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關於蘇軾禮部考試時的問題!
第一個問題我不好回答
第二個問題:古代實行科舉制度,被錄取的進士為了感謝主考官通常會拜主考官為老師,這基本上形成規矩,即被錄取的進士與主考官自動成為師生關系。歐陽修成為蘇軾的老師也是因為有這個規矩。
東坡帽
東坡帽是南方人用來防日曬雨淋的「竹笠」。之所以稱「東坡帽」,據說是經蘇東坡親自改造製作而成的。東坡帽在斗笠外沿處圍上了一圈幾寸長的黑布或藍布,以免陽光直射到人的臉龐。戴「東坡帽」的多為婦女。
東坡帽的樣式
從表面上看,它與一般的竹笠相似,只是大了點;但仔細觀看,則可發現於笠沿處圍上了一圈幾寸長的黑布或藍布,以免陽光直射到人的臉龐。戴「東坡帽」的多為婦女。幾十年前,我在廣東
東坡帽
的惠州和海南的儋縣(古稱儋州)的田間見過這種很特別的「帽子」,經詢問當地人才曉得叫「東坡帽」。因為惠州和儋縣都是蘇老先生的流放地,兩地相隔千山萬水,布帽的制式和名稱卻毫無二致,故非妄言。蘇老夫子從民本出發,如此情系農民,真是用心良苦。
他被貶謫到廣東的惠州和海南的儋縣(古稱儋州)時,就將南方人用來防日曬雨淋的「竹笠」做了改動,因而又有了另一種的「東坡帽」。這種「東坡帽」樣式和當地居民戴的斗笠基本相似,所不同的地方是比一般的竹笠大點,在笠沿處加上了一圈幾寸長的黑布或藍布,以防止陽光直射到人的臉龐。當地百姓一下就接受了東坡改革之後的這種帽子,這種東坡帽不是朝堂士大夫附庸風雅的裝飾物,而是勞作在田間地頭面朝黃土背朝天農民必不可或缺的工具。因為惠州和儋縣都是蘇老先生的流放地,兩地雖然相隔千山萬水,但東坡足跡所至之處,東坡的印記自然留下,因而兩地帽的制式和名稱自出一轍。
東坡發明的帽子還不只是這兩種,在海南的時候他就利用椰子殼製成「椰子帽」。元符二年(1099),被貶謫到儋州的蘇東坡隨著對環境的逐步適應,與當地黎漢百姓來往的日趨密切,他那灑脫達觀、入鄉隨俗的情懷便常顯露出來。他別出心載地用椰子殼做了一頂帽子,還賦《椰子冠》詩一首:
天教日飲俗全絲,美酒生林不待儀。
自漉疏巾邀醉客,更將空殼付冠師。
規模簡古人爭看,簪導輕安發不知。
更著短檐高屋帽,東坡何事不違時。
東坡帽的來源
蘇東坡性格豪放,為人瀟灑,不拘小節,喜歡寬松。他愛與朋友談詩論文,看書作畫,品茶飲酒,而且經常穿著便衣串門走戶。為了衣著穿戴方便,寬松舒適,他不但經常內穿和尚的衲衣,外套長袍,而且還為自己設計了一種筒高沿短、脫戴方便的高帽子。由於自身的人格和氣質魅力,他的這種穿戴方式,形成了一種自然高雅的學士文人的風度之美,引人注目,人皆欣賞。於是上至京師王公貴人、下至各地官紳之士,群起仿效,把蘇東坡設計的帽子叫「東坡帽」。這種「東坡帽」在宋朝畫家的作品中,多處可見。由宋入元的大文豪趙孟頫所畫的「蘇軾立像」和由明入清的大畫家八大山人朱耷所畫的「東坡朝雲圖」,蘇東坡都是頭戴此種便帽。
⑶ 蘇軾第一次進京趕考憑一篇什麼文章金榜題名
嘉佑元年(1056年),虛歲二十一的蘇軾首次出川赴京,參加朝廷的科舉考試。在翌年,他參加了禮部的考試,以一篇《刑賞忠厚之至論》獲得主考官歐陽修的賞識,高中進士。
⑷ 蘇軾讓書童戴草帽穿木鞋去找一個和尚要東西,和尚一看就知道蘇軾要什麼東西,是什麼東西
茶:上草 +中 人+下木
⑸ 蘇軾一生經歷了那些挫折
蘇軾是中國文學史上一位罕見的通才人物,但他的生活卻也是罕見的坎坷曲折.他的詩憂國憂民如屈原,枯淡簡朴如(陶)淵明,任情揮灑如李白,寓意深厚如杜甫,充滿了對人生的深刻感悟和體會.他的詞作雄壯為骨,超逸為肌,開創豪放派詞風.他的詞之言志抒情,記游懷古,「無意不可入,無事不可言」, 也大大擴充了詞的題材.他的散文氣勢充沛,行若流水,廣搜博引,自然清澈,是唐宋八大家中的佼佼者.他的畫與北宋著名畫家文同齊名,是「文湖州竹派」的領袖人物.他的書法灑脫遒勁,獨具風格,名列「唐宋四大家」(顏真卿,柳公權,歐陽洵,蘇軾)之列,又獨占「宋代四大家」(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之首.此外,蘇軾還在軍事學,醫葯學,建築學,水利學,語言學,音樂學,襌學方面均有極深的造詣.蘇軾任職惠州,見當地缺醫少葯就採集中草葯,合成劑、丸,為當地人扶死救傷.蘇軾任職廣州,引蒲澗水入城,解決了當地居民多年來飲水成苦的問題.蘇軾任職徐州,率城民與水災奮斗七十餘日,終於使徐州免於水淹,後又指揮修建徐州城堤.蘇軾任職杭州,不僅興建了蘇堤,還發明以瓦筒代替竹管之法來引水,使西湖免於成為一片水涸.蘇軾還曾設計過帽子,釀過良酒,製作過一種特殊的千層餅,調過一種別具味道的湯.所以,北宋年間,「東坡帽」,「東坡酒」,「東坡餅」,「東坡羹」,「東坡肉」等曾一度成為眾人追求的時尚.蘇軾以一介書生,如此多才多藝是中國歷史上曠古少見的. 仕途經濟異常坎坷可惜﹐蘇軾之一生卻充滿了坎坷與曲折.蘇軾21年時與弟蘇轍一同進京考試,一路通過舉人考試,禮部考試與殿試,獲進士及第.當初宋仁宗在殿試二蘇之後,高興地對曹皇後說他為大宋王朝找到了兩個宰相人材.可惜蘇軾雖有宰相之才,卻無首輔之運,雖才高八斗,卻總不得重用,或因作詩不慎,或因出言直率,一再被他的政敵們抓住把柄,大作文章,害得蘇軾在將近四十年的官宦生涯中,有三分之一的時間是在貶謫中度過的.蘇軾一生為官,曾出任過杭州,徐州,密州,安州,惠州,潁州,楊州等地方太守,也出任過兵部尚書,禮部尚書,中書舍人等朝庭命官,最後卻在62歲高齡去任瓊州(海南島)別駕(就是知州的佐官),而且做了將近兩三年.以蘇軾當時之官宦經歷和文壇盛名去到天涯海角去出任如此位卑的小職,心中的不平可想而知了.蘇軾的一生就是在這樣的落魄不定和懷才不遇中度過的,可他的成就又是非凡無比的.
⑹ 蘇軾 科舉 第一
第一是福建浦城人,章衡。關於蘇軾得第二的那個傳說流傳甚廣,可惜是毫無根據的虛構。當年的三甲是章衡,狀元;竇卞,榜眼;羅愷,探花;此三人為一甲,賜進士及第。二甲,若干,賜進士出身;蘇軾當年只是中了三甲,賜同進士出身,距離第二名,尚有一定距離。當然,蘇軾由於其文學上的巨大成就,至今蜚聲中外,當年考第一的章衡,現今鮮有人知,但是他身歷三朝,在出使遼國時智勇雙全,在當時的大宋也是一身正氣、功勛卓著,死後賜葬杭州龍井山,可惜,千年之後,墳塋已無處可尋。 ——不孝後人,章衡公三十四世孫
⑺ 蘇軾蘇轍制科考試試卷文章
刑賞忠厚之至論
朝代:宋代
作者:蘇軾
原文:
堯、舜、禹、湯、文、武、成、康之際,何其愛民之深,憂民之切,而待天下以君子長者之道也。有一善,從而賞之,又從而詠歌嗟嘆之,所以樂其始而勉其終。有一不善,從而罰之,又從而哀矜懲創之,所以棄其舊而開其新。故其吁俞之聲,歡忻慘戚,見於虞、夏、商、周之書。成、康既沒,穆王立,而周道始衰,然猶命其臣呂侯,而告之以祥刑。其言憂而不傷,威而不怒,慈愛而能斷,惻然有哀憐無辜之心,故孔子猶有取焉。
《傳》曰:「賞疑從與,所以廣恩也;罰疑從去,所以慎刑也。當堯之時,皋陶為士。將殺人,皋陶曰「殺之」三,堯曰「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執法之堅,而樂堯用刑之寬。四岳曰「鯀可用」,堯曰「不可,鯀方命圮族」,既而曰「試之」。何堯之不聽皋陶之殺人,而從四岳之用鯀也?然則聖人之意,蓋亦可見矣。
《書》曰:「罪疑惟輕,功疑惟重。與其殺不辜,寧失不經。」嗚呼,盡之矣。可以賞,可以無賞,賞之過乎仁;可以罰,可以無罰,罰之過乎義。過乎仁,不失為君子;過乎義,則流而入於忍人。故仁可過也,義不可過也。古者賞不以爵祿,刑不以刀鋸。賞之以爵祿,是賞之道行於爵祿之所加,而不行於爵祿之所不加也。刑之以刀鋸,是刑之威施於刀鋸之所及,而不施於刀鋸之所不及也。先王知天下之善不勝賞,而爵祿不足以勸也;知天下之惡不勝刑,而刀鋸不足以裁也。是故疑則舉而歸之於仁,以君子長者之道待天下,使天下相率而歸於君子長者之道。故曰:忠厚之至也。
《詩》曰:「君子如祉,亂庶遄已。君子如怒,亂庶遄沮。」夫君子之已亂,豈有異術哉?時其喜怒,而無失乎仁而已矣。《春秋》之義,立法貴嚴,而責人貴寬。因其褒貶之義,以制賞罰,亦忠厚之至也。
是這個嗎?
⑻ 蘇東坡所戴的高筒短檐帽,被稱為什麼冒
子瞻帽:指宋蘇軾所戴短檐高桶式樣的帽子。
子瞻 , 蘇軾 的字。 宋 胡仔 《苕溪漁隱叢話前集·東坡三》:「 王直方 《詩話》雲:『 東坡 嘗令門人輩作《人不易物賦》,或人戲作一聯曰:「伏其幾而升其堂,曾非 孔子 ;襲其書而戴其帽,未是 蘇公 。」蓋元祐之初,士大夫效 東坡頂短檐高桶帽,謂之子瞻樣,故雲。』」
⑼ 蘇軾考試時的禮部考試的前5名分別是誰
是嘉佑二年科考的第一名也就是狀元是章衡,第二名是竇卞,第三名是羅愷
其他的沒有找到記載。。
希望對你有幫助,蘇軾的成績並非很好,沒有進甲等的。。。那些故事是後人杜撰的。
⑽ 蘇軾中榜眼的那科誰是狀元
是章惇。章惇(1035~1105年),字子厚,號大滌翁,建寧軍浦城(今福建省南平市浦城縣)人。北宋中期政治家、改革家,銀青光祿大夫章俞之子。
出身世族,博學善文,相貌俊美,高傲自負。嘉祐二年(1057年),進士及第,任職地方,政績顯著。經略南北江,平定湖北,大規模開發湖南,設立州縣,開拓西南,統一內地割據勢力,對江南的發展做出卓越貢獻,入閣參與熙寧變法。
舊黨掌權後,章惇反對廢除新法,出貶汝州。元祐八年(1093年),章惇拜相執政,嚴刑峻法,控制言論。
作為北宋歷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人物,章惇一生的政治作為對北宋政治造成深遠影響,強硬態度導致遼軍南下,幾乎引發宋遼戰爭。然而,聯合於闐並命章楶、王愍出兵西夏、和蕃,收復失地,開疆拓土,驅逐西夏並以沙漠為界,為北宋取得對西夏戰爭的優勢奠定了一定基礎。
崇寧四年(1105年),章惇去世,享年七十歲,累贈觀文殿大學士、太師、魏國公,葬於長興。紹興五年(1135年),追貶昭化軍節度副使。
京城遇險:
章惇要到東京汴梁去參加進士考試。章惇長得很英俊,風度翩翩。到達京城的當天晚上,閑來無事,章惇便一個人在街上閑游。
忽然看見好幾頂富麗堂皇的轎子,隨從和侍衛穿的也很漂亮,最後一頂轎子里有個婦人,長得很漂亮,轎子里的女人總是盯著章惇看,挑逗章惇,章惇不知不覺地一直跟著轎子。
婦女向章惇招手,讓章惇坐進轎子,兩人在轎子里一起坐著,被抬到了一座豪門里,那個婦女讓章惇扮作隨從,混了進去。大院很豪華氣派,但似乎沒有人居住。
當晚,章惇就和婦人睡在一起了。這位婦女不但自己服侍章惇,還介紹了很多和她一樣的美貌女和章惇縱情淫樂。這些婦女都長得很漂亮,章惇問他們的情況,婦女都不告訴他。
婦女們折騰完後,於是用鎖把章惇鎖在屋子裡,不讓他出來,一連幾天都是這樣,把章惇折騰的精疲力竭,這時候,章惇才感到害怕了。
後來,一位歲數較大的姬妾問章惇,你怎麼來這里了呢?我們主人雖然有很多妻子,但都不能生孩子 ,所以,主人才允許她們勾搭年輕英俊的男人,和主人的小妾們同房,指望能懷上孕,但是日子久了則會斃命,已經死了好幾個人。
這位婦女說,看你的長相,不是庸碌無為的人,一定能夠解脫,主人明天一早上朝,你穿我的衣服出去,出去後,不用鎖門,到五更的時候,我給換套男僕的衣服,你混在僕人中間出去,就不會有危險了,千萬不要告訴別人,否則你就大禍臨頭。章惇按照她的計策,逃了出去。
後來章惇顯貴,才把這件事說了出來,雖然查到了這家主人姓名,但是不想說出來讓別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