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帽子的由來或者歷史
一、帽子
據史書《玉篇》記載: 「巾,佩巾也。本以拭物,後人著之於頭。」由此可見,巾原是勞動時圍在頸部擦汗用的布。由於自然界中風沙、酷熱,寒流對人類的襲擊,人們將巾從頸部逐漸裹到了頭上。在保暖、防暑,擋風,避雨,護頭等實用功能的基礎上,逐漸演變成為帽子的形式。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帽子逐漸具有裝飾人體的美觀功能。在歷代服飾的演變中,衣冠配套構成了中國傳統衣著風尚的一大特點。
二、歷史:堂皇的冠、冕
在形容衣著端莊體面的成語中,如「冠冕堂皇」和矗衣冠楚楚」等都強調了「冠」在服飾中的首要地位和重要作用。
所謂的「冠冕」是指我國古代帝王,官吏們戴的禮帽。古代的冠並不象今天的帽子,將頭頂全郎蓋住,它只有狹窄的冠梁,遮住頭頂的一部分,兩旁用絲線系在領下,並打結固定住。古代的男子,從二十歲起就開始戴冠,戴冠時,要首先舉行矗冠禮」,以表示成年的開始。
「冕」的出現要早於「冠」。 「冕」的頂部,有一塊長形冕板,前低後高,稱作「冕」,表示恭敬。冕的前沿,一般用綵線穿成若干串珠玉,名叫「冕旒」。串珠垂面,使目不斜視。冕旒的數量以及所用的材料,是區別貴賤尊卑的標志。冕冠的兩旁,各有一孔,用以穿插玉笄等物,以便於發髻相系。另在兩耳之處,各垂一顆珠寶遮耳,稱為「充耳」。表示不聽信讒言。冕冠是古代帝王臣僚們參加重大祭祀典禮時所用的冠帽。除此之外,在皇子繼位時,也要進行加冕(見圖l—1)。
現在人們的衣著習慣,以脫帽表示禮貌。而在我國古代,脫帽則是無禮冒犯的舉動。 「脫帽露頂王公前」,這在當時是很失體統的。
我國自古以來就十分重視服飾配套。在歷代的禮制中就講究一個人的衣帽要整齊,要「衣冠楚楚」,也就是說,一個人身上穿的和頭上戴的都要搭配合體,特別是對頭上戴的「冠」非常重視,把「冠」放在服飾中的首位,認為「冠」可以顯示一個人的精神氣質。在千姿百態的服飾中,如果忽視帽子的配套,那麼,即使址精關絕倫的服裝,也會黯然失色。因此,在服飾結構上,衣冠一體,不可分割,已構成我國傳統的服飾風尚。
『貳』 歷史上的「披肩」竟是一頂帽子,為什麼古人認知和我
在明末《酌中志》里對披肩有比較詳細的描寫,提到它其實是一種皮毛製品,並且自上到下都很喜歡戴。
披肩,貂鼠制一圓圈,高六、七寸不等,大如帽。兩傍各制貂皮二長方,毛向裏,至耳即用鉤帶斜掛於官帽之後山子上。……凡聖上臨朝講,亦尚披肩。至於外廷,如今所戴帽套,謂之曰"雲字披肩"。聞今上登極後,令左右漸次改戴雲字披肩隨待,然古制似已頓易也。——《酌中志》
並且由於皮草所制,價格也是不菲,在《大明會典》記載的賊贓估價里「貂鼠披肩一頂四十貫」,並且「披肩」是被列在一堆巾帽里,量詞也是用「頂」,可見它真的是帽子一樣的東西。
四十貫的物價概念可能不太清楚,在那張清單里,四十貫還能等同於「羊一隻」、「虎豹皮每張」,真可謂用料很足啊!炫富也是不容易啊~~
『叄』 清代官員帽子最高處那顆「頂珠」,到底有多值錢
最開始那個珠子還是非常值錢的,因為他們真的是用真金白銀所打造出來的。但是到了清朝雍正時期,為了節約朝廷開支都換成了琉璃珠子,然後就不那麼值錢了。
其實這一點也和現代的一些觀點非常的相似,現代的人總會認為穿著奢侈品牌的人家庭肯定是非常有錢的,而那些穿得很普通的人,肯定是家境比較平庸的。雖然說大多數情況下是這樣,但也總有例外的產生。
『肆』 清代官員帽子最高處那顆「頂珠」,到底有多值錢
想要了解清代官帽上那顆「頂珠」價值,首先需要了解官帽所代表的重要地位。清代有著明確的等級制度,判斷官員級別最容易的方法就是看官帽上的頂珠。
能戴在官員頭上這些珠子又豈能是便宜貨。從最為顯赫的前三品大臣可看出,玉石、珊瑚、寶石象徵著權力與地位的尊卑。如今:這些寶物也一直是珠寶市場的高大上裝飾,尊貴奢華的品質與魅力非同一般。
我們中華民族歷經上下5000年歷史,是世界上唯一有著悠久歷史文化的文明古國。這些流傳下來眾多珍貴無價的寶藏及文化中,無不凝結先人的智慧結晶。有書君認為不論是取材還是工藝,抑或文化又豈能是用價值能衡量得了呢?不知各位看官對此有何看法呢
『伍』 世界最高級廚師的帽子
1、廚師的帽子高低不同,代表地位不同。
廚師長帽一般高約29.5公分。總廚、大廚戴此帽。
廚師長帽約29.5公分
廚師帽約25公分
廚師工帽約10.5公分
2、歷史淵源
在飯店、餐館里,每個廚師都戴有一頂白顏色的高帽。對廚師戴白高帽的由來,還有一段十分有趣的故事呢。
據說,200多年以前,法國有位名廚叫安德范?克萊姆。他是十八世紀巴黎一家著名餐館的高級主廚。安德范性格開朗風趣且很幽默,又愛出風頭。一天晚上,他看見餐廳里有位顧客頭上戴了一頂白色高帽,款式新穎奇特,引起全館人的注目,便刻意效仿,立即定製了一頂高白帽,而且比那位顧客的還高出許多。他戴著這頂白色高帽,十分得意,在廚房裡進進出出,果然引起所有顧客的注意。很多人感到新鮮好奇,紛紛趕來光顧這間餐館。這一效應竟成為轟動一時的新聞,使餐館的生意越來越興隆。後來,巴黎許多餐館的老闆都注意到了這頂白色高帽的吸引力,也紛紛為自己的廚師定製同樣的白高帽。
久而久之,這白色高帽便成了廚師的一種象徵和標志,演變到如今,幾乎世界各地的廚師都普遍戴上了這白色的帽子。白色高帽便成了廚師維護食品衛生的工作帽。
3、國際廚師帽會成立於1949年,總部就設在廚師高帽子的起源地--法國巴黎。參加帽會組織,必須具有一定高度帽子的廚師才有資格。1984年,中國第一個廚師帽會組織--中國廚師帽會廣州分會成立。
在廚師中,從特級、高級到中級都有,其中總廚師長1名,下設熱冷、面點、西餐8個正副廚師長。
據說在60年代前,廚師的等級很模糊,60年代後,才開始進行考試定級。
五六十年代時沒有廚師長的叫法,而是以大組長為稱謂。
餐飲業在我國服務消費中一直占據著主導地位。現在人們的生活水平、生品位都提高了,對一日三餐也越來越講究營養和健康。特別是隨著我國第三產業的迅猛發展,餐飲業也成為朝陽產業,每天都會有不同檔次的酒樓開業。具體有多少酒店,誰也說不清楚,但無論是省城,還是縣城,走在繁華路段的大街上,你都會看到兩步一酒樓,三步一飯店。在如林的酒樓飯店中,廚師想找份工作並不難,難的是找到一份滿意的工作,特別是一個剛從烹校畢業,還沒有多少實踐經驗的廚師。
廚師也分好多級別,每一個級別都有不同的證書,代表著廚師的身份和資歷。最低級別的廚師是初級廚師,而一般從技校學成畢業的都是中級廚師,是中級當中較低的三級廚師,也是「菜鳥」級的。持有三級廚師證書要滿兩年,才能像廣告中所說的「免費進修」,其實廚師學成以後的晉級培訓都是免費的,時間也並不長,只要掌握幾個關鍵菜的做法。如果考試合格,三級證書就可以換成二級證書了。持有二級證書滿兩年以後,就有資格再次參加培訓,參加一級證書的考試了。三級、二級、一級都是中級廚師內由低到高的級別。如果持一級證書滿兩年,同時年齡滿30歲,你就有資格嘗試第一次鯉魚跳龍門了,參加高級廚師中特級廚師的培訓考試。說到最後,證書一張紙而已,廚藝屬於武藝范疇,到底有多大能耐需要在實踐中證明,剛從烹校畢業的小師傅,需要從粗加工、打荷、配菜、等崗位成長,不可能一步登天去大酒店炒菜。
特一級廚師還不是廚師的最高級別,技師才是廚師的最高境界。如果說特一級廚師以前那一層層的關卡都是在做繭的話,通過考試成為技師才能成蝶。成了技師,做了大廚,不只是工資高了,還有許多其他收入,比如應廚師學校的聘請,給學生上上課,出任一些大賽的評委等等。
其實做廚師並不是學廚師的惟一出路,不少酒店的老闆或者經理就是學廚師的出身,因為酒店裡最吸引人的是菜,最出效益的是廚房。作為行家裡手,廚師做酒店老闆有得天獨厚的條件。
『陸』 在中國歷史上,有哪些特殊的帽子
在中國的歷史上,最特殊的帽子就屬於清朝的鐵帽子王,而鐵帽子王屬於世襲制,擁有鐵帽子王的人比一般的王爺擁有更豐富的物質待遇和政治待遇,在特權上也不同於其他王爺。
三、而到了清代末期,鐵帽子王更是屬於可無可有的角色了,雖然有一些將軍非常的有實力,文武雙全,並且在鎮壓太平天國和鴉片戰爭中立下了汗馬功勞,但是依舊沒有將鐵帽子王重新回到清朝剛開國的時候的地位。雖然號稱鐵帽子王,但是清朝朝廷對他們管理的非常嚴格,一向是有錯必罰,所以很多的人都受到了處理,而隨著清朝逐漸的落寞,革命不斷地爆發,民國逐漸取代了落後的清朝,鐵帽子王也逐漸地退出了歷史的舞台。
『柒』 清代官員帽子最高處那顆「頂珠」,到底有多值錢
我們平時看清代電視劇的時候,總會發現一個特別有趣的現象,就是清代官員的等級不同,他們頭上戴的帽子也不同,差異非常明顯,即使上衣搭配羽毛也有不同的變化。帽子?考慮到這些問題,今天我想和大家談談清朝官員穿戴這些東西的情況。不同的等級對應不同的官階。原來,官階是皇帝賞賜一些功臣的獎賞。後來,它逐漸成為官階的象徵。作為僅次於鑽石的天然裝飾品,紅寶石也相當昂貴。今天我們仍然可以看到許多用紅寶石製成的奢侈珠寶,可以看出這種紅寶石的價值並不便宜。此外,清代官員佩戴的珠子尺寸仍然相對較大。因此,這個紅寶石的價值,我們不必說,是相當昂貴的,我們可以去珠寶店了解,比較可以。二級官方珍珠是用珊瑚做的,大部分是紅色的。明亮的紅色是最珍貴的顏色,其次是淡紅色,生長在海平面以下100到2000米之間,獲得這種材料的難度,加上它的稀有性,使它的價值僅次於紅寶石。
桑平的官員使用藍寶石,藍寶石比紅寶石多,找到它們並不困難。此外,在歷史上的許多朝代,官員的帽子和珠子都是紅色的,因此,天然藍寶石在頂飾上的使用價值低於紅寶石。這四顆官方珠子是天青石,一種從阿富汗經由絲綢之路運到中國的材料,有深藍、紫藍、天藍和綠松石藍,上面的珠子一般用深藍色,當然,這種材料的價值不便宜,不是一般人能買得起的。即使在今天,這種材料仍然很流行。
然而,由於它在自然界中儲存量大,加工也相對容易,即使它的形狀和結構與鑽石相似,但是它的硬度和光澤與鑽石有很大的不同,加上鑽石的加工是很困難的,所以經常用來代替水晶鑽石和類似的功能。六個官方物種是 tridacna,一種海洋中的雙殼貝類。被稱為“貝殼之王”的三趾甲有著光滑閃亮的外殼,被用作頂級珍珠以確保安全。七品官頂珠的原料是素金,即金頂無任何裝飾。據推測,對於七級以上官員的高級珠子的價值沒有概念。我們可以回去
『捌』 請問古代各朝代(特別是魏晉南北朝)的帽子是什麼樣的最好有圖釋
反正很酷!
帽子是古代「頭衣」的一種,並且是最古老的一種「頭衣」,古代「頭衣」包括帽子、巾、襆、頭、冠、冕、弁等。《說文解字》未收「帽」這個字,可見帽是出現於東漢以後的字。
古代的帽子也沒有什麼特別明確的定義,有時和其他「頭衣「外形相近,沒有一個特別嚴格的界限,但一般說來,帽子是圓頂形的,能覆蓋整個頭部,且易戴易脫,為人們日常所戴。
我國戴帽子的歷史很久了,早在春秋戰國以前,人們都是戴帽子的,並且是皮帽子。只是後來隨著封建制度的建立,,等級制度的出現,一般有地位有身份的人才轉而戴弁、冠、冕等,帽子轉而成了小孩的專用品。到晉代已經要求不是那樣很嚴格了,一般士人亦可戴帽子。實際上在三國時期,凡不做官的士人就可以戴帽子,有名的高士管寧就在家中戴黑布帽子,但在正式場合是不允許戴帽子的,而要按規定戴冠和幘等。
有趣的是,在漢族已不是很講究的時候,作為習慣於戴帽子的少數民族,一面推行漢化制度,一面卻嚴格要求不得戴帽子,還有人為此丟了官。北魏孝文帝一次南征回京,見城裡婦女仍有戴帽子穿小襖的,就責備留守的任城王元澄,問他為何不管,元澄辯解說,戴帽子穿小襖的只是少數。孝文帝很生氣,質問他:「你是否覺得全城人都應該戴帽子穿小襖呢?」結果將任城王及其他留守的官員全罷免了,演出了我國歷史上為帽子而丟官的一幕,可見戴不戴帽子在當時有著重要的政治意義。此事在《魏書》《北史》上都有記載。而據《宋書·禮志》記載,當時的南方,百姓已普遍戴帽子,且士大夫也逐漸以帽子為常服,這對推行漢化的北魏不啻是一個諷刺。
由於帽子有其方便的一面,因而北魏以後,士大夫階級也逐漸戴起了帽子,成為日常生活中的一般打扮。到隋唐以後,由於民族的大融合,帽子成為人們日常普遍的一種服飾,並且和現代的帽子一樣,容易脫掉。
古代人戴帽子也和現在一樣,喜歡趕時髦,後周時獨孤信打獵時帽子稍微斜了點,結果百姓戴帽子都要學他將帽子斜戴上,以為時髦。隋文帝楊堅未當皇帝以前,因脖子上長有一肉瘤,怕人看見,便戴帽子以遮掩,竟流行而為時尚。
帽子的類很多,魏晉南北朝時期就有突孫帽、大帽子、白紗帽、烏紗帽、皂帽等;唐宋時代有席帽、渾脫帽、氈帽、壓耳帽、風帽、婦女戴的帷帽、胡帽等;明清有棕結草帽、遮陽大帽、圓帽、鵝帽、堂帽、巾管帽、瓦楞氈帽、小帽、卷檐氈帽、皮帽、狗頭帽、涼帽等等。它們因材質、形狀等的不同,而分別具有防風、遮陽、保暖、美飾等功用。這其中最負盛名的乃是烏紗帽。
烏紗帽,顧名思義就是用黑色的紗製作的帽子。它不是嚴格的一類帽子,而是將凡是用烏紗製作的帽子都可稱為烏紗帽。在隋以前,帝王戴白紗帽。宮官和官宦有戴烏紗帽的。隋唐時烏紗帽成為朝中官員的一般頂戴。到宋代,四腳襆頭興起,原來式樣的烏紗帽逐漸廢止,但由於襆頭亦多用烏紗製作,故仍將襆頭稱為烏紗帽。宋代烏紗帽多為展腳,即帽翅平展,據說這樣可以防止大臣們在朝上竊竊私語。在明代,官員戴的烏紗帽的定製是前低後高呈台階形,兩翅為牛舌形,寬寸余,長五寸,但亦有戴其他樣式者。由於明代只有官吏才能戴烏紗帽,故後世將烏紗帽作為官帽的代稱。後世在舞台上出現的官員所戴的烏紗帽就是明代的式樣。烏紗帽到清代即廢止了。
『玖』 清代官員帽子上的珠子,到底值多少錢
清代官員帽子上的珠子價值,和官員的品級有關系,品級越高,珠子的材質越珍貴(以清朝時的珍貴程度而不是現在)。
接下來,我們一起來看看從最低的九品芝麻官到一品大員頂珠材質的變化(下圖為清朝電視劇中朝堂上的官員,大家可以看到他們帽子上的頂珠多種多樣)。
比如紅寶石,天然的紅寶石非常珍貴,但是人工合成並不難;再比如六品官員的頂珠材質硨磲,由於現代生產水平的提高,價值也不再想清朝那樣珍貴。
對此,大家怎麼看?如果讓你以現代價值給清朝官員重新佩戴頂珠,你會怎麼排序?
歡迎大家積極評論交流,喜歡歷史的朋友隨手關注津城沐雨,更多有趣又有用的歷史知識,敬請期待!
參考文獻:
《清史稿》,《中國通史》,《世界經濟史》等。
『拾』 古代官員帽子頂上有個小珠,價格讓人望塵莫及,究竟多貴
首先古代官員帽子上有一個小珠子,這個官員是指的清朝官員。價格如果按照紅色寶石的價格來換算的話,鴿血紅寶石1克拉相當於1萬塊錢左右。
除了官帽上的珠子,官帽的整體製作材料沒有特別昂貴。但是官帽也是一個象徵,這些官員等級越高,佩戴的官帽也就級別越高,也就是說官帽上的珠子也就相應價格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