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唐僧的武器九錫禪杖怎麼畫
按照他的圖形縮小比例尺,然後先畫一個豎桿,然後再畫一個西瓜條紋形狀,再加上圓環
❷ 唐僧的簡筆畫怎麼畫
1、先在紙上面畫出唐僧的帽子,像皇冠的帽子,畫出帽檐,然後再在中間畫一個小圓形的標記,見下圖展示。
❸ 唐僧師徒四人的簡單動畫人物畫法
准備材料:素描紙、彩筆。
一、唐僧
1、首先畫出唐僧的頭部和僧帽。
注意事項:
1、可以先用鉛筆畫出人物的大體輪廓,不滿意的地方可以用橡皮擦修改。
2、可以把唐僧師徒四人畫到同一張紙上。
❹ 坐在蓮花上打坐頭戴象唐僧樣的帽子,兩手打坐是什麼佛
漢傳佛教中帶五佛冠(唐僧帽)的一般會是地藏菩薩,其他菩薩很少有類似的造像。佛的造像也少有帶五佛冠的,佛的造像一般是頭上有肉髻(就是很多不知道的人認為是卷發的東西)。
另外地藏菩薩應該還是身披袈裟的。佛基本都是身披袈裟的,菩薩中地藏菩薩和彌勒菩薩(大家常說的大肚彌勒佛)是會身披袈裟的。只不過地藏菩薩披袈裟披的比較庄嚴,彌勒菩薩披的比較灑脫。
❺ 唐僧的帽子兩邊的帶子上寫的是什麼
唐僧所戴的帽子應該是「毗盧帽」,應該不是『五佛冠』,因為五佛冠是佛教密宗上師、主持、方丈修法時,戴著像徵五智如來的寶冠,玄奘雖然是大德高僧,不會囿於派別之見,但還是不大可能帶這種帽子,而且《西遊記》第九十二回里也提到過:
「 唐僧 著了一驚--把個毗盧帽子打歪--雙手忙扶著那球。」
至於唐僧帽子兩邊的飄帶上寫的,正常應該是"唵、嘛、呢、叭、彌、吽 "六字真言,如下圖
❻ 唐僧的帽子上的幾尊佛是什麼佛
那個叫「五佛冠」,只有住持方丈或主法的高僧才可以佩戴。
五佛分別是:中央毗盧遮那佛即釋迦牟尼法身大日如來佛祖,兩旁依次為東方香積世界阿閦佛,南方歡喜世界寶生佛,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北方蓮花世界成就佛,合稱五方佛,也叫五智如來。
❼ 唐僧的正反面評價
答案
正面評價:
嚴格執著的唐僧
唐僧取經原是一個真實的歷史事件。唐太宗貞觀年間,僧人玄奘不顧禁令,前去天竺國取經,費時十七年,經歷百餘國,克服了許多難以想像的困難,終於取回真經,影響深遠,為我國的佛教文化做出了巨大貢獻。而在《西遊記》小說中,作者把唐僧這一堅韌不拔、執著追求的性格進行了進一步地刻畫,成為多少人為之學習的楷模。作為師父,他對徒弟要求很嚴,經常教導徒兒「要以慈悲為懷」。
大徒弟盡管機智不凡,本領高強,但在連傷「良家三人性命」後,師父也不能顧及情面,而將他逐回老家;作為僧侶,他行善好施,為民除害,為人們播撒著善良的種子;作為求學者,令人們贊嘆不已的是他那堅強的意志和執著追求的精神。他不僅對徒弟要求嚴格,而且也從不懈怠自己。不為財色迷惑,不為死亡征服。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堅強信念,使他終成正果。唐僧,給我們的啟示是:「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反面評價:
唐僧德行不夠,能力有限,深知自己駕不得半片雲彩,身無半點武藝,而自己的這幾個徒弟卻能耐非凡,他們能上天,能入地,變化多端,和諸神眾佛多有來往,想要在他們面前樹立師傅的形象,只有抬高自己的身價。因此,便有了金蟬子轉世一說。雖不是唐僧親口所說,卻滿城風雨,世人皆知,至於是真是假,無從考證。既然是佛祖弟子,那麼唐僧的幾個徒弟當然刮目相看,因為他們深知佛祖法力無邊,就連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也曾領教佛祖的神通,被壓在五行山下整整五百年。
身份的特殊使唐僧在四人取經的小組中確立了自己領導者的形象,但是我們知道取經路途遙遠,條件艱苦,唐僧拿不出半兩餉銀,發不出半點福利,而且處處惹麻煩,招徒弟受苦。這種生活如何讓過慣了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孫悟空,貪圖美色和榮華富貴的豬八戒持之一恆呢?還有那沙和尚挑著行李整日疲憊不堪卻心甘情願。這還是唐僧的高超領導之有術——時刻讓自已的手下有奔頭。取經為何,有何好處?當然是他們師徒最關心的。難道是為了降妖除魔,造福黎民百姓,恐怕這都是他們所說的大理論,大道理。也是講給別人聽的吧!降妖除魔只是為了掃除取經路上的障礙,至於造福黎民百姓嘛也只是副產品。這些當然吸引不了唐僧那幾位神通廣大的徒弟的,唐師傅當然深知這一點,因此唐僧為他的幾個徒弟紡織一個美好的取經前景————修成正果,成佛成仙,雖然在《西遊記》之中,我們看不出唐僧取經路上苦口婆心的說教,但是取得真經,成佛成仙的意思卻處處可見,這無疑為他的幾個徒弟堅定了取經到底的信念,他們跟隨唐僧只是為了一個美好的前程,因為當初他們都是大名頂頂的人物,可是個個走背運,而取經成佛成仙之後,可以使他們擺脫世人恥笑的狀況,這樣的好事,何樂而不為呢。雖然說孫悟空向來喜歡無拘無束,但另他無奈的是頭上被人下了一個套,而取經之後這個套自然而然的也就摘掉了,再說這個他天上地上都去過,世上也只有佛界沒有呆過了。如果一生能立地成佛,也算的上是圓滿了。而對於豬八戒,沙和尚來說能重登天界也是他們最大的願望。因此,修正果、成佛成仙,這個出路,也只有這個出路是讓他們動心的。唐僧正是利用這點死死的抓住了他三個徒弟的心理,使他們死心踏地的保護著自己西天取經。
一個無德無能的領導,卻能帶領著一個強有力的團隊,去完成了一件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我們不得不為唐僧的領導能力所嘆服了。
❽ 帶唐僧帽子的是什麼佛
這種僧帽叫做毗盧冠、毗盧帽。帶這種僧帽的佛,是毗盧遮那佛。地藏菩薩也帶毗盧帽。
❾ 和尚帽子上的五位佛是誰
五佛冠是佛教密宗上師、主持、方丈修法時,戴著像徵五智如來的寶冠,漢傳密宗佛教叫「漢密」或「唐密」藏傳密宗佛教叫「藏密」。
五佛冠又作五智冠、五智寶冠、五寶天冠、灌頂寶冠、寶冠。大日如來、金剛薩埵、虛空藏菩薩、諸佛頂尊等所戴之寶冠,皆為五佛冠。寶冠中央有五化佛,用以表示五智圓滿之德。修法中,弟子入曼荼羅道場受灌頂時,阿闍梨為其結誦五佛灌頂印言,印行者之頂上、額、頂右、頂後、頂左、灌五智之瓶水,令戴五佛寶冠。既已受五佛灌頂,即表自成大日如來之意。又五佛之配列有二,一以大日位於中央,其四方安置四佛,一則橫列五佛。
修法中,弟子入曼荼羅(曼荼羅,意思是按佛教密宗儀規進行某種祭供活動的道場。「曼荼羅」建築中的每一細部都寓有一定的密宗含義。底部多為車輪形,象徵圓滿之意。)道場受灌頂時,由大德上師為其結誦五佛灌頂印言,印行者之頂上、額、頂右、頂後、頂左,灌五智之瓶水,令戴五佛寶冠。既已受五佛灌頂,即表自成大日如來之意。普通五佛冠五方佛的位置,中央毗盧遮那佛是佛部,東方佛是金剛部,南方佛是寶部,西方佛是蓮花部,北方佛是羯摩部。至於比較特別的五佛冠,如果要修佛部為本尊,則中央為毗盧遮那佛,其餘各佛之位置仍如普通五佛冠相同;如果要修金剛部為本尊,則中央為東方佛,東方佛之位置改為毗廬遮那佛,其餘各佛的位置仍然不動;如果修蓮花部為本尊,則中央為無量光佛,西方無量光佛位置改為毗盧遮那佛,其餘各佛之位置仍不動,余照類推。還有一種方式是五佛橫列。
五佛是佛教密宗最高級別的五尊神祗分別是:中央毗盧遮那佛即釋迦牟尼法身大日如來佛祖,兩旁依次為東方香積世界阿閦佛,南方歡喜世界寶生佛,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北方蓮花世界成就佛,合稱五方佛,也叫五智如來。
供奉五佛的佛教寺廟都是官寺,官寺最早出現在南北朝一直延續到到唐朝武宗皇帝會昌五年(845年)。唐朝會昌以前每個縣都有一座到兩座官寺(和尚寺和尼姑寺),會昌年間中國佛教達到最鼎盛時期,全國寺院多達五千多座,僧侶七十多萬,寺院佔有大量土地和財產,僧侶並可免除兵役和勞役,嚴重影響唐朝經濟,會昌五年武宗皇帝聽信道士趙歸真讒言,下旨拆毀全國所有佛像,寺院改成驛館和酒樓,僧侶充當勞役,史稱「會昌法難」或稱「武宗毀佛」
官寺奉祀的五方五佛是佛教最高級別的五尊神祗 ,武宗毀佛後第二年就病死,宣宗登基後又提倡復興佛教,但因政治和經濟原因奉祀五方佛的官寺沒有得到朝廷的復興,民間復興的佛教寺院都是奉祀「西天三佛」或「一佛二尊者」也稱「一佛兩菩薩」的民寺,後來僧侶就把代表至高無上的「五方五佛」雕刻在帽子上,俗稱「五佛冠」,民間雅稱「唐僧帽」,並只有方丈、主持或得道高僧才能佩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