪根底有窩風窠,以擋逆風。南北牆上有窗,窗戶紙糊在窗欞外,多「高麗紙」,紙上淋油或鹽水,免得為雨雪淋濕脫落。窗欞及門上亮子窗欞構成各種圖案,美觀牢固。窗戶分上下兩扇,上窗可用棍支起通風。房樑上常懸有悠車,嬰兒放在悠車里。炕上擺有長方形的炕桌,吃飯時圍桌盤膝而坐,暖和方便。桌的左右鋪有氈褥子以待賓客。房欞、椽、棟多有雕花油彩。廂房則設碾房和倉庫(滿語稱哈什)。房外四周環砌圍牆。院內東南豎「索倫桿」,桿上有錫斗,桿下放三塊石,稱為「神石」。桿後是一面用磚砌成的壁牆,牆頭飾有雨搭。
過去,城中的富貴人家多住四合院。四合院大門多為三間屋宇式建築,正房三至五間,東西廂房一般也是三至五間,四周圍以磚牆,門房兩側設有石礅,稱為上馬石。有的四合院分為前後兩院。滿族的這些民間居所式樣,大部分保留在東北的滿族聚居區。但從上個世紀80年代以後,除很少一部分人建房仍保留傳統建築方式外,絕大部分已建造成更為寬敞明亮的現代式房屋。
為適應山區和林海雪原居住環境,滿族聚居地區的傳統交通工具主要有馬車、爬犁、獨木舟和樺皮船等。爬犁(滿語稱法喇)是雪上交通工具,將兩根樹干用火烤後彎成弓形,上端翹起,貼地部分寬約1米半,上面鋪板或做成箱式,駕以馬、牛,載人載物極為輕便。目前只在較寒冷的北部山區偶爾使用。滿族的水上交通工具最早是獨木舟(滿語稱威呼),由粗大原木鑿空而成,可容數人。還有一種樺樹皮船,製作較為麻煩。先做龍骨,里外附上樺樹皮,一人可以扛著行走。相當輕便。現在已經不多見,被現代船隻所取代。
禮儀
滿族是一個十分注重禮節的民族。滿族人見面或拜見客人,有各種禮節,其中有打千禮、撫鬢禮、拉手禮、抱見禮、半蹲禮、磕頭禮等。其中,打千禮、抱見禮、磕頭禮主要為男人所用,其他則用於婦女。打千禮用於晚輩對長輩、下屬對長官,形式為彈下箭袖,左膝前屈,右腿微彎,左手放在左膝上,右手下垂,並問安。抱見禮是平輩之間用,晚輩對長輩也可用,不過晚輩要抱長輩的腰,長輩撫晚輩的背,等等。現在,有些繁瑣的禮節已被簡化。
滿族尊老敬上的傳統更為明顯。晚輩每日早晚要向父、祖問安,途中遇長輩人要讓路,吃飯時長輩先坐先吃。滿族重感情講信義,對賓朋真誠相待,有客人必設宴招待,所允諾之事必全力去做。
滿族傳統的婚姻儀式較為復雜,大致經過通媒、放定、納彩、過箱、迎親、拜堂、拜祖、分大小、回門等程序。
通媒即由男方家請媒人向女方家求婚,兩家都同意後便放小定,即男方家贈如意或釵釧諸物為定禮。然後是定婚,即選擇吉日,男方家及其親戚往女家問名,女家設宴款待,男方家長致辭求婚,女方家則推謝再三,男方家堅持求婚,女方家同意後,才算定下婚事。此時男方要拜女方家神位及其長輩。定婚後要過禮,也是選擇吉日,男方家送衣服、綢緞、羊、鵝等禮物。男方家還要贈銀兩錢財。此時要議定婚期。進入迎親階段,女方家在婚期前一天陪送嫁妝,俗稱「過箱」,新郎要往女家致謝。迎親時,新郎在迎親隊伍的陪伴下趕著彩車迎親,在途中兩車相錯時,新娘的哥哥將新娘抱上新郎家的彩車,俗稱「插車」(由於各地區滿族風俗不同,也有新郎與迎新隊伍直接到新娘家迎親的。還有的地方有"旗俗不親迎"之說)。新娘至新郎家,換車乘轎,花轎落地,新郎要虛射三箭。新娘蒙紅蓋頭下轎,與新郎站在事先擺在院中的天地桌前,向北三叩首,俗稱拜北斗,即拜天地。拜完後撤天地桌,新娘進入臨時搭的帳篷,謂之坐帳。坐帳時「開臉」,換頭型。坐帳後,新娘跨過馬鞍進洞房,新郎用秤桿揭去蓋頭扔到房檐上。夫妻飲交杯酒,吃合喜面、子孫餑餑,眾人鬧洞房。在婚日當天晚上,新郎新娘要拜祖宗。婚後第一天,新娘給夫家親戚裝煙敬茶,拜宗族,認明輩分,謂之分大小。一般在結婚三日之後,夫妻同回女方家,拜見娘家人並拜祖宗。婚後一個月,新娘回娘家住一個月,謂之住對月。到了這時,婚娶儀禮乃告結束。
這些繁雜的婚娶程序在今日滿族聚居地區已經簡化,並且融合了現代形式。比如插車,演變為男女青年騎自行車或摩托車,各自由婚慶隊伍陪伴,從自己的家裡出發,行進至中途相遇時,兩人交換自行車或摩托車,再一同到新郎家。還有拜祖宗,有的地方演變為新人拜雙方父母。雖然有變化,但仍然具有濃厚的民族特色。另外,滿族的婚姻儀式因居住地區不同而略有變化,並非完全一致,但主要程序大致相同。
滿族的育兒習俗比較特殊。生男在門左掛弓箭,生女在門右掛彩色布條,娘家送一個悠車。生兒三天時,親朋送賀禮,俗稱「下奶」。並舉行洗禮,稱「洗三」。滿月時要請客人來「做滿月」,並將弓箭或布條取下掛在「子孫繩」上。百日時,要用從各家要的彩布條編成鎖,稱掛鎖。周歲時要舉行較為隆重的儀式,讓孩子「抓周」。一般在16歲時,男孩剃發,女孩盤發髻。至今在東北滿族聚居區仍然保留「下奶」、「洗三」、「做滿月」、「抓周」等傳統習俗。
葬俗
滿族的喪葬以土葬、火葬為主,土葬和火葬歷史都很久遠。在滿族入關前以火葬為主,這主要是由於他們經常遷移。另外,八旗將士在清初戰死較多,屍骨不便送回故里,所以多用火葬。滿族入關後逐漸發生變化,從火葬與土葬並用發展為以土葬為主。喪葬儀式是,死者臨終前穿壽衣,多為長袍、馬褂,為單數。屋內停靈,一般在7日之內。用木板做成靈床,頭西腳東。靈幡用3尺左右的紅布製成,上綴以黑穗,懸掛在院中高桿上。滿族人用的棺具形狀特別,上部隆起,上寬下窄,稱「旗材」。
停靈期內合家舉哀,舉行祭奠。入殮時棺內放金銀等物,貧者用金銀箔元寶代替,口含銅錢或玉器,靈具放在院內靈棚內。出殯多選陰歷單日,抬靈有16杠、32杠、64杠之分。出殯後要感謝幫忙的人並請吃飯。下葬後,每7天到墳上燒一次紙,連燒7次。百日時要燒百日,周年時要燒周年。滿族燒紙是將紙疊成口袋狀,俗稱燒口袋。清明節要上墳,燒口袋和插佛托。近30年來,滿族的喪葬又改為火葬為主。但祭奠親人的儀式仍然保留了許多古老傳統,如清明節燒口袋、插佛托、燒七、燒百日、燒周年等,都依然如故。
禁忌
滿族禁忌較多。不允許褻瀆神靈和祖宗。比如滿族以西為貴,祖宗匣放在西炕上,西炕不許住人和放雜物,不能有各種不敬行為。不許打狗,更禁忌殺狗、食狗肉、戴狗皮帽子,也不允許外族人戴狗皮帽子進家。傳說努爾哈赤曾吩咐族人"山中有的是野獸,盡可以打來吃,但是,今後不準再吃狗肉、穿戴狗皮,狗死了要把它埋葬了,因為狗通人性,能救主,是義犬。"從此愛犬、敬犬便成了滿族的習尚。另外,滿族人不僅不食烏鴉之肉,還有飼喂烏鴉、祭祀烏鴉之俗。
參考資料:http://www.e56.com.cn/system_file/minority/manzu/fengsu.htm

225

⑸ 怎麼做旗袍 最好有詳細的步驟 有圖更好

隨著時代的變遷,旗袍的做法也有了很大的變化,但其中的要領卻不曾改變,那就是精細。首先,旗袍面料的選擇很有講究,真絲的柔軟貼身,織錦的硬挺大方,全棉的舒適價廉,選擇合適的面料是做旗袍的首要步驟。
其次是做工。老早做旗袍,最講究的是師傅的手工。就說盤扣,纏好一個經常要2、3個小時,盤扣的花色很多,要根據客人的年齡、穿著的時節以及出席的場合進行搭配:春節配如意扣、鳳尾扣,老太太過生日配壽字扣,年輕女人喜歡簡單柔美的蘭花扣、盤香扣。講究的客人,會要求隨月份不同搭配旗袍上盤扣的花型,一年12變。一件全手工的旗袍,往往需要製作一個多星期。
1938年的海外旗袍,高領而低擺,開衩至膝,袍身緊窄修長且無袖,更顯穿著者的婀娜身段,兩道滾邊十分細巧精製。
電影里那種6、7厘米的高領其實現實生活中做的人很少,「8·13事件前,高領流行過一段時間。不過高領穿起來實在不舒服,轉個頭人要跟著一起轉過去。一般人平時都穿低領,一粒扣子就夠了。到了現在有的旗袍連這個扣子都省去,為了穿得更舒服。」
做一件旗袍要量26個尺寸,一點也馬虎不得。「旗袍一般都是必須做得正正好好,多一分少一分都不行,所以給人量身要非常仔細.

⑹ 過30歲生日穿旗袍合適嗎

可以啊,30歲的女人更有女人味
樓主如果喜歡的話,可以到上海南外灘面料市場的鳳和祥定製,各種款式和面料都可以選擇,幾百到一兩千都有,性價比很高,而且是面料市場,逛逛了解下行情都不錯的

⑺ 看看古代男子20歲生日成年時舉行什麼儀式

應該是行冠禮,也叫弱冠,冠禮,是古代嘉禮的一種。為漢族男子的成年禮。成年禮起源於原始社會,表示男女青年至一定年齡,性已經成熟,可以婚嫁,並從此作為氏族的一個成年人,參加各項活動。成年禮(也稱成丁禮)由氏族長輩依據傳統為青年人舉行一定的儀式,才能獲得承認。華夏族的成年禮,為男子冠禮,女子笄禮。經書記載,實行於周代。按周制,男子二十歲行冠禮,然天子諸侯為早日執掌國政,多提早行禮。傳說周文王十二歲而冠,成王十五歲而冠。古代冠禮在宗廟內舉行,日期為二月,冠前十天內,受冠者要先卜筮吉日,十日內無吉日,則筮選下一旬的吉日。然後將吉日告知親友。及冠禮前三日,又用筮法選擇主持冠禮的大賓,並選一位「贊冠」者協助冠禮儀式。行禮時,主人(一般是受冠者之父)、大賓及受冠者都穿禮服。先加緇布冠,次授以皮弁,最後授以爵弁。每次加冠畢,皆由大賓對受冠者讀祝辭。祝辭大意謂:在這美好吉祥的日子,給你加上成年人的服飾;請放棄你少年兒童的志超,造就成年人的情操;保持威儀,培養美德;祝你萬壽無疆,大福大祿。然後,受禮者拜見其母。再由大賓為他取字,周代通常取字稱為「伯某甫」(伯、仲、叔、季,視排行而定)。然後主人送大賓至廟門外,敬酒,同時以束帛儷皮(帛五匹、鹿皮兩張)作報酬,另外再饋贈牲肉。受冠者則改服禮帽禮服去拜見君,又執禮贄(野雉等)拜見鄉大夫等。若父親已歿,受冠者則需向父親神主祭祀,表示在父親前完成冠禮。祭後拜見伯、叔,然後饗食。此加冠、取字、拜見君長之禮,後世因時因地而有變化,民間自十五歲至二十歲舉行,各地不一。清中期以後,多移至娶婦前數日或前一日舉行。某些地區自宋代以來,儀式簡易,不宴請賓客,僅在本家或自家范圍內進行。《儀禮.士冠禮》賈公彥疏:「諸侯十二而冠也。若天子,亦與諸侯同,十二而冠......《大戴禮》雲:『文王十三生伯邑考』,《左傳》雲:『冠而生子,禮也。』」又《儀禮.士冠禮》:「始加(冠)祝曰:『令月吉日,始加元服,棄爾幼字,順爾成德。壽考惟祺,介爾景福。』再加曰:『吉月令辰,乃申爾服,敬爾威儀,淑慎爾德。眉壽萬年,永受胡福。』三加曰:『以歲之正,以月之令。咸加爾服。兄弟具在,以成厥德,黃老無疆,受天之慶。』」宋朱熹《朱子語類》卷八九:「[冠禮]是自家屋裡事,有甚難行?關了門,將巾冠與子弟戴,有甚難?」

一、冠禮的年齡和時間

《禮記·曲禮》說「男子二十冠而字」,先民以男子20歲、女子16歲為成人的年齡門檻。冠禮基本上在此時舉行;同時也考慮到現實情況——由於我們現在大多數高中生畢業的年齡在18歲,這基本是一個人生的分界點,「18歲成人」不僅符合時代特點和法律要求,也結合了當代青年人身體發育成長的規律,因此我們建議:舉行冠禮的時間,最好在行禮者18歲生日前後。當然,一些已過18歲的年輕同胞,出於對民族文化的熱愛和對冠禮的實踐願望,雖然已參加過學校組織的「成人儀式」,但也可以參加冠禮活動。不過,宜在20歲之前而不宜過晚。

冠禮的日期,古人是通過「筮日」即用占筮的方式加以確定。此當棄之不用。我們建議,具體日期的選擇應遵循以下原則:

1、單獨舉禮時,定在成人者生日(公歷農歷皆可)或對其有重要意義的日子。(各家庭根據具體情況酌定)考慮到成人者基本為有上學時間安排的中學生,我們建議,舉禮日可向學校請假一天(或半天),而學校也應該給假一日以方便孩子們在家舉行冠禮。(期待這能成為一種傳統)

2、集體舉行冠禮時,宜定在有文化內涵及紀念性意義的日子。比如國慶節、春節、中秋節、清明節、女兒節(特別適合女孩子行笄禮)、黃帝誕辰日、孔子誕辰日、抗戰勝利紀念日等等。

二、冠禮的地點

古時冠禮在「家廟」之中進行,並且在正堂東邊還需搭建設施,稱為「東房」。考慮到現實情況,我們建議,單獨舉禮時,可在家庭及附近的開闊地帶。集體舉禮時,可在學校廣場、學校大廳、公共文化場所(尤以文廟等處為佳)等地。尤其是單獨舉禮時,因為現實居住條件的制約,應該靈活處理。如果有單獨的庭院的,可在家裡的庭院中進行。如果是住高層樓房的,在家居面積很大的條件下,可以把客廳專門騰空,做適當的布置後舉行。否則,居住面積不大的話,還是最好到小區廣場、草坪等比較開闊的地點舉行。當然,也可以暫借一些公共文化場所的廳堂等進行。為了其神聖性,必須是一個相對安靜的場合.

古時行冠禮有所謂「階」的講究,有司(捧冠的人,也稱執事)依次排開,正賓在為冠者「三加」時需要依次走下不同的「階」。曾有實踐者,在院落地面上劃出房子及階型,我們認為其實可以不必過於拘泥。只要掌握大致的方位講究,有司依次托盤捧冠站好就可以了。

三、冠禮的參加人員

參照古禮要求,結合時代實際,我們建議組織以下人員參加冠禮(當然,也未必需要過於拘泥,可根據實際情況酌定)。這是單獨舉禮時的人員,若是集體冠禮,可酌情增加規模。

①冠者1人(就是舉行成人儀式的成年者本人)

②主人2人(按照古代的宗族制度,必須由宗子等男性宗親長輩擔任,一方面嚴格的宗族制度在今天並沒有普遍流傳;另外,主人只限定於男性宗親,本身具有一定歷史觀念的局限,所以,當今作為主人的,冠者的父母雙親比較合適。)

③正賓1人 (就是為冠者擔任加冠的德高望重的那個人)

對即將成年的男孩子,必須強調其作為男性的社會角色,正賓必須符合德高望重的要求,才可作為及冠者的人生向導和社會楷模。其威嚴的祖父、父親等男性長輩應該是最合適的人選;儒家文化里有尊師重教的傳統,所以,請德高望重的師長擔此責任也是不貳之選。)

④贊者1人(就是協助正賓加冠的助手,也協助冠者梳發、更衣等,可選擇師長、兄姊、好友等適當人選)

⑤有司3人(即為冠者托盤准備所加之冠的人,可選擇好友、兄弟姐妹等適當人選)

⑥客人若干(可邀請師長親友等若幹人觀禮)

四、冠禮所需的服飾及擺放方法

宜遵循古制,以周制、漢制、唐制、明制為宜,綜合各種因素考慮,我們建議以明制為標准範本。建議准備以下漢服以行冠禮:

(具體名詞無法詳細解釋,請參考天漢網有關漢服知識帖)

童子服:即未行禮之前換上的漢服。叫做采衣。這種衣服以緇布為衣,而飾以錦邊,錦一般用朱紅色。穿采履。可以暫穿普通的布鞋。正式舉禮之前,孩子脫去平常的衣服沐浴後換上童子服。

「初加」所用:幅巾、深衣、大帶、納履。考慮到漢式鞋子復興的實際,在整個冠禮過程中,可以一直穿布鞋而不必更換。准備一件直裾深衣,一條普通大帶。

「再加」所用:帽子、襕衫、革帶、系鞋。

「三加」所用:襆頭、公服、革帶、納靴。

考慮到現實情況和同胞的各種實際困難,我們可以暫時不必拘泥於那麼多,我們設計了最簡化版本的冠禮所需服飾清單(簡化版冠笄之禮的具體操作詳見第五部分)

中衣1件(代替童子服),比較好的深衣1件(舉禮過程中可不更換),自製軟裹襆頭1個或可系帶的小巾1個(因為沒有那麼多冠可加了,所以奉冠的有司可撤減為一人),布鞋1雙。

衣服的擺放方位:公服、襕衫、深衣,分別疊好、衣領朝東,由北向南依次置於席上,席置於場地東側。

將要加的冠,由三位有司捧在盤里,立於場地西冊,面朝南,從東到西排開,依次是:襆頭、帽、巾。

除冠者外,其它包括主人在內的參禮人員,有漢服最好,沒有也可以著日常服裝,但應注意莊重和整潔。忌披頭散發、穿脫鞋、短褲等裝束。需要特別注意的是,不應穿APEC會議裝、中山裝、旗袍等衣服。

五、冠禮所需的其它物品准備

基本同笄禮,故略。

六、冠禮中所用到的常用行禮動作

①正規揖禮:左手壓右手(女子右手壓左手),手藏在袖子里,舉手加額,鞠躬九十度,然後起身,同時手隨著再次齊眉,然後手放下。

②正規拜禮:直立,舉手加額如揖禮,鞠躬九十度,然後直身(這段叫鞠躬),同時手隨著再次齊眉。然後雙膝同時著地,緩緩下拜,手掌著地,額頭貼手掌上(這叫拜),然後直起上身,同時手隨著齊眉(這叫興)---然後根據禮節,平身或再拜……平身時,兩手齊眉,起身,直立後手放下。

七、冠禮儀程中的取「字」問題

先民姓氏文化中的表「字」風俗,這也是冠禮中很重要的儀式程序之一。

姓、名、字、號,是漢民族文化中完整的姓名結構,先民中許多歷史名人都有神采飛揚的「字」與「號」。近年來一些專家學者呼籲,恢復國人取字的風俗,並從歷史、社會、文化等各個層面論述了其積極價值。我們建議,舉行冠禮的家庭,不妨嘗試給孩子取一個意韻雋永、有勵志作用的格調高雅的「字」,至少,它會給孩子們的一生帶來更加豐富的人生體驗,有百益而無一害。

具體的起法,研究傳統姓名文化的人士皆指出,表「字」重在激勵人生,重在鞭策與鼓勵之情。取字者,在傳統冠禮的設計中,多被賦予了德高望重的主賓,我們建議,冠者父母親若有意給孩子取字,不妨先行和正賓商議,傾聽其意見後加以確定,然後在正式舉禮時由主賓親自授予冠者,此程序古禮稱為「字冠者」。

八、關於舉禮前的沐浴

古時行冠禮及其它儀禮,提前沐浴齋戒大都是不可或缺的環節。清爽和衛生固然是講究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藉此表達對文化傳統的敬意、塑造儀式的神聖性和莊重感。試想,形容邋遢蓬頭垢面的孩子,即使穿上美麗的成人禮服,也沒有多少莊重和神聖可言。冠禮前的沐浴,原則上,每個參禮及觀禮者都應做好,尤其是冠者、主人、正賓、贊者、有司等主禮人員,重點是冠者和正賓。冠者沐浴更衣,可表達對成長的期待、對神聖儀禮的敬畏,正賓神清氣爽舉止得當,可體現對主人盛情邀請的尊敬和感謝、對冠者成年庄嚴時刻的尊重。尤其是作為冠者的孩子,都是青春活潑的少年,常喜運動,愛出汗,更要悉心沐浴更衣,做到干凈、得體。依據傳統,舉禮時冠者需要著襪正坐於席上,預先搞好衛生,也可以避免可能產生的不雅及尷尬。

九、冠禮的儀程

基本同笄禮,惟有所加元服不同,分別為:襆頭、帽、巾。程序略。

十、儀式中禮辭的撰寫

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冠禮贊辭,一種是冠者誓詞。可以參考海內外公祭黃帝孔子等所寫禮辭,結合舉禮學校特點,由教師和學生自行撰寫。格式上宜採用詩經式的四言詩文。古代嘉禮的一種。為漢族男子的成年禮。成年禮起源於原始社會,表示男女青年至一定年齡,性已經成熟,可以婚嫁,並從此作為氏族的一個成年人,參加各項活動。成年禮(也稱成丁禮)由氏族長輩依據傳統為青成人舉行一定的儀式,才能獲得承認。

華夏族的成年禮,為男子冠禮,女子笄禮。經書記載,實行於周代。按周制,男子二十歲行冠禮,然天子諸侯為早日執掌國政,多提早行禮。傳說周文五十二歲而冠,成王十五歲而冠。古代冠禮在宗廟內舉行,日期為二月,冠前十天內,受冠者要先卜筮吉日,十日內無吉日,則筮選下一旬的吉日。然後將吉日告知親友。及冠禮前三日,又用筮法選擇主持冠禮的大賓,並選一位「贊冠」者協助冠禮儀式。行禮時,主人(一般是受冠者之父)、大賓及受冠者都穿禮服。先加緇布冠,次授以皮弁,最後授以爵弁。每次加冠畢,皆由大賓對受冠者讀祝辭。祝辭大意謂:在這美好吉祥的日子,給你加上成年人的服飾;請放棄你少年兒童的志超,造就成年人的情操;保持威儀,培養美德;祝你萬壽無疆,大福大祿。然後,受禮者拜見其母。再由大賓為他取字,周代通常取字稱為「伯某甫」(伯、仲、叔、季,視排行而定)。然後主人送大賓至廟門外,敬酒,同時以束帛儷皮(帛五匹、鹿皮兩張)作報酬,另外再饋贈牲肉。受冠者則改服禮帽禮服去拜見君,又執禮贄(野雉等)拜見鄉大夫等。若父親已歿,受冠者則需向父親神主祭祀,表示在父親前完成冠禮。祭後拜見伯、叔,然後饗食。此加冠、取字、拜見君長之禮,後世因時因地而有變化,民間自十五歲至二十歲舉行,各地不一。清中期以後,多移至娶婦前數日或前一日舉行。某些地區自宋代以來,儀式簡易,不宴請賓客,僅在本家或自家范圍內進行。

《儀禮.士冠禮》賈公彥疏:「諸侯十二而冠也。若天子,亦與諸侯同,十二而冠......《大戴禮》雲:『文王十三生伯邑考』,《左傳》雲:『冠而生子,禮也。』」又《儀禮.士冠禮》:「始加(冠)祝曰:『令月吉日,始加元服,棄爾幼字,順爾成德。壽考惟祺,介爾景福。』再加曰:『吉月令辰,乃申爾服,敬爾威儀,淑慎爾德。眉壽萬年,永受胡福。』三加曰:『以歲之正,以月之令。咸加爾服。兄弟具在,以成厥德,黃老無疆,受天之慶。』」宋朱熹《朱子語類》卷八九:「[冠禮]是自家屋裡事,有甚難行?關了門,將巾冠與子弟戴,有甚難?」

⑻ 最簡單的做法旗袍圖解

隨著時代的變遷,旗袍的做法也有了很大的變化,但其中的要領卻不曾改變,那就是精細。首先,旗袍面料的選擇很有講究,真絲的柔軟貼身,織錦的硬挺大方,全棉的舒適價廉,選擇合適的面料是做旗袍的首要步驟。
其次是做工。老早做旗袍,最講究的是師傅的手工。就說盤扣,纏好一個經常要2、3個小時,盤扣的花色很多,要根據客人的年齡、穿著的時節以及出席的場合進行搭配:春節配如意扣、鳳尾扣,老太太過生日配壽字扣,年輕女人喜歡簡單柔美的蘭花扣、盤香扣。講究的客人,會要求隨月份不同搭配旗袍上盤扣的花型,一年12變。一件全手工的旗袍,往往需要製作一個多星期。
1938年的海外旗袍,高領而低擺,開衩至膝,袍身緊窄修長且無袖,更顯穿著者的婀娜身段,兩道滾邊十分細巧精製。
電影里那種6、7厘米的高領其實現實生活中做的人很少,「8·13事件前,高領流行過一段時間。不過高領穿起來實在不舒服,轉個頭人要跟著一起轉過去。一般人平時都穿低領,一粒扣子就夠了。到了現在有的旗袍連這個扣子都省去,為了穿得更舒服。」
做一件旗袍要量26個尺寸,一點也馬虎不得。「旗袍一般都是必須做得正正好好,多一分少一分都不行,所以給人量身要非常仔細.

⑼ 冬季想穿旗袍怎麼辦有什麼搭配方法嗎穿旗袍可以出席哪些場合呢

冬季搭配外搭

1.秋季早晚溫差大,想選擇一些旗袍外搭,怎麼搭配才能顯得大方又不老氣?

2.配針織衫:旗袍搭配淺色針織衫,顯得人溫文爾雅。

3.配風衣、大衣:長款的大衣或風衣能為女人營造一種「氣場」,而衣服里微露的旗袍,又露出「女人味」。


5.音樂會:外國人出席音樂會,往往著禮服,盛裝出席,十分隆重。但在國內,穿一襲旗袍也優雅、得體。比如聽交響樂,旗袍色彩以黑白灰為主,可顯正式莊重。

與旗袍生日扒怎麼舉辦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與aj搭配的褲子 瀏覽:161
衣高領如何改成中領 瀏覽:490
衣上的蝴蝶結怎麼打 瀏覽:298
男士豎條紋襯衫 瀏覽:427
建陽閩北衛生學校有校服 瀏覽:823
馬甲背心裙配什麼外套好看 瀏覽:64
風衣後面的帶了咋系 瀏覽:471
幾何圖案襯衫搭配 瀏覽:615
中年女裝冬裝品牌有哪些 瀏覽:179
手套布偶貓多少錢1隻 瀏覽:662
帥氣校服男生圖片初中 瀏覽:818
補褲子屁股 瀏覽:337
中風衣運動裝 瀏覽:193
用襯衫做別的衣服 瀏覽:237
離開深圳前校服 瀏覽:615
秋冬白色衣搭配紅色裙子 瀏覽:124
高檔車的手套箱用什麼材料 瀏覽:949
3歲衣樣品 瀏覽:574
卡其色靴子搭配外套 瀏覽:457
咖色格子馬甲搭配 瀏覽: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