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古代帽子別稱
古代中國那些喊不出名字的帽子都來數一遍
漢服資訊
2018-10-27
關注
古代中國那些喊不出名字的帽子都來數一遍
「冠」古代是頭上裝飾的總稱,用以表示官職、身份與禮儀之用。冠類在歷代的演變中從形式可分為冠冕、巾幘、襆頭、帽、盔,笠等,從身份也可分為帝王官吏、文人學士、武職將帥、後妃仕女,布衣、道釋等幾大類。
冠冕的形成據歷史資料及有關記載的推測:冠是古人根據自然界中鳥獸的頭形加以模仿、裝飾與改制而成。為了禮儀與裝飾,古人根據鳥獸的頭型改製成冠,將鳥獸的須胡改飾成纓與緌,這是古代冠的基本結構。並用簪貫插在發上使其穩定,用纓裝飾在冠上,用緌帶垂下使其牢固與美觀。冠的質料,在黃帝以前用皮革製成,以後多用布帛製成。(《群書考索》記有:黃帝以前以羽皮為之冠,黃帝以後則以布帛為之,飾以冠冕纓緌之做,皆有所象也。)
秦漢統一全國後,歷代的禮儀典制對冠式皆作具體的規定,以明其官職與品位,特別在漢高祖八年有「令嚴冠服之制」(見《漢書》漢高祖本紀的記載),這是對秦以前歷代紛亂的冠製作一統一的規定與定.制i以後歷代的冠制基本上是按漢制而沿襲下來,只作簡化與適當變換,到唐宋兩代,在禮儀典祭等大禮上,仍沿用漢制,只作適當修訂,但日常的朝事與公服,便服都被巾、襆頭與帽所替用。元代立朝建國後,據元史記載是綜合漢、唐,宋與遼金的冠服而制訂的,基本上是沿繼宋制,明代的禮儀大典仍採用前制,而日常朝事與公服則為折上巾,烏紗帽所替用
1. 小冠(也稱束髻冠)
2. 獬豸冠(也稱法冠)
3 .進賢冠(也稱儒冠)
4. 鶡冠(又稱武冠)
5. 高山冠
❷ 古人為何要戴「帽子」
我們常常在各個影視劇中看到古人都戴有帽子,不管是哪個朝代,帽子斗是無所不在,那麼帽子到底是什麼象徵呢?
作為統治階級內部地位和權力的象徵,帽子雖經歷朝代的轉變,但象徵標志一直沒有改變過,樣式有了很大的變化,但是權力和地位的象徵標志更加細化,更加精確,直到清朝結束,民國建立才被取消。帽子的起源和演變,完全體現出男人的社會權力和地位,以及這種歷史的發展和瓦解。
❸ 如圖所示,請問這個古代人戴的帽子叫什麼
這叫峨冠,亦作峩冠,高冠。
有個成語叫「峨冠博帶」,意思是高帽子和闊衣帶,古代士大夫的裝束。後來人們用用「峨冠博帶」(高帽闊帶)比喻穿著禮服。
❹ 帽子在古代不是誰想戴就能戴,古人戴的帽子象徵什麼
首先說一下,不是古人都愛戴帽子,帽子在古代不是誰想戴就能戴,也不是你想戴哪種就帶哪種的。因為這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徵。
古時貴族男子戴的帽子稱為:冠。它的樣式和作用與後世並不一樣。
冠又是冕和弁的總稱。冕,黑色,是一種最尊貴的禮冠。先秦時期,天子和諸侯大夫在祭祀的時候都戴冕,所以有冠冕堂皇的說法。冠冕又是仕宦的代稱,又被用來比喻居於首位。弁,也是一種較為尊貴的冠。有爵弁、皮弁。
古時貴族才能戴冠乘車,人戴冠,車有車蓋,所以古人把「冠蓋」作為貴人的代稱,冠蓋也作為仕宦的代稱。
庶人,就是百姓,只能戴「巾」。《釋名·釋首飾》說:「士冠,庶人巾。」
❺ 中國古代戴帽有什麼講究,古代皇帝帽子到底是什麼樣的
中國古代對戴帽十分重視。帽子在古代不只是一種簡單的裝飾品,大多時候是用來顯示身份、地位、修養,甚至學識的。所以不同的身份所帶的帽子是不同的。
「冠」的本義是指帽子。古人把戴帽子看作十分鄭重的事,男子成年時要「行冠禮」,二十歲左右開始正式戴帽子,表示已經成人。
帝王的冠冕是擁有最高權力者才可以戴的帽子,叫做冕旒。旒就是用五彩的繅(絲繩)12根,每旒貫12塊五彩玉,按朱、白、蒼、黃、玄的順次排列,每塊玉相間距離各1寸,每旒長12寸尋常人是不能佩戴的,否則就是殺頭滅族的重罪,這是一種權力和地位的象徵,只有皇帝一個人才可以戴。
❻ 古代商人頭上戴的圓形帽子叫什麼
是瓜皮帽嗎?
瓜皮帽為創立於明朝、流行於清朝的一種男式帽子。相傳來源為明太祖所創的六合帽,取六和一統、天下歸一之意。在清朝廣為流行。分成六瓣,半形狀如半個西瓜皮。無檐、窄檐或包有裝飾窄邊,多為黑色的綢、呢絨或紗製做。頂上可飾有各種顏色和材料的結子,前面釘飾物以辨別前後。
❼ 古代讀書人戴的帽子叫什麼冠
現在一般電視上的都是綸巾。事實上在古代文士或文官可以戴一下幾種冠:
1 小冠(也稱束髻冠)
這是一種束在頭頂的小冠,小冠多為皮製,形如手狀,正束在發髻上,用簪貫其髻上,用緌
系在項上,武官壯士則多飾纓於頂上,稱為垂冠,初為宴居(在家便裝)時戴,後通用於朝
禮賓客,文官,學士常戴用。
2 進賢冠(也稱儒冠)
是在朝的文官所戴,冠上有梁為記,亦稱梁冠,以梁的多少來分等級爵位,並可再襯巾幘,
如無巾幘與梁數,則為儒者戴用。
3 梁冠
梁冠多為在朝文官所戴,一品七梁,二品六梁,三品五梁,四品四梁,五品三梁,六品,七
品二梁,八品,九品一梁,梁冠為歷代在朝文官所好戴。梁冠其形方,前低後高,後傾,有
圍片,前開後合,冠形按〈三才圖會〉復制。
❽ 古代成人禮三次加戴的帽子分別叫什麼
初加:發笄和羅帕、素色的襦裙,似中衣。衣緣沒有文飾,腰帶用普通的細布帶。
再加:發簪、曲裾深衣。
三加:釵冠。正式的大袖長裙禮服,上衣下裳制。佩綬等飾物。
衣服的擺放:按順序分別疊好、衣領朝東,由北向南依次置於席上,席置於場地東側;要加的發飾,由有司捧在盤里,立於場地西冊,面朝南,從東到西排開,依次是:發笄、發簪、釵笄。
(8)古代帽子帽帶擴展閱讀:
古代的成年禮本意是為了禁止與未成年的異性通婚。冠禮是成年禮的一種高級和代表性形式,也可以說是對成年人婚姻資格的一種道德審查。
冠禮從氏族社會盛行的成丁禮演變而來,一直延續至明代。具體的儀式是由受禮者在宗廟中將頭發盤起來,戴上禮帽。由於要穿戴的服飾很多;
包括冠中、帽子、襆頭、衣衫、革帶、鞋靴等,於是分為3道重要程序,分3次將不同材料製成、代表不同含義的帽子一一戴上。「三加」之後,還要由父親或其他長輩、賓客在本名之外另起一個「字」,只有「冠而字」的男子,才具備日後擇偶成婚的資格。
❾ 古人為何會帽子不離身呢,戴冠、帽、巾又有什麼不同的寓意呢
我們看電視上熱播的古裝劇,許多男性角色會戴帽子,而且戴的帽子各不相同,這是因為不同的帽子代表不同的地位。
最後,帽子和古代禮教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如前文提到的弱冠之年,在正式場合中必須束冠等。不束發在古代是失禮的表現,不尊重接見之人。而在戰場中,武將散發出征表示對敵方的蔑視。除此之外,納諫和請罪時必須免冠。
清朝滅亡之後,隨著西方文化的湧入,戴帽子便不再有等級之分,人人都可以戴帽子,當今時代,帽子變成流行的時尚單品之一。
別看小小一頂帽子毫不起眼,它蘊含著我國古代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從中可見時代的發展。
❿ 古代天子帶的帽子叫什麼呢
冕旒,古代漢族禮冠之一種。相傳,冕制起於黃帝,至周代時始完備。古時帝王、諸侯、卿大夫參加盛大祭祀所服,冕旒為禮冠中最貴重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