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帽子知識 > 見薛侍御戴不損裹帽子因贈翻譯

見薛侍御戴不損裹帽子因贈翻譯

發布時間:2022-02-04 18:21:36

1. 文言文翻譯

翻譯:

因為士人讀書,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認識,第三要持之以恆。有志向就不甘心為下游;有見識就知道學無止境,不敢一得到自我滿足,如河伯的看到的海門,如井底之蛙的看天,都沒有認識的人了;一般的人就沒有不成功的事。這三者缺一不可。

(1)見薛侍御戴不損裹帽子因贈翻譯擴展閱讀:

文言文翻譯要點:

1、關鍵實詞

關鍵實詞,從詞性上看,以動詞居多,其次是形容詞和名詞。把關鍵實詞翻譯到位,就是把句中的通假字、多義詞、古今異義詞、活用詞語(名詞用作狀語、形容詞用作動詞、意動用法、使動用法等)、特殊難解詞語准確理解,並且在譯文中正確地體現出來。

2、關鍵虛詞

關鍵虛詞,主要指文言語句中的副詞、連詞、介詞。虛詞的翻譯要注意兩點:

(1)必須譯出的:有實詞義項的要譯出實義,如作代詞的「之」「其」等;現代漢語中有與之相對應的虛詞進行互換的,如「之」「而」「以」「於」等。

(2)不必譯出的:在句中起語法作用的「之」、發語詞及句末語氣助詞等。關鍵虛詞的翻譯,要仔細辨明詞性及意義,能譯則譯,不需要譯出的切不可強行譯出。

3、文言句式

文言句式在翻譯題目中是重要的得分點,考生審出譯句中的特殊句式是關鍵。考生要注重積累,重點掌握容易忽略的定語後置句、賓語前置句和固定句式等。

2. 求古文翻譯。。。。

劉慶孫在太傅府,於時人士多為所構,唯庾子嵩縱心事外,無跡可間。後以其性儉家富,說太傅令換千萬,冀其有吝,於此可乘。太傅於眾坐中問庾,庾時頹然已醉,幘墮幾上,以頭就穿取。徐答雲:「下官家故可有兩娑千萬,隨公所取。」於是乃服。後有人向庾道此,庾曰:「可謂以小人之慮,度君子之心。」

翻譯:

劉慶孫(劉輿)在太傅府任職,當時的名士有很多被他編織(罪名)陷害,只有庾子嵩胸懷曠達超然世外,沒有留下什麼可以利用的把柄。後來劉慶孫就利用庾子嵩生性節儉家中富有,勸說太傅司馬越索錢千萬,希望庾子嵩有吝惜的表現,這時就可以乘機陷害他。

太傅在眾人聚會時問起庾子嵩這事,庾當時已經酩酊大醉,頭巾落到幾案上,他把頭靠過去頂上頭巾,慢慢回答:「下官家裡確實能有兩三千萬,您隨便拿去用。」劉慶孫這時才心悅誠服。後來有人對庾子嵩說了這事的原委,庾敳說:「劉慶孫這可以叫做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出自南朝劉義慶的《世說新語》。

內容簡介

《世說新語》依內容可分為「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方正」等三十六類(先分上,中,下三卷),每類有若干則故事,全書共有一千二百多則,每則文字長短不一,有的數行,有的三言兩語,由此可見筆記小說「隨手而記」的訴求及特性。

其內容主要是記載東漢後期到晉宋間一些名士的言行與軼事。書中所載均屬歷史上實有的人物,但他們的言論或故事則有一部分出於傳聞,不是都符合史實。

此書中相當多的篇幅雜采眾書而成。如《規箴》《賢媛》等篇所載個別西漢人物的故事,采自《史記》和《漢書》。其他部分也多采自於前人的記載。

3. 古文解釋翻譯

(傳三十·十三)鄭國的子皮把政權交給子產,子產辭謝說:「國家小而逼近大國,家族龐大而受寵的人又多,我不能治理好。」子皮說:「虎率領他們聽從,誰敢觸犯您?您好好地輔助國政吧。國家不在於小,小國能夠事奉大國,國家就可以不受逼迫了。」子產治理政事,有事情要伯石去辦,贈送給他城邑,子太叔說:「國家是大家的國家,為什麼獨給他送東西?」子產說:「要沒有慾望確實是難的。使他們都滿足慾望,去辦他們的事情而取得成功。這不是我的成功,難道是別人的成功嗎?對城邑有什麼愛惜的,它會跑到哪裡去?」子太叔說:「四方鄰國將怎麼看待?」子產說:「這樣做不是為了互相違背,而是為了互相順從,四方的鄰國對我們有什麼可責備的?《鄭書》有這樣的話:『安定國家,一定要優先照顧大族。』姑且先照顧大族,再看它歸向何處。」不久,伯石恐懼而把封邑歸還,最終子產還是把城邑給了他。伯有死了以後,鄭簡公讓太史去命令伯石做卿,伯石辭謝。太史退出,伯石又請求太史重新發布命令,命令下來了再次辭謝。像這樣一連三次,這才接受策書入朝拜謝。子產因此討厭伯石的為人,但擔心他作亂,就讓他居於比自己低一級的地位。
子產讓城市和鄉村有所區別,上下尊卑各有職責,田土四界有水溝,廬舍和耕地能互相適應。對卿大夫中忠誠儉朴的,聽從他,親近他;驕傲奢侈的,推翻他。豐卷准備祭祀,請求獵取祭品。子產不答應,說:「只有國君祭祀才用新獵取的野獸,一般人只要大致足夠就可以了。」豐卷生氣,退出以後就召集士兵。子產准備逃亡到晉國,子皮阻止他而驅逐了豐卷。豐捲逃亡到晉國,子產請求不要沒收他的田地住宅,三年以後讓豐卷回國復位,把他的田地住宅和一切收入都退還給他。子產參與政事一年,人們歌唱道:「計算我的家產而收財物稅,丈量我的耕地而徵收田稅。誰殺死子產,我就幫助他。」到了三年,又歌唱道:「我有子弟,子產教誨;我有土田,子產使之增產。萬一子產逝世誰來接替他呢?」

4. 古文翻譯

初,伍員與申包胥友①。其亡也,謂申包胥曰:「我必復楚國②。」
申包胥曰:「勉之!子能復之,我必能興之。」及昭王在隨(3);申包胥如秦乞師④,曰:「吳為封豕長蛇⑤,以薦食上國(6),虐始於邊楚(7)。
寡君失守社稷,越在草莽(8),使下臣告急曰:『夷德無厭(9),若鄰於君(10),疆場之患也(11)。逮吳之未定(12),君其取分焉。若楚之遂亡,君之士也。若以君靈撫之。也以事君。』」秦伯使辭焉,曰:「寡人聞命矣。子姑就館,將圖而告。」對曰:「寡君越在草莽,未獲所伏,(13)
下臣何敢即安(14)?」立,依於庭牆而哭,日夜不絕聲,勺飲不入口七日。秦哀公為之賦《無衣》(15)。九頓首而坐。秦師乃出。

【注釋】

①申包胥:楚國大夫,包胥是字,申是他的食邑。②復:同「覆」, 顛覆。③昭王:楚平王的兒子,名壬。隨:諸侯國名。④如:去到,
往。⑤封:大。豕:野豬。(6)薦:多次。食:侵食。(7)虐:侵害,殘害。③越,流亡。③夷:指吳國。德:這里指貪心。厭:滿
足。(10)鄰;接鄰。(11)疆場:邊界。(12)逮:及,趁。(13)所伏: 藏身之地,安身之地。(14)即安:到適當的地方去,指「就館」。(15)
《無衣》:秦風》中的篇名。

【譯文】


當初,伍員和申包胥是朋友。伍員出逃吳國的時候,對申包胥說;「我一定要顛覆楚國。」申包晉說:「努力吧!您能顛覆它,我就一定能使它復興。」到了楚昭王在隨國避難的時候,申包胥到秦國去請求出兵,他說:「吳國是頭大野豬,是條長蛇,它多次侵害中原各國,最先受到侵害的是楚國。我們國君守不住自己的國家,流落在荒草野林之中,派遣臣下前來告急求救說:『吳國人的貪心是無法滿足的,要是吳國成為您的鄰國,那就會對您的邊界造成危害。趁吳國人還沒有把楚國平定,您還是去奪取一部分楚國的土地吧。如果楚國就此滅亡了,另一部分就是君王的土地了。如果憑借君王的威靈來安撫楚國,楚國將世世代代事奉君王。』」秦哀公派人婉言謝絕說:「我聽說了你們的請求。您暫且住進客館休息,我們考慮好了再告訴您。」申包胥回答說:「我們國君還流落
在荒草野林之中,沒有得到安身之所,臣下哪裡敢就這樣去客館休息呢?」申包胥站起來,*著院牆痛哭,哭聲日夜不停,連續七天沒有喝一口水。秦哀公為申包胥作了《無衣》這首詩。申包胥連著叩了九個頭,然後才坐下。於是。秦國出兵了。


【讀解】



我們在這里見到了另一種游說方式:動作表演。在言辭游說不起作用的時候,就用動作來表演,並且堅持不懈,終於感動了「上帝」,成功地達到了自己的目的。我們不得不佩服中包胥的表演功夫,竟然可以哭上七天七夜,連水都沒有喝一口。這個說法雖然論人懷疑有添油加醋的誇張成分,但申包胥的這種精神,也夠讓人感動的了。

這種做法,也可以叫做不擇手段達到目的。申包胥對秦哀公說的那番話,本來就是假託楚昭王的名義編造出來的,算得上是
「瞞天過海」。他在秦庭的痛哭,說不定也是靈機一動想出來的,叫
做「隨機應變」吧。以一國之大夫的身份,顧不得什麼臉面啦,體統啦,身份啦,大膽放肆而又堅持不懈地在外國政府的官府中大哭特哭、滴水不沾,是不是也有點「苦肉計」的味道?

目的很簡單:擊敗吳國,保住楚國,即「借刀殺人」。身為一個臣子,並未受國君之託,敢於如此膽大包天地擅自行動,確實表現了為臣的忠誠不移的美德,也可以說體現了「愛國主義」精神吧。哪個國君有了這樣的巨子,都是一種幸福,何愁成不了大事!

可惜的是,這種表裡如一、當面背後一個樣兒的赤膽忠心的巨子太少了——不是沒有,而是太少。

5. 《送東陽馬生序》原文及翻譯

《送東陽馬生序》明代:宋濂

余幼時即嗜學。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於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得遍觀群書。既加冠,益慕聖賢之道 ,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

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悅,則又請焉。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

當余之從師也,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勁不能動,媵人持湯沃灌,以衾擁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

同捨生皆被綺綉,戴朱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左佩刀,右備容臭,燁然若神人;余則縕袍敝衣處其間,略無慕艷意。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蓋余之勤且艱若此。

今雖耄老,未有所成,猶幸預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寵光,綴公卿之後,日侍坐備顧問,四海亦謬稱其氏名,況才之過於余者乎?

今諸生學於太學,縣官日有廩稍之供,父母歲有裘葛之遺,無凍餒之患矣;坐大廈之下而誦《詩》《書》,無奔走之勞矣;有司業、博士為之師,未有問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書,皆集於此,不必若余之手錄,假諸人而後見也。

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豈他人之過哉!

東陽馬生君則,在太學已二年,流輩甚稱其賢。余朝京師,生以鄉人子謁余,撰長書以為贄,辭甚暢達,與之論辯,言和而色夷。自謂少時用心於學甚勞,是可謂善學者矣!其將歸見其親也,余故道為學之難以告之。謂余勉鄉人以學者,余之志也;詆我誇際遇之盛而驕鄉人者,豈知余者哉!

釋義:

我年幼時就愛學習。因為家中貧窮,無法得到書來看,常向藏書的人家求借,親手抄錄,約定日期送還。天氣酷寒時,硯池中的水凍成了堅冰,手指不能屈伸,我仍不放鬆讀書。抄寫完後,趕快送還人家,不敢稍稍超過約定的期限。

因此人們大多肯將書借給我,我因而能夠看各種各樣的書。已經成年之後,更加仰慕聖賢的學說,又苦於不能與學識淵博的老師和名人交往,曾快步走(跑)到百里之外,手拿著經書向同鄉前輩求教。前輩德高望重,門人學生擠滿了他的房間,他的言辭和態度從未稍有委婉。

我站著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難,詢問道理,低身側耳向他請教;有時遭到他的訓斥,表情更為恭敬,禮貌更為周到,不敢答復一句話;等到他高興時,就又向他請教。所以我雖然愚鈍,最終還是得到不少教益。

當我尋師時,背著書箱,趿拉著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之中,嚴冬寒風凜冽,大雪深達幾尺,腳和皮膚受凍裂開都不知道。到學舍後,四肢僵硬不能動彈,僕人給我灌下熱水,用被子圍蓋身上,過了很久才暖和過來。住在旅館,我每天吃兩頓飯,沒有新鮮肥嫩的美味享受。

同學舍的求學者都穿著錦綉衣服,戴著有紅色帽帶、飾有珍寶的帽子,腰間掛著白玉環,左邊佩戴著刀,右邊備有香囊,光彩鮮明,如同神人;我卻穿著舊棉袍、破衣服處於他們之間,毫無羨慕的意思。因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興的事,並不覺得吃穿的享受不如人家。我的勤勞和艱辛大概就是這樣。

如今我雖已年老,沒有什麼成就,但所幸還得以置身於君子的行列中,承受著天子的恩寵榮耀,追隨在公卿之後,每天陪侍著皇上,聽候詢問,天底下也不適當地稱頌自己的姓名,更何況才能超過我的人呢?

如今的學生們在太學中學習,朝廷每天供給膳食,父母每年都贈給冬天的皮衣和夏天的葛衣,沒有凍餓的憂慮了;坐在大廈之下誦讀經書,沒有奔走的勞苦了;有司業和博士當他們的老師,沒有詢問而不告訴,求教而無所收獲的了;凡是所應該具備的書籍,都集中在這里,不必再像我這樣用手抄錄,從別人處借來然後才能看到了。

他們中如果學業有所不精通,品德有所未養成的,如果不是天賦、資質低下,就是用心不如我這樣專一,難道可以說是別人的過錯嗎!

東陽馬生君則,在太學中已學習二年了,同輩人很稱贊他的德行。我到京師朝見皇帝時,馬生以同鄉晚輩的身份拜見我,寫了一封長信作為禮物,文辭很順暢通達,同他論辯,言語溫和而態度謙恭。

他自己說少年時對於學習很用心、刻苦,這可以稱作善於學習者吧!他將要回家拜見父母雙親,我特地將自己治學的艱難告訴他。如果說我勉勵同鄉努力學習,則是我的志意;如果詆毀我誇耀自己遭遇之好而在同鄉前驕傲,難道是了解我嗎?


(5)見薛侍御戴不損裹帽子因贈翻譯擴展閱讀:

明洪武十一年(1378),宋濂告老還鄉的第二年,應詔從家鄉浦江(浙江省浦江縣)到應天(今江蘇南京)去朝見同鄉晚輩馬君則前來拜訪,宋濂寫了這篇序,介紹自己的學習經歷和學習態度,勉勵他人勤奮學習,成為朱元璋時,正在太學讀書的同德才兼備的人。

劉基曾評價宋濂的,送東的前五個自然段,從不同側面,用多種表述手法,充分敘述和闡明了勤奮好學的重要性,以及應秉持的精神、態度。最後一個自然段,才簡要說及題意:因為馬生進見,又因為馬生年輕善學,所以著文勉勵馬生。

這種別具一格的文章結構布局,可以說是先「賓」後「主」。「賓」,著力敘事說理、筆墨酣暢,因而水到渠成,可以自然過渡到「主」——惜墨如金地點明題意。

全文分三大部分,行文緊湊嚴密,前兩部分是從對比中闡發主旨,後一部分扣緊贈序文體,說明寫作意圖。文章有情有理,不空談,令人容易接受。

第一部分是作者敘述自己的求學時期,如何不辭勞苦,不避艱險,不計客觀條件,虛心求學的學生之首」,與高啟、劉基並稱為「明初詩文三大家」,劉基贊許他「當今文章第一」,四方學者稱他為「太史公」。

他自幼家境貧寒,但聰敏好學,曾受業於元末古文大家吳萊、柳貫、黃溍等。他一生刻苦學習,「自少至老,未嘗一日去書卷,於學無所不通」。元朝末年,元順帝曾召他為翰林院編修,他以奉養父母為由,辭不應召,修道著書.

明初朱元璋稱帝,宋濂就任江南儒學提舉,為太子講經。洪武二年(1369),奉命主修《元史》。累官至翰林院學士承旨、知制誥。洪武十年(1377),以年老辭官還鄉。後陽馬生序》可謂其散文中的佳作,體現了其長者之風、大家之范,其中之美值得細細品味。

作者勖勉後生馬君則,語重心長,寓理於事,其事一為己事,一為人事。敘己事,娓娓動聽;述人事,頭頭是道。以己事與人事相比照,其理煜然。人事即為太學生事,馬生系太學生中之一員。

但又不同於一般的太學生,是個「用心於學甚勞」的「善學者」,因而具有勸勉的基礎,否則也不必如此諄諄告誡。這篇勸學篇,因為作者現身說法和嚴密對比,事繁而不蕪。語簡而意昭,不愧是宋濂的力作之一,也是明文中的佼佼者。

宋濂不僅學識豐贍,文才彪炳,而且政治經驗富足,馬生原是個用心於學的人,也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績,那作者又為何還要如此教誨?作者不說太學使人養尊處優,不求上進,而講條件優越,要充分運用。

這是因為他深知朱元璋登上寶座後一直妒賢嫉能、殺戮功臣,以鞏固其統治。他的親信謀士、開國功臣劉基就死於朱元璋的陰謀,開國元勛徐達、太師韓國公李善長、中丞塗節、吏部尚書詹徽、開國公常升等都被朱元璋以各種借口而殺害。

宋濂可謂知時識世,在朱元璋大清洗之前就告老還鄉,退居林泉。他這次「朝京師」,馬生「撰長書以為贄」,對他加以贊頌,他為了避免朱元璋的疑忌,在贈序中不講為國為民之類的涉嫌的話,而講萬年百處可說的讀書問題。

談讀書,還不忘贊揚一下太學,對皇帝主辦的學校條件說了一番好話。從這里可見宋濂不僅飽有學識,而且老於世故。宋濂雖然如此小心謹慎,可是後來他的孫子與一案有牽,最後也誅及了他。

6. 翻譯古文

忠誠的臣子力求使君王品行高尚,而諂佞的臣子力求使君王的領土擴展。怎麼證明這點呢?陳國的夏征舒殺害了他的國君,楚莊王發兵討伐他,陳國人也聽從楚王的命令。庄王討伐有罪之人以後,留下部隊駐扎在陳國,楚國的大夫們全都來表示慶賀。當時申叔時正出使齊國,回國以後卻沒有表示慶賀。楚莊王就問申叔時:「陳國叛臣大逆不道,我發動大軍討伐他們,平息了暴亂,懲處了罪人,群臣都來慶賀,唯獨你不慶賀,為什麼呢?」申叔時說:「有人牽牛踩踏了別人家的田,田主殺了那牛的主人又搶走了他的牛。牽牛人的罪過倒是有的,但是這樣的懲處也太重了。今天您認為陳國弒君者大逆不道,發兵征討,已經誅殺了罪臣,卻還派兵駐扎在陳國不走。諸侯們聽到這件事情,認為你君王發兵征討的目的不在誅殺罪臣,而是在貪圖人家的國家。我聽說君子是不拋棄道義來謀取利益的。」楚莊王說:「你講得好。」於是便撤走了戍守陳國的部隊,並立了陳國國君的後代作新的國君。諸侯們知道這件事後,都到楚國來朝拜。這就是在竭力使君王品行高尚啊。

7. 《洛陽伽藍記之法雲寺》的全文翻譯

譯文:
在西陽門外四里,御道之南,有洛陽大市,周圍達八里。市南有皇女台,是漢代大將軍梁冀所建造,尚有五丈多高。景明年間(公元五00——五0三年),比兵道恆在這個台上建造了靈仙寺。台西有河陽縣府,台東有侍中侯剛的住宅。
市的西北有土山和魚池,也是梁冀所挖築。
這就是《漢書》中所記載的「挖土築山,十里之內有九個斜坡,用來摹擬雙峰的崤山」。
市東南有通商里和達貨里。里內的居民都很精明,以屠宰和販貨為生,擁有巨萬財產。
有一個叫劉寶的人,是最為富有的。他在各州、郡的鬧市地帶都建一座宅院,各養十匹馬。至於鹽、米的貴賤、買賣價格的上下,在他所控制的地方都是統一的。凡是車船可以通行的地方,凡是有人跡的地方,都有劉寶商販的勢力。所以,海內的各種貨物,都匯聚於他的庭院。他的財產賽過銅山,家中藏著金穴;宅邸規模超出規定,樓閣台觀高聳入雲;馬車、服飾比得上王侯貴族。
市南有調音里和樂律里,里內的居民善於吹拉彈唱,天下最好的樂師都出於其中。
有一個叫田僧超的人,善於吹笳,能夠吹奏〈壯士歌〉、〈項羽吟〉,博得征西將軍崔延伯特別的愛賞。正光末年,高平縣陷落於賊軍之手,到處可見兇狠的官吏。賊軍的部將萬俟丑奴在涇州、岐州一帶搶劫作惡,朝廷為此憂慮不安。於是皇帝詔令崔延伯統領步兵和騎兵萬人,征討萬俟丑奴。崔延伯的部隊從洛陽城西的張方橋出發,張方橋也就是漢代夕陽亭。當時公卿大臣在這里為崔延伯餞行,車馬排列成行,崔延伯頭戴高冠,手持長劍,威武雄壯地走在前面,田僧超在後面吹奏著壯士曲,聽到此曲的人之中,怯懦的人有了勇氣,劍俠更想奮臂出擊。崔延伯的膽略出眾,威名早已為世人所知,他為國效力,達二十多年,攻城則沒有一個城池能夠保全,交戰則沒有一個敵陣不被擊潰。因此,朝廷盡心盡意送他出征。每當對敵作戰時,崔延伯常常讓田僧超吹奏壯士之曲,身著甲胄的士兵無不受到鼓舞,踴躍作戰。崔延伯單人匹馬闖入敞陣,旁若無人,他的武勇冠絕三軍,赫赫威名使邊塞胡人震懾。在兩年內,傳來的捷報一個接著一個。萬俟丑奴招募了一位射擊能手,把田僧超射死。這使崔延伯悲傷痛惜。崔延伯身邊的人都說,古代伯牙失去鍾子期的悲痛,也不能超過他失去田僧超的悲痛。後來崔延伯被流矢所射中而陣亡,因此,五萬人的部隊頓時潰不成軍。
市西有延酤里和治觴里。里內的居民大多以釀酒為業。
河東人劉白墮擅長釀酒。當盛夏六月,暑氣灼人,他用口小腹大的瓦罐裝酒,放在烈日下暴曬,經過十天以後,罐中的酒味不變,喝起來非常醇美,若喝醉了則經月不醒。京城裡的中央機構的高官,派往外地做地方官時,這種酒當作跡贈品而帶到遠方,行程超過千里。因為它來自遠方,所以叫「鶴觴」 ,也叫「騎驢酒」。永熙年間(公元五三二——五三四年),南青州刺史毛鴻賓攜帶這種酒赴任,路上遇到盜賊,盜賊喝了這種酒,隨即醉倒,都被擒拿歸案,因此這種酒又被叫做「擒奸酒」。當時在游俠中間流傳著一句諺語:「不畏張弓使刀,唯畏白墮春醪。」 市北有慈孝里和奉終里。里內的居民從事於出售棺材、租賃喪車。
有一位唱輓歌的叫孫岩,與妻子結婚已經三年,而妻子從來不脫衣服睡覺。孫岩對此感到奇怪,他等妻子睡著的時候,偷偷地解開她的衣服,發現全身長著三尺長的毛,像野狐狸的尾巴。孫岩感到恐懼,就把妻子休棄了。妻子臨行前,用刀割下孫岩的頭發而跑走。鄰居們追趕時,她就變成一隻狐狸,無法追上。從此以後,洛陽城中被割下頭發的,共有一百三十多人。開始的時候,狐狸變成一位婦人,衣著華美,在路上行走。看見她而湊近取悅的人,都被割下頭發。以至於當時若有婦女身穿漂亮衣服,人們都指著說是狐狸精。這是熙平二年(公元五一七年)四月的事,到了秋天就停止了。
另有阜財里和金肆里,有錢的人家都住在其中。以上一共是十個里,多數是工商買賣人。千金的房屋櫛比,高高的樓閣林立;大門重重開啟,閣道相通往來;彼此可以登臨眺望。金銀錦綉,也穿戴於奴婢的身上;山珍海味,也吃喝進僕人的口中。神龜年間(公元五一八——五二0年),因為這些工商人家的享用超過了規制,朝廷作出決議,不準他們穿戴金銀首飾、錦綉衣服。雖然立下了這項禁令,可是最終沒有得到實施。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 如有疑問 請在線交談 祝你新年快樂 心想事成 O(∩_∩)O

8. 《宋史·侯蒙傳》的翻譯

一、譯文:

侯蒙字元功,密州高密人。未成年時,有好名聲,急義好施,有時一天揮霍千金。考中進士後,調任寶雞尉、柏鄉知縣。百姓訴訟都在縣衙判決,受罰者沒有怨意。轉運使黃聽說他的名聲,准備推薦他,召他到轉運司陳述政事,侯蒙因為要出縣境不肯前往,黃湜大怒。

後來巡視各縣,檢閱文書,想找岔治他的罪;後來沒有一處可以指責,就以賓客之禮相見,說:「你真是個能乾的官吏啊。」黃湜率領諸使聯合推薦他。徙任襄邑知縣,升為監察御史,進升殿中侍御史。

崇寧年間星象變異皇上徵求政事建議,侯蒙上書條陳十件事,分別是:去冗官,容諫臣,明嫡庶,別賢否,絕幸冀,戒濫恩,寬疲民,節妄費,外戚不要干預政事,宦官不得掌權。徽宗予以採納,有重用他之意,升任侍御史。

西邊將領高永年死在羌地,徽宗大怒,親自書寫五路將帥劉仲武等十八人姓名,令侯蒙前往秦州逮捕審訊。將出發時,任命他為給事中。

侯蒙到秦州,仲武等人穿著囚服聽候命令,侯蒙告訴他們說「:你們都是侯伯,不能讓獄吏污辱你們,依次講出實情吧。」案件還未上報,朝廷任命他為御史中丞。

侯蒙上奏說:「漢武帝殺死王恢,不如秦繆公赦免孟明;子玉被縊殺而晉侯高興,孔明死而蜀國被輕視。現在羌人殺死我國一個都護,而讓十八位將領因此而死,這是自己毀壞自己的肢體啊。要想身體不得病,可能嗎?」徽宗醒悟過來,赦免他們不予追問。

侯蒙升任刑部尚書,改任戶部尚書。這年郊祭朝廷預先辦理,尚書主管政事。這時,皇帝秘密告訴他。侯蒙回答說:「用財利討好君主而進升,我不敢這樣做。」遭母喪,守孝期滿,恢復舊官,於是任同知樞密院。進升尚書左丞、中書侍郎。

在此之前,御史中丞蔡鑊大力詆毀張商英的私事,皇帝下旨命令舉行廷辯。侯蒙說「:商英雖然有罪,但他是宰相;蔡鑊大力詆毀,雖是言官,但他是從臣。讓他們廷辯,豈不有傷國體?」皇上認為是這樣。

一天,皇上從容問侯蒙說:「蔡京這人怎麼樣?」侯蒙回答說「:假如蔡京能心術端正,即使古代賢相也無法比擬。」皇上點頭稱是,而且讓他秘密偵察蔡京的行為。蔡京聽說後怨恨他。

大錢法有弊端,朝廷准備改十為三,主藏吏來報告說「:諸府都把大錢拿到市場購物,都懷疑法令會改變。」侯蒙說:「我們府里積錢有多少?」守藏吏回答說:「八千緡。」侯蒙吼道:「怎麼會有變更而我不知道的呢?」第二天,詔令下達。

曾經又有幾件事侯蒙單獨受詔,蔡京不知道;蔡京偵察得知,告訴皇上,皇上說:「侯蒙也這樣嗎?」罷貶他為知亳州,不久加任資政殿學士。

宋江在京東作亂,侯蒙上書說:「宋江以三十六人橫行齊、魏,官軍數萬沒有敢抵抗的,他的才能一定過人,現在青溪賊人作亂,不如赦免宋江,讓他討伐方臘來自贖。」皇上說「:侯蒙身在地方不忘君主,是個忠臣啊。」命他任東平知府,未到任就去世,終年六十八歲。

追贈開府儀同三司,謚號為文穆。

二、原文:

侯蒙,字元功,密州高密人。未冠,有俊聲,急義好施,或一日揮千金。進士及第,調寶雞尉,知柏鄉縣。民訟皆決於庭,受罰者不怨。轉運使黃湜聞其名,將推轂之,召詣行台白事,蒙以越境不肯往。

湜怒,他日行縣,閱理文書,欲翻致其罪;既而無一疵可指,始以賓禮見,曰:「君真能吏也。」率諸使者合薦之。徙知襄邑縣,擢監察御史,進殿中侍御史。

崇寧星變求言,蒙疏十事,曰去冗官,容諫臣,明嫡庶,別賢否,絕幸冀,戒濫恩,寬疲民,節妄費,戚里毋預事,閹寺毋假權。徽宗聽納,有大用意。遷侍御史。

西將高永年死於羌,帝怒,親書五路將帥劉仲武等十八人姓名,敕蒙往秦州逮治。既行,拜給事中。至秦,仲武等囚服聽命,蒙曉之曰:「君輩皆侯伯,無庸以獄吏辱君,第以實對。」案未上,又拜御史中丞。

蒙奏言:「漢武帝殺王恢,不如秦繆公赦孟明;子玉縊而晉侯喜,孔明亡而蜀國輕。今羌殺吾一都護,而使十八將繇之而死,是自艾其支體也。欲身不病,得乎?」帝悟,釋不問。

遷刑部尚書,改戶部。比歲郊祭先期告辦,尚書輒執政。至是,帝密諭之。對曰:「以財利要君而進,非臣所敢。」母喪,服除,歸故官,遂同知樞密院。進尚書左丞、中書侍郎。

先是,御史中丞蔡薿詆張商英私事甚力,有旨令廷辨。蒙曰:「商英雖有罪,宰相也;蔡薿雖言官,從臣也。使之廷辨,豈不傷國體乎?」帝以為然。一日,帝從容問:「蔡京何如人?」對曰:「使京能正其心術,雖古賢相何以加。」帝頷首,且使密伺京所為。京聞而銜之。

大錢法敝,朝廷議改十為三,主藏吏來告曰:「諸府悉輦大錢市物於肆,皆疑法當變。」蒙曰:「吾府之積若干?」曰:「八千緡。」蒙叱曰:「安有更革而吾不知!」明日,制下。

又嘗有幾事蒙獨受旨,京不知也;京偵得之,白於帝,帝曰:「侯蒙亦如是邪?」罷知亳州。旋加資政殿學士。

宋江寇京東,蒙上書言:「江以三十六人橫行齊、魏,官軍數萬無敢抗者,其才必過人。今青溪盜起,不若赦江,使討方臘以自贖。」

帝曰:「蒙居外不忘君,忠臣也。」命知東平府,未赴而卒,年六十八。贈開府儀同三司,謚文穆。

三、出處

選自《宋史》

(8)見薛侍御戴不損裹帽子因贈翻譯擴展閱讀

一、創作背景

《宋史》的主要史料來源是宋代的國史、實錄、日歷等宋朝史官的原始記述,而這些史籍如今幾乎全部佚失了,在其他書中雖然也有引用,但取捨、詳略各不相同,加上在記載宋朝歷史的各種文獻中。

只有《宋史》比較全面、系統地反映了政治、經濟、軍事、思想、文化等各個方面的狀況,內容廣泛而豐富,史料價值相當高。

二、作品賞析

《宋史》的特點是史料豐富,敘事詳盡。

兩宋時期,經濟繁榮,文化學術活躍,雕版印刷盛行,編寫的史書,便於刊布流傳。科舉制的發展,形成龐大的文官群,他們的俸祿優厚,有很好的條件著述。加之統治者重視修撰本朝史,更促成宋代史學的發達。

修撰本朝史的工作,在北宋前期由崇文院承擔;王安石變法改革官制後,主要由秘書省負責。官修的當代史有記載皇帝言行的起居注,記載宰相、執政議事及與皇帝問對的時政記,根據起居注、時政記等按月日編的日歷,詳細記載典章制度的會要,還有編年體的「實錄」和紀傳體的「國史」。

三、作者簡介

1、蔑里乞・脫脫

脫脫(1314年-1355年),亦作托克托,亦作脫脫帖木兒,蔑里乞氏,字大用,蒙古族蔑兒乞人脫脫幼養於伯顏家,從浦江吳直方學。

元朝元統二年(1334年),脫脫任同知宣政院事,遷中政使、同知樞密院事、御史大夫、中書右丞相。當時伯顏為中書右丞相,權傾朝野,向為元順帝所忌,脫脫恐受其累,與順帝密謀逼退伯顏。

至正一年(1341年)脫脫為相,大改伯顏舊政,復科舉取士。至正三年(即1343年),脫脫主編《遼史》、《宋史》、《金史》,任都總裁官。

至正四年(即1344年),脫脫因病辭職,到至正九年(即1349年)復出為相,發行新鈔票「至正交鈔」,並派賈魯治理黃河,成績斐然卓著,贏得水患災民的民心,上賜號答剌罕(意謂:自在),被贊譽為「賢相」。

至正十二年(1352年)九月,脫脫親率大軍鎮壓鎮壓徐州芝麻李紅巾軍起義,執意屠城,軍事成就卓著,功封太師。

至正十四年(1354年),脫脫被派往討伐高郵(今屬江蘇)張士誠起義軍,正酣戰即將攻陷士誠之際,為朝中彈劾,功虧一簣。事因皇太子不滿「未授冊寶之禮」,而支持康里人哈麻彈劾脫脫,致使脫脫於至正十五年(1355年),革職流放雲南,後被中書平章政事哈麻假傳元順帝詔令自盡。

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昭雪復官。脫脫的死使得他殫精竭慮修補元王朝統治的堤壩付諸東流,也成為元王朝走向崩潰滅亡的轉折點。

2、阿爾拉·阿魯圖

阿爾拉·阿魯圖,(生卒年待考),蒙古族,蒙古阿兒剌部人。元朝末期重臣。元順帝(元惠宗)孛兒只斤·妥歡貼睦爾執政時期,中書右丞相蔑里乞·脫脫於元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農歷5月因病辭職,由阿爾拉·阿魯圖繼任中書右丞相。

阿爾拉·阿魯圖繼脫脫之後,主持了纂修遼、金、宋三史,頒《至正條格》等工作,特別是三史中的《宋史》部分,是由阿爾拉·阿魯圖主持的。

雖然在參與修纂《宋史》的人之中,阿爾拉·阿魯圖名為都總裁,但他素不識漢字,因而並沒有參與實際編修,但他在財政、管理、史料提供上給予了莫大支持,因此在元至正五年(1345年農歷10月),三史皆修成,中書右丞相阿魯圖奏進。

《宋史》在三史中雖然是最後完成,但只歷時兩年半。阿爾拉·阿魯圖主持《宋史》的修撰,在時間上是相當倉促的,因而不可避免地存在許多問題和缺陷,盡管如此,《宋史》仍為極其重要的史書,為二十四史之一,仍然發揮著不可取代的作用。在這一方面,阿爾拉·阿魯圖功不可沒。

與見薛侍御戴不損裹帽子因贈翻譯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廠妹旗袍圖片大全 瀏覽:568
旗袍最能檢驗一個女人的氣質 瀏覽:724
夏季長褲長袖睡衣 瀏覽:117
磨砂布料羽絨服優缺點 瀏覽:290
艾英倫女裝 瀏覽:597
帽子的英文怎麼讀視頻 瀏覽:225
長棉衣馬甲 瀏覽:443
express童裝品牌簡介 瀏覽:550
純白色牛仔褲部分洗白了怎麼辦 瀏覽:145
學士服裡面穿條紋襯衫 瀏覽:205
鏤空馬海衣搭配 瀏覽:369
白藏藍色的上衣配什麼褲子好看嗎 瀏覽:19
緊身黑色打底配什麼褲子 瀏覽:603
男童150褲子多少厘米 瀏覽:91
短袖連體褲怎麼搭配外套 瀏覽:567
寸衣領連衣裙搭配外套 瀏覽:244
男的女裝都可以穿什麼 瀏覽:579
溫崢嶸旗袍寫真 瀏覽:721
女的全身穿一條黑褲子跳舞 瀏覽:891
灰色內搭穿什麼外套好看 瀏覽: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