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帽子知識 > 古代士兵戴的又尖又高的帽子

古代士兵戴的又尖又高的帽子

發布時間:2022-01-09 08:03:53

① 古代士兵的帽子和將軍帽子的區別

士兵的帽子是普通的鐵盔,將軍的帽子是精鐵盔,這差別是很大的。古代沒有煉鋼技術,精鐵就是最好的材料。因為兵器最多也不過是精鐵製造罷了。所以將軍的帽子能帶來更多的安全感。另外還有一點,將軍的帽子在後頸處有防護裝置,以免被敵斬首。而士兵帽子則只是光禿禿一個蓋子。

② 古代士兵帽子上的尖刺除了保命,還有什麼用處

古代士兵帽子上的尖刺可以用來保命,比如當頭部遇到危險的時候,尖刺可以起到緩沖作用,保護頭部,另外,他還可以用來分辨敵我,還可以用作炊具做飯,可以用來辨別士氣,特別是可以用來套在長槍上做武器。

另外,可以通過這個尖刺的狀態來判斷士兵的士氣。如果士氣低沉,士兵們就會低著頭,甚至從很遠的地方就能看到。還有人說頭上的尖刺可以用來分辨敵我,因為在戰場上大家穿的都是盔甲,戴著頭盔,很難分辨出是敵是友,那麼頭上的尖刺就可以用來當作標志。在戰場上,環境還是非常危險的,避免在混亂當中錯傷了自己的人。所以說士兵頭上的尖刺並不是像大家說的當避雷針,主要還是考慮在作戰時候所起的作用。

③ 請問:通常穿紅衣服的,帶一個高高的圓圓的厚帽子的士兵叫什麼

我覺得樓主說的就是英國皇家儀仗隊

午時一刻,一隊頭戴黑皮帽,身穿紅絨布軍服和黑色長褲的士兵,在鼓笛樂隊和一名騎兵的引導下,步伐嚴整地步入廣場。來換班的衛隊做完各種花式的步操以後,交接班雙方軍官相互敬禮,軍士相對舉槍示禮。然後,下班的衛兵列隊離開白金漢宮。

英國皇家衛隊不僅擔負了英國皇家和英國政界要人住宅的警衛任務,而且還參加了很多次英國進行的戰爭,並在很多重要會戰中發揮了決定性的作用,所以在大多數英國人眼裡,皇家衛隊是英國優秀傳統的象徵,同時它也是英國的君主立憲制長治久安的象徵。

皇家衛隊是英軍陸軍中的精銳部隊。通常只有皇家衛隊才能首先裝備最新的作戰裝備和武器。也就是說英軍最新武器會首先裝備皇家衛隊,然後才能輪到其他部隊。英國皇家衛隊不變的猩紅色緊身短上衣,以及那頂高高的熊皮帽子給許多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英國正規的皇家警衛部隊是在17世紀下半葉,也就是資產階級革命以後出現的。當時遷居國外的國王查理二世回國後組建了一支精銳的步兵團和騎兵團,來做為自己的警衛部隊。從此以後,這些部隊就成為了皇家軍隊的核心。

④ 士兵的帽子答案大全

1、大檐帽——我國也是世界上最常見的軍帽,大檐帽是1811年沙俄為軍官設計的工作帽,後來被普魯士、英國所採用。

——英國特種部隊「紅色貝雷帽」。

⑤ 古代士兵帽子上的頂針有什麼作用

在古代游牧民族中軍人的頭盔上那一簇毛叫做盔纓,以獸毛或鳥羽插在頭盔頂上的銅管里。其目的首先是為了增強軍人的威嚴和氣勢,以使軍容壯觀、鼓舞鬥志 。當然,這樣做的同時也讓軍人看起來更加美觀。
但在中原王各王朝原本用雉翎為纓,一般兩到三根,後來隨著佛教傳入中土,就有了現在常見的矛頭狀尖刺底部壓紅色絲纓(見明朝盔甲),或者盔頂有管狀物,裡面添入盔纓

⑥ 古代將軍,士兵的帽子上都帶一捆毛還是什麼,那是為了美觀

關於盔纓在古代戰爭發揮的作用主要是五種:

1、標明了古代戰將的高階軍銜等級和身份,只有高階軍官才有資格在頭盔上裝飾華麗醒目的漂亮盔纓;

2、古代軍官率軍作戰沖鋒敵陣時,後面的部隊可以看清主官攻擊敵人的方向,以利快速跟隨作戰;

3、在戰場上混戰廝殺時,方便讓遠處的人識別敵我,避免誤傷自己人;

4、盔纓起了風向標作用,這如同現代海軍水手軍帽的飄帶,感受天氣風向,方便利用風勢火攻、利用風向控制射箭精度或以利背風處攻擊迎風難以睜眼的敵人;

5、盔纓起了把手作用:頭盔外形相對圓潤光滑,單手難以抓提,一遇戰事突發,戰將一手抓取冷兵器,一手難以抓取頭盔肯定措手不及,故盔頂上的盔纓能方便單手快速抓提按戴頭上速戰,避免了耽誤戰機。

(6)古代士兵戴的又尖又高的帽子擴展閱讀:

盔纓的歷史:

春秋時代楚莊王平定了斗越椒叛亂,在漸台設宴慶功,命愛姬許姬敬酒。風吹燈滅,裨將唐狡酒後調戲許姬;被許姬隨手摘去胄上盔纓,密告楚莊王。楚莊王急命眾將,一律摘去盔纓,然後點燈。唐狡感激楚莊王周全,心存報答。

晉國伐楚,唐狡請為前鋒,被襄老斥責不用。楚莊王陣前不慎落馬被晉將先蔑追襲,危急之中,唐狡奮勇拚死來救,殺退晉兵,得勝受封。這是中國最早的關於盔纓典故記錄。

至於盔纓材料,早期盔纓用的著是漂亮野雞尾羽,往後也有用的是牛馬尾毛、染色的絲麻纖維等。漢唐才正式出現絲纓,元明以後才出現了影視作品那種常見的矛槍頭狀尖刺、底部披著紅色絲纓,或者盔頂上有豎管,以利插入盔纓。

明代戲曲家湯顯祖在《牡丹亭•牝賊》記載:「選高蹄戰馬青驄,閃盔纓斜簇玉釵紅。」證明了明代當時的盔纓正是紅色絲纓。

⑦ 古代軍官穿戴特徵

商代(約公元前17世紀至公元前11世紀)
原始社會晚期以來,隨著民族部落的不斷兼並,戰爭越來越頻繁,規模也越來越大。多時可達一萬三千人,如此龐大的軍隊,又是幾支部隊配合,如果沒有統一的服裝,指揮起來必定是十分困難,因此戎服開始出現。

西周(公元前11世紀至公元前771年)

公元前11世紀末,周武王擊潰了商紂王的軍隊,建立了西周王朝。西周是青銅台鑄發達時期,鎧甲已經向金屬材料發展。西周初年開始實行「國人」當兵的制度。《周禮.春官.司服》詳細記載了周天子、諸侯的各種冕服,其中的韋弁服是為「兵事之服」。西周軍隊中還沒有武官,天子及諸侯就是軍隊的統帥,他們出征所穿韋弁服,就是專用戎服。帥與兵的戎服區別只在與兵的裳要比帥的短些(以便於奔跑);衣裳簡陋些,衣料粗些。西周武士身著的「練甲」大多以縑帛夾厚綿製作,屬布甲范疇。

東周(春秋戰國)(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 年)
元前770年,周王室由於王位繼承的斗爭而引起了諸侯的叛變,他們聯合犬戎攻入鎬京(今西安),殺了幽王,滅了西周。繼位的周平王遷都洛邑(今洛陽),史稱東周,又稱春秋、戰國時期。這是一個諸侯爭霸、群雄割據的長期戰亂年代,也是封建社會向奴隸社會全面過度的時期,在這個時期軍事裝備的製造技術進步很快。甲胄製造業已採用了類似今天的流水作業生產方法,且具有相當規模。春秋戰國除大量使用皮甲胄外,也使用青銅鎧甲。戰國後期,出現了鐵制鎧甲。春秋戰國時期的戎服開始採用深衣。深衣是一種上衣與下裳連成一體的衣服。黃河流域的不少諸侯國已經開始創建騎兵,騎兵的出現必然要改變服裝,於是緊身窄袖、長褲皮靴的胡服便成為了戎服。戰國皮甲,多以犀牛、鯊魚等皮革製成,上施彩繪;皮甲由甲身、甲袖和甲裙組成;甲片的編綴方法,橫向均左片壓右片,縱向均為下排壓上排;胄也是用十八片甲片編綴起來的。另外,鐵甲出現於戰國中期,它的前身為青銅甲,是一種比較簡單的獸面壯胸甲。戰國時期的鐵甲通常以鐵片製成魚鱗或柳葉形狀的甲片,經過穿組聯綴而成。

秦代(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06年)

秦代是我國歷史上的軍事強國。秦代的軍戎服飾是至今資料最全面、最准確、最詳細的朝代。這要歸功於秦始皇陵兵馬俑的發現。秦代的戎服,上自將軍下至士卒形制全部相同,一律上穿深衣,下穿小口褲,士卒腿上裹有行纏,足穿靴或履。兵的首飾有四類。一類為幘,有兩種,一種為騎兵,一種為軍吏的。第二類是冠,為騎兵所戴。第三類為帽。第四類是發髻。靴履也有四種,根據形象定名為高統靴、方口翹頭履、方口齊頭履、方口尖頭履。靴和履都用帶縛於腳背和足踝。戎服一般都束腰。腰帶用皮革做成。帶用帶勾系接。這種鎧甲為臨陣指揮的將官所穿。胸前、背後未綴甲片,皆繪幾何形彩色花紋,似以一種質地堅硬的織錦製成,也有可能用皮革做成後繪上圖案。甲衣的形狀,前胸下擺呈尖角形,後背下擺呈平直形,周圍留有寬邊,也用織錦或皮革製成,上有幾何形花紋。胸部以下,背部中央和後腰等處,都綴有小型甲片。全身共有甲片一百六十片,甲片形狀為四方形,每邊寬大處理厘米。甲片的固定方法,用皮條或牛筋穿組,呈「V」字形並釘有鉚釘。另在兩肩裝有類似皮革製作的披膊,胸背及肩部等處還露出彩
秦代兵士鎧甲復原圖
這是秦兵俑中最為常見的鎧甲樣式,是普通戰士的裝束,這類鎧甲有如下特點,胸部的甲片都是上片壓下片,腹部的甲片,都是下片壓上片,以便於活動。從胸腹正中的中線來看,所有甲片都由中間向兩側疊壓,肩部甲片的組合與腹部相同。在肩部、腹部和頸下周圍的甲片都用連甲帶連接,所有甲片上都有甲釘,其數或二或三或四不等,最多者不超過六枚。甲衣的長度,前後相等。皆為64厘米,其下擺一般多呈圓形,周圍不另施邊緣。
漢代(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20年)

漢代以王莽新政為界分前、後兩個時期。前漢(又稱西漢)的軍戎服飾基本上沿襲秦制。鐵兵器經過戰國後期和秦代的發展,到西漢時已佔主要地位。西漢鎧甲全都是鍛鐵製成。漢代的戎服在整體上有多方面與秦代相似,軍隊中不分尊卑都上穿禪衣,下穿褲。禪衣為深衣,又稱沙轂禪衣(即有縐紋的單衣)。漢代軍人的冠飾基本上是平巾幘外罩武冠。東漢時期,武吏還有在平巾幘外加沙冠的習慣。漢代戎服外一般束兩條腰帶,一條為皮製,一條為絹制。武士主要穿靴履,以履為主,有圓頭平底、月牙形頭等樣式。漢代是我國武官制度初步形成的時期。春秋以後,軍隊規模日益擴大,軍、兵種和戰略戰術也不斷復雜,於是出現了一些專門的軍事家,形成了實際上的專職武官。區別官兵身份的不僅是服飾,還有軍服上的徽識。軍服上標出徽識在先秦時代已有制度。漢代的徽識,主要有章、幡和負羽三種。章的級別較低,主要為士卒所佩帶,章上一般要註明佩帶者的身份、姓名和所屬部隊,以便作戰犧牲後識別。幡為武官所佩帶,為右肩上斜披著帛做成的類似披肩的飾物。負羽則軍官和士卒都可使用。騎兵在漢末有了進一步的發展,這主要歸功於馬鞍、馬鐙的發明。

西漢騎士手持鐵鎩復原圖
西漢騎士手持鐵鎩復原圖西漢時期,鐵制鎧甲開始普及,並逐漸曾為軍中主要裝備,這種鐵甲當時稱為「玄甲」。西代戎服在整體上有很多方面與秦代相似,軍隊中不分尊卑都穿禪衣,下穿褲。禪衣為深衣制。漢代戎服的顏色為赤、絳等都屬紅色。

魏晉時期(公元220年至公元420年)

東漢末年,統治集團內部激烈的斗爭,引發了殘酷的大混戰。經過長期兼並,司馬氏在滅吳後統一了全國,建立了晉朝(史稱西晉)。晉惠帝時又爆發了「八王之亂」,出現了東晉十六國的局面。這一時期頻繁的戰爭,雖然促使戰略戰術得到發展,但給社會經濟生產造成的破壞卻極其巨大,因此在武器裝備方面與漢代相比並沒有明顯的進步。魏晉時期的戎服主要是戰袍和褲褶服。袍長及膝下,寬袖。褶短至兩胯,緊身小袖,袍、褶一般都是交直領,但也有盤圓領。褲則為大口褲。東晉與西晉相比較褲腳更大,很像今天的女裙褲。冠飾主要有武冠、鶡冠、卻敵冠、樊噲冠、幘、幅布和帢等。軍人一般都穿圓頭靴,靴尖不起翹。鎧甲和戎服外均束帶。左側為鐵制筒袖鎧,是一種胸背相連、短袖,用魚鱗性甲片編綴而成,筒袖鎧的外形與西漢的鐵鎧很相似,從頭上套穿,這種筒袖鎧堅硬無比。胄基本沿襲東漢的形制,胄頂高高地豎有纓飾。右側為魏晉時期的戎服,主要是袍和褲褶服。袍長及膝下,寬袖。褶短至兩胯,緊身小袖,袍、褶一般都為交直領,右衽,但也有
南北朝(公元420年至公元589年)
南北朝(公元420年至公元589年)這個時期的武器裝備生產發展到了一個全新的階段。在鎧甲方面,不但種類多樣,而且質量和製造技術也很高,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兩當鎧,「兩當,其一當胸,其一當背也。」保護頭部的有兜鍪、胄、盔等。南北朝時期,很多帝王都是胡人、羯人,其軍隊也以胡人為主,他們的服飾文化被帶進了中原地區,因此南北朝時期的戎服很具特色,不僅樣式多,融合了多民族的服飾,而且因武官制度進一步完善,官兵在服飾上有了更明顯的區別。裲襠衫是當時最突出的,武官在裲襠衫外披上與兩當甲形制完全相同的布制或革制兩當,作為武官的公事制服,一直使用到唐代。短袖襦也是這一時期主要使用的戎服,小袖口,前開襟,大翻領,單、棉都有。戎服褲基本沿襲東晉樣式,一般是大口褲,褲腳在膝下用帶扎住。冠飾以平巾幘、帽為普遍。圖中前排為兩襠鎧,長至膝上,腰部以上是胸背甲有的用小甲片編綴而成,有的用整塊大甲片,甲身分前後兩片,肩部及兩側用帶系束。圖中後排兩人所穿鎧甲為明光鎧胸前和背後的圓護有關。因為這種圓護大多以銅鐵等金屬製成,並且打磨的極光,頗似鏡子(護心鏡)。在戰場上穿明光鎧,由於太陽的照射,將會發出耀眼的「明光」,故名。這種鎧甲的樣式很多,而且繁簡不一:有的只是在裲襠的基礎上前後各加兩塊圓護,有的則裝有護肩、護膝,復雜的還有數重護肩。身甲大多長至臀部,腰間用皮帶系束。另外,一說明光鎧的護心鏡系用漢代的「日光鏡」(銘曰「見日之光,天下大明」),此說不可信。

隋代(公元581年至公元618年)

隋朝是中國歷史上繼秦代之後又一個短命的,但是統一的封建王朝。由於建國時間短,在沒有完成各種政治經濟變革之前就已被推翻,因此很多方面還基本沿襲著南北朝的舊制,軍戎服飾也是如此。隋代使用最普遍的鎧甲為兩襠塏和明光塏。兩襠塏的結構比前代有所進步,形制也有一些小的變化。一般身甲全魚鱗等形狀的小甲片編制,長度已延伸至腹部,取代了原來的皮革甲裙。身甲的下擺為彎月形、荷葉形甲片,用以保護小腹。這些改進大大增強了腰部以下的防禦。明光塏的形制基本上與南北朝時期相同,只是腿裙變得更長。隋代戎服為圓領長袍。本圖為隋代武士復原圖。左為戎服,右為胄甲。

唐代(公元618年至公元907年)
唐代是我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它的政治、經濟和文化藝術都對歷史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唐代是我國歷史上武官制度全面建成的時期,因此唐代武官的服飾比過去歷代更為完備,官服有朝服和常服之分,服用范圍是朝廷九品以上的文武官員。武官的專門戎服為缺胯衫,綉有各種紋飾。士兵的戎服用兩種,一種是盤領窄袍,另一種就是缺胯袍,士兵的缺胯袍沒有綉紋飾,頭戴折上巾,唐代稱襆頭,晚唐時襆頭已變成無須系裹,隨時可戴的帽子。唐代武士還時興在襆頭外包一塊紅色或白色的羅帕。初唐的鎧甲和戎服的基本保持著南北朝以來至隋代的樣式和形制。貞觀以後,進行了一系列服飾制度的改革,漸漸形成了具有唐代風格的軍戎服飾。高宗、則天兩朝,國力鼎盛,天下承平,上層集團奢侈之風日趨嚴重,戎服和鎧甲的大部分脫離了使用的功能,演變成為美觀豪華,以裝飾為主的禮儀服飾。「安史之亂」後,重有恢復到金戈鐵馬時代的那種利於作戰的實用狀態,特別是鎧甲,晚唐時已形成基本固定的形制,唐代的鎧甲,據《唐六典》記載,有明光、光要、細鱗、山文、鳥錘、白布、皂娟、布背、步兵、皮甲、木甲、鎖子、馬甲等十三種。其中明光、光要、鎖子、山文、鳥錘、細鱗甲是鐵甲,後三種是以鎧甲甲片的式樣來命名的。皮甲、木甲、白布、皂娟、布背,則是以製造材料命名。在鎧甲中,仍以明光甲使用最普遍。唐代也出現過一些新的戎服,短後衣就是其中之一。唐後期出現了一種「抱肚」的戎服附件,抱肚成半圓型圍於腰間,其作用是為了防止腰間佩掛的武器與鐵甲因碰擊、摩擦而相互損壞。唐代武將好穿長勒短勒烏皮靴,靴頭尖而起翹。但著朝服、常服時也穿鞋頭有雲頭裝飾的履或麻鞋。

五代十國(公元907年至公元960年)

五代十國從建立後起前後約50年,政權更迭,朝令夕改,因此在服飾等方面基本沿襲唐末制度,明光甲已基本退出歷史舞台,鎧甲重又全用甲片編制,形制上變成兩件套裝。披膊與護肩聯成一件;胸背甲與護腿連成另一件,以兩根肩帶前後系接,套於披膊護肩之上。另外五代繼續使用皮甲,用大塊皮革製成,並佩兜鍪及護項。

宋代(公元960年至公元1279年)
宋代(公元960年至公元1279年)宋朝自建立起制定出一整套以文制武、兵權分立的措施。這些措施被奉為宋室治軍的家法而代代相傳,一開始頗有成效,但經過後來幾位庸帝的濫意發揮,使宋軍出現了冗兵、積弱和對外戰爭每戰必敗的嚴重局面。公元1127年,北宋皇朝終於被迫逃亡。南渡之後,南朝小朝廷一直處於孱弱狀態,根本無心顧及軍備生產,鎧甲製造處於落後停滯狀態。造成鎧甲停滯的另一原因,是火葯的發明。南宋時火葯的殺傷力已有很大的提高,鎧甲在戰爭中的防禦作用越來越小,盡管以後還使用了數百年,但它已不象以前那樣受到重視了。宋代的戎服是在五代的基礎上經過改變形成的。宋朝的軍隊有禁軍和廂軍兩大部分,禁軍是皇家正規軍,廂軍是地方州縣軍,這兩種軍隊的戎服具有一定的差別。禁軍九品以上的將校軍官,通常有三種服飾:朝服、公服和時服。朝服和公服的用途與唐代相同,時服是皇帝每年按季節不同,賞賜給近侍和文武官員的時令服飾。宋代軍隊的普通士兵作戰時只有衣甲,頭上戴的是皮蒞子。

遼(公元907年至1125年)

遼(公元907年至1125年)遼是由契丹貴族耶律氏建立的,與北宋長期對峙,後為金所滅。遼在契丹國時,軍隊已使用了鐵甲,遼朝的戎服分為兩類,一類為契丹服,一類為漢服。據《遼史》記載,遼在契丹國時,軍隊就已使用鎧甲,主要採用的是唐末五代和宋的樣式,以宋為主。鎧甲的上部結構與宋代完全相同,只有腿裙明顯比宋代的短,前後兩塊方形的鶻尾甲覆蓋於腿裙之上,則保持了唐末五代的特點。鎧甲護腹好象都用皮帶吊掛在腹前,然後用腰帶固定,這一點與宋代的皮甲相同,而胸前正中的大型圓護,是遼代特有的。遼代除用鐵甲外也使用皮甲。契丹族的武官服裝分為公服和常服兩種,樣式沒有明顯不同,都是盤領、窄袖長袍,與一般男子服飾相同,可能常服比官服略緊身一些。這兩種都可作戎服。

金(公元1115年至1234年)
金是由女真族建立的。1115年滅遼後又乘勝南下,於1126年攻入北宋都城汴梁(今開封),迫使宋室南渡,以後便與南宋對峙了百年左右,終於被成吉思汗所滅。金代早期的鎧甲只有半身,下面是護膝;中期前後,鎧甲很快完備起來,鎧甲都有長而寬大的腿裙,其防護面積已與宋朝的相差無幾,形式上也受北宋的影響。金代戎服袍為盤領、窄袖,衣長至腳面;戎服袍還可以罩袍穿在鎧甲外面。

西夏(公元1032年至1227年)

西夏是由黨項羌貴族拓跛氏建立的多民族王國。北宋初因與宋發生矛盾轉而臣事遼。1227年為成吉思汗所滅。西夏武士所穿鎧甲為全身披掛,盔、披膊與宋代完全相同,身甲好象兩襠甲,長及膝上,還是以短甲為主說明鎧甲的製造畢竟比中原地區落後一些。西夏的官服為也可作戎服,如遼代的契丹服一樣,兩者五明顯差別。

元代(公元1279年至1368年)
1206年鐵木真統一蒙古草原,建立了蒙古國,被各部尊稱為成吉思汗。在1218年至1258年的四十年間,數次率軍遠征,先滅西遼、花刺子摸、金等國,攻陷巴格達和達(大)馬士革等城,使蒙古成了橫跨歐亞大陸的大汗國。從1236年起,蒙古開始對南宋發起進攻。這期間,忽必烈於1271年即帝位,改國號為元,於1279年滅了南宋,嗣後又出兵日本、安南、緬甸、占城和爪哇,兵鋒遍及東南亞。元朝之所以能東征西討,依靠的是一支強大的軍隊,蒙古主力軍全部是騎兵,組織嚴密、裝備精良,而且還配有火器,尤為突出的是甲胄。甲身全部用網甲製成,外表用銅鐵絲綴滿甲片,內層用牛皮為襯,製作十分精巧。元代的戎服在建國之初無論將帥士兵,只有本民族的服飾——質孫服。蒙古式戎服的冠是帽和笠。蒙古統一中國後,為了鞏固政權,爭取漢族上層人士、特別是知識分子的支持,在各方面都遵行漢法。定都北京後,朝廷制定百官的禮服、公服,大都採用漢制。公服與宋代相同,武士的戎服是唐宋形成的式樣。平時一般都穿靴。元代鎧甲有柳葉甲、有鐵羅圈甲等。鐵羅圈甲內層用牛皮製成,外層為鐵網甲,甲片相連如魚鱗,箭不能穿透,製作極為精巧。另外還有皮甲、布面甲等。戎服只有一種本民族的服飾,即質孫服,樣式為緊身窄袖的袍服,有交領和方領、長和短兩種,長的至膝下,短的僅及膝。還有一種辮線襖與質孫服完全相同,只是下擺寬大、折有密襇,另在腰部縫以辮線製成的寬闊圍腰,有的還釘有鈕扣,俗稱「辮線襖子」,或稱「腰線襖子」。這種服裝也是元代的蒙古戎服,軍隊的將校和宮廷的侍衛、武士都可服用。

明代(公元1368年至公元1644年)

元末爆發的紅巾軍大起義,使元朝的統治走向了崩潰。明朝建立之初就重視發展軍工生產,提高火器和鎧甲製造的水平,不斷加強國防力量。明代的甲胄絕大多數是用鋼鐵製造的,技術十分先進,種類繁多。明代的武官制度是歷史上最完備的,而軍戎服飾的等級差別也最明顯。武官九品以上有四種官服:朝服、公服、常服和賜服。除常服使用較普遍外,其餘三種都屬於宮廷服飾,不屬戎服范圍。穿常服時要戴烏紗帽,常服和賜服雖也不屬於戎服范圍,但常服作為武官的品級制度經常要穿戴。明代軍人在穿戎服時,即可戴盔甲,又可戴巾、帽、冠。帽為紅笠軍帽。冠有忠靜冠、小冠等。明代軍士服飾有一種胖襖,其制:「長齊膝,窄袖,內實以棉花」,顏色所為紅,所以又稱「紅胖襖」。騎士多穿對襟,以便乘馬。作戰用兜鍪,多用銅鐵製造,很少用皮革。將官所穿鎧甲,也以銅鐵為之,甲片的形狀,多為「山」字紋,製作精密,穿著輕便。兵士則穿鎖字甲,在腰部以下,還配有鐵網裙和網褲,足穿鐵網靴。明代的下級軍人一般只能穿履,而不能穿靴。

清代(公元1644年至公元1911年)
清朝是由滿族建立的我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滿族的前身是女真族,11世紀時曾建立金朝,16世紀後期,努爾哈赤統一了女真各部落,建立了八旗制度。1616年,努爾哈赤建立後金政權,兩年後公開反明,開始了與明朝的戰爭。1644年李自成農民起義軍攻入北京,明朝滅亡。清軍在吳三桂的配合下入關鎮壓了農民起義軍,並消滅了南明政權和抗清力量,統一全國,建立了清皇朝。在康熙統治時期的中國,還是一個強大的國家。由於長期與明朝進行戰爭,清軍不但學會了使用火器,而且掌握了從歐洲引進的槍、炮等近代兵器,特別是兵器的生產,無論是技術性能,還是數量品種,都達到了歷史高峰。火器的日益發達使鎧甲越來越不受重視,因此清代的鎧甲在前期還用於作戰,中期以後純粹成了擺設,只有在閱兵典禮上有時還使用,作戰時只穿戎服或綿甲,根本不穿鎧甲。盔在清代重新改稱胄,胄分官胄、隨侍胄、兵胄幾種。清代中後期鎧甲廢棄不用後,戎服成了軍隊的唯一服飾。戎服都是滿族衣裳。清代的武官有朝服、蟒服、補服、行袍等幾種服飾。補服如明代的常服,以胸背上的補子區分文武官的品級。行袍為武官的戎服,其形制與蟒服相同。官服的冠飾與袍服一樣,文武相同。士兵的戎服要簡單的多,上身穿對襟無領上袖短袍,下身穿中長寬口褲,上衣外面一般還要罩一件馬褂。士兵的冠飾有暖帽、涼帽、頭巾和氈帽等幾種。清軍的軍官一般穿靴,士兵穿雙梁鞋或如意頭鞋。清代的腰帶有朝帶、吉服帶、常服帶、行帶等幾種。清代中後期,由於久無戰事,天下太平,統治集團上層日益驕奢淫逸起來,再加上固步自封、閉關自守的封建意識作崇,居然堅持「騎術乃滿洲之根本」的愚蠢政策,放棄對現代科學技術和兵器的研製,使國防力量迅速衰弱。當西方列強的大炮轟開清帝國的大門時,滿清軍隊幾乎無還手之力。中國成了西方的半殖民地,幾千年來的文化和科學優勢喪失殆盡。在這種情況下,滿清統治集團中出現的「洋務派」,倡導按照西方軍隊的樣式編練新軍,這些新軍的建制和訓練、武器和裝備、兵種和軍服都參照歐洲各國。新軍軍服雖然仍然參雜很多舊色戎服,但無疑是中國近代軍服的開始。舊式戎服從歷史舞台上完全消失,則是在滿清皇朝被推翻以後。清代一般的盔帽,無論是用鐵或用皮革製品,都在表面髹漆。盔帽前後左右各有一梁,額前正中突出一塊遮眉,其上有舞擎及覆碗,碗上有形似酒盅的盔盤,盔盤中間豎有一根插纓槍、鵰翎或獺尾用的鐵或銅管。後垂石青等色的絲綢護領,護頸及護耳,上綉有紋樣,並綴以銅或鐵泡釘。鎧甲分甲衣和圍裳。甲衣肩上裝有護肩,護肩下有護腋;另在胸前和背後個佩一塊金屬的護心鏡,鏡下前襟的接縫處另佩一塊梯形護腹,名叫「前擋」。腰間左側佩「左擋」,右側不佩擋,留作佩弓箭囊等用。圍裳分為左、右兩幅,穿時用帶系於腰間。在兩幅圍裳之間正中處,覆有質料相同的虎頭蔽膝。

⑧ 清朝士兵為啥有兩種帽子皇帝也是。。。

一為暖帽,圓形,有一圈檐邊,多用皮、呢、緞、布製成,多黑色,中有紅色帽緯、帽子最高處有頂珠,其材料多以寶石製成、有紅、藍、白、金。

二為涼帽,涼帽的形制,無檐,形如圓錐,俗稱喇叭式。材料多為藤、竹製成。外裹綾羅,多用白色,也有用湖色、黃色等。上綴紅纓頂珠。頂珠是區別官職的重要標志。

滿清軍隊,素來以驍勇善戰著稱,八旗精銳更是名滿天下。清朝擁有鄉勇、綠營兵、虎槍兵、八旗步兵、護軍、火器兵、驍騎,七大兵種

⑨ 古代貴族男子戴的帽子又被稱為什麼

貴族戴冠、弁、冕。

冠:貴族男子所戴的普通帽子。古代男子二十而冠。冠是成人的標志,是貴族男子的常服。該戴冠而不戴的,是不合禮的。有人為了合乎禮,甚至獻出生命。《左傳.哀公十五年》記載衛國內亂,子路用以系冠的纓被人砍斷,他放下武器結纓,並說:「君子死,冠不免。」結果被人砍死。古人又有免冠謝罪之說,摘去冠,表示自己有過錯,情同罪犯,自降身份。冠是貴族成年所必戴,所以也就成了達官貴人的代稱。李白《古風》:「路逢斗雞者,冠蓋何輝赫。」與童子對舉,則冠強調的是成年人。《論語.先進》:「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而弱冠一詞,則指剛剛進入成年。冠的作用主要是被頭發束住,同時也是一種裝飾。冠圈的兩旁有絲繩,用來在下巴上打結,將冠固定在頭頂上,這兩根絲繩就是纓。戴冠前要將頭發盤在頭頂上打成髻,用纚(xǐ,或寫作縰,是一塊黑色的帛)把發髻包住,然後再戴冠。戴上冠後,還要用笄(jī,先秦叫笄,漢代以後叫簪)左右橫穿過冠圈和發髻再加以固定。女子不戴冠,只用笄或簪固定發髻。後來固定冠冕的叫衡笄,只固定頭發的叫發髻。杜甫《春望》:「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發笄尖的一端分作兩股,形狀像叉子,叫做釵。古代不戴冠的有四種人:小孩、平民、罪犯、異族。

弁:有皮弁、爵弁之分,是貴族戴的比較尊貴的帽子。皮弁有白鹿皮製作,由幾塊拼接而成,樣子類似現在的瓜皮帽。爵弁是紅中帶黑的弁,因其顏色與雀頭相似而得名,其樣子大致與皮弁差不多。

冕:天子、諸侯、大夫的祭服。《說文》:「冕,大夫以上冠也。」漢代以後只有皇帝才能戴冕有旒,冕旒一詞是皇帝的代稱。王維《和賈至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

⑩ 古代帽子別稱

古代中國那些喊不出名字的帽子都來數一遍

漢服資訊
2018-10-27
關注
古代中國那些喊不出名字的帽子都來數一遍



「冠」古代是頭上裝飾的總稱,用以表示官職、身份與禮儀之用。冠類在歷代的演變中從形式可分為冠冕、巾幘、襆頭、帽、盔,笠等,從身份也可分為帝王官吏、文人學士、武職將帥、後妃仕女,布衣、道釋等幾大類。

冠冕的形成據歷史資料及有關記載的推測:冠是古人根據自然界中鳥獸的頭形加以模仿、裝飾與改制而成。為了禮儀與裝飾,古人根據鳥獸的頭型改製成冠,將鳥獸的須胡改飾成纓與緌,這是古代冠的基本結構。並用簪貫插在發上使其穩定,用纓裝飾在冠上,用緌帶垂下使其牢固與美觀。冠的質料,在黃帝以前用皮革製成,以後多用布帛製成。(《群書考索》記有:黃帝以前以羽皮為之冠,黃帝以後則以布帛為之,飾以冠冕纓緌之做,皆有所象也。)

秦漢統一全國後,歷代的禮儀典制對冠式皆作具體的規定,以明其官職與品位,特別在漢高祖八年有「令嚴冠服之制」(見《漢書》漢高祖本紀的記載),這是對秦以前歷代紛亂的冠製作一統一的規定與定.制i以後歷代的冠制基本上是按漢制而沿襲下來,只作簡化與適當變換,到唐宋兩代,在禮儀典祭等大禮上,仍沿用漢制,只作適當修訂,但日常的朝事與公服,便服都被巾、襆頭與帽所替用。元代立朝建國後,據元史記載是綜合漢、唐,宋與遼金的冠服而制訂的,基本上是沿繼宋制,明代的禮儀大典仍採用前制,而日常朝事與公服則為折上巾,烏紗帽所替用

1. 小冠(也稱束髻冠)
2. 獬豸冠(也稱法冠)
3 .進賢冠(也稱儒冠)
4. 鶡冠(又稱武冠)
5. 高山冠

與古代士兵戴的又尖又高的帽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日本男生立領校服叫什麼 瀏覽:768
tb的褲子40 瀏覽:313
艾格女士風衣什麼價位 瀏覽:372
買褲子一般買比臀圍大多少的 瀏覽:643
搭配嘟嘟襪的褲子圖片 瀏覽:443
買了睡衣質量不錯怎麼評價 瀏覽:685
依戀羽絨服多少錢丨件 瀏覽:294
羽絨服九成品特價的 瀏覽:652
加盟男裝店加盟費多少 瀏覽:467
衣月亮編織圖案 瀏覽:327
李子柒旗袍圖片 瀏覽:773
男腿比較細穿什麼褲子 瀏覽:355
藏青茄克配什麼褲子 瀏覽:583
男生有什麼褲子好看 瀏覽:612
男士皮夾克奢侈品 瀏覽:225
冬天外套老年男裝 瀏覽:678
格子襯衫前後扣 瀏覽:826
pu的女皮衣價格一般多少 瀏覽:420
網紅兔子帽子怎麼抓 瀏覽:683
藏藍色立領馬甲搭配 瀏覽: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