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通過兩次會議,帝國主義列強建立了什麼體系
根據所學知識,一戰後帝國主義通過凡爾賽會議和華盛頓會議確立了凡爾賽-華盛頓體系,該體系 的實質是戰後帝國主義重新瓜分世界的體系。
B. 帝國主義列強都在我國做了哪些今人義憤填膺的事
1894年甲午中日戰爭中國戰敗,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中國國際地位一落千丈。西方列強便開始對中國這塊肥肉垂涎三尺。19世紀末,西方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熱潮。隨著民族危機的加深,中國人民反抗帝國主義的斗爭日益高漲。與此同時隨著戰爭賠款的加深,人民不堪重負,終於引起了義和團運動,清政府內憂外患,無力抵抗,因此西方列強更加放肆,趁火打劫,妄圖吞霸中國。戰爭起因:根本目的是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侵略中國,實現稱霸世界的夢想。
慈禧與洋人之仇
1898年,光緒帝任用康有為、梁啟超等推行變法維新,因與保守派對立而失敗。慈禧鎮1898年,光緒帝任用康有為、梁啟超等推行變法維新,因與保守派對立而失敗。慈禧鎮
八國聯軍斬首義和團
壓維新運動,軟禁光緒帝於中南海瀛台。各國同情維新派,協助康有為、梁啟超逃離中國,而慈禧欲廢黜光緒帝,但因遭各國反對而不敢付諸行動,令她懷恨在心。加上列強企圖瓜分中國,紛紛租借港灣和劃分勢力范圍也增長了慈禧的仇外情緒。
義和團運動的興起和發展
義和團,原名「義和拳」,為山東省學習武術的團民組織,為山東巡撫毓賢利用來抗衡教會,威嚇教民脫離教會之用。後由外國所迫,派袁世凱到山東取締,團民逃到北京城外涿州各地。
當時,慈禧信任閉塞愚昧的守舊大臣,竟聽信毓賢之言,相信團民能「刀槍不入」、「槍炮不傷」,慫恿慈禧藉助義和團排外。慈禧太後派軍機大臣剛毅往涿州視察,但剛毅竟向慈禧奏稱「天降義和團,以滅洋人」。因此義和團以「扶清滅洋」為口號,進入北京城內勤皇。
團民則沿途到處殺害洋人、教徒,燒教堂、拆電線、毀鐵路,攻進天津租界。各國公使要求清廷取締義和團,但未獲回應。
過程
聯軍進犯
隨著義和團運動在直隸和京津地區的迅猛發展,外國列強多次敦促清政府予以鎮壓。
1900年4月,義和團剛在北京近郊發展起來,俄羅斯帝國公使就提出鎮壓。美利堅合眾國、大英帝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德意志帝國各國公使也奉本國政府密令,聯合照會清朝政府「剿除義和團」,並將艦隊聚集大沽口進行威脅。5月間,義和團在京津一帶迅速發展,越來越多的清軍士兵參加義和團,以端郡王愛新覺羅·載漪為首的排外勢力在清政府內占據上風。各國公使眼看清政府已無法控制形勢,總理衙門也「無力說服朝廷採取嚴厲的鎮壓措施」,便策劃直接出兵平亂。
5月28日,大英帝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義大利王國、日本帝國、俄羅斯帝國、美利堅合眾國八國在各國駐華公使會議上正式決定聯合出兵鎮壓義和團,以「保護使館」的名義,調兵入北京,清政府被迫同意。
5月30日至6月2日,八國的海軍陸戰隊400多人,陸續由天津乘火車開到北京,進駐東交民巷。
5月31日,北京東交民巷外國使館要求加強保護。英、俄、法、美、意、日六國從天津派水兵及陸戰隊349人登岸,乘火車於當晚抵北京。隨後,各國繼續向中國增兵,各國軍艦24艘集結大沽口外,聚集在天津租界的聯軍達2000餘人。6月6日前後,八國聯合征華政策相繼得到各自政府的批准,進攻中國的戰爭爆發。
6月3日,德、奧派兵83人抵京。
6月10日,北京使館對外通訊斷絕。各國駐天津領事及海軍將領召開會議後,決定組成聯軍,由英國海軍中將西摩爾於次日乘火車前往北京。北京東交民巷各使館築起防禦工事,由英國全權公使竇納樂負責指揮抵抗。使館區內被圍者約3000人,當中2000人為尋求保護之華人,外國男性400人,女性147人,兒童76人。保護使館的包括409名外國水兵及陸戰隊員,配備三支機關槍及四門小火炮。使館內有足夠水井及糧食。英使館內更有小馬150匹可供食用。
1900年6月11日,英國海軍中將西摩爾率領八國聯軍2000多人強占火車由天津駛往北京。帝國主義的征華戰爭,激起義和團堅決抵抗。6月12日,義和團與清軍董福祥、聶士成部聯合作戰,切斷侵略軍與天津的聯系。6月14日至18日聯軍被義和團群眾包圍在廊坊、落岱、楊村一帶,面對用近代槍炮武裝的聯軍,義和團奮勇殺敵,視死如歸,以血肉之軀與敵人拼搏,表現出極大的勇氣和愛國熱情,打死打傷敵軍300餘名,西摩爾潰不成軍,被迫沿北運河退回天津,義和團粉碎了八國聯軍進犯北京的計劃。6月中旬,侵華帝國主義海軍在沙俄海軍將領指揮下,聯合進攻大沽口炮台,遭到守軍堅決抵抗,清軍共擊傷擊沉敵艦6艘,斃傷敵軍200餘名。正當戰事激烈時,守將羅榮光中彈犧牲,清軍失去指揮,大沽炮台失守。在此前後,日本使館書記生在前往永定門接應西摩爾聯軍時被清兵當作間諜處死,德駐華公使克林德在東單牌樓被守軍擊斃。21日,清政府向各國「宣戰」。
大沽口失陷後,俄、英、德、美援軍數千人,闖入天津海河西岸紫竹林租界,對天津城及其外圍發動猛攻,義和團奮起投入天津保衛戰。董福祥率義和團一部進攻老龍頭火車站,斃傷俄軍500餘名(一說112人),數度佔領車站。張德成率義和團及清軍一部圍攻紫竹林,以「火牛陣」踏平雷區,沖入租界。聶士成部清軍堅守城南海光寺一帶。7月,八里台一戰,聶士成身中7彈,腹破腸流仍堅持戰斗,直至血竭而亡。14日,聯軍付出傷亡900餘人(一說882人)的代價,並發射毒氣炮後,攻陷天津。
8月中旬,聯軍2萬餘人由天津進犯北京。次日,進抵北倉,受到清軍馬玉昆、呂本元等部及李來中所部義和團頑強阻擊,再次施放毒氣,才攻佔北倉。但聯軍付出死傷635人(一說400餘人。其中日軍近300人)的代價,毒氣炮(「列低炮」)也被擊毀。13日,聯軍進至北京城下,進攻東便門、朝陽門、東直門。英軍率先由廣渠門破城竄入。14日,北京失陷。次日晨,西太後和光緒皇帝倉惶出逃。聯軍入城後,解除了義和團對東交民巷和西什庫教堂的圍攻,義和團被迫退出北京,轉往外地堅持抗擊侵略者。西太後在流亡途中,指定李鴻章為與列強議和全權代表,發布徹底鏟除義和團的命令。八國聯軍佔領北京後,派兵四處攻城略地,擴大征伐。9月,俄軍在攻佔秦皇島、山海關同時,集中龐大兵力,分五路對東北地區實行軍事佔領。10月中旬,德軍統帥瓦德西率兵3萬來華,攻佔保定、張家口等地。但法、德聯軍在侵犯井陘、娘子關一帶時,受到清軍劉光才部的頑強阻擊,付出重大傷亡後敗退。
八國聯軍侵華,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聯軍所到之處,殺人放火、姦淫搶劫,無數村鎮淪為廢墟,天津被燒毀三分之一,北京一片殘牆斷壁。連八國聯軍總司令瓦德西也供認,「所有中國此次所受毀損及搶劫之損失,其詳數將永遠不能查出,但為數必極重大無疑」。八國聯軍在北京公開大肆搶劫,清宮無數文物珍寶被洗擄一空,大批群眾慘遭殺戮。
1901年9月7日,總理外務部事務和碩慶親王愛新覺羅·奕劻和文華殿大學士北洋大臣直隸總督李鴻章,代表清廷與帝國主義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條約規定:中國賠銀4億5千萬兩;北京使館區及北京至山海關鐵路沿線交由外國駐軍;禁止中國人民組織反帝組織等。《辛丑條約》保住了清政府權位,加強了帝國主義對中國人民的統治,清政府由此成為帝國主義的傀儡。
C. 帝國主義國家兩大軍事集團的形成對當時國際局勢有何影響你從中有何認識
一、帝國主義國家兩大軍事集團的形成對當時國際局勢有何影響?
兩個帝國主義軍事侵略集團的成立後,各國為了爭霸世界,紛紛瘋狂擴軍備戰,進一步展開軍備競賽。另外,兩大軍事集團的對峙,使國際危機和局部戰爭不斷發生,爭霸各國劍拔弩張,歐洲大陸密布著戰爭的烏雲,尤其是巴爾干半島,它成為擴軍備戰爭奪的焦點,所以巴爾干半島成為世界大戰爆發的火葯桶。
二、你從中有何認識?
1、認識到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矛盾的根源和實質。根源:列強之間的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性加劇,改變了列強之間的力量對比。實質:爭奪殖民地、爭奪世界霸權。
2、認識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根本原因。主要是由於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性加劇,改變了列強之間的力量對比,它們要求重新瓜分殖民地、爭奪世界霸權的斗爭而引起的。
3、認識到英德矛盾是帝國主義國家間的主要矛盾?
到19世紀末,整個世界已被列強瓜分完畢。英國所佔殖民地最多,是德國的11倍。但德國經濟發展速度卻趕上並超過了英國,它強烈要求按照新的經濟實力對比重新瓜分世界。一戰爆發前,盡管英國在世界貿易中仍占首位,倫敦仍是世界金融中心,但英國作為「世界工廠」的地位則已經喪失了。由於英德矛盾表現為全球性的爭奪,成為制約國際關系變化的最重要因素,因此英德矛盾是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主要矛盾。
4、認識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一場帝國主義戰爭。
戰爭的性質是由戰爭是由哪個階級來進行的,為了什麼而進行的來決定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交戰的雙方都是帝國主義,是一場侵略的,掠奪的,強盜的戰爭。
首先,戰爭的根源來自帝國主義。重新瓜分殖民地和勢力范圍,爭奪世界霸權,這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根源和最突出的特點。
其次,戰爭的目的主要是掠奪和稱霸。
再次,戰爭的階級基礎是各國壟斷資產階級。向帝國主義階段過渡時期,各國壟斷資產階級到全球各地槍占原料產地、商品銷售市場和資本輸出場所。
第四,戰爭的雙方以帝國主義兩大軍事集團為核心。由於當時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在政治上、經濟上分別與兩大軍事集團在著不同程度的關系,因此兩大軍事集團之間所引起的戰爭必然是世界規模的戰爭。
第五,大戰是帝國主義侵略、掠奪政策的繼續。
第六,戰爭的最終結局形成了帝國主義重新瓜分世界的國際政治格局——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確立這一體系的兩次帝國主義分臟會議——巴黎和會和華盛頓會議在本質上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繼續,只不過它將帝國主義掠奪和爭霸的斗爭從戰場上轉移到會議桌上罷了。
D. 帝國主義列強對中國近現代史的發展起到了什麼作用
激起民眾的反抗熱潮,促進民族覺醒!
E. 讀圓明園有感100字左右
上星期,老師教我們了一篇課文,名叫《圓明園的毀滅》。我很納悶,圓明園為什麼會毀滅呢?所以我就趕快抱起書,如飢似渴地在讀一遍。
看了前言我才知道,圓明園是那麼的美麗,但是圓明園的毀滅是祖國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損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損失!我接著讀下去。課文寫了圓明園昔日輝煌的景觀和慘糟侵略者肆意踐踏而毀滅的經過,表達了作者對祖國燦爛文化的熱愛,對侵略者無比的仇恨!告訴我們要牢記這一段屈辱的歷史,做一個熱愛祖國的人。
這篇文章記錄了當年1860年10月6日,英法聯軍侵入北京,闖進圓明園。他們把園內凡是能拿走的東西,統統掠走;拿不動的,就用大或性口搬運;實在運不走的就任意破壞、毀滅。為了銷毀罪證,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民侵略者奉命在園內放火。大火連燒三天,煙雲籠罩了整個北京城。我國這一園林藝術的瑰寶、建築藝術的精華,就這樣化成了一片灰燼。
F. 什麼是帝國主義列強
帝國主義:壟斷資本主義。是資本主義的壟斷階段,也是資本主義發展的最高階級和最後階段。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生產社會化程度的提高,資本關系的社會化隨之發展,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發生新的變化,壟斷組織的統治成為經濟生活的基礎,資本主義就從自由競爭階段進入壟斷階段。列寧指出,帝國主義是一個體系,即「極少數『先進』國對世界上大多數居民施行殖民壓迫和金融扼制的體系。」同時,對帝國主義的歷史地位作了科學分析,指出了它被社會主義制度代替的必然性。帝國主義的實質和最深厚的基礎是壟斷。帝國主義的最基本的經濟特徵是:①生產和資本的集中發展到這樣高的程度,以致造成了在經濟生活中起決定作用的壟斷組織;②銀行資本和工業資本已經溶合起來,在這個「金融資本」的基礎上形成了金融寡頭;③與商品輸出不同的資本輸出有了特別重要的意義;④瓜分世界的資本家國際壟斷同盟已經形成;⑤最大資本主義列強已把世界上的領土分割完畢。
美國 托拉斯帝國主義
德國 容克資產階級帝國主義
英國 殖民帝國主義
法國 高利貸帝國主義
俄國 軍事封建帝國主義
列強無非就是實行帝國主義政策中,最出類拔萃的帝國主義強國.
G. 如何認識西方資本帝國主義列強對近代中國侵略的影響
外國資本主義經濟對近代中國社會的影響
1 、消極影響:外國資本主義經濟對中國社會的發展與進步具有阻礙作用,這是主要的。外國資本主義經濟對近代中的主權逐步喪失,半殖民地半封建統治秩序逐步確立,使中國近代化發展最終失去了獨立發展的可能性,治等方面完全淪為資本主義世界的附庸。外國資本主義經濟的入侵導致中國資金大量外流,加劇了中短缺;帝國主義國家貸款給中國軍閥官僚,造成軍閥混戰,中國局勢動盪不寧,使中國的經濟建設缺乏和平安正常進行。帝國主義列強在中國設立工廠,開采礦產,修築鐵路,利用特權,與中國民族企業爭奪市場,民族企業。中國近代化趨勢在外國資本主義的壓迫和束縛下發展艱難。
2 、積極影響:外國資本主義經濟在客觀上對中國社會的發展與進步具有推動作用。外國資本主義經濟的侵略,使中矛盾成為近代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隨著外國資本主義經濟的入侵,逐步破壞了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方的先進生產技術、經濟制度、經營管理方法和科技人員,從而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條件和可能;隨著民族矛盾的尖銳,又推動先進的中國人積極向西方學習、探索救國救民的真理,大力宣主義政治、經濟制度與資產階級思想文化,並在實踐上積極努力,客觀上又推動了中國經濟工業化、政治民主進程.以上是經濟的影響.
簡要概述就是:經濟上,隨著列強向中國傾銷商品和對中國絲、茶等農副產品的收購,逐漸把中國捲入世界資本主義市場,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在中國佔主導地位時期結束,中國自然經濟開始解體,開始進入半封建社會。這在客觀上促進了中國商品經濟的發展,有利於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興起。
政治:其實政治上很簡單
隨著中國的領土、領海、司法、關稅和貿易主權開始遭到嚴重破壞,逐漸由一個獨立自主的主權國家淪為半殖民地。
階級上:
地主階級與農民階級的矛盾更加尖銳;中國無產階級先於中國資產階級產生。這時的階級關系可以說已經穩定在了這一層面,因為過去的奴隸主與奴隸的關系已經在某種意義上消亡了.
社會矛盾: 因為西方列強的入侵給近代中國帶來了深遠的影響,所以外國資本主義同中華民族的矛盾成為了首要的第一的矛盾,人們並不甘心受外強欺負,所以社會矛盾的兩個就是外國資本主義同中華民族的矛盾、本國封建主義同人民大眾的矛盾。
還有一點就是意識形態的改變, 因為過去的中國閉關鎖國,致使中國與西方列強的差距,當然無論在經濟,政治體系還是其他方面都明顯存在很大差距的,所以西方列強的入侵也使的 一部分知識分子開始注目世界,尋求強國禦侮之道,新思潮萌發,沖擊了封建思想.
H. 什麼至什麼帝國主義列強多次對我國發動侵略
中華民族遭受外敵侵擾和欺凌,可以說是中國近代歷史中的一部恥辱史.中國近代史始自1840年中英鴉片戰爭爆發,止於1949年南京國民黨政權覆亡,歷經清王朝晚期、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時期、北洋軍閥時期和國民政府時期,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逐漸形成到瓦解的歷史.
19世紀中期,英、法等西方列強接連發動了侵略中國的戰爭,中國的主權獨立和領土完整不斷遭到破壞,西方列強與中華民族的矛盾激化.70年代以後,列強對華侵略加劇,中華民族危機日益深重.
鴉片戰爭前,中國仍是一個獨立自主的封建制國家.但由於清王朝這個封建地主政權腐朽沒落、妄自尊大,不知道自己已經不行了,所以封建制度已危在旦夕.由於林則徐的虎門銷煙,英國借機侵略中國,但其實質是為了打開中國市場,銷售鴉片.1842年,英國強迫清政府簽訂中英《南京條約》,中國從此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鴉片戰爭後,西方資本主義列強通過不平等條約向中國大量輸出商品和資本,逐漸沖擊著中國封建經濟.
1840年,外國資本主義用堅船利炮打開了古老中國的大門.鴉片戰爭、中法戰爭、中日甲午戰爭、八國聯軍侵華,一場場強加給中華民族的災難.近百年來世界上幾乎所有的資本主義國家都對中國發動過一次甚至多次侵略戰爭.有公然入侵,也有不宣而戰;有單獨入侵,更有合夥劫掠,強迫中國簽訂了數以千計的不平等條約.通過這些不平等條約,資本主義列強扶植封建勢力作為統治中國的工具;蠶食和鯨吞中國領土;出兵控制,竊取中國軍事要地;劃分勢力范圍;控制重要通商口岸和建立租界;施行領事裁判權和片面最惠國待遇;通過戰爭勒索巨額賠款;在中國進行商品傾銷和資本輸出.外國資本主義列強推行的殖民主義,引起中國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巨烈動盪,中國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從此,中國人民為擺脫外國資本主義和本國封建主義的壓迫,進行了長時期的、不屈不撓的斗爭.
1840年以來,亡國滅種的危機一直威脅著千年古國.在中華民族危難之際,一代民族精英覺醒:魏源等的「師夷之長技以制夷」;洪秀全領導的反清農民起義;康有為、梁啟超的「變法圖強」;孫中山領導的國民革命.正是他們在民族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挺身而出,為反對外來侵略,爭取民族獨立和解放,同仇敵愾,英勇奮斗,前赴後繼,拼搏不息,譜寫了中國近代史上可歌可泣的悲壯篇章.可這些民族英雄們,哪一位也沒能向毛澤東那樣,「宜將勝勇追窮寇」,「將革命進行到底」.
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新文化運動沖擊了封建主義的思想、道德和文化,開啟了思想解放的閘門.中國在飽受列強欺凌、被迫開放的環境中不斷進行著經濟、政治和思想文化的變革,中國的近代化艱難起步,社會結構開始逐步從傳統社會向近代社會轉型.
1919年5月爆發了「五、四」學生愛國運動,6月初發展成為以工人階級為主力的全國規模的群眾愛國運動.「五、四」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的開端.在這個運動中,中國無產階級開始登上政治舞台.1921年7月23日,毛澤東、董必武、陳潭秋、何叔衡、王燼美、鄧恩銘、李達等代表各地共產主義小組在上海舉行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中途因有法國特務監視,轉入浙江嘉興南湖的一條遊船上繼續舉行),中國共產黨誕生了.
1919年爆發的「五、四」愛國運動,標志著資產階級領導的舊民主主義革命的結束和無產階級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中國革命的面貌從此煥然一新.第一次國共合作推動了國民革命運動的高漲.國共合作破裂後,中國共產黨為反抗國民黨統治,進行工農武裝革命,開始了中國革命道路的艱難探索.
I. 歷史題:帝國主義列強開始資本輸出,對中國侵略進入新階段的標志是什麼
1895年M《馬關條約》的簽訂。標志著帝國主義列強開始資本輸出,對中國侵略進入新階段
J. 帝國主義列強對中國進行文化滲透的目的是
帝國主義列強對中國進行文化滲透的目的是:宣揚殖民主義奴化思想;麻醉中國人民的精神;摧毀中國人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披著宗教外衣,進行侵略活動。
資本集中與生產集中高度發展,在主要產業部門乃至整個經濟生活中產生了居支配地位的壟斷組織。自由競爭資本主義階段的單一單位企業和在此基礎上的分散競爭已經成為歷史。主要產業部門大都已形成寡頭壟斷格局。
(10)由新帝國主義列強帽子想到的擴展閱讀:
在國家高度發展和經濟國際化水平空前提高的條件下,出現了經濟一體化的趨勢,在當代國際經濟、政治的格局下,這種趨勢表現為地區性一體化集團(如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歐洲自由貿易聯盟)的出現。
帝國主義殖民體系瓦解、分割世界領土已成過去,新殖民主義代之而起。國家和資本結合起來向發展中民族主義國家進行擴張和滲透,加深了國家同發展中國家之間的矛盾。因此,新殖民主義也是完全同國家緊密聯系的。
由此可見,同壟斷實質的發展一樣,在國家條件下,當代的基本經濟特徵也發生了明顯的變化,這些變化不僅同壟斷有關,並且反映了資本關系社會化的歷史性發展,它們都同當代的經濟和政治條件有著密切的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