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那是為了藝術美觀,我跟你說,明史有記載,皇帝常服中帶的叫烏紗翼善冠,折角向上,這才是真的,電視里的那種估計是定陵出土的金絲翼善冠見多了。
2. 明朝皇帝的帽子叫什麼
皇帝的帽子叫「皇冕」.
3. 明朝皇帝的帽子到底是什麼顏色的
電視那是為了藝術美觀,我跟你說,明史有記載,皇帝常服中帶的叫烏紗翼善冠,折角向上,這才是真的,電視里的那種估計是定陵出土的金絲翼善冠見多了。再給你圖。
4. 明代官服具體顏色圖案
明朝的文武百官,依照官位大小品級,有不同的規定。
1.戴在頭上的有:
一、梁冠:文武百官在國家重大祭祀典禮,慶祝大功告成,正月初一進朝賀年、冬至、皇帝生日、聖旨開讀,進呈奏表等時候,都要戴上樑冠。依公、侯、伯,一到九品,以梁線的多寡來區分。
二、烏紗帽:是明代官人上班常戴的官帽。前低後高,靠後腦的地方,左右各有一片長橢圓形的帽翅,帽內有網巾,束著頭發。
三、襆頭:是在重大的朝廷集會、奏事、謝恩時戴的,形體和宋代的差不多,帽緣左右有兩支像直尺的展角,展角尾端有的往上彎,再往左右彎。
四、四方平定巾:布做的像長方體的帽子,又稱方巾、角巾。明朝建國初年,做這種帽子的人,為了歌頌皇帝平定四方的功勛,所以命名為「四方平定巾」,是讀書人、官家常戴的帽子。
五、飄飄巾:帽子像三角形屋頂、帽脊前後又各有一片長方形布披,隨風飄動,所以叫飄飄巾。跟八仙中的呂洞賓戴的帽子一樣,所以又稱純陽巾(純陽真人是呂洞賓的道號),不過純陽巾的前後帽頂布披有圈卷的雲紋。有的帽披上也加塊玉,腦後垂兩條長帶子。
六、東坡巾:蘇東坡發明的帽子。長方帽子,戴成菱形狀,摺線居中,兩邊角上又各附一片比帽子短的豎披。
其他尚有儒巾、平頂巾、漢巾、軟巾、吏巾、二儀巾、萬字巾、披雲巾、網巾、瓦楞棕帽、瓜皮帽等等,形形色色,有時也加上披肩。
2.官袍的補子,也依照官階的大小有一定的圖像:
一、公、侯、駙馬、伯用麒麟補、白澤補(白澤、麒麟,是神話動物或古代絕種的動物)。
二、文官
明代服制文武官員的袍子分為三種顏色,補子是文禽武獸。
一品至四品袍子的顏色為緋色,
五品至七品袍子的顏色為青色,
八品至九品袍子的顏色為綠色。
九類文官補子上的九種飛禽分別為:
一品緋袍,綉仙鶴;
二品緋袍,綉錦雞;
三品緋袍,綉孔雀;
四品緋袍,綉雲雁;
五品青袍,綉白鷳;
六品青袍,綉鷺鷥;
七品青袍,綉鸂鶒;
八品綠袍,綉黃鸝;
九品綠袍,綉鵪鶉。
5. 明朝官帽有哪些
明朝的文武百官,依照官位大小品級,有不同的規定。戴在頭上的有:
一、梁冠:文武百官在國家重大祭祀典禮,慶祝大功告成,正月初一進朝賀年、冬至、皇帝生日、聖旨開讀,進呈奏表等時候,都要戴上樑冠。依公、侯、伯,一到九品,以梁線的多寡來區分。
二、烏紗帽:是明代官人上班常戴的官帽。前低後高,靠後腦的地方,左右各有一片長橢圓形的帽翅,帽內有網巾,束著頭發。
三、襆頭:是在重大的朝廷集會、奏事、謝恩時戴的,形體和宋代的差不多,帽緣左右有兩支像直尺的展角,展角尾端有的往上彎,再往左右彎。
四、四方平定巾:布做的像長方體的帽子,又稱方巾、角巾。明朝建國初年,做這種帽子的人,為了歌頌皇帝平定四方的功勛,所以命名為「四方平定巾」,是讀書人、官家常戴的帽子。
五、飄飄巾:帽子像三角形屋頂、帽脊前後又各有一片長方形布披,隨風飄動,所以叫飄飄巾。跟八仙中的呂洞賓戴的帽子一樣,所以又稱純陽巾(純陽真人是呂洞賓的道號),不過純陽巾的前後帽頂布披有圈卷的雲紋。有的帽披上也加塊玉,腦後垂兩條長帶子。
六、東坡巾:蘇東坡發明的帽子。長方帽子,戴成菱形狀,摺線居中,兩邊角上又各附一片比帽子短的豎披。
其他尚有儒巾、平頂巾、漢巾、軟巾、吏巾、二儀巾、萬字巾、披雲巾、網巾、瓦楞棕帽、瓜皮帽等等,形形色色,有時也加上披肩。
6. 明朝皇帝的帽子到底是黑色的還是金色的
金色啊明清都是金色的不像之前的朝代皇帝的衣服帽子有紅色黑色各種顏色也不像元朝皇帝直接用軍帽之類的
7. 明朝皇帝生前所戴的翼善冠主要顏色是什麼
明朝皇帝常服帶的帽子叫做翼善冠,這是起源於唐朝太宗皇帝的服飾,和官員烏紗帽的主要區別在於,兩翅是向上折,並列於帽後。
明永樂三年,定皇帝「常服冠以烏紗覆之,折角向上,亦名翼善冠」,所以明朝皇帝的翼善冠是黑色的。另外定陵出土過萬曆皇帝陪葬的金絲翼善冠。
8. 明朝皇帝的各種帽子,皇帝用的就一定是金燦燦的顏色嗎
不是,都是黑色的,明代皇帝也很少有穿明黃色的龍袍,大多是橘黃和朱紅的比較多,從萬曆墓裡面的就有朱紅色的龍袍
9. 明朝皇帝的帽子上為什麼有兩個立起來的兔耳朵
明朝皇帝都帶著太祖朱元璋所發明的帽子「烏紗折上巾」。這種帽子又叫「撲頭」,其原始形態就是用一塊布(巾)把整個頭包起來,在腦後系成一個結,並且自然垂出兩個角。唐朝的「撲頭」很接近其原始形態,後來叫「軟撲頭」,就是我們見過的李白的那個樣子。圓圓乎乎的,一高一矮。稱為「前後山」,「前山」是腦門,「後山」容發髻。
到了宋代,「軟撲頭」走向誇張,前後山都用黑漆做成硬殼,稱為「硬撲頭」,並且用鐵絲支撐兩個下垂的角,稱為「展角撲頭」,成為官員的制服帽子,展角越長,官越大。皇帝的最長。因為用黑漆,所以「烏紗帽」一詞開始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