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戰國時期的趙國大臣藺相如是個怎樣的人
說起藺相如,相信大部分人並不陌生,他是趙國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在戰國時期,秦國勢力非常強大,但是趙國在藺相如的協助下人能在政治舞台上有一定的立足之地,由此可見藺相如的才華。而藺相如是一個非常聰明機智,勇敢,愛國,以國家大事為主,懂得謙讓的一個人。
在經過澠池之會之後,藺相如以其功勞被拜為上卿,位在廉頗之上。廉頗非常的不服氣說過,且相如素賤人,吾羞不忍為之下,甚至放言:我見相如必辱之。但是藺相如聽聞這件事後並未生氣,並且避免與廉頗相見。藺相如的門客對藺相如此舉非常不理解,藺相如解釋說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廉頗聽了之後覺得十分羞愧,背負荊條向藺相如請罪。歷史上為了紀念這一件事情,有將相和的美稱。
B. 有誰知道戰國時藺相如的資料
藺相如
戰國時趙國的宰相,故里在山西臨汾地區古縣寶豐村。
藺相如開始只是宦官頭目廖賢手下的門客。因有膽識被推薦給趙惠文王,出使秦國,以和氏璧換取秦國十五座城池,藺相如知道秦王沒有誠意,居理力爭,大膽過人,最後完壁歸趙。兩年後,又在繩池之會上居理力爭,寸步不讓,維護了趙國利益,為趙王保住了面子,回國後被封為上卿。
老將廉頗對藺相如超過他的地位十分不滿,揚言要找機會羞辱藺相如。藺相如知道後,以大局為重,處處避讓廉中文名稱: 藺相如
性別: 男
所屬年代: 春秋戰國時代
相關事件: 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
相關人物: 廉頗 秦昭王
生平簡介
藺相如,戰國時趙國大臣。趙惠文王時,秦向趙強索「和氏璧」,宦官繆賢推薦手下門客藺相如出使。他奉命帶璧入秦,當廷力爭,完璧歸趙,出色地完成了出使秦國的使命。九年後,秦又派使臣去趙國,約會趙王在澠池(今河南澠池縣西)與秦王相見,他又隨趙王同行,在筵席上,沒有使趙王受屈辱,大長了趙國的志氣,大滅了秦國的威風,因功得任為上卿.
老將廉頗對藺相如超過他的地位十分不滿,揚言要找機會羞辱藺相如。藺相如知道後,以大局為重,處處避讓廉頗,他的門客十分不滿,要離他而去,藺相如勸阻他們說:「諸位看廉將軍同秦王比,哪個勢力大呢?」眾人說:「當然是秦王。」藺相如說:「請大家想一想,秦王那麼厲害,我卻敢在朝堂上當眾呵斥他,難道害怕廉將軍嗎?但我認為,秦國之所以不敢侵犯我國,就是因為我和廉將軍在,要是我和廉將軍為私人意氣爭起來,就好比二虎相鬥,必有一傷。我所以要這樣做,是先顧國家危難,後計個人恩怨啊!」廉頗聽到後,十分慚愧,立即解衣露膊,負荊請罪。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將相和」的故事
C. 請問,藺相如為什麼喜歡帶相帽
因為這個扮相是藺相如完璧歸趙之後,金殿封相之後長街被擋的時候,他已經是首相了,所以戴相雕
D. 戰國時期的著名人物,除了廉頗和藺相如,請你選擇一個人物,談談你對他的了解..
魏文侯(前445年-前396年在位)任用李悝進行改革,盡地力之教,建立武卒,重用吳起、西門豹等人治理地方,發展經濟,成為戰國初期第一個強國。
吳起(約前440年-約前381年),衛國人,在衛國謀求發展不成,投奔魯國,在曾參門下學習,取齊田居兒為妻,因未回家奔母喪,曾子中斷了師生關系。魯穆公用他為將,他殺妻求將。到魏後參與李悝變法。前383年,魏武侯時,吳起受魏相公叔痤排擠,離魏至楚。周安王二十年(前382),楚悼王任用吳起進行變法,裁減冗官,廢除貴族的世卿世祿,明法審令,禁止私門請托,也日益強盛了起來。但楚國舊勢力太強,楚悼王剛死,吳起就被亂箭射死。
西門豹,中國戰國時期魏國人(故里在今山西省運城市鹽湖區安邑一帶),,生卒年不詳。魏文侯(公元前446~前396年在位)時任鄴(今河南省安陽市區北18公里處)令,是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水利家,曾立下赫赫戰功。
鄒忌(約前385---前319),戰國時齊國大臣。以鼓琴游說齊威王,被任相國,封於下邳(今江蘇邳縣西南),稱成侯。勸說威王獎勵群臣吏民進諫,主張革新政治,修訂法律,選拔人才,獎勵賢臣,處罰奸吏,並選薦得力大臣堅守四境。從此齊國漸強。
商鞅(約前395年—前338年),漢族,衛國(今河南安陽市內黃梁庄鎮一帶)人。戰國時期政治家、思想家,先秦法家代表人物。姬姓,衛氏。又稱衛鞅、公孫鞅((衛鞅之「衛」即以國為姓,商鞅之「商」即以封地為姓或以官職為姓)。商鞅應秦孝公求賢令入秦,說服秦孝公變法圖強。孝公死後,受到秦貴族誣害以及秦惠文王的猜忌,死後被車裂。商鞅在秦執政約二十年,秦國大治,史稱「商鞅變法」,並使秦國長期凌駕於山東六國之上,為後來秦國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
E. 請問,藺相如頭上的帽子重嗎
不重的,那盔頭是用紙做的,就是老以前做鞋墊的那種紙,幹了以後特別硬,然後刷漆,點翠。
黃金可能是特製的盔頭吧,一般演員都帶的是紙的,杜月笙當年唱戲,手底下的人也給他做了一個盔頭,一般黃天霸的盔頭都是水鑽,就是假鑽,他手底下的人為了顯示他的身份,給他鑲了大大小小九十多顆真鑽,唱了一幕差點沒把他累死。黃金的沒演員能盯下一場來。
所謂特製的京劇行頭,舊社會是宮裡面或是富家子弟捧的。比如梅蘭芳的貴妃醉酒的衣服,就用了二兩金線。
F. 請問古代藺相如的衣服什麼做圖片
圖片沒有,不過古代服飾倒可以介紹一下:
一、夏商西周
商朝服飾大抵分為三種
1、奴隸的簡單遮身衣物.
通常是圓領衣,上下相連,中間以繩縛之,衣長不及踝,頭部皆不加飾物.
2、平民或小奴隸主.
他們的衣著較為講究,一般是上身著衣,下身著裳.衣長多至膝蓋上下,但後裾卻長至足部,腰間系帶.衣上多無紋飾.
3、王室貴族.
衣著華麗,上衣下裳皆有精美紋飾,或刺綉或繪畫而成.腰部亦束有綬條,腰帶之下正中部位佩以一塊上狹下廣的斧形裝飾.
衣服的原料主要有麻布,絲綢和皮革.麻布貧富皆可穿,但有粗細之分.絲綢和皮革主要用奴隸主貴族所專用.絲綢質地的衣服上所繪綉的紋飾也與青銅器一樣,多為雲雷紋.
商代男子的發飾以梳辮為主.有的是將頭發至於頭頂,有的則是在左右兩側梳辮,下垂在肩,也有的將辮子盤於頭頂.商代女子發飾與男子基本相同,以辮發為主,但也有少數是將辮捲曲垂肩.同時也出現了巾帽.商代巾帽形式比較簡單,多為帽箍式,束發器多是獸骨,玉石製成,帽箍則用絲綢布帛製作.
周代服飾與商代大致相同,但要比商代來的寬松,長度大多過膝,衣袖除小之外還有出現了大袖.腰間的束帶系成蝴蝶結.巾帽的樣式也較豐富,除帽箍外,還有平形.尖形.月牙形,及中間突出,兩邊翻卷的形狀.大致是低而平者為普通人所戴,高而尖者為貴族所戴.
注:商代無論哪個階層的人,其服飾的衣袖都比較窄小.
二、春秋戰國時期
春秋戰國時期,上層社會大體流行深衣和胡服.
1、深衣
貴族中流行的深衣式袍服,是西周以來傳統的貴族常服,而平民以為之禮服,平常穿短褐.深衣的特點一是上衣下裳相連;二是無男女式樣的差別,皆可穿用.但又分為兩種:一為中原地區的寬大式,"寬大博帶"穿著舒適,長不拖地,下擺不開岔,屈肘可穿,袖長和臂長相等,用大寬頻束腰,中原貴族宴樂時喜愛穿用.二為瘦長式,"續衽鉤邊"楚地最為流行,較北方的瘦長,領沿較寬,用較厚織物作邊,右衽很長.戰國時有單,夾,棉,皮.袍服的領式突破了西周時期的矩形領,流行交領式右衽,左衽.
2、胡服
胡服便於騎射,諸國戰士皆衣之.胡服逐漸成為戰國時期的軍服.其特點是短衣,長褲,用帶鉤,有短靴和皮弁(bian).胡服原是北方游牧民族的常服.胡服中的上衣,商周時的勞動者,武士,小孩都穿,其長不過膝;胡服束腰須有帶鉤,不同於中原束帶,褲子代替長袍的下裳,靴代替鞋.
帶鉤,古稱"師比","鮮卑",它是北方游牧民的衣帶裝飾.帶鉤小有寸許,大有尺余,有仿棒,竹節,琵琶等形象.製作原料有玉,鐵,銅等.嵌以寶石,琉璃,或金銀.
三秦漢時期
漢代男子貴賤通用的基本首服是巾幘.巾幘主要有介幘和平巾幘,但具體式樣和顏色有據人的身份,地位,職業,年齡的不同而有區別.如皇帝和個級別的官員的巾幘隨其服色,文官和武官的巾幘也有所不同,文官主要有戴介幘,武官則戴平巾幘.群吏和僕役要戴綠幘,武吏則戴赤幘,未成年的小童戴無屋幘等.
冠帽只有官員才能使用,通常是戴在巾幘之上.冠帽的主要有冕冠,長冠,委貌冠,皮弁冠,爵弁冠,通天冠,遠游冠,高山冠,進賢冠,法冠,武冠,建華冠,方山冠,巧士冠,卻非冠,卻敵冠,衛士冠等.其中除長冠外,大多出於周禮.這些冠各有不同的使用場合,如冕冠,長冠,委
貌冠,皮弁冠分別為行郊社祭祀之禮時使用的;通天冠為朝服;遠游冠為諸忘之服;進賢冠為儒者之服;卻非冠為宮殿門吏僕射之服,卻敵冠為衛士之服,爵弁冠和建華冠為舞樂人祭祀之服.
袍服是漢代一般人的常服.式樣主要有兩種:一種為直裾袍服;一種沿用戰國時的曲裾式.曲裾式袍服,無扣,衣襟從腋部想後旋繞,腰間束絲帶.衣服寬博,大袖.領和袖初有皂色緣邊.直裾式的袍服從西漢後期流行.兩種式樣,男女皆通用.
漢代重農輕商,規定商人不得衣錦綉等織物,只能著葛麻織物.
漢代男女的鞋的樣式沒有嚴格區別.男子多為方頭,女子多為圓頭,但又可通用.在日常生活中貴族著絲履,可不隨衣色.北方因天氣寒冷,多穿皮靴,而南方氣溫高,濕潤,多著草鞋.
襪在漢代稱之為角襪.襪高一尺余,上有帶子,穿時可束緊口,防止脫落.
漢代貴族婦女的首飾有步搖,簪,珥,華勝,采勝,擿(大長簪),並以擿的長短來區分等級.由於頭上的首飾太多,非真發所能承受,故用假髻,漢代稱之為"大手髻".
貴族女子常用襦裙.此外還有掛袍,也是宴居之服,為斜裁的袍服,將上闊下狹之斜幅垂於衣旁成為裝飾.
勞動婦女的衣著通常比較簡單,無首飾,為勞動方便,常是短衣長褲,一般女子的發型多為露髻,不加飾.頭發中分,平梳,向後做綰,垂髻於腦後,貴族女子則好高髻。
G. 有關戰國時期趙國政治家藺相如的歷史故事有哪些
史記中記錄了幾點:完璧歸趙、澠池之會、將相和、勸趙孝成王不用趙括領兵主持長平之戰。但是如果你讀過《長平風雲》,你就會認識一個全新的藺相如。
H. 藺相如時代的朝服是什麼樣子
「胡服之制,冠則惠文,帶則貝帶,履則靴,褲則上褶下褲。...... 自戰國趙武靈王,胡服騎射,褲褶傳人中國,歷代皆以為戎服,或用其冠,或用其履,或用其衣服及帶,或三者全用,晉代民間,始偶用之。南北朝之世,北朝以胡服定為常服,南朝系漢族,仍為戎服,比及隋唐,帝王定為田獵之服,或上下公服,民間則為時服流風最盛。溯其由傳人以至興盛,由軍用以至民服,歷史悠長,變化復雜,王國維氏《胡服考》言之最詳,不贅。唯唐代胡服,何以特盛,向來無人研究,王氏所考,亦未提及。依愚所見,不外以下三因:(1>唐代胡人,雜居內地,為數眾多;(2)貴族階級,廢古之席坐,而為胡人倚坐;(3)朝臣侍從,棄車而尚騎馬。」(摘自黃現璠著《古書解讀初探》)
春秋戰國時期織綉工藝的巨大進步,使服飾材料日益精細,品種名目日見繁多。河南襄邑的花錦 ,山東齊魯的冰紈、綺、縞、文綉,風行全國。工藝的傳播,使多樣、精美的衣著服飾脫穎而出。春秋戰國時期,不僅王侯本人一身華服,從臣客卿也是足飾珠璣,腰金佩玉,衣裘冠履,均求貴重。古人佩玉,尊卑有度,並賦以人格象徵。影響所及,上層人士不論男女,都須佩帶幾件或成組列的美麗雕玉。劍,是當時的新兵器,貴族為示勇武兼用自衛,又必佩帶一把鑲金嵌玉的寶劍。腰間革帶還流行各種帶鉤,彼此爭巧。男女的帽,更引人注目,精緻的用薄如蟬翼的輕紗,貴重的用黃金珠玉;形狀有的如覆杯上聳。鞋,多用小鹿皮製作,或用絲縷、細草編成;冬天皮衣極重白狐裘,價值千金。女子愛用毛皮鑲在袖口衣緣作出鋒,還有半截式露指的薄質錦綉手套,無不異常美觀。春秋戰國時期的衣著,上層人物的寬博、下層社會的窄小,已趨迥然。深衣有將身體深藏之意,是士大夫階層居家的便服,又是庶人百姓的禮服,男女通用。公元前307年趙武靈王頒秦漢服飾胡服令,推行胡服騎射,便於騎射活動。春秋戰國時期的衣服款式空前豐富多樣,不僅表現於深衣和胡服。樂人有戴風兜帽的,舞人有長及數尺的袖子,有人還常戴鴟角或鵲尾冠,穿小袖長裙衣和斜露臂褶的下裳。
I. 《 》寫的是戰國時期,藺相如智斗秦王,完璧歸趙的故事.
將相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