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誰能給我大致講講英國的文化和歷史急!!!!!!!!!!!!!!!
英國的歷史,其實可以分成四部分
1066年前,(結束標志:1066年諾曼登陸)
被稱為古英格蘭時期
著名國王:阿爾弗雷德大帝——此人是英國歷史上唯一被冠之「大帝」頭銜的人。可見此人在英國人心中的地位。
當然,這個時期,還有一群傳說人物:亞瑟王和他的十二圓桌騎士。如果你看過電影《亞瑟王》,會對這段歷史有更深入的了解。
1066-1688年,(結束標志:1688年光榮革命)
被稱為中世紀英格蘭時期
鼎盛時期:愛德華三世和他的黑太子時代(1327-1377)。愛德華三世,一直被認為是英國歷史上最偉大最優秀的國王。而他的長子也叫愛德華,史稱黑太子,則是英國歷史上最傑出的軍事家。英法百年戰爭前期和中期,英國之所以能占據壓倒性優勢,這父子倆功不可沒。而他倆一死,百年戰爭的形勢馬上倒轉,也為後來的國內三大家族的恩怨埋下了禍根(其實這三大家族表面上是英國歷史上相互承接的三個王朝,實際上也可說是一個家族的三支。)
下面就來看看家族之爭吧——英國著名的內戰:玫瑰戰爭。舊貴族蘭開斯特家族和新貴族約克家族之間的戰爭。這兩個家族都是安茹家族愛德華三世的後代,家族標志都是玫瑰,只是一紅一白區別而已。(安茹家族的標志也是花:金雀花)
至於英國革命,要劃到中世紀還是近代史,這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這里權且按照史學界最傳統的1688年為標志。不過應該革命大家都應該知道得夠詳細了,這里也不嘮叨了。
1688-1914年,(結束標志:1914年一戰爆發)
被稱為近代不列顛聯合王國時期
鼎盛時期:維多利亞女王統治下的日不落帝國(1837-1901)。在1914年,英國的殖民地面積已達3350平方公里,統轄3.94億人口,佔世界人口的1/4;這相當於英國本土的137倍,本國人口的8倍多,被稱作「日不落帝國」。在19世紀中,英國的煤產量佔世界的60%,鐵產量佔世界的50%,是名副其實的「世界工廠」,當時航行於各大洋中的商船有1/3以上飄揚著米字旗,乃至整個19世紀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被稱作「英國世紀」。
1914至今
被稱為後維多利亞的現代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時期
日不落帝國隨著英國的衰弱而逐漸瓦解,現在只空餘一個「英聯邦」,似乎還在追憶往昔的光輝。現任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
2005-11066前英格蘭國王世系
一,撒克遜王朝(七國時代)
西元五世紀初開始,羅馬帝國在不列顛島的統治已經日漸虛弱,西日耳曼部落的盎格魯人,撒克遜人,以及原來生活在日德蘭半島的朱特人(也譯為裘特人)紛紛湧入不列顛島,他們在和當地羅馬人和凱爾特人(稱不列吞人,布立吞人,布列塔尼人)的戰斗中,從六世紀初起,形成了七個部落聯盟,也稱七國,他們分別是麥西亞,西撒克遜(威塞克斯,西塞克斯),南撒克遜(蘇塞克斯),東撒克遜(伊塞克斯),東盎格魯,肯特和諾森伯利亞。六世紀末,傳教士聖奧古斯丁在肯特登陸,隨後在坎特伯雷開始了傳教,以後坎特伯雷成了英格蘭宗教活動的中心。七世紀初,西撒克遜國王埃塞爾伯特漸漸強盛,一度控制了英格蘭南部的西撒克遜、南撒克遜和肯特。七世紀中葉,東撒克遜國王雷德瓦爾德在取得了一系列勝利後,在英格蘭中部地區建立了霸權,此後雷德瓦爾德幫助一個流亡王子埃德溫獲得了諾森伯利亞王位,而埃德溫通過一系列的勝利,使除了肯特以外的諸王國公認為其為王中之王,他所建立的聯盟為此後麥西亞和西塞克斯統一英格蘭奠定了基礎。諾森伯利亞王國此後領導著各地的撒克遜人同布立吞人作戰,最終獲得了對布立吞人的勝利,並統一了撒克遜人的基督教信仰世界。此後,諾森伯利亞的霸權開始衰退,盎格魯撒克遜諸王國為了爭奪霸權進行了長期的斗爭,從731年到829年的一個世紀時間內,七國之間陷入混戰,在混戰中,麥西亞脫穎而出,至八世紀中葉,麥西亞控制了亨博河以南的所有地區,麥西亞國王奧法即位後,自稱英格蘭國王,成為英國歷史上,第一位稱英格蘭國王的君主,我們的世系就從這位「英格蘭國王」奧法開始寫起。
1.奧法(757-796)麥西亞國王,東盎格魯國王,肯特國王,布萊特瓦達。 (布萊特瓦達Bretwalda, 是當時七國時代的稱號,可以譯成王中之王,很類似於我們春秋時代的霸主,表示是諸盎格魯撒克遜王國的老大,這個稱號不能繼承,要憑實力去爭取。)是被衛士謀殺的前麥西亞國王埃塞爾博德的堂弟。在撒克遜編年史里,說奧法和肯特在776年爆發戰爭,勝負不明,但一般認為是奧法獲得了勝利,因為785年,奧法獲得了肯特的王位。779年他在牛津打敗了西塞克斯,此後他打敗了東盎格魯,並砍了其國王的頭,794年,他獲得了東盎格魯王位。奧法還發動了多次對威爾士人的戰爭,並修建了留存至今的著名的「奧法牆」(英格蘭和威爾士之間的東長城)。奧法和歐洲的查理曼大帝是同時代的人,查理曼宮廷的編年史家寫道:「他是不列顛的光榮,對付敵人的刀劍.」 奧法去世後,麥西亞霸業中落, 霸權轉到了西塞克斯王國手裡.所以以下的世系轉入西塞克斯王國世系之中.
2.埃格伯特(802-839), 西塞克斯國王,麥西亞國王, 布萊特瓦達. 埃格伯特的身世不明,撒克遜編年史稱其父名字叫埃爾蒙德,但在當時的各國王系中找不到這個人(肯特國王也叫這個名字,但似乎死在埃格伯特出生前.) 789年,他一度被奧法以及與他結盟的西塞克斯國王貝奧提克流放到了歐洲大陸的法蘭克王國, 802年貝奧提剋死後, 埃格伯特經過和兩位伯爵的戰爭,奪取了西塞克斯王位.815年,他征服了西威爾士(英格蘭西南以埃克塞特為中心的康沃爾地區),並最終將康沃爾並入了西塞克斯,825年他擊敗麥西亞國王貝昂沃爾夫,此戰之後,伊塞克斯、肯特,東盎格魯均承認其為霸主,829年,埃格伯特徵服麥西亞,(但麥西亞很快又獲獨立)。並迫使諾森伯利亞承認了其霸權。
3.埃塞沃爾夫(839-856)西塞克斯國王, 布萊特瓦達。埃格伯特長子,曾擊敗丹麥人的入侵。855年他前去羅馬朝聖,但回國後被其長子埃塞巴爾德廢黜。
4.埃塞巴爾德(856-860)西塞克斯國王, 布萊特瓦達。埃塞沃爾夫長子。856年,迫使其父退位,其父去世後,娶了他寡居的繼母。
5.埃塞伯特(860-865)西塞克斯國王, 布萊特瓦達。埃塞沃爾夫次子,他在位期間,丹麥人洗劫了肯特和諾森伯利亞。
6.埃塞雷德一世(865-871)西塞克斯國王, 布萊特瓦達。埃塞沃爾夫三子。埃塞雷德一世在位期間無法有效遏制丹麥人的入侵,871年,在於丹麥人的作戰中陣亡。
7.阿爾弗雷德大帝(871-899)西塞克斯國王, 布萊特瓦達,英格蘭國王。埃塞沃爾夫四子。871年24歲的阿爾弗雷德繼其陣亡的兄長為王,當時丹麥人已經占據了東盎格魯,而肯特,諾森伯利亞和麥西亞也已相繼亡國,並已入侵至西塞克斯中心區域的溫切斯特。阿爾弗雷德初戰丹麥人遭受慘敗,阿爾弗雷德不得不以重金求和,丹麥人退回了英格蘭中部,西塞克斯贏得了5年的寶貴時間。878年,丹麥人再次入侵西塞克斯,西塞克斯陷入一片混亂,阿爾弗雷德和少數軍官不得不逃進沼澤和森林裡去打游擊。但此後運氣站到了阿爾弗雷德一邊了。同年,阿爾弗雷德在伊桑頓(今埃丁頓)展開反擊,大破丹麥人。此後他和已臣服於丹麥的麥西亞結盟,886年,收復了倫敦,並和丹麥首領定立了合約。《編年史》中說:「阿爾弗雷德大帝收復了倫敦,所有的不受丹麥人奴役的撒克遜人都站到了他的一邊。」892年丹麥人再次入侵,經過四年的苦戰,阿爾弗雷德大帝和他的兒子愛德華帶領撒克遜了擊敗了丹麥人,使其退回了不列顛島東部的丹麥法地區和歐洲大陸。擊敗丹麥人後,阿爾弗雷德大帝成為了無可爭議的全英格蘭的國王。
8.愛德華一世(899-924)英格蘭國王。阿爾弗雷德大帝的長子。愛德華一世是優秀的軍事統帥,在和丹麥人的作戰中戰功赫赫。918年在將丹麥人徹底趕跑後,他在麥西亞等地取消的丹麥人的法令,重新恢復了撒克遜法。他女兒嫁給了西法蘭克王國國王查理三世。
9.埃塞維爾德(924)英格蘭國王。愛德華一世之子,繼位16天後去世。
10.阿瑟斯坦(925-939)英格蘭國王。愛德華一世之子,被認為是英格蘭第一位正式的全國性的國王。 在位期間他擊敗了維京人和蘇格蘭人。
11.埃德蒙一世(939-946)英格蘭國王,愛德華一世之子,阿瑟斯坦同父異母的弟弟。944年他收復了被愛爾蘭的都柏林國王(維京人王國)占據的諾森伯利亞。945年他和蘇格蘭國王馬爾科姆一世簽訂合約。946年他被闖入其聚會的賊殺死。
12.埃德里德(946-955)英格蘭國王。愛德華一世之子。在位期間,擊退了維金人的入侵。自阿爾弗雷德大帝開始,其子孫連續五位都是尚武的國王,打敗了不斷入侵的北歐人,使撒克遜人的統治在英格蘭全面復興。
13.埃德維(955-959)英格蘭國王。埃德蒙一世長子。他在位期間,麥西亞和諾森伯利亞的領主們擁立埃德維之弟埃德加為國王起來反叛。957年,埃德維在格羅斯特戰役中被擊敗,被迫簽訂合約,將王國以泰晤士河為界分裂,埃德維占據肯特和西塞克斯,而將北方領土交給了他弟弟。埃德維死後,埃德加重新統一了王國。
14.埃德加(959-975) 英格蘭國王. 埃德蒙一世的幼子.被稱為「和平的」埃德加。埃德加統治時期。英格蘭行政機構趨於完善。他劃分了各郡,每郡有郡守,直接對國王負責,在郡下面設區,區下面是市。從郡、區到市有一套嚴密的司法系統維持治安,稅收制度也得到恢復,英國文學也開始萌芽,英語開始發展成為書面語言。埃德加的制度和西歐的領主制度完全不同,是一套相當先進的維護君主制統治的制度,雖然埃德加死後君主制度不幸衰弱,但他設立的組織機構和英格蘭文化卻已根深蒂固,此後丹麥人和諾曼人的王朝均無法加以改變。 埃德加的行政組織制度,保證了此後英格蘭避免了類似於歐洲大陸國家那樣領主割據局面的出現。973年,埃德加在巴斯舉行了加冕典禮,從而奠定了日後加冕的程序,而這次加冕標志著英格蘭王國的徹底統一。
15.愛德華二世(975-978)英格蘭國王,埃德加之子。也稱為「殉教者」, 978年被無神論者信徒所謀殺. 1001年被封為聖徒,稱「聖愛德華」。
16.埃塞雷德二世(978-1013, 1014-1016)英格蘭國王。埃德加之子。也稱無准備者(Unready)。980年,20年的平靜再次被打破,大規模的入侵活動又開始了,切斯特遭到愛爾蘭人的洗劫,南安普頓人則受到維京人(斯堪的納維亞人)或丹麥人的大肆屠殺。埃塞雷德面對入侵,一味賠款而不敢動武。991,994,1002,1006年,他一次次提高賠款數以換取短暫的和平,1012年,埃塞雷德繳納了4.8萬英鎊的賠款(相當於當時英國大約4到5年的國民收入),但卻沒能阻止北歐海盜繼續橫行,1013年,丹麥人領袖斯韋恩將丹麥人控制的麥西亞、丹麥法及諾森伯利亞合並,並稱英格蘭國王,埃塞雷德不得不逃往他妻舅諾曼底公爵理查二世那裡去避難。(其妻愛瑪是諾曼底公爵理查一世的女兒)。1014年初斯韋恩去世,埃塞雷德得以復位。但斯韋恩的兒子卡紐特王子繼續要求獲得英格蘭王位。
17.埃德蒙二世(1016),英格蘭國王,埃塞雷德二世之子。被稱為「勇敢的」埃德蒙。1014年起,埃德蒙不顧其父的反對,聚集了一支人馬,開始和丹麥人作戰,雖然敵我懸殊,但他仍然多次取勝,還解了倫敦之圍,於是成為了眾望所歸的人物,埃塞雷德死後,他登上英格蘭王位,但數月後,不幸英年早逝,英格蘭因此陷於絕望之中。英格蘭教界的貴族們於是在南安普頓宣布,永遠廢黜埃塞雷德的後代,承認卡紐特做英格蘭國王,西塞克斯王族的末代子孫們不得不下野流亡,撒克遜王朝中斷。
二 丹麥王朝
1 卡紐特(1016-1035),丹麥國王,挪威國王,英格蘭國王。 被稱為卡紐特大帝,丹麥國王斯韋恩之子。1016年被宣布為英格蘭國王,他登基後,將丹麥和英格蘭的行政機構合並,1017年,他將英格蘭諸王國重新分成了四個伯爵國,分別是西塞克斯伯爵國,麥西亞伯爵國,東盎格魯伯爵國和諾森伯利亞伯爵國,為了避免諾曼底的干涉,他娶了寡居的埃塞雷德的妻子愛瑪(諾曼底公爵羅伯特的妹妹)。1018年,他抽取了大量英國賦稅後,返回了丹麥。1020年,他將撒克遜習慣法納入其編制的法典之中。1028年,卡紐特徵服了挪威,迫使蘇格蘭臣服。卡紐特還將其女兒嫁給了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康拉德二世的兒子亨利(日後的亨利三世),由此卡紐特帝國在歐洲盛極一時。
2,哈羅德一世(1035-1040),英格蘭國王。 卡紐特大帝的私生子。他的綽號是「兔子的腳」,大概是說他打獵的時候跑得快。卡紐特死後,其合法繼承人是他和諾曼底的愛瑪所生的兒子哈瑟卡紐特,但哈羅德趁其不在英格蘭之機,搶先宣稱是英格蘭國王。1040年,哈羅德在哈瑟卡紐特准備入侵前去世。
3. 哈瑟卡紐特(1040-1042),丹麥國王,英格蘭國王,卡紐特大帝和諾曼底公主愛瑪之子。哈瑟是個文盲加暴君。他在英格蘭橫征暴斂激起反抗,在王位岌岌可危的情形下,他邀請他同母異父的兄弟、在諾曼底避難的愛德華回國於他共同執政。(愛德華是愛瑪與其前夫埃塞雷德二世之子)。1042年,哈瑟卡紐特去世,愛德華繼位,撒克遜王朝復辟,丹麥世系在英格蘭中斷。
三 撒克遜王朝(復辟)
1。 愛德華三世(1042-1066) , 英格蘭國王, 埃塞雷德二世與諾曼底公主愛瑪之子. 被稱為「懺悔者」愛德華。1041年回國和哈瑟卡紐特共同執政。哈瑟卡紐特死後,1043年在溫切斯特大教堂加冕為英格蘭國王。1045年,愛德華三世娶了西塞克斯伯爵戈德溫的女兒伊迪絲。1051年,戈德溫受英格蘭宮廷的諾曼底勢力的排擠被流放,在其流放期間,諾曼底公爵威廉(諾曼底公爵羅伯特之子,愛德華三世的表兄弟)訪問了英格蘭,據說和愛德華三世達成了由威廉繼位的協議,(愛德華三世沒有子嗣)。這成了日後威廉跨海征服的借口。1052年戈德溫和其子哈羅德率軍回到英國,並強迫愛德華三世恢復了他們的權力,從此英格蘭政權落入戈德溫父子之手。1066年1月5日,末代盎格魯撒克遜人國王愛德華三世去世,在彌留之際,他喃喃地說:「一個罪惡的時代即將降臨」。此後愛德華三世一直是撒克遜民族情緒的化身,作為撒克遜人王族最後一位國王,成為人民普遍崇拜的偶像。1161年愛德華三世被宣布為聖徒,從此聖懺悔者愛德華三世一直是英格蘭王國的保護聖徒,直到百年戰爭時期,才被聖喬治取代。
2.哈羅德二世(1066),英格蘭國王,西塞克斯伯爵戈德溫之子。愛德華三世去世後,哈羅德聲稱愛德華臨終前將王位傳給了他。隨後英格蘭賢人會議批准哈羅德為英格蘭國王,哈羅德的繼位,激起了諾曼底公爵威廉的入侵,1066年10月14日,在蘇塞克斯的黑斯廷斯一役,哈羅德兵敗被殺,威廉一路向北殘酷殺 戮,於該年聖誕節在威斯敏斯特教堂(愛德華三世所建)加冕。撒克遜王朝滅亡。
英國現在的綜合國力和法國相當。金雀花王朝(安茹王朝) 1亨利二世(1133-1189)(英格蘭國王1154-1189 )(安茹伯爵戈特弗雷德和亨利一世的女兒瑪蒂爾達之子。同阿基坦女公爵埃麗諾結婚,取得法國南部大片領地。在位期間確立對愛爾蘭統治權) 2理查一世(1157年9月8日-1199年4月6日)(英格蘭國王1189-1199)(參加十字軍東征,獲得獅心王的稱號。****阿基坦叛亂時身亡。身為國王十年,在英格蘭的時間只有六個月) 3約翰(1167-1216)(英格蘭國王1199-1216)(「無地王」,在貴族脅迫下簽署《大憲章》,布汶戰役被法國擊敗,失去大部分大陸領地) 4亨利三世(1207-1272)(英格蘭國王1216-1272) 5愛德華一世(1239-1307)(英格蘭國王1272-1307) 6愛德華二世(1284-1329)(英格蘭國王1307-1327)(征服蘇格蘭失敗,承認其獨立。被王後伊莎貝拉和小舅子法王查理四世謀害) 7愛德華三世(1312-1377)(英格蘭國王1327-1377)(發動英法百年戰爭,在克萊西和普瓦提埃大破法國騎士團,獲得法國西南的大片土地。長子為黑太子愛德華,次子為蘭開斯特公爵約翰) 8理查二世(1367-1400)(英格蘭國王1377-1399)(黑太子愛德華之子。遠征愛爾蘭時被堂弟蘭開斯特公爵亨利拘捕,並廢黜,由亨利即位
補充一下,一般稱亨利二世至約翰為安茹王朝,亨利三世至理查德二世為金雀花王
都鐸王朝 1亨利七世(1457-1509)(英格蘭國王1485-1509) (亨利六世同母異父弟里士滿伯爵愛德華·都鐸和蘭開斯特公爵約翰·岡特的孫女瑪格麗特之子。1486年與約克王朝愛德華四世之女伊麗莎白結婚,約克和蘭開斯特兩大家族合並,結束了紅白玫瑰戰爭) 2亨利八世(1491年6月28日–1547年1月28日)(英格蘭國王1509-1547)(亨利七世次子。即位後同亡兄的未婚妻西班牙公主凱瑟琳結婚。由於離婚問題而使英國教會脫離羅馬教廷,1541年起英王成為愛爾蘭國王,下不再註明) 3愛德華六世(1537-1553)(英格蘭國王1547-1553) 4簡·格雷(1537-1554)(英格蘭國王1553)(薩福克公爵亨利·格雷的女兒。外祖母瑪麗是亨利八世的妹妹。嫁給諾森伯蘭公爵之子達德利。諾森伯蘭公爵偽造遺囑讓簡·格雷繼承王位。後陰謀敗露,簡·格雷被瑪麗女王廢黜,關入倫敦塔後斬首) 5瑪麗一世(1516年2月18日-1558年11月17日)(英格蘭國王1553-1558)(亨利八世同西班牙公主凱瑟琳之女。和西班牙國王菲利佩二世結婚。由於****新教徒被稱做「血腥的瑪麗」) 6伊麗莎白一世(1533年9月7日-1603年3月24日)(英格蘭國王1558-1603)(終生未婚,去世後都鐸王朝結束) -----------------------------------------------------------------------------------------
此後英格蘭王室轉入諾曼世系
Ⅱ 帽子的歷史
人的外在美除了談及外貌、身材、舉止、氣質等固有特性外,服裝配套中的帽子一族,也是優美旋律里不可或缺的一段音符。
在古代,無帽而有巾,人們用絲、麻制的巾來包頭或扎發髻,如今西南少數民族使用的「包頭巾」便是古代巾的遺留。北周時期,武帝為易於讓自己的軍隊戴用,特意把巾製成含有四個角的形狀,當時稱作「襆頭」,實際它便是我國最早的帽子。後來,四角帽逐漸改為向左右延伸出兩個長角,由此演變成烏紗帽。左右伸出的兩角在腦後交叉,又發展成武官的頭盔。
不僅中國有古老的帽子發展史,國外在古時也將帽子當作一種權利與地位的象徵。早期的羅馬,帽子是自由合法公民的標志,奴隸們只能頭頂塊兒布來遮天度日。到了中世紀,帽子的等級觀念更是明晰:破產者戴黃色的帽子;國王戴金制皇冠;囚犯戴紙帽子;公民戴暗色的帽子等等。
如今的帽子少有等級的差別,但仍有職業的劃分。如律師帽、護士帽、軍帽、警帽、博士帽等。還有某些特製的帽子,如十八世紀的法國,一名叫科來姆的廚師,為招攬顧客,在自己的頭上戴了頂高高的白帽,引得眾人的好奇,後來它就演變成了現在的「廚師帽」,而且帽子越高代表廚師的等級越高。
Ⅲ 為何帽子在英國王室的社會意義非凡
戴帽子是英國人特有的一種文化方式。無論是男女老少,還是街頭巷尾。也不論是貴族還是平民都能夠看到他們對帽子,獨特的文化情結。並且英國的帽子,款式比較新穎。每一頂帽子都蘊含著不同的意義。帽子無論對於男女老少都是一種身份的象徵。
但是一頂新穎別致的帽子確實可以讓自己尊貴的身份更加突出。並且能夠成為時尚矚目的焦點。當王室成員出現在公眾視野中時,很多人可能會注意看他們的鞋子有多麼獨特。而別具一格的帽子才是真正吸引他人的地方。帽子款式的選擇,也讓我們充分感受到了皇室成員獨特的一面,比如小禮帽,就自然襯托出了帥氣的中性美。
Ⅳ 英國傳統的服裝文化
在英國,民族服飾很有特點。
首先是帽子,其中最突出的就是英國紳士的圓頂硬禮帽——「波樂帽」(bowler*hat),它是一種硬胎圓頂呢帽,通常是黑色。傳統上英國要人、名流顯貴都要戴上這種禮帽,文藝作品中一提到B.H,讀者可以立即聯想到一位英國紳士。現在在各大城市的大街上,這種波樂帽已不多見,但並未消失。
其次是蘇格蘭人的「基爾特」(kilt),這是一種用花格子呢料製作的從腰部到膝蓋的短裙,它形成於中世紀,是男子專用的裙子。當今蘇格蘭的男子日常生活中已經不穿,但遇到傳統節日場合,男子就會重新啟用。
再次是英國人的各種傳統的工作服裝和服飾,包括:法院開庭時法官穿的黑袍、戴的假發,教堂禮拜時牧師所披的長袍,歷屆國會開會時女王所穿的白色長裙禮服、戴的王冠(其間坐在前排的「司法貴族」穿戴黑袍假發,「宗教貴族」著翻領紅袍),還有王宮衛士所穿的鮮艷的短外衣、黃束腰、高筒黑皮帽,倫敦塔樓衛士的黑帽、黑衣,近衛騎士的黑衣、白馬褲、黑長靴等等。
Ⅳ 帽子的發展史
人們對帽子這種很表面化的配飾一直很迷戀。據說在20世紀初的西方,如果女性不戴帽子便猶如向人宣稱「我是不正經的女人」。帽子因此不只是時尚潮流,而是身份地位的象徵。
翻閱帽子發展的歷史,從最早的寬得不能再寬的式樣,到花卉、標本鳥、水果籃——什麼東西都可以往上「堆」,帽子往高空發展,而不是打橫出現。
1917年,鍾形帽問世,這種帽檐擋住一隻眼睛的設計,風靡一時,一直主宰到1920年,也就出現了所謂的「時髦從眉毛開始」一說。
到了1930年代,超現實主義與帽子糾纏一起,頭巾式女帽、三角帽,甚至鞋子反轉擱在頭頂的誇張設計,都是當時流行的款式。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因為物資貧乏,帽子的款式趨向實用而缺乏創意,但到了1947年,迪奧的天才大手筆成功塑造的「新形象」時尚系列又叫「花冠線條」,以一朵向上的花朵為基礎勾勒成而得名,細腰大擺裙再加一頂燈罩式寬帽成為那個年代最經典和有品味的裝扮。
「新形象」造型的出現,使寬檐軟邊帽和平頂硬帽再度流行,制帽的材料也出現人造纖維、塔夫綢、法蘭絨,以及艷麗的羽毛。
美國前總統肯尼迪的夫人傑克琳的出現,使無邊平頂小筒形帽成為50年代的時尚寵兒,而後,帶面紗和織物襯里的帽子在一股懷舊熱潮下,亦風行一時。
然而,文化的必要性逐漸衰退,帽子很快成為正式場合或有實際需要時才使用的飾物,霸權地位一去不返,只有少數像英國王太後和黛安娜王妃,一直對帽子情有獨鍾。
誰想到,電影《四個婚禮和一個葬禮》的明星效應促進了戴帽風氣,另外,像StephenJones和PhilipTreacy等女帽設計大師的出現,也把帽子帶回時尚潮流的舞台。
Ⅵ 帽子文化的英國文化
在英國,你可以看到許多社交習俗都與帽子有關系。假如一個男客人去拜訪他的朋友,他進屋後,就一定要先摘下帽子。如果你去親戚朋友那裡赴宴,那你進入餐廳時不僅要脫下帽子,而且還應該把帽子掛起來或放在近旁的椅子上,而不可把帽子放在餐桌上。在街上遇見熟人的時候,如果你是位女子,你只要對那人點頭微笑或打個招呼、寒暄兩句即可,但如果你是位男子,你在遇見女熟人時,一般情況還要脫帽施禮。
這種脫帽施禮、以示恭敬的習俗也反映在英語語言里。例如,英語「hatinhand」這個成語就有「十分恭敬」的意思。另一個成語「takeone'shatoffto(someone)」,字面意思是「對某人脫下自己的帽子」,它的引申意思則是「敬仰某人」。
另外,英國有一種黑色圓頂硬禮帽,英文叫abowlerhat(據說是倫敦一個叫JohnBowler的帽商在1950年設計的),在紳士界和商人中頗為流行,而且已成為英國男子社會地位的象徵。如果誰戴一頂又黑又新直挺挺的「bowlerhat」,他就會被人看得起,相反,一個戴著頂舊「bowler」的人,就會被人瞧不起。英語里有「badhat」一詞,意為「壞傢伙」,另外形容什麼東西很黑,則說「像帽子那樣黑」(asblackasahat),想來與這種黑色圓頂硬禮帽不無關系。
Ⅶ 帽子的材料發展史
人們對帽子這種很表面化的配飾一直很迷戀。據說在20世紀初的西方,如果女性不戴帽子便猶如向人宣稱「我是不正經的女人」。帽子因此不只是時尚潮流,而是身份地位的象徵。
翻閱帽子發展的歷史,從最早的寬得不能再寬的式樣,到花卉、標本鳥、水果籃——什麼東西都可以往上「堆」,帽子往高空發展,而不是打橫出現。
1917年,鍾形帽問世,這種帽檐擋住一隻眼睛的設計,風靡一時,一直主宰到1920年,也就出現了所謂的「時髦從眉毛開始」一說。
到了1930年代,超現實主義與帽子糾纏一起,頭巾式女帽、三角帽,甚至鞋子反轉擱在頭頂的誇張設計,都是當時流行的款式。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因為物資貧乏,帽子的款式趨向實用而缺乏創意,但到了1947年,迪奧的天才大手筆成功塑造的「新形象」時尚系列又叫「花冠線條」,以一朵向上的花朵為基礎勾勒成而得名,細腰大擺裙再加一頂燈罩式寬帽成為那個年代最經典和有品味的裝扮。
「新形象」造型的出現,使寬檐軟邊帽和平頂硬帽再度流行,制帽的材料也出現人造纖維、塔夫綢、法蘭絨,以及艷麗的羽毛。
美國前總統肯尼迪的夫人傑克琳的出現,使無邊平頂小筒形帽成為50年代的時尚寵兒,而後,帶面紗和織物襯里的帽子在一股懷舊熱潮下,亦風行一時。
然而,文化的必要性逐漸衰退,帽子很快成為正式場合或有實際需要時才使用的飾物,霸權地位一去不返,只有少數像英國王太後和黛安娜王妃,一直對帽子情有獨鍾。
誰想到,電影《四個婚禮和一個葬禮》的明星效應促進了戴帽風氣,另外,像StephenJones和PhilipTreacy等女帽設計大師的出現,也把帽子帶回時尚潮流的舞台。
Ⅷ 英國人的帽子文化
在英國,你可以看到許多社交習俗都與帽子有關系。假如一個男客人去拜訪他的朋友,他進屋後,就一定要先摘下帽子。如果你去親戚朋友那裡赴宴,那你進入餐廳時不僅要脫下帽子,而且還應該把帽子掛起來或放在近旁的椅子上,而不可把帽子放在餐桌上。在街上遇見熟人的時候,如果你是位女子,你只要對那人點頭微笑或打個招呼、寒暄兩句即可,但如果你是位男子,你在遇見女熟人時,一般情況還要脫帽施禮。
這種脫帽施禮、以示恭敬的習俗也反映在英語語言里。例如,英語「hatinhand」這個成語就有「十分恭敬」的意思。另一個成語「takeone'shatoffto(someone)」,字面意思是「對某人脫下自己的帽子」,它的引申意思則是「敬仰某人」。
另外,英國有一種黑色圓頂硬禮帽,英文叫abowlerhat(據說是倫敦一個叫JohnBowler的帽商在1950年設計的),在紳士界和商人中頗為流行,而且已成為英國男子社會地位的象徵。如果誰戴一頂又黑又新直挺挺的「bowlerhat」,他就會被人看得起,相反,一個戴著頂舊「bowler」的人,就會被人瞧不起。英語里有「badhat」一詞,意為「壞傢伙」,另外形容什麼東西很黑,則說「像帽子那樣黑」(asblackasahat),想來與這種黑色圓頂硬禮帽不無關系。
頗為有趣的是,英國議會曾有一項規定:議員不得戴著帽子進入議會廳,而在發言時又必須戴上帽子。因此許多議員索性光著腦袋進入議會廳,發言時則戴上議會廳准備的一頂公共帽子。於是在辯論某個問題時,就可以看到一頂帽子被爭著發言的人傳來傳去。爭奪激烈時,帽子在空中飛舞傳遞,再加上口哨聲、跺腳聲,真像是在做一種沒有擊鼓聲的傳物游戲。更為稀奇的是,不管議員的腦袋是大是小,都只能戴那同一頂帽子,結果常常引起鬨堂大笑。
Ⅸ 英式帽子發展史
在西方,
帽子是一種權利與地位的象徵。
古代的希臘和羅馬,
奴隸們只
能頭戴破草帽遮陽。
到了中世紀,
帽子的等級觀念更加明晰,
國王戴金制
皇冠
,
囚犯戴紙帽
子等等。十六世紀後期,宮廷中官員、王後、公主和仕女的帽子有了特別的設計。甚至到了
二十世紀初,
人們仍然可以從一頂帽子上判斷一個女人是良家婦女還是青樓娼妓,
是大家閨
秀還是小家碧玉。所以,
夏奈爾說,「帽子是人類文明的標志」——之所以得出這樣的
結論,
一方面是因為她那個時代,
一個女人膽敢不戴帽子出門,
就等於向路人宣布
「我是下
賤的女人」
;
而另一方面的原因眾所周知,
夏奈爾本人就是靠做帽子起家的,
出於對帽子的
敬意,她甚至認為「赤身裸體的模特戴上寬邊帽子,便與文明畫上了等號」。
十八世紀中葉,
矯情的巴黎貴婦們喜歡將各種鮮花、
水果以及做成標本的禽獸頂在頭上,
那時的帽子就像是一個什麼都能裝的籃子。
在那個時代,
頭發被認為是個人的隱私,
必須用
帽子遮起來。即使在家裡,也要挽起端莊的發髻,而不能披下來——這樣的發型居然被認
為於裸體無異,
頭發變只能在卧室里與睡衣相慰了。
以隱蔽的長發相對應的,
是無限誇張的
帽子,
以及在帽子上張牙舞爪的羽毛。
作為當時最時髦的裝飾,
女人對羽毛的喜愛幾乎到了
瘋狂的地步——這些美麗的、
關鍵是能夠自然裸露的
「毛發」,
他們之所以被人瘋狂的
「嫁
接」,很難說究竟是是出於羨慕,還是出於嫉妒。但不管答案如何其結果都是一樣,那就是
一些鳥類因此而幾近滅絕!
以至於在美國,
一些人成立了專門的協會,
以阻止更多的鳥被殺。
第一次世紀大戰的到來改變了一切。
女人們不得不從事體力勞動,
這意味著她們的衣著
和發式都必須盡量地實用和便捷。
到
20
世紀
20
年代出現了三種,
一種是傳統的齊耳短發,
一種是多層次緊貼頭皮的板式短發,還有一種是很短而且很男性化的發式。在這種情況下,
一向離心離德的制帽商和發型設計師之間開始了心照不宣的合作。
「制帽商」
在英語里的字
面意思是「米蘭人」,早在十八世紀,就有了「Milliner」即「女帽製造商」一詞,它來自
於義大利米蘭,
因為在這個時期,
米蘭能夠生產出最優質的帽子。
女帽行業是一個傳統的女
性職業,
女帽製造商不但負責設計,
還要負責選料和製作。
在那時,
一位女士與制帽商的關
系常常是很固定的,就像今天的一些女人和發型師的關系一樣。
1952
年,鍾形帽開始盛行,這種帽檐擋住一隻眼睛的設計是由卡羅琳·勒布發明的,如
果那個女人捨不得剪掉自己的長發,
鍾形帽可以把她的頭發變成一個時尚的短發式。
。
此後,
無邊帽、
貝雷帽隨著戰後服飾的男性化改觀而大肆流行了一番。
三十年代是超現實主義流行
的時尚年代,帽子又和超現實主義糾纏到了一起,頭巾式女帽、三角帽、
Coupde
—
Vent
帽,
甚至鞋子反扣在頭頂的誇張設計,
都成為當時的流行款式。
由於女性化風格的重新回歸,
女裝款式變長,
線條更加柔和流暢,
突出了胸、
腰和臀部,
帽子開始變小,
不再壓低到耳朵,
而是很優雅的歪向一邊。
頭發露了出來,
女人們為新的美發技術而歡呼雀躍,
科技的進步使
波浪式卷發風行一時。
由於戰爭的原因,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
兵紛馬亂,
人們也放棄了夢
想,逃亡要緊,所以,女帽世界也變的貧乏不堪,只有實用,而無新意,越來越多的女性不
戴帽子走出家門。
戰爭造成物資的極度匱乏,
肥皂很難買到,
洗發液更是無從談起,
再加上
沒錢的情況下,
頭巾被證明是理想的頭飾之一,
通過選用自己喜愛的顏色和別出心裁的打結
方法,
同樣可以美化自己,
需要時還可以用它來遮掩自己頭發的凌亂。
當然,
如果你決心要
一頂帽子,
也可以用紙來做,
在那樣的時刻是沒人笑話你的。
總之,
為了找到合適的帽子代
替品,人們動用了所有能動用的東西,有人甚至使用了漁網。
戰爭結束後,製造商終於迎來了他們的黃金發財時代。迪奧「新形象」的推出,不僅在
服裝的用料上滿足了人們重歸奢華的心裡,
鋪張的大擺裙上一頂燈罩式寬帽,
也成為那個年
代經典和品味的象徵。
「新形象」的出現使寬檐帽和平頂硬帽再度流行,制帽的材料也豐富
起來,出現了人造纖維,塔夫綢、法蘭絨以及艷麗的羽毛。
在理發店了,時尚順滑的波浪式發型不再需要電燙,只需要把頭發用捲筒卷好,在噴上
化學葯水就可以煥然一新。
此後的帽子也越來越自由,
完全適應人們的穿著來設計,
女人的
頭發也越來越長,自然的直發開始占上風。到了
20
世紀
50
年代末,發膠出現了,它使女
人的發型出現了各種奇妙的變化,從此人們注意的焦點不再是帽子,而是轉移到了頭發上。
發型師終於向制帽商宣戰,
並大獲全勝,
一些前衛的設計師用一些驚世駭俗的設計裝飾
頭發,就不是使用帽子,帽子逐漸隱退至不見蹤影。
帽子的困境一直持續到傑奎恩·肯尼迪才有所緩解,
當這位美國歷史上最具魅力的第一夫
人戴著無邊的平頂小桶形帽出現在公共場合時,
女人認識到,
是到了給帽子更新換代的時候
了。無檐帽成為
20
世紀
50~60
年代時尚的寵兒。此後,戴面紗和織物襯里的帽子在英國
王太後好黛安娜王妃的引領下,風行了一陣子。
那個時候的中國人也開始戴帽子了——當然,除了右派的「帽子」以外,其他的帽子是
相當匱乏的,所以常發生誰家的「小二」被搶了帽子,誰家的「小三」因此而挨了打之類的
事情。那是舉世聞名的「文革」時期,所以即便一頂帽子也必然與革命有染:冬季是羊絨帽
的軍帽,無論天氣多冷、耳朵是否凍爛,毛絨絨的帽耳朵是翻在上面的——這樣才顯得英
氣,顯得「一不怕苦,二不怕死」
;夏天是和國防綠布軍褲搭配的的確良帽,為了追求「帽
型兒」
,人們會很認真的在帽子裡面撐上報紙或硬紙板。這樣的風尚一直持續到右派的「帽
子」摘除之前,也就是
1970
年代後期。到了
1980
年代,隨著西方文化的湧入,中國人忽
然發現帽子還有許多別的戴法,
於是一窩蜂的愛上了寬邊的草帽,
以及裝飾在上面的大蝴蝶
結。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和日常著裝越來越趨向於舒適和簡潔,反復的帽子日漸的消失了,
那種裝飾性極強的帽子即便在它的誕生地,
也只是在特殊場合才配戴。
然而隨著電影
《四個
婚禮和一個葬禮》的熱映,以及史蒂芬·瓊斯和菲利普·崔希等女帽設計大師的出現,一度隱
退的帽子又被重新來回到時尚的舞台上。
一部帽子的發展史可謂源遠流長,其變化可謂千奇百怪。黑色帶圓環戒指的帽子,顯示
出前衛的搖滾風格;
白色帶點黑色斑點的帽子,
則明顯有點像美國牛仔的風格;
藍色米字格
的樣式給人絕對的青春氣息;
帶金屬貼片的帽子與名族圖案是春天的時髦;
仿皮毛的帽子則
告訴人們,你是一個綠色環保的人、
Ⅹ 帽子的由來或者歷史
一、帽子
據史書《玉篇》記載: 「巾,佩巾也。本以拭物,後人著之於頭。」由此可見,巾原是勞動時圍在頸部擦汗用的布。由於自然界中風沙、酷熱,寒流對人類的襲擊,人們將巾從頸部逐漸裹到了頭上。在保暖、防暑,擋風,避雨,護頭等實用功能的基礎上,逐漸演變成為帽子的形式。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帽子逐漸具有裝飾人體的美觀功能。在歷代服飾的演變中,衣冠配套構成了中國傳統衣著風尚的一大特點。
二、歷史:堂皇的冠、冕
在形容衣著端莊體面的成語中,如「冠冕堂皇」和矗衣冠楚楚」等都強調了「冠」在服飾中的首要地位和重要作用。
所謂的「冠冕」是指我國古代帝王,官吏們戴的禮帽。古代的冠並不象今天的帽子,將頭頂全郎蓋住,它只有狹窄的冠梁,遮住頭頂的一部分,兩旁用絲線系在領下,並打結固定住。古代的男子,從二十歲起就開始戴冠,戴冠時,要首先舉行矗冠禮」,以表示成年的開始。
「冕」的出現要早於「冠」。 「冕」的頂部,有一塊長形冕板,前低後高,稱作「冕」,表示恭敬。冕的前沿,一般用綵線穿成若干串珠玉,名叫「冕旒」。串珠垂面,使目不斜視。冕旒的數量以及所用的材料,是區別貴賤尊卑的標志。冕冠的兩旁,各有一孔,用以穿插玉笄等物,以便於發髻相系。另在兩耳之處,各垂一顆珠寶遮耳,稱為「充耳」。表示不聽信讒言。冕冠是古代帝王臣僚們參加重大祭祀典禮時所用的冠帽。除此之外,在皇子繼位時,也要進行加冕(見圖l—1)。
現在人們的衣著習慣,以脫帽表示禮貌。而在我國古代,脫帽則是無禮冒犯的舉動。 「脫帽露頂王公前」,這在當時是很失體統的。
我國自古以來就十分重視服飾配套。在歷代的禮制中就講究一個人的衣帽要整齊,要「衣冠楚楚」,也就是說,一個人身上穿的和頭上戴的都要搭配合體,特別是對頭上戴的「冠」非常重視,把「冠」放在服飾中的首位,認為「冠」可以顯示一個人的精神氣質。在千姿百態的服飾中,如果忽視帽子的配套,那麼,即使址精關絕倫的服裝,也會黯然失色。因此,在服飾結構上,衣冠一體,不可分割,已構成我國傳統的服飾風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