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怎樣給說話加一頂「帽子」
從前的人喜歡戴帽子,老百姓戴草帽、氈帽,做官的戴官帽,清代的官帽上還有花頭,叫頂戴花翎,摘了花翎就不是官了。小孩子無帽可戴,就編上了小辮子,可見,帽子不僅用來遮風擋雨,還是成年人識別身份的標志。
我們說話時也有一個「帽子」的問題。就是在與人交談時,針對不同的話題,先說一些似乎無關痛癢的話,讓對方感到能夠聽下去,並且接受你的說法。這是需要講究一點技巧,花一番心思的,而不能想說什麼就說什麼,想怎麼說就怎麼說。有時候不管三七二十一,就直截了當、赤裸裸地表白,效果反而適得其反。在對方心情不佳的時候,或者說的話不是那麼順耳的時候,或者不清楚對方心思的時候,要想讓說話達到目的,有一個好的效果,我們不妨先繞個彎,轉個圈,給說的話加上一頂「帽子」,也就是加一點遮蓋物。只有說好開頭,才能讓交談能夠順利地進行。
打個比方說道理
有一個通過中學課本而廣為傳播的故事:戰國時齊國大臣鄒忌在勸說齊威王兼聽則明、廣開言路時,使用了打比方的說法,他先說自己覺得不如齊國的美男子徐公漂亮,但自己的妻子、小妾和客人都說他比徐公漂亮,原因是他們都出於偏心和私心而說了假話;然後再從自己的家事聯繫到齊威王的國事,說齊威王周圍的人和老百姓都可能出於私心,對齊威王隱瞞真相而說假話,這樣一來,齊威王就會受蒙蔽而壞了國家大事。一番話說得齊威王心悅誠服,馬上下令懸賞納諫,廣開言路,一年過後,齊國就稱霸諸侯了。
我們在講道理說服人時,需要以理服人,更需要講究說服的方法,如果直截了當地說一番大道理,就容易出現一種教訓人的腔調,而且枯燥乏味,對方也不會心悅誠服。假設鄒忌一上來就對齊威王說大道理,不給齊威王殺了才怪。如果能夠通過設置一個比喻,把要講的道理融化在形象化的故事裡,讓對方自己去聯系和領會其中的道理,就容易說得通,講得明。
先揚後抑話轉折
如果需要說一些對方可能不易接受的話,比如需要指出對方的缺點錯誤或批評對方時,要考慮到對方能否接受。如果一開口就批評,對方肯定會有抵觸情緒,這時候,就需要繞個彎子說,先說一些對方愛聽的話,或者贊揚對方一番,然後再轉入正題。一家廣告公司曾經有過這樣一件事:設計師高明為客戶做了一個方案,連續改了幾次,客戶還是不很滿意,高明也不很耐煩,說什麼也不想改了,老闆讓高明的好朋友李雨去說服高明再修改方案。李雨開始也不知道怎麼說才算好,後來他想了一下,就去對高明說:「最近你搞的方案應該是不錯的,表述比較漂亮,老闆看了也說好。不過,有個問題想跟你探討一下,就是內容上可以再精確一些。我幫你一起搞怎麼樣?」李雨說的話先揚後抑,語氣婉轉,聽不出有什麼批評的意思,高明自然容易接受,事情也就順利解決了。
說話時的語氣轉折很重要,先揚後抑的方法重點在「抑」,但對方聽來就不像直接批評那樣受刺激,因為人容易先人為主,前面贊揚的話讓他很受用,後面的批評聽起來就像好意相勸,對方自然就聽得進了。所以在對朋友說話時,應該坦誠相待,但也要以禮相待,注意說話時的語氣口吻,像「不過」「當然」「如果」「可能」「能否」這些詞語應該多多使用,雙方就容易溝通和交流。
試探一番再開口
有時候,我們會覺得有些話難以說出口,譬如對異性表達好感,或者對上司提出自己的看法時,就怕被拒絕,或者說得不妥,給對方留下不良印象。這時候,也需要繞一個彎,先試探對方一番,套出對方的想法,再針對性地說出自己想說的話。
誠誠對辦公室里的同事露露很有好感,總想找機會跟她約會,把自己的想法告訴她,但又怕她拒絕,自己失面子;請別人轉告,弄不好會傳得滿城風雨,自己也顯得不夠男子氣。經過再三考慮,誠誠先請同事聚餐,露露自然也在里邊,然後誠誠找了一個機會,同露露大談她感興趣的時尚話題,發覺露露很喜歡看電影,尤其是歐洲的藝術影片,像《紅·藍·白》誠誠大喜,就大吹起電影來,像費里尼的《八部半》、伯格曼的《芬妮與亞歷山大》,直吹得露露一愣一愣的,誠誠乘機遞上幾張DVD巾片,算是跟露露接上了關系。
表達情感或意見時需要大膽,但如果不了解對方心思,亂說一氣容易造成對方拒絕或反感,所以我們在說出自己真實想法前,先加一頂「帽子」,進行多方位的試探,這樣可以進退自如,進可以進一步說出自己的想法,退可以不失顏面。譬如想對上級表達自己的看法時,可以先用請教式的語氣,向他徵求指示:「你的話我覺得很有深意,我是不是可以這樣理解,就是先從某事著手,然後再做另外的事,或者同時做,然後再分頭完善?」這時上級自然會有所指示,你再順著他的意思說出自己的看法,這樣就具有了針對性,也不會得罪他了。
請君入瓮多誘導
對有些人,比如和客戶或對手說話時,對方和,自己可能存在不同的意見,甚至有很深的分歧,如果直接擺出自己的看法,雙方互不相讓,就容易談崩。這時候,就需要講究說話的技巧,我們不妨用循循善誘的方法多加誘導,就是先把對方的思路引導到有利於自己的一邊來,然後再說出自己要說的話。《孟子》里有這樣一個故事,有個農家學派的人說每個人都要自己種糧食養活自己,統治者也應該與百姓一起耕田,這樣才算「賢者」。孟子就一步步追問:「你們的衣服自己織的嗎?你們種田的工具自己造的嗎?你們燒飯的鍋子自己做的嗎?既然都不是,為什麼要求別人都要耕田呢?社會上每個人都有自己要乾的事,只有分工協作,才能形成有序的整體。」
這種方法,形象的說法就是「請君人瓮」,就是通過提問,讓對方露出自相矛盾的破綻,讓他動彈不得,這時再說出自己的看法,就顯得堅強而有力了。
當然,說話的「帽子」也不必戴得太大,話不要說得太玄,如果弄得對方聽不懂,反而不合適。只要注意分寸和時機的把握,注意對方的反應,就能夠根據不同的對象和場合,說出合適的話。
❷ 怎樣打一頂帽子
1.起針80針。2.打一圈下針。3加針到100針。4,織花,十針一個花,第一圈,9針下針,1針上針重復。第二圈8針下針,2針上針重復;第三圈7針下針,3針上針重復;第四圈6針下針,4針上針重復;第五圈5針下針,5針上針重復;第六圈4針下針,6針上針重復;第七圈3針下針,7針上針重復;第八圈2針下針,8針上針重復;第九圈1針下針,9針上針重復;第十圈全上針;第十一圈全下針。依次織5個花。減針織9針減一針。織花8針減一針,依次。減剩10針一抽線就可以了。
❸ 怎麼形容一頂帽子押韻點的
帽沿
❹ 在百度看中一頂帽子,編織符號是英文,請哪位高手給翻譯一下。多謝!
這哪裡是英文啊 明明是俄文。暈。
編織符號看中國的說明即可。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3/0305/00/3243271_269350341.shtml
❺ 一頂帽百人一頂帽子百人戴戴打一字
謎底是 宿
一頂帽子 是宀
百人 是亻百
合起來是謎底 宿
❻ 一公雞和一頂帽子打一成語
【成語】: 怒發沖冠
【拼音】: nù fà chōng guān
【解釋】: 指憤怒得頭發直豎,頂著帽子。形容極端憤怒。
【出處】: 《莊子·盜跖》:「盜跖聞之大怒,目如明星,發上指冠。」《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相如因持璧卻立倚柱,怒發上沖冠。」
【舉例造句】: 怒發沖冠,憑欄處,瀟瀟雨歇。 ★宋·岳飛《滿江紅》詞
【近義詞】: 大發雷霆、怒形於色、怒火中燒
【反義詞】: 喜不自勝、欣喜若狂、喜形於色
【用法】: 作謂語、賓語、定語、補語;形容極端憤怒
【故事】: 戰國時期,秦昭襄王為得到趙國的和氏璧,便允諾趙惠王以15座城池交換。迫於秦國勢力,趙王派藺相如帶和氏璧去交換,秦王閉口不談城池的事,藺相如用計奪回和氏璧,並怒發沖冠地說:「如果不以城池交換,我就與和氏璧同歸於盡。」
❼ 加一個綜藝游戲,主持人給每個人發一頂帽子,帽子有紅以看到其他2個人頭上帽子
3個人啊.
第一次關燈沒有掌聲.說明至少有兩個人戴黑帽,看見別人戴黑帽,不知道自己戴什麼,所以不會掌自己.若看見別人全是白的,肯定郁悶的打自己了.
第二次關燈沒有掌聲,可以說明場上不只有兩頂黑帽.如果只有兩頂的話,一個是別人A,一個就是當事人自己,當事人看到全場除了自己外只有一頂黑帽,他居然在第一次不打自己,自然知道自己也是戴黑帽的,所以第二輪必有掌聲.
第三次關燈就有掌聲,說明場上就有三頂黑帽了.當事人看到場上A,B戴黑帽,第二次關燈他們不打自己,自然也知道自己也是黑帽,所以打自己了.
同理 第N次有掌聲,就是N人是戴黑帽的.
❽ 國王與十名奴隸玩游戲,發給他們每人一頂帽子,有兩種顏色:紅帽子和白帽子。紅帽子不多於5個,至少1
根據題意:紅色可能為1,2,3,4,5其中之一
當為1或5時,很容易判斷出自己帽子的顏色,當天就會有人去找國王獲得自由,所以不是1也不是5
那麼在2,3,4中分析一下就會發現在紅色為2或4時,會出現第一天沒人能確定自己帽子的顏色,而第二天才能確定的情況
所以答案為:紅帽子有2頂或4頂
如果第三天才有人獲得自由那就是3頂了
❾ 怎麼用美圖秀秀把一頂帽子弄到一個人上面去
1、打開美圖秀秀,點擊美化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