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怎樣區別蒙古曳撒和明代曳撒
明代老百姓能穿曳撒
曳撒(yì sǎn ),讀法源自蒙古語,為「一色(shǎi)」變音,來自蒙語「質孫(jisum),明代服飾之一。
曳撒又稱」衣色「」一色「「一撒」,發音承襲自元制。在明早期仍多稱呼斷腰袍為質孫,並且依其主要特點作為內廷侍衛服飾,後使用范圍逐漸擴大,款式也不斷變化。永樂以後曳撒的稱呼逐步增多,窄袖也逐漸變為琵琶袖。
曳撒之名最早出處:元代詩詞」懷來醉歌「<一撒青金腰線綠>這里的曳撒指腰線襖。
❷ 明朝的飛魚服跟蒙古學的嗎
明朝,皇帝恢復漢服的使用,並加以融合,就有了和蒙古族曳撒相融合的也曳撒形制。元朝的服飾系統之中並沒有交領右衽、盤扣的概念。自朱元璋明朝建立了之後,繼承了元朝的質孫服,對曳撒進行了融合改良,但其服飾款式依然有質孫服的影子。發展到明朝後期,曳撒的衣長、袖長等方面也都有所更改,原本的窄袖也演變成為了琵琶袖,對下擺也進行了處理,多了一個「耳朵」樣式的突起,中間有馬面。朱元璋還制定其校尉服飾:「令校尉衣只孫,束帶,襆頭,靴鞋。只孫,一作質孫,本元制,蓋一色衣也。」。盡管朱元璋曾頒布「詔復衣冠如唐制」之令,但是我們還能在古畫中看見,人們穿著曳撒行走在街上,甚至皇帝有時候還會穿著曳撒,在《明憲宗調禽圖》中我們就能看見穿曳撒的明憲宗和內侍。由此就可以說明,在皇帝眼中,已經融合了漢民族服飾特點的曳撒,已然成為了漢服。
而飛魚服恰恰是在這種曳撒的形制之上加上了「飛魚」的紋飾,所以叫做飛魚服。「飛魚」這個詞語出自《山海經》:「其狀如豚而赤文,服之不雷,可以御兵。」。飛魚服上有四爪飛魚紋「飛魚類蟒,亦有二角」就是說是作蟒的形狀,加上魚鰭魚尾,做成一種魚類蟒,並不是真的飛魚。
永樂後曳撒的稱呼增多,根據明朝服飾的特點而來,窄袖也變為琵琶袖「飛魚」。之所以明朝的錦衣衛中有穿著飛魚服的,也和皇帝的詔令有關,沈德符《萬曆野獲編》卷十四中有記載:「今聖旨中,時有製造曳撒數,亦起於元。時貴臣,凡奉內召宴飲,必服此入禁中,以表隆重。今但充衛士帶服。亦不知其沿勝於元俗也。」。曳撒被作為衛士帶服。因曳撒方便穿著,所以皇帝的內侍也會穿著曳撒這種形制的衣服。
「飛魚紋」和皇帝的袞服的紋飾類似,但又有所不同,作為皇帝的恩賜,再加上方便的穿著,就在曳撒上加上了飛魚紋,以彰顯皇帝的恩賜。到了正德年間,飛魚服作為一種隆重的服飾,規定凡是武弁自參將、游擊以上,都得穿飛魚服。隆慶年間,這種服飾也送及六部大臣及出鎮視師大帥等,有賞賜而服者。再到後來慢慢的就演變成了官服。錦衣衛也穿著。後來飛魚服就作為二品賜服,除了錦衣衛和大內太監之外,只有皇帝賞賜才能穿著。但是飛魚服並不單指曳撒這種飛魚服。「飛魚服」是個大名稱,凡是裝飾有飛魚紋樣的衣服都叫飛魚服,而紋樣包括這樣過肩式的、補子式的等等,衣服款式則各種都可以。
❸ 明朝服飾的服飾分類
明朝服飾分類:
明代披風
披風是明代男女皆可穿著的對襟式外套,明人認為從宋元的褙子發展而來,《三才圖會》所繪「褙子」插圖就是披風的樣式。披風的形制為對襟,直領,領的長度約一尺左右,大袖敞口,衣身兩側開衩,前後分開不相連屬。衣襟綴有系帶一對用以系結固定,也有使用花形玉紐扣進行扣系的。《朱氏舜水談綺》提到了披風的製作:「(披風)造衣帛及色與道服同,但披風對衿而無鑲邊……膺有紐扣,用玉作花樣,或用小帶亦可。」《遵生八箋》更提到一種用小葫蘆做成的披風紐扣:「(盆種小葫蘆)形僅寸許,擇其周正者,止留一枚垂掛可觀,霜後收干佩帶,用為披風鈕子。」
明代褙子
明代婦女的服裝,主要有衫、襖、霞帔、背子、比甲及裙子等。衣服的基本樣式,大多仿自唐宋,一般都為右衽,恢復了漢族的習俗。其中霞帔、背子、比甲為對襟,左右兩側開衩。成年婦女的服飾,隨隨各人的家境及身份的變化,有各種不同形制,普通婦女服飾比較朴實,主要有襦裙、背子、襖衫雲肩及袍服等。明代背子,有寬袖背子、有窄袖背子。寬袖背子,只在衣襟上,以花邊作裝飾,並且領子一直通到下擺。窄袖背子,則袖口及領子都有裝飾花邊,領子花邊僅到胸部。
明代比甲
比甲是一種無袖、無領的對襟兩側開叉及至膝下的馬甲,其樣式較後來的馬甲要長,一般長至臀部或至膝部,有些更長,離地不到一尺。這種衣服最初是宋朝的一種漢服款式,無袖長罩衫,又叫做「背心」。後來傳入蒙古。
明代胄甲
明代軍士服飾有一種胖襖,其制:「長齊膝,窄袖,內實以棉花」,顏色所為紅,所以又稱「紅胖襖」。騎士多穿對襟,以便乘馬。作戰用兜鍪,多用銅鐵製造,很少用皮革。將官所穿鎧甲,也以銅鐵為之,甲片的形狀,多為「山」字紋,製作精密,穿著輕便。兵士則穿鎖字甲,在腰部以下,還配有鐵網裙和網褲,足穿鐵網靴。
明代襖裙
明代上襖下裙的服裝形式,與唐宋時期的裙衫是完全不一樣的,明代女子常在裙外加一條短小的腰裙,以便活動,有些侍女丫環也喜歡這種裝束。上襖的領式很多,有交領、方領和豎領。裙子的顏色,初尚淺淡,雖有紋飾,但並不明顯。至崇禎初年,裙子多為素白,即使刺綉紋樣,也僅在裙幅下邊一、二寸部位綴以一條花邊,作為壓腳。裙幅初為六幅,這是遵循古儀,即所謂「裙拖六幅湘江水」;到了明代末年,裙幅始用八幅,腰間細褶數十,行動輒如水紋。到了明末,裙子的裝飾日益講究,裙幅也增至十幅,腰間的褶襇越來越密,每褶都有一種顏色,輕描淡繪,色極清雅,微風吹來,色如月華,故稱「月華裙」。此外,還有用綢緞剪成大小規則的條子,每條綉以花鳥圖紋,另在兩邊鑲以金線,稱鳳尾裙;又有一種,以整鍛折以細道,稱為百褶裙。
明代曳撒
明代較為流行的服飾之一,自元代辮線襖演變而來。短袖或無袖者稱袴褶,長袖者稱衤曳衤散。前身分裁,打馬面褶子,後身通裁,無褶;身側有擺。明中後期,服飾花樣翻新,眾彩紛呈,縉紳士大夫很熱衷於創新服飾新式樣。士大夫閑居,出現了衤曳衤散、程子衣、道袍三種式樣,總稱「袴褶」。 明代曳撒又稱「一撒」,為「一色」變音,來自蒙語「質孫」。明代曳撒服至為質孫服別稱。
❹ 誰能說明一下明朝時期的官員服飾
1.袞冕
明朝在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始定袞冕制度,至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永樂三年(公元1405年)時又分別做過補充修改。
袞冕的形制基本承襲古制,在圓柱形帽卷上端覆蓋廣一尺二寸、長二尺四寸,用桐板做成的綖,綖板前圓後方,用皂紗裱裹。綖板前後各有12旒,旒就是用五彩的繅(絲繩)12根,每根穿五彩玉珠12顆,每顆間距一寸。帽卷夏用玉草、冬用皮革作骨架,表裱玄色紗,里裱硃色紗做成。帽卷兩側有紐孔(戴時用玉簪穿過紐孔把冕固定在頭頂的發髻上),下端有武(即帽圈),紐孔和武都用金片鑲成。綖板左右懸紅絲繩為纓,纓上掛黃玉,垂於兩耳之旁,叫作〓纊充耳。此外,綖板上還懸有一根朱紘。
與此配套的袞服,據《明史·輿服志》記載,由玄衣、黃裳、白羅大帶、黃蔽膝、素紗中單、赤舄等配成。據永樂三年的定製,玄衣肩部織日、月、龍紋,背部織星辰、山紋,袖部織火、華蟲、宗彝紋,領、褾(袖端)、襈(衣襟側邊)、裾(衣襟底邊)都是本色。纁裳織藻、粉米、黼、黻紋各二,前三幅、後四幅,腰部有襞積(褶襇),綼(裳的側邊),褐(裳的底邊)都是本色,腰以下前後不縫合。中單以素紗製作,青色領、褾、裾,領上織黻紋13,蔽膝與裳同色,織藻、粉米、黼、黻各2,本色邊。另有黃、白、赤、玄、縹、綠六彩大綬和小綬,玉鉤、玉佩,金鉤、玉環及赤色襪、舄,但《三才圖會》的附圖與此略有不同。
2.通天冠
洪武元年定製(公元1368年),加金博山附蟬,首施珠翠,黑介幘,組纓、玉簪導。與絳紗袍、皂色領、褾、裾的白紗中單、絳紗蔽膝、白色假帶、方心曲領、白襪、赤舄配套,為皇帝郊廟、省牲、皇太子冠婚、醮戒時所穿。
3.皮弁服
嘉靖八年定製,弁上銳,黑色紗冒之,前後12縫,每縫間飾五彩玉12,與絳紗衣、蔽膝、革帶、大帶、白襪黑舄配套。朔望視朝、降詔、降香、進表、四夷朝貢,外官朝覲,策士、傳臚、祭太歲山川時服用。
4.武弁服
嘉靖八年定製,弁上銳赤色,上12縫,中綴五彩玉,落落如星狀,赤色衣、裳、韍,赤舄。執刻有「討罪安民」篆文的玉圭,親征遣將時服用。
5.常服
洪武三年定製為烏紗折角向上巾,盤領窄袖袍,腰帶以金、琥珀、透犀(即帶有透線紋的上等犀角)相間為飾,永樂三年改為盤領窄袖黃袍、玉帶、皮靴。黃袍前後及兩肩各織金盤龍一,即一般所稱的四團龍袍。烏紗折上巾造型像善字,故稱翼善冠。
6.燕弁服
皇帝平日在宮中燕居時所穿,嘉靖七年定製,冠框如皮弁用黑紗裝裱。分成12瓣,各以金線壓之,前飾五彩玉雲各一,後列四山,朱絛為組纓,雙玉簪。衣如古代玄端之制,玄色,鑲青色緣,兩肩綉日月,前胸綉團龍1,後背綉方龍2。邊加小龍紋81,領與兩祛(袖口)共小龍紋59,衽小龍紋49。內襯黃色袂(袖)圓祛(袖口)方,下裳用12幅的深衣,朱里青表綠邊的素帶和九龍玉帶,白襪玄履。在定陵出土皇帝龍袍中,有一種過肩通袖龍襕袍,領與袖口用小龍花邊為飾,但胸、背龍紋與《明史·輿服志》所記不同。
❺ 明朝人們的服裝是什麼樣的
明朝時的衣飾,專指這段時期的漢服,即明制漢服。明太祖朱元璋根據漢族的傳統,「上承周漢,下取唐宋」,重新制定了服飾制度。
中後期更出現了前代未見的形制款式如立領,以及於一件衣服的顯眼處大量使用鈕扣。至清朝期間逐漸被禁止,但仍有少數款式和特徵流傳至今。近代至現代朝鮮族、琉球族、京族的民族服飾(韓服、琉裝、越服)亦深受明朝服飾影響。
明代的男裝,大人多穿青布直身的寬大長衣,頭上戴四方平定巾,一般平民穿短衣,裹頭巾。
這個時候出現了一種六瓣、八瓣布片縫合的小帽,看起來很像剖成半邊的西瓜。本來是僕役所戴的,但是因為戴起來很方便,所以就普遍流行起來。這就是清代「瓜皮小帽」的前身。
明代的貴婦多是穿紅色大袖的袍子,一般婦女只能穿桃紅、紫綠及一些淺淡的顏色。平日常穿的是短衫長裙,腰上系著綢帶,裙子寬大,樣式很多,像百褶裙、鳳尾裙、月華裙等。
❻ 飛魚服是曳撒的一種嗎
是的。曳撒包括:麒麟服、飛魚服。
曳撒雖然是蒙古人發明的,但是最流行曳撒的朝代卻是漢族人的明朝。明朝以後因為極力恢復漢文化、把蒙古族的曳撒和原本的漢服特點進行融合,創造出了漢服中的曳撒形制。明朝中期,錦衣衛以及武官的官服採用曳撒樣式,逐漸摒棄元朝的傳統樣式、開創出屬於自己時代特色的形式。
例如麒麟服、飛魚服,這樣的充滿漢民族花紋的曳撒大批出現,大大增加了曳撒的華麗性和裝飾性。
(6)明代曳撒帽子擴展閱讀:
飛魚服是明代錦衣衛、大內太監朝日、夕月、耕耤、視牲所穿賜服,由雲錦中的妝花羅、妝花紗、妝花絹製成,佩綉春刀,除此之外只有蒙皇帝恩賜,才可穿著,是明代僅次於蟒服的一種二品賜服。
明朝的曳撒又稱」衣色 一色 一撒」,發音來自元。明早期多稱呼斷腰袍為質孫,並依其主要特點作為內廷侍衛服飾;明後期曳撒的使用范圍擴大,款式不斷變化,與傳統漢服融合、終成為漢民族服飾的一部分。永樂後曳撒的稱呼增多,窄袖也變為琵琶袖。
❼ 明朝的曳撒卷檐大帽等服飾能稱之為漢服嗎
曳撒當然屬於漢服的一種,雖然吸收了胡服元素,但明朝也是漢民族的王朝,當然算漢服。詳見《大明衣冠》,擷芳主人出版的關於明朝服飾的詳解圖書。
❽ 明大帽與朝鮮大帽的區別
朝鮮族服裝的特點是斜襟,無紐扣,以長布帶打結。婦女傳統日常服裝為短衣(「則高利」),長裙(「契碼」),斜襟,以長布帶在右肩下方打蝴蝶結。男子服裝為短上衣,外加坎肩,下身穿褲腿寬大的長褲,外出時多穿斜襟以布帶打結的長袍。改制服或西服。姑娘和少婦的衣裙,五彩繽紛鮮艷奪目,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兒童上衣的袖筒多用「七色緞」(七種顏色相配的綢緞)做料,穿起來好象彩虹在身。青年婦女和少女在上衣袖口和衣襟上鑲色彩鮮艷的綢緞邊。飄帶也是用紅、紫、藍色等綢緞製成。老年婦女喜著白色衣裙,並習慣用白布包頭,冬天加穿以毛衣為里、綢緞為面的坎肩。中老年婦女多穿纏裙,不穿筒裙。朝鮮族早期穿木屐、革履,後來也穿草鞋、麻鞋、膠鞋,普遍穿布膠鞋或皮鞋。[3]
傳統男裝
朝鮮族男子一般穿素色短上衣,外加坎肩,下穿褲腿寬大的褲子。外出時,多穿以布帶打結的長袍。男子短衣朝鮮語也叫"則高利";成年男子的上衣衣長較短,斜襟、寬袖、左衽、無紐扣,前襟兩側各釘有一飄帶,穿衣時系結在右襟上方。他們還喜歡黑色外套或其它顏色的帶紐扣的"背褂"即「坎肩」,"坎肩"朝鮮語叫"古克", 一般套在"則高利"上衣的外面,多用綢緞作面,毛皮或布料做里,有三個口袋,五個扣,穿上顯得特別精神,也有效仿明朝漢服的道袍,直裰(中致莫),直身,貼里,曳撒,團領袍等等。
❾ 曳撒的記載
質孫服在各種史料中多簡化作質孫 , 有時也稱為只孫衣、質孫襖、質孫控鶴襖。明代曳撒服至為質孫服別稱,通常搭配貼里和比甲。貼里( terlig) 正是(下擺有褶的)斷腰袍的蒙語稱呼, 在康熙五十六年成書的《二十一卷本辭典》中解釋為綢緞做的帶褶的長袍。現代蒙語中貼里仍是袍的意思。
關於貼里,《朴通事諺解》雲:「貼里,元時好看此衣,前後具胸背,又連肩而通袖之脊至袖口,當膝周圍亦為紋如欄干,然織成段匹為衣者有之,或皮或帛,用綵線周遭回曲,為緣如花樣,刺為草樹、禽獸、山川、宮殿之紋於其內,備極奇巧。
明史·服妖:正徳元年 婦女多用珠結葢頭 謂之瓔珞 十三年正月 車駕還京 令朝臣用曳撒大帽鸞帶 給事中朱鳴陽言 曳撒大帽行役所用 非見君服 皆近服妖也。
胡服:據 《彭文憲公筆記 》載: 天順三年 ( 1459)五月五日, 賜文武官走驃騎於後苑。 其制: 一人騎馬執旗於前, 二人馳馬 (繼 )出, 呈藝於馬上, 或上或下, 或右或左, 騰躑矯捷, 人馬相得。 如此者數百騎,後乃為胡服臂鷹走犬圍獵狀終場, 俗名曰走獬, 而不知所自始, 豈金元之遺俗歟? 今歲一舉之, 蓋以訓武也。 觀畢, 賜宴而回。 其中 「胡服」 就應指曳撒。
明史《輿服》校尉冠服:洪武六年,令校尉衣只孫,束帶,襆頭,靴鞋。只孫,一作質孫,本元制,蓋一色衣也。刻期冠服:《衣胸背鷹鷂花腰線襖子》
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卷十四:【比甲只孫】元世祖後察必宏吉剌氏,創制一衣,前有裳無襟,後長倍於前,亦無領袖綴以兩襻,名曰比甲,蓋以便弓馬也。流傳至今,而北方發女尚之,以為日常服,至織金組綉,加於衫襖之外。其名亦循舊稱,而不知所起。又有所謂只孫者,軍士所用。今聖旨中,時有製造只孫件數,亦起於元。時貴臣,凡奉內召宴飲,必服此入禁中,以表隆重。今但充衛士常服,亦不知其沿勝國胡俗也。只孫,《元史》又作質遜,華言一色服也,天子亦時服之,故雲。
明末清初孫承澤在他的《春明夢余錄》中記述: 「校尉皆衣濟遜, 其名乃元舊也(卷63) 。
」方以智在《通雅》中也寫道: 質孫者, 為五色團花, 乃元服, 今校尉服。
方以智在 《通雅 》中也有相似的描述: 」近世, 摺子衣即直身而下幅皆襞積細摺如裙, 更以條環束要 (腰 ), 正古深衣之遺。 ,,智聞吾鄉三十年前士夫多服。 此處的摺子衣與王世貞敘述的曳撒結構大致相同, 符合蒙元時期辮線袍的主要特徵, 說明曳撒並不是這類袍服的唯一稱呼。 但辮線袍是獨立於中原服飾而發展起來的蒙族傳統袍服款式, 此說為「深衣之遺 」就有些臆斷了。
監察御使虞守隨對其服制極其不滿: 「蓋中國之所以為中國者, 以有禮儀之風, 衣冠文物之美也。況我祖宗革胡元腥膻、左衽之陋, 冠服、禮儀具有定式。聖子神孫、文臣武士萬世所當遵守, 奚可以一時之便, 而更恆久之制乎? (卷170)」 可見虞守隨對曳撒這一源於蒙元的服飾相當鄙視, 而以中國者 自居, 認為中原傳統的禮儀之風、衣冠之美, 應是帝王、文臣、武士所遵守的信條。
沈德符也在《萬曆野獲編》中以嘲諷的口吻寫到:「若細縫袴褶, 自是虜人上馬之衣, 何故士紳用之以為庄服也? 」團花曰只遜,因元之質孫也。政和七年正月,禮制局請墨車駕士衣皂,夏縵皂質綉五色團花。錦衣校尉,自抬輦以至持扇、鍠、幡、幢、鳴鞭者,衣皆紅青玄、紡絹地,織成團花五彩,名曰只遜,其帽曰腦包,按元大宴服質孫,冬則納石寶里,夏則鈸笠都納。『質孫』漢言一色[曳撒]服也,無定製,上下皆服,精粗不同,同稱『只遜』。今單以衣校尉,而書作『只遜』耳。其腦包即五代時之鬅頭也。」
《明宮史》:(衤曳衤散)其制後襟不斷而兩傍有襬。前襟兩截,而下有馬面褶,兩傍有耳。自司禮監寫字以至提督正,並各衙門總理管事方敢服之。紅者綴本等補,青者否。
明何良俊《四友齋叢說·史二》:「(寇天敘)每日戴小帽穿一撒坐堂,自供應朝廷之外,一毫不妄用。」
明代曳撒又稱「一三」,為「一色(shǎi)」變音,來自蒙語「質孫(jisum)」,明代服飾。《元史》雲『國師法王至,假法駕半仗,以為前導。詔省、府、台、院官以及百司庶府兼服銀鼠濟蘇[質孫],』此元人禮服,後乃為下役之服。」 正方且大明一朝,曳撒已被漢人王朝所接納,應該納入漢服體系。
反方:蒙元控制下的漢人是下等人,漢文化也處於劣勢,曳撒在這種情況下才走入漢人的生活,不應納入漢服體系。
然而,如果明代曳撒被算作蒙古服飾,那麼按照這個邏輯,深受中國服飾影響的日本、韓國也沒有自己的民族服飾了。有趣的是,曳撒胡服論者有十足的精力去撰寫文章攻擊所謂的「胡服」,卻不聲討「胡元素」。前面提到過的虞守隨,其身為明政府官員,自己難道不綴補子,不穿皂靴,不著貼里么?面對這些問題,古今的曳撒黑們普遍選擇性失明。
❿ 明代錦衣衛的的工作服屬於明朝衣服的哪一種形制曳撒嗎求真相!跪求漢服考據黨回答!
飛魚袍!
其具體款式和規制可參看《大明會典》和《明史.輿服志》等史書,裡面有關於其的詳細記載!
其中記載頗繁瑣,我就不多說了,你還是自己找吧!