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行掛載需要使用mount命令
具體的可以參考mount的幫助頁,man mount:
------------------------------------------------------------
格式:mount [-參數] [設備名稱] [掛載點]
-------------------------------------------------------------
其中常用的參數有:
-a 安裝在/etc/fstab文件中類出的所有文件系統。
-f 偽裝mount,作出檢查設備和目錄的樣子,但並不真正掛載文件系統。
-n 不把安裝記錄在/etc/mtab?文件中。
-r 講文件系統安裝為只讀。
-v 詳細顯示安裝信息。
-w 將文件系統安裝為可寫,為命令默認情況。
-t <文件系統類型> 指定設備的文件系統類型,常見的有:
ext2 linux目前常用的文件系統
msdos MS-DOS的fat,就是fat16
vfat windows98常用的fat32
nfs 網路文件系統
iso9660 CD-ROM光碟標准文件系統
ntfs windows NT/2000/XP的文件系統
auto 自動檢測文件系統
-o <選項>指定掛載文件系統時的選項,有些也可寫到在/etc/fstab中。
常用的有:
defaults 使用所有選項的默認值(auto、nouser、rw、suid)
auto/noauto 允許/不允許以 –a選項進行安裝
dev/nodev 對/不對文件系統上的特殊設備進行解釋
exec/noexec 允許/不允許執行二進制代碼
suid/nosuid 確認/不確認suid和sgid位
user /nouser 允許/不允許一般用戶掛載
codepage=XXX 代碼頁
iocharset=XXX 字元集
ro 以只讀方式掛載
rw 以讀寫方式掛載
remount 重新安裝已經安裝了的文件系統
loop 掛載迴旋設備
-------------------------------------------------------------------------------------
需要注意的是,掛載點必須是一個已經存在的目錄,這個目錄可以不為空,但掛載後這個目錄下以前的內容將不可用,umount以後會恢復正常。使用多個-o參數的時候,-o只用一次,參數之間用半形逗號隔開:
# mount –o remount,rw /
例如要掛載windows下文件系統為FAT32的D盤,一般而言在Linux下這個分區對應/dev/hda5,根據具體的分區情況會有不同,這里就以hda5來舉例說明:
# mkdir /mnt/hda5 //創建hda5的目錄作為掛載點,位置和目錄名可自定義//
# mount -t vfat /dev/hda5 /mnt/hda5
㈡ linux安裝問題 應輸入怎樣命令
1鏈接中的安裝文件是iso文件,建議大家下載後刻成安裝盤(共三張)安裝,
當然也可以參閱網上文檔從網路直接安裝。
2 其次需要給Linux系統留出足夠的磁碟空間來安裝,因為Linux採用ext2/ext3
的文件系統,和windows的fat/ntfs文件系統是不同的,所以不能像在windows
中裝軟體那樣直接裝Linux,而需要給Linux系統留出足夠的空閑空間。
最簡捷的一個方法是直接利用windows自帶的工具:
開始-控制面板-管理工具-計算機管理-磁碟管理
上述的路徑是在windows2003的,2000和xp也在類似的位置。
磁碟管理中可以刪除某個硬碟的邏輯分區(C盤,D盤,E盤這樣的邏輯分區)為
空閑的磁碟空間。
選取一個你不常用的邏輯分區(建議不要小於5G),將其中的文件備分到其它
分區中去,然後在磁碟管理中將這個邏輯分區刪除成空閑的磁碟空間。
千萬要注意不要刪錯盤!也不能刪除C盤!
如果你原來就沒有多餘的分區可以分給Linux,但是有足夠的磁碟空間,那麼你
就需要用pqmagic類似的磁碟分區工具來幫忙了,反正弄出5個G以上的空閑磁碟
空間就可以了。
3 准備工作都做完了,現在開始裝,首先重啟系統,選擇bios從光碟啟動。然後把
Linux的安裝光碟放在光碟機里。
4 如果光碟沒有問題的話,啟動後會和windows的啟動不一樣了,刷出來一大屏字元
信息,恩,這就對了:)到一個有紅帽子招牌圖片的地方會停下等待輸入,安裝
系統直接按回車就可以了。
剩下的其實和windows的安裝也沒啥區別,想看看它在說什麼就讀一讀,不想看直接
下一步。
!!!不過一定要注意在一個地方不能按下一步!!!
當問你選擇什麼磁碟空間來安裝Linux的時候,通常有這樣的三種選擇:
刪除當前所有分區並重新分區
刪除當前所有Linux分區並重新分區
利用當前空閑的磁碟空間來安裝系統
!!!一定要選第三個,不能是預設的第一個!!!
當然也不用太緊張,如果誤點一次通常會有提示框的,還能取消,但你要誤點兩次就
不要怪我這里沒有提醒你了……
之後還有幾個地方需要注意:
會問你是系統自動分區還是你自己手動分區,沒裝過Linux的同學就自動分吧,一般會
有一個警告框,不用擔心,直接確定。
還有就是在選擇用什麼樣的引導器的時候,可以直接用預設的GRUB引導器,但是下面的
框框里需要把windows修改成默認值,這樣不用今後每次開機的時候都去盯著機器。
(當然這些東西都不是必須的,裝完系統以後都還可以自己再改)
還會需要你提供一個root密碼,root的作用相當於windows中的administrator,對所有
的文件都有訪問許可權。對於伺服器來說,root密碼是最重要的,但是個人pc好象問題不
大…… 不過還是提醒大家要謹慎,因為用root登陸時,只要一條命令就可以把整個機器
里的東西全部刪除,甚至包括windows里的東西。
5 點完一堆下一步後會到一個界面問你需要安裝那些軟體,對於第一次用Linux的同學,
建議你選擇完全安裝——注意是完全安裝,不是預設地點下一步。完全安裝需要4G多的空
間,如果你沒有沒有這么多的空間或者你就是不想裝一堆你永遠可能都不會用的東西,
那麼你可以把開發工具那一欄里的東東都選上,最重要的是內核開發那一欄,因為我們
需要gcc等工具來做編譯源碼等工作。
6 假設你選擇完全部安裝,點擊下一步後就開始了還比較漫長的安裝過程,等吧,記得隔
一會換張光碟。
7 裝完了以後還會有一個系統的檢測,不要輕易修改顯示的屬性,因為那些是系統自動檢
測出來的,隨便改了很有可能導致無法進入圖形界面。
8 最後還應該會讓你設置一個用戶,最好設置一個,因為使用Linux的原則之一就是慎用
root,通常情況下都不要用root用戶登陸,那樣會比較安全。
9 恩,如果記得沒錯的話系統應該已經裝完了,拿出光碟,重新啟動,就可以看到GRUB引
導器的土土的界面,選擇Linux,等待啟動完畢
㈢ linux初學者的問題
linux無需權威,誰用誰權威,中國根本沒幾個能用的好的,所以學了就是緊俏人才
主要學習什麼?說了不知道你信不信
學習文件命令,因為任何unix-like系統的文件管理命令是最穩定的,而其他命令隨著版本不同而區別
學習操作系統原理,你以為很簡單?學了就知道其實他和我們win養成的習慣很大差別
學習文本編輯,不要以為很容易,那兩個景點的編輯器vi和emaces哪個都要一段時間才能掌握
但是你學軟體工程,我勸你別去碰linux了,其實軟體工程和unix-like的藝術相差實在太遠了。我覺著如果真是軟工類的學生,就抱死win發財吧。
㈣ 有哪幾種常用的Linux系統,紅帽和Ubuntu用起來有什麼區別的分別用在什麼地方
常用的有
Redhat系列:RHEL,Fedora,CentOS,紅旗
Debian系列:Debian,Ubuntu,Mint,雨林木風啊什麼的
以及一些奇奇怪怪的發行版。。。
那倆系列的區別最明顯的就是一個用Yum管理軟體,一個用apt-get管理軟體,不過好像Ubuntu在研發自己的新的管理軟體的軟體。
Linux系統用在伺服器上比較多,Ubuntu的桌面可能也挺廣泛的(相對其他Linux而言,跟MacOS和Windows不能比)。
Ubuntu也能跑在樹梅派之類的分布式運算的單片機上面
㈤ 紅帽企業版Linux的目 錄
第1章 紅帽旋風 1
1.1 GNU/Linux是Linux的全稱 2
1.2 Linux傳奇 2
1.3 紅帽旋風 5
1.4 龐大的紅帽發行版家族 7
1.4.1 RHEL和Fedora Core項目 7
1.4.2 RHEL和CentOS 8
1.4.3 RHEL與Scientific Linux 8
1.4.4 RHEL與Oracle EnterpriseLinux 9
1.5 Linux學習方法 9
1.6 紅帽認證 10
第2章 安裝RHEL 14
2.1 安裝前的預備知識 15
2.1.1 Linux磁碟分區 15
2.1.2 邏輯卷管理器 16
2.1.3 磁碟陣列 17
2.2 安裝RHEL 5 17
2.2.1 安裝程序的獲取 17
2.2.2 本地安裝RHEL 5 18
2.2.3 首次啟動時的設置 22
2.3 RHEL 5的升級和刪除 24
2.3.1 升級RHEL 5 24
2.3.2 刪除RHEL 5 25
2.4 RHEL 6與RHEL 5的差異 27
2.4.1 安裝模式選擇界面的差異 27
2.4.2 安裝過程中的差異 28
2.4.3 軟體包管理工具的差異 28
2.4.4 救援模式的差異 28
2.5 RHEL配置精要 29
2.5.1 配置網路 29
2.5.2 配置本地DVD軟體源 32
2.5.3 RHEL 5和RHEL 6使用習慣差異 33
2.6 RHCE認證指南 34
第3章 Linux基礎 36
3.1 Linux啟動過程 37
3.1.1 GRUB引導程序 37
3.1.2 init程序 40
3.1.3 運行級別 42
3.2 Linux系統常用命令 43
3.2.1 Linux控制台 43
3.2.2 登錄和注銷 43
3.2.3 Linux基本命令 44
3.3 Linux的Shell 53
3.3.1 進入Shell 53
3.3.2 Shell變數 54
3.3.3 Shell語法 56
3.4 Linux的文件和目錄 59
3.4.1 Linux文件 59
3.4.2 Linux目錄 60
3.5 使用vi 61
3.5.1 啟動vi 61
3.5.2 使用vi編輯第一個文本 61
3.5.3 使用vi打開文件 62
3.5.4 保存文件 63
3.5.5 撤銷和恢復操作 63
3.5.6 搜索字元串 63
3.5.7 替換字元串 64
3.5.8 刪除 64
3.5.9 復制、粘貼和剪切 65
3.5.10 行定位 65
3.5.11 重復操作 65
3.5.12 vi環境設定 66
3.6 RHEL 6與RHEL 5的差異 66
3.6.1 init配置文件/etc/inittab的差異 66
3.6.2 控制台差異 67
3.6.3 gpm服務 67
3.7 RHCE認證指南 67
第4章 Linux高頻命令 68
4.1 系統和服務相關命令 69
4.1.1 uname列印系統信息 69
4.1.2 arch顯示系統硬體架構 69
4.1.3 halt關閉系統 69
4.1.4 reboot重新啟動系統 70
4.1.5 shutdown關閉/重啟系統 70
4.1.6 chkconfig設置服務的啟動和關閉 71
4.1.7 service管理系統服務 72
4.1.8 export設置並導出變數 72
4.2 用戶相關命令 73
4.2.1 su切換用戶身份 73
4.2.2 last查看用戶成功登錄信息 73
4.2.3 lastb查看用戶不成功的登錄信息 74
4.2.4 who查看已登錄的用戶 74
4.2.5 w查看登錄用戶的活動 75
4.3 磁碟管理命令 75
4.3.1 mkfs創建文件系統 75
4.3.2 mount掛載文件系統 76
4.3.3 umount卸載文件系統 77
4.3.4 df顯示磁碟使用情況 78
4.3.5 e2label查看或更改分區卷標 78
4.3.6 mpe2fs顯示文件系統信息 78
4.4 文件管理命令 80
4.4.1 chgrp改變文件所屬組 80
4.4.2 chown改變文件所有者和所屬組 80
4.4.3 chattr改變文件的文件系統屬性 81
4.4.4 lsattr查看文件的文件系統屬性 81
4.4.5 ln創建文件鏈接 82
4.4.6 查看文件佔用空間 82
4.4.7 file顯示文件類型 83
4.5 搜索命令 83
4.5.1 find查找目錄下的文件 83
4.5.2 locate定位文件位置 85
4.6 壓縮備份命令 85
4.6.1 tar歸檔工具 85
4.6.2 gzip壓縮工具 86
4.6.3 bzip2壓縮工具 87
4.7 文本處理相關命令 87
4.7.1 grep顯示文件中的匹配行 87
4.7.2 diff比較兩個文件之間的差異 88
4.7.3 sort排序文件內容 88
4.7.4 comm比較兩個已排序的文件 89
4.7.5 head顯示文件起始部分 89
4.7.6 tail顯示文件結尾部分 89
4.7.7 wc統計文件內容信息 90
4.8 RHEL 6與RHEL 5的差異 90
4.9 RHCE認證指南 90
第5章 系統管理 91
5.1 賬戶管理 93
5.1.1 Linux用戶和組 93
5.1.2 管理Linux組 94
5.1.3 管理Linux用戶 95
5.2 進程管理 96
5.2.1 什麼是進程 96
5.2.2 顯示當前進程 97
5.2.3 運行進程 98
5.2.4 調整進程優先順序 102
5.2.5 終止進程 103
5.3 磁碟管理 104
5.3.1 磁碟分區 104
5.3.2 邏輯卷管理器 106
5.3.3 磁碟陣列 114
5.3.4 磁碟限額 118
5.4 文件系統管理 121
5.4.1 創建文件系統 122
5.4.2 掛載文件系統 122
5.4.3 卸載文件系統 123
5.4.4 配置文件/etc/fstab 124
5.4.5 交換分區和交換文件 125
5.4.6 檢查文件系統 127
5.5 文件許可權管理 128
5.5.1 基本許可權 128
5.5.2 設定基本許可權 129
5.5.3 特殊許可權 131
5.5.4 設定特殊許可權 132
5.5.5 用戶掩碼設定 133
5.6 列印機管理 134
5.6.1 使用system-config-printer 134
5.6.2 使用網頁配置程序 136
5.7 日誌管理 136
5.7.1 系統日誌 136
5.7.2 應用程序日誌 138
5.7.3 查看日誌 139
5.7.4 日誌滾動 141
5.8 RHEL 6與RHEL 5的差異 143
5.8.1 /etc/fstab配置文件差異 143
5.8.2 列印機管理差異 144
5.8.3 系統日誌進程的差異 145
5.9 RHCE認證指南 146
第6章 RPM軟體包管理 147
6.1 Linux下的軟體安裝 148
6.2 認識RPM 148
6.3 使用rpm命令 148
6.3.1 安裝軟體包 148
6.3.2 升級軟體包 149
6.3.3 查詢軟體包 149
6.3.4 卸載軟體包 150
6.3.5 檢驗軟體包 150
6.4 解壓RPM軟體包 151
6.5 使用源代碼RPM包 152
6.5.1 源代碼RPM包文件構成 152
6.5.2 源代碼相關目錄 152
6.5.3 SPEC文件簡介 153
6.5.4 使用rpmbuild命令 153
6.6 使用YUM客戶端 156
6.6.1 認識YUM 156
6.6.2 YUM客戶端配置文件 156
6.6.3 使用yum命令 158
6.6.4 YUM圖形化管理工具 160
6.7 RHEL 6與RHEL 5的差異 161
6.8 RHCE認證指南 161
第7章 深入RHEL圖形伺服器 163
7.1 X-Window系統介紹 165
7.2 配置X-Window 165
7.2.1 使用system-config-display命令 165
7.2.2 配置文件
/etc/X11/xorg.conf 166
7.3 啟動X-Window 169
7.3.1 X-Window啟動流程 169
7.3.2 開機自啟動X-Window 170
7.3.3 使用startx命令 170
7.3.4 手動啟動X-Window 171
7.4 GNOME和KDE 173
7.4.1 GDM和KDM顯示管理器 173
7.4.2 GNOME窗口管理器 173
7.4.3 KDE窗口管理器 174
7.5 運行遠程X客戶端程序 174
7.6 RHEL 6與RHEL 5的差異 175
7.6.1 配置文件和工具差異 175
7.6.2 圖形登錄界面差異 176
7.6.3 窗口管理器差異 176
7.7 RHCE認證指南 178
第8章 TCP/IP網路管理 179
8.1 TCP/IP基礎 181
8.1.1 IP地址 181
8.1.2 子網掩碼和網路號 182
8.1.3 廣播地址 183
8.1.4 路由和網關 183
8.1.5 TCP/IP協議 183
8.1.6 埠 184
8.2 配置TCP/IP網路 185
8.2.1 重要的網路配置文件 185
8.2.2 網路配置程序 188
8.3 TCP/IP查錯工具 190
8.3.1 ping 190
8.3.2 traceroute 191
8.3.3 tcpmp 192
8.4 使用OpenSSH管理遠程主機 193
8.4.1 設定OpenSSH伺服器 194
8.4.2 使用SSH客戶端 196
8.5 使用RealVNC管理遠程主機 198
8.5.1 設定RealVNC伺服器 198
8.5.2 使用RealVNC客戶端 198
8.6 RHEL 6與RHEL 5的差異 200
8.6.1 網路配置差異 200
8.6.2 VNC軟體差異 201
8.7 RHCE認證指南 202
第9章 區域網應用組合 ——DHCP和NAT 203
9.1 DHCP和NAT介紹 204
9.2 DHCP服務設定 204
9.2.1 DHCP服務的安裝 204
9.2.2 DHCP配置文件dhcpd.conf 204
9.2.3 DHCP服務架設實例 206
9.2.4 DHCP客戶端設定 206
9.3 NAT服務設定 207
9.3.1 NAT服務的安裝 207
9.3.2 設定NAT服務 207
9.3.3 NAT客戶端設定 210
9.4 RHEL 6與RHEL 5的差異 210
9.4.1 DHCP服務的差異 210
9.4.2 NAT服務的差異 210
9.5 RHCE認證指南 212
第10章 Web服務與高效能 LAMP架構 213
10.1 HTTP協議和Web服務 214
10.2 Web伺服器 214
10.2.1 認識Web伺服器 214
10.2.2 Apache伺服器 215
10.3 安裝配置Apache伺服器 215
10.3.1 安裝Apache和相關軟體包 215
10.3.2 Apache配置文件httpd.conf 216
10.3.3 目錄的訪問控制 223
10.4 Apache安全管理 224
10.5 Apache故障排除 225
10.6 Apache圖形配置工具system-config-httpd 226
10.7 Apache應用實例 226
10.7.1 LAMP應用 226
10.7.2 架設YUM伺服器 229
10.7.3 架設Subversion伺服器 230
10.8 構建高效能LAMP架構 231
10.8.1 安裝注意事項 231
10.8.2 准備源碼包 232
10.8.3 編譯環境和編譯方法 233
10.8.4 LAMP環境編譯和安裝 234
10.9 RHEL 6與RHEL 5的差異 247
10.10 RHCE認證指南 248
第11章 FTP服務 249
11.1 FTP服務 250
11.2 FTP客戶端 250
11.3 VSFTPD伺服器 251
11.3.1 VSFTPD的安裝 251
11.3.2 VSFTPD的配置文件vsftpd.conf 252
11.3.3 匿名VSFTPD的搭建 255
11.3.4 僅允許系統用戶訪問的伺服器設定 255
11.3.5 VSFTPD虛擬用戶 256
11.3.6 配置具有SSL的VSFTPD 259
11.4 RHEL 6與RHEL 5的差異 262
11.5 RHCE認證指南 262
第12章 網路文件系統——NFS 263
12.1 認識NFS服務 264
12.2 NFS伺服器安裝配置 265
12.2.1 NFS伺服器安裝 265
12.2.2 配置NFS伺服器 265
12.2.3 啟動NFS服務 266
12.2.4 固定NFS服務相關埠 267
12.2.5 Iptables的NFS相關設定 268
12.2.6 NFS圖形配置工具system-config-nfs 268
12.3 NFS客戶機的使用 269
12.3.1 訪問NFS共享資源 269
12.3.2 自動掛載NFS共享目錄 270
12.4 RHEL 6與RHEL 5的差異 272
12.5 RHCE認證指南 272
第13章 分布式文件系統 ——Samba服務 274
13.1 Samba服務 275
13.1.1 Samba的作用 275
13.1.2 Samba相關協議 275
13.1.3 Samba的守護進程 275
13.2 Samba的安裝 276
13.3 Samba的配置 276
13.3.1 Samba相關文件介紹 276
13.3.2 Samba主配置文件smb.conf 277
13.3.3 Samba作為獨立伺服器 282
13.3.4 Samba作為域成員伺服器 283
13.3.5 Samba作為域控制器 285
13.3.6 創建Samba用戶賬號 286
13.4 Samba查錯 286
13.5 Samba圖形配置工具system-config-samba 287
13.6 Samba客戶端的使用 288
13.6.1 客戶端為Linux系統 288
13.6.2 客戶端為Windows系統 289
13.7 RHEL 6與RHEL 5的差異 289
13.8 RHCE認證指南 289
第14章 DNS域名服務 290
14.1 認識DNS服務 291
14.1.1 什麼是DNS 291
14.1.2 完全合格域名 291
14.1.3 DNS查詢流程 291
14.2 架設DNS伺服器的准備工作 293
14.3 安裝BIND套件 294
14.4 配置BIND服務 295
14.4.1 BIND配置文件 295
14.4.2 建立緩存伺服器 298
14.4.3 主/從架構DNS系統的架設 299
14.4.4 BIND圖形配置工具system-config-bind 301
14.5 DNS測試命令 302
14.6 DNS客戶端設定 303
14.7 RHEL 6與RHEL 5的差異 304
14.8 RHCE認證指南 305
第15章 郵件服務 306
15.1 郵件服務介紹 307
15.1.1 郵件服務的功能 307
15.1.2 郵件服務相關協議 307
15.1.3 郵件服務的組成單元 307
15.1.4 常用郵件服務程序介紹 308
15.2 Sendmail的安裝與設定 308
15.2.1 Sendmail的安裝 308
15.2.2 Sendmail的配置文件 308
15.3 Postfix的安裝與設定 314
15.3.1 Postfix的安裝 314
15.3.2 Postfix的配置文件 314
15.4 Dovecot的安裝與設定 319
15.4.1 Dovecot的安裝 319
15.4.2 Dovecot的配置文件 319
15.4.3 Dovecot的SSL認證 320
15.5 郵件伺服器架設實例 321
15.6 RHEL 6與RHEL 5的差異 325
15.7 RHCE認證指南 326
第16章 目錄服務 328
16.1 NIS服務 330
16.2 NIS伺服器 330
16.2.1 NIS服務端安裝 330
16.2.2 NIS服務端配置文件 331
16.2.3 NIS伺服器架設流程實例 333
16.3 NIS客戶端 335
16.3.1 NIS客戶端安裝 335
16.3.2 NIS客戶端配置文件 335
16.3.3 NIS客戶端架設流程實例 337
16.3.4 檢驗NIS客戶端 337
16.3.5 使用NIS客戶端修改賬戶 340
16.4 NIS應用實例 341
16.5 LDAP服務 342
16.6 OpenLDAP伺服器 343
16.6.1 OpenLDAP服務端安裝 343
16.6.2 OpenLDAP配置文件 343
16.6.3 OpenLDAP伺服器架設流程實例 345
16.7 OpenLDAP客戶端 346
16.7.1 OpenLDAP客戶端安裝 346
16.7.2 OpenLDAP客戶端配置文件 346
16.7.3 OpenLDAP客戶端架設流程實例 348
16.7.4 OpenLDAP常用命令 348
16.8 OpenLDAP應用實例 353
16.9 RHEL 6與RHEL 5的差異 355
16.9.1 NIS服務端設定差異 355
16.9.2 NIS客戶端設定差異 355
16.9.3 OpenLDAP服務端設定差異 355
16.9.4 OpenLDAP客戶端設定差異 356
16.10 RHCE認證指南 356
第17章 Squid代理伺服器 357
17.1 代理伺服器介紹 358
17.1.1 什麼是代理伺服器 358
17.1.2 代理伺服器運作方式 358
17.1.3 代理伺服器的種類 359
17.2 Squid代理伺服器 359
17.2.1 Squid的安裝 360
17.2.2 Squid配置文件squid.conf 360
17.2.3 匿名Squid伺服器設定 363
17.2.4 需要身份驗證的Squid伺服器設定 364
17.2.5 區域網中Squid作透明代理的設定 365
17.2.6 Squid作反向代理的設定 367
17.3 正向代理伺服器的客戶端設定 368
17.4 RHEL 6與RHEL 5的差異 369
17.5 RHCE認證指南 369
第18章 使用Webmin管理 RHEL 5 370
18.1 Webmin介紹 371
18.2 安裝和配置Webmin 371
18.2.1 安裝Webmin 371
18.2.2 配置Webmin 371
18.3 使用Webmin管理系統 376
18.4 使用Webmin管理網路服務 379
18.4.1 Apache 379
18.4.2 VSFTPD 380
18.4.3 NFS 380
18.4.4 Samba 381
18.4.5 BIND 382
18.4.6 Sendmail與Dovecot 383
18.4.7 NIS 384
18.4.8 Squid 385
18.5 使用Webmin加強系統安全 385
18.5.1 TCP_Wrapper 385
18.5.2 PAM 386
18.5.3 Iptables 386
第19章 全面加強RHEL安全 388
19.1 IP安全保障——TCP_Wrapper 390
19.2 系統和服務安全保障——PAM 391
19.2.1 PAM的語法及參數 391
19.2.2 PAM應用實例 394
19.3 使用防火牆Iptables 396
19.3.1 Linux內核防火牆——Netfilter/Iptalbes 396
19.3.2 配置Iptalbes防火牆 397
19.3.3 防火牆配置策略 401
19.3.4 簡單防火牆配置實例 404
19.4 SELinux實現全方位防護 406
19.4.1 SELinux簡介 406
19.4.2 啟用SELinux 406
19.4.3 查看SELinux狀態 407
19.4.4 查看和修改SELinux對網路服務的設定 408
19.5 RHEL 6與RHEL 5的差異 410
19.6 RHCE認證指南 410
第20章 RHEL的網路及無人值守安裝 412
20.1 使用網路方式安裝RHEL 5 413
20.1.1 Apache安裝伺服器 413
20.1.2 VSFTPD安裝伺服器 414
20.1.3 NFS安裝伺服器 414
20.2 KickStart自動應答腳本 415
20.2.1 創建KickStart腳本 415
20.2.2 保存KickStart文件 418
20.2.3 使用KickStart腳本進行客戶端安裝 418
20.3 PXE安裝伺服器 418
20.3.1 PXE安裝運作流程 418
20.3.2 PXE伺服器架設流程 419
20.3.3 PXE客戶端設定 422
20.4 RHEL 6與RHEL 5的差異 422
20.4.1 網路安裝方面的差異 422
20.4.2 KickStart安裝方面的差異 423
20.4.3 PXE安裝方面的差異 425
第21章 RHEL系統監測和優化策略 426
21.1 系統維護介紹 428
21.2 硬體系統的監測對象 428
21.3 系統監測工具 429
21.3.1 監測CPU 429
21.3.2 監測內存 432
21.3.3 監測磁碟 433
21.3.4 監測網路 435
21.4 使用Cacti監測系統 437
21.4.1 Cacti介紹 437
21.4.2 安裝Cacti 437
21.4.3 設定Cacti 439
21.4.4 使用Cacti 440
21.5 使用Nagios監控告警系統 442
21.5.1 Nagios介紹 442
21.5.2 安裝和設定Nagios服務端 443
21.5.3 安裝和設定NRPE客戶端 449
21.5.4 設定Nagios報警 450
21.5.5 編寫Nagios插件 453
21.6 系統優化策略 455
21.6.1 CPU優化策略 455
21.6.2 內存優化策略 455
21.6.3 磁碟優化策略 455
21.6.4 網路優化策略 455
21.7 RHEL 6與RHEL 5的差異 456
21.7.1 Cacti安裝方面的差異 456
21.7.2 Nagios安裝與設定方面的差異 456
第22章 Linux核心編譯與KVM虛擬化 460
22.1 Linux核心介紹 462
22.1.1 Linux核心是什麼 462
22.1.2 內核的版本號 462
22.1.3 為什麼需要編譯核心 462
22.1.4 獲取核心源代碼 463
22.2 Linux核心編譯 463
22.2.1 核心編譯步驟 463
22.2.2 Linux核心配置項 464
22.2.3 單獨編譯某個核心模塊 479
22.3 KVM虛擬化介紹 479
22.3.1 虛擬化技術 479
22.3.2 KVM虛擬化 480
22.4 使用KVM虛擬系統 480
22.4.1 安裝KVM虛擬系統 480
22.4.2 使用KVM虛擬機 481
22.4.3 設定橋接網路 484
22.5 RHEL 6與RHEL 5的差異 485
第23章 Linux伺服器集群與高可用系統LVS 487
23.1 認識LVS 489
23.1.1 LVS誕生背景 489
23.1.2 伺服器集群系統 489
23.1.3 LVS系統介紹 490
23.2 組建基本的LVS系統 492
23.2.1 Ipvsadm的安裝和使用 492
23.2.2 調度伺服器設定流程 493
23.2.3 應用伺服器設定流程 494
23.2.4 測試LVS系統 495
23.3 LVS系統進階 495
23.3.1 使用Ldirectord配置調度伺服器 495
23.3.2 使用Piranha配置調度伺服器 498
23.4 認識Heartbeat 501
23.4.1 Heartbeat背景知識 501
23.4.2 Heartbeat集群系統相關術語 501
23.4.3 Heartbeat系統結構 502
23.5 組建Heartbeat高可用系統 503
23.5.1 安裝Heartbeat 503
23.5.2 Heartbeat的配置文件 504
23.5.3 Heartbeat集群架設實例 506
23.5.4 使用圖形化工具設定Heartbeat集群 508
23.6 RHEL 6與RHEL 5的差異 511
23.6.1 LVS調度伺服器的安裝與設定差異 511
23.6.2 Heartbeat的安裝與設定差異 511
第24章 Linux集群文件系統 514
24.1 集群文件系統介紹 515
24.1.1 本地文件系統與集群文件系統 515
24.1.2 開源集群文件系統 515
24.1.3 集群文件系統的應用環境與優勢 516
24.2 OCFS2集群文件系統 516
24.2.1 安裝OCFS2文件系統 516
24.2.2 配置OCFS2文件系統 517
24.3 安裝Oracle 10g RAC 520
24.3.1 OCFS2文件系統安裝 520
24.3.2 安裝Oracle 10g RAC CRS 521
24.3.3 安裝Oracle 10g 529
24.3.4 創建Oracle資料庫 531
24.4 RHEL 6與RHEL 5的差異 535
附錄A RHEL企業級網路應用
方案對照表 537
附錄B RHEL程序員常用軟體
對照表 538
㈥ 誰有linux系統操作的 小紅帽操作系統教程 圖解,或者視頻的
我有個教程的網址,可以提供給你去下載 可以追問提供 下面是介紹
由浙江大學宋廣華講解。共18講。主要講redhat9.0的操作系統。關於內容我就不做過多的介紹了,下面的圖中都有介紹。
本講座以劉兵等人撰寫的linux實用教程為教材。分三部分來講解,
第一部分:redhat的安裝,配置,常用命令等。
第二部分:redhat的網路管理,包括用戶管理,設置DNS,郵件伺服器,web伺服器,nfs伺服器,列印伺服器,ftp伺服器的配 置維護,對linux的網路安全,構架進行講解。
第三部分:如何在redhat上進行程序設計,包括程序的編輯,編譯,調試,生成rpm的整個過程。
㈦ 紅帽linux下如何打開shell
剛開始接觸linux感覺混亂哦,都一樣XD
給你個基本結構吧
內核 <-->shell<-->用戶
shell 譯作殼,有一點要清楚,最終的命令也好,輸出也罷都是要交給內核來協調的,就像兩個語言不通的人,你是無法直接於內核交流的,這就需要一個翻譯,也就是shell,你的想法是通過鍵盤發給shell,然後shell再把他交給內核,處理結果的反饋,內核對你說的話則通過顯示器來顯示
shell有很多,最常用的就是bash,內核啟動後,會運行init來載入登錄程序,輸入賬號密碼後通過後,就會啟動一個bash,相當於發給你一個寫字板(恩,通過認證了,你以後有什麼事就寫在板上吧),否則你根本沒辦法讓機器干任何事,這個就是shell。你和內核交流的必要工具。
終端的概念,到現在已經很模糊了,現在所說的終端指的是虛擬終端,以前的電腦可不像現在這么多,通常是很多人共用一台計算機,你可別以為是排著隊上機呀,那是windows。主機是長年開著的,人們通過終端機來連接這台主機,多個人同時在用著這台機器。結構上相當於一台主機接著N多個終端(顯示器+鍵盤+通信裝置),這樣大家就可以共用這台主機的處理器,內存資源。它們自身是沒有CPU這類東西的。應該理解什麼是終端了吧。
linux的結構是C/S模型的,所以沿用了以前的那套方法,終端是Client,我們不可能也沒有必要去找個終端機吧,所以就有了虛擬終端,他會模擬終端機向系統發送請求,改變的只是不同的出口,更多的信息可以去維基上看看。
㈧ 有什麼書對學習紅帽子的基礎很有用
《鳥哥的linux私房菜 基礎版》,沒有第二本比這更適合初學者的書籍了,我就是從這本數據開始學習的,入門最佳書籍。基礎的文件系統,一些常用的命令、GRUB啟動、SHELL、服務等,要一步步深入,可以參考一下RHCT的考綱,紅帽的系統還是很給力的,《鳥哥私房菜》不錯的。
記得啊
㈨ 如何給LINUX紅帽子版本配置IP。。。。從ROOT進入超級用戶開始
與網路有關的常用命令:
---------------------------------------------------------------------------------------------------------
1、ifconfig# ifconfig [介面名稱]
查看某個設備的配置:
# ifconfig eth0為網路介面設置IP:
# ifconfig eth0 192.168.0.6 netmask 255.255.255.0為eth0配置第2個IP地址:
# ifconfig eth0:0 192.168.0.7 netmask 255.255.255.02、hostname把主機名修改為server.evil.club (只有root用戶才有許可權修改)
# hostname server.evil.club3、netconfig運行這個命令後會出現一個簡單的圖形配置界面(此命令在有些版本中沒有):
【 】 Use dynamic IP configuration (BOOTP/DHCP)
IP address: _____________ (IP地址)
Netmask: _____________ (子網掩碼)
Default getway(IP): _____________ (網關)
Primary nameserver:_____________ (主DNS)配置好後需要重新啟動network服務:
# service network restart4、ifup 和 ifdownifup用於激活不活動的網路介面:
# ifup 網路介面名稱
如下:
# ifup eth0
ifdown用於停止指定的網路介面
# ifdown 網路介面名稱
如下:
# ifdown eth05、service 腳本語法如下:
# service servicename start | restart | status
例如:
# service network restart
顯示系統中所有服務的運行狀態:
# service --status-all---------------------------------------------------------------------------------------------------------
與網路有關的配置文件:
---------------------------------------------------------------------------------------------------------1、以下是「/etc/sysconfig/network-scripts/ifcfg-eth0」文件的內容:
#===========================================================
DEVICE=eth0
ONBOOT=yes
BOOTPROTO=none
IPADDR=192.168.1.8
NETMASK=255.255.255.0
GATEWAY=192.168.1.1
TYPE=Ethernet
USERCTL=no
PEERDNS=no
NETWORK=192.168.1.0
BROADCAST=192.168.1.255
#===========================================================
說明如下:
#===========================================================
DEVICE=eth0 (設備名稱)
ONBOOT=yes (計算機啟動時是否激活網卡,取值為:yes/no)
BOOTPROTO=none (獲取IP的方式:取值為:static/bootp/dhcp)
IPADDR=192.168.1.8 (該網路介面的IP地址)
NETMASK=255.255.255.0 (子網掩碼)
GATEWAY=192.168.1.1 (網關地址)
TYPE=Ethernet
USERCTL=no
PEERDNS=no
NETWORK=192.168.1.0
BROADCAST=192.168.1.255 (廣播地址)
#===========================================================2、以下是「etc/sysconfig/network」文件的部分內容:
#===========================================================
NETWORKING=yes
HOSTNAME=localhost.localdomain
#===========================================================
說明如下:
NETWORKING:設置Linux是否運行網路,取值為:yes/no
HOSTNAME:設置計算機的主機名
GATEWAY:設置網關的IP地址
GATEWAYDEV:連接網關的網路設備
NISDOMAIN:NIS域名(使用NIS系統)
#===========================================================
3、以下是「etc/resolv.conf」文件的部分內容:
#===========================================================
search localdoma
domain localdomanameserver 202.96.128.166
nameserver 192.168.1.1
#===========================================================
說明如下:
search:DNS搜索路徑,當解析不完整名稱時默認的附加域名後綴。
domain:設置計算機的本地域名。
nameserver:設置DNS地址,客戶機解析名稱時會按順序分別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