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明的官帽基本變化不大,唐朝的服飾影響了多個朝代。
唐朝的帽子高度下降,發簪的樣式像兩個耳朵,樣子擺脫了誇張。
宋代帽子的高度又降了些,兩邊的耳朵加長了。據說長翅帽的發明人是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他坐上龍椅後很不放心當年一起闖天下的同僚。尤其討厭文武大臣在朝堂中交頭接耳,評論朝政。一天,趙匡胤上早朝,在聽取某個大臣奏章時,發現兩側有不少官員竊竊私語,很不禮貌。趙匡胤心裡有點惱火,但不露聲色。退朝後,他想出個辦法,傳旨屬官在襆頭紗帽後面分別加上長翅。長翅用鐵片、竹篾做骨架。一頂帽子兩邊鐵翅各穿出一尺多(以後越來越長)。這種帽子除了朝堂和官場正式活動時須戴上,一般場合是不戴的。因為戴上它,在街上行走極不方便。官員只能面對面交談,要並排坐著談就困難了。從此大臣上朝,也就很難排列在一起交頭接耳,影響朝堂嚴肅性了。
元代的官帽更像一個草帽,只是頂端高度增加了。蒙古人的統治,使得帽子的變化也沒有傳承性。
明代又恢復了漢人的統治,使得官帽大體繼承了宋代的樣式只是有些小的變化:上部由方變園了,也叫烏紗帽。到了清朝又變成了和元代有很多類似的地方,只是加了帽檐,帽子上也有了頂戴花翎。元代和清代沒有發簪的位置了,是因為男人不再束發。
❷ 明朝官帽有哪些
一、梁冠:文武百官在國家重大祭祀典禮,慶祝大功告成,正月初一進朝賀年、冬至、皇帝生日、聖旨開讀,進呈奏表等時候,都要戴上樑冠。依公、侯、伯,一到九品,以梁線的多寡來區分。
二、烏紗帽:是明代官人上班常戴的官帽。前低後高,靠後腦的地方,左右各有一片長橢圓形的帽翅,帽內有網巾,束著頭發。烏紗帽(black gauze cap,比喻官位(official position)為古代官吏戴的一種帽子,後來也用來比喻官位。烏紗帽原是民間常見的一種便帽,官員頭戴烏紗帽起源於東晉,但作為正式「官服」的一個組成部分,卻始於隋朝,興盛於唐朝,到宋朝時加上了雙翅,烏紗帽按照官階在材質和式樣上是有區別的。明朝以後,烏紗帽才正式成為做官為宦的代名詞。
三、襆頭:是在重大的朝廷集會、奏事、謝恩時戴的,形體和宋代的差不多,帽緣左右有兩支像直尺的展角,展角尾端有的往上彎,再往左右彎。
四、四方平定巾:布做的像長方體的帽子,又稱方巾、角巾。明朝建國初年,做這種帽子的人,為了歌頌皇帝平定四方的功勛,所以命名為「四方平定巾」,是讀書人、官家常戴的帽子。
五、飄飄巾:帽子像三角形屋頂、帽脊前後又各有一片長方形布披,隨風飄動,所以叫飄飄巾。跟八仙中的呂洞賓戴的帽子一樣,所以又稱純陽巾(純陽真人是呂洞賓的道號),不過純陽巾的前後帽頂布披有圈卷的雲紋。有的帽披上也加塊玉,腦後垂兩條長帶子。
六、東坡巾:蘇東坡發明的帽子。長方帽子,戴成菱形狀,摺線居中,兩邊角上又各附一片比帽子短的豎披。其他尚有儒巾、平頂巾、漢巾、軟巾、吏巾、二儀巾、萬字巾、披雲巾、網巾、瓦楞棕帽、瓜皮帽等等,形形色色,有時也加上披肩。
❸ 明朝的帽子為什麼有兔子耳朵
唐代的那個帽子學名叫「襆頭」
下垂的帶子叫「垂角」或「軟腳」
現在影視劇里的襆頭都是亂作的,垂角也是硬邦邦的,這和歷史實物不符。
襆頭即便在唐代也一直在發展變化,有平頭襆頭,硬腳襆頭,圓頭襆頭,襯尖巾子襆頭,翹腳襆頭。。。。。到了宋朝有展腳襆頭,至於明代形成烏紗帽等。
❹ 明朝皇帝的帽子叫什麼
皇帝的帽子叫「皇冕」.
❺ 明朝太子平日戴的帽子叫什麼
通天冠
洪武元年定製(公元1368年),加金博山附蟬,首施珠翠,黑介幘,組纓、玉簪導。與絳紗袍、皂色領、褾、裾的白紗中單、絳紗蔽膝、白色假帶、方心曲領、白襪、赤舄配套,為皇帝郊廟、省牲、皇太子、醮戒時所穿。
❻ 我有一枚明朝洪武通寶古幣,《小孩坐在牛背上帶個帽子吹笛子》請問市場價格是多少
"洪武"背牧童騎牛圖的花錢種類是最多的,也是洪武花錢的最大特色。 因為沒見到圖片,只能猜測如下: 1、看銅質、包漿。黃灰色青銅材質的一般為明嘉靖以前的。 2、大小。 3、品相。 一般現代仿品實在太多了。多黃銅新亮,幾元到幾十元不等。老一點的可以在五十到幾百元之間。
❼ 明朝官帽有哪些
明朝的文武百官,依照官位大小品級,有不同的規定。戴在頭上的有:
一、梁冠:文武百官在國家重大祭祀典禮,慶祝大功告成,正月初一進朝賀年、冬至、皇帝生日、聖旨開讀,進呈奏表等時候,都要戴上樑冠。依公、侯、伯,一到九品,以梁線的多寡來區分。
二、烏紗帽:是明代官人上班常戴的官帽。前低後高,靠後腦的地方,左右各有一片長橢圓形的帽翅,帽內有網巾,束著頭發。
三、襆頭:是在重大的朝廷集會、奏事、謝恩時戴的,形體和宋代的差不多,帽緣左右有兩支像直尺的展角,展角尾端有的往上彎,再往左右彎。
四、四方平定巾:布做的像長方體的帽子,又稱方巾、角巾。明朝建國初年,做這種帽子的人,為了歌頌皇帝平定四方的功勛,所以命名為「四方平定巾」,是讀書人、官家常戴的帽子。
五、飄飄巾:帽子像三角形屋頂、帽脊前後又各有一片長方形布披,隨風飄動,所以叫飄飄巾。跟八仙中的呂洞賓戴的帽子一樣,所以又稱純陽巾(純陽真人是呂洞賓的道號),不過純陽巾的前後帽頂布披有圈卷的雲紋。有的帽披上也加塊玉,腦後垂兩條長帶子。
六、東坡巾:蘇東坡發明的帽子。長方帽子,戴成菱形狀,摺線居中,兩邊角上又各附一片比帽子短的豎披。
其他尚有儒巾、平頂巾、漢巾、軟巾、吏巾、二儀巾、萬字巾、披雲巾、網巾、瓦楞棕帽、瓜皮帽等等,形形色色,有時也加上披肩。
❽ 請問明代男的戴在頭上的帽子叫什麼名字
明朝男的戴的那個叫方巾
❾ 明朝的服飾和帽子,韓國古代的怎麼特別像明朝的服飾和帽子,究竟誰仿誰的
LZ說的是大帽吧,大帽相傳為明太祖朱元璋見生員在烈日中上班而賜的遮陰帽,形如煙墩帽而有帽檐。大帽是明代男子的重要首服之一,上至天子下至庶人都可以使用。與大帽相配的冒頂,帽珠等則是清代頂戴制度的起源。同時,大帽也是明代男子的重要正裝,接近禮帽性質。大帽也時常作為賞賜贈送給周邊部落,藩國在《明實錄》中有大量記載。
韓國那個准確的說叫笠子或者笠帽,笠子一般是朝鮮時代士人所普遍戴的帽子,注意這個笠子與咱們國家的那種竹子為骨架用竹子等編制的的笠帽有所不同,雖然都叫做笠子,不過好像韓國的笠子似乎很多不是用竹子編制,很多都是紗帽。
二者雖然相似但是不同的兩種帽子,據說這兩種帽子都源於元朝遺留,談不上誰仿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