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明朝王守仁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漢族,幼名雲,字伯安,別號陽明。浙江紹興府餘姚縣(今屬寧波餘姚)人,因曾築室於會稽山陽明洞,自號陽明子,學者稱之為陽明先生,亦稱王陽明。
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而且能夠統軍征戰,官至南京兵部尚書、南京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亂等軍功而被封為新建伯,隆慶年間追贈新建侯,謚文成,故後人又稱王文成公。
2. 明朝王陽明爺爺
祖父 王天敘(一說王倫 )
3. 歷史 明朝 王陽明
王陽明是明朝唯心主義哲學家,也是被我們目前教科書最為忽略的一位哲學家,他的「心學」可以說是繼先秦諸子之後中國兩千多年哲學發展的一個制高點。同時,王陽明還是一位軍事家。
4. 明代王守仁的故事
王守仁是明朝嘉靖年間江西巡府。一介文官但有熟懂兵法與心裡學。愛護百姓一生清廉。足智多謀。
5. 介紹一下明朝王守仁!
我只知道王守仁在南昌抵抗寧王朱寰豪的反叛和他的格竹
6. 明朝王陽明是哪裡哪個里的人
王陽明即王守仁。
王守仁(1472-1529),字伯安,別號陽明,生於明憲宗成化八年(1472年),漢族,浙江餘姚人,因被貶貴州時曾於陽明洞(今貴陽市修文縣)學習,世稱陽明先生、王陽明。是我國明代著名的文學家、哲學家、思想家、政治家和軍事家,是二程、朱、陸後的另一位大儒,「心學」流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其世界觀與人生觀均載於《大學問》一文中。
7. 「明清第一牛人」王守仁究竟做了什麼,使他獲得這樣的稱號
明清第一牛人王守仁,他創立了陰陽心學,也就是人們俗稱的立功,立德立言,所以他做到了這三種情況,以至於在做官的期間立下了很多的功勞。
8. 明朝的農民為什麼要戴帽子
萬字巾上有一個裝飾品,似乎成了晚明的標配
不過,可惜的是,這部劇里明代官員的帽子上還是出現了帽正。
這里出現的帽正就是百分百錯誤的。萬字巾上有裝飾品是允許的,甚至最開始的四方平定巾上,考慮到晚明的士人追求潮流,也有可能在上面做點手腳,搞點裝飾品,但是,這里明代官員的帽子上有這個就是百分百錯誤的了。
劇照中官員帽子其實是錯誤的
不過,即便如此,這部電影依然是我心中的神劇。
總體來說,它的服飾還原比較出色,電影的構圖也比較符合我對晚明的想像。詩人有詩人的樣子,妓女有妓女的樣子,官員有官員的樣子。
每一幀畫面都很美,每一個角色都鏗鏘有力。甚至每一個服飾都有一些考究。不是說它很完美,而是在不完美的古裝電影市場上,尤其是明代或者你可以說是晚明題材的電影上,它絕對誠意十足。
它是一個好的開始,但至今沒有哪一部同題材的電影能更上一層樓。服飾和晚明的意境之美,在這部電影里體現得淋漓盡致。
但很可惜,電影描繪的是明清易代時的場景,不久之後清軍就進駐了南京,男主角錢謙益也就帶著一批官僚和文人投降了:
《柳如是》中描繪的清軍入關
在這之後,畫面變得更加單調,晚明奢華多樣的服飾之美也沒有了。
繼之而來的是一片滄桑無力之感。
頭發沒了,還要多種多樣的帽子做什麼呢?
9. 明朝一哥王陽明
王陽明,字守仁,明朝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哲學家。心學的代表人物,與程朱理學分庭抗禮。曾平定明朝寧王叛亂,著有《傳習錄》等書。「知行合一」的思想備受推崇
10. 明朝王守仁的詳細資料
王守仁是明朝中葉的著名哲學家,教育家,他生活的年代是明王朝由穩定開始進入衰敗的轉變時期,也是程朱理學日趨僵化和空虛的時期,他繼承和發展了陸九淵的哲學、教育思想,形成了與程朱理學相徑庭的「心學」體系,對封建社會後期以至近代的教育思潮發生了重要的影響。
一、生平和主要教育活動
王守仁(1472-1528年)字伯安,號陽明,浙江餘姚人。21歲浙江鄉試中舉,28歲舉進士,曾任刑部主事、兵部主事等。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因上疏援救戴銑等而得罪宦官劉瑾,被滴為貴州龍場驛丞。劉瑾被洙後,王守仁先後任廬陵知縣、南京刑部主事、考功郎中,南京太僕寺少卿、鴻臚寺卿等職。正德十一年(1516年),十二年(1517年),他在江西以都察院左僉都御史職鎮壓農民起義。正德十四年(1519年),他率兵平息寧王朱辰濠在江西以都察院左僉都御史職鎮壓農世起義。正德十四年(1519年),他率兵平息寧王朱辰濠在江西南昌發動的叛亂。十六年(1521年),升任南京兵部尚書(屬閑職),受封「新建伯」。嘉靖六年(1527年),王守仁總督兩廣軍務,鎮壓了瑤族和僮族的少數民族起義。次年(1528年),王守仁在歸途中病死於南安舟中。
王守仁繼承和發展了陸九淵的學說,提出「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等命題,創立了朱理學相徑庭的「陽明學派」(亦稱「姚江字派」、「王學」、「心學」)。其學說以「反傳統」的姿態出現,在明中葉以後曾廣泛流行,並曾流傳到日本,對明治維新發生積極影響。
王守仁是明中葉著名的教育家,從34歲起他開始從事講學活動,直至去世,歷時23年。其中除6年(1522-1527年)是專讓從事講學之外,其餘均是一面從政,一面講學。他所到之處,講學活動不斷,並熱心建書院,設社學辦學校。此外,他還不拘形式,隨處講學。王守仁如此熱心設學、講學、其目的一是為了傳播自己的學說;二是為了對民眾加強封建倫理道德教化,即所謂「破心中賊」。但在客觀上,對於明中葉以後書院的發展、講學之風興起,起了積極的作用。
王守仁的著作有《王文成公全書》38卷,主要教育著作《答顧東橋書》、《稽山書院尊經閣記》、《訓蒙大意示教讀劉伯頌等》、《教約》等。
二)、關於教育作用的思想
王守仁十分重視教育對於人的發展所起的重要作用,提出了「學以去其昏蔽」的思想。他是用「心學」的觀點來闡明這一思想的。
王守仁不同意朱熹將「心」「理」區分為二,認為「理」存在於「心」中,「心即理』同時他又繼承和發展了孟軻的「良知」學說,認為「良知即是天理」,即是「心之本體」。良知不僅是宇宙的造化者,而且也是倫理道德觀念。他說:「見父自然知孝,見兄自然知弟,見孺子入井,自然知惻隱,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7)王守仁認為良知具有以下特點。首先,它與生俱來,不學自能,不教自會;其次,它為人人所具有,不分聖愚;再次,它不會泯滅,也不消失。不過,「良知」也有致命的弱點,即在外物接觸中,由於受物慾的引誘,會受昏蔽。所以基於此,王守仁提出了「致良知」的學習論,並且認為,教育的作用就在於通過「致良知」而去除物慾對於「良知」的昏蔽還是「明其心」,其實質是相同的,即教育的作用就在於「存天理,滅人慾」的根本任務。基於此,他認為用功求學受教育,並不是為了增加什麼新內容,而是為了「日減人慾」。他說:「吾功只求日減,不求日增,減得一分人慾,更是復得一分天理。」(9)
盡管王守仁關於教育作用的思想是建立在唯心主義「心學」基礎上的,但其中也包含著某些積極的內容。他認為「良知」人人都有,因此人人都有受教育的天賦條件,聖愚的區別僅在於能不能「致良知」;由於「在常人,不能無私意障研」,總要受到物慾的引誘,所以人人都應該受教育;教育是為了去除物慾對「良知」的昏蔽,因此它「不假外求」,而重在「內求」,即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的發揮,自覺「勝私復理,去惡為善。」王守仁教育作用思想中所包含的這些合理因素,是值得注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