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清朝皇帝上朝時穿的衣服是龍袍,那麼他的那個帽子,和他肩上的那個東西叫什麼
帽子叫朝冠,肩上的為披領。
清代皇帝服飾有朝服、吉服、常服、行服等。問題問的應該是朝服,皇帝的龍袍屬於吉服范疇,比朝服、袞服等禮服略次一等,平時較多穿著,龍袍無披領而朝服有披領。
皇帝朝服及所戴的冠,分冬夏二式。冬夏朝服區別主要在衣服的邊緣,春夏用緞,秋冬用珍貴皮毛為緣飾之。
其基本款式是披領和上衣下裳相連的袍裙相配而成。上衣衣袖由袖身、熨褶素接袖、馬蹄袖三部分組成;下裳與上衣相接處有襞積,其右側有正方形的衽,腰間有腰幃。而披須(又名披肩、扇肩)、馬蹄袖(又名箭袖)是清代朝服的顯著特色。
朝服的顏色以黃色為主。冬朝服祭祀、圈丘、祈谷用藍色,朝日用紅色,夏朝服常雩(求雨),祭祀時用藍色,夕月時用月白色,即淺色藍。
朝服的紋樣主要為龍紋及十二章紋樣。一般在正前、背後及兩臂綉正龍各一條;腰帷綉行龍五條襞積(折襇處)前後各綉團龍九條;裳綉正龍兩條、行龍四條;披肩綉行龍兩條;袖端綉正龍各一條。
十二章紋樣為日、月、星辰、山、龍、華蟲、黼、黻八章在衣上;其餘四種藻、火、宗彝、米粉在裳上,並配用五色雲紋。 御用朝袍是皇帝在登基、大婚、萬壽盛節、元旦、冬至、祭天、祭地等重大典禮和祭祀活動時所穿的禮服。
(1)故宮清朝皇帝帽子擴展閱讀
古時稱帝王之位,為九五之尊。九、五兩數,通常象徵著高貴,在皇室建築、生活器具等方面都有所反映。清朝皇帝的龍袍,據文獻記載,也綉有九條龍。從實物來看,前後只有八條龍,與文字記載不符,缺一條龍。
有人認為還有一條龍是皇帝本身。其實這條龍客觀存在著,只是被綉在衣襟裡面,一般不易看到。這樣一來,每件龍袍實際即為九龍,而從正面或背面單獨看時,所看見的都是五龍,與九五之數正好相吻合。
另外,龍袍的下擺,斜向排列著許多彎曲的線條,名謂水腳。水腳之上,還有許多波浪翻滾的水浪,水浪之上,又立有山石寶物,俗稱「海水江涯」,它除了表示綿延不斷的吉祥含意之外,還有「一統山河」和「萬世昇平」的寓意。
『貳』 古代帝王的帽子,各個朝代大有不同,那清朝帝王的帽子象徵了什麼
清代冠服中保留的民族特色與狩獵民族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具有深刻的意義和內涵。如帝後朝袍上的馬蹄袖、披肩領和皇後兩肩所飾被稱為「緣」的半月形裝飾,分別象徵著馬蹄、弓和馬鞍的形象,將滿族騎射征戰「馬上得天下」的輝煌歷史充分表現了出來。尤其是滿族傳統服裝的箭袖,入關後雖然失去實際作用,但箭袖卻作為滿族的行禮動作(即滿語中的「放哇哈」)得以保留。箭袖又稱馬蹄袖,平時挽起成馬蹄形,一遇到行禮之時,敏捷地將「袖頭」翻下來,然後或行半禮或行全禮。這種禮節在清朝定都北京以後,已不限於滿族,漢族也以此為禮,以示注重守禮。因此馬蹄袖以遮手可禦寒,挽起放下可行禮,既具有實用功能,又有很好的裝飾效果,而被人們譽為「反映清代歷史的象形文字」。清代帝王服飾正是這樣,把傳統特色與本民族元素完美的融合,而除了在服裝的方寸之間,滿、漢兩種文化也得以在更廣闊的天地和平共處。
大約在商朝,開始出現冠服制度。到了漢代,衣冠制度又被重新制定,通過冠帽就可以區分出一個人的身份和等級。漢代主要的冠帽有:冕冠、通天冠、長冠、進賢冠、武冠和法冠等等。不同身份、不同場合所戴冠帽有嚴格規定,帝王在參加祭祀大典的時候要戴冕冠;在朝會和宴會上,帝王一般戴通天冠;長冠是參加祭祀時官員所戴的冠帽。武冠是各級武職人員在朝會時所戴的禮冠;進賢冠專門為文官和儒士所佩戴。
古代帝王、諸侯及卿大夫在舉行祭祀等大典時所戴的大禮冠。外黑色,里硃色。冕頂有長方板,稱為延,後高前低,略向前傾。延之前端綴有數串小圓玉,謂之旒。冕加在發髻上,要橫插一長笄(簪),以別住冕。笄的兩端繞頷下系一小絲帶,謂之紘;又各用一條名叫枕的絲繩掛下一個綿丸,謂之纊,纊下端飾玉,謂之珎。因兩珎正當左右兩耳,故又名充耳、塞耳。旒、松、纊都是冕的部件。天子的冕十二旒(一說前後各有十二旒),諸侯九,上大夫七,下大夫五。歷代之制大略相同。南北朝以後,只有帝王可以戴冕,因用以專稱皇帝的禮冠。《淮南子.主術訓》:「古之王者,冕而前旒。」高誘註:「冕,王者冠也。」唐王維《和賈至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
(1)皇帝冬朝冠:冠體為圓頂呈斜坡狀,冠周圍有一道上仰的檐邊。冬用薰貂製作,十一月初一至正月十五用黑狐毛皮製作,冠體上綴朱緯,長出冠檐,頂上加金縷絲鏤空金雲龍嵌東珠寶頂,寶頂分為三層,底層為底座,有正龍四條,間飾東珠四顆,第二、三層各有升龍四條,各飾東珠四顆;每層間各貫東珠一顆;共飾東珠十五顆。頂部再嵌大東珠一顆,梁二,在頂左右,檐下兩旁垂帶交於項下。
(2)皇帝夏朝冠:冠形作圓錐形,下檐外敞呈雙層喇叭狀。用玉草(玉草產於東北,滿族叫德勒蘇草,進關以後,視此草為發祥之物)或藤絲、竹絲做成,外裱以羅,在兩層喇叭口上鑲石青色織金邊飾;以紅紗或紅織金為里,外層綴朱緯,內層安帽圈,圈上綴帶。冠前綴金累絲鏤空金佛,金佛周圍飾東珠十五顆,冠後綴金累絲鏤空舍林,有東珠七顆。冠頂部再加金累絲鏤空雲龍,嵌大東珠寶頂,寶頂形式與冬朝冠相同。
(3)皇帝吉服冠:冠形似朝冠,冬用海龍、薰貂、紫貂,上綴朱緯,冠頂滿花金座,上銜大珍珠一顆。滿花金座有的是鑲嵌寶石的。夏吉服冠也用玉草或藤絲、竹絲編織,紅紗綢裱里,石青織金緞或織金綢、紗緣邊。上綴朱緯,頂滿花金座上嵌大珍珠一顆。
(4)皇帝常服冠:冬為有折檐的圓形帽,滿綴紅纓、紅絨結頂。用皮或青絨製作。夏常服冠形同夏朝服冠,以玉草或藤、竹絲編織,紅紗、綢里,石青織金緣邊。上綴朱緯、紅絨結頂。
(5)皇帝行服冠:冬行服冠形如冬常服冠,用黑狐、黑羔皮或青絨為之,滿綴紅纓、紅絨結頂。夏行服冠形同夏常服冠。
(6)皇帝雨冠:冬季冠形為高頂式,前有深檐。夏季為平頂式,前檐展敞。按不同季節表用明黃色氈、油綢或羽緞製作,月白緞里。
(7)翎子:翎子分花翎、藍翎、染藍翎,花翎為貴,花翎即孔雀翎,又有單眼、雙眼、三眼之分,三眼最貴。花翎原有例戴、賜戴之分。例戴如宗室貝子戴三眼花翎,鎮國公、輔國公和碩額駙戴雙眼花翎。鎮國將軍、輔國將軍,戴單眼花翎。品宦例戴花翎的有御前大臣、領侍衛內大臣、直省將軍內大臣、各城參贊辦事領隊大臣、散秩大臣、武備院卿、上駟院卿、頭、二、三、四等侍衛及前鋒營、火器營、護軍營、鑾儀衛等滿員五品以上、統領、參領、前鋒侍衛、諸王府長史、散騎郎、二等護衛均戴單眼花翎,翎根綴藍翎,插入用翠玉、白玉、碧玉、碧璽、琺琅、瓷等質材製成的翎管內,綴於冠後。雙眼和三眼翎,就是拿兩個和三個孔雀尾羽後梢的彩色翎斑垂直排列,連接而成。藍翎是用鶡羽製成,藍色無翎斑,故名藍翎。染藍翎是用靛藍染天鵝毛而成。在明代都督江彬等就已在白紅笠上植染藍翎為飾,貴者三英、初者二英、最次者一英,已於前述。清代花翎以三翎為貴,但康熙時,因某皇子想戴花翎,康熙帝曾特賜五眼花翎;後福文襄公立大功,曾獲四眼花翎,屬於特例。皇室子弟年十二能賜射箭者,也給花翎,但無冠頂,名「空花翎」。清末漢人中李鴻章曾獲戴三眼花翎,賜雲龍補服。曾國藩、曾國荃、左宗棠獲賞戴雙眼花翎。當時漢人獲封爵賜戴花翎及文臣兼提督巡撫銜者都得賞賜,這在清前期是很少有的。即宗室親郡王為大臣者,也必奉旨恩賞才能戴花翎,如未奉旨擅自戴用者,要交宗人府議處。
皇帝朝冠分為冬朝冠和夏朝冠兩種:冬朝冠冠體為圓頂呈斜坡狀,冠周圍有一道上仰的檐邊。用薰貂或黑狐毛皮製作;夏朝冠形作圓錐狀,下檐外敞呈雙層喇叭狀。用玉草或藤絲、竹絲作成,外面裱以羅,以紅紗或紅織金為里,在兩層喇叭口上鑲織金邊飾;內層安帽圈,圈上綴帶。冠前綴「鏤空金佛」。
皇帝朝冠,冬用薰貂,十一月朔至上元用黑狐。上綴朱緯。頂三層,貫東珠各一,皆承以金龍四,餘東珠如其數,上銜大珍珠一。夏織玉草或藤竹絲為之,緣石青片金二層,里用紅片金或紅紗。上綴朱緯,前綴金佛,飾東珠十五。後綴舍林,飾東珠七,頂如冬制。
吉服冠,冬用海龍、薰貂、紫貂惟其時。上綴朱緯。頂滿花金座,上銜大珍珠一。夏織玉草或藤竹絲為之,紅紗綢里,石青片金緣。上綴朱緯。頂如冬吉服冠。
常服冠,紅絨結頂,不加梁,餘如吉服冠。
行冠,冬用黑狐或黑羊皮、青絨,餘俱如常服冠。夏織藤竹絲為之,紅紗里緣。上綴朱氂。頂及梁皆黃色,前綴珍珠一。
雨冠之制二:冬頂崇,前檐深;夏頂平,前檐敞。皆明黃色,月白緞里。氈及油綢、羽緞惟其時。
『叄』 故宮、紫禁城、頤和園分別是清朝皇帝干什麼的
1、北京故宮舊稱為紫禁城。是清朝皇帝辦公與居住的地方。
紫禁城內的建築分為外朝和內廷兩部分。外朝的中心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統稱三大殿,是國家舉行大典禮的地方。內廷的中心是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統稱後三宮,是皇帝和皇後居住的正宮。
2、頤和園,是清朝皇室作消夏遊樂地。
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皇帝為孝敬其母孝聖皇後動用448萬兩白銀在這里改建為清漪園。光緒十年至二十一年(1884年至1895年),為慈禧太後退居休養,以光緒帝名義下令重建清漪園。改稱頤和園,作消夏遊樂地。
(3)故宮清朝皇帝帽子擴展閱讀:
1、故宮的宮殿建築,是我國現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築群。宮殿是沿著一條南北向的中軸線排列,左右對稱,南達永定門,北到鼓樓、鍾樓,貫穿整個紫禁城。規劃嚴整,氣魄宏偉,極為壯觀。
無論在平面布局,立體效果以及形式上的雄偉、堂皇、庄嚴、和諧,都屬無與倫比的傑作。它標志著我國悠久的文化傳統,顯示著500餘年前我國在建築藝術上的卓越成就。
故宮博物院的一些宮殿中設立了綜合性的歷史藝術館、繪畫館、分類的陶瓷館、青銅器館、明清工藝美術館、銘刻館、玩具館、文房四寶館、玩物館、珍寶館、鍾表館和清代宮廷典章文物展覽等,收藏大量古代藝術珍品,據統計共達1052653件,佔全國文物總數的六分之一。
為國內收藏文物最豐富的博物館,也是世界著名的古代文化藝術博物館,其中很多文物是絕無僅有的無價國寶。
2、頤和園歷史悠久,歷盡滄桑。遠在金、明時期,這里就是皇室的游樂之地,並有瓮山泊之稱。明代時,此處被建成好山園,同時在瓮山南麓興建了圓靜寺,並改瓮山泊為西湖,具有「西湖十景」的美譽。
到清代「乾隆盛世」時期,乾隆為其母做六十壽慶,改瓮山為萬壽山,改西湖為昆明湖,並在原圓靜寺遺址上興建大報恩延壽寺,同時改好山園為清漪園。從此大興土木十五年,營建起一座豪華壯麗的帝王宮苑,成為清代京都著名的「三山五園」之一,清漪園以其優美的風景勝於其它各園。
公元1860年,清漪園被英、法聯軍燒毀。公元1886至1895年,慈禧太後為慶祝自己的生日,挪用海軍軍費進行重建,歷時十年,耗銀八百萬兩,並改名為頤和園。
頤和園規模宏大,佔地面積達290.8公頃,水面(昆明湖)面積約佔四分之三,約220公頃。園內建築以佛香閣為中心,共有亭、台、樓、閣、廊、榭等不同形式的建築3000多間。
大致可分為行政、生活、游覽三個部分: 以仁壽殿為中心的政治活動區,以樂壽堂、玉瀾堂和宜芸館為主體的帝後生活區,以萬壽山和昆明湖組成的風景游覽區。全園以西山群峰為借景,加之建築群與園內山湖形勢融為一體,使景色變幻無窮。
『肆』 從清朝開始皇帝都戴寶塔形帽子,為什麼要這樣設計
那是正式上朝祭祀禮服,便服時戴圓頂子小帽,與常人一樣!
『伍』 清代皇帝的主要服飾有哪幾類
帝王服飾既是實用衣物,又是封建等級的標志。清代皇帝的冠服共有朝服、袞服、吉服(龍袍)、常服、行服、雨服六類,分別在不同場合穿著。
清代皇帝朝服,是皇帝在登基、大婚、萬壽聖節、元旦、冬至、祭天、祭地等重大典禮和祭祀活動時所穿的禮服。其基本款式由披領和上衣下裳相連的袍裙相配而成,列十二章(由日、月、星辰、山、龍、華蟲、宗彝、火、藻、粉米、黼、黻等組成的十二種皇帝的專用紋飾),飾龍紋四十四條。上衣衣袖分袖身、熨褶素接袖、馬蹄袖端三個部分,腰間有腰帷。下裳與上衣相連處有襞積 (「襞」是指衣服折疊,「積」是指聚集,「襞積」即指古代衣袍上的褶襇),其右側有正方形的衽。朝服有冬、夏之分,分明黃、紅、藍 、月白四色。
清代袞服的樣式為圓領、對襟、平袖,長與坐齊(至晚清衣長至膝以下),袖與肘齊,前後及兩肩共四團金龍,左肩日,右肩月,並飾有萬壽篆文和五色雲紋,下海水江牙。清代只有皇帝在祭圜丘、祈谷、祈雨等場合穿袞服。春秋為棉或夾,冬用裘,夏用紗。
吉服又稱龍袍,在喜慶朝賀及公務活動場合穿著。其形制為上下連屬的通身袍,圓領、大襟、馬蹄袖、四開裾長袍,有明黃、藍、紅等色,用緙絲或妝花,須戴吉服冠、掛朝珠,通身綉九龍十二章。穿吉服時,外面罩袞服,掛朝珠,佩吉服帶。清代皇帝的龍袍也有裘、棉、夾、紗等多種質地,適合不同季節穿用。
皇帝在平常的日子穿便服,又稱常服。皇帝在宮中穿常服的時間最多,如經筵、御門聽政、恭上尊謚、恭捧冊寶等都是穿著常服活動的。常服有常服袍和常服褂兩種,樣式為圓領、大襟、馬蹄袖、四開裾長袍,其顏色、紋飾沒有特殊的規定,隨皇帝所欲。但從故宮收藏的皇帝便服的顏色、紋飾來看,也都有明顯的隱義。清代入關之初,滿族貴族喜穿天藍、寶藍色衣褂,寓意清淡、明快,「清」與國號同字同音,因此淡藍、寶藍、天藍等顏色成為宮廷服飾中領導潮流的顏色。皇帝的便服也選天藍色、寶藍色。故宮藏宮廷畫《清康熙讀書像》,畫的就是年輕的康熙身著寶藍色便服的寫實作品。
行服用於皇帝巡幸、圍獵或親征。行服有行服袍和行服褂。行服袍,其制與常服袍相同,為圓領、馬蹄袖、衣裳相連右衽袍。其色與花紋為皇帝所欲,行服袍右裾比左裾短一尺,此袍為滿族傳統缺襟袍。這是清代皇帝服制與歷代皇帝服制之不同。行服褂色為石青色,長與坐齊,袖長及肘。行服帶為明黃色,左右佩系以紅香牛皮製作。行服有綿、夾、紗、裘等面料製作,均依時令更替。
雨服則在雨雪天氣時罩服。色皆以明黃,用油綢、氈、羽緞等製作,其中,以油綢為原料的,不加里。上身的基本樣式為立領、對襟的披風,類似於常服褂。下身左右幅相交,上斂,下漸寬大。
『陸』 清朝皇室的奢華穿戴:清朝皇帝皇後怎麼穿衣服
清朝皇室的服飾,上至皇帝,下至大臣的服飾按官的大小而決定官服得布料和圖案。而後宮中的服飾也是非常有考究,後宮中從皇太後到妃嬪,從服飾、鞋履到配飾都有嚴格的限定。等級越高服飾越是華貴。皇帝太後服裝上的圖案多採用龍鳳等象徵高貴的事物,配飾方面則有黃金、珍珠,琥珀、綠松石和珊瑚等。
禮服類
一、朝冠
清代皇帝朝冠分為冬朝冠和夏朝冠兩種。
清高宗夏朝冠冠頂(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冬朝冠冠體為圓頂呈斜坡狀,冠周圍有一道上仰的檐邊。
清皇帝冬朝冠
夏朝冠冠形作圓錐狀,下檐外敞呈雙層喇叭狀。
二、朝服
清代皇帝的朝服也叫朝袍。它與龍袍的區別在於:一,龍袍無披領而朝袍有披領;二,龍袍為衣裳相連屬的四開裙袍,而朝袍則為上衣下裳不相連屬的裙式袍。
皇帝的朝服分為冬朝服和夏朝服二種。冬朝服是皇帝在秋冬季里朝、祭之時所穿的柿蒂形、圓領、馬蹄袖披肩右衽、衣裳不相連屬的下裳為裙式的禮袍。其色有明黃、藍、紅、月白四種。
夏朝服大致形式雷同於冬朝服,是皇帝春夏季里朝祭時所穿的朝服,唯其色其制稍稍有別於冬朝服。夏朝服之色僅明黃、藍、月白三種,其功用場合皆同於冬朝服。其制僅一種,披領及袖所用之色,整衣形式和花紋皆與冬朝服之第二式相同,唯其袍邊均沿片金緣,並且根據氣溫的變化還有緞、紗及單、袷之分。
皇帝根據自己的活動內容及時間來選擇不同形制不同顏色的朝服。皇帝在大朝時著明黃色朝服;南郊祈谷、常雩時著藍色朝服;東郊朝日時著紅色朝服;夕月則著月白色朝服。
『柒』 清朝皇帝的帽子象徵什麼
清朝皇帝的帽子象徵著後金的王權。此外,清朝皇帝的皇冠也叫做為「朝冠」,來自於女真蒙古族傳統貴族冠帽,後來經過美化改造,變成了當時的清朝皇帝的帽子。而清朝皇帝冠帽分為冬朝冠,夏朝冠,吉服冠,行服冠等。
(7)故宮清朝皇帝帽子擴展閱讀:
清朝堅持以滿族的傳統服飾為基礎,制定冠服制度,故對明朝的服制有較大的變革。自從清太宗皇太極於崇德元年開始初步定製,歷經變動修改,直到清高宗乾隆帝之世才基本確定下來。清代帝王服飾正是這樣,把傳統特色與本民族元素完美的融合。
皇帝常服冠的特點為:冬為有折檐的圓形帽,滿綴紅纓和紅絨結頂。用皮或青絨製作。夏常服冠形同夏朝服冠,以玉草或藤,竹絲編織,紅紗,綢里,石青織金緣邊。上綴朱緯,紅絨結頂。
『捌』 故宮乾隆的畫像皇冠為什麼是黑帽子,和清朝其它皇帝的都不同,
呵呵,乾隆那個戴的是冬朝冠,其他戴的是夏朝冠。你看他們的衣服也不太一樣,實際上是季節不同,所以穿戴的不一樣。
皇帝朝冠分為冬朝冠和夏朝冠兩種 冬朝冠冠體為圓頂呈斜坡狀,冠周圍有一道上仰的檐邊。用薰貂或黑狐毛皮製作;夏朝冠形作圓錐狀,下檐外敞呈雙層喇叭狀。用玉草或藤絲、竹絲作成,外面裱以羅,以紅紗或紅織金為里,在兩層喇叭口上鑲織金邊飾;內層安帽圈,圈上綴帶。冠前綴「鏤空金佛」。
現在能看到的乾隆畫像基本上都是戴冬朝冠的了,我以前有一張乾隆畫像書簽,就是戴的夏朝冠,現在很少見了。
『玖』 清朝 故宮 皇帝在哪個殿上朝
太和殿。
太和殿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稱奉天殿。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稱皇極殿。清順治二年(1645年)改今名。屢遭焚毀,多次重建。上承重檐廡殿頂,下坐3層漢白玉台階,採用金龍和璽彩畫,屋頂仙人走獸多達11件,開間11間,均採用最高形制。
為中國現存最大木構架建築之一,太和殿匾額「建極綏猷」匾,為乾隆皇帝的御筆,現存的牌匾為復製品。原件在袁世凱稱帝時被換下,已佚。
(9)故宮清朝皇帝帽子擴展閱讀
太和殿的建築特點:
太和殿是紫禁城內體量最大、等級最高的建築物。它面闊十一間,進深五間,建築面積2377.00㎡,高26.92m,連同台基通高35.05m,為紫禁城內規模最龐大也是最。殿前有寬闊的平台,稱為丹陛,俗稱月台。
月台上陳設日晷、嘉量各一,銅龜、銅鶴各一對,銅鼎18座。龜、鶴為長壽的象徵。日晷是古代的計時器,嘉量是古代的標准量器,二者都是皇權的象徵。殿下為高8.13m的三層漢白玉石雕基座,周圍環以欄桿。欄桿下安有排水用的石雕龍頭,每逢雨季,可呈現千龍吐水的奇觀。
其建築規制之高,裝飾手法之精,堪列中國古代建築之首。而太和殿之上為建築形式最高的重檐廡殿頂,屋脊兩端安有高3.40m、重約4300kɡ的大吻,在中國古建築的岔脊上,都裝飾有一些小獸。
這些小獸排列有著嚴格的規定,按照建築等級的高低而有數量的不同,最多的是故宮太和殿上的裝飾(共有10個),這在中國宮殿建築史上是獨一無二的。顯示了至高無上的重要地位。第一個飾物是一個騎鳳仙人,相傳原是南朝齊明王,後修道升仙。
仙人之後是十個小獸:龍、鳳、獅子、天馬、海馬、狻猊、狎魚、獬豸、鬥牛、行什。在其它古建築上一般最多使用九個走獸。這里有嚴格的等級界限,只有金鑾寶殿(太和殿)才能十樣齊全。中和殿是七個、保和殿是九個。其它殿上的小獸按級遞減。天安門上也只是九個小獸。
『拾』 清朝皇帝帽子由來
沈陽故宮造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