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搭配技巧 > 編織煙囪領衣怎麼織

編織煙囪領衣怎麼織

發布時間:2021-08-25 19:00:23

① 編織聖誕老人的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 一個寒冷的夜晚 一個老人吁吁的時候 一不小心把JJ凍掉了.只剩下兩個蛋 為了紀念這位老人 我們就把他叫做剩蛋老人 這個夜晚我門就叫聖誕夜

② 高領口高怎麼搭配

買衣服的時候總是糾結,這件新衣是否能夠搭配衣櫥里已有的款式,想像很美好,穿上就不一定了,久而久之,出門前盯著衣櫥卻不知道穿什麼就成了常態。衣櫥里多的只是單品,可總也學不來搭配,其實要先買對,而後才能穿對。

打開網路APP,查看更多高清圖片
如果沒有一兩件稱心如意的高領,大多數人都認為經典的單品穿上身基本不會錯,因為你和別人穿出來沒有什麼分別。對於愛美的女人而言,這是對自身搭配能力的絕對質疑,今天就先說說怎麼才挑對高領呢?一起看看吧~

高領衫的歷史,以前叫翻領,不管你喜歡叫什麼名字,這件針織品已經存在了至少500年。如今看來這款單品優雅時尚而且實用,但直到50年前,它才真正成為衣櫥里的主打款式。

每個女人的衣櫥里必備各種顏色的打底,比如黑、灰、卡其、咖色等顏色。首先,我們可以把常見的高領大致分為,緊窄式高領、寬松式高領、煙囪領。纖長脖頸的女性首選緊窄式高領,充分凸顯身材優勢。

倘若脖子不夠美麗或者你怕冷,寬松式高領和煙囪領是更好的選擇。具體還是要根據身材特點挑選材質,依據常穿法決定厚薄。上半身豐滿,首選織法緊密的羊絨,身材勻稱更建議選今年大熱的輕盈薄紗材質,微微的透明感為整身造型加分。

穿搭是多樣化的,建議首選輕薄的高領衫,如果不是作為內搭,適中的厚度最能修飾身材。想要穿出自的風格,買對衣服是基本,其次是改變自己的搭配,多嘗試多調整,不要小看一件毫不起眼的高領衫,怎麼穿還得取決於身材特點。

搭配大衣,這是一種極其簡單又不容易出錯的搭配,它會讓你的穿著看起非常得體。當然,為了簡化搭配難度,最好選擇駝色、灰色、黑色等比較安全的顏色。如果你想要整身造型更精緻一些,可以搭配羊毛長褲和皮靴。

盡量避免單穿輕薄貼身的高領,很容易讓局部不完美影響整體。如果搭配襯衣,利用敞開的部分衣襟塑造V領,如果搭配其他西裝、風衣,我們也可以沿用這個方法,適用於肩寬背厚手臂粗的搭配我們都可以駕馭,不過需要注意,疊穿、厚重或者領口緊窄的衛衣不合適,會顯胖。

如果你擁有勻稱的身材,高領衫可以幫助你駕馭任何風格穿搭。你可以用它搭配寬松的衣服或任何意想不到的衣服,比如搭配工裝襯衫,或寬松的七分褲等等。

高領衫最大的優點是通用性,大部分時候,我們其實並不需要穿得那麼正式,因此高領衫與格子襯衣、牛仔服的搭配更實用一些。不過為了增加層次感,同時也是凸顯你的搭配功力,你可以嘗試,輕薄的高領衫搭配格子襯衣,再外搭一件牛仔外套,這樣的搭配會讓你顯得出奇的帥氣,你也可以嘗試更換單品,比如,格子襯衣換成普通但是襯衣,牛仔外套換成毛呢外套等等…

③ 煙囪領一般織多長

煙囪領一般的之衣領差不多就可以。

④ 曾經有你txt全集下載

曾經有你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深秋的倫敦,帶著一股子乾爽的氣息,揮別了陰冷潮濕的雨季,兩空氣都彷彿明朗起來。
道路兩旁的樹木已經披上一層金燦燦的黃葉,在陽光下搖曳擺動,被風一吹,便簌簌飄落一地,漸漸堆積成厚厚的一片。一腳踩上去,會發出清晰乾脆的聲音。
一個頎長高大的年輕人,穿著一件黑色帶風帽收腰及膝呢大衣,露出里頭一條銀灰色針織煙囪領套頭毛衣,頸上鬆鬆地繞著一根黑白格子圍巾,一條深煙灰色條紋貼身長褲將他修長筆直又有力的雙腿襯托得格外顯眼,一雙咖啡色馬靴則為他略帶陰郁的英倫風格平添了許多陽剛氣息。
年輕人走過積滿落葉的街道,手裡捏著的小羊皮手套一下下地拍打另一隻手的手心。
年輕人看起來有些漫不經心,只是他認真的查看門牌的眼神,出賣了他。
一千七百五十五號,一千七百五十三號,一千七百……五十一號。
年輕人慢慢走近一千七百五十一號的大門,鐵門旁的門柱上,掛著一方經風歷雨,已有些銹蝕的銅牌,上面鏤刻著:倫敦孤兒院。
年輕人微不可覺……
需要別的再問

⑤ 凱特穿毛領大衣,女王一身紅好顯眼,你怎麼看

許多衣服的厚度很難改變,它們受到固定的材質感的限制,使得人們無法隨著溫度的變化來搭配同一材質的衣服,在很多服裝中,針織品屬於毛衣可以說是脫穎而出,它的材質在編織時,可以有羊毛的厚度變化,而編織時選擇不同的細度,毛衣本身的厚度也會有很大的變化,它的實用性也在這方面逐步提高,成為大家一年四季都可以使用的時尚單品,它還可以支持許多不同的形狀和樣式,它是毛衣的珍品,除了經典的內飾設計外,越來越時尚的外觀設計使得單穿毛衣成為一種潮流。

穿上亮點大多數人不控制曲線的緊身款式,所以寬松版就成了大眾的選擇,能夠穿著休閑的懶散感,如果你覺得太鬆了,除了基本的平滑布料圖案外,你還可以在手臂和下擺上添加收緊設計,你也可以使用「編織圖案」,利用服裝的編織效果形成立體效果,簡單的幾何線條就可以形成完整的圖案,最值得注意的是選擇毛衣的顏色,不同的顏色表示要創建的樣式要求,如果想讓禮服亮麗動人,可以用鮮艷的橙色來展現水果般的活力效果,這也有助於展現親和力,這也是暖色的優點,可以嘗試使用,如果想讓自己更成熟穩重,深色系是不錯的選擇,深藍色是能襯托膚色、展現高級魅力的顏色之一。

⑥ 女士的發型與領型是如何搭配的重點說說煙囪領和船領。煙囪領是什麼樣的跪求大師

所謂的煙囪領就是豎鄰的一種延伸,後面比較高,整體看起來像是一個五邊形一樣,一般臉型比較小的穿起來好看
船鄰就是像小船弧度那樣,和雞心領不一樣的一個是露出胸膛的,一個是露肩膀的,船鄰能增加女性的誘惑力。
長發短發都可以,但是普遍的都是長發,關鍵是看你做的是什麼發型。
(五分就這么多了!)
謝謝採納!

⑦ 近現代史上服裝都有些什麼變革

辛亥革命後的近代和現代服飾
1、20世紀10年代
在辛亥革命以前,雖有中國人在國外接受了西方的裝扮,但回國以後還得戴假發,穿大褂長袍。太平天國有著與清朝不同的服飾制度,女子甚至廢除了裹足陋習,怛在本質上還是沒有超越封建等級思想。社會主體服裝受西方服飾的影響很小,服飾的交流主要局限於不同民族間。到了20年代初,辛亥革命爆發,中國徹底推翻了封建專制的統治建立了民主共和制。孫中山先生卒先引進了高領軍裝和西式褲子,並且南京臨時政府的官員無論官階大小都著同樣的制服。從此,在中國社會上演了幾千年的傳統冠冕服飾連同它森嚴的等級制度,禮儀規范失去了法律的保護,中國服飾進入了一個開放,蓬勃,融合的發展時期。
1.2典型服飾及形象
1.2.1男子服飾
辛亥革命取消了原先的封理服裝禁令,但封建意識還是或多或少地存在,不同階層的人根據經濟狀況,社交范圍和政治信仰選擇不同的裝束。
長袍馬褂是最常見的裝束,作為禮服時還有一定的格式。下身一般穿中式褲子,民初這種褲子比較寬松,褲腳用綳帶系扎。
其他的裝束還有西服、日式學生裝等。這些眼裝也只是集中出現在少量官史、知識分子和學生中間。日式學生從歐洲西裝造型的基礎上派生而來,直立領、胸前有一個大口袋,而腰身,衣袖的結構均類似於西裝。
一般鄉間和勞動人民的主要服飾還是上著杉襖、下著褲子。

1.2.2女子服飾 辛亥革命帶來的思想變革在女子服飾發展中相對滯後。政府頒布的女子禮服未能在民間推廣,在日常生活中,女子仍舊穿襖裙,旗袍。這時的旗袍還是平面結構,寬大、松身。襖裙在辛亥革命前後具體樣式有所不同,之前是衣身長寬,袖口大而有邊,肩部有裝飾;之後衣身變短,袖、襟等處的緣邊和攘飾漸少,但衣頗特別高。有時下擺呈圓弧形,上衣外面還加穿一件背心。下面的裙裝變成十二襇或二十四襇的樣式,裙長至足,裙邊和褲門右娘飾。
1.2.3服飾品
一般長袍馬褂配穿瓜皮帖或羅宋帽,穿布鞋或棉靴;西裝配西式禮帽、皮鞋;學生裝則配西式禮冒、鴨舌帽或闊邊帽,穿皮鞋。
值得注意的是,服飾品的應用此時與地區密切相關。例如在上海已經引進了歐洲的高跟鞋,但在其他地區的大多數婦女還在裹腳;大多數的都市婦女都已經頭披白紗舉行「文明婚禮」,在廣大的農村仍是紅襖珠冠的舊禮俗。
2、20世紀20至30年代
2.1 時代背景
「五四」運動以後,中西文化的交流更加廣闊深入。西式服裝穿著方便、款式多樣;造型獨特,逐漸獲得青睞;而中式傳統服裝也仍然為人們心目中的佼佼者,在中西服飾發展的同時,中式服裝也在不斷吸取其他服裝的長處來彌補自己的不足,中西式服飾並存且不斷地走向現代化。「五四」運動使更多的婦女思想得到了解放,20世20至30年代是中國婦女服飾演變的重要階段。

2.2典型服飾及形象
2.2.1男芒服飾
除了民國初年以來就有的樣式,還出現了具有重大變革意義的新裝。
(1)中山裝,這是在學生裝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款式。此時的中山裝後背開縫,下端開衩,後背腰節處裝有橫帶,前身做4個明袋,其中下面2個大袋為琴式袋,各袋都有皺襇和袋蓋,門襟7粒扣,袖口釘2至1粒扣。
(2)中西合璧的樣式。這是民國中後期起出現的一種較為時興的裝束,即將長袍、西服褲、補帽和皮鞋組合起來穿。這是中西結合較成功的一種男子服飾式樣,不失民族風韻又增添英俊之氣。文雅中顯露干練。

2.2.2女子服飾 (1)改良旗袍,受西方服飾的影響,袍身逐漸收窄,增加腰省、胸省,並運用裝袖與肩縫等元素,使款式走向完美成熟。其樣式的變化主要集中在領、袖及長度等方面。在穿著風格上一改以往寬大直筒的形態,變得修身合體,充分展示了中國女性的曲線美。
(2)襖裙。此時的襖裙仍舊是上衣下裳。長襖長至臀圍線一下,高領,寬袖;短襖長至腰圍線以下,低領、寬袖,袖長及肘,袖口肥大寬直。領有直襟、大襟和偏在右襟自領而直下的斜襟。下擺有直角,圓角等。這時襖的裁製比較緊體,通常配穿馬面裙等長套裙,並喜作彩綉裝飾。
(3)文明新裝。這是襖的一種體形武。在留日學生的形象下,不少年輕婦女穿著窄而修長的高領衫襖,衣衫非常樸素,下穿黑色長裙,裙上不施綉紋,簪釵、手鐲,耳環、戒指等一概不用,故稱「文明新裝」。
當然上述的穿著在城市、城鄉之間的差別還是很大的。比如在上海,西式晨禮服、西式茶舞服、西式連衣裙,西式大衣的美好開始流行,上海女子燙發、穿高跟鞋和時裝的時候,北京的女子還在穿緊身旗袍,農村的婦女則還在穿寬衣大綉衫和六腳扣的褲子。
2.2.3服飾品
婦女頭飾依保留傳統方式,曾流行過一段時間的劉海和長辮,剪發也流行過,剪發後一般用綢帶束發;就男子而言,早在中華民國始建之初,政府就發出了《剪辮通令》,從城市中的官吏和知識分子開始,剪發逐步被人接受。
在民國建立初期,政府部門就把女子放足禁纏作為一項重要任務來落實。到1937前夕,以江、浙、滬、粵為主體的沿海地區已經基本禁絕,並向內地擴展。放足以後,女子的鞋襪隨之改變,原先的弓鞋被淘汰,代之以西式皮鞋和布鞋,大城市的婦女已經穿上了高跟鞋。

3、 20世紀30年代末至40年代
3.1時代背景
中國在這個時期處於戰爭叫期,雖然經濟上遭受打擊,社會也動盪不安,但是在一些開放的大城市裡,西式服裝的引進並沒有停止腳步。《良友》、《三六九》等刊物出時裝專刊,通過明星劇照、生活照以及時裝畫來介紹國內外的流行信息,而時裝表演到此時已經是展示服裝的重要途徑。當時上海的時尚也輻射到東京,香港等地。

3.2典型服飾及形象
3.2.1 男子服飾
這一時期的男子服飾變化已經不大顯著,基本沿用前一時期的服裝樣式。
3.2.2女子服飾
(1)旗袍。旗袍此時已經成為中國婦女通用的標准服,各個階層的婦女都穿它。40年代的大城市中,旗袍的式樣趨向於取消袖子。減短長度,減低領高和省去一些煩瑣的裝飾,總體上更加輕便、適體,同時借鑒和直接引用了一些西式的裝飾和設計手法,如將邊衩收為前衩,將單襟改收為雙襟,並存領、袖、肩等處加以處理,形成了如開釵領、 荷葉袖等有新意的變化。
到了30年代後期,引進的西式女服飾飾種類相當齊全。這些服裝的廣泛傳播,已經具有一種嚴格意義上的現代「時裝」的意味。
(2)內衣:乳罩代替了肚兜,成為新式的女性內衣。
(3)披風,有單有夾,長度一般到膝蓋部位,色彩豐富。披風的兩襟釘有鈕扣或帶子,但穿著時往往不用,任其敞開。
(4)大衣。此時的大衣多用裘皮或呢料製作,裡面還習慣穿一件旗炮。

4、20世紀50年代
4.1 時代背景
20世紀50年代以後,全國處於經濟發展的起步階段。人民全力投人到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潮流中。工人、農民的社會地位得到很大提高,全社流樸素美,在穿著上更趨向於實用,結實,逐漸形成了藍、灰,黑的時代。五六十實行計劃用布,定量供應,做一件大褂比較費料,所以長袍也逐漸沒落,取代的是一些方便節省的衣著形式。同時,革命的熱情激勵中國青年學生穿起了象徵革命熱情的服裝。進駐各個城市的幹部都穿灰色的中山服,青年爭相效法,隨後社會各行各業的人也把長袍、西服改做成中山裝或軍服。
在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完成以前,中國社會仍存在各種不同的階層,人們對服裝的要求也因此比較復雜。而中國社會地域發展的不平衡也使不同的服裝在中國得以發展,西式服裝在沿海的一些大城市依舊十分受歡迎。
到了1956年1月,政府部門在全國范圍內展開改進服裝的宣傳,號召美化人民的穿著。這時許多織布廠加強設計工作,出現了一批新品種、新花色。穿花衣的婦女和兒童逐漸增多,男子服飾也有一定程度的改變,但色彩依然比較單調。

4.2典型服飾及形象
4.2.1 男子服飾
(1)新款中山裝。新中國成立以後,新款中山裝成為全國城鄉廣大人民普遍穿著的日常服裝,具體款式為:前襟4個口袋、5粒紐扣,袖口各3粒紐扣,立領上裝翻領,後背沒有橫帶。中山裝在以後發展成為我國現代男子服飾中最具代表意義的品種之一,他將中國的傳統意識融入其中,並結合了西裝的樣式,和旗袍一起成為中國現代服裝發展的有益借鑒。
(2)襯衫。村杉主要有兩種:一為長袖襯衫,直擺,尖領或方領,克夫袖,以為白色,也有淡藍色和灰色;二為短袖襯衫,樣式為翻領、翻駁頭,胸前兩只袋,門襟4粒紐或硬領,以及不翻駁頭,胸前一隻帶,門襟6粒紐。
(3)大衣。男子冬裝除中式棉襖外,還有棉大衣或呢大衣。款式為翻駁領,貼袋或插袋,明門襟或暗門襟,單排扣或雙排扣,裝袖。
4.2.2女子服飾
20世紀50年代初期,作為正統服飾的代表—旗袍,仍然被城市的一些中老年婦女所穿著。到50年代後期,隨著女性就業隊伍的擴大,穿著旗袍的人越來越少,到「文化大革命」的時候機會銷聲匿跡。
在新中國成立之初,一字領好八字領的襯衫十分普及,面料為細布或府綢。女子冬裝主要是中式棉襖加罩衫。 列寧裝是當時黨政機關和基層工作人員常穿的服裝,具體形制是大駁領,雙排八粒紐,斜插袋,束腰帶,主要為女子穿著,但在當時是男女通用的服裝。 進入50年代中期,「春秋衫」被各種年齡層次的婦女所喜愛。形制是翻領,裝袖,直襟,四粒紐,可開關門襟駁頭,一字領或八字領,前身兩只大貼袋,外觀穩重大方。到以後又流行拉鏈衫和央克衫。
50年代末期起,連衣裙逐漸成為我國中青年婦女夏季的日常服裝。廓形有束腰型、直身型、旗袍型,馬甲型等;袖型有泡泡袖、無袖等;領型有無領(包括圓形、方形、橢圓形,「V」字形、「U」字形)、裝領等。而料常用各種印花或素色的絲綢、全棉、棉滌,款式主要有細褶裙、喇叭裙等。
4.2.3服飾品 女子基本不化妝,發型日趨簡化,姑娘們愛留辮,上了年紀的婦女一律齊耳短發。男子發型更簡單,有梳理整齊的「西裝頭」和「平頭」。

5、20世紀60至70年代
5.1 時代背景
進入20紀60年代,中國連續3年自然災害,糧食大減產,棉花也連年歉收,紡織品和針織品產量都比往年下降。這個時候又受計劃供應的限制,布票的數量比較少,人們在購買紡織品的時候都要充分考慮、充分利用。在顏色上多選擇中性的樸素顏色,以便能夠穿上好幾年。從1966年開始了為期10年 「文化大革命」,西服和旗袍等服裝被稱為「四舊」,人民對服裝包含的等級標志意義有了歪曲的理解,沒有人願意通過服裝來表現個性,這個時期中國人的服裝樣式取得了高度的一致。
5.2典型服飾及形象
在「紅衛兵運動」風靡全國的時候,穿草綠色軍裝,戴草綠色軍帽,扎寬皮帶,佩戴毛澤東像章,手拿紅色語錄本,背草綠色帆布挎包成為當時最時髦的裝束。老三色(藍、灰、黑)和老三裝(中山裝、青年裝和軍便裝)又佔領了服裝陣地。
6、20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
6.1社會背景
「文化大革命」結束以後,服裝發展逐漸走上了健康發展的道路,服裝行業進一步繁榮,人們的思想觀念也更加開放。當時國家領導人多次發表講話,提倡美化人民的服裝穿著。共產黨領導人帶頭穿新式雙排扣西裝,在國內外引起了轟動,從而掀起了一股「西服熱」。思想解放的年輕人率先穿起新款式的服裝,人們的服裝觀念十分活躍,追求新異、時髦的心理不斷增強,服裝的流行周期大大縮短。
6.2典型服飾及形象
6.2.1男子服飾 西裝再次流行,並且普及到了中國農村。便裝有夾克。獵裝、風衣、編織的棒針衫和運動裝等,不僅款式多樣,而且也使用了駝色、醬紅、湖藍、米色等傳統的女子服飾用色。冬裝有了皮夾克、羽絨服、運動型棉夾克等。下裝經歷了由喇叭褲到牛仔褲的演變過程,而後就是一種中檔和褲腳口的尺寸相一致的直筒褲。80年代中期開起流行錐形褲和西褲。 6.2.2女子服飾
從20世紀70年代後期起,設計師充分運用裁片分割的手法來設計服裝,使服裝的造型結構更加合理。當時的主要服裝式樣有:春秋裝、襯衫、西裝套裝、羽絨服、各式大衣、皮夾克、皮風衣,喇叭褲、健美褲、牛仔服等。
(1)春秋裝。翻領,翻駁頭,門襟釘3粒紐,兩只有袋蓋的暗袋。這是女青年和中年婦女都較喜歡的款式。
(2)女襯衫。70年代後期女式襯衫有兩種時髦款式。一是仿效男子襯衫的長尖型硬領,另一種是在襯衫的領邊和襟上都鑲較寬的荷葉邊。進入80年代後,女式襯衫的變化更多更快,主要有夾克式、西裝式、饢拼式等。看的外形蓬鬆。背縫有襇;有的造型削瘦,腰部束細。領有翻折領、松緊領、無領等,款式各異。
(3)西服套裝。基本款式是翻駁領。兩粒紐,只有袋蓋的暗袋。主要是城市中的一些婦女穿著。。 (4)羽絨服。以塗層尼龍布為面料,內部填充羽絨或羽毛。
(5)健美褲。一種黑色彈力針織踏腳褲。之後材料、顏色、放鬆度也有變化。
6.2.3服飾品
70年代後期,高跟鞋得到恢復,此時的鞋跟有高跟、半高跟、坡跟等,顏色有白色、紅色、米色、綠色等。同時西方的運動鞋也被引入中國,因為起初只有一個品牌「NIKE」而被稱為「耐克鞋」。手套、圍巾、帽子、提包等附屬物的使用也不僅考虎實用機能,而要通過其造型和色彩的變化來取得整體的審美效果。夏季開始流行用遮陽鏡。
改革開放以後又可以燙發和化妝,起初大家燙成大波浪為時髦,而後就有了和國際時尚接軌的各種發式。

7、20世紀90年代
7.1 社會背景
與以前各個時期相比,20世紀90年代的中國服裝是與國際通行服裝最為相似的一個時期。在北京、上海等大都市中,時髦女子的著裝與國際時尚完全同步。
7.2典型服飾及形象
7.2.1 男子服飾
男了服飾的品帥和七八十年代大體相同,但款式上有了明顯變化。西裝的駁頭明顯提升,因而很盛行3粒和4粒紐扣的西裝,裁剪上也更加合休自然。
80年代和90年代處的寬大奔褲、太子褲基本銷聲匿跡,取而代之的是直筒形和喇叭形的褲子。此外,還有一種在褲腿部位安排了不少口袋並有兩條裝飾線的尺寸寬大的板褲。這個時代的男子服飾講究休閑,有各種非正式的便裝,比如各種絞花棒針編織衫、牛仔、卡其夾克、連帽運動夾、棉麻織物製作的西裝領或方領的直腰身外套等。
7.2.2女子服飾
當時比較典型的服裝有:短小廠裝、吊帶背心和吊帶長裙、喇叭褲、超短裙等。
(1)職業套裝。與80年代的挺括外觀不同恢復了纖長主題輪廓,不用 墊肩,講究柔軟裁剪,合體,帶有溫和的女性特徵。
(2)短小上裝。通常用有彈性的針織物製成,緊體,胸、腰處的凹凸曲線十分不明顯。款式多樣,長袖、短袖、煙囪領和雞心領等都有,衣長很短,有的短至露出小腹而成為「露臍裝」。
(3)喇叭褲。這個時候的喇叭褲褲口要比80年代小些,臀部收攏但不非常緊,整體更加流暢。材料上主要是水洗牛仔布、各種材新型化纖材料、彈力材料等。後整理的技術使其外觀肌理更加豐富。
(4)超短裙。80年代流行的是上寬下窄的「一步裙」,90年代是上窄下寬的「A字形裙」
7.2.3 服飾品
女鞋盛行厚底寬頭的樣式,到了20世紀末的夏季流行不穿絲襪,在腳趾甲上塗指甲油時髦了起來,美甲逐漸成為一種時尚。
燙發先流行青春型的直發後來是染色的前衛形碎發。

⑧ 棒針編織寶典的圖書目錄

介紹
序章
紗線介紹
選擇紗線
織針以及其他設備
持針方法
起針
正針織法
收針
反針織法
正針、反針結合織法
高級起針法
高級收針法
加針織法
減針織法
凸起羅紋編織
密度(松緊度)
如何完美編織品
編織詞彙縮寫
創新編織法
蕾絲鏤空編織法
彩色圖案編織法
絞鏈式編織法
浮雕裝飾編織法
短條格紋編織法
扭紋編織法
嵌花編織法
環形編織法
編織法探索
團花圖案編織法
珠飾編織法
松套編織法
菱紋交錯編織法
方形斜拼編織法
編織品縮絨處理
蜂巢紋樣裝飾法
解讀編織圖示
動手織一件毛衣
編織過程中的其它細節處理
編織圖案的靈活應用
編織有圖案裝飾的毛衣
抽穗、流蘇和繩的製作方法
邊飾織法
編結紐扣
編織花朵與葉子裝飾
織品的刺綉裝飾
對於失誤之處的修正
紡織針法寶庫
正反針組合針法
甘西編織針法
肌理紋樣編織針法
羅紋編織針法
絞鏈紋編織針法
蕾絲鏤空編織針法
飾邊編織針法
編織成品篇
平針長圍巾
花朵紋樣的上衣
條紋手袋
絞鏈紋方巾
餐具墊和杯墊
兒童趣味連指手套
短條格紋靠枕
貝蕾帽
花園紋樣方巾
珠飾手包
小綿羊玩具
彩色圖案寶貝毯
精緻的小香袋以及衣架套
蕾絲鏤空小袋
煙囪領針織衫
蕾絲紋對襟開衫
精緻手織裝飾
格紋束帶小包
拼接設計靠枕
賀卡織物編結
花式編織禮品袋
嬰兒毛線鞋
長條羅紋圍巾
刺綉掛飾
嵌花編織靠枕
編織圖案解析
……

⑨ 從辛亥革命到近代的服裝變遷 論文

摘自:http://wenku..com/view/a37be5d1240c844769eaee24.html
辛亥革命後的近代和現代服飾
1、20世紀10年代
在辛亥革命以前,雖有中國人在國外接受了西方的裝扮,但回國以後還得戴假發,穿大褂長袍。太平天國有著與清朝不同的服飾制度,女子甚至廢除了裹足陋習,怛在本質上還是沒有超越封建等級思想。社會主體服裝受西方服飾的影響很小,服飾的交流主要局限於不同民族間。到了20年代初,辛亥革命爆發,中國徹底推翻了封建專制的統治建立了民主共和制。孫中山先生卒先引進了高領軍裝和西式褲子,並且南京臨時政府的官員無論官階大小都著同樣的制服。從此,在中國社會上演了幾千年的傳統冠冕服飾連同它森嚴的等級制度,禮儀規范失去了法律的保護,中國服飾進入了一個開放,蓬勃,融合的發展時期。
1.2典型服飾及形象
1.2.1男子服飾
辛亥革命取消了原先的封理服裝禁令,但封建意識還是或多或少地存在,不同階層的人根據經濟狀況,社交范圍和政治信仰選擇不同的裝束。
長袍馬褂是最常見的裝束,作為禮服時還有一定的格式。下身一般穿中式褲子,民初這種褲子比較寬松,褲腳用綳帶系扎。
其他的裝束還有西服、日式學生裝等。這些眼裝也只是集中出現在少量官史、知識分子和學生中間。日式學生從歐洲西裝造型的基礎上派生而來,直立領、胸前有一個大口袋,而腰身,衣袖的結構均類似於西裝。
一般鄉間和勞動人民的主要服飾還是上著杉襖、下著褲子。

1.2.2女子服飾 辛亥革命帶來的思想變革在女子服飾發展中相對滯後。政府頒布的女子禮服未能在民間推廣,在日常生活中,女子仍舊穿襖裙,旗袍。這時的旗袍還是平面結構,寬大、松身。襖裙在辛亥革命前後具體樣式有所不同,之前是衣身長寬,袖口大而有邊,肩部有裝飾;之後衣身變短,袖、襟等處的緣邊和攘飾漸少,但衣頗特別高。有時下擺呈圓弧形,上衣外面還加穿一件背心。下面的裙裝變成十二襇或二十四襇的樣式,裙長至足,裙邊和褲門右娘飾。
1.2.3服飾品
一般長袍馬褂配穿瓜皮帖或羅宋帽,穿布鞋或棉靴;西裝配西式禮帽、皮鞋;學生裝則配西式禮冒、鴨舌帽或闊邊帽,穿皮鞋。
值得注意的是,服飾品的應用此時與地區密切相關。例如在上海已經引進了歐洲的高跟鞋,但在其他地區的大多數婦女還在裹腳;大多數的都市婦女都已經頭披白紗舉行「文明婚禮」,在廣大的農村仍是紅襖珠冠的舊禮俗。
2、20世紀20至30年代
2.1 時代背景
「五四」運動以後,中西文化的交流更加廣闊深入。西式服裝穿著方便、款式多樣;造型獨特,逐漸獲得青睞;而中式傳統服裝也仍然為人們心目中的佼佼者,在中西服飾發展的同時,中式服裝也在不斷吸取其他服裝的長處來彌補自己的不足,中西式服飾並存且不斷地走向現代化。「五四」運動使更多的婦女思想得到了解放,20世20至30年代是中國婦女服飾演變的重要階段。

2.2典型服飾及形象
2.2.1男芒服飾
除了民國初年以來就有的樣式,還出現了具有重大變革意義的新裝。
(1)中山裝,這是在學生裝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款式。此時的中山裝後背開縫,下端開衩,後背腰節處裝有橫帶,前身做4個明袋,其中下面2個大袋為琴式袋,各袋都有皺襇和袋蓋,門襟7粒扣,袖口釘2至1粒扣。
(2)中西合璧的樣式。這是民國中後期起出現的一種較為時興的裝束,即將長袍、西服褲、補帽和皮鞋組合起來穿。這是中西結合較成功的一種男子服飾式樣,不失民族風韻又增添英俊之氣。文雅中顯露干練。

2.2.2女子服飾 (1)改良旗袍,受西方服飾的影響,袍身逐漸收窄,增加腰省、胸省,並運用裝袖與肩縫等元素,使款式走向完美成熟。其樣式的變化主要集中在領、袖及長度等方面。在穿著風格上一改以往寬大直筒的形態,變得修身合體,充分展示了中國女性的曲線美。
(2)襖裙。此時的襖裙仍舊是上衣下裳。長襖長至臀圍線一下,高領,寬袖;短襖長至腰圍線以下,低領、寬袖,袖長及肘,袖口肥大寬直。領有直襟、大襟和偏在右襟自領而直下的斜襟。下擺有直角,圓角等。這時襖的裁製比較緊體,通常配穿馬面裙等長套裙,並喜作彩綉裝飾。
(3)文明新裝。這是襖的一種體形武。在留日學生的形象下,不少年輕婦女穿著窄而修長的高領衫襖,衣衫非常樸素,下穿黑色長裙,裙上不施綉紋,簪釵、手鐲,耳環、戒指等一概不用,故稱「文明新裝」。
當然上述的穿著在城市、城鄉之間的差別還是很大的。比如在上海,西式晨禮服、西式茶舞服、西式連衣裙,西式大衣的美好開始流行,上海女子燙發、穿高跟鞋和時裝的時候,北京的女子還在穿緊身旗袍,農村的婦女則還在穿寬衣大綉衫和六腳扣的褲子。
2.2.3服飾品
婦女頭飾依保留傳統方式,曾流行過一段時間的劉海和長辮,剪發也流行過,剪發後一般用綢帶束發;就男子而言,早在中華民國始建之初,政府就發出了《剪辮通令》,從城市中的官吏和知識分子開始,剪發逐步被人接受。
在民國建立初期,政府部門就把女子放足禁纏作為一項重要任務來落實。到1937前夕,以江、浙、滬、粵為主體的沿海地區已經基本禁絕,並向內地擴展。放足以後,女子的鞋襪隨之改變,原先的弓鞋被淘汰,代之以西式皮鞋和布鞋,大城市的婦女已經穿上了高跟鞋。

3、 20世紀30年代末至40年代
3.1時代背景
中國在這個時期處於戰爭叫期,雖然經濟上遭受打擊,社會也動盪不安,但是在一些開放的大城市裡,西式服裝的引進並沒有停止腳步。《良友》、《三六九》等刊物出時裝專刊,通過明星劇照、生活照以及時裝畫來介紹國內外的流行信息,而時裝表演到此時已經是展示服裝的重要途徑。當時上海的時尚也輻射到東京,香港等地。

3.2典型服飾及形象
3.2.1 男子服飾
這一時期的男子服飾變化已經不大顯著,基本沿用前一時期的服裝樣式。
3.2.2女子服飾
(1)旗袍。旗袍此時已經成為中國婦女通用的標准服,各個階層的婦女都穿它。40年代的大城市中,旗袍的式樣趨向於取消袖子。減短長度,減低領高和省去一些煩瑣的裝飾,總體上更加輕便、適體,同時借鑒和直接引用了一些西式的裝飾和設計手法,如將邊衩收為前衩,將單襟改收為雙襟,並存領、袖、肩等處加以處理,形成了如開釵領、 荷葉袖等有新意的變化。
到了30年代後期,引進的西式女服飾飾種類相當齊全。這些服裝的廣泛傳播,已經具有一種嚴格意義上的現代「時裝」的意味。
(2)內衣:乳罩代替了肚兜,成為新式的女性內衣。
(3)披風,有單有夾,長度一般到膝蓋部位,色彩豐富。披風的兩襟釘有鈕扣或帶子,但穿著時往往不用,任其敞開。
(4)大衣。此時的大衣多用裘皮或呢料製作,裡面還習慣穿一件旗炮。

4、20世紀50年代
4.1 時代背景
20世紀50年代以後,全國處於經濟發展的起步階段。人民全力投人到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潮流中。工人、農民的社會地位得到很大提高,全社流樸素美,在穿著上更趨向於實用,結實,逐漸形成了藍、灰,黑的時代。五六十實行計劃用布,定量供應,做一件大褂比較費料,所以長袍也逐漸沒落,取代的是一些方便節省的衣著形式。同時,革命的熱情激勵中國青年學生穿起了象徵革命熱情的服裝。進駐各個城市的幹部都穿灰色的中山服,青年爭相效法,隨後社會各行各業的人也把長袍、西服改做成中山裝或軍服。
在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完成以前,中國社會仍存在各種不同的階層,人們對服裝的要求也因此比較復雜。而中國社會地域發展的不平衡也使不同的服裝在中國得以發展,西式服裝在沿海的一些大城市依舊十分受歡迎。
到了1956年1月,政府部門在全國范圍內展開改進服裝的宣傳,號召美化人民的穿著。這時許多織布廠加強設計工作,出現了一批新品種、新花色。穿花衣的婦女和兒童逐漸增多,男子服飾也有一定程度的改變,但色彩依然比較單調。

4.2典型服飾及形象
4.2.1 男子服飾
(1)新款中山裝。新中國成立以後,新款中山裝成為全國城鄉廣大人民普遍穿著的日常服裝,具體款式為:前襟4個口袋、5粒紐扣,袖口各3粒紐扣,立領上裝翻領,後背沒有橫帶。中山裝在以後發展成為我國現代男子服飾中最具代表意義的品種之一,他將中國的傳統意識融入其中,並結合了西裝的樣式,和旗袍一起成為中國現代服裝發展的有益借鑒。
(2)襯衫。村杉主要有兩種:一為長袖襯衫,直擺,尖領或方領,克夫袖,以為白色,也有淡藍色和灰色;二為短袖襯衫,樣式為翻領、翻駁頭,胸前兩只袋,門襟4粒紐或硬領,以及不翻駁頭,胸前一隻帶,門襟6粒紐。
(3)大衣。男子冬裝除中式棉襖外,還有棉大衣或呢大衣。款式為翻駁領,貼袋或插袋,明門襟或暗門襟,單排扣或雙排扣,裝袖。
4.2.2女子服飾
20世紀50年代初期,作為正統服飾的代表—旗袍,仍然被城市的一些中老年婦女所穿著。到50年代後期,隨著女性就業隊伍的擴大,穿著旗袍的人越來越少,到「文化大革命」的時候機會銷聲匿跡。
在新中國成立之初,一字領好八字領的襯衫十分普及,面料為細布或府綢。女子冬裝主要是中式棉襖加罩衫。 列寧裝是當時黨政機關和基層工作人員常穿的服裝,具體形制是大駁領,雙排八粒紐,斜插袋,束腰帶,主要為女子穿著,但在當時是男女通用的服裝。 進入50年代中期,「春秋衫」被各種年齡層次的婦女所喜愛。形制是翻領,裝袖,直襟,四粒紐,可開關門襟駁頭,一字領或八字領,前身兩只大貼袋,外觀穩重大方。到以後又流行拉鏈衫和央克衫。
50年代末期起,連衣裙逐漸成為我國中青年婦女夏季的日常服裝。廓形有束腰型、直身型、旗袍型,馬甲型等;袖型有泡泡袖、無袖等;領型有無領(包括圓形、方形、橢圓形,「V」字形、「U」字形)、裝領等。而料常用各種印花或素色的絲綢、全棉、棉滌,款式主要有細褶裙、喇叭裙等。
4.2.3服飾品 女子基本不化妝,發型日趨簡化,姑娘們愛留辮,上了年紀的婦女一律齊耳短發。男子發型更簡單,有梳理整齊的「西裝頭」和「平頭」。

5、20世紀60至70年代
5.1 時代背景
進入20紀60年代,中國連續3年自然災害,糧食大減產,棉花也連年歉收,紡織品和針織品產量都比往年下降。這個時候又受計劃供應的限制,布票的數量比較少,人們在購買紡織品的時候都要充分考慮、充分利用。在顏色上多選擇中性的樸素顏色,以便能夠穿上好幾年。從1966年開始了為期10年 「文化大革命」,西服和旗袍等服裝被稱為「四舊」,人民對服裝包含的等級標志意義有了歪曲的理解,沒有人願意通過服裝來表現個性,這個時期中國人的服裝樣式取得了高度的一致。
5.2典型服飾及形象
在「紅衛兵運動」風靡全國的時候,穿草綠色軍裝,戴草綠色軍帽,扎寬皮帶,佩戴毛澤東像章,手拿紅色語錄本,背草綠色帆布挎包成為當時最時髦的裝束。老三色(藍、灰、黑)和老三裝(中山裝、青年裝和軍便裝)又佔領了服裝陣地。
6、20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
6.1社會背景
「文化大革命」結束以後,服裝發展逐漸走上了健康發展的道路,服裝行業進一步繁榮,人們的思想觀念也更加開放。當時國家領導人多次發表講話,提倡美化人民的服裝穿著。共產黨領導人帶頭穿新式雙排扣西裝,在國內外引起了轟動,從而掀起了一股「西服熱」。思想解放的年輕人率先穿起新款式的服裝,人們的服裝觀念十分活躍,追求新異、時髦的心理不斷增強,服裝的流行周期大大縮短。
6.2典型服飾及形象
6.2.1男子服飾 西裝再次流行,並且普及到了中國農村。便裝有夾克。獵裝、風衣、編織的棒針衫和運動裝等,不僅款式多樣,而且也使用了駝色、醬紅、湖藍、米色等傳統的女子服飾用色。冬裝有了皮夾克、羽絨服、運動型棉夾克等。下裝經歷了由喇叭褲到牛仔褲的演變過程,而後就是一種中檔和褲腳口的尺寸相一致的直筒褲。80年代中期開起流行錐形褲和西褲。 6.2.2女子服飾
從20世紀70年代後期起,設計師充分運用裁片分割的手法來設計服裝,使服裝的造型結構更加合理。當時的主要服裝式樣有:春秋裝、襯衫、西裝套裝、羽絨服、各式大衣、皮夾克、皮風衣,喇叭褲、健美褲、牛仔服等。
(1)春秋裝。翻領,翻駁頭,門襟釘3粒紐,兩只有袋蓋的暗袋。這是女青年和中年婦女都較喜歡的款式。
(2)女襯衫。70年代後期女式襯衫有兩種時髦款式。一是仿效男子襯衫的長尖型硬領,另一種是在襯衫的領邊和襟上都鑲較寬的荷葉邊。進入80年代後,女式襯衫的變化更多更快,主要有夾克式、西裝式、饢拼式等。看的外形蓬鬆。背縫有襇;有的造型削瘦,腰部束細。領有翻折領、松緊領、無領等,款式各異。
(3)西服套裝。基本款式是翻駁領。兩粒紐,只有袋蓋的暗袋。主要是城市中的一些婦女穿著。。 (4)羽絨服。以塗層尼龍布為面料,內部填充羽絨或羽毛。
(5)健美褲。一種黑色彈力針織踏腳褲。之後材料、顏色、放鬆度也有變化。
6.2.3服飾品
70年代後期,高跟鞋得到恢復,此時的鞋跟有高跟、半高跟、坡跟等,顏色有白色、紅色、米色、綠色等。同時西方的運動鞋也被引入中國,因為起初只有一個品牌「NIKE」而被稱為「耐克鞋」。手套、圍巾、帽子、提包等附屬物的使用也不僅考虎實用機能,而要通過其造型和色彩的變化來取得整體的審美效果。夏季開始流行用遮陽鏡。
改革開放以後又可以燙發和化妝,起初大家燙成大波浪為時髦,而後就有了和國際時尚接軌的各種發式。

7、20世紀90年代
7.1 社會背景
與以前各個時期相比,20世紀90年代的中國服裝是與國際通行服裝最為相似的一個時期。在北京、上海等大都市中,時髦女子的著裝與國際時尚完全同步。
7.2典型服飾及形象
7.2.1 男子服飾
男了服飾的品帥和七八十年代大體相同,但款式上有了明顯變化。西裝的駁頭明顯提升,因而很盛行3粒和4粒紐扣的西裝,裁剪上也更加合休自然。
80年代和90年代處的寬大奔褲、太子褲基本銷聲匿跡,取而代之的是直筒形和喇叭形的褲子。此外,還有一種在褲腿部位安排了不少口袋並有兩條裝飾線的尺寸寬大的板褲。這個時代的男子服飾講究休閑,有各種非正式的便裝,比如各種絞花棒針編織衫、牛仔、卡其夾克、連帽運動夾、棉麻織物製作的西裝領或方領的直腰身外套等。
7.2.2女子服飾
當時比較典型的服裝有:短小廠裝、吊帶背心和吊帶長裙、喇叭褲、超短裙等。
(1)職業套裝。與80年代的挺括外觀不同恢復了纖長主題輪廓,不用 墊肩,講究柔軟裁剪,合體,帶有溫和的女性特徵。
(2)短小上裝。通常用有彈性的針織物製成,緊體,胸、腰處的凹凸曲線十分不明顯。款式多樣,長袖、短袖、煙囪領和雞心領等都有,衣長很短,有的短至露出小腹而成為「露臍裝」。
(3)喇叭褲。這個時候的喇叭褲褲口要比80年代小些,臀部收攏但不非常緊,整體更加流暢。材料上主要是水洗牛仔布、各種材新型化纖材料、彈力材料等。後整理的技術使其外觀肌理更加豐富。
(4)超短裙。80年代流行的是上寬下窄的「一步裙」,90年代是上窄下寬的「A字形裙」
7.2.3 服飾品
女鞋盛行厚底寬頭的樣式,到了20世紀末的夏季流行不穿絲襪,在腳趾甲上塗指甲油時髦了起來,美甲逐漸成為一種時尚。
燙發先流行青春型的直發後來是染色的前衛形碎發。

與編織煙囪領衣怎麼織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紅色外套配白色好看還是黑色 瀏覽:297
松緊口褲子太長 瀏覽:13
亮黃色長款馬甲搭配 瀏覽:387
綠顏色的鞋配什麼褲子 瀏覽:881
韓版鏤空薄衣外套怎麼搭配圖片 瀏覽:855
余文樂羽絨馬甲搭配圖片 瀏覽:857
冬天什麼褲子最保暖加修身 瀏覽:526
背心羊衫怎麼搭配什麼褲子 瀏覽:834
導演穿的馬甲 瀏覽:191
旗袍部位尺寸的測量方法 瀏覽:508
黑色襯衫配什麼腰帶好看圖片大全 瀏覽:818
男粉衛衣搭配什麼褲子好看圖片 瀏覽:207
佛山哪裡的童裝批發好 瀏覽:94
三彩羽絨服女中長價格報價行情 瀏覽:828
唐朝褲子有褲兜嗎 瀏覽:675
什麼外套配格子衫 瀏覽:898
棒球新手套怎麼湯揉 瀏覽:149
男裝風衣外套羽絨服 瀏覽:394
天藍色的大衣搭配什麼褲子 瀏覽:192
衣吊牌圖片欣賞 瀏覽:8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